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 地图 >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废奴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高清纪录片废奴观后感。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废奴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高清纪录片废奴观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废奴》通过采访亲历者、见证者以及中外专家学者,揭示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历史必然性,展现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废奴观后感(一)

2016年是中国西藏废奴的第五十七个年头,也是第八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根据中宣部指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完成两集高清纪录片《废奴》。本片着力于表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这一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将中国西藏废奴囊括在世界废奴运动的大范畴之内,通过描述西藏农奴制的由来、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讲述西藏废奴运动对于西藏和藏族同胞以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片借助1959年中国西藏地区废奴的影像资料,采访拍摄西藏废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中外学者等,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述,还原真实历史、梳理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废奴对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意义。

废奴观后感(二)

2016年3月28日是第8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高清纪录片《废奴》于25日、26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

3月27日,拉萨市城关区民间艺术团演员表演《吉祥芒康》(上图)。当日,拉萨城关区举行文艺演出活动,庆祝即将到来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28日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雅江岸边花如锦。右图是3月24日在米林县拍摄的雪山。在雅鲁藏布江林芝市米林县岸边,绽放的桃花与蓝天、雪山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2018年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录片《废奴》观后感


《废奴》着力于表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这一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篇章,通过描述西藏农奴制的由来、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讲述西藏废奴运动对于西藏和藏族同胞以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展现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废奴观后感(一)

高清纪录片《废奴》从2015年4月9日中央新影集团参加中宣部人权局组织的关于筹拍“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录片会议,至纪录片制作完成,历时十一个月。

创作团队接到这一选题后,立即着手展开资料疏理、专家研讨等工作,分别同外交部、统战部、广电总局、社科院、藏研所、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中央新影影视专家等各方面专家进行研讨。

摄制组2015年9月14日进藏,拍摄周期43天,摄制组成员8人;涉及拍摄地点: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等五个区县及所属十余个乡镇。先后采访拍摄了农奴、僧人、贵族、商人、藏学专家近二十位亲历者及其后代及部分专家学者;拍摄了博物馆、档案馆、历史遗迹、遗物等以及个人珍藏的遗物、档案资料;拍摄西藏风土人情、风光、当今西藏的风貌等等。在北京拍摄了藏研所专家,十八军战士王贵汉族,摄影师陈宗烈等等,另外还搜集到一些国外图片资料,有一些是刚刚从德国带回来的资料。

本片在立足真实的基础上,力图找到不同于以往类似题材的新视角,更加生动、平实、客观地表达主题。基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自1950年开始拍摄的上百分钟的真实影像资料和国内拍摄西藏历史图片权威专家的大量图片,该片还披露了上世纪初外国人拍摄西藏的图片资料,这些大部分都是来自德国、英国等国家最新的图片、文字资料,这些珍贵的视频及图片资料成为真实表达主题最直观的素材。同时,为了叙述视角更加客观、全面,该片引入了大量上世纪初国外旅行家、学者、记者的手记和原文书籍,并且采访了当下国际上著名的藏学家、引用当下权威国外藏学家的论文、书籍,大大增加了该片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为了更加生动、平实地表达主题,在创作思路上,该片将人物故事的讲述作为前景和线索,采访、拍摄了20位亲历者、学者,深入挖掘他们的命运故事,这其中包含西藏社会不同层次、方方面面的人物,“以小人物还原大历史”,在平实的故事讲述中带出波澜壮阔的西藏废奴历史。最终,还原真实历史、梳理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废奴对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意义。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绥化八中12级3班 赵琦

8月19日,我在微信当中看了六集的《高考》视频,看过后深有感触。

一、二集是讲述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

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学校位于安徽省的一个小镇上,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参加高考,他们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复读生,这里常年租住着数万名陪读家长,她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和西部城镇,小镇和学校形成了一个高考镇 ,孩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全部。

2014年1月10日,星期六,距离考试还有140天,中午,陪读家长把饭送到校门外,学生的吃饭时间约为10分钟。

吴俊是毛坦厂中学的保安队长,他说:从他爷爷到他这一辈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学,孩子几乎成了所有家长最后的希望。校外陪读家长等待午时才能放学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高考才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才可以改变现有的生活。

程老师说:拯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拯救一个家庭,只希望她们这一代可以比他们的父母过的好一些!2014年高考这天,孩子们迎来了他们一生当中的巨大考验,考场外挤满了家长,门外的家长似乎比孩子更加紧张,这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代表着一次考试,更意味着孩子和家长的梦想和三年来的艰辛努力。

20天后,高考成绩出来了,家长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动的流泪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了孩子实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了,孩子终于不负众望的完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孩子和家长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我非常喜欢视频中老师的一段话:

很多人怎么讲呢,受了毛中的惠,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就是刚才有人说,毛中灭杀人性,但是大部分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没有苦难,这样人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他禁不住风吹雨打,你将来到社会上,谁能把你当公主,谁能把你当王子,你在家是公主啊?你在家是王子啊?你到社会上,社会很残酷,社会是残酷的!今天不是人,明天人上人,我就觉得,人生必须要经历一些苦难,毛中就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苦难的课堂,高考成功了,家长乐了,孩子找上好工作了,成立一个好家庭了,有什么不好呢?毛中何罪之有?谁请你到毛中来的,在你没来毛中之前,你就知道毛中很恐怖,为什么还把孩子往恐怖的学校带?磨出雪亮的钢刀,冲向隐形的战场。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第二集20分钟之后讲话)

比起他们,我们是不是轻松了很多、幸福了很多呢?

第三集久牵的孩子

是回到家乡参加高考还是留在从小生活的城市,留与不留成了孩子们最大的难题, 在纪录片中一部分的人选择了留下,一旦选择了留下来就要接受没有大学文凭的待遇,想要改变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但无论怎么选择都无法逃避高考的压力,只是大城市多了一些我们想要的机遇和更好的生活,他们努力的寻找着共同的出路,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望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集讲述了大山里的孩子

中国有太多太多像她一样在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才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才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走出大山才是改变现有生活的唯一方式,纪录片中的她,是个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叔叔婶婶则是善良,朴实的人,为了侄女儿的学费,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只为了他的侄女将来能够过上好的生活,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即便是亲生父母所做的也不过如此吧。

片尾,奶奶没能等到孙女的寒假便因病去世了,老人家用自己的信念强撑到了最后,只是为了听到孙女考上大学的消息,当大学考上了,又还有什么可以支撑她活下去呢!我所感动的是生活的苦难,艰难的等候,令人震撼的亲情。

第五集留学大潮

2014年中国有45万人选择出国留学,人们俗称留学考试为洋高考,俨然这又是另外一种高考同样是奋斗和追求潮流汹涌,我们关注高考,也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转身离去的身影,自费留学欧美。

4年的经济成本大约需要150万人民币,可是文化和心理上的准备却无法衡量,很多人早早选择了国际学校,期待为将来的国外生活做好准备,在这些国际学校里,中文课渐渐边缘化。

这一集我没有仔细看,因为这个成本就是我现在不可企及的天文数字。

最后一集论述了校长的选择

或许是记录片的重点,教育的改革,这里采用了两个高中做对比,一个是河北精中,一个是北大附中,精中代表了像毛坦厂这样的二三线城市,他面对的教育资源有限,只能按照现在现有的模式去改革,而北大附中则是代表了那些教育资源优越的高中,他们能做到的则是更多的选择,在各个方面做出改革。但最主要的应该是对两所学校教育的认可。

看完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拼命!也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更懂得对于我们普通家庭,只有学习才是改变现有生活的唯一方式,也只有学习才可以给予你以后更好的生活。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或许明天是美好的,但很多人已经倒在今天。

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并不拥挤,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让我们用今日的努力拼搏,换取明日的惊涛骇浪,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吧!

央视大国崛起纪录片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06年拍的,是政论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89年的《河殇》当时震撼,但现在看就没感觉了,时代的变迁,当年振聋发聩的观点现在变成妇孺皆知的常识。《复兴之路》没看出什么给人启迪的东西来,也许只有拍和自己无厉害关系的东西才能客观吧。

公元1500年以前,人们分别住在几块大陆上,都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地理大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地球和人类的全貌,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揭开这一幕的是位于欧洲西南角的葡萄牙。

1143年,葡萄牙独立,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民族国家,由于资源贫乏,200年也没有大的发展,奥斯曼帝国(土耳其)阻碍了陆地贸易之路,葡萄牙人只有把眼光投向大西洋。恩里克王子(1394-1460)建立航海学校,把天文学和数学应用于航海,改良指南针和帆船,经过21年的准备,于1443年穿越了西非的博哈多尔角,突破了欧洲人对世界边界的认识,他去世27年后,葡萄牙人发现并绕过了好望角。新航线为葡萄牙带来了黄金,香料,象牙等巨额财富,因为欧洲国家其他国家当时都是城邦小国,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虽然嫉妒得要死,但没有实力和葡萄牙竞争。使葡萄牙独享了近一个世纪。

1492年1月4日西班牙独立,哥伦布经过和西班牙女王三个月的谈判,达成共识,从新发现地收获财富的百分之十属于他并且免税,发现地其他商船利润的八分之一归其所有。哥伦布以西班牙海军大元帅的身份率船队出发了,1492年10月12日,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发现了陆地,巴哈马群岛,哥伦布认为到达了印度,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由于西班牙人也加入了海洋大发现,1494年6月7日,经过一年的艰苦谈判,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教皇的主持下达成协议,把非欧洲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东边归葡萄牙,西边的美洲归西班牙。当时的欧洲人认为,蛮荒之地归发现者所有,这是殖民主义的法理基础。

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但他本人在菲律宾被杀。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18600吨白银,200吨黄金,当时世界上83%的黄金都在西班牙。屠杀和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使墨西哥人口从2500万降到265万,秘鲁从900万降到130万,印第安人口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西班牙王室担心工商业阶层兴起,赶走数万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抑制工商业发展,随着其他国家对他海上霸权的挑战,西班牙开始衰落。

中国也曾有过很先进的航海技术,为什么没有加入航海大发现?我想是因为中国有完善的农耕经济,对外贸易一直不是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荷兰150万人口,面积相当于两个半北京,三分之一的国土在海平面一下,欧洲的两大河流都从这里入海,12到14世纪才逐渐有人居住。为了抵抗潮汐和排涝而修的水利工程,使荷兰和欧洲各国形成便利的水上交通网。荷兰通过改进商船,降低运货成本等一系列措施,承揽了几乎欧洲的全部海运业务,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贸易市场,货物仓库,船只修理厂等聚集形成了城市,城市建立在贵族的领地上,贵族建立小型的军队表边上是为了保护城市,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收税权,市民集资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己管理。

1543年,西班牙国王通过联姻取得了荷兰的统治权,荷兰人接受了,西班牙国王向荷兰派出了总督,荷兰人也接受了,当西班牙国王把手伸进荷兰人的钱袋子里时,荷兰人反抗了,荷兰独立战争中有15万人被西班牙人杀掉。独立后,因为荷兰人都要照顾自己的生意,请英国女王来统治荷兰,后来发现英国人收的税更高,于是在1588年彼此独立的荷兰城邦组成了荷兰联省共和国。

由于荷兰从西班牙独立,荷兰的欧洲贸易被西班牙封锁,他们必须把眼光投向远海,但没有强大王室的支持,很难进行远洋贸易,在大议长的主导下,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发行股票,募集到650万荷兰盾,荷兰政府把只有政府才能拥有的海外职能折价两万五千盾入股,很多普通市民,包括了市长的女仆,都成了这家公司的股东。1609年成立了全球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有1000名经纪人,仅英国国债交易一项,每年就给荷兰人带来200吨白银的收入。1609年成立银行。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有15000个分支机构,占了全球贸易额的一半。后来英国兴起,通过三次英荷战争逼迫荷兰接受《航海法》,使荷兰贸易萎缩。以荷兰一个行省命名的国家叫新西兰,在美洲,荷兰人建立了一个新的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现在的名字叫纽约。荷兰几乎是直接进入现代商业文明,也由于商业文明需要平等自由的公民意识和契约精神,几乎是直接进入现代民主宪政社会。

英国只有24万平方公里,现在也才6000万人口。封建制使国王和贵族(庄园主)之间有默认的权利和义务范围,相安无事很多年,威廉一世挑战这种不成文规则,为了维持不停失败的对外战争,加税很多倍,贵族(庄园主)被激怒了,集结军队打败他,1215年签订《大宪章》,规定了国王要立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了他人的权利。如果法庭没有宣判,国王不能剥夺他人财产。树立了民权与生俱来,不是国王赐予。

后来又出了一个国王,叫查理一世,加税不经过议会,还解散了议会,形成了英国13年无议会的局面。贵族武装再一次打败国王,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议会判处死刑。紧接着是克伦威尔军事独裁,他死后,迎回了查理一世的儿子当国王,他还想搞独裁,贵族们认为杀死国王不是限制独裁的办法,就发动了不流血的光荣革命,赶走了这个国王,1688年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国王只能委任议

纪录片观后感


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观后感(一)

今日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这部纪录片,深有所触。自己连宇宙的一粒灰尘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乐、我所认知的世界有意义吗?拥有的,说句最鸡汤的话:我活过我思考过,所以我存在过。

从天体物理学家的四维角度思考问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刹那便成永恒。所以在以亿年为刻度的时间维度之下,无论什么石油煤炭的,就连恒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资源。霍金也说过,宇宙之大,出现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许差异之大远超人类的想象。也许也有把恒星当做货币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呢。

霍金大大还说过,宇宙中也许有一类生命,他们就像我们耗尽了母星的资源。自此生存于世代飞船上,作为宇宙的游牧民,榨取行星的资源。

如果把像人类一般有强烈的定居与怀念故土的生命成为农业民族,那些太空游民就像是飞蝗一般。不,用金融领域的名词类比的话,太空游牧民就像是大机构的热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机机会,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个国家乃至一众国家,将其国家几十年的积累洗劫一空后凯歌奏响,撤走。留下满目疮痍的国家与人民。而农业民族就像是价值投资者,寻找那些具备价值的对象,进入等待其成长。极端点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资金将目标的优势固定下来,再精耕细作,让其成长更快。典型的农业做法是不?两种不同的投资手法恰恰与历史上的两大类群体相对应,这也是我无比热爱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可以说,金融业正是面向未来的行业,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登上大众视野的,但是金融领域早就开始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还有人工智能方面的,金融领域也早就开始神经网络学习程序的开发。难怪金融领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潜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

前清秘史观后感(二)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个好位子的,结果他去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年。然后又读了三年研究生,按说又可以选择更好的金饭碗了,结果他又下海经商。结果成功的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美国市场总负责人的份。作为商人,有没有铜臭气;作为读书人,又没有读书人的迂腐,虚伪和贱骨头,空谈。

李先生看到当今的史学界一派乌烟瘴气,学者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尤其是阎崇年这样的人,美化专制,赞叹皇权,把人类历史的大屠杀解读为民族融合的必须。李先生不但认为这些人缺德,而且简直犯了反人类罪。所以,他自己有简直写史了。没想到也写的那么好,那么人性化。

我就佩服这样的人才。呵呵。中国当今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少。

高三观后感(三)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放纵。但是,高三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的余地,不该有。我也对自己说,说过的,就必须该做到。连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谈不上考大学。

这样三类学生高考最后的结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惊人的跳转。因为人生大多就是这样,有付出有回报,前人的总结总是如此精辟高深。而像我一样的高三学子,在这样三百多个日子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央视纪录片四十不惑观后感


四十,是一个什么概念?那就是你已经走了人生的一半了!这时候的你应该是精明的、有想法的,并且有着坚定理想追求的。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一个不断前行的岁月,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深水区,坚定信心,再出发,我们的四十年没有疑惑,只有这条路坚持走下去!

这部四十不惑的纪录片,通过人物采访的这样一种形式来呈现出这四十年的一种变化,这里包含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采访了1700多的人。口述40年,亲身经历的四十年,这是每一个人的四十年汇聚成了中国的四十年。

还有几天,这个四十年就过去了,我们要抓住这个小尾巴,一起来见证这四十年的变化,让我们燃起继续出发的动力!四十年的时间对于整个历史的 时间跨度是极其短暂的,但是这四十年的时间,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方式,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工作!

看这部纪录片,主要是看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包含着无限的可能。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只要我们在努力拼搏,在为这歌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就都是厉害的人!2万多公里,这部纪录片丈量了整个神州大地,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奋发向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我们要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在新时代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价值。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梦想、奋斗、工作、情感、观念等等的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人生上书写好自己的篇章!改革开放,让我们攒足了力量,继续前行!

喜欢《废奴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高清纪录片废奴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苦难辉煌纪录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