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百年情书观后感 > 地图 > 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22 来源:互联网

百年情书观后感10篇。

以下为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百年情书观后感,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范文的呢?参照着优秀的范文才是正确的第一步。背诵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能,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1)

看罢《百年情书》,这乱世之中的爱情、亲情与革命所演绎而成的纪念辛亥革命的一部电影,总是无法忘怀,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人都成眷属,然,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计数,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情大爱,因为明白自己对妻子的深爱,所以理解天下人生离死别的苦难,所以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更多后来人的幸福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思之切,然终是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如斯乱世,身为一名中国人,你又能如何,为了革命大业,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相貌如玉,然肝肠如鉄,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觉民也曾言: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

明明就还在用文言,明明还在清廷的压迫下,本是书生一辈,却能扛起国家大任。

还记得你说死有何惧,我等莽撞书生,奋起一击,唤醒亿万炎黄胄裔,虽头断血流,暴尸街头,但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血洒神州,快哉,快哉家与国之间,你选择了国;笔耕与枪战之间,你选择了为国而枪战,而牺牲,只因一句,良心未泯,国事不平,何以为家?是的,死有何惧?当林文喊新军兄弟们,当同我们戮力同心,推翻清廷字都还没说出就被打死的时候,你们就应该已经真正无畏了,当新婚的声洞执意要参加敢死队时,当骁超与元栋双双就义,元栋的眼镜被踩碎,珺瑛在城门外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同生共死的誓言,得到了热血的回应。

还记得你们两人,意映与你在院中跳舞,放着sakura的音乐盒;海边放纸鸢,意映说你是高高于天的鸢,但你却把舵放入其手中;还记得你们一起相拥于竹林;你给她梳头,看京剧,意映等着你,从初为人妇,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从齐刘海到头发长长,不梳刘海。

还记得待你如亲生的父亲,虽然气你在考试中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但其实心里何其庆幸你不愧于祖宗社稷,虽然打你打在手上,但却也痛在心里,虽有些迂腐,希望你好好念书,但在我看来,却有更多的开明,愿意放你走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2)

高中的一天清晨,语文课堂上翻开了新的篇章,标题《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当时的我虽然只是懵懂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字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心底却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涌出感动,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以至于这篇文章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就了然熟背。紧接着,便听到了齐豫的《觉》和童安格的《诀别》,不同的是齐豫以陈意映的口吻回复了丈夫的遗书“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而童安格则以林觉民的心境做了补充和说明“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两支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来,《与妻书》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一直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

2011年5月,傍晚,刚回家的我换着拖鞋,电视里传来电影《百年情书》首映报道,听得我心里一颤,可惜新闻结束,无法印证我的判断,事后百度一下,果然就是那篇文章的题材,想想今年是广州起义100周年,多好的题材,总算有人做了该做的事!只是又让我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盟会战友,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情不自禁,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因为举义之事已经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败,败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飘泪,感人肺腑。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凛然正气却又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令人断肠落泪。倘若作者没有因为革命而牺牲,以他的文学修养和高尚情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想必会多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而逝,在他们悲怆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2011年5月13日,金舸导演的电影《百年情书》全国公映,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容的情书时隔百年之后从教科书中走进影院。很想看,可是太悲剧,又不敢看,怕触动太深,走不出来……

2011年6月17日夜,还是忍不住百度,有了,就看吧。影片以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林觉民投身革命参加起义,成为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进行叙述,爱情因为国殇、因为自我牺牲而升华,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坦白说,这样真实的内容不用导演煽情,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遗憾的是我的理解里叙事有些紊乱,表演有些生硬,剪辑也不够紧凑,而且红色的标签非常明显。与其说电影的观后感,不如说是我对《与妻书》的又一次回忆与感触!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3)

低成本制作,比广电总局还主旋律的电影频道出品,影片似乎拍成这样就属不易,于是评价“还行”,可惜这评价的无奈本不该在我们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体系内。

主创们拍得很认真,让我有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感慨;镜头也确有电影感,和一般的电视电影也有所区别,但就是无法打动我。虽然没有快进,但总是走神,努力调动自己的泪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极,想来看《辛亥革命》时林觉民这段,都落下泪来。

首先是结构问题。不知是剧本阶段就在开场如此繁复,抑或后期剪辑时想出些花活儿,倒并非能否看懂的问题,而是这刻意的结构没有提供任何积极观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问题。24岁就就义的林觉民与两年后抑郁而终的陈意映,这本应是悲情而浪漫的一个旧时代有热血的青偶戏,可惜我看不到他们的“情”。中国彼时的满目疮痍是我们在学校历史书上学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现,林觉民到底看到的、体验到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当年先生一语就使这些青年们赴汤蹈火?这也缺一个“情”字。与其将如此之多的笔墨给予林觉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师,倒不如落几笔他们周遭的世情,一点小事件就能凸显当时的国将不国。旧时人端庄守礼,但那是人前的守则,我也期待小夫妻于人后的憨笑嗔骂、耳鬓厮磨,他们未分离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温和有礼,一个贤良淑德。于国少情,于家薄情。

我实在不想质疑主创的才情,只能质疑是否编剧与导演太过于恪守频道的审美,于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怀疑创作者对待题材的态度,太似被逼的命题作文,因为没有独有的情感与态度,于是结构再反复,也是流水账写就下来。

三是人物塑造问题。不可避免的群像,那些热血青年却如同一个模子刻就出来一般,人与人似无性格差异、背景区别,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许的小恋人,这组人物本应是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最佳关照,却在片中彻底沦为废笔。

四是演员问题。不想就此太过评论,因为这其中也掺杂制片方的发行考虑与导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于生活,若无情感,不如背身决绝离去;于创作,若无情感,不如搁笔。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4)

我不喜导演表现的林觉民和陈意映,演员的演绎太稚嫩,每逢深刻的情感表达,表演痕迹总是太重。

与妻书中有:「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他心中有深情,但对革命的心却坚定不改。陈意映虽是旧式女子,但她会诗文,有才气。 是以她不仅仅是林觉民的妻子,为他生儿育女,更是他的知己,朋友。如此,他与她心灵交汇,促就了一段百年深情。

人们总是说,情深不寿,情深不寿。未必无理。我总想起陆游和唐婉这一对。

那两篇著名的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二人被陆母强行拆散后,唐婉无奈再嫁,陆游被迫再娶。然而新妇远没有唐婉知他,懂他。这何等寂寞。

唐婉郁郁寡欢,在三十岁那年死去,陆游直到七十四岁才得知。那时,他已经两鬓斑白。

《沈园》里,他写: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今的如今,我只能在梦里与你相逢。

自古动人情爱故事多,我们缅怀过去,然后审视自己的内心。

有记载,林觉民死后,陈意映「秉志抚孤,终因悲伤过度以终,年仅二十二岁。」这是个中国式的传统结局。但我更希望陈意映这样被热血男儿爱着的女子,应该是柔韧而坚强的。在林觉民死后,她还能够孤勇的凭借那些美好的回忆活着,作为林觉民生命的延续,活下去。

我更敬佩这样的女子。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5)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学时代便在课堂上所学的一篇课文《与妻书》,大学毕业后听的三首台湾流行音乐(齐豫唱的《觉》、童安格唱的《诀别》及李建复唱的《意映卿卿》),再到如今纪念广州起义一百周年的电影《百年情书》,恍如一段交织时空的爱情扑面而来,情缘魂梦相系……

音乐:交错的爱情对话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声音宽厚而凭借着《一千个秋天》、《龙的传人》等一鸣惊人的李建复,深情款款的从林觉民的角度演绎这份生死之情,既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与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而童安格创作演唱的《诀别》,则进一步的以林觉民的口吻向爱妻表示那份爱与决心,“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犹记第一次听到这句“不再有泪如你”时,泪水在不知不觉里流洒。

不过,更加喜欢的是齐豫唱的那首《觉(遥寄林觉民)》,“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齐豫的带有丝丝缕缕忧伤的声音里(印象还很深的是她与潘越云合唱的《回声》专辑),将意映的忧伤化为缕缕的歌声,爱与放手,又心有不甘的追问“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可惜,成为了天问!

而金舸导演的《百年情书》便是根据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改编的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的作品,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王柏杰与蒋梦婕这两位年轻演员,尽管说电影演绎还略显生硬,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羞涩的爱与情感被用几个眼神、几句诗词传达出来(新婚不久的那段戏,便想起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闺中记趣”);而在面对革命时,王柏杰则延续了他在《十月围城》中的演绎方式,固然有着对于生命的不舍(在《百年情书》里不仅是对父亲的不舍还有对于妻子的不舍),但“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呢,这也为他在就义前的慷慨陈词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段戏有点生硬)。

而李雪健扮演的林觉民的父亲,则将慈父的爱,表现的很生动也很真真切切,何况也借鉴了王学圻在《十月围城》中的表演。这使得影片里的亲情更加动人。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一复何言……”也想起谭嗣同就义前的这封写给爱妻的信。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6)

《百年情书》里的女二号,与陈意映完全不同性格的女子,陈代表着传统女性的隐忍,方就是新女性的热血。

方君瑛(1884年—1923年),字润如,福建侯官县人,是中国同盟会的会员,曾留学日本和法国,早期同盟会活动中负责组织刺杀行动,还是暗杀组组长(电影里有演到,巾帼不让须眉啊)。家中的兄弟姐妹一共11人,其中兄弟4人,姐妹7人,她排行第二。家族同辈中有6人都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被称为“举族赴义”,七弟方声洞(影片中的眼睛帅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妹妹方君璧是早期旅法画家。

辛亥革命后从事过教育事业,后带着妹妹君璧,她的寡嫂曾醒带着儿子方贤叔以及弟弟仲鸣到法国巴黎附近的蒙得尔城留学,后来又另一个妹妹君琦也去了法国。1921年,她在法国波多多大学修完数学课程,获得硕士学位,是中国女留学生在法获得硕士学位的第一人,1921年回国。

不幸的是回国前她在法国遭车祸,脑受震荡,精神变得不很正常。回国后加上对社会现实、国家前途的忧虑,使得她时而愤慨,时而消沉。终于在1922年6月12日吞服大量吗啡自杀,经抢救无效于14日逝世。

她在遗书中写道:“为国事累卵,民苦倒悬,而同志泄沓弗振,社会尤腐败之极,自恨不能力济,只有死耳。”

不过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方君瑛早年事迹再了得,也不敌一句“汪精卫地下情人”来的惹人眼球。这个故事网上流传甚广,不想累述,不过总觉得按着两个人的性格,外加陈璧君其人,有些捕风捉影的感觉。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7)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看着这个从一开始很平淡,到最后几十分钟的时候高潮勇气的影片,我居然在最后热泪盈眶。不仅仅是林觉民的爱情,那一封《与妻书》,更是感触于那个年代,乱世,人们对于革命,对于时代的一种觉醒,那个年代,觉醒的人不管怎样,革命必须流血,革命就得有牺牲,感叹与那些人对于新时代的信念。

想我现代之人,沉迷于物质,更甚至于奢侈,价值观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即使现在的我也是出于迷茫的状态,现在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心的坚强是需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想我能做的一定是那些美好的事,可以给自己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新的成长。想着未来的自己可以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做些什么,可惜我不是周总理,我们不是在乱世,更不可想象那些暴力的时代,我能做的只是我要努力的成长,努力的是自己强大,虽然这个强大我也不知道具体能事什么样子,但是我心中信念,就是我要做个有为青年,为自己,为家庭,为父母,更为那些我心中美好的事情。可惜,我们生活中现在看到的那些黑暗的一面,关于一切的。呵呵,谁知道呢,我不想说什么,因为不想被河蟹。

看着这个电影,就突然的想起很多自己心里的事情,可能无关影片,但是是这个片子让我想起来的,很是庆幸。自己总会沉静的,安心的看各种影片,即使是我不喜欢的,可是在看进去后发现很多美好的或者启迪的,很是欣慰。

特感人的文章,尤其是那句“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可歌可泣。发自肺腑。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8)

看见林妹妹的时候,以为是一部凄婉哀绝的爱情电影,脑中浮出的都是民国时期烟雨朦朦战火纷纷才子佳人挥泪诀别的景象,但是其实不是这样。

不得不说,从电影的角度讲,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人物特色不突出,时间线不清楚,过与现在的转换过度不够,让人有些混乱,造型有问题。不知是电影时间过短的原因还是故事内容太多,感觉除了觉民意映之外的角色都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故事的大概情节还是表现出来了,还是有泪点有反思点的。

电影中那一句句让人毛孔舒张的台词,那一张张青春洋溢充满希望的面孔,在那个黑暗的看不见前方的时代,实实在在的向我们展示着什么才是正能量,什么才是中国梦。

总觉得那才是正当青年的人该有的样子,敢于向当权发问,敢于向统治阶级说不,敢于为国家思想,敢于为社会思想,为万民思想。那是一代受着我们所谓的旧式教育长大的人,却成了我眼里中国最好的一代青年人。

可是他们的牺牲却也让我心痛。那是中国接受新式教育的第一批人,那是中国思想先进的第一批人,那是代表中国希望的第一批人,却以那样的方式死,只能以自己的鲜血来警醒世人,来激励世人,不免有些可惜。不是只有死才是英雄!突然好想回到那么纷繁杂乱的时代,想亲眼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辉,想亲耳听到他们口中振聋发聩的誓言,想亲手抚摸他们刚毅坚强的脸。也想和他们说,你们再等一等,再等一等光明就会到来,你们就能以更好的方式来报效祖国。你们再等一等,做一个详细的有备选方案的计划,做一个伤亡率最小的计划,等一等城外接应的人,和新军的人做好标志,等一等武器供应,你们不应这样着急赴死,既能生,何必死。虽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砖瓦之姿才能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知道陈意映和林觉民是父母之命还是青梅竹马。看他们新婚之时的样子,不像是初次相见,但看他们日后的相处之道,又不像是青梅竹马。电影太短促了,总觉得他们之间的爱情表现的还不够,所以觉民后来表现出来的彻骨之痛也没有那么打动人心。我还是很喜欢意映那般温婉贤惠又通诗书的中国女子的,那一句“你小瞧人”就表示了她并非一般的传统女子,是值得人敬爱的妻。及至后来表现出来的聪敏、细致与深情,让人欣赏,又让人心疼。这样柔弱而又美好的女子,是那个时代所有在战火中饱受欺凌的中国弱者之缩影。所以才有了这一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因你太柔弱而不想独留你一人在世,这又是怎样一种痛彻心骨的爱。

虽然电影有诸多不足之处,但还是入了我心,为之唏嘘。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9)

只是有个印象,知道以前历史上讲中国近代史提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当时总想着怎么在历史人物头像上作画,却没一点治学的心境。直到看了电影,才对这个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有了些许的了解。

整个影片配乐画面尤其是描述林觉民和陈意映日常生活片段的时候,透出的更多是那种温婉的气质,很细腻,很舒服。演员的挑选也很到位,王柏杰年轻、帅气但没有那种太过的艳丽感,蒋梦婕戏中的表现温婉大方,很有大家闺秀的气场。

更佩服的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下,林觉民那种有着超出他年纪的忧国忧民,甘为国捐躯的豪情和那个时代下只有饱读诗书之士才能有的言语表达和想法。难怪在被捕后,两广总督张鸣歧亲审林觉民才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事过百年,提及此事,无不为这能影响下一个百年的爱情之书所表达的思想所仰。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10)

曾有网站做过一个调查:假如能够穿越,你愿意回到哪个时代?春秋战国、秦皇汉武、魏晋风流……不少网友首选唐朝,令人郁闷。盛唐气象,八方来贺,绣花枕头一包草。唐太宗算是一代明君,却也认为:“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臣民没有独立人格,不过是“臣妾”而已;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就罢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去不得也,哥哥!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参加辛亥革命: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列强,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3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书》,又在证明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实乃开天辟地空前之壮举。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远大前程,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唤醒国人,推翻了在中国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

1911年4月8日,革命党人温生才突然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当局加强了戒备,预备响应广州起义的新军的枪机亦被收缴。黑云压城,鹰犬密布,大有天罗地网之势。为准备这次起义,同盟会精英尽出,下了最大的决心,筹巨款八方奔走,运物资殚精竭虑,国内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侨胞莫不张目以待。广州起义指挥总部剩余的100多名选锋(敢死队)为同盟会骨干力量,明知不可而为之,皆愿死战。林文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的林觉民坦言:“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有“炸弹大王”美誉的喻培伦更是毛发贲张:“非干不可,我一人也干!”

黄兴遂按原计划,于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发难:当天下午5时30分,120余名锋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与十倍之敌激战至夜。可怜寡不敌众,孤军无援,55 位战死,31 位被捕就义,共86人遇难。“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

报人潘达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南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毫无胜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一时风声所播,全国震动”。孙中山沉痛地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岂止是吾党菁华,全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精英中的精英啊!

余东雄,生于南洋巨富之家,15 岁加入同盟会,是役拼杀在前,阵亡时年仅 17 岁,为最年轻的一位黄花岗烈士。林修明亦生于南洋锡矿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于三堡学堂,叶剑英为其弟子。“剑英有云,修明实影响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广州之役,林修明力战而死,年仅25岁。若林觉民、喻培伦、林文、方声洞等皆为独当一面之将才,竟冲锋陷阵,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林觉民“定能感动同胞”的希望没有落空:听闻噩耗,湖北的革命党人“愤求速进”,当即着手准备再次发难。1911年10月10日,黄花岗起义过了不到半年,便爆发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义。国人的自由之路,每一小步都洒满了殉道者的鲜血。

大陆、台湾、香港的语文课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林觉民感人至深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意映卿卿如晤”,林觉民这封给妻子及其所深爱的华夏民族的情书,开篇即令人不忍卒读。一位怀必死之心的志士哪来的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真的爱你,真的不想让你和儿女以及同胞们在黑暗、恐惧中生存、长大;“勇于就死”者,“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诸多农民起义,那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为了民主共和、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英雄辈出、势不可挡,是最值得华夏民族纪念和骄傲的年代:碧血黄花荐轩辕,天若有情天亦老。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是一份情书,也是一份遗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说不上是一部传记,因为它只讲了主人公林觉民慷慨赴死前五年的事,而且还是很零散的片段,而我更愿意称它为爱情片,主人公林觉民和她的妻子之间的爱情贯穿了全剧,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来。

这部电影不是什么大制作,这一点从它的制作单位是电影频道就可以看出。演员也清一色都是年轻的生面孔,戏中唯一撑得住场面的只有李雪健,这个老戏骨的演技没什么好说。不过其他年轻人的表演就完全没有亮点了。在这群年轻演员中,除了蒋梦婕我还认识之外,其他一概不识。不过这个林黛玉也称不上是什么大腕,演技更是略显稚嫩,我看着她还是不由自的想起红楼里弱不禁风的林妹妹,不过没办法,我对这一型的女生实在没有抵抗力,看着她,我就觉着心里舒服唯。

不过无所谓,我看了开头几分钟的戏就不指望演员的表演了,真正吸引我使我坚持看我的动力是它的故事和画面。简单,清新。尤其是林觉民与其妻子的爱情让我很是享受,在这乱世之中,就像童话一样,不真实,但很美。尤其是蒋梦婕扮演的妻子,让我流连忘返,这里我不是指她的演技,而单纯是指她扮演的这个形象,就是她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就站在那,我都觉得很美,唉!归根结底,我只是单纯喜欢这一类型的女孩子而已。

百年情书观后感800字


高中的一天清晨,语文课堂上翻开了新的篇章,标题《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当时的我虽然只是懵懂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字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心底却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涌出感动,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以至于这篇文章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就了然熟背。紧接着,便听到了齐豫的《觉》和童安格的《诀别》,不同的是齐豫以陈意映的口吻回复了丈夫的遗书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而童安格则以林觉民的心境做了补充和说明愿天下情侣 ,不再有泪如你。两支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来,《与妻书》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一直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

2011年5月,傍晚,刚回家的我换着拖鞋,电视里传来电影《百年情书》首映报道,听得我心里一颤,可惜新闻结束,无法印证我的判断,事后百度一下,果然就是那篇文章的题材,想想今年是广州起义100周年,多好的题材,总算有人做了该做的事!只是又让我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盟会战友,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情不自禁,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因为举义之事已经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败,败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飘泪,感人肺腑。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凛然正气却又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令人断肠落泪 。倘若作者没有因为革命而牺牲,以他的文学修养和高尚情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想必会多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而逝,在他们悲怆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2011年5月13日,金舸导演的电影《百年情书》全国公映,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容的情书时隔百年之后从教科书中走进影院。很想看,可是太悲剧,又不敢看,怕触动太深,走不出来

2011年6月17日夜,还是忍不住百度,有了,就看吧 。影片以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林觉民投身革命参加起义,成为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进行叙述,爱情因为国殇、因为自我牺牲而升华 ,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坦白说,这样真实的内容不用导演煽情,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遗憾的是我的理解里叙事有些紊乱 ,表演有些生硬 ,剪辑也不够紧凑,而且红色的标签非常明显。与其说电影的观后感,不如说是我对《与妻书》的又一次回忆与感触!

最新百年情书观后感精选9篇


读后感大全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百年情书观后感,有多少好的范文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会搜集和整理一些范文。对优秀范文的借鉴是我们写作时不可缺少的,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1

看罢《百年情书》,这乱世之中的爱情、亲情与革命所演绎而成的纪念辛亥革命的一部电影,总是无法忘怀,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人都成眷属,然,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计数,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情大爱,因为明白自己对妻子的深爱,所以理解天下人生离死别的苦难,所以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更多后来人的幸福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思之切,然终是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如斯乱世,身为一名中国人,你又能如何,为了革命大业,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相貌如玉,然肝肠如鉄,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觉民也曾言: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

明明就还在用文言,明明还在清廷的压迫下,本是书生一辈,却能扛起国家大任。

还记得你说死有何惧,我等莽撞书生,奋起一击,唤醒亿万炎黄胄裔,虽头断血流,暴尸街头,但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血洒神州,快哉,快哉家与国之间,你选择了国;笔耕与枪战之间,你选择了为国而枪战,而牺牲,只因一句,良心未泯,国事不平,何以为家?是的,死有何惧?当林文喊新军兄弟们,当同我们戮力同心,推翻清廷字都还没说出就被打死的时候,你们就应该已经真正无畏了,当新婚的声洞执意要参加敢死队时,当骁超与元栋双双就义,元栋的眼镜被踩碎,珺瑛在城门外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同生共死的誓言,得到了热血的回应。

还记得你们两人,意映与你在院中跳舞,放着sakura的音乐盒;海边放纸鸢,意映说你是高高于天的鸢,但你却把舵放入其手中;还记得你们一起相拥于竹林;你给她梳头,看京剧,意映等着你,从初为人妇,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从齐刘海到头发长长,不梳刘海。

还记得待你如亲生的父亲,虽然气你在考试中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但其实心里何其庆幸你不愧于祖宗社稷,虽然打你打在手上,但却也痛在心里,虽有些迂腐,希望你好好念书,但在我看来,却有更多的开明,愿意放你走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2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看着这个从一开始很平淡,到最后几十分钟的时候高潮勇气的影片,我居然在最后热泪盈眶。不仅仅是林觉民的爱情,那一封《与妻书》,更是感触于那个年代,乱世,人们对于革命,对于时代的一种觉醒,那个年代,觉醒的人不管怎样,革命必须流血,革命就得有牺牲,感叹与那些人对于新时代的信念。

想我现代之人,沉迷于物质,更甚至于奢侈,价值观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即使现在的我也是出于迷茫的状态,现在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心的坚强是需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想我能做的一定是那些美好的事,可以给自己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新的成长。想着未来的自己可以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做些什么,可惜我不是周总理,我们不是在乱世,更不可想象那些暴力的时代,我能做的只是我要努力的成长,努力的是自己强大,虽然这个强大我也不知道具体能事什么样子,但是我心中信念,就是我要做个有为青年,为自己,为家庭,为父母,更为那些我心中美好的事情。可惜,我们生活中现在看到的那些黑暗的一面,关于一切的。呵呵,谁知道呢,我不想说什么,因为不想被河蟹。

看着这个电影,就突然的想起很多自己心里的事情,可能无关影片,但是是这个片子让我想起来的,很是庆幸。自己总会沉静的,安心的看各种影片,即使是我不喜欢的,可是在看进去后发现很多美好的或者启迪的,很是欣慰。

特感人的文章,尤其是那句“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可歌可泣。发自肺腑。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3

曾有网站做过一个调查:假如能够穿越,你愿意回到哪个时代?春秋战国、秦皇汉武、魏晋风流……不少网友首选唐朝,令人郁闷。盛唐气象,八方来贺,绣花枕头一包草。唐太宗算是一代明君,却也认为:“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臣民没有独立人格,不过是“臣妾”而已;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就罢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去不得也,哥哥!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参加辛亥革命: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列强,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3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书》,又在证明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实乃开天辟地空前之壮举。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远大前程,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唤醒国人,推翻了在中国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

1911年4月8日,革命党人温生才突然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当局加强了戒备,预备响应广州起义的新军的枪机亦被收缴。黑云压城,鹰犬密布,大有天罗地网之势。为准备这次起义,同盟会精英尽出,下了最大的决心,筹巨款八方奔走,运物资殚精竭虑,国内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侨胞莫不张目以待。广州起义指挥总部剩余的100多名选锋(敢死队)为同盟会骨干力量,明知不可而为之,皆愿死战。林文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的林觉民坦言:“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有“炸弹大王”美誉的喻培伦更是毛发贲张:“非干不可,我一人也干!”

黄兴遂按原计划,于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发难:当天下午5时30分,120余名锋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与十倍之敌激战至夜。可怜寡不敌众,孤军无援,55 位战死,31 位被捕就义,共86人遇难。“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

报人潘达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南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毫无胜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一时风声所播,全国震动”。孙中山沉痛地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岂止是吾党菁华,全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精英中的精英啊!

余东雄,生于南洋巨富之家,15 岁加入同盟会,是役拼杀在前,阵亡时年仅 17 岁,为最年轻的一位黄花岗烈士。林修明亦生于南洋锡矿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于三堡学堂,叶剑英为其弟子。“剑英有云,修明实影响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广州之役,林修明力战而死,年仅25岁。若林觉民、喻培伦、林文、方声洞等皆为独当一面之将才,竟冲锋陷阵,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林觉民“定能感动同胞”的希望没有落空:听闻噩耗,湖北的革命党人“愤求速进”,当即着手准备再次发难。1911年10月10日,黄花岗起义过了不到半年,便爆发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义。国人的自由之路,每一小步都洒满了殉道者的鲜血。

大陆、台湾、香港的语文课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林觉民感人至深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意映卿卿如晤”,林觉民这封给妻子及其所深爱的华夏民族的情书,开篇即令人不忍卒读。一位怀必死之心的志士哪来的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真的爱你,真的不想让你和儿女以及同胞们在黑暗、恐惧中生存、长大;“勇于就死”者,“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诸多农民起义,那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为了民主共和、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英雄辈出、势不可挡,是最值得华夏民族纪念和骄傲的年代:碧血黄花荐轩辕,天若有情天亦老。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4

意映卿卿如晤,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关于学文言文的书,当我独自一人翻阅到《与妻书》时(貌似比较靠后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这一句,尽管其他的我都已经忘记。如今看《百年情书》仍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他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怀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点江山、壮怀激烈。

儒家一直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时的一种理念。但如果生逢乱世的话,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识之士更是以救国存亡、民族大义等疾走奔呼,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才是那一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怀天下,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每一位热血青年总是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但他们读书并不像现在的我们那样,只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终其一生。(何况在这场赌博中我们已经是以惨败落幕。)他们个个肩负道义,以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恰似救世主一般只为解救天下苍生而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这句话可以表达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或许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理想和抱负,尽管青春有过迷惘和无奈,但当面对那些激荡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业,甚至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抑或登临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发出了一朝剑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样豪言壮语。尽管现在我们80后的一代已经渐渐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各自所学,俨然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我更欣赏我们年少时的狂妄和不羁: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手中的笔突然变得力重千钧,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一副要征服世界的野心。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孤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状态,就像一位豪气干云的大侠遗世独立

如今的我们都已经走上社会,当年所有的雄心和壮志都已被这个现实消磨殆尽,曾经耀眼的星辉已然暗淡、被淹没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于是我们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那些热血的青春只能变成回忆珍藏心底,任岁月无声流逝!内心如一汪死水,经不起半点漪沦,再没有那种激情和冲动。但是,我时常梦见那一段青春的峥嵘岁月,那一段只属于我们的青春,我总是无限神往。每当我的记忆的缺口被不自觉地打开因为那一页是我们无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

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很富于感染力,让观影者引起共鸣。其中交织着的儿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来不觉令人荡气回肠。看过的人都会为他们唏嘘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泪。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时,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软的东西触动了,就像在读一首词一样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韵致,两者相得益彰。豪迈处,气壮山河;情深时,不能自己。终了四顾茫然,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为止吧,何况夜也深了: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

谨以此来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5

高中的一天清晨,语文课堂上翻开了新的篇章,标题《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当时的我虽然只是懵懂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字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心底却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涌出感动,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以至于这篇文章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就了然熟背。紧接着,便听到了齐豫的《觉》和童安格的《诀别》,不同的是齐豫以陈意映的口吻回复了丈夫的遗书“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而童安格则以林觉民的心境做了补充和说明“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两支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来,《与妻书》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一直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

2011年5月,傍晚,刚回家的我换着拖鞋,电视里传来电影《百年情书》首映报道,听得我心里一颤,可惜新闻结束,无法印证我的判断,事后百度一下,果然就是那篇文章的题材,想想今年是广州起义100周年,多好的题材,总算有人做了该做的事!只是又让我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盟会战友,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情不自禁,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因为举义之事已经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败,败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飘泪,感人肺腑。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凛然正气却又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令人断肠落泪。倘若作者没有因为革命而牺牲,以他的文学修养和高尚情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想必会多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而逝,在他们悲怆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2011年5月13日,金舸导演的电影《百年情书》全国公映,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容的情书时隔百年之后从教科书中走进影院。很想看,可是太悲剧,又不敢看,怕触动太深,走不出来……

2011年6月17日夜,还是忍不住百度,有了,就看吧。影片以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林觉民投身革命参加起义,成为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进行叙述,爱情因为国殇、因为自我牺牲而升华,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坦白说,这样真实的内容不用导演煽情,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遗憾的是我的理解里叙事有些紊乱,表演有些生硬,剪辑也不够紧凑,而且红色的标签非常明显。与其说电影的观后感,不如说是我对《与妻书》的又一次回忆与感触!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6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学时代便在课堂上所学的一篇课文《与妻书》,大学毕业后听的三首台湾流行音乐(齐豫唱的《觉》、童安格唱的《诀别》及李建复唱的《意映卿卿》),再到如今纪念广州起义一百周年的电影《百年情书》,恍如一段交织时空的爱情扑面而来,情缘魂梦相系……

音乐:交错的爱情对话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声音宽厚而凭借着《一千个秋天》、《龙的传人》等一鸣惊人的李建复,深情款款的从林觉民的角度演绎这份生死之情,既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与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而童安格创作演唱的《诀别》,则进一步的以林觉民的口吻向爱妻表示那份爱与决心,“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犹记第一次听到这句“不再有泪如你”时,泪水在不知不觉里流洒。

不过,更加喜欢的是齐豫唱的那首《觉(遥寄林觉民)》,“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齐豫的带有丝丝缕缕忧伤的声音里(印象还很深的是她与潘越云合唱的《回声》专辑),将意映的忧伤化为缕缕的歌声,爱与放手,又心有不甘的追问“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可惜,成为了天问!

而金舸导演的《百年情书》便是根据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改编的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的作品,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王柏杰与蒋梦婕这两位年轻演员,尽管说电影演绎还略显生硬,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羞涩的爱与情感被用几个眼神、几句诗词传达出来(新婚不久的那段戏,便想起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闺中记趣”);而在面对革命时,王柏杰则延续了他在《十月围城》中的演绎方式,固然有着对于生命的不舍(在《百年情书》里不仅是对父亲的不舍还有对于妻子的不舍),但“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呢,这也为他在就义前的慷慨陈词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段戏有点生硬)。

而李雪健扮演的林觉民的父亲,则将慈父的爱,表现的很生动也很真真切切,何况也借鉴了王学圻在《十月围城》中的表演。这使得影片里的亲情更加动人。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一复何言……”也想起谭嗣同就义前的这封写给爱妻的信。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7

《百年情书》,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是一封历史久远的爱情信件,但就其中的内涵而言,《百年情书》无疑是一封赞扬一代革命勇士的篇章。这部电影以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衬托了一群广大青年为了广州起义的胜利,为了反抗封建桎梏,为了追求真理而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马关条约》的签订,国家国土的割让,使一群热血青年愤愤不平,忍无可忍,为了洗清国耻,为了与清廷政府对抗,一群英雄志士万死不辞。1911年,温生财刺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的成功,更是引起了清廷的警惕。再加上林觉民等一群爱国青年的多次出击,清廷政府更是严加警戒。为了干一番大事业,林觉民毅然离开妻子和父亲,留学日本。在日本,他们始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信念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着,始终铭记勿忘国耻的教诲。最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壮烈牺牲,更是令人惨不忍睹,尤其当超骧,元栋被一箭双雕而打死时,林觉民悲痛欲绝,革命者们看着同伴依次惨死,更加拼命地攻击敌人。虽然他们牺牲了,但这种万死不辞,为国捐躯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觉醒。

《百年情书》,可以说它既是一封情书,又是一封遗书,在细细地咀嚼其中的内涵之后才发现,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涉及面非常广。无论从爱情的角度或是亲情的角度亦或是友情的角度这三方面来说,都是塑造的非常成功并值得称赞的。

在爱情方面,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便是以林觉民和陈意映为主线展开的一场恋情。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觉民对意映说的一番话了:与其让你先我而死,不如让我先你而死,当意映问她为什么时,他却说:因为你太柔弱了,所以我不想留你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痛苦。这出自肺腑的话语,这浓浓的情意,教人如何不感动,他们的相濡以沫,他们的相敬如宾,无不催人泪下,更是我们用言语无法形容出来的。他们的爱可以说是一种简单,一种清新。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产生于乱世中,好似一个童话故事,虽然不真实,但很美,很感人。这部电影虽说不上是一部传记,而且片段比较零散,但我更愿意称它为一部唯美的爱情片。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为国效命,万死不辞的年代,这种真情有多难得,可想而知。还记得新婚之夜,当意映嘴唇上粘了一小块枣子皮时,觉民便温柔地笑着递给他一块手帕,两人便相视而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总是相敬如宾。记得意映在觉察到自己的丈夫所做的事业危险性极大时,便常常拜佛求菩萨保佑觉民。在觉民闯祸时,意映处处为觉民隐瞒,并在觉民挨打被罚时偷偷送饭。记得影片中还有一个放风筝的画面,那是觉民准备偷偷跑去日本,可恰巧船票卖完了,最后意映找到了他,觉民就带着意映去海边放风筝,觉民手中握着线,风筝在另一头飞得很高。意映便说觉民就像这只风筝,想要飞多高就能飞多高。而觉民不语,默默地将手中的线递到意映手上,并郑重地说:我飞得再高,但风筝的这一头始终攥在你的手里,意映会心地笑了。这温馨的画面,只觉得暖暖的,很清新,又很惬意。

在觉民决定参加黄花岗起义的最后阶段,回了一趟家,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礼拜,但他明白,自己所剩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在这段期间,他常常喝得醉熏熏的来掩盖自己的罪过,而回家后意映也并没有抱怨,或许她也能感受到觉民内心的痛苦。看见妻子怀着他的第二个孩子,他何尝不想亲眼看见自己的子女出生,尽一个做父亲的责任。而他有更重大的任务在身,他必须舍小家以保大家。尽管有太多的无奈,尽管有太多的不舍,但他还是决绝地离开了。他的这种做法,我们都能理解,因为觉民在我们大家心中永远是伟大的。

在日本同盟会期间及一系列的活动中,觉民的表现尤为突出,这其中浓浓的兄弟情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们知道,此时,祖国大地正在痛苦的呻吟着,觉民明白,若想洗清国耻,实现梦想,便只有一条道路可选,即只有革命。即使头断血流,即使暴尸街头,他们也无怨无悔。大不了现实生活中少了一群英雄,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在林觉民被捕入狱时,审判官对他的评价是相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看他一表人才,劝他投降,而觉民宁死不屈。吾等愿杀身成仁,唤醒国民觉醒,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兄弟们纷纷报名参加敢死队;在战斗中,为了占领制高点,弟兄们一个个英勇牺牲;在最后的冲刺中,已经伤痕累累的觉民和伙伴多次尝试冲击。当看到同伴牺牲,他们更是拼了命地战斗。这种兄弟情,这种友情,更是令我们钦佩。

觉民在起义前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们明明知道这次起义凶多吉少,可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换取国家的光复。黄兴说: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让所有人都能够生活在民族,平等,自由,博爱的世界里。这种伟大的理想可歌可泣,敢死队的英雄们,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后,纷纷走上了不归路。子弹是不长眼睛的,一眨眼的功夫,当觉民再次呼唤新军里的兄弟们时,林文已经英勇牺牲了,就这样,他们生在一起,死在一起,在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里勇往直前。

说起亲情,林觉民应该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虽然幼小时丧母,但他有幸过继给了他的叔叔,叔叔将他视为珍宝,把觉民当作亲生儿子来抚养。从他的回忆中可知,觉民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无论是诗书礼仪还是诸子百家,他总是过目不忘。在全家人一起吃最后一次团圆饭时,觉民的养父说起了一件觉民小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时发生的事情,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就知道少年不忘万户侯了,可见他的志向有多远大。

最终,离别的前夜,意映连夜把平安符缝在了觉民的衣服里,虽然阻止不了他前行的道路,但她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平安归来。而那封与妻书,则是觉民在一个雨夜里悲痛欲绝地写下的。窗外的雨哗哗地下着,觉民流着热泪,纵有万般无奈,万般不舍,怎奈乱世之中,只能用一封信来了解自己此生的遗憾。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默默地看着,深深地感触着,不知不觉,泪水已划过脸颊,百年的情书,情系百年,催人泪下的亲情、友情、爱情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8

只是有个印象,知道以前历史上讲中国近代史提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当时总想着怎么在历史人物头像上作画,却没一点治学的心境。直到看了电影,才对这个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有了些许的了解。

整个影片配乐画面尤其是描述林觉民和陈意映日常生活片段的时候,透出的更多是那种温婉的气质,很细腻,很舒服。演员的挑选也很到位,王柏杰年轻、帅气但没有那种太过的艳丽感,蒋梦婕戏中的表现温婉大方,很有大家闺秀的气场。

更佩服的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下,林觉民那种有着超出他年纪的忧国忧民,甘为国捐躯的豪情和那个时代下只有饱读诗书之士才能有的言语表达和想法。难怪在被捕后,两广总督张鸣歧亲审林觉民才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事过百年,提及此事,无不为这能影响下一个百年的爱情之书所表达的思想所仰。

百年情书观后感 篇9

低成本制作,比广电总局还主旋律的电影频道出品,影片似乎拍成这样就属不易,于是评价“还行”,可惜这评价的无奈本不该在我们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体系内。

主创们拍得很认真,让我有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感慨;镜头也确有电影感,和一般的电视电影也有所区别,但就是无法打动我。虽然没有快进,但总是走神,努力调动自己的泪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极,想来看《辛亥革命》时林觉民这段,都落下泪来。

首先是结构问题。不知是剧本阶段就在开场如此繁复,抑或后期剪辑时想出些花活儿,倒并非能否看懂的问题,而是这刻意的结构没有提供任何积极观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问题。24岁就就义的林觉民与两年后抑郁而终的陈意映,这本应是悲情而浪漫的一个旧时代有热血的青偶戏,可惜我看不到他们的“情”。中国彼时的满目疮痍是我们在学校历史书上学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现,林觉民到底看到的、体验到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当年先生一语就使这些青年们赴汤蹈火?这也缺一个“情”字。与其将如此之多的笔墨给予林觉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师,倒不如落几笔他们周遭的世情,一点小事件就能凸显当时的国将不国。旧时人端庄守礼,但那是人前的守则,我也期待小夫妻于人后的憨笑嗔骂、耳鬓厮磨,他们未分离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温和有礼,一个贤良淑德。于国少情,于家薄情。

我实在不想质疑主创的才情,只能质疑是否编剧与导演太过于恪守频道的审美,于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怀疑创作者对待题材的态度,太似被逼的命题作文,因为没有独有的情感与态度,于是结构再反复,也是流水账写就下来。

三是人物塑造问题。不可避免的群像,那些热血青年却如同一个模子刻就出来一般,人与人似无性格差异、背景区别,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许的小恋人,这组人物本应是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最佳关照,却在片中彻底沦为废笔。

四是演员问题。不想就此太过评论,因为这其中也掺杂制片方的发行考虑与导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于生活,若无情感,不如背身决绝离去;于创作,若无情感,不如搁笔。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1000字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观看完的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10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1

《百年情书》里的女二号,与陈意映完全不同性格的女子,陈代表着传统女性的隐忍,方就是新女性的热血。

方君瑛(1884年—1923年),字润如,福建侯官县人,是中国同盟会的会员,曾留学日本和法国,早期同盟会活动中负责组织刺杀行动,还是暗杀组组长(电影里有演到,巾帼不让须眉啊)。家中的兄弟姐妹一共11人,其中兄弟4人,姐妹7人,她排行第二。家族同辈中有6人都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被称为“举族赴义”,七弟方声洞(影片中的眼睛帅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妹妹方君璧是早期旅法画家。

辛亥革命后从事过教育事业,后带着妹妹君璧,她的寡嫂曾醒带着儿子方贤叔以及弟弟仲鸣到法国巴黎附近的蒙得尔城留学,后来又另一个妹妹君琦也去了法国。1921年,她在法国波多多大学修完数学课程,获得硕士学位,是中国女留学生在法获得硕士学位的第一人,1921年回国。

不幸的是回国前她在法国遭车祸,脑受震荡,精神变得不很正常。回国后加上对社会现实、国家前途的忧虑,使得她时而愤慨,时而消沉。终于在1922年6月12日吞服大量吗啡自杀,经抢救无效于14日逝世。

她在遗书中写道:“为国事累卵,民苦倒悬,而同志泄沓弗振,社会尤腐败之极,自恨不能力济,只有死耳。”

不过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方君瑛早年事迹再了得,也不敌一句“汪精卫地下情人”来的惹人眼球。这个故事网上流传甚广,不想累述,不过总觉得按着两个人的性格,外加陈璧君其人,有些捕风捉影的感觉。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2

意映卿卿如晤,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关于学文言文的书,当我独自一人翻阅到《与妻书》时(貌似比较靠后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这一句,尽管其他的我都已经忘记。如今看《百年情书》仍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他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怀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点江山、壮怀激烈。

儒家一直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时的一种理念。但如果生逢乱世的话,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识之士更是以救国存亡、民族大义等疾走奔呼,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才是那一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怀天下,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每一位热血青年总是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但他们读书并不像现在的我们那样,只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终其一生。(何况在这场赌博中我们已经是以惨败落幕。)他们个个肩负道义,以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恰似救世主一般只为解救天下苍生而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这句话可以表达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或许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理想和抱负,尽管青春有过迷惘和无奈,但当面对那些激荡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业,甚至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抑或登临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发出了一朝剑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样豪言壮语。尽管现在我们80后的一代已经渐渐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各自所学,俨然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我更欣赏我们年少时的狂妄和不羁: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手中的笔突然变得力重千钧,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一副要征服世界的野心。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孤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状态,就像一位豪气干云的大侠遗世独立

如今的我们都已经走上社会,当年所有的雄心和壮志都已被这个现实消磨殆尽,曾经耀眼的星辉已然暗淡、被淹没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于是我们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那些热血的青春只能变成回忆珍藏心底,任岁月无声流逝!内心如一汪死水,经不起半点漪沦,再没有那种激情和冲动。但是,我时常梦见那一段青春的峥嵘岁月,那一段只属于我们的青春,我总是无限神往。每当我的记忆的缺口被不自觉地打开因为那一页是我们无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

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很富于感染力,让观影者引起共鸣。其中交织着的儿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来不觉令人荡气回肠。看过的人都会为他们唏嘘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泪。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时,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软的东西触动了,就像在读一首词一样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韵致,两者相得益彰。豪迈处,气壮山河;情深时,不能自己。终了四顾茫然,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为止吧,何况夜也深了: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

谨以此来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3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学时代便在课堂上所学的一篇课文《与妻书》,大学毕业后听的三首台湾流行音乐(齐豫唱的《觉》、童安格唱的《诀别》及李建复唱的《意映卿卿》),再到如今纪念广州起义一百周年的电影《百年情书》,恍如一段交织时空的爱情扑面而来,情缘魂梦相系……

音乐:交错的爱情对话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声音宽厚而凭借着《一千个秋天》、《龙的传人》等一鸣惊人的李建复,深情款款的从林觉民的角度演绎这份生死之情,既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与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而童安格创作演唱的《诀别》,则进一步的以林觉民的口吻向爱妻表示那份爱与决心,“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犹记第一次听到这句“不再有泪如你”时,泪水在不知不觉里流洒。

不过,更加喜欢的是齐豫唱的那首《觉(遥寄林觉民)》,“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齐豫的带有丝丝缕缕忧伤的声音里(印象还很深的是她与潘越云合唱的《回声》专辑),将意映的忧伤化为缕缕的歌声,爱与放手,又心有不甘的追问“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可惜,成为了天问!

而金舸导演的《百年情书》便是根据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改编的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的作品,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王柏杰与蒋梦婕这两位年轻演员,尽管说电影演绎还略显生硬,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羞涩的爱与情感被用几个眼神、几句诗词传达出来(新婚不久的那段戏,便想起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闺中记趣”);而在面对革命时,王柏杰则延续了他在《十月围城》中的演绎方式,固然有着对于生命的不舍(在《百年情书》里不仅是对父亲的不舍还有对于妻子的不舍),但“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呢,这也为他在就义前的慷慨陈词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段戏有点生硬)。

而李雪健扮演的林觉民的父亲,则将慈父的爱,表现的很生动也很真真切切,何况也借鉴了王学圻在《十月围城》中的表演。这使得影片里的亲情更加动人。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一复何言……”也想起谭嗣同就义前的这封写给爱妻的信。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4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看着这个从一开始很平淡,到最后几十分钟的时候高潮勇气的影片,我居然在最后热泪盈眶。不仅仅是林觉民的爱情,那一封《与妻书》,更是感触于那个年代,乱世,人们对于革命,对于时代的一种觉醒,那个年代,觉醒的人不管怎样,革命必须流血,革命就得有牺牲,感叹与那些人对于新时代的信念。

想我现代之人,沉迷于物质,更甚至于奢侈,价值观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即使现在的我也是出于迷茫的状态,现在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心的坚强是需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想我能做的一定是那些美好的事,可以给自己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新的成长。想着未来的自己可以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做些什么,可惜我不是周总理,我们不是在乱世,更不可想象那些暴力的时代,我能做的只是我要努力的成长,努力的是自己强大,虽然这个强大我也不知道具体能事什么样子,但是我心中信念,就是我要做个有为青年,为自己,为家庭,为父母,更为那些我心中美好的事情。可惜,我们生活中现在看到的那些黑暗的一面,关于一切的。呵呵,谁知道呢,我不想说什么,因为不想被河蟹。

看着这个电影,就突然的想起很多自己心里的事情,可能无关影片,但是是这个片子让我想起来的,很是庆幸。自己总会沉静的,安心的看各种影片,即使是我不喜欢的,可是在看进去后发现很多美好的或者启迪的,很是欣慰。

特感人的文章,尤其是那句“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可歌可泣。发自肺腑。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5

看见林妹妹的时候,以为是一部凄婉哀绝的爱情电影,脑中浮出的都是民国时期烟雨朦朦战火纷纷才子佳人挥泪诀别的景象,但是其实不是这样。

不得不说,从电影的角度讲,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人物特色不突出,时间线不清楚,过与现在的转换过度不够,让人有些混乱,造型有问题。不知是电影时间过短的原因还是故事内容太多,感觉除了觉民意映之外的角色都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故事的大概情节还是表现出来了,还是有泪点有反思点的。

电影中那一句句让人毛孔舒张的台词,那一张张青春洋溢充满希望的面孔,在那个黑暗的看不见前方的时代,实实在在的向我们展示着什么才是正能量,什么才是中国梦。

总觉得那才是正当青年的人该有的样子,敢于向当权发问,敢于向统治阶级说不,敢于为国家思想,敢于为社会思想,为万民思想。那是一代受着我们所谓的旧式教育长大的人,却成了我眼里中国最好的一代青年人。

可是他们的牺牲却也让我心痛。那是中国接受新式教育的第一批人,那是中国思想先进的第一批人,那是代表中国希望的第一批人,却以那样的方式死,只能以自己的鲜血来警醒世人,来激励世人,不免有些可惜。不是只有死才是英雄!突然好想回到那么纷繁杂乱的时代,想亲眼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辉,想亲耳听到他们口中振聋发聩的誓言,想亲手抚摸他们刚毅坚强的脸。也想和他们说,你们再等一等,再等一等光明就会到来,你们就能以更好的方式来报效祖国。你们再等一等,做一个详细的有备选方案的计划,做一个伤亡率最小的计划,等一等城外接应的人,和新军的人做好标志,等一等武器供应,你们不应这样着急赴死,既能生,何必死。虽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砖瓦之姿才能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知道陈意映和林觉民是父母之命还是青梅竹马。看他们新婚之时的样子,不像是初次相见,但看他们日后的相处之道,又不像是青梅竹马。电影太短促了,总觉得他们之间的爱情表现的还不够,所以觉民后来表现出来的彻骨之痛也没有那么打动人心。我还是很喜欢意映那般温婉贤惠又通诗书的中国女子的,那一句“你小瞧人”就表示了她并非一般的传统女子,是值得人敬爱的妻。及至后来表现出来的聪敏、细致与深情,让人欣赏,又让人心疼。这样柔弱而又美好的女子,是那个时代所有在战火中饱受欺凌的中国弱者之缩影。所以才有了这一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因你太柔弱而不想独留你一人在世,这又是怎样一种痛彻心骨的爱。

虽然电影有诸多不足之处,但还是入了我心,为之唏嘘。

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6

我不喜导演表现的林觉民和陈意映,演员的演绎太稚嫩,每逢深刻的情感表达,表演痕迹总是太重。

与妻书中有:「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他心中有深情,但对革命的心却坚定不改。陈意映虽是旧式女子,但她会诗文,有才气。 是以她不仅仅是林觉民的妻子,为他生儿育女,更是他的知己,朋友。如此,他与她心灵交汇,促就了一段百年深情。

人们总是说,情深不寿,情深不寿。未必无理。我总想起陆游和唐婉这一对。

那两篇著名的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二人被陆母强行拆散后,唐婉无奈再嫁,陆游被迫再娶。然而新妇远没有唐婉知他,懂他。这何等寂寞。

唐婉郁郁寡欢,在三十岁那年死去,陆游直到七十四岁才得知。那时,他已经两鬓斑白。

《沈园》里,他写: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今的如今,我只能在梦里与你相逢。

自古动人情爱故事多,我们缅怀过去,然后审视自己的内心。

有记载,林觉民死后,陈意映「秉志抚孤,终因悲伤过度以终,年仅二十二岁。」这是个中国式的传统结局。但我更希望陈意映这样被热血男儿爱着的女子,应该是柔韧而坚强的。在林觉民死后,她还能够孤勇的凭借那些美好的回忆活着,作为林觉民生命的延续,活下去。

我更敬佩这样的女子。

穿越百年的情书的影评


穿越百年的情书的影评

昨天中午,无意间在中央6套电一影频道里看到了播放的电一影《百年情书》,影片看了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影片中英雄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今夜我特意在网上搜索文章《与妻书》来重读,读后我心里总想说点什么,下面我就谈谈观看电一影《百年情书》和读《与妻书》的一些感想跟朋友们交流交流。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这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慷慨赴死前,留下的最后文字——---《与妻书》。记得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就曾经读到过这篇文章。彼时我尚年幼,对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种种复杂情绪,当然是不懂的,只是被那文字音韵之美吸引,学过之后,一直都不曾忘记。之后许多年,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今夜再重读《与妻书》,渐渐体悟到其中的真情,其中的胸襟,其中的情怀,更是忍不住击节赞赏,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悟。

影片以革命先驱林觉民从容就义前的绝笔与妻书禀父书为独特视点,讲述林觉民烈士在广州起义前后对爱情忠贞、对家人眷念、对理想执著舍生取义的传奇人生追求。电一影里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影片将林氏夫妻间的真情与诀别置放在百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伟大变革背景之下,更突显出这种真情的可贵与伟大。革命与爱情,同样都是在樱花最烂漫的时候戛然而止的壮美,在最年轻的时候,最好的岁月中,想把这美丽永驻,让时光停止,就一往无前。因为爱情最美的时候,不是为此而受的羁绊,为此而小心翼翼,而是因为爱情,能够承受更多的痛苦,能够更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说实话,电一影拍得不咋地,可我还是流泪了。我哭的不是电一影,而是那种知道战必败身必死而依然去做的觉悟。我向来觉得自己是个人文主义者,所以很不喜欢没事就死啊死的,我常想我要是在动乱时期没准就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乖乖地待在家里,保护妻儿老小,静静地挨过去。 现在想想如果静静地挨不过去呢。于是有人站出来,去死。很傻吧,是很傻(这电一影也把他们拍得很傻,好像他们就真的很想去死一样)。可是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我还能静静地坐在家里吗,如果我们站起来,那么他们就不傻,他们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更多的他们。

现在想来其实搞革命的都是些文化人,带头的都是些家境好的,家境好才受得了好的教育,不缺什么才会想要一个更好的东西,一个民主、自一由、平等、博爱的世界。电一影里的黄兴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流泪了,因为我突然想到,他们用生命换一个民主、自一由、平等、博爱的世界,而那个世界,现在在哪里呢?

哎!最大的悲哀在于此!!!一百年前的林觉民,你牺牲与否,中国并没有变的更好些或更坏些。 悲哀啊、、、、

「必备」百年潮涌观后感(精选10篇)


下面我们为您带来了“百年潮涌观后感”的相关内容。电影对于我们的影响甚至超越了书籍,此时用文字表示自己的心情,写一篇观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为了更好地对作品进行理解,可以将感触写成观后感,多写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共情能力。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百年潮涌》,它非常好看。

《百年潮涌》主要写了新中国从吃不饱,穿不暖、天天逃难。到吃的饱。穿的暖、不在天天逃难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学习到了之所以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因力以前那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让这种事再出现。

这本书让我像深刻的是人们都知道美国有一个可怕的说法,但是我们中国的志愿军什么也不怕,没有畏缩的走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他们都只有一条心,就是打败美国,保护中国的边界!在志愿军的努力下,我们打败了美国,打败了它骄傲的传说。虽然我们败了美国,但是却死了很多人,读到这里,我非常难过。

读了这本书我最想要学习的是了不起的支教奶奶。学习她的奉献精神,学习她不愿意花6万元给自己治而是把钱拿给了贫困的学生。总是吃一个寓头和一碗汤过日子,甚至卡里只有3。5元。她也不管,继续帮助建学校。所以我长大要当一名大学老师教出更多好学生,让他们去报校祖国。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中国梦就是我的梦,我的梦就是一中一国一梦!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2)

当我轻轻翻开《百年潮涌红星闪闪放光彩》这本书,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人物是革命烈士方志敏。

他有着一对八字胡,锃亮的头发,很精神,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36岁。方志敏在被捕的时候写下了《可爱的中国》,倾诉了他对祖国母亲的满腔热爱,读起来让人热泪盈眶。电影信仰者中方志敏说:我愿意为我的信仰而死。他口中的信仰就是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人民的伟大梦想。最近热映的电影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周全弟在雪地埋伏三天三夜之后,手脚不能动弹,最后只能截肢。采访时候他说:我现在最大的遗憾是,没上战场,没打死美国鬼子,没给党和人民争光,就残废了。我听了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个个的英雄人物又成就了今天的共产党。

作为党员很光荣,同时也要起带头模范作用。我的家里有两名共产党员,我的爷爷和我的妈妈。在疫情期间,爷爷肩负起了防疫的工作。他给村里宣传防疫抗疫,在村口拦过往车辆。在太阳的暴晒下,豆大的汗珠从爷爷额头滚下来。小队活动时,我的妈妈经常积极组织活动,她还是社区趣阅读故事会的公益老师呢!经常给社区的小朋友们讲故事做游戏,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她。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回望征程,有多少革命烈士还没有留下姓名,就牺牲在创建新中国的道路上。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一个个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这些闪闪的红星须永远铭记心中。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少先队员只有刻苦学习,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美丽和富饶。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3)

这个假期我认真读了《百年潮涌-红星闪闪放光彩》这本书。19xx年7月1日,中国人民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从50多人到9500多万人,一艘小小的红船诞生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民共产党,一颗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暗中被点燃了,像光芒四射的灯塔,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正如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100年后,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正在明亮的教室里发奋学习。

革命先烈们强调说:他们这一代把战打完了,下一代就不用大战了。听到这话真的是热泪盈眶,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100年来,我们获得了不少进步,如天眼探空,蛟龙探海,北斗导航,天宫空间实验室等等,我们从世界的最底层一点一点的来到了世界的中等偏高,我们的科技水平已经慢慢变高,相信我们在将来的时间里科学技术水平将达到世界最高,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现在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有美丽的景点,如杭州清澈见底的西湖,如西藏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如北京高大威武的天安门,如安徽高耸挺立的黄山,如上海的上海城隍庙祖国的美景就是美丽动人,各种各样的名胜古迹,美丽风景到处都是,简直就是美丽的景点观赏国啊!

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就会告诉自己少年强,则国强,我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为祖国的建设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这个假期我阅读了百年潮涌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伟大的共产党是那么厉害。

这本书讲了中国共产党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让读者在阅读时体会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富强的过程。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是《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一个大党》了,而它讲述的是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但中途冲进来一个走错路的特务,在半小时后,一批国民党冲了进来,但会议政员们早就离开了,之后,为了给中共一大提供地址。王会晤推荐,大家去自己的故乡嘉兴,那里的南湖上有游船,可以在里面进行会议,国民党上不来。至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其次就是《携手奔向全面小康》,他讲述了我国开始进行脱贫奔小康计划后,在十八洞村发展的事,让人们感觉到了国家的伟大,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服务的迅速。

这本书共有四章,分别是《从启明星到东方红》、《神州大地换新颜》、《兴国富民画蓝图》和《百年逐梦新征程》每一章都写了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在每一方面的发展过程以及最后的成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第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第72周年,我们要为强国而读书,为中华富强而读书。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5)

在20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人民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言。俄国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欧洲各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国家日益强大,而清朝的王公贵族依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1915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在北京天安门前聚集了三千多名学生举行了游行示威一直表现反对帝国主义的欺压,反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的卖国求荣的行为,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这一群人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陈望道有一天他的母亲特意端来粽子和红糖,让他补补身子,谁知道母亲再次进来时,他的嘴上全是墨汁而红糖一点也没有动自己吃墨汁却浑然不知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平时五倍的速度完成了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面世陈望道真是太伟大了。

随着革命的推进国共两党关系出现分化悍然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过国民党发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不久,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革命的力量迅速壮大散布在神州大地上的星星之火逐渐呈现出燎原之势。

中国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中央红军,在第五次的围剿战斗中失利,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原胜利,完成震撼世界载入史册的长征。

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在无数爱国人士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虽然中国上下五千年发生了无数次内斗,但是饭我华夏者虽远必猪在这一个问题上,不管是蒋介石,毛泽东,陈独秀,他们都十分明白祖宗疆土寸土不让经历14年的艰苦卓绝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胜负大局,已定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抗美援朝,是打败国民党后一个重要决定。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说中国的军队不值一提,但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却说谁和中国军队打一定有病,在冰天雪地中,我们中国军队依然主机,美军在那种天气都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但是将士们却坚持了下来,新中国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来。

打败了美军之后,中国便不断努力开发新科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施行了许多政治之后开启了全面小康活动,在经历了10多年的努力,中国焕然一新与70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同科技发达,物产丰富。现在的中国不再依靠外国进口中国现在可以自主生产。甚至外国的一些商品上面都选择China生产七,十年可以上一个国家堕落也可以让一个国家创造辉煌,然而我们中国就是创造了辉煌成就。在那么艰苦的时候,中国依然创造出了两弹一星,还有我们是第三个掌握了飞船载人技术,我们中国有许多人才,钱学森他突破了美国的层层封锁,回到了中国帮助国家制造出了武器一,各个科学家让中国创造了辉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我爱中华。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6)

1921到2021一百年的风雨兼程,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人民走向了光明,走向了繁荣,走向了富强。看!红旗飘,锣鼓震,神州大地换新颜。

是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如同施了法术一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光芒照射着中国的每一个地方,也有我的家乡衢州。听爷爷说我们那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我心想那岂不是没得饭吃。我查到白居易有诗: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简直骇人听闻。那时,衢州田地多沙,因为干旱农作物难以生长,周围是十里荒山,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爷爷和我说那时家里真是揭不开锅啊,从爷爷的眼睛里我仿佛看到了那时苦难的日子。

幸好,在党的领导下,誓立愚公移山之精神,定叫山河换新颜,爷爷和乡人们在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推着独轮车,扛着镐、锹、铁锤和钢钎,开始了艰苦的筑坝战斗。他们不管晴天下雨,争分夺秒,最终建成了壮观的铜山源水库,据说把这些挖出的土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道路可南北横贯中国。铜山源水库建成以后,田地得到很好的灌溉,庄稼也长起来了。

春天,田地里一片生机盎然,举目远望,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麦苗青青,菜花金黄,他们仿佛穿上盛装,在歌唱美好的今天。秋天,稻穗弯腰,又像给大地铺了一张金黄的地毯。乡人时而前来查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每到这时,爷爷也总比以往去的勤,又乐呵呵的回。

想起老师给我看《我和我的祖国》里,迎着21世纪的灿烂阳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原子弹发射成功,香港的回归,神舟11号成功着陆今日祖国大地上的变化,如浪潮般涌来,也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读完《百年潮涌》,一幅幅画面仍在脑海中轮换,我激动极了,怀抱着未来的我,也想创造这样的奇迹,勇立潮头。我想,为此,我会不懈努力,刻苦读书,勇于创新,实现自己的追潮梦!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7)

近来,我读了《百年潮涌红星闪闪放光彩》这本书。

这本书共有四章,第一章是从启明星到东方红,第二章是神州大地换新颜,第三章是兴国富民画蓝图,第四章是百年逐梦新征程,主内容是讲述了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完这本书,使我更充分、深入地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更深切的感受党的伟大和广大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

我要讲的是第四章什么是小康?小康就是脱贫之路九龙山村,是出了名的光棍村,现在依然很出名,而这本书里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也是如此,而且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扶贫先扶志,破除等靠要思想,换起精气神挺起脊梁骨,是根本前提,有钱没钱,大干三年。

以前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家,看见十八洞村的变化,纷纷留在村里,短短数年间,十八洞村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不等人,朋友们,让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发奋学习积极进取,我们全面小康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8)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讲了许多革命先辈们的故事,也讲了许多重大的事件。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的华章。在这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有一个故事是我笑着看完的。感触却无比的深刻,这个故事就是陈望道吃粽子。一天,陈望道的母亲给她端来一些红糖和粽子,让他补补身子,当母亲问他红糖够不够时,他说,够了,够甜的了。结果母亲进来收拾东西的时候,却发现他的嘴里全都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有动。原来陈望道太专注翻译《共产党宣言》,竟然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粽子吃掉了,自己却浑然不知。这真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啊。

也有一个故事是我含泪看完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抗美援朝的烈士金耳世的。金耳世是一个电话兵。1954年,上甘岭战争打响,指挥部通向前线阵地的电话线屡屡被炸断。但金耳世他们每次都能及时抢修。19日凌晨,电话线又被炸断了。金耳世和李昌友立刻跑去抢修,电话线通了后,战友们还不见他们回来,等战友们找到他们时。李昌友已经牺牲了,金耳世的左腿膝盖被炸断,昏了过去。在他身后,是一条绵延20多米的血路。没有人知道他是忍着怎样的剧痛,爬行了20多米;没有人知道他是以怎样的毅力,直至接好三处断线。当战友们含泪将她抬上担架时。还听他喃喃道:刚才接的线都通吗?这成了金耳世的遗言。金耳世在上甘岭,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段永不消逝的电波。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这两天热播电影《长津湖》里的雷公,他为了保护战友,为了引诱美军的导弹发射方向,独自驾车载着美军的信号弹冒着枪林弹雨不顾一切的往敌军里冲。先是耳朵和侧脸被炸破了,鲜血直流,但他好像一点都感觉不到痛,加大油门继续往前冲。就在这时,车子被美军的导弹击中,炸翻了车子也把雷公的身体炸的血肉模糊,当战友赶到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和金耳世一样,牺牲自己、保卫祖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个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更加珍惜、永远铭记!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也不要辜负革命先辈们的期望,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9)

秋天即将来临,我们喜迎国庆,在这漫长的国庆假期里,我阅读了,百年潮涌红星闪闪放光彩这本书。如果没有党,我们怎能有现在的生活?如果没有党,我们哪来的良好环境?

如果没有党,我们怎么知道这么多的知识?是啊,如果没有党,我们的祖国母亲将被毁灭!

伟大的党们,总为我们的祖国着想。陈望道就是一个活例子。一天全忘悼母亲特意端来粽子和红糖,让他蘸着吃,补补身子。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问他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添些?陈望道回答够了,够甜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他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他专心译书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自己却全然不知。陈望道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平时译书五倍的工夫,完成了翻译工作。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事情了。19xx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一幢老式石库门小楼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会议举行期间,有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人,从后门闯入,声称找错地方随即匆忙跑出,而负责会务的李达夫人王会悟,十分警惕,立即向代表们报告。仅仅十多分钟,法租界巡捕搜查了会议地点,而此时代表们已经疏散了。会议不能在上海继续进行,王会悟向代表们提议去她的家乡嘉兴。那里有个南湖,湖上有船,可以租用环境幽静,游人少,以游湖做养护,既安全又方便且据上海又近乘坐火车,当天可来回,按照事先确定的以一日之长开完大会的要求,会议从中午11点左右开始到傍晚顺利结束。依靠王会悟警惕与聪明才智,帮代表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向我们祖国敬礼,向我们的党致谢,谢谢您党!您是祖国最坚强的后盾!有了您才有了新中国,再次感谢您党!

百年潮涌观后感(篇10)

《百年潮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华章”,在这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子三事件。在爱国民主运动中,他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学生运动领袖,却也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1947年10月25日,于子三到火车站去接校友,因时间太晚,一起投宿杭州的大同旅馆。26日凌晨,于子三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他们用尽酷刑,逼于子三供出党的秘密,说出全国学联的情况,但他始终保持革命者的高尚气节,忠贞不渝。10月29日,于子三在狱中被迫害致死,年仅23岁。

其实战争离我们从来都不远,在几十年前,先辈们放弃了他们的生命,才有我们这样和平的年代,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国家。

几十年来我们从食不果腹,到温饱到小康,我们已经从抗日的阶段到了民族复兴的阶段,实现了很多的梦想,飞天梦、奥运梦、诺奖梦、强国梦。作为祖国的新一代,中国梦就是我的梦!让我们一起做勇敢的追梦人。

相信《百年情书观后感10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百年情书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