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大清帝国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大清帝国读后感1000字

大清帝国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大清相国读后感1500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大清相国读后感1500字,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守正出奇

——读《大清相国》有感

源于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推荐,最近,我又重新读完了《大清相国》这本书,收获颇丰。这本书的主人公陈廷敬青年得志,风光无限,从此跻身官场,在波澜诡谲的康熙王朝中历尽磨难,凭借自身的不断总结和他人的警言而位极人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后主动全身而退,名载千秋,被康熙评价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对这样一位在为官做人上堪称典范的前人,我不禁心生敬仰,在书中细细品味他的人生经历,学到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为人做事的道理。

陈廷敬在科举考试时,本可以三元连中,成就一段士林佳话,这对于年轻气盛的士子来说可谓是莫大的荣耀。但阅历丰富的主考官卫向书却善意阻拦了顺治皇帝点他为状元,因为他担心年纪轻轻的陈廷敬不经历一番挫折便扶摇直上,在以后的道路上难免生骄傲之心,反而不利于陈廷敬日后的宦途。书中这样写道,"他心里暗想,陈廷敬才二十一岁,早早地中了状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但此时话毕竟不便说得太透,便都放在了肚子里。他想日后要是有缘,自会把这些话慢慢儿说给他听的。"关于卫向书的这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为何?俗话说的好,一岁年龄一岁心,即使是神童,那也只能说明先天智力条件优异,并不能够代表在做事能力和处世方式上的成熟,如果要追求人生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不断积极主动地去参加生活的磨练,不断积累人生的阅历,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成功路径并付诸行动。作为即将毕业工作的浙大硕士,我想这个道理对我也同样适用!要想成为工作中的能者,不可控的因素自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却是经历时间和经历的磨炼的。

文中,云南巡抚王继文不仅如期如数征收粮饷,而且速度及数量远超过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要封赏,可当时的陈廷敬却说:"臣以为,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事实证明,王继文为了升迁,暗度陈仓,他把省里国库的银子充当饷银及时上交,并私自许诺减免了百姓商人应交的税赋。这样一来,康熙觉得他是一个能及时征收税赋有才干的官员,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个减免税赋的青天大老爷、大好人。这种不向百姓收税赋、挪用库银办协饷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情,虽然会让皇帝欣赏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声,但是长此以往,害处极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继文通过这种方式升迁,必定也会糊弄康熙,国库的亏空必定会越积越大;到最后,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恶性循环下去,给这个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乱摊子,到时就谁也不好处理,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装糊涂。这样日积月累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就会"崩盘",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群众,最后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的现象,这个时候,国家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政绩的体现,应该要像陈廷敬所说的:"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晚年回到家乡后,陈廷敬总结了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陈廷敬用他的一生来得出和践行这"五字真言".初涉官场时,羽翼未丰、经验不足,于是要慢慢地"等",不断观察和揣摩以积累经验,为日后做好充足准备,必要的时候还要"忍",因为此时自己的一些行动可能都还不够完善,要向其他人虚心学习;等人到了中年,在众人中逐渐凸显出来时,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畏头畏尾,要稳中求进,做事时要果断,要能"狠";而在历经磨练后,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无需过于执着,不能沉迷其中,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却又不去害人,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大清相国》封腰上曾有这样的一段话: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的原因,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而其中的关键是他的刚正和清廉。他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自身过硬,对待问题才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问题必须保证自身干干净净。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肯定是清清白白的,步入社会工作后,我一定会格外注意,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的干干净净的城投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的读后感(一)

最近抽空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心情很是有一种冲动的欲望。冲动的是我很景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和猥琐,以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

《大清相国》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王跃文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记得小说的最后又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忍、稳、狠、隐,陈廷敬的一生几乎就是这5个字的形象写照。

总结起来,等、稳、忍、狠、隐与识时务者为俊杰是陈廷敬驰骋官场的真经秘诀。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稳、忍、狠、隐,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大清相国》的读后感(二)

近来有一本书热卖,王跃文的《大清相国》。热卖原因众所周知,缘于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推荐。我也与时俱进买了一本来看,网购的时候,对方告知,一次只能买一本,可见这本书有多火,可谓一时洛阳纸贵。看了以后,觉得还不错,谈谈自己的感受。

陈廷敬活跃在清朝政坛的时间应该是康熙中后期,也就是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以后5060年那个时间,此其时,海内已定,放眼宇内,似乎风平浪静,偌大的帝国似乎也已经强大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但承平之日即是新考验的开始,太平盛世的表象之下也会有暗流涌动,毕竟世界太平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跳下战马,卸下盔甲,也该享受一番了不是。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弊端包括吏治的腐败、各种潜规则的盛行也是在所难免的。黄炎培曾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为什么其亡也忽,个人认为不外乎对贪污腐败和各种社会不公处理的失当。清朝到了康熙中后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败和社会不公,以至于后来雍正上台以后用大开杀戒的极端方式加以遏制。而此时距离清朝开国也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与北宋开国到北宋社会矛盾加剧,发生严重政经危机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也是七八十年的时间,正是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才有了后来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后来虽以失败告终,但初衷是好的,只不过遭到了当时的官僚集团这一强大的保守势力的强势阻击,最后不了了之,改革尖兵王安石也只好去相罢官,去金陵优游林下了。此后不过70年,北宋便灭亡了。明朝也大抵如此,虽然开国初期在明太祖朱元璋近乎变态的高压统治下,用很多极端恐怖的刑罚来震慑贪污,最终也没能阻止贪污的发生、发展和壮大,在满清铁骑的强力冲击之下,明王朝的大厦轰然倒塌。清朝统治者显然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康熙一朝在康熙皇帝的励精图治和众多能臣当然也包括陈廷敬的帮衬之下,总算在一定程度上度过了执政的危险期,也才有了后来所谓的雍正乾隆时候的盛世景象。当然了,在封建集权的人治统治社会里,像陈廷敬这样的能臣所能做的也不过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本书虽然讲的是300多年前一个封建王朝的能臣治国理政的故事,但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毕竟从1949年共和国建立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了65年的时间了,我想这也是这本书被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以上所说算是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解读吧,当然其中的一些段落也能给我们很多启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 他心里暗想,陈廷敬才二十一岁,早早地中了状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但此时话毕竟不便说得太透,便都放在了肚子里。他想日后要是有缘,自会把这些话慢慢儿说给他听的。这是说的陈廷敬本来应该中状元的,因为主考官卫向书怕21岁的陈廷敬过于年轻却一路扶摇直上,不经历挫折,在以后的道路上难免生骄傲之心而阻拦顺治皇帝点他为状元,爱才之心可昭日月。由此也想起了明朝的张居正,张居正小时候被称为神童,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而且是第一名,如果放现在应该算是某地区的高考状元了,这在当时也是个比较轰动的事情。当时的主考官也是反复翻阅张居正的答卷,感叹着的是同一个词:国器!国器!想来这神童成色十足。想想俺十二岁的时候小学还没毕业呢,整天想的都是怎么吃点好的,怎么玩的痛快,真是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啊。可在接下来考举人的时候,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他碰上了当时的湖广第一号人物顾璘。顾璘听说有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考举人,就想见一见,而且是一见如故,欣赏有加。可在送走张居正以后,顾璘却给主考官下了一道命令:这科无论张居正答卷如何,都决不能让他中第!实在是让人费解。而多年以后,张居正再次见到顾璘并知道了自己当时考不中的原因时,非但没有丝毫的埋怨,反而感动的痛哭流涕。这却是为何?实在是因为这个顾璘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曾亲眼见过无数像张居正这样身负绝学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因为年少成名而得意忘形,最后都沦为平庸之人。为何?俗话说的好,一岁年龄一岁心,即使你是神童,那也只能说明你智力超群,可生活阅历却是靠一年一年的经历累积而成的。你不能指望五六岁的孩子去挣钱,更不能指望十几岁的孩子去治国。

最后,用《大清相国》封腰的一段话来做本文的结尾: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大清相国》的读后感(三)

近日再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感触颇深。在2007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上调中央前向同僚们告别之际,推荐了《大清相国》一书。我在2007年4月偶然购得此书,通读了一遍。此书的主人公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总结的官场五字诀: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现状而言,《大清相国》强调了干部的四种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

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表示:现在对于官员的考察也需多方面进行考虑,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还需考虑群众对他的评价,从而让官员成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说: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几乎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而正是这个奇迹,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缘于以下四点:一是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叩门砖,无才即灭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三是理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陈廷敬也做了不少。当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绝对不干;四才是隐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场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应该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线。

陈廷敬的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总体而言,就是自身过硬,对待问题也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自身问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反腐再掀新风暴。

作者王跃文表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习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市时因干部私建住宅问题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大清相国》的读后感(四)

近日,看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云南巡抚王继文如期如数征收饷银、饷粮,速度及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要封赏,可当时的陈廷敬却说:臣以为,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说这话并非评说王继文。康熙这时非常不高兴,觉得陈廷敬和王继文有过节,陈廷敬是故意诋毁王继文。而事实证明,王继文为了升迁,耍了阴招,他把省里国库的银子充当饷银及时上交,并不按国家政策收税私自许诺减免了百姓商人应交的税赋,这样一来,在康熙那里觉得他是一个能及时征收税赋有才干的官员,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个减免税赋的青天大老爷、大好人,这种不向百姓收税赋、挪用库银办协饷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情,虽然会让王继文得到一时之利,让地方群众感恩戴德,让皇帝欣赏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声,但是长此以往,害处极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继文通过这种方式升迁,必定也会糊弄康熙,国库的亏空必定会越积越大,到最后,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恶性循环下去,给这个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乱摊子,到时就谁也不好处理,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装糊涂,这样日积月累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就会崩盘,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群众。到最后,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的现象,这个时候,国家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在此,当陈廷敬押着王继文要离开云南的时候,那么多的群众拥上街头,哭着喊着不让王继文离开,并这样对陈廷敬说道:你就是钦差吗?你凭什么要抓走我们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官哪!可以说,这种场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为官者谁不希望在离任时是这种场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继文就是传颂千古的好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继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众,可见只看眼前的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对于官员的评价真是要向陈廷敬学习,从细处入手,从深处挖掘,才能真正找到这个地方官员为政的好坏。从这个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是陈廷敬明察秋毫,康熙就被王继文给糊弄了,可见,选人用人,关键还在考察干部。如果考察失真,不仅仅损害的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会形成连锁反应,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家和群众。而政绩的体现,也正像陈廷敬所说的: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何谓功成不必在我?就是要转变官员一心抓政绩工程、唯GDp论英雄急功近利的态势,避免吃眼前饭、断子孙路的短期短视行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效率与公平孰先孰后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安居工程,这些事关群众利益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必须抓紧抓好,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仅要经济总量,更要人均收入,不仅要普及教育,更要精品教育,不仅要看得起病,更要看得好病,不仅要老有所居,更要老有所乐;就是要筹划蓝图谋长远打算,而不是谋在一时、谋取私利,要让每名领导干部在筹划蓝图时真正做到功不在我,利在千秋,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监管,对于污染环境和安全不到位的企业,查处一个处罚一个,绝不姑息;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维护好群众的利益,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群众心坎上去。所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把功成不必在我作为为政之基、谋事之本、做事之源,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不唯GDp论英雄,多看长远,多打基础。而在干部考察任用中,更应该从细微处着手,不能仅听群众说好就好,不能仅看表面文章,更要从平时基础工作上、从长远打算上、从内部文章上多方面入手细致考察,才能真正把那些注重打基础、谋长远、坚持原则不谋私利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另外对于干部考察组也要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层层套上紧箍咒,确保考察知人善用、不走样,不失真,才能确保选人用人不出纰漏,才能选出像陈廷敬这样的清官、好官、能官、德官。

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已经结束,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刚刚开始,这既是基础,也是关键,更要通过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结合起来,真正让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洗洗澡、照照镜、红红脸、出出汗、治治病,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政绩观体现在平时基础工作上,体现在长远谋划上,体现在内部文章上,体现在为民服务上,体现在真抓实干上。只有这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才能真正落实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大清相国》的读后感(五)

上次去沈阳看望爸妈的时候,爸爸正在看这本《大清相国》,他读过的书太多,五花八门的,现在我竟不知道哪种类型的书他更喜欢,后来发现我似乎继承了这一点,也是杂七杂八地都拿来看,纵有喜欢的,也不至于迷之过甚,不过对于历史小说还是挺能读进去的。就利用那几天的时间,我匆匆地读了一遍《大清相国》。

《大清相国》不太像一部历史小说,倒挺像一部剧本的,若是改了来演,应该不大费事,戏剧性挺强的,人物描述详细,对话又多,现成一个本子。也因为如此,便感觉洋洋洒洒一大本,稀里糊涂地就读完了,没有什么能够令人心动之处,抑或别扭之处,并且,我想再也不会第二次打开了。

但文中描述到的官场却还能搅扰到自己的记忆,在初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曾经有机会在市政府的某个部门呆过一阵子,虽只是表面,却也见识过官场的种种,只是当时年轻意气又有些停伫在局外人的角度,十分看不惯,只恨不得一日也不在那种地方呆下去,现在自然远离了这样的官场,历练多了,心态也平和了,不再只一种眼光去看待很多事情,今日那里的精彩想必更甚。

古今的官场果然都能够引诱人们去探究,因为实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笔下,到了书中,人也变了,事也变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险恶,真的如何,谁还去管他。

关于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读后感(一)

看完了妻子给我借回来的王跃文先生写于2007年的《大清相国》,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我又于2004年去参观过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大清相国读中感》,上周全部读完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认知和看法。看看当今官场,一个个落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稳并不是说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败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参与;了解到老友张汧想带暗藏机关的砚台上考场,他极力劝阻,劝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机关中所藏之物,不但维护了张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皇帝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清相国读后感(二)

一个十一长假又拖上两天,终于把《大清相国》看完了,看的很是过瘾,不禁就想说点什么。

说起买《大清相国》这本书,还是有一段机缘。下午下班往家赶的漫长的一个多小时很是熬人,没有早上的昏昏欲睡,就想找点乐子来打发时间。这还要感谢智能手机的多种功能,打开收音机漫无目的的搜索,无意中就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频道,每天下午有一个小时的讲书时间。断断续续的听了《侯卫东官场笔记》、《大清相国》、《步步惊心之年羹尧》,每天只讲两集,有时候忘了听,有时候别的事耽误了,觉得《大清相国》的故事还算吸引人,于是就淘了一本。后来,一百度,知道这还是一本挺出名的书,是王岐山多次推荐的。作者王跃文也是个写故事的高手,只是以前从来没看过他的作品。

最初看《大清相国》是带着看故事的心态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传》、《七侠五义》、《神探狄仁杰》、《宰相刘罗锅》没什么区别,看完之后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首先,《大清相国》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虽然一部书从头至尾写了陈廷敬的一生,却没有叙述生平事迹的感觉,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把该介绍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较清楚,更深刻的刻画了陈廷敬这个人物形象。整体感觉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演绎故事。把陈廷敬写成了一个完人,无论事业还是家庭虽然经过一些波折,却是幸福美满。出身富贾,连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贤妾美,位居相位,难怪连皇帝都要羡慕嫉妒恨。同时,他身边的人物,大清皇帝顺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个个特点鲜明、栩栩如生,险恶的官场争斗、权力与良心的较量、利益的取舍、情义的交织,让人一读起来就欲罢不能。只是这种人物只有小说中才能出现,陈廷敬作为历史人物,他的整个官场生涯最终完美收场,只不过各种细节去靠各种猜测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冲着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来说说陈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则。陈廷敬之所以能够屹立官场几十年,虽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结局是圆满的。他的总结的那些围观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为官还是为民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等、忍、稳、狠、隐,前三个字都比较赞赏。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终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对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尤其适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车道,抱着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长远的发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专心做事。忍对任何人都适用,不是指一味退缩避让,而是坚持低调做人,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不说别的,就说我们所谓的易怒一族,开车的路怒族,一旦有车超过自己,就要想方设法超回来,甚至还送对方几个白眼。更有甚者,车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车窗前哥们儿,想找事是吧,不行下来练练,这种意气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稳字自不必说,记得驾校考试前大家都很紧张,教练说了一句话心慌者无知,通俗却在理,虽然大家知道遇事越紧张越对处理事情无益,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练得稳很不容易。对于狠,大概是官场一种自我保护或者是为了良心正义必须做出的选择,却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隐已经谈不上,到了年龄该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当回事。五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简单看一部小说,谈点体会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细细体会,不断实践。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赏。文笔带着一种古朴的文风,读小说仿佛人也跟着回到那个年代,读快餐读多了,猛然换回来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就像一个年少贪玩的孩子,喜欢缠着老人听故事,除了故事,还有说故事人的那丰富多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每每让人流连忘返。那些诗、那些句、那些词,读来朗朗上口,想来内蕴丰厚。另外,看书加上最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半文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作为一个学习者,有必要多读多思。

读者笔拙,自以为洋洋洒洒几千言要写,落诸笔端,却觉得词穷,只有以此聊以自慰。但望勤学勤思,耐得住寂寞。

大清相国读后感(三)

最近读完了王跃文著的《大清相国》,按惯例这本书应归入官场小说一类,而我平日极少读此类的书。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去年曾经在新闻上看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过,加之小说的主人公陈廷敬曾经是《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在《清史稿》中对他的为官、做人也有极高的评价,最近才抽空找来读了读。

读完这本书,整体感觉小说很好读,语言明快、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也不故意装成历史腔,显得自然和朴实。但是读后的感受却有些复杂,用两句话来简单概括,一句是:这是一本官场的教科书;另一句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说这是一本官场的教科书其实很好理解。古往今来,其实官场的形态都差不多。作者所写的清代的官场,其实细想想于当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官场多有相通之处。在书中,作者借主人公的口总结近50年的为官之道,说: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五字真言其实就是为官的精髓,当然,对此我不了解,不过据多位读过本书的,位居高位的领导读后都很是认同。当然这样的信息也是来源于媒体或网络,真假无从考证。

有人说,官场如战场,其诡谲多变,瞬息之间决定一个人的沉浮和生死。当然,现今还好些,还有个叫制度的东西摆在那里,至少面子上还是要执行的。而古时可真是伴君如伴虎,而官场上的那些同僚更像那些紧紧盯着你,随时准备下口吃掉你的狼,主人公如履薄冰为官数十年,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主人公在为官数十年后,感慨到:为官说到底实在无趣。其实何止无趣,在官场上混得久了,人性很容易被扭曲,或者说,异化了。

至于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更好理解。在书中,作者主要选取了几个事件来刻画主人公,一是科举舞弊案;二是到山东、山西、云南查验;三是督理京省铸钱;四是晚年陪伴康熙南巡。这里别的不谈,就拿科举舞弊案和山东、山西、云南查验案来说,就很容易找到现实版的例子。

作者的切入点是科举舞弊案。通过科举选仕,源自隋代。总体上说,科举制度是利大于弊。而有考试就有作弊,越到后来,舞弊也就越来越严重。书中描写的无论是山西的乡试,还是北京的会试,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舞弊。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日的高考和其他各种各样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封建社会对科举舞弊的处罚是很严厉的,动辄就是杀头。尽管如此,还是不断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以身家性命一搏。相比之下,我们对高考和其他各种各样考试中的作弊的处理好像有些太轻松了。

作者描写的山东、山西和云南所谓的政绩工程、民心工程,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今日一些官员的胡作非为。山东本来连年灾荒,山东的巡抚富伦却不准往朝廷报灾荒,反而说今年丰收,并说老百姓自愿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赠给朝廷,请求朝廷批准。而山西阳曲县的官员向朝廷谎奏老百姓自愿捐建为皇帝歌功颂德的龙亭,大臣明珠借机建议皇上嘉许,并推广全国。云南省的巡抚王继文好大喜功,沽名钓誉,一方面隐瞒吴三桂留下的库银,充作小金库,供己挥霍;另外一方面不惜挪用国库抵财政上交,以搏取任务完成得很好的美名。这些人的动机一致,都是为了升官发财。这些人的手段一样,都是借政绩工程、民心工程盘剥老百姓,从中渔利。

由此我也想到前几年从媒体上读到的,某年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某地视察的情况。为了迎接朱镕基的到来,县、乡两级政府临时为农户增添家具,摆设一新。由县妇联主任扮作村妇,由乡长扮作村民,合演一出夫妻观灯,接受朱镕基考察时的询问。以致朱镕基认为,农民的觉悟就是高,生活水平就是好。至于云南的王继文为了企图蒙混过关,借商家的银子充抵库银和私设小金库,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举不胜举。

更有甚者,其实康熙时期的反腐与现在某些地方上的反腐,无论是方式还是结果,都有相似之处。十八大之后,中央的反腐力度加大了,才看到一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活被查处,在之前,多数案件的处理以我这种外行人看来也不过就是拿职位低的人当替罪羊而已。真正位高权重的责任人往往逃避处罚,被罢免或者降职的都算处罚严重的。当然,这样的结果古往今来都如此,这也算历史传承下来的潜规则吧!

读完这本书,还让我遇到一个对主人公的道德评价问题。陈廷敬这个人,说他是个好官,我想多数人还是能够认同的。书中有一段评价,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其实是为康熙皇帝所说几近完人做的一个注脚,算是溢美之词吧。但你说他真是好官吗?其实也难讲,举个例子,主人公为什么明明知道山东巡抚枉法徇私,但仍然不去参他,反而保他。当然,这里有利弊的权衡,参,不但是不能救济山东灾荒,反而会把自己赔进去;保,虽然不能逞快于一时,却可以达到自己想要救民水火的目的。但这也是拿原则来做交易,就像十八大以后正在深入开展的反腐败工作,如果我们在查处某位领导干部时,也考虑到他曾经为党和国家做过贡献,考虑到他能力强水平高,正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可以不予追究他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吗?生活是复杂的,书中的人物也是复杂的,历史人物如此,现实中的人物又何尝不是呢!

大清相国读后感精选


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思考。读后感是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做“感点”,围绕“感点”来总结心得体会。栏目特意为你整理大清相国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1】

浮躁的时代,手机、电脑和电视占据了我们的业余时间,连看书都成了奢侈,有时想,也许是没有遇到心仪的书吧。就在最近的半个月,一册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深深的吸引了我,每晚当夜深人静之时,翻开《大清相国》,追逐历史的足迹,眼前浮现出的是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我们山西人引以自豪的、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陈廷敬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康熙时期是我国清朝历史上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复兴的原因,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纵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备享尊荣却被退回杭州原籍但是,陈廷敬例外,他行走官场五十余年生涯,康熙送给他八个字的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在《大清相国》里,陈廷敬从一个进京赶考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五点:一是做事出于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即无畏;二是有真才实学,有才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三是有理智,不能逞一时之能,该隐忍时要隐忍,寻找最佳时机和反腐势力搏击;四是做人要正直,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五是低调做人,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

从陈廷敬身上我们看到他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总的感受就是做官就是做人。在清朝对清官、好官、能官、德官提出了宅心仁厚、精明能干、从善如流、不乏铁腕的16字标准,这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

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治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身为国家公务员更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是教诲,守住做人的底线、干事的底线、为官的底线,坚定理想信念,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懒政、不怠政,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2】

家中书柜有本《大清相国》,是07年自己刚刚踏上村官工作岗位,爱人买来送我的,当时拜读受益匪浅,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意气风发踏进村委大门,总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顺畅。接踵而来的虽然不能说是当头棒喝,也是不小的打击。在最迷茫的时候,看了《大清相国》,悟出了一个“熬”字,人生路要“厚积薄发”。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扉页名句跃入眼帘: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

作者王跃文这样描述陈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这“五字诀”就是告诉当下的自己,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总书记说过,“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要尽自己能力,做好分内的事。在思想上,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听民声,掌握真实情况;在学习上,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坚决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守纪上,以清廉自守为本、律己修身为要,洁身自好,自觉慎初、慎独、慎微、慎行。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认清自己所走的路,达观进取最惬意!(蒋柳敏)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3】

近日,看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云南巡抚王继文如期如数征收饷银、饷粮,速度及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要封赏,可当时的陈廷敬却说:臣以为,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说这话并非评说王继文。康熙这时非常不高兴,觉得陈廷敬和王继文有过节,陈廷敬是故意诋毁王继文。而事实证明,王继文为了升迁,耍了阴招,他把省里国库的银子充当饷银及时上交,并不按国家政策收税私自许诺减免了百姓商人应交的税赋,这样一来,在康熙那里觉得他是一个能及时征收税赋有才干的官员,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个减免税赋的青天大老爷、大好人,这种不向百姓收税赋、挪用库银办协饷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情,虽然会让王继文得到一时之利,让地方群众感恩戴德,让皇帝欣赏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声,但是长此以往,害处极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继文通过这种方式升迁,必定也会糊弄康熙,国库的亏空必定会越积越大,到最后,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恶性循环下去,给这个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乱摊子,到时就谁也不好处理,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装糊涂,这样日积月累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就会崩盘,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群众。到最后,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的现象,这个时候,国家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在此,当陈廷敬押着王继文要离开云南的时候,那么多的群众拥上街头,哭着喊着不让王继文离开,并这样对陈廷敬说道:你就是钦差吗?你凭什么要抓走我们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官哪!可以说,这种场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为官者谁不希望在离任时是这种场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继文就是传颂千古的好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继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众,可见只看眼前的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对于官员的评价真是要向陈廷敬学习,从细处入手,从深处挖掘,才能真正找到这个地方官员为政的好坏。

古今的官场果然都能够引诱人们去探究,因为实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笔下,到了书中,人也变了,事也变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险恶,真的如何,谁还去管他。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4】

主角陈廷敬看起来仿佛几近完人。年轻时考场得意,差点连中三元。中年虽有得失,却无大错。老了更是性子成精,做事几乎圆滑。但观其一生,基本上都是一个担惊受怕。捺着性子等了大半辈子,硬着头皮忍了无数不平,才终得装病归引,告老还乡。这难道就是一个臣子幸福的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无用,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得。

文章最后,陈廷敬坐在回家马车上,一路不语,多半是醒着的,但有时也是真睡着了,醒着的时候回想他自己近五十年的官宦生涯,却只得两个字:“无趣”。

想来也是无趣。士人抱着一颗怀天下的心,却总要言不由衷,行不达意。皇帝在上面坐着,一不小心就是杀头的罪名,因言称罪,也只能小心翼翼。

值得吗?对于鳌拜来说,可能不值,他一心想做皇上,追求极高的权利,但小皇帝太聪明,功亏一篑。对于纳兰明珠来说,可能也不值,位极人臣,玩弄权术,想要富贵终身,也得差之毫厘。对于索额图来说,也许也不值,一届莽夫,仗着父亲索尼的开国元勋身份作威作福,不把人当人看,终得惨死狱中。可是对于主人公陈廷敬来说,难道这一辈子就值得吗?为天下人做官的理想磕磕绊绊,与其说为了天下人,不如说最终是为了康熙勤恳一生。不过生于集权之下,陈也算是老百姓心中的一曲赞歌了。

世上事情大多都是这样: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无趣。

少年时期的陈,一腔热血,有不平则鸣,可还没等鸣响,就已经被一连串的现实打趴下了。科举舞弊案,历练的是一颗少年的火热之心,熬过去了,学会一个等,也就不是之前的自己了。

“所谓历练,自是经事见世,咋看起来就是熬日子。“

熬来熬去数十年,又学会一个“忍“字。

说到底,每个人都不想太过圆滑,但人在朝堂,身不由己。一上来就一连串勾魂索命,不长大就要你命,你变还是不变?等还是不等?忍还是不忍?顺着性子来,终究是在这个有趣的社会中活不长久的。

陈等啊等,等到了中年,等出了鱼尾纹,等的都换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终于觉得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了。于是在天子面前全然忘了自己辛辛苦苦悟出来的“稳“字。德州捐粮、阳曲建龙亭、宝泉局铜料亏空案、云南盗库银协饷案,一桩一件都是小事,却每每都触的龙颜大怒,几近人头落地。但在作者笔下,件件都像剧本一般,起承转合纷纷落落,作者有些刻意去表现陈的性格特征,但却有些过犹不及,刻意营造一个完人,反而显得有些刻板化了。

其实据山西学人的研究史料来看,陈的中年起起落落,在朝任职五十四年,二十八次升迁,确实是小说一般的精彩。他有着山西人的大精明,说话时候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每次感觉就差那么一丁点就要性命不保,但却总是化险为夷。如果说陈的少年还是少年心性,人到中年,则显得过分老成了。

康熙南巡杭州时,陈似乎已经年近70.,整本书的高潮也是这里的连环参。老都老了,在官场做事还是避免不了心狠手辣。书中的陈稳了大半辈子,不站队,不弄权,不结党,不贪婪,但结果却是所有人都视他为眼中钉。这个官场,人人皆为利益所向,表面上陈什么都不贪,但实际陈贪得是天下苍生,重的是君臣情谊。你获得了皇上的恩宠,就算你什么都没有,大家还是要恨你的。场面来往,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不能指望别人都对你雪中送炭,嘴皮子功夫虽不动刀动枪,却杀人不见血。

这时候陈与其说是悟出一个“狠“字,不如说是终于想清楚该如何自保。所有的势力都觉得他是那个该最先死的人,他若不狠,早就命丧黄泉。

还有最后的“隐“,装傻充愣,还不是被逼无奈。

观整本书下来,皇帝不杀他不是他太能干,而是他最不争。但正如老子所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5】

《大清相国》读后感800字:

今天这篇随笔用的是十几年前就用惯了的标题,清楚简洁又省事儿。

下午刚读完《大清相国》这本书。不谈情节,不谈文笔,也不谈网上的评分,光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来说,于我个人而言就可称之为好书。也许是因为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我格外留意书中人物的与人相处之道,这也着实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其实这些东西,看似深刻复杂,但从我现在所理解的来说,就是六个字——明事理,识时务。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直到今天我才多少领悟到一些道理。

明事理是我们从小受教育懂得的东西。每天都会有家人、老师在教授我们各种各样的道理,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是懂得面对的事情从道理上该做不该做,尽管每个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差距甚大。

但是识时务却一直没有被大部分教育者重视。

什么是“识时务”?简单来说,就是能看得清形势,不管是天下大势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气氛,懂得在特定条件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一味认死理,更不是不讲理。

这真的非常重要。人类终究不是机器,我们有感情,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由感情主导。学会照顾别人的感情,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有的时候难以理解的东西都会豁然开朗。

下面节选书中的一本分内容:

一、“几日下来,陈廷敬便形容枯槁了。人总有贪生怕死之心,可他的郁愤和哀伤更甚于惧死。凭着皇上的聪明,不会看不到他的忠心,可皇上为什么总要寻事儿整他呢?陈廷敬慢慢就想明白了,皇上并不是不相信王继文的贪,只是不想让臣工们背后说他昏。陈廷敬查出了王继文的贪行,恰好显得皇上不识人。”

二、“陈廷敬起了身,点头道了谢。张德善悄声儿说:‘陈大人,您就顺着皇上的意,别认死理儿。’陈廷敬默默点点头,心里暗自叹息。”

三、陈廷敬回到:‘臣每进一言,都要扪心自问,是否真为皇上着想。’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6】

《大清相国》读后感600字:

本书讲述了清朝顺治到康熙年间,官员陈廷敬的事迹。陈廷敬原名陈敬,第一年科考入狱,第二年科考遭人陷害,几近丧命。几经周折,被顺治帝看中,赐名廷敬。康熙登基后给康熙进讲,康熙亲政打杀鳌拜,陈廷敬立下首功。山东福伦案,高士奇抢占民房案,龙亭案,宝泉局亏空案,云南王继文案,明珠索额图倒台案。一系列事件串烧成陈廷敬宦海一生。

康熙年间可以说在整个清朝是太平盛世,然而就是这样的盛世,依然是贪官污吏横行,皇帝大臣互相利用博弈,权利的中心和财富的中心,人性扭曲到了极点。陈廷敬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屈服在权势和金钱之下,而是以天下百姓为先,以国家利益为先,在索尔图和明珠拉帮结派是,没有站队,而是选择中立,可以说是清官,晚年康熙送给他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读后感·可以说这是皇帝对臣子的最高评价,也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人格的最高评价。

书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发人深省,比如山东福伦说山东丰收了,百姓都自愿多交钱粮给国家。

康熙颁发了圣御十六条,马上就有官员为其修龙亭,说是百姓自发学习,从6岁到70岁的百姓都会背圣御十六条。陈廷敬说凡是说百姓自愿的,都是逼迫百姓的,百姓自愿上交的钱粮,都是带血的。

古往今来,大同小异,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只是换了个名字罢了。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7】

1、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

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

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2、卫大人在信中激赏陈敬的策论和文采,只道他才华超拔,抱负宏远,他日若得高中,必能辅君安国,匡世济民,倘若逞少年意气,误终生前途,实为不忠不孝。

3、江山易主,革故鼎新,实乃天道轮回,万物苍生只好顺天安命。

4、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5、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种族不分胡汉,戴天载地,共承日月,不分你我。只要当朝者行天道,顺人心,造福苍生,天下人就理应臣服。

6、乱世之乱,祸害有时;太平之乱,国无宁日。

7、覆辙在前,殷鉴不远

8、依你的才华器宇,今后必是辅弼良臣,少不得终老官场。世人只道宦海沉浮难料,可你少年得志,宦海无涯,你慢慢儿熬啊!你且记住老朽说的一个字:等!

9、瑶乃仙草,生于瑶池,长生不老。

10、河之水汤汤,我欲济兮川无梁。岂繄无梁,我褰(qian撩起)我裳。河之水幽幽,我欲济兮波无舟,岂繄无舟,我曳我裾,不可以濡(沾染)兮,吾将焉求?

意思为:你看河水翻滚的厉害,我想要度过他却没有桥,既然没有桥,我只能提起我的衣裳,你看那个河水宽宽的,我想要度过他呀,却没有船,既然没有船,我只能提起我的裤脚。我如果不想把我的衣服打湿,我又该到哪里去追求我的梦想

11、保翊冲主:辅佐年轻的皇帝

13、蒙古人的元朝,饮马西域,扬鞭中原,神鸦社鼓,响彻四海。

14、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归心,河清海晏

15、人心如原草,良莠俱生。去莠存良,人皆可为尧舜;良灭莠生,人即为禽兽。

大清相国读后感【篇8】

陈廷敬生于明末、长于清初,从政53年,历经28次升迁,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成为康熙朝代的政坛常青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大清相国》一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尤其是以下三点,更对我们当前革弊正风、廉洁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大清相国》的启示一:远离圈子文化、山头主义。

陈廷敬从政期间,索额图、明珠两大党派争斗多年,都想拉拢其入圈,但他以国家为重、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重,对谁都拱手作揖,对谁都委蛇敷衍,不入任何圈子,埋头干事,尽职尽责,靠多年积累的优秀政绩逐渐赢得皇帝的信任,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高峰,成为一代廉臣,留名后世。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和山头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追名逐利,搞亲疏远近、拉拉扯扯,使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利益化、部门化,使党内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不和谐、不健康。

在作风建设和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公道正派的政治本色,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各项规定办事、依规矩行事,自觉远离利益小圈子、放弃个人小九九,不站队,不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不打小算盘,不搞利益集团,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自觉维护团结,争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好公仆,为促进党风政风好转提供正能量。

《大清相国》的启示二:做干吏、做能吏,更要做廉吏。

云南巡抚王继文、山东巡抚福伦等一大批封疆大吏都是才华出众,为国家做出一定成绩的干吏、能吏,但为了个人声誉、个人政绩,欺上瞒下,枉法徇私,最终丢官罢职。

当前,能人腐败的问题层出不穷,众多曾经能力出众、爱民为民的能吏、干吏随着走上高位,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忘记了持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最终蜕变为贪吏、污吏。

为政不廉是腐败,为政不勤也是腐败。党员干部身负人民重托,肩挑事业重担,履职尽责是使命所在、担当所系,乃天经地义。本事再大,做事再多,一旦踏上为官不廉的邪路,那将是一条不归之路。如何让能吏与廉吏兼得?如何让能吏成为常保清风的廉吏?这要靠理想信念教育,明确谁是主人、权力谁给,为谁服务、用权为谁,怎样服务、怎样用权;要靠自警自省,自觉以先进典型为镜,把党性修养提一提,把群众观点正一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关爱群众;靠监督制衡,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正确认识权力,谨慎使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大清相国》的启示三:做人要知足,工作要知不足,学习要不知足。

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陈廷敬如何能够获得这样的评价,无疑是胸怀大理想,心有大格局,把辅国安邦、为民解难作为己任,无疑是把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国家昌盛、百姓幸福中。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人的德行、境界、胸怀、格局却是修出来的。人有多大格局,有多大境界,有多大责任,才能挑多大担子。各级党员干部要带领广大职工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将持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态度。补足精神之钙,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履职尽责、为民服务为己任,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认识,真正做到干工作冲在前,转作风做在前,谋发展想在前,带队伍抓在前,成为熟悉业务的活字典、心明眼亮的工作通,能说会写的多面手,以点石成金之智,破解难题之谋,攻克重点、突破难点,在薄弱环节上有新突破,在干成大事上有新作为。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挖掘和运用古今智慧、中西方文化,在战略方面发动职工,在决策部署顺意职工,在具体实施依靠职工,不断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以新思维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新形象赢得发展新机遇,以新机遇打造创新新引擎,做好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与企业的融合、与企业的对接,全面深化改革,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易到难,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的突破难点,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使其在企业落地、发芽、生根,枝繁叶茂,最终开花结果,用实际行动当好推动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化危为机、逆势而上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开创革弊正风、廉洁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读《大清相国》有感


坚守的力量

——读《大清相国》有感

张诗逸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双周读书会”特遴选若干本单位同志撰写的读书心得,于本周陆续在公众号刊发,与大家共享阅读之乐,品味诗意人生。

在康熙朝名臣辈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为何唯陈廷敬独善其身?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大清相国》,陈廷敬贯穿始终的德行坚守力透纸背,我被深深震撼。虽然从科举入仕就屡遭劫难,但始终忠贞不渝,正气凛然;满朝同僚贪腐成风,他却偏偏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严于律己;经历五十三年宦海浮沉,自始至终不变的是一毫不取的清廉、一分不占的气节。纵观其清廉如水的一生,启示颇多。

清正廉洁,守住底线。孟子曾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对于陈廷敬而言,自己的浩然之气就是矢志不渝的清正廉洁。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曾经无数次遭遇权力和金钱的诱惑,这其中既有当朝权贵的封官许愿,也有贪官污吏的纳贿钻营,而他的选择永远都是一概回绝,绝不苟且。中国古语云:“打铁还需自身硬”,正是因为陈廷敬做到了两袖清风、洁身自好,他在治理腐败方面才能如此有底气、有权威。为了从根本上制止腐败,他向朝廷奏呈《劝廉贵先以俭祛弊务绝其源》的奏章,主张立法以正朝廷之风。陈廷敬以身作则、从严治吏而名重当时,备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为官员树立了一个刚正清廉的榜样。

精明强干,注重策略。在科考腐败案、山东百姓自愿捐粮案、阳曲百姓捐建龙亭案、铜钱短缺钱法重理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皇上微服私访杭州连环事等系列案件中,陈廷敬始终坚持公心,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与其自身经世致用的才干和智慧是分不开的。从21岁初入官场的锋芒耿直,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后的隐忍理智,为官50载,如履薄冰半辈子,参透官场五字秘诀:等、忍、稳、狠、隐。他的前辈卫向书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他耐住了寂寞,沉住了气;他的岳父大人告诉他一个“忍”字,他静观派系斗争,历经磨练;他自己在官场上摸、爬、滚、打,悟出一个“稳”字,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低调务实,忠君爱民;面对政敌贪官污吏,他又被逼出一个“狠”字,谋略深府,出击果敢,有的放矢;最后贤妻月媛点醒他一个“隐”字,凭借这一“隐”字,他在72岁相国任上,全身而退,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官场真经秘诀。陈廷敬成就了其官场的理想形象,成就了康熙这一明君,也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康熙评价陈廷敬“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许、名垂青史,只因终其官场生涯都未忘初衷,坚守一个好官的德行,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拥有振奋人心的力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者王跃文表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在那个人治的时代,陈廷敬尚能清正廉明当好官;在现今法治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勤政为民谋发展,廉洁奉公作表率,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这才是我们应始终坚守的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大清相国》读后感800字


《大清相国》读后感800字:

本书主要讲了陈敬,后被皇帝赐名为陈廷敬,从晋身官场之日起,一步一步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生经历。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权益利欲时,他的应对之策以及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

小说中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他的人生五字,“等”是他从卫大夫话里学到的态度,“忍”是他从岳父话里悟出的精髓,“稳”是他自己在官场中的切身体会,“狠”是被别人逼出来的决绝,“隐”是妻子点醒的大彻大悟。这五个字可以高度概括陈廷敬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一生,今天我想浅谈这五个字。

我觉得这五个字也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也很激烈,生活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失败、挫折,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等,等到自己努力到一种程度,等到一个适合的机会,该是自己的东西,一定可以争取到。反倒是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人,不会取得成功。现在的通讯技术很发达,大家的生活也是暴露在公共场合,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又在吐槽自己的不如意,欲求不得。请把等当做一种常态,但是不要放弃应有的努力。

陈廷敬的忍可能不是我们生活所说的那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忍,他的忍是一种在自己能力还不够的时候,面对高士奇,索额图等奸臣的隐忍,为的是厚积薄发,一招命中。

稳是他自己的感悟,人在官场走,得一步一步走稳,刚入仕途,因为自己不愿意做一些官场的潜动作,因为自己的过分直言,被其他大臣远离,被皇上贬过官职,后来才明白,人在官场走,独自一人是不行的,行事要稳得,需要帮手。

狠是被逼的,成王败寇,你输我赢,最后扳倒大奸臣,陈廷敬并没有明面上出马,而是通过张鹏翮(he)、刘相年、索额图、阿山等一帮大臣互参,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己在背后默默引导局势发展,结果是他取得了胜利,登上了那大家都追逐的高位。

陈廷敬的隐是一种全身而退的睿智,不贪恋权位带来的荣耀,而是自己选择功成身退,这一点令人佩服。他的隐退也很有意思,没有直接上书自己希望隐退,而是通过装病装聋,结局很是完美。

ps:这篇小说是在寒假期间读完的,这篇感想是在开学的今天写的。寒假过得很开心,见到了想见的人,吃到了想吃的东西。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另外,大四最后一学期,加油!

大清相国读后感600字


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任中共中央纪委书记时曾推荐阅读《大清相国》一书,本人为此购买一读。

王副主席尊为现任国家领导人,其当年推荐此书之深意不可妄猜,只有仰望。

陈廷敬先生是《大清相国》一书的主角。作为一代名臣,已成历史。其功过是非也不是我等经济学人擅长评介的。他秉承的“等、稳、忍、狠、隐”五字方针把其为官从政的心机与韬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一代明相的美称千古流传。

因为王岐山副主席和陈廷敬先生都是山西人,由此增加了我的一点研究兴趣并对陈廷敬先生的五字方针精神深刻领会了百分之八十,且用到了股市投资上。

一是等。投资股市买入点很重要。选择好进入点位时,一定要耐心等待。切不可操之过急,在没有等到事先确定的买入点时选择进入。

二是稳。选择好进入点并买入时,如果继续下跌,可分三次等量买入,静待卖出机会。此时一定要稳,不急、不躁、不乱动。

三是忍。任何进入点的选择都可能有失误。如果三次等量买入后还下跌,事不过三,停止买入。此时须选择长期忍受或者择机割肉。

四是狠。要在买入前预先确定盈利目标,一旦达到盈利目标,立即抛出。绝不恋战,一定要狠。

当然要做到以上四点,还须牢固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价值投资理念大师是股神巴菲特,但股神全世界只有一个,股民却有成千上万。这里只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价值投资理念而已。

1、不熟悉的行业和不了解的企业不投;

2、非行业龙头企业不投;

3、业绩不好的企业不投;

4、慎重选择买入点;

5、盈利目标要明确;

6、知错能改错;

7、谨防“黑天鹅”;

8、别想赚大钱;

9、守纪重要,自律更重要;

10、坚持到底,百战不殆。

《大清相国》读后感500字


周末再次翻看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书是多年前一个朋友推荐的,也是我看的第一本人物传记。第一遍和第二遍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书就是要不断的啃,然后在当下的情节翻看,感悟颇深。

周末竟然翻了三分之二,陈廷敬他经历那么多仍然保持自己初心,学会了等、忍、隐、狠等心得。个人体会几点:

1.木秀于林必催之,当时卫相书拒绝陈当状元就是为了保护,官场是用经历熬出来的。

2.做人处事要圆滑,不能参与党派争斗,这样才能长久保命。

3.人生即便皇帝也有难处,人生都会经历苦苦,每个人都会一波三折,遇到事情我们要学会自立内修,陈三起三落,经历宦海沉浮。

4.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但是心中必须要有一杆秤,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能被利益熏心,即便当时得势,后期也会粉身碎骨。

5.伴君如伴虎,在朝当值必须学会察言观色,不能把自己弄得很聪明,把别人当傻子。皇帝其实什么都看在眼里,他要权衡利弊,即便被下放,若是金子也会重启,适当的时候做一颗棋子也是好的。

6.万事都不能点破,即便内心波澜,也高处事不惊,即便别人诬陷或者被人踩着,我们也要做好自己本我,切记报复和心怀不足。

7.领导丰富办事 自己不懂规则,即便是深夜吃住也要弄清楚,我们要深入一线了解规则,才能正确处理事务。

大清相国读后感1000字


以史为镜,以正修身

——读《大清相国》有感

工作后重新拜读了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又产生了新的感受。我第一次接触该书的到时候是研一时候,过的还是象牙塔"三点一线"的生活,且当是看小说一样把读完了。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当时中央刚刚提出"三严三实"讲话,而《大清相国》又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的为数不多的书目。但是如今进入初涉职场后,意识到这本书并不觉得这只是"政治读本",更是职场和官场的‘人生读本’和‘智慧读本’。

《大清相国》记述了主人公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皇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在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王跃文总结了陈廷敬的人生五字诀: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缘于陈廷敬对这五字诀的灵活应用:一是在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扣门砖,‘等’下去才会有意义;二是持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三是明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陈廷敬也做了不少。当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拒绝任何诱惑,这就他的‘稳’;四才是隐忍而耿直。陈廷敬一生遇到无数的利益集团阻挠,但他会‘忍’得眼前暂时的磨难,找到机会丑恶的事情毫不留情的‘狠’打。最后,他凭借这一"隐"字,他在72岁相国任上,他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假装耳聋获准解职回乡,得以脱离官场的"厮杀"全身而退,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人生真经秘诀。

同样,现今下的对照我们农行基层员工,颇多可借鉴、学习之处。一是为人需正直。陈廷敬的一生经历丰富,从调查地方官员造假,到追查私铸钱币案等一系列事件,处处充满了惊险,若不是陈廷敬为人正直,不贪图钱财,不与人合谋营私,恐怕很难全身而退。银行业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密切,部分同志金钱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信仰,才会导致票据案的发生。在价值观如此混乱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就要像陈廷敬那样,坚持自己,独善其身,有时甚至要忍受一些委屈。二是为人要清廉。历朝历代都少不了蛀虫,甚至某些贪官还混得风生水起。要做一个作为优秀的农行员工,必须拥有更多的智慧和谋略,要有更加坦荡的胸怀,要坚持出污泥而不染。然而,贪婪的人都难有善终,职场犹如战场,处处充满风险,如想全身而退,还是清廉一些好。三是为事要睿智。陈廷敬曾说:"我只能做我做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可见做个好人难,做个有作为的好官更难。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欲成大事者遇到的对手多为阴险狡诈之辈,若想克敌制胜必须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处理问题进退有度、恰到好处。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从古人身上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经验,通过感悟历史,活生生的实例将转变为我们的人生准则。

(三江支行 曾云俊)

《大清相国》的读后感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清相国》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大清相国》的读后感

看完了妻子给我借回来的王跃文先生写于20xx年的《大清相国》,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我又于20xx年去参观过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大清相国读中感》,上周全部读完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认知和看法。看看当今官场,一个个落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稳并不是说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败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参与;了解到老友张汧想带暗藏机关的砚台上考场,他极力劝阻,劝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机关中所藏之物,不但维护了张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皇帝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篇二:《大清相国》的读后感

一个十一长假又拖上两天,终于把《大清相国》看完了,看的很是过瘾,不禁就想说点什么。

说起买《大清相国》这本书,还是有一段机缘。下午下班往家赶的漫长的一个多小时很是熬人,没有早上的昏昏欲睡,就想找点乐子来打发时间。这还要感谢智能手机的多种功能,打开收音机漫无目的的搜索,无意中就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频道,每天下午有一个小时的讲书时间。断断续续的听了《侯卫东官场笔记》、《大清相国》、《步步惊心之年羹尧》,每天只讲两集,有时候忘了听,有时候别的事耽误了,觉得《大清相国》的故事还算吸引人,于是就淘了一本。后来,一百度,知道这还是一本挺出名的书,是王岐山多次推荐的。作者王跃文也是个写故事的高手,只是以前从来没看过他的作品。

最初看《大清相国》是带着看故事的心态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传》、《七侠五义》、《神探狄仁杰》、《宰相刘罗锅》没什么区别,看完之后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首先,《大清相国》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虽然一部书从头至尾写了陈廷敬的一生,却没有叙述生平事迹的感觉,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把该介绍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较清楚,更深刻的刻画了陈廷敬这个人物形象。整体感觉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演绎故事。把陈廷敬写成了一个完人,无论事业还是家庭虽然经过一些波折,却是幸福美满。出身富贾,连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贤妾美,位居相位,难怪连皇帝都要羡慕嫉妒恨。同时,他身边的人物,大清皇帝顺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个个特点鲜明、栩栩如生,险恶的官场争斗、权力与良心的较量、利益的取舍、情义的交织,让人一读起来就欲罢不能。只是这种人物只有小说中才能出现,陈廷敬作为历史人物,他的整个官场生涯最终完美收场,只不过各种细节去靠各种猜测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冲着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来说说陈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则。陈廷敬之所以能够屹立官场几十年,虽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结局是圆满的。他的总结的那些围观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为官还是为民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等、忍、稳、狠、隐,前三个字都比较赞赏。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终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对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尤其适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车道,抱着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长远的发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专心做事。忍对任何人都适用,不是指一味退缩避让,而是坚持低调做人,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不说别的,就说我们所谓的易怒一族,开车的路怒族,一旦有车超过自己,就要想方设法超回来,甚至还送对方几个白眼。更有甚者,车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车窗前哥们儿,想找事是吧,不行下来练练,这种意气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稳字自不必说,记得驾校考试前大家都很紧张,教练说了一句话心慌者无知,通俗却在理,虽然大家知道遇事越紧张越对处理事情无益,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练得稳很不容易。对于狠,大概是官场一种自我保护或者是为了良心正义必须做出的选择,却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隐已经谈不上,到了年龄该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当回事。五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简单看一部小说,谈点体会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细细体会,不断实践。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赏。文笔带着一种古朴的文风,读小说仿佛人也跟着回到那个年代,读快餐读多了,猛然换回来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就像一个年少贪玩的孩子,喜欢缠着老人听故事,除了故事,还有说故事人的那丰富多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每每让人流连忘返。那些诗、那些句、那些词,读来朗朗上口,想来内蕴丰厚。另外,看书加上最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半文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作为一个学习者,有必要多读多思。

读者笔拙,自以为洋洋洒洒几千言要写,落诸笔端,却觉得词穷,只有以此聊以自慰。但望勤学勤思,耐得住寂寞。

《大清相国》读后感3000字


《大清相国》读后感3000字
一般来说,写一篇书评,起码要看过三遍,而我只看了一遍就写书评,并且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一定的逻辑。好在完全是自娱自乐,也就不计较了,诸君一乐罢了。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红楼梦》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对于小说而言,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大清相国》这部小说来讲,就我个人的观点,好的地方有三:
一是故事好看。我以为好的小说首在吸引人,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书一上手便欲罢不能,有一气读完的冲动。作者王跃文本就出身官场,对当下的官场有切身的体验,本人又具备深刻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讲起官场故事当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几千年的官场是那样的云遮雾罩,外人远观见其金光闪闪,风光无限,近视则烟雾缭绕不知其端,一派神秘气象。身处者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既有飞扬跋扈时虚凌太空的身轻如燕,又有一失足重摔于地的仰面八叉,令人心神激荡如痴如醉。所以,官场小说一直是大众津津乐道的娱乐,看《大清相国》大家都是当作当代史来看的。
二是语言功力深厚。《大清相国》语言平实、质朴,没有花里胡哨的大词和句子,于平实、质朴中见功力。鲁迅先生说,小说早在明清便写完了,当代的小说家为了出新求变,一些人便走上了怪力乱神的路子,以鲜辣、怪异、另类的凝词练句方式来耸人听闻,以便吸引读者,可这如同麻辣火锅当时过瘾,却不能当顿过日子。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词的境界分为三类,最高一类谓之骨秀,如李煜之词。我理解所谓骨秀,乃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写出人类共有之情感,如于无声之处听惊雷。当然,骨秀的境界非经穷天尽地锥心泣血的冰火两重天而不能致。《大清相国》的语言正是平淡中见功力的这一类,也是我喜爱的类型。
三是人物刻画成功。小说的目的在于刻画人物,没有鲜活的人物小说就失败了。你看,我们看金庸的小说,大家都记住了郭靖、杨过、令狐冲、张无忌等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大清相国》着力刻画了一个修齐治平圣贤式的主人公陈廷敬。首先,从这个名字来看,廷敬,就是敬畏朝廷敬畏皇帝的意思,其意再明白不过了,主人公是一个儒家忠君的楷模。其次,作者给了陈廷敬一个神童出身,县试、乡试头名,还仿张居正故事,写了本来会试、殿试也是头名,但为了磨练他故意未点状元的曲折经历。第三,通过一系列悬而又悬的故事,让陈廷敬心智逐渐成熟,成为一代既忠君又爱民的圣贤。第四,让陈廷敬经历了多次宦海沉浮历经磨难,终成诸葛亮式的智者。第五,最后,在官场得意时也就是作为位极人臣最危急时刻,作者让主人公陈廷警顿生急智以装聋作哑的方式隐退,完成了人生最后的圆满。第六,作者让主人公陈廷敬妻妾和谐儿女成才,妻子贤大妾智小妾武,儿女个个都成才,家庭完美。第七,配角的树造也比较成功,如康熙、明珠、高士奇、索额图等等,各有特色,或英明或奸诈或粗鲁,但血肉丰满可信度较高,反衬主角也是光彩照人。第八,作者给了陈廷敬一个土豪家庭出身,这相当有意思。估计作者长期在官场打滚,明白钱的杀伤力是小人物无法抗拒的,任你读多少圣贤书一见白花花的银子也得乖乖投降。若不投降就成了海瑞,这样的主人公既无趣也愚木,相当的煞风景。而作者树造的主人公陈廷敬却是一个集所有儒家智慧、品格、勇气、成熟、廉洁于一身的完人式圣贤,羡杀了多少十年寒窗欲货于帝王家的学子,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儒者。
至于说到《大清相国》的不足,我以为也有三:一是主人公过于完美,有的缺点也是成长中的不足,一个凡人完美如斯可信度不高。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的理想,在当下的环境中在几千年奴性的土壤中在儒家固化的思想中,写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化身,来映射现实中的无奈。好在大家现在也没有了钻进书中当主角的兴趣,看看就好了。二是某些情节过于简单。比如陈廷敬微服私访破的几个案子,对手均过于弱了,没有凌厉的搏杀,尖锐的冲突,高智商的对决,流于了平淡。三是最后写陈廷敬使用连环计整倒所有对手时,太巧合了也不太符合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家一窝蜂地上当,太夸张了。还有就是陈廷敬志得意满时,给予的打击不够,尚不足说明其预见到功高震主者身危的潜在危险,前期铺垫明显不足有些牵强,豹尾收得不够有力。
其实,看一部小说,好看就足够了,不必计较其他的如醍醐灌顶般的启示微言大义式的心灵触动,但于好看之外尚有言外之意的收获,那就当自己彩票中了小奖,千万别当成人生指南,否则,就是祸害自己。(读后感)
说句题外话,当有高官向全体公务员推荐此书时,我是大不以为然的。其言下之意无非想告诉大家书中的陈廷敬才是榜样,才是领导期许的模范,其思维还是在忠君爱民这个路子上打转。一部中国的历史,从政体上来说,经历了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天下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家天下到天下为私,君臣共治的共天下到朕即天下,奴才臣伏的朕天下的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臣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天下有份到自甘奴才,读书人也只能买十年寒窗后的货与帝王家这一单程车票。地位的丧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只有完成了自我道德和人格的戕害,献祭出尊严和自由才能实现大一统条件下的人生价值。我想,这与当初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最终内圣而外王的理想是多么格格不入啊。自元一脚踏断了中华脊梁以后,经明至清,专制达到顶峰,在科举中引入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垄断任途,打击异己后,有血性、思想、人格、尊严的人全部被一扫光了,在这一次又一次残酷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人被打断了脊梁,吓破了胆,苟全性命风骨全无,流氓化生存后剩下的只有胆怯、顺从、无知、反智、逐利,与奴才一般无二,把有奶就是娘,有权就是爹当作人生信条,由这群政治贱民营造的社会必是一个粗鄙的时代。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这是统治者为维护极权统治有意摧毁了读书人的道德,千百年来皆如此,用一次又一次的逆淘汰,用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谎言,把他们变成了反智的极权体制依附者和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此时,我想了一个人和一篇文章。一个人是清朝的两代帝师翁同龢,他被贬后每日在家把上朝时的三叩九拜大礼行个无数遍,有人问您都闲赋在家了干嘛在家向着紫禁城三叩九拜,翁说一是心中有皇上,二是当锻炼身体之用,这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当真不是一天练成的。一篇文章是余秋雨写的《一个王朝的背景》,此文描写了清朝刚建立时,无数文人学子为了气节,在留发不留头之间而毅然选择后者,而经过260年的奴役后,一代大师王国维拖着那条长辫子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言,为了清朝的灭亡自沉了昆明湖殉了葬。
当然,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是不对的,当滔滔者,天下皆是之时,从辟人之士也好,从辟世之士也好,都是大有人在的。
我想,黄天无情,唯德是辅。而此处的德系指顺乎天而应乎人,一条河流不汇入蔚蓝的大海,最终必定枯流。而以人为本的仁其人,在我看来不是人其奴,却正是儒家所要达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但这一切的前提却是自由,没有四大自由,就没有个人权利,没有个人权利就没有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契约,没有契约就没有法治,没有法治就没有文明。
请记住:如果你不是主人,脚下的土地再大与你何干?如果你赞美皇宫的巍峨,显出的不过是你太监的奴性。如果有自由,立锥之地皆为乐土。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因为,你是狗窝的主宰,你在狗窝拥有自由。我只听过不自由勿宁死,没听过不富贵勿宁死。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苍海桑田,虚幻一场。正印了南怀瑾所说: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读后感)
最后,推荐想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朋友可以细读此书,因为陈廷敬总结出的为官四字诀稳、忍、狠、隐与李宗吾的《厚А贩路穑婺俗鞴僦欢牛比牒醵婧跣募跣校梢晕僖印

读大清相国有感


读大清相国有感

近日闲暇时看了王岐山书记推荐阅读的《大清相国》一书,《大清相国》是著名官场小说家王跃文著的鸿篇巨制,整体上忠实于史实,基本可以说是一本人物传记,也可以算是一部史书,李世民讲“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读罢稍有感悟。

陈廷敬(生于1639年,卒于1712年),原名陈敬,谥文贞,原籍山西省阳城县北刘镇中道庄,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因同科进士有同名者,被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历经顺治、康熙两朝,从政53年,历经28次升迁,历任经筵讲官(康熙皇帝老师之一),《康熙字典》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左都御史,工、户、刑、吏部尚书等职,在每个位置上陈廷敬都干出了很大成绩,清朝不设宰相,但陈廷敬被康熙皇帝尊称为“相国”。去世后,康熙皇帝作诗悼念。

陈廷敬自顺治十五年(1658年)到康熙四十九年,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时代为官53年长盛不衰,善始善终,生前死后好评如潮,评价始终如一,这对于一个封建官吏是十分罕见的。

陈廷敬文学成就很高,仅《康熙字典》及《明史》总裁官就说明了一切,陈廷敬诗词文章都很多,陈廷敬还精通音律,善于书法。

陈廷敬为官清廉正直,《清史稿》评价为“清勤”。任职礼部时立规: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他公道正派,注意团结同僚,举贤荐能。

陈廷敬掌管户部钱粮时主持钱币改革,维护了当时的币制稳定,稳定了经济。当时铸钱材料为铜,当时铜贵,用铜铸出来的的铜钱还没有原料铜贵,许多奸商,把铜钱铸成铜块再倒卖。国家的铜钱市面上流通不开,见不到钱,其它大臣不明原因,一致建议加铸铜钱,唯有陈廷敬改革铜钱,把铜钱分量减轻,奸商回炉铜钱无利了,铜钱也就流通开了。

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陈廷敬还顶着压力查办了云南巡抚王叔文贪污行为,为平定三藩之乱,王叔文负责后方军粮供给筹措,办事得力,很受康熙皇帝欣赏,平定葛尔丹之乱时,王叔文粮饷供给又及时得力,康熙皇帝很高兴,准备升王叔文为云贵总督,这时陈廷敬要求检查王叔文府库钱粮支出情况,皇帝很不高兴,陈廷敬顶着压力查办了王叔文,并得到康熙认可。

陈廷敬还看到水旱灾荒不断,农民赋役沉重,向皇帝进言,豁免了一部分地区的钱粮税收。

陈廷敬家中非常富有,从皇城相府规模可以想象出来,但陈廷敬生活非常简朴,还不贪不占,非常自律。陈廷敬还在给康熙皇帝的上疏中主张:奢侈导致贪污,节俭才能清廉。

陈廷敬还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康熙皇帝的宠臣明珠、索额图两人大权独揽、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内斗不止,在时机不到时,陈廷敬只有“忍”、“等”,虚与委蛇,与之周旋,时机一到,陈廷敬又“稳”又“狠”地讲究策略、重拳出击,将贪官权臣扳倒,使朝政一新。

陈廷敬不贪恋官位,1710年,以耳疾乞归故里,被后人评为“清官、好官、能官、德官”,更被康熙皇帝称之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为褒奖陈廷敬,康熙皇帝巡视山西时,在陈廷敬家中下榻,陈廷敬老家中道庄因此改名为皇城村(即今aaaaa级景区皇城相府,景点外每天有迎圣驾文艺节目表演)。

该书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陈廷敬的恩人、伯乐卫向书在陈廷敬参加科考时,建议顺治皇帝把陈廷敬状元取消,变成二甲第一名即总榜第四名,普通的进士,陈廷敬开始时还不理解,后来理解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经查询有关清代史书,陈廷敬实为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进士。估计王跃文为了文学创作需要,把陈廷敬的水平拔高了,增加了文学性、趣味性及矛盾冲突。书中类似情节还有很多,如陈廷敬还救了一个侠女,侠女以身相许,成为陈廷敬的小妾兼保镖,帮陈廷敬办了很多事。)

联想到我们公安工作,我们是新时期的人民警察,也要有选择地向陈廷敬借鉴学习,学习他清廉正直,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绝请托、禁馈遗;公道正派,团结同志;不请客不送礼,逢年过节不送年礼,不送土特产;还要管好家人下属,不收礼,不谋私;不拉关系,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派;不铺张,不浪费;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与群众打成一片;八小时之外,要有健康的个人爱好。

近期,庆安民警开枪事件、山西王文军事件,社会上、网络上舆论一边倒地仇警、丑警,200万民警天天干好事没人问,偶发一件舆论炒作的涉警事件,都要先入为主地认定民警违纪违法。现实公安执法环境恶劣,给我们公安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陈廷敬总结的“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我们拿不准的时候,我们要“忍”、“等”,不贸然行动;我们查清违法犯罪时,我们要”稳”、“狠”地坚决打击。

我们要借鉴学习陈廷敬的优点,我们要超越陈廷.

大清相国读后感800字(读后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就是正的意思,从政就必须“正”,必须坚守正道、主持正义、保持公正。不如此,就不是好官,就不该叫从政。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扶正自己,良好的作风至关重要。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www.dhb100.com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们常用莲来赞美一个人的清正廉洁,坚贞不屈,是因为莲中通外直、洁身自爱、淡泊名利,具有坚贞的品格。大清相国陈廷敬就是如此心若磐石,坚守自己最初的品格,认清人生追求,遵守着当时官场的秩序,忠于康熙皇帝,心系着天下百姓,从而驰骋官场五十四载,累计二十八次升迁,并且得到康熙“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高度评价。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在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要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陈廷敬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为了突出陈廷敬这个人物,《大清相国》还写了顺治、康熙、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等权力官场中的人物作为陪衬,展现了三百年前清代宫廷的官场风云。官场如战场,其诡谲多变,瞬息之间决定一个人的沉浮和生死,却也考验生存于其间的人们,对于人格、道德、行为准则的选择,又何其艰难。“等、稳、忍、狠、隐”是陈廷敬驰骋官场的真经秘诀,他一步步做到了“等、稳、忍、狠、隐”,不参与派系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心若磐石,坚守“政”道。我欣赏陈廷敬如莲一样的品格,在当今社会下更需要像他这样的人,像他一样心若磐石,八风不动,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家中书柜有本《大清相国》,是07年自己刚刚踏上村官工作岗位,爱人买来送我的,当时拜读受益匪浅,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www.dhb100.com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意气风发踏进村委大门,总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顺畅。接踵而来的虽然不能说是当头棒喝,也是不小的打击。在最迷茫的时候,看了《大清相国》,悟出了一个“熬”字,人生路要“厚积薄发”。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扉页名句跃入眼帘: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

作者王跃文这样描述陈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这“五字诀”就是告诉当下的自己,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总书记说过,“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要尽自己能力,做好分内的事。在思想上,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听民声,掌握真实情况;在学习上,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坚决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守纪上,以清廉自守为本、律己修身为要,洁身自好,自觉慎初、慎独、慎微、慎行。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认清自己所走的路,达观进取最惬意!(蒋柳敏)

家中书柜有本《大清相国》,是07年自己刚刚踏上村官工作岗位,爱人买来送我的,当时拜读受益匪浅,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www.dhb100.com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意气风发踏进村委大门,总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顺畅。接踵而来的虽然不能说是当头棒喝,也是不小的打击。在最迷茫的时候,看了《大清相国》,悟出了一个“熬”字,人生路要“厚积薄发”。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扉页名句跃入眼帘: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

作者王跃文这样描述陈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这“五字诀”就是告诉当下的自己,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总书记说过,“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要尽自己能力,做好分内的事。在思想上,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听民声,掌握真实情况;在学习上,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坚决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守纪上,以清廉自守为本、律己修身为要,洁身自好,自觉慎初、慎独、慎微、慎行。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认清自己所走的路,达观进取最惬意!(蒋柳敏)

大清相国读后感系列7篇


你想知道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读后感质量吗?感慨从作者写的作品中获得了很多感悟时,读过一本书后写读后感能让我们更透彻的领悟作品,或许你需要"大清相国读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清相国读后感 篇1

家中书柜有本《大清相国》,是07年自己刚刚踏上村官工作岗位,爱人买来送我的,当时拜读受益匪浅,今日再拾起,仍然感慨良多。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意气风发踏进村委大门,总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可眼高手低工作不是很顺畅。接踵而来的虽然不能说是当头棒喝,也是不小的打击。在最迷茫的时候,看了《大清相国》,悟出了一个“熬”字,人生路要“厚积薄发”。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扉页名句跃入眼帘: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

作者王跃文这样描述陈廷敬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这“五字诀”就是告诉当下的自己,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总书记说过,“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你有能力时,决心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要尽自己能力,做好分内的事。在思想上,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将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干劲,深入到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俯下身子多听民声,掌握真实情况;在学习上,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学到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坚决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守纪上,以清廉自守为本、律己修身为要,洁身自好,自觉慎初、慎独、慎微、慎行。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心存平和,认清自己所走的路,达观进取最惬意!(蒋柳敏)

大清相国读后感 篇2

最近抽空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读后放下厚厚地这本小说,心情很是有一种冲动的欲望。冲动的是我很景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和猥琐,以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当然这是一篇官场显形记的真实写照。我想,我作为一名安徽省作家协会的会员,我为什么不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呢?因为我太浮躁和年轻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静下心来创作的时间,没有这样深厚的历史知识和驾驭创作长篇小说的能力。所以才没有能够写出这样伟大的宏篇巨着。

先从王跃文说起吧!王跃文,男,湖南省溆浦县人。出版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西州月》、《亡魂鸟》、《龙票》,中篇小说集《漫天芦花》、《官场春秋》、《没这回事》,短篇小说集《天气不好》,随笔散文集《有人骗你》、《胡思乱想的日子》等。现任职于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跃文是以写官场而成名,这篇写的还是官场,不过是从现实的官场写到了历史的官场,《大清相国》以清朝康熙时代的名相陈廷敬为叙述主人公,再现了康熙皇帝当政的五十年间清代官场的人生百态。 王跃文以一部《国画》冲入文坛迄今十余年,此后他便以写当代官场生活而着称起来。虽然中国遍地官场,当代中国其他不同类型的作者及其作品也都会程度不同地涉及到官场生活,但似乎都不如王跃文来得地道来得彻底。如果可以做一些庸俗但并不夸张的比较,那么,王跃文之于官场小说,大约等同于金庸之于武侠,琼瑶之于言情,二月河之于帝王系列其地位不可谓不显赫。

据很多书评,说《大清相国》不能算是很严格的历史小说。但是我认为应该算是归属历史类的小说。尽管在文学分类上很难确切地定义历史小说的边界,但是考诸《东周列国志》以及河南省的着名作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创作,还是可以大概知道,在遵循历史线索、叙述历史情节、描写历史人物等方面,历史小说更为偏重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依赖。历史写作所看重所感兴趣的事实,并不一定就是小说的事实。比如围绕康熙去世雍正即位这个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种种,史学家肯定会在历史事实的考订上正本清源斤斤计较,而一个小说家管不了那么多,或者说他没有义务管那么多。所以在《大清相国》里面,王跃文对叙述历史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人及其官场生涯的成功秘诀。

陈廷敬遭逢满清盛世,顺治、康熙两帝都是对满清政权长治久安贡献巨大的有为的君王。顺治入关后奠定了清朝的基本国策,完成了从马上得天下到马下治之的转型,康熙平三藩、稳西藏、收台湾、平定准噶尔,文治武功卓然,但纵然如此,他们仍然无法战胜官场。

等、稳、忍、狠、隐,是陈廷敬官场折冲的五字真经。也是时下社会上有些为官者流行的潜规则和游戏规则一样。是对世风日下的贬低。小说写主人翁陈廷敬靠了这个,陈廷敬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且修成正果:君王高深莫测,官场风流云转,他目送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等超级演员的登台与下场,自己总算是善始善终了。我想,可能很多人都会从负面的意义上去看待这五个字,对此我能够理解。但我同时还想说,脂砚斋读《红楼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椎心泣血之感,事实上,陈廷敬的官场五字经也可作如是观!他用了自己的一生,耗费了青春、理想和志向,也耗费了所有的心机所得到的这五个字的真正的核心精神,一言以蔽之曰无非是两个字:自保。

为了这五个字,王跃文写了将近50万字,陈廷敬用了整整一生,中国历史则用了两千年。与此相比,我不可能说得更多。这里我只说一个等字。等,正面理解是为了能做事而等待机会,但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什么都等不到,正所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一个人的一生就这么白白地消耗掉了。假设一个社会结构导致它的社会成员做人的成本如此之高,那么你除了锻炼好身体之外,能够做的事情就实在有限了。不做事就不犯错或者少犯错,这个结论的另一面则是那些逞匹夫之勇的壮士鲁莽行事,最后通常是死无葬身之地。当然,你还可以说假话、虚与委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这跟死掉区别并不很大。

在一个循环性的长时段社会生活中,历史与现实往往会被模糊了边界。今日之是犹如昨日之非,反过来说,今日之非一如昨日之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不仅需要把眼花缭乱的生活看得透彻,也需要向历史的纵深处追寻种种痕迹。这是一种很必要很特殊也很消磨人的功课。最后我想说,这个功课我们做得太久了,沉重的书包我们背得太久了。但愿有那么一天,我们所有的人不必再做这些功课,就像给中小学生减负一样,我们需要快乐与青春的日子。我以为,这也应该是王跃文写作《大清相国》的动机之一吧?

陈廷敬从二十岁考上进士起,在朝廷做了五十年官,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善始善终地走完了自己的官宦历程。康熙是古代一位开明君主,为社稷黎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几十年间重用陈廷敬,并高度赞誉陈廷敬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可以想见,陈廷敬在康熙皇帝身边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个被康熙皇帝看重的大官,却在过去大量的清宫戏中不见踪影。那些任意删改历史的戏说作品可以不去说它,只是像类似于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等一些比较严格遵循历史真相的历史小说也让陈廷敬从康熙的身边消失,却让我觉得有几分奇怪。二月河本人似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后来解释说,当时他创作时匆匆浏览清史资料,只记重要人物,也就把陈廷敬给忽略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悖论,一个被皇帝重用了几十年的、占据着朝廷重要位置的大官,却在一个对历史相当熟悉的、致力于清宫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心目中不是一个重要人物。

王跃文对这位清代的大官产生兴趣,我猜想一定是他发现这个悖论折射在陈廷敬身上的光斑,他想通过这些光斑追溯到传统政治权力机制和官吏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我认为千万不要把《大清相国》当成一本为一名清官、好官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书来读。 陈廷敬生活和为官的康熙年代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是我们所说的盛世,这大概就是出现以上悖论的重要原因。盛世不会像乱世那样充满动荡,充满变数,充满危机,盛世经历了乱世的大破坏之后逐步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当然更包括官场的秩序。对于一名身处权重的朝廷官员来说,他所要做的就是维持秩序的良好运行。这样的工作看上去就没有那些企图破坏这一秩序的贪官、坏官那样富有戏剧性和故事性,但其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秩序建立在封建帝王专制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秩序,甚至帝王的一个喷嚏都会让其四分五裂,这就需要有人比帝王更加智慧,能够牵着帝王的思路朝着秩序演进的方向发展。陈廷敬应该就是这样一位智慧的大官。

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形象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维持秩序的工作是何等的艰难和微妙,它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人格的保证。陈廷敬在入仕之前,卫向书大人就教他做官秘诀的一个字:等,陈廷敬的义父则送他一个字:忍。等和忍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极地求生存,而是一个敬畏秩序愿意遵循秩序的人对待秩序的灵活方式。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动细节描述了陈廷敬是如何在等和忍的过程中抓住秩序中的最佳机遇的,在与明珠、高士奇、索额图、徐乾学等一批贪官污吏的周旋争斗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也维护了秩序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他以此方式顽强地影响了康熙皇帝的决策。

小说基本上围绕着官员之间的争宠、争权、争利而展开,阅读中我始终排遣不开权术这个词。《大清相国》让我更坚信这一点:在中国这种政治专制的机制下,权术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在秩序良好的盛世年代,同样少不了权术,无论好官坏官还是清官贪官,都在秩序的平台上通过各自的权术斗智斗勇。陈廷敬也许可以说是一名大赢家。但权术说到底只是秩序制衡的手段,从制衡的角度看,就没有真正的赢家,所以陈廷敬尽管在他晚年借别人之手巧妙地参掉了他的几个对手,被康熙呼为老相国,但此刻的他也悟到了自己的危险,装成耳聋而获准解职回乡。所以在陈廷敬的官场秘诀中必须加上一个隐字。也就是说,尽管陈廷敬一生在为秩序的良好运行而努力,但他本人也处在秩序制衡的漩涡中,秩序不在乎你是清官还是贪官,而在乎你是否满足了专制的意志。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富有现实精神的王跃文作家来说更是如此。是值得我们这些小作家学习的。当然,事实上,我也可以把《大清相国》理解为王跃文以现实官场的经验去回望官场的历史场景。因此,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今联想今天的社会应该杜绝这种伪的东西。讲究和谐社会应该有和谐的积极的人生以及为官的正直,为民的谋利。

大清相国读后感 篇3

浮躁的时代,手机、电脑和电视占据了我们的业余时间,连看书都成了奢侈,有时想,也许是没有遇到心仪的书吧。就在最近的半个月,一册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深深的吸引了我,每晚当夜深人静之时,翻开《大清相国》,追逐历史的足迹,眼前浮现出的是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我们山西人引以自豪的、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陈廷敬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康熙时期是我国清朝历史上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复兴的原因,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纵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备享尊荣却被退回杭州原籍但是,陈廷敬例外,他行走官场五十余年生涯,康熙送给他八个字的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在《大清相国》里,陈廷敬从一个进京赶考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五点:一是做事出于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即无畏;二是有真才实学,有才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三是有理智,不能逞一时之能,该隐忍时要隐忍,寻找最佳时机和反腐势力搏击;四是做人要正直,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五是低调做人,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

从陈廷敬身上我们看到他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总的感受就是做官就是做人。在清朝对清官、好官、能官、德官提出了宅心仁厚、精明能干、从善如流、不乏铁腕的16字标准,这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

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治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身为国家公务员更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是教诲,守住做人的底线、干事的底线、为官的底线,坚定理想信念,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懒政、不怠政,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大清相国读后感 篇4

近日,看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云南巡抚王继文如期如数征收饷银、饷粮,速度及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要封赏,可当时的陈廷敬却说:臣以为,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说这话并非评说王继文。康熙这时非常不高兴,觉得陈廷敬和王继文有过节,陈廷敬是故意诋毁王继文。而事实证明,王继文为了升迁,耍了阴招,他把省里国库的银子充当饷银及时上交,并不按国家政策收税私自许诺减免了百姓商人应交的税赋,这样一来,在康熙那里觉得他是一个能及时征收税赋有才干的官员,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个减免税赋的青天大老爷、大好人,这种不向百姓收税赋、挪用库银办协饷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情,虽然会让王继文得到一时之利,让地方群众感恩戴德,让皇帝欣赏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声,但是长此以往,害处极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继文通过这种方式升迁,必定也会糊弄康熙,国库的亏空必定会越积越大,到最后,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恶性循环下去,给这个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乱摊子,到时就谁也不好处理,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装糊涂,这样日积月累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就会崩盘,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群众。到最后,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的现象,这个时候,国家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在此,当陈廷敬押着王继文要离开云南的时候,那么多的群众拥上街头,哭着喊着不让王继文离开,并这样对陈廷敬说道:你就是钦差吗?你凭什么要抓走我们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官哪!可以说,这种场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为官者谁不希望在离任时是这种场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继文就是传颂千古的好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继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众,可见只看眼前的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对于官员的评价真是要向陈廷敬学习,从细处入手,从深处挖掘,才能真正找到这个地方官员为政的好坏。

古今的官场果然都能够引诱人们去探究,因为实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笔下,到了书中,人也变了,事也变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险恶,真的如何,谁还去管他。

大清相国读后感 篇5

终于读完了这厚厚的一本书,长舒一口气。我们常说“官场风云变幻”,还说“伴君如伴虎”,今日风光无限,他日可能就是阶下囚,但是陈廷敬在康熙一朝立于政坛五十年而不倒,靠的是什么?

怎样才算为一个好官?为百姓谋福利,位居高位也依然从善如流。陈廷敬家是山西大户,原名陈敬,因先皇在殿试中赐“廷”,故名为陈廷敬。差一点连中三元,卫向书向皇上进谏“陈廷敬山西乡试中的是解元,本已名声太重。又以会元名分蒙皇上召见,此乃天大的恩宠!如今皇上又点他状元,又是天大的恩宠!臣恐天恩过重,于他不利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后来,陈廷敬才明白卫向书的良苦用心。

陈廷敬为人正直,喜欢抚琴,时常吟诗作对。年轻时侍候幼帝读书,后来皇上常常召他进讲,为皇上除掉奸佞小人,励精图治,查贪官的一件件案子都办的漂亮:其一,有人报山东丰收,百姓自愿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给朝廷,皇上大喜便准了,陈廷敬认为此事尚需斟酌,于是皇上派他去山东查明此事,最后发现的确是贪官在其中做手脚。其二,实地察看阳曲百姓捐建龙亭事宜,拿下阳曲知县戴孟雄。其三,理顺钱法,查清毁钱卖铜之事。其四,修建大观楼一事。其五,先行一步密访皇上西巡地方做派。最后除掉当朝第一贪官一手遮天的首辅大臣明珠以及皇上身边的小人,晚年辞官归乡,全身而退。

亲贤臣,远小人,此朝廷所以兴隆也,朝堂上瞬息万变,他的成功靠什么呢?靠的是自己出色的才干,站稳脚跟,精心侍君,功成身退,安享晚年,更靠着“等·稳·忍·狠·隐”的心机与韬略。

大清相国读后感 篇6

《大清相国》读后感800字:

本书主要讲了陈敬,后被皇帝赐名为陈廷敬,从晋身官场之日起,一步一步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生经历。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权益利欲时,他的应对之策以及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

小说中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他的人生五字,“等”是他从卫大夫话里学到的态度,“忍”是他从岳父话里悟出的精髓,“稳”是他自己在官场中的切身体会,“狠”是被别人逼出来的决绝,“隐”是妻子点醒的大彻大悟。这五个字可以高度概括陈廷敬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一生,今天我想浅谈这五个字。

我觉得这五个字也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也很激烈,生活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失败、挫折,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等,等到自己努力到一种程度,等到一个适合的机会,该是自己的东西,一定可以争取到。反倒是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人,不会取得成功。现在的通讯技术很发达,大家的生活也是暴露在公共场合,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又在吐槽自己的不如意,欲求不得。请把等当做一种常态,但是不要放弃应有的努力。

陈廷敬的忍可能不是我们生活所说的那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忍,他的忍是一种在自己能力还不够的时候,面对高士奇,索额图等奸臣的隐忍,为的是厚积薄发,一招命中。

稳是他自己的感悟,人在官场走,得一步一步走稳,刚入仕途,因为自己不愿意做一些官场的潜动作,因为自己的过分直言,被其他大臣远离,被皇上贬过官职,后来才明白,人在官场走,独自一人是不行的,行事要稳得,需要帮手。

狠是被逼的,成王败寇,你输我赢,最后扳倒大奸臣,陈廷敬并没有明面上出马,而是通过张鹏翮(he)、刘相年、索额图、阿山等一帮大臣互参,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己在背后默默引导局势发展,结果是他取得了胜利,登上了那大家都追逐的高位。

陈廷敬的隐是一种全身而退的睿智,不贪恋权位带来的荣耀,而是自己选择功成身退,这一点令人佩服。他的隐退也很有意思,没有直接上书自己希望隐退,而是通过装病装聋,结局很是完美。

Ps:这篇小说是在寒假期间读完的,这篇感想是在开学的今天写的。寒假过得很开心,见到了想见的人,吃到了想吃的东西。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另外,大四最后一学期,加油!

大清相国读后感 篇7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小说着重刻画了清代名相陈廷敬曾这个历史人物,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这本书让我对清代的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认识。“学而优则仕”,陈廷敬是一个靠读书走上仕途之路的典型,小说的前半部分内容也是着重围绕清代一步一步科举制度展开的。首先,是乡试,中了乡试的是举人,乡试的头名被称为解元。在山西乡试中,由于科场腐败,在第一次科考之中,陈廷敬虽然中了举人,但名次远远靠后,头名解元被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朱锡贵花银子买去了。出榜以后,落榜的学子们愤懑不已,上街游行,给孔子像穿上了财神的衣服,陈廷敬本是去劝阻好友,却被卷入其中,最终落狱。顺治皇上大怒,派卫向书彻查山西科场案,按照皇上喻示,原来接受贿赂的考官、行贿的学子和闹事的学子全部杀掉,以儆效尤,但卫向书在重审阅卷后,深深被陈廷敬的才气所吸引,因此在劝说陈廷敬写悔过书未果的情况下,私自替陈廷敬代替写了悔过书,救了他一命,并点了陈廷敬的解元。然后,是会试,通过了会试的就是贡士,会试的头名被称为会员。在会试过程中,陈廷敬又经历了一场生死劫,因听到了会试主考官李振邺受贿的事情,而被李家家丁追杀;因同住在快活林的李瑾被杀,而被诬蔑为凶手,幸得山西同乡、前朝名士李祖望父女俩的救助,才幸免遇难。该案又让顺治皇上龙颜大怒,但聪明的皇上知道定有内情,所以一方面拍索尔图明察,一面拍明珠暗访,并在会试的当天亲临考场,下令陈廷敬正常考试。但李振邺岂肯放过陈廷敬,于是就派吴云鹏故意捣乱。但因明珠的帮忙,吴云鹏被抓,供出李振邺,科场案告破,卫向书成为会试总裁,在送呈皇上之后,陈廷敬又被点了会元,并被皇上赐名字“陈廷敬”。最后,是殿试,通过了殿试的就是进士,殿试的头名被称为状元,这个阶段的故事,是皇上本想点陈廷敬为状元,但卫向书联系到东坡兄弟的`掌故,担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点了陈廷敬二甲头名。

陈廷敬这个人感觉是个标准的官员,思想正统、努力勤奋、堪透人情和中国官场、慢慢懂得为官之道,晚年知道功成身退,陈廷敬本人没有什么特别令我喜欢的地方,可能我更喜欢高士奇、纪昀那种天才型的人物,而不大喜欢太“适合”社会的人,“功成身退”这一点太难做到了,无数的人败在这上面。对于职场处事有以下几点感受:认真做事。有想法有思路,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办好;独立思考。你不懂,下面的人就会蒙蔽你,要把工作主干和关键环节理顺想透,见微知著。要善于从小问题看出事情的不寻常处;保持公心。才能够用最简单的道理看透复杂事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被“浮云遮望眼”,例如凡是说老百姓自觉自愿的一般事情并非如此;最重要一点,做事要看势,对的事情在不对的时间做就是不对的,得揣摩透上司、同事、下属的心思。好恶勿显。人在职场不要太情绪化,喜怒挂在脸上,对谁不要太好,对谁也不要太不好。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大清相国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大清帝国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