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西藏废奴观后感,央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录片废奴观后感。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西藏废奴观后感,央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录片废奴观后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废奴》是一部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的纪录片,该片于3月25日、26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

废奴观后感(一)

2016年是中国西藏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第57个年头,也是第八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完成两集高清纪录片《废奴》,并于25日、26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

《废奴》着力于表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这一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篇章,通过描述西藏农奴制的由来、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讲述西藏废奴运动对于西藏和藏族同胞以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展现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据介绍,为拍好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录片,本片借助1959年中国西藏地区废奴的影像资料,采访拍摄西藏废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中外学者等,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述,还原真实历史、梳理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废奴对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意义。

该片还将于28日20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重播。

废奴观后感(二)

在县委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农奴》,尽管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但电影中的画面还是让我心酸。这部电影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讲述了解放前的西藏,强巴一家世代都是农奴。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被贵族老爷折磨致死,父母过世后随奶奶长大的小强巴,成了旺杰家的家奴,因为种种屈辱倔强的他不在说话。解放后,强巴随少爷朗杰会甫迹颠克郯久奠勋订魔见进藏的解放军。他把朗杰摔下马,因为解放军的及时赶到而使他平生第一次免受惩罚。朗杰想把强巴帮在马上拖死,幸被铁匠格桑救下。强巴同兰朵去找解放军,路遇朗杰,遂纵马跳崖而逃。兰朵被解放军救起,强巴则被朗杰捉回要处死。伪善的土登活佛收了强巴当喇嘛。尔后朗杰阴谋叛乱被粉碎,又威胁强巴逃到国外,二人进行殊死搏斗。幸而强巴再次被解放军所救。强巴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交给解放军,并揭露了他的罪行。农奴获得了解放,强巴与参加了进藏工作队的兰朵相会,沉默多年的他终于开口说话。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废奴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高清纪录片废奴观后感


《废奴》通过采访亲历者、见证者以及中外专家学者,揭示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历史必然性,展现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废奴观后感(一)

2016年是中国西藏废奴的第五十七个年头,也是第八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根据中宣部指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完成两集高清纪录片《废奴》。本片着力于表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这一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将中国西藏废奴囊括在世界废奴运动的大范畴之内,通过描述西藏农奴制的由来、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讲述西藏废奴运动对于西藏和藏族同胞以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片借助1959年中国西藏地区废奴的影像资料,采访拍摄西藏废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中外学者等,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述,还原真实历史、梳理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废奴对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意义。

废奴观后感(二)

2016年3月28日是第8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高清纪录片《废奴》于25日、26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

3月27日,拉萨市城关区民间艺术团演员表演《吉祥芒康》(上图)。当日,拉萨城关区举行文艺演出活动,庆祝即将到来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28日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雅江岸边花如锦。右图是3月24日在米林县拍摄的雪山。在雅鲁藏布江林芝市米林县岸边,绽放的桃花与蓝天、雪山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纪录片作风建设在西藏观后感1000字


《作风建设在西藏》在西藏卫视播出时间为:6月28日10时与20时5分;6月30日10时与23时。

2016年6月28日上午,谢通门县纪委组织全体纪检干部认真观看了西藏卫视播出的《作风建设在西藏》廉政宣传教育片。

该片主要展现了自治区党委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决决心,展现了全区各级纪检机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纪的坚决行动;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全区上下狠抓作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可喜变化。

教育片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政治上保持坚定,在作风上保持务实。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既是作风建设的参与者,又是作风建设的执行者、推动者、保障者,要在作风建设上走在前、带好头、做表率。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认识,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持之以恒狠抓中央八项规定、区约法十章、九项要求的落实,做到从严执纪、从严监督、从严问责、从严自律,坚守思想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以优良党风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

近日,县交通运输局组织安排广大党员干部观看了《作风建设在西藏》。观影后感悟良多,大家纷纷表示我们的思想意识更加清醒、政治更加坚定、作风更加务实,一定会严守党纪党规和工作纪律。作为党员要增强工作主动性,牢记纪检工作职责,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期望,必须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局将把廉政建设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取得一些成绩就止步不前,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严防各类腐败行为发生,同时加强学习,增强反腐败工作能力,以强有力的举措做好反腐败工作,抓紧、抓实、抓牢廉政建设,与各类作风问题斗争到底。

根据地区纪委宣传部的通知要求,索县纪检委于6月28日组织全体在岗干部集体观看西藏卫视廉政宣传教育片《作风建设在西藏》。

西藏的西藏观后感


《西藏的西藏》是一部来自香港的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西藏的神秘和魅力。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宗教历来不是纯粹的信仰,正直是其始终绕不开的途径。从象雄和苯教的发源时间和地理条件来看,苯教的产生是确切地先于任何东方宗教的。纪录片中提到的婆罗门教,耆那教,甚至都有从苯教传播中吸收教义。这些宗教所留存的印度、尼泊尔,甚至是阿拉伯地区,都是高度政教合一的。

特别注意到苯教中蓝色是永恒不变的意思,而这种意象的使用在伊斯兰教中尤为突出。可以大胆推测可能伊斯兰教起源于七世纪左右,在佛教入藏之后,苯教不仅向东流向四川,向北进入青海,向南进入印度、尼泊尔,甚至向西进入阿拉伯。政教合一其实是所谓世俗化的说法,该是教政合一,宗教诞生地不仅是里太阳最近的地方,更是因为神秘诡谲的物象来震人心肺,苦修便成了与其紧紧相束缚的方式。

阿里地区的穹隆银城遗址中之所以没有苯教太多的遗迹,可能除了象雄王国覆灭,年代久远以外。最重要问题在于它起初是一个农耕文明,古老的灌溉痕迹从山腰赫然显目。农耕文明最主要的特点是入世的,生活相对于游牧文明来说安逸地多,因而也更注重的是人的世代传承,而不是完全地皈依于宗教,尤其是苯教这种有原始巫风的早期宗教。四川阿坝州昌都寺李西活佛,提到了藏传佛教与苯教的两个很大的区别。苯教多的是世间法,是积极入世的,有内明与外明之分,内明是自我的修持,外明则是诗学、绘画、雕刻,各种铸造技术;而佛教是出世法,更多的是自我的修行。还有一点是仪轨式,印度佛教是没有很多仪式的,而藏传佛教有,这些中有吸收自苯教的。

纪录片一开头,最为醒目的是万字符,这个符号,可能最让人动容的是,斜万字符是纳粹标志。万字符被人理解为太阳,自然也是万物重生,造物之义。这个符号曾在世界多地的文明中都有发现,也许真的是神意。当然现代科学并不会承认这是神意,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可依赖的工具技术。但是当银河系的旋转方向被现代技术发现时,万字符也就理所应当地被重视起来。

值得深思的是,汉传佛教于一世纪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发展起来。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盛时也被尊为国教。但是后来很快就废除,到唐时,再盛行一时,汉传佛教的体系也趋于完整。其本质上而言,唐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血统的,这就是有区别于农耕文明的精神气质。

去过很多次青藏高原,看了这部片子才算了解西藏1. 敦巴辛绕---苯教

2. 象雄文明诞生苯教然后传入印度,渗入到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诞生佛教传入西藏。

3. 魏摩隆仁是苯教徒心中的理想天国,而冈仁波齐恰好具有魏摩隆仁这种理想天国的影子。

4. 苯教修行的地方大多比较接近大自然,比如悬崖上的悬空寺,园林,山顶等。

5. 四川阿坝州金川县的昌都寺是如今苯教最具代表性的寺庙6. 古如江寺是阿里地区唯一遗留的苯教寺庙。

7. 五明学科:工艺学,语言学,医学,佛学,天文学。

8. 苯教的《甘珠尔》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它全面的记载了藏地的原始历史9.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其吐蕃后裔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10. 苯教供奉敦巴辛绕佛。其它佛教供奉释迦牟尼佛11.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代王,引入佛教,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12. 松赞干布时期是苯教的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当时教权高于王权的现象,于是松赞干布引入印度佛教来征服苯教,政教合一,在这期间,松赞干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象雄王做间谍,在象雄王离开穹隆银城例行视察那曲时松赞干布用里应外合的机会击溃了称雄北部的象雄王国。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吐蕃王朝,延续了两百多年。

13. 松赞干布开始并没有大规模打击苯教,直到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大量引进佛僧,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苯教与佛教的辩经活动,最终佛教占据上风,这是对苯教权威的一次公开挑战和沉重打击。后来赤松德赞大力推行崇佛抑本的政策让苯教遭受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法难。

14. 李西活佛新甲旦真在第四集20分时含着眼泪说到:作为苯教活佛,作为苯教信徒,我深刻体会到当时的法难是不可思议的。后来苯教与佛教持续旷日持久的博弈,更有几代赞普因宗教斗争而死,到了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末代赞普:朗达玛大肆禁佛,佛教转而成为被镇压的对象。时移世易,此消彼长。此后的岁月中佛教吸取了苯教的众多仪轨,成功完成了本地化,最终成为西藏高原上的主流宗教。

15. 苯教逐渐边缘化,移到了青海,四川嘉绒地区(昌都寺)等地,嘉绒地区(甘孜,阿坝州)是如今苯教比较集中的地区。如今苯教也在这些地区和尼泊尔的曼日寺等地得到了完好的传承。象雄文明的踪迹任然渗透在西藏极其周边地域的文化基因中。也正是因为象雄,我们得以更加接近神秘西藏的源头和灵魂,而苯教崇拜与象雄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将如同一条延绵无尽的大河持久地流淌,流进西藏的西藏。

观看了5集纪录片《西藏的西藏》,虽说制作并不是特别精良,讲解也有过于堆砌辞藻之嫌,但是它还是精悍简短地向一个不了解西藏的人展示了西藏的神秘和这片热土上的爱恨。如今,曲终人散,昔日繁华的穹窿银城已经消失,只剩下那些象雄碉楼、悬空寺庙、酥油花祭品,以及散落冈底斯山周围的苯教教徒,无言地诉说着几近逝去的象雄文明。

雪域高原上诞生的苯教,以艰苦修行为其宗旨,激烈的辨经,在林间、在烈日下、在悬崖峭壁间自我修行,也许正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才更能够去接近生命的本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修行炼造出的苯教僧人才使得苯教在受到正直抑制和扼杀时苯教未曾消逝。

看了这一期记录片使我想起之前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苯教教徒转山转湖的习俗,心中感叹原来如此,此时才将二者联系起来,因为他们相信转山转湖的艰辛可以化作他们来世的福报。一直以为青藏高原子民的精神世界是藏传佛教所统领,而这期记录篇又很好地阐释了在佛教未来到这片疆土时这儿的人是在怎样的精神世界中生存。其中有一种观点极为有趣,认为苯教其实是佛教的根源,后来印度的佛教又回流到西藏,所以这儿的人民对着佛教有着天生的亲切和归属感,使得佛教得以在这里落地。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想,历史真的可以被还原吗?没准历史还真的是这样呢。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绥化八中12级3班 赵琦

8月19日,我在微信当中看了六集的《高考》视频,看过后深有感触。

一、二集是讲述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

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学校位于安徽省的一个小镇上,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参加高考,他们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复读生,这里常年租住着数万名陪读家长,她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和西部城镇,小镇和学校形成了一个高考镇 ,孩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全部。

2014年1月10日,星期六,距离考试还有140天,中午,陪读家长把饭送到校门外,学生的吃饭时间约为10分钟。

吴俊是毛坦厂中学的保安队长,他说:从他爷爷到他这一辈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学,孩子几乎成了所有家长最后的希望。校外陪读家长等待午时才能放学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高考才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才可以改变现有的生活。

程老师说:拯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拯救一个家庭,只希望她们这一代可以比他们的父母过的好一些!2014年高考这天,孩子们迎来了他们一生当中的巨大考验,考场外挤满了家长,门外的家长似乎比孩子更加紧张,这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代表着一次考试,更意味着孩子和家长的梦想和三年来的艰辛努力。

20天后,高考成绩出来了,家长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动的流泪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了孩子实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了,孩子终于不负众望的完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孩子和家长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我非常喜欢视频中老师的一段话:

很多人怎么讲呢,受了毛中的惠,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就是刚才有人说,毛中灭杀人性,但是大部分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没有苦难,这样人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他禁不住风吹雨打,你将来到社会上,谁能把你当公主,谁能把你当王子,你在家是公主啊?你在家是王子啊?你到社会上,社会很残酷,社会是残酷的!今天不是人,明天人上人,我就觉得,人生必须要经历一些苦难,毛中就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苦难的课堂,高考成功了,家长乐了,孩子找上好工作了,成立一个好家庭了,有什么不好呢?毛中何罪之有?谁请你到毛中来的,在你没来毛中之前,你就知道毛中很恐怖,为什么还把孩子往恐怖的学校带?磨出雪亮的钢刀,冲向隐形的战场。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第二集20分钟之后讲话)

比起他们,我们是不是轻松了很多、幸福了很多呢?

第三集久牵的孩子

是回到家乡参加高考还是留在从小生活的城市,留与不留成了孩子们最大的难题, 在纪录片中一部分的人选择了留下,一旦选择了留下来就要接受没有大学文凭的待遇,想要改变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但无论怎么选择都无法逃避高考的压力,只是大城市多了一些我们想要的机遇和更好的生活,他们努力的寻找着共同的出路,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望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集讲述了大山里的孩子

中国有太多太多像她一样在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才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才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走出大山才是改变现有生活的唯一方式,纪录片中的她,是个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叔叔婶婶则是善良,朴实的人,为了侄女儿的学费,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只为了他的侄女将来能够过上好的生活,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即便是亲生父母所做的也不过如此吧。

片尾,奶奶没能等到孙女的寒假便因病去世了,老人家用自己的信念强撑到了最后,只是为了听到孙女考上大学的消息,当大学考上了,又还有什么可以支撑她活下去呢!我所感动的是生活的苦难,艰难的等候,令人震撼的亲情。

第五集留学大潮

2014年中国有45万人选择出国留学,人们俗称留学考试为洋高考,俨然这又是另外一种高考同样是奋斗和追求潮流汹涌,我们关注高考,也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转身离去的身影,自费留学欧美。

4年的经济成本大约需要150万人民币,可是文化和心理上的准备却无法衡量,很多人早早选择了国际学校,期待为将来的国外生活做好准备,在这些国际学校里,中文课渐渐边缘化。

这一集我没有仔细看,因为这个成本就是我现在不可企及的天文数字。

最后一集论述了校长的选择

或许是记录片的重点,教育的改革,这里采用了两个高中做对比,一个是河北精中,一个是北大附中,精中代表了像毛坦厂这样的二三线城市,他面对的教育资源有限,只能按照现在现有的模式去改革,而北大附中则是代表了那些教育资源优越的高中,他们能做到的则是更多的选择,在各个方面做出改革。但最主要的应该是对两所学校教育的认可。

看完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拼命!也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更懂得对于我们普通家庭,只有学习才是改变现有生活的唯一方式,也只有学习才可以给予你以后更好的生活。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或许明天是美好的,但很多人已经倒在今天。

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并不拥挤,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让我们用今日的努力拼搏,换取明日的惊涛骇浪,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吧!

央视大国崛起纪录片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06年拍的,是政论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89年的《河殇》当时震撼,但现在看就没感觉了,时代的变迁,当年振聋发聩的观点现在变成妇孺皆知的常识。《复兴之路》没看出什么给人启迪的东西来,也许只有拍和自己无厉害关系的东西才能客观吧。

公元1500年以前,人们分别住在几块大陆上,都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地理大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地球和人类的全貌,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揭开这一幕的是位于欧洲西南角的葡萄牙。

1143年,葡萄牙独立,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民族国家,由于资源贫乏,200年也没有大的发展,奥斯曼帝国(土耳其)阻碍了陆地贸易之路,葡萄牙人只有把眼光投向大西洋。恩里克王子(1394-1460)建立航海学校,把天文学和数学应用于航海,改良指南针和帆船,经过21年的准备,于1443年穿越了西非的博哈多尔角,突破了欧洲人对世界边界的认识,他去世27年后,葡萄牙人发现并绕过了好望角。新航线为葡萄牙带来了黄金,香料,象牙等巨额财富,因为欧洲国家其他国家当时都是城邦小国,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虽然嫉妒得要死,但没有实力和葡萄牙竞争。使葡萄牙独享了近一个世纪。

1492年1月4日西班牙独立,哥伦布经过和西班牙女王三个月的谈判,达成共识,从新发现地收获财富的百分之十属于他并且免税,发现地其他商船利润的八分之一归其所有。哥伦布以西班牙海军大元帅的身份率船队出发了,1492年10月12日,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发现了陆地,巴哈马群岛,哥伦布认为到达了印度,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由于西班牙人也加入了海洋大发现,1494年6月7日,经过一年的艰苦谈判,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教皇的主持下达成协议,把非欧洲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东边归葡萄牙,西边的美洲归西班牙。当时的欧洲人认为,蛮荒之地归发现者所有,这是殖民主义的法理基础。

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但他本人在菲律宾被杀。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18600吨白银,200吨黄金,当时世界上83%的黄金都在西班牙。屠杀和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使墨西哥人口从2500万降到265万,秘鲁从900万降到130万,印第安人口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西班牙王室担心工商业阶层兴起,赶走数万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抑制工商业发展,随着其他国家对他海上霸权的挑战,西班牙开始衰落。

中国也曾有过很先进的航海技术,为什么没有加入航海大发现?我想是因为中国有完善的农耕经济,对外贸易一直不是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荷兰150万人口,面积相当于两个半北京,三分之一的国土在海平面一下,欧洲的两大河流都从这里入海,12到14世纪才逐渐有人居住。为了抵抗潮汐和排涝而修的水利工程,使荷兰和欧洲各国形成便利的水上交通网。荷兰通过改进商船,降低运货成本等一系列措施,承揽了几乎欧洲的全部海运业务,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贸易市场,货物仓库,船只修理厂等聚集形成了城市,城市建立在贵族的领地上,贵族建立小型的军队表边上是为了保护城市,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收税权,市民集资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己管理。

1543年,西班牙国王通过联姻取得了荷兰的统治权,荷兰人接受了,西班牙国王向荷兰派出了总督,荷兰人也接受了,当西班牙国王把手伸进荷兰人的钱袋子里时,荷兰人反抗了,荷兰独立战争中有15万人被西班牙人杀掉。独立后,因为荷兰人都要照顾自己的生意,请英国女王来统治荷兰,后来发现英国人收的税更高,于是在1588年彼此独立的荷兰城邦组成了荷兰联省共和国。

由于荷兰从西班牙独立,荷兰的欧洲贸易被西班牙封锁,他们必须把眼光投向远海,但没有强大王室的支持,很难进行远洋贸易,在大议长的主导下,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发行股票,募集到650万荷兰盾,荷兰政府把只有政府才能拥有的海外职能折价两万五千盾入股,很多普通市民,包括了市长的女仆,都成了这家公司的股东。1609年成立了全球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有1000名经纪人,仅英国国债交易一项,每年就给荷兰人带来200吨白银的收入。1609年成立银行。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有15000个分支机构,占了全球贸易额的一半。后来英国兴起,通过三次英荷战争逼迫荷兰接受《航海法》,使荷兰贸易萎缩。以荷兰一个行省命名的国家叫新西兰,在美洲,荷兰人建立了一个新的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现在的名字叫纽约。荷兰几乎是直接进入现代商业文明,也由于商业文明需要平等自由的公民意识和契约精神,几乎是直接进入现代民主宪政社会。

英国只有24万平方公里,现在也才6000万人口。封建制使国王和贵族(庄园主)之间有默认的权利和义务范围,相安无事很多年,威廉一世挑战这种不成文规则,为了维持不停失败的对外战争,加税很多倍,贵族(庄园主)被激怒了,集结军队打败他,1215年签订《大宪章》,规定了国王要立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了他人的权利。如果法庭没有宣判,国王不能剥夺他人财产。树立了民权与生俱来,不是国王赐予。

后来又出了一个国王,叫查理一世,加税不经过议会,还解散了议会,形成了英国13年无议会的局面。贵族武装再一次打败国王,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议会判处死刑。紧接着是克伦威尔军事独裁,他死后,迎回了查理一世的儿子当国王,他还想搞独裁,贵族们认为杀死国王不是限制独裁的办法,就发动了不流血的光荣革命,赶走了这个国王,1688年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国王只能委任议

央视纪录片四十不惑观后感


四十,是一个什么概念?那就是你已经走了人生的一半了!这时候的你应该是精明的、有想法的,并且有着坚定理想追求的。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一个不断前行的岁月,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深水区,坚定信心,再出发,我们的四十年没有疑惑,只有这条路坚持走下去!

这部四十不惑的纪录片,通过人物采访的这样一种形式来呈现出这四十年的一种变化,这里包含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采访了1700多的人。口述40年,亲身经历的四十年,这是每一个人的四十年汇聚成了中国的四十年。

还有几天,这个四十年就过去了,我们要抓住这个小尾巴,一起来见证这四十年的变化,让我们燃起继续出发的动力!四十年的时间对于整个历史的 时间跨度是极其短暂的,但是这四十年的时间,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方式,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工作!

看这部纪录片,主要是看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包含着无限的可能。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只要我们在努力拼搏,在为这歌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就都是厉害的人!2万多公里,这部纪录片丈量了整个神州大地,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奋发向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我们要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在新时代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价值。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梦想、奋斗、工作、情感、观念等等的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人生上书写好自己的篇章!改革开放,让我们攒足了力量,继续前行!

纪录片作风建设在西藏观后感及心得体会汇总篇


纪录片作风建设在西藏观后感及心得体会汇总篇

加强作风建设一直我党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必要途径,是保障履职尽责的内在因素,是取信于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真正开展好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这是摆在我们基层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党员干部当中,特别是在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当中,出现了一些唯上是从的政绩追求、漠视群众利益的钻营歪风、虚夸做作的官僚主义、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的作风问题,虽然是极少数甚至只是一些苗头或趋向,但危害却极大,我们决不能忽视。

当前,党群干群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思想隔阂。少数党员干部办事习惯从个人出发,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很少为人民群众着想,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在思想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创新意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少数党员干部不思进取,贪图享受,远离群众,不屑与民同乐,生活极度奢华腐化,追求低级趣味,严重带坏了社会风气。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为养情妇、包二奶,利用职权大肆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最终沦为腐败分子。由此不少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评价上升为对我党整个干部队伍的不满意,这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共产党的廉洁形象和在群众心目中的先进性地位。还有个别党员干部不学无术,不知如何去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就知如何去应付检查,欺上瞒下。处理矛盾纠纷不及时,不善于疏导民怨、化解矛盾,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妥善处理的矛盾激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018年反腐纪录片作风建设在西藏观后感3000字多篇


2016年反腐纪录片作风建设在西藏观后感3000字多篇

篇一:纪录片《作风建设在西藏》观后感

近日,察隅县委组织部认真组织全体在家党员干部18人集体观看了《作风建设在西藏》廉政警示片,对部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该教育片聚焦作风建设,以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后,一批违纪违规典型案例通报,展现了自治区党委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通过一系列规定规矩的严格执行,展现了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纪的坚决行动;通过干部群众对近年来干部形象的逐渐认可和支持,展现了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全区上下狠抓作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显著变化。

通过认真观看廉政教育片《作风建设在西藏》,全体组工干部从中感受和领会到了中央、自治区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察隅县委组织部将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和督导全体组工干部部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坚决执行中央、自治区相关规定,形成自觉遵守党风廉政规定的良好氛围,并深入学习领会此次《作风建设在西藏》宣传教育片精神,对照典型案例,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守纪律、讲规矩、做忠诚干净担当的组工干部”专题教育活动抓整改,抓提高。

教育片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政治上保持坚定,在作风上保持务实。身为组工干部,更要在作风建设上走在前、带好头、做表率。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认识,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持之以恒狠抓中央八项规定、区约法十章、九项要求的落实,做到从严执纪、从严监督、从严问责、从严自律,坚守思想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以优良党风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组工队伍。

篇二:纪录片《作风建设在西藏》观后感

加强作风建设一直我党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必要途径,是保障履职尽责的内在因素,是取信于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真正开展好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这是摆在我们基层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信《西藏废奴观后感,央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录片废奴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