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师说有感400字 > 地图 > 读师说有感400字

读师说有感4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师说教育智慧品读》有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读《师说教育智慧品读》有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受启发的好书

--读《师说教育智慧品读》有感

寒亭街道中心小学 张英华

推荐理由:

国学思想作为古典文化的结晶和一种文化传承,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国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称得上是源远流长。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仍在给当代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诸多深刻的重要的启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前的教育大多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文化熏陶、人格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国学教育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养的道理、方法。

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智慧。现今教育所主张的"人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的心灵深处探寻意义,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传统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读书感悟: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我认为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个益友。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们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

在这里我想推荐一下这本书《师说教育智慧品读》,这是品读中国千古教育智慧,践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的一套书。

国学思想作为古典文化的结晶和一种文化传承,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国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称得上是源远流长。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仍在给当代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诸多深刻的重要的启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前的教育大多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文化熏陶、人格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国学教育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养的道理、方法。

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

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智慧。现今教育所主张的"人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的心灵深处探寻意义,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传统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读了《品读》一书我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从本质上讲,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人的活动。它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与人的相互活动。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吸引、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心理和实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去关心人类的命运,探索社会的真谛,追求人生的真理,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教化学生养一身浩然正气,育一颗博大爱心,铸一副铮铮铁骨,写一部奉献的诗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跋涉在向科学高峰的登攀中,吮吸人类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营养,成就为一代栋梁之才,登上人生理想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为学生指点迷津,解除困惑和疑难,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他们的人生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带领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做一个大写的人,挺立天地间!诚如韩愈的经典表述那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因此,要完成这种引导和带领,首先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绝对吸引——人格的吸引;要完成这种引导和带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伟大的力量的灌注——人格力量的贯注。

人格,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以及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修养等特征的总和。高尚、良好、伟大的人格,自然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自然能够影响人、感化人、陶冶人,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格的魅力也就自然地凸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魅力正是为人师者,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借助教学艺术的媒体,使受教育者进入到教与学的审美境界,从而产生教学美感效应的吸引力、诱发力、感染力和征服力的总和。这样的人格魅力熔铸了一个人的崇高的人生理想及坚定的人生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及卓越的品行、优良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渊博的学识、全面的才能、丰富的情感和刚毅的性格。

一个具有这样的人格魅力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起的必定是一个正直、善良、热情、谦和、乐观、坚毅,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学养深厚、举止高雅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一个教师,以这样的人格形象出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以此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感召学生,教育和教导学生,就一定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崇拜,获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使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下产生思想的认同、情感的共鸣、行动的追随,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凝聚力的核心。由此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成功地控制课堂及课堂教学。

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品读中国千古教育智慧,践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浅谈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笔者认为,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行的过程。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教师们各显神通了。教学机智考验了教师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活地变动,以取得最佳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从其内涵来看,灵活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教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体现。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趣味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教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建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验、才气、智慧的结晶。这是教师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了教学机智的审美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既使课堂气氛生动,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笔者认为独特的能力对应的便是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了。

教师中学生众多,教师虽不能个个俱到,但也得纵观全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特级教师临时开课为例,在一个陌生的教学环境中,他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绪、学习态度,而这些信息都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计划的调整也要立即做出调整。具体地说,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的一种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激发多种解决方案。

课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如调皮学生随意插话接话以至于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是冷冰冰地说教,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服,而是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因此准确的判断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学机智的重要构成。

偶尔,学生的呼声中出现了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机智中敏捷的反应力要求教师能够借同学之口施教,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师随机应变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敏,是令人赞赏的艺术。其中体现的个性与人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读金庸,说教育》读后感1000字


说实话,我并不怎么喜欢看小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也没有认真拜读过,知道郭靖、张无忌、杨过等人物,基本上也都是通过观看一部部精彩的电视剧。开学初带小孩子到图书馆时,看到一本《读金庸,说教育》的书。闲暇时翻开一看,不禁被深深吸引,也被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所折服,也忍不住拿起了金庸先生的小说。

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大气,也可以看到非常细腻而又打动心扉的爱情,读之令人荡气回肠,韵味无穷!然而,当你掩卷深思,跳离那些大侠,抛开武侠精神之外,我们却看到的是他小说里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和深思。

一个人性格以及品格的养成,往往和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先来说一个失败的案例吧,就是《神雕侠侣》里的郭芙。作为侠之大者代表郭靖的女儿,却因自小得到父母宠爱,性格骄傲自信,自小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莽撞任性,知错不改..将门却无虎女,除了承接了黄蓉的外貌以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而造成这些性格的原因,和她的家庭教育究竟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父母的郭靖和黄蓉,一个太过关注事业,一个习惯护犊,当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曾指使武氏兄弟欺负杨过,而这些却没有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导致她习惯被母亲捧在掌心呵护,被周围的人吹捧,养成了刁蛮任性,不知天高地厚的后天性格,成为金庸小说里又一位不讨人喜欢的女性,而这些,她的父母必须负家庭教育失败的重大责任。

关于家庭教育,金庸小说里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算得上是一个,尽管父母只有在他很小的时候和他生活在一起,但是却从小教会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影响了他的一生。第一个就是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早在幼年时期,就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抓去,且让他身受重伤,逼他说出义父谢逊的消息。那求生不得的痛苦煎熬可想而加,但当殷素素问他是否说出了义父的下落时,张无忌昂然回答:他便打死我,我也不说。此一言,足见少年张无忌对于诚信的坚持,而这些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无论武功已经是天下第一了,还是当了明教的领导者了 ,依然待人有礼,诚恳做人,而一个人成功人的特质之一就是在待人处事的时候必须真诚和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而这些,应该是和他小时候受过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另外一个性格就是孝顺,当得知义父谢逊被人囚禁了,无论多么大的困难,都要去解救他,这些,和《宝莲灯》里的劈山救母的沉香一样值得尊敬。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大气磅礴,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他笔下英雄们 儿童时期迥异的成长历程和最终的结局。不管是作为担当家庭教育职责的父母,还是作为担当学校教育的老师,认真研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确实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精选


工作的时候基本每个人都要接触到文档,当大脑空白的时候,可以参考范文。范文的写作逻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写作范文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整理的“读《教育的智慧》有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1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2.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2

暑期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读了学校推荐的肖川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我深有所感。在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交往。如果交往双方都愉快,那么教学工作便是水到渠成。反之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常常会有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那门课程。所以让学生爱上那门课之前,得先让他们爱上教那门课的人。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学即是一种交往,那么作为交往对象的学生就不可以仅仅看作是一个知识灌输的容器。教师不可以机械地思考如何将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而是要将他们作为一种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他们有想法,有情感,会哭会笑,会犯错会进步。遇到问题,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要沟通了解,等了解过后再提出建议,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师。

在交往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交往形形色色不同的朋友,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作为教师,不应该按模具来打磨学生,要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发现他们有别于他人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理解那些缺点,并且采取适当办法帮助他们改正。

既然是一种交往,那么师生双方就应该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自身也要恪守,否则在学生中就不会有威信,那么学生就不会按照你的要求来执行。对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也要注重平等。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优异就给予过多偏爱。将爱多分些给教师没有注意到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教师的追随者。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并非只是在课上。课上的交往只能是广泛的,大幅度的。而想要和学生“交心”,教师更应该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往。真诚地关心学生,在学校里有没有什么事不顺心,有没有与小伙伴闹矛盾,晚上有没有早点睡觉,周末有没有去哪里游玩。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师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教师、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苦闷的学习地方。

教学是门艺术,而交往则是将它变成艺术的途径之一。不将教学仅仅当成是工作内容,而是生活中必要的交往,是认识了解并且陪同一批批鲜活可爱的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旅程。这样的话,教学就是一种美了。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3

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喜怒哀乐、委屈和追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4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

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

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5

前些日子看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本书通过100个案例的描述与点评,体现了王老师过人的见解与教育的智慧。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被王老师书中那另类见解,独特的看法所深深吸引。现就其中的一二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启发。一、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也许是我们教师的一个通病,我们总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有了爱学生就会听话,有了爱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而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关于教育的论著上也无不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爱让差的学生变好,爱让调皮的学生变乖。。。而事实呢。我也曾在自己的教育一线上努力,也对学生温柔的笑过,也拿着放大镜找过学生的优点,也不遗余力地表扬过学生,最后,有些学生是进步了,但我不能否认的是,更多的学生还是在原地踏步。看了王老师的书后,我才找到了答案: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育智慧,这正如医生和病人一样,光靠医生和病人关系好,病人的病是不会好的,还需要医生的专业技术。医生和病人和关系好,只能给治病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用爱心筑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还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二、批评不是研究方法。书上记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个调皮的不能再调皮的孩子,一天到晚惹事生非,老师忍无可忍时,问他为什么,孩子回答:因为你们都是女的,老师怒火中烧,愤怒到了极点,孩子才惊恐地说出是因为妈妈和爸爸离婚以后,再也没见过妈妈,他听到老师骂他,就像妈妈还在身边一样。所以才经常捣乱。读完这个故事时,我感受到这孩子太可怜了,他居然用这种方式寻找失去的母爱。我们老师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只是想到了批评,然后来一句下次别再这样了,知道了吗?而孩子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却没有去想过,也没有去研究过。是没有研究的工夫和精力吗?不是。是没有研究的习惯。我们更习惯于教育这个孩子。而所谓教育者,批评也。多么深刻精辟的语言呀。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不正是如此吗?王老师的这本书里,像这样的教育故事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每读一个故事都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每当此时,我都会深思自己的教学现况,深受教诲。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走出误区,而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 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7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收到了这本《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我按耐不住一睹为快。

第二天上午,上完家长课堂的我又津津有味的捧读起来。可能是太专注了,朋友拍拍我的肩膀上,“什么好书呀?看你特上瘾……”,我合起书来,让她们看看书名,解释说,“我刚开始看,挺有共鸣的。”

可能是“最彻底”“弟子规”“家庭教育”这些词太抢眼了,朋友们热议起来。

有的说国内的育儿书翻了不少,可有效期不长,有点说《弟子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背过,就那么回事,……我面带微笑的望着朋友们,说,“这就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咱们刚才说的那些情况,前言开篇就讲到了,我正按图索骥找解决的办法呢”,时间过得很快,该分开了,我答应她们,及时分享读书体会。

(封面,让人充满阅读欲望)

(《弟子规》版本很多,本书附录全文,很贴心)

能感觉到吗,这本书的设计是古色古香的,文本的设计和纸张的色泽都很适合阅读。这是一本真正从阅读者角度考虑的书。

我决定读后感分节完成。

观点一:《弟子规》不是学的,也不是背的,而是做的。

P17《弟子规》里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知识,而是力行的标准。家长要做的就是就是学一句做一句,句句在生活中落实。

我们常说孩子是面镜子,如果你想让镜子里的自己看起来,达到满意,我们要提高教育的敏感度,给孩子们做个好样子。家长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事业。

主持人杨澜在主持“家庭教育与国家软实力”讨论时,说国家的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价值观,而孩子的价值观就是在家庭生活的点滴影响下形成的。如果家长们还在抱怨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就观观自己做了什么,家庭教育不是小事,是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根基。我个人觉得家有男孩的父母更要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观点二:《弟子规》要全面解读,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字字要父母做好了,孩子不用教,自然会做好,《中庸》提到为学的的几个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孩子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成就的人,就需要经过一个为学的过程,需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家长学习育儿知识也是如此。

我很庆幸,在教育的路上,早早的遇到这本书,欢迎更多的家长和我共同品读,交流,陪伴孩子成长。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8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面目清秀,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气质非凡。我深深地被她吸引。与其说被张红老师吸引,不如说是被她的理论深深地吸引了。

我参加教育工作几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师。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让我倍感愧对“人民教师”的这个光荣的称号,愧对敬仰我的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教育相对软,管理相对硬。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这就是教育。

学生在你的强权之下屈服,是因为他惧怕,那是生存教育;学生在你的关爱之下绽放,是因为他喜悦,那是生活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转变。我们教师要有爱,要把爱传递给学生。一个人得到的爱越多,就越有勇气去尝试不一样。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会害怕,会犯错,会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终是爱和指导。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改变。

爱固然重要,但拥有智慧更重要。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农村学校的高一班会,主题是“花开应有时”。显然,这节班会是针对学生早恋而开展的。老师的理论不外乎三点:1、年龄小2、成不了3、影响学习。这是传统经验。(我从上学到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不曾想,学生把这三项理论,统统推翻。学生问:老师,您知道世界平均法定结婚年龄吗?是16岁。(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相对较晚,非洲、东南亚比较早)所以年龄刚刚好。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希望曾经拥有。再说,不努力,怎么知道一定成不了。宁可过错,不可错过啊!关于影响学习,也不尽然。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对儿。老师素手无策,向听课的张红老师请教。张红老师莞尔一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读过《爱情三元论》吗?”听者恍然大悟,教育要有智慧啊!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觉得不仅仅是书,还有……

原来这就是教育: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对于学生是这样,对于教师同样如此。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9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读《马老师说》有感


读《马老师说》有感

肖洋

这篇文章我读了两遍,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没想到,原来马老师竟曾经教过比我妈妈还大的学生! 马老师一生为学生操劳,如今她记不得这许多事了,也就再也不用操心了。难得糊涂,希望桃李满天下的她,可以享受一个安逸舒适的晚年。

遥想二十年前,马老师教过我两年初中数学,她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耐心宽厚,和蔼可亲,同学们下了课还喜欢围在讲台前向她提问。而她浓重的上海口音,在我们一帮北京孩子的耳中,也竟是那么清晰悦耳。而我自己却时常在她课上违反纪律,开小差,接下茬,无恶不作。她每每在课上严厉批评我,却从不把我轰出教室。想必为了我,她定是凭空多了好多头疼,既不舍得耽误我的学习,又不能让我影响其他同学听课。现在想想,真是无比汗颜惭愧,追悔莫及!而在景山学校,还有无数个马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全部人生。

今天和高年级校友聚会,喜见诸多师兄师姐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国之栋梁;群里的师弟师妹们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如彤彤红日,喷薄而出。而我们当年的授业恩师们,此刻却是油尽灯枯,烈士暮年,有的更早已与世长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穷极一生,熬干了自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老师们年复一年,送走上届,迎来下届,每一次抵达终点后,再从同样的原点开始。在黑板前,讲台上,重复着早已烂熟于胸的教案,把细细咀嚼过千万次的知识,不厌其烦地灌输给我们每一个尚未开窍的混沌脑瓜。与此同时,还要应付一小撮像我这样调皮掏蛋的,更是让他们操碎了心。他们是辛勤的园丁,他们当之无愧是这个时代最值得歌颂,最伟大的人!

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份成就,无不深深烙著老师们辛勤耕耘的痕迹。他们应该被我们牢记。若没有昔日他们默默奉献谆谆教诲,何来今天我们风光无限出人头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让我们在逢年过节为亲朋故旧祷祝喜乐安康的时候,留一份浓浓的祝福;让我们再次相聚把酒言欢嘘寒问暖的时候,留一份大大的问候;让我们在有朝一日回顾自己一生光辉历程的时候,留一份厚厚的功劳,给那些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们,哪怕只一堂课。

作者简介

肖洋,1987-96年就读北京景山学校,高中留学新加坡,2006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硕士。毕业后就职英国广播公司(BBC)至今,现担任企业IT产品总监。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约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成绩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一次评估后,老师们轮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让爱心和智慧与孩子同行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黄春辉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以爱为源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在教育生活中,爱更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是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一句小小的鼓励,抑或是一个无意的微笑,都能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他(她)身边的人。

智慧与爱心并重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老师对每个学生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发生下列现象: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补上;学生在校内跌了,碰了,老师能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这可能会令家长感动,得到同仁的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一定如你所愿。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学生身上或者家庭当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和斗嘴绊脚,看似是小儿科,老师们习惯用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深度剖析矛盾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多花一点耐心,走近学生的心里,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带来惊喜。

换位思考

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个词似曾相识,却有点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地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和自己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看到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科生""潜能生""灰色儿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老师的慧眼识金,能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健康的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量",他们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智慧"招数如天上繁星,就像一个海洋,它不是我一时之间就能理解和领悟的,还有待以后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实践,慢慢地学习,慢慢地成长。

本文作者:洋塘中心学校校长 黄春辉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慧眼关注,慧心引领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永定区高陂街道小学邱丽华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

我有幸拜读了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作者以其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体验,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从实际情境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书中提出的"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令人耳目一新,而作者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反思我们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更多的是从我们理解的角度看,也就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而没有尽我们所能去感知孩子的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不断地强调我们要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始终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他对课堂、对教学、对教育的机智处理令人敬佩,而他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人间的真情、对教育的真谛、对爱的向往则更令人敬仰。

马克斯·范梅南先生说:"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的确,在新课程标准力求实现的几个功能转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而只有关注学生,才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

机智是"智慧的化身".为此,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别具匠心地运用教育机智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及自己的教学点滴谈谈有关教学机智的运用的粗浅体会。

1.变"严厉"为"宽容"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包容整个人的事情:"心灵、感情和身体"."教育学的满足感并不主要在于我们内在的科学性的好奇心,而是在于为了儿童的缘故而对儿童发生的兴趣。或者,换种说法,我对儿童的教育学兴趣不是由于对‘客观的'科学的没有感情的态度所激发的。相反,它是因为我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所产生的。" [①]因此,当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时,不要忙着责备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将阅读引向深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如上《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交流"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聪明的小朋友,那到底是谁弄错了?"这一问题时,有位学困生说"我认为青蛙是对的". 这一说法真是出人意料,因为他是学困生,我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宽容地笑着请他说理由。这个男孩振振有词地说道:"这只青蛙也没弄错,因为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看到的天就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它也没说错啊。"他一边还用身边的作业本子,卷成筒状朝着窗口望,一边说:"你们自己试试看,天不是也变成这么大了吗?"听完这样的理由,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请他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读懂后面的重点段以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为有这样的阅读动力,让师生更加投入。学生借助有关学习过的资料(一叶障目)突破了教学难点,懂得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做见多识广的人。这时,我请这位同学再来谈一谈他对文中这只青蛙的看法。小男孩朗声说道:"我的想法转变了,是青蛙错了。因为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东西少,它的见识就少,所以才会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 变"控制"为"引导"

"老师应该站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培养或塑造’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②] 因而,语文教学中以"求悟"为目标的读,不是饥不择食,不能囫囵吞枣,而应精耕细作,细嚼慢咽。教师的基本任务则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

例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有一位学生问"‘落’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我点拨道:"这里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和小组交流后,有的说:"‘落’比飞来得猛、快,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用‘飞’就有点悠闲了。"我点评:"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有的说:"‘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我赞许地说:"这是从态度上说的。"……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使他们对"落"字的体会入木三分。

3. 变"训斥"为"鼓励"

"儿童的生活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秩序,他们需要受到控制的自由以及那种将自由推向前进的控制。" [③]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随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记得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那段课文,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体会到桑娜虽然内心充满矛盾,但她一点也不后悔,所以他们读时语感把握很好。当学生们把"嗯,揍我一顿也好!"读完我就表扬起来。这时有位学生举起了手,问道:"如果桑娜的丈夫回来后真的揍了她一顿,而且要把两个孩子扔出家门,那怎么办呢?"面对这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我先是一愣,刚想训斥他,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于是,我鼓励大家一起来讨论:桑娜会怎么做?结果很快出来了,有人认为桑娜一定会好好劝说丈夫孩子不能跟着他们的母亲一块儿去死;有人说桑娜会痛哭流涕、以死相逼要抚养孩子;也有人帮桑娜出主意,可以把孩子留在西蒙那儿,偷偷地照顾这两个孩子……总之他们断定善良的桑娜即使被丈夫揍了一顿后也一定会保护这两个孩子的。多好的答案啊,可见学生都已经与善良纯朴的桑娜融为一体了,也把课文学出味来了。

4. 变"呆板"为"灵活"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学意向不是简单的思维信念,也不是我们写在纸上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教育学意向牵涉到我们对区分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的所有的积极思考。"[④]"兴趣不是那种需要时就能获得或产生的心理状态。‘兴趣'倒可以说是用来描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的一个词。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是置身于某事,参与某事,对某事持一种关心的态度。感兴趣就是热烈地投入到某事或某人当中去。"[⑤] 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教育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作为老师,不能按部就班,要多一些变通,因势利导,调整教学计划,灵活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上完数学评优课《圆的认识》,学生意犹未尽,上语文课了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圆。我灵机一动:本单元设计了一次写景小练笔,可不能错失这一好时机。于是,我趁热打铁,播放月亮、日出、拱桥、园林拱门等美丽的画面,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看完后,他们欣然动笔,写了《美丽的圆》《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的圆》《找圆》《月亮姑娘》等文章。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审美因素,即兴引导学生观察,感触眼前事物之美,信手拈来写作材料,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都得到了发展。

[①] 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②]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③]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④]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⑤]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后有感


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后有感

在暑假,阅读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为了打发时间。随手翻开书本,便是第二篇章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页,仅仅第一段,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知识本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它的力量是潜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知识才具备现实的力量。在一口气看完第二篇章后,再重新认认真真地从第一页看起,仔仔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哲理。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子的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的水,作为现在的教师,仅仅有一桶的水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而单凭有知识这一点是完全不行的,正如书中所说那样,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有知识也不代表有能力,因为教师的能力的强弱,不仅只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要看知识运用率的高低。一个只会积累知识而不会整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的教师,即使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是难以有大作为的。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自身也在不断被地变化。这些变化就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有相应的变化及创造性。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有很多偶然事件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即应变、将错就错、突破常规、巧借时机等教育手段和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假装糊涂的引导、反弹琵琶的批评、催人奋进的激励、换位思考的共情等教育谋略,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要独具慧眼,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犯过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只是一个人全方面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代表他们的未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其本身内在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肯定和欣赏其优点,就能使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智能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沉睡的智慧喷薄而出。一味的指责,只能让其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呵护学生的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基础,离开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爱,可能体现在教师的一个动作中,一句话语中,甚至一个眼神中。爱学生,就要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茁壮成长;爱学生,就要以和平的心态,有耐心的教育他们,等待进步;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爱学生,就要严慈相济,严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慈在学生的标新立异、个性发展的鼓励;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充满热情,用自己的心态去感染学生;爱学生,就要用宽阔的心胸对待每一个孩子;爱学生,更需要让孩子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育呼唤智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都拥有的,需要勤于思考,不断摸索,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已成为自己不断前进和追求目标。

读《经典品读》有感


读《经典品读》有感

五(3)班 周雯婧

名著助读篇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写了108位英雄好汉的现象,表现出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特征,其中林冲是我最敬佩的,因为他虽然是受过了许多苦,还被发配到了沧州,但他仍然是逆来顺受。

名著选读篇

在这一单元中,最令人叫好的当然是《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了,它虽然没有《三打白骨精》那精彩,但是里面刘备的精神却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第一次和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都没有成功,直到第三次去的时候才成功了,他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诗风词韵篇

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他喜爱田园生活,所以写的诗朴素自然。大诗人李白的诗誉满天下,很多后代的诗人都有受他的影响。而孟浩然比较爱写风水诗,他写的诗都令人们难以忘怀。最后,辛弃疾,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而他写的爱国诗也最为突出。

离别情思篇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却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是的,没有了友谊,人就像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即使与好朋友闹翻了,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与他(她)和好。

故事城堡篇

在这单元利,我十分喜欢《少年华罗庚》这篇课文,因为村民们都嘲笑华罗庚是“呆子”,但是华罗庚并没有自卑,而是努力地向村民们证明自己不是“呆子”。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2000字


首先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是的,智慧,教师在工作中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和一份对孩子的满满的爱心之外,还要有智慧。而这种智慧,并不是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解或是上网多查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拥有的,那么这种智慧从哪里来呢?

内容简介

(一)作者介绍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等十余部。经常在报刊发表家教研究文章,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家教专题讲座。多年来应邀给全国各地家长及老师做报告,目前已达数百场,受到广泛好评。

多年的家教研究、咨询、培训工作,使他在家教领域显示出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并致力于帮助家长解决当代家教难题,被广大家长称为"家教救星".

(二)内容介绍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精选了100个小学发生的真实案例。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的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2

二、精彩分享

案例1:"宇"是一个新生,文化基础比较差,上课基本上不听讲,上课看漫画书,老师没收了也无所谓,考试成绩不及格,但足球技术还算不错。宇的班主任misspuck老师就用心教育他、关怀他,收到了一些效果。我的班级里也遇到这样的学生,思路和做法和misspuck老师差不多,认为用心灵感化心灵,学生就会慢慢变好。

但王晓春老师指出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儿的普遍弱点。我们的思路:"学生学习不起劲,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能学好".这种已经公式化了,不是教育的智慧,经不起推敲。因为学生从家长和老师天天的说教中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口头上和心里都知道但学习还是不起劲,特别是差生,这是问题不是单单就是爱心就能解决的。现在的学生一点都不缺少爱,家长给他们的爱太多太多了。"爱"不能包治百病,虽然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好教育,但爱不属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想解决问题,老师要给家长和学生提供理智的、智慧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所以现代的老师在遇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中要牢记教育智慧和爱心同等重要。

3

读后反思

首先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是的,智慧,教师在工作中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和一份对孩子的满满的爱心之外,还要有智慧。而这种智慧,并不是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解或是上网多查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拥有的,那么这种智慧从哪里来呢?

智慧来自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化。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智慧来自善思。没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甚至是野蛮。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样,每天在疲惫中挣扎,难以享受作为班主任教师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关注教育现象、会静心思考、会潜心体会。不仅遇到问题要尽心思考,事后还要善于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反思的习惯。反思,能使自己对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还有待改进,该如何改进。如果一个老师从来都不反思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远也不会向前迈进哪怕一步。反思,是改进的源泉。没有反思,哪来的改进策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4

经典语录

1、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爱,谁不会?家长对孩子的爱,难道比教师对学生的爱少吗?为什么他们反而常常求老师教育他们的孩子?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2、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的障碍。

3、成功的关键不是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

4、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5、我们把习惯"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才是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600字2024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最深的是:学科教学的任务不只是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习做人。学会做人的关键是具有优良的学习品质,只有优良的学习品质才是无价的,才是终身受益的。乐学精神是主要的优良学习品质之一。下面就乐学精神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之一:寓教于乐,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

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有无兴趣,往往来源于教师的有目的的培养。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天真活泼,常常用游戏式教学法往往比较奏效,兴趣浓厚。这种方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于教具、学具的演示、操作,抽象概念的形象动作的表演与游戏形式结合在一起,编成游戏。而高年级学生则需要从探索知识中获得兴趣。

体会之二:消除心理障碍和不良习惯,培养饱满的求知情绪。

饱满的情绪是乐学的具体体现,是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培养学生保持良好情绪,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帮助他们克服以下不良心理和习惯。

体会之三:通过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的苦乐观。

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任何人的学习都会碰到困难。要克服它,需要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在教学中以兴趣引进学习的大门,在升华到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便能不畏学习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勇攀高峰,这种积极的苦乐观要在长期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1、树立仿效的榜样,间接体验苦干的甘甜;2、利用信息反馈,直接品尝学习成果的甘甜;3、在困难与失败中磨练吃苦的意志。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2000字(推荐)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2000字

龙港镇第二小学 陈云霄

最近,我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肖博士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拜读了这本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还是文笔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1

内容简介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收集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的文章更加成熟、纯净、坦荡、平实,其中部分作品在《人民教育》的《肖川教育随笔》、《基础教育参考》的《肖川人文随笔》、《青年教师》的《肖川随笔》、《教师博览》的《肖川走笔》、《现代教育报》的《名家说书》、《中国教师》的《细语微澜》中发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肖川博士的文字优美、自然、含蕴丰、耐人寻味。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虽为随笔集,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无论是在性情之下的奔放之作,还是沉静思索后的细腻笔触,读来都耐人寻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

下面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精彩片段和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方向由教师决定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过于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道出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7、教师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术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细微处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时刻启迪着我,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所教育的真谛。

读《智慧背囊》有感


《智慧背囊》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经历,就是人生之海中的一杯水。一则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智慧背囊》,它让你感受心灵的海洋,一段话语,一个细节,就是生活之树的一片叶。一段平凡的对话可能隐藏着伟大,一个生活的细节或许造就了永恒。《智慧背囊》它会引你走进生活的阳光。

请看一个关于鱼的故事:有一条鱼在很小的时候便被捕上了岸,渔人看他太小,而且很美,便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女儿。小女孩把它放在一个鱼缸里养起来,每天它游来游去,总是碰到鱼缸的内壁,心里便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后来鱼长大了。在鱼缸里转身都困难了,小女孩便给它换了更大的鱼缸。它又可以游来游去了。可是每一次碰到鱼缸的内壁,它畅快的心情便会暗淡下来。它有些讨厌这种原地转圈的生活了。索性静静地悬浮在水中,不游不动,后来甚至不吃食物。女孩看它可怜,便把它放回大海。它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中却一直高兴不起来。一天它看见另一条鱼,那鱼问它:“你看起来闷闷不乐啊?”它长叹一声说:“这个鱼缸太大了,我怎么也游不到它的边!”是的,心就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即使给你一片广阔的大海,你也犹如置身于狭小的鱼缸,而找不到自由与快乐的感觉。

《智慧背囊》它为你开启了智慧的天窗,为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走进它,你就靠近了尊严,体验尊严的高贵;走近它,你就靠近了人格,感受人格的强健;走近它,你就靠近了宽容,体会宽容的博大。更主要的是它让你打破心灵的束缚,把浩瀚的海洋装入胸膛,让心帆远航。

读智慧背囊有感


读智慧背囊有感(一)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智慧背囊】这一本书。

这本书里往往都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文章后的点评更是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让人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感悟生命的真谛。

一则小故事蕴含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着的真谛,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这本书是最合适的,因为智慧背囊中的故事都是以小见大的,一段平凡的对话可能隐藏着伟大,一个生活的细节或许就造就了永恒,小题大做是我以前非常讨厌的,意见渺小绝平凡的事情,何必弄得那马声势浩大?但自从读了【智慧背囊】后,我就再也不那样想了,因为事情虽然小,但细微之处往往决定了成败,这样的事情能说小吗?他能帮助我们从小事中看大道理。

【智慧背囊】为我开启了智慧的天窗,它使我一靠近尊严,体验尊严的高贵;靠近人格,感受人格的魅力;高进宽容,体验宽容的博大。

【智慧背囊】蕴含的是一片片叶的新绿,一朵朵花的馨香,一一茎一一茎一草的顽强,一棵棵树的一陰一凉,他让我从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生机,带给我对未来的憧憬。

读智慧背囊有感(二)

玖过【智慧背囊】这本书的人,将都会非常喜欢它。这本书主要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比如,珍惜拥有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有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拥有,所以要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又比如,朴实一精一神这篇文章讲述了一爱一因斯坦的故事,并且告诉我们做人要看内在美。总之,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我特别喜欢。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许多事例让我们懂得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它无声地在教育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世。书的内容通篇没有任何无聊的东西,所有文章又出自学生之手,使我们读来感到非常的亲切易懂。该书非常耐读,内容虽浅显,但蕴涵的哲理却非常深刻,而这些道理却是我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玖了这本书,我受益非浅。它让我懂得了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怎样思考。它像我的老师、像我的父母、更像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读了跨越苦难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在一生中肯定有时会碰到困难、苦处,一些怯弱者会退缩,而勇敢者将会跨越苦难,迎接新的挑战。读了底层起步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好、不能为小小的功劳就得意忘形、不能好高骛远,应该低一层眼光来看自己,只有谦虚才能进步,只有不满足现在和永远的不满足才能不断达到更高的境界。

我想今后还要多看些【智慧背囊】、【做人道理】等这一类对自己有益的书,这样才能使自己长知识、修品行,使自己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读智慧背囊有感(三)

生活是一门艺术,不懂生活的人,即使纵发千斤,也无一力之效;生活是一种学问,懂得生活的人,即使仅发一力,也当千斤之功。

想要真正了解生活就必须努力思考,因只有思考后行动才能明智。

今天我读了【智慧背囊】一书,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都是水,而社会处处像一个个容器,人应该像什么水,放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人可能被装进容器,但人又像一滴水,水滴石穿,改变着坚一硬的容器壁,直到破坏这个容器。

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犹如一滴水,要像水适应容器一样适应社会,又要具备水滴石穿的毅力,才能有所作为。

人生就像一盘棋,一步错误,满盘皆输,且不可能重来一局。应慎重考虑,把握好时机,步步为赢。

这本书蕴含的哲理十分丰富,如:简单的生活,做人不能太贪心,坚持真理,放弃也是一种快乐,顺其自然

在读这本书时,每读完一个小故事,我都会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只个故事中的哲理。每一篇故事都短小绝简单,却富含深刻的哲理,韵味悠长,耐人寻味,给人在人生的棋盘中给予提示,助你步步为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师说教育智慧品读》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师说有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