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书读书笔记 > 地图 > 读书读书笔记

读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好狗莱依》读书笔记。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好狗莱依》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好狗莱依》读书笔记

有的作家擅长通过刻画人物来反映现实的人性,而有的作家喜欢通过动物来折射人性,俄罗斯的作家比安基就是后一种作家,看似描写了动物世界的种种,而故事背后却常常发人深省。

《好狗莱依》讲述了一个拥有狼血统的狗如何忠于自己主人的故事,故事中的我的爸爸是个猎人,有一次救了另外一个猎人,被救的人为了报答他的恩情,决定送给他一条莱卡狗,父亲选择了莱依,对他训练有方,从不打骂责备,长大后,莱依帮助爸爸打过很多猎,也成功脱险了好多次,但是爸爸在一次意外中去世,莱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并帮助祖母度过了艰难的冬日,找到了“我”,祖母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把我托付给莱依照顾,我与莱依整天为伴,莱依也肩负起了看护“我”的责任,吃糖和火柴事件尤其让我意识到了莱依不仅仅是狼狗那么简单,它似乎充满了人性,但一次歹徒事件彻底改变了莱依的性情,以前它总是生活在信任与被信任、充满友爱的环境,而这个环境一旦被破坏,以前的所有美好也被带走。简单的一个故事,折射了人性的“丑恶”,或许在狼狗莱依眼里,只有两元对立的观念,但是在人群中,这种单纯的情感却被复杂化了。作者写的这个故事,温馨中却有点伤感,似乎在感叹消失了的一些美好。

《山雀的日历》、《橘黄颈子》、《万里海征记》涉及的动物更多,但是同样有着《好狗莱依》中的人性关怀,《山雀的日历》通过月份记录了山雀的生活,因为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原本快乐的森林也没有了他的栖身之处,不过幸好有个有爱心的小姑娘帮她布置了新家,森林中的隐身大盗也被猎人打死了,可是现实中人类却是实实在在的非隐身大盗,他们明目张胆可以掠夺所有鸟类的生命;《橘黄颈子》讲述的也是类似的故事,人类和动物界的捕猎高手一样,扼杀了一些动物的生命,橘黄颈子收留了一些鸟类的“孤儿”并教授他们生存的本领,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万里海征记》则是讲述了一只被放生的母雁,经历了人类和天敌的几次追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运气顺利逃生,并繁衍生子的故事。

这些故事看似写了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是信息含量却很大,既是一部科普故事,更是一部人性与生命的故事,孩子在其中会受益良多。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晋灵公好狗》有感600字


“晋灵公好狗”,这本无错。帝王君主也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也会有钟爱的东西,但他错非于此,错就错在溺爱。他过分宠爱了狗,使得这狗狗仗人势,“狗假人威”,肆无忌惮,终断送了晋灵公的王命。主人命休矣,贱狗何聊生了。

这让我想到不久前看到一本美文。作者说自己很喜欢摆弄些花花草草,施肥松土一样不落。可那些花儿不给面子,无奈 “红颜薄命”。一天他养了盆文竹,却也出现了这种状况。他去请教隔壁专家爷爷,老人说了一句话:“别宠坏它们。”别宠坏了你的喜好。

也不知道是不是人的感情太复杂了,听说名牌大学里的学生很多是学习机器,满脑子只有语数英科,文史地,整个读书机器,连基本的家务都不会做,纯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小书生。这大概是喜好太少。

喜爱无错,过分无益,缺少亦不好。

《马丁·依登》读后感1600字


在寒冷的冬天读这本书只觉得有股勃勃的活力,透过依登强健的脖子,凸起的血管,活力四射的本体迎面而来,旺盛的生命力在字里行间不断踊跃。马丁依登,这个年轻的水手,天才的作家,自愿的苦役犯,他身上带有令人着迷的气质,他作为一出传奇剧和悲剧的双重主演,在文学史上保留了自己孤独的身影。马丁依登为什么要死? 这是读完小说后的唯一疑问,这个问题看来杰克伦敦自己也无法回答,他最后也死于自杀。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后得到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值得为之付出一切的东西? 这个世界到底是美多一点还是丑多一点? 马丁依登认为靠写作赚取金钱合情合理,最好金钱的数量取决于作品的质量这似乎是所有作家的天真的梦想,但是后来他发现根本行不通时,不由不妥协了,以写一些无聊的投众所好的东西糊口度日,但他内心深处仍坚信自己的才华终究能被世界看清。
可是世界认同他的方式却给了他最沉重的一击同一个依登,同样是他写的文章,同样的阅读的人,为什么在他成名前和成名后截然相反? 答案再简单不过了。因为之前他是个默默无闻的穷小子,之后他成了腰缠万贯的著名作家。
在阶级社会,一个人的重要程度取决于他的身份和地位,其他诸如才干、品德等最后总要归结到前两点上,这些都是因,前面的才是果,而所有的看法都只对结果有效。
成了才的才是英雄,败的人一钱不值,这就是现实。现实如今不再是个中性色彩的词,也具有某种含义。
现实一点,就是指抛弃梦想与完美,妥协,融进周围的环境与大众保持一致。
现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金钱,现实的金钱就是推动一切的力量,这是现实的男男女女共同认知的唯一真理,在这个真理面前,依登却问道为什么?
如果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东西,为什么人们不赋予它们应有的价值? 如果不是,那人类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神圣已经成了某种可以批发零售的装饰物,神的光辉且已黯淡了下来,世界的支柱不再依靠上帝的意志,人类在挣脱所有的羁绊后却发觉自己一无所依、一无所有,个体在理性群体的骚动喧嚣中微不足道,这是一个流沙般纷乱的世界,在它面前脆弱的被撞得粉碎,坚强的被慢慢磨损,清醒注定是一种痛苦。
站在奔腾的浪峰间的依登不能回头,也不愿逐流,他的死就成了某种必然,说是逃避也好,抵抗也好,他终于在宁静的海底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今人再看马丁依登的故事未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合情理。如果杰克伦敦稍微把故事的方向扭转一下,好莱坞也许又有了一部经典的浪漫爱情故事片,可以肯定要比依登的小说更加成功,大众可以舒口气,慢慢地把整本书看完,叹息也罢,热泪盈眶也罢,总之所有世人都可以皆大欢喜。
生活对依登也处处留有余地,碰到的人大多是热心的好人,女朋友出身资产阶级却真心喜欢他既然他只是个穷小子,那她喜欢的就只能是他这个人了,而且他只要答应在女友父亲手下做事,那未来的一切就顺顺利利。
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在少不更事时渴望改变世界的雄心有多少就是这样被安抚了下来而且实事求是地说,这样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至少可以稳稳当当和和气气,世界也许就此可以清净一点。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分为两个阶段:理想和理想破灭,所谓的实现理想实在是句空洞的话,能够实现的理想翻译过来不过是种愿望而已。
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如果上帝的思考妨碍了市民的生活怎么办?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从哲学家们的争风吃醋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马丁依登却没有费力去解这个结,也没有轻松地把它抛到一旁,他一刀便斩断了自己和现实间的联系既然你们是这么平庸、无知的东西,我不和你们为伍吧!
我们没有这样的决绝和力量,因为我是平庸无知的,但是在某些一闪即逝的时刻,我们会想到曾经有这样的一人用怎样的勇气和热情去生活,想起这些不平凡的人忍受痛苦,去找寻永恒持久的东西,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身躯投进深渊,我们应该永远仰望他们在云端的身影,如果人类还有希望,那他们无疑就是那一点不灭的光芒。
向马丁依登致敬。向杰克伦敦致敬。

情豹布哈依读后感:像布哈依一样有担当


情豹布哈依读后感:像布哈依一样有担当

◎太仓市浮桥中心小学四(3)班 沈种

《情豹布哈依》是一本动物小说,是沈石溪先生的作品。它讲述了公豹布哈依和母豹香格莉的遭遇。最让我感动的是香格莉怀孕了,可无辜的它却受到了象群的攻击。布哈依为了保护它的妻子和孩子,与大象展开最激烈的战斗,被大象踩断了脊背,踢下了山崖。最后,它失去了半条生命——后腿残废,永远成了一头废豹。

为了救妻子和孩子,布哈依面对庞大的象群,毫不退缩,主动出击。它躲过了大象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即使象群把它逼到了悬崖,也没有求饶。这真是一头勇敢的豹!

当妻子和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布哈依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抓住机会去咬死了两头小象,把正在攻击香格莉的公象引了过来,成功地让妻子和孩子脱离了险境。这真是一头镇定而又聪明的豹啊!

在生死关头,布哈依想到的不是自己,却是妻子和孩子。后来它成了废豹,为了使它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它宁愿放下尊严退出家庭,让另一头公豹代替它的位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它又和一头野猪同归于尽,为的只是让妻子和孩子能饱餐一段时间。这真是一头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豹啊!

《围城》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里,作者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这类人,只是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人类。

《围城》的主角方鸿渐,买了假文凭的他由乘船回国,到与苏文纨、唐晓芙、没见过未婚妻面的岳家一一疏远,再到一行人同去三闾大学,再到方鸿渐与孙柔嘉这间为家庭和事业而发生种种争吵最后分开,不经意的使人对方鸿渐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他与苏小姐、唐小姐这间的纠葛,是他身陷爱情的围城的时候所经历的,最终他与孙柔嘉结婚可又闹得不欢而散,方鸿渐面对的爱情的围城是不成功的。在三闾大学的经历可谓是方鸿渐事业上的围城了。在这一城里,充满了勾心斗角,方鸿渐也受到了不少的倾轧,最后还是离开了三闾大学,可见,方鸿渐面对的事业上的围城也是失败的。在整个故事中,方鸿渐先是在周经理银行工作,而后在三闾大学任教,接着在报馆资料室上班,每次都没有混得出人头地,也与他带着点玩世的态度处世有关吧。

确实,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作者把人性的虚荣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装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鲜明。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围城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


在学完《窗》这篇课文后,钱钟书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我又读了他的唯一的一本长篇小说《围城》。在《围城》的重印前记中,钱钟书提到自己有些另一本小说《百合心》,但因为手稿的丢失他就没再写了。他认为《围城》写得不够好,如果《百合心》写成了,那一定会比《围城》要好。在我看来,《围城》里的文细腻,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得极为到位,而且我觉得《围城》里最精彩的要数那些妙趣横生的比喻。这些比喻很特别却又富有生活气息,这其中也充满了讽刺。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小说要叫围城,因为开始的一、二章,包括第三章的上半部分都没有提到围城。作者是在赵辛楣安排的一场饭局中,很巧妙的由诸慎明谈到自己与罗素的交往,赵辛楣祝贺诸慎明可以娶到一位好太太,但是却被学哲学的方鸿渐一口否定:哲学家从来没有娶到过好太太,罗素也离了好几次婚,这样引出了英国人的一句话: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而这句话在法国的比喻就成了城堡,这便是围城。纵观整本小说,作者都围绕这方鸿渐的爱情经历来写,但又不类似于《飘》、《傲慢与偏见》的著名的外国爱情小说。《围城》不仅仅是一本爱情小说,它更多的是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读完《围城》花了我不少的时间,因为我读它的时候不像读其他的书那样一目十行。《包法利夫人》虽说是经典之作,也对这个社会有着不满与讽刺,但读起来篇目过长,容易让人失了兴趣。福楼拜的语言再优美,用词再精确,在我看来却不及钱钟书一个生动的比喻,在充满讽刺之余可以令人开怀大笑。《围城》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儒林外史》,再加上幽默的语言,令我忍不住要细细品味,咀嚼其中的深意。围城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社会形象的代表,每一个人物都是特殊的一派,但在当时的背景看来却又属司空见惯。下面就是我提取的书中一部分关键人物的点评:

方鸿渐

作者以两个亲戚的形象为原型: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经历,构造了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但有趣的事,作者的经历由于方鸿渐的经历大不相同:同是留学,但方鸿渐却是在国外聊以度日,最后弄了个假文凭,回国后还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后,未婚妻已经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里,在岳父的银行谋事,寄人篱下;爱情来了,但去得也像来时那样迅速,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难之交,到了三闾大学后却又要分道扬镳;难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败,一切都好像没有了终点。

对于方鸿渐而言,经历过的苦与累,别人对他的嘲讽与怠慢,都磨光了他刚留学归来时的才气。在与唐小姐还没有开始便结束的恋爱中,鸿渐受尽了失恋的折磨,同时也让他看清了周经理两夫妻的小人之心:一边说着鸿渐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女婿,若是将来鸿渐结婚了,一定要让那女孩做自己的干女儿,在知道鸿渐恋爱后,对鸿渐的态度却变得越来越差,似乎鸿渐对不住他们已死的女儿。如此态度上的变化,难怪最后会闹翻。当鸿渐收到三闾大学的电报后,即准备动身到三闾大学任职教授,路上与赵辛楣成了莫逆之交,揭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孙柔嘉。即使在三闾大学的生活并不愉快,也在那里与辛楣分道扬镳,最后回到上海更是受尽了气,与柔嘉的婚姻生活也不尽人意,但这就是围城,一切都在重复着,没有结束的一天。

对于方鸿渐,我佩服他的才气,小说的上半部分中充分显露了他的口才和余人打交道时的圆滑。后来的生活遭遇使他受尽委屈,本应是左右逢源的留洋学生,却被生活逼的脾气暴躁,也已收回了自己的婚姻与事业,令人可悲可叹。

苏文执

苏小姐可以说是一位巾帼英雄,若是说鸿渐的学位是可以乱真金的黄铜,那么苏小姐的学位就是24k的足金。无论是修养还是学识,这位苏小姐在小说的前半部分都代表了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有学问,家世好,人长得也漂亮,就是年纪大了点。

苏小姐喜欢鸿渐,这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她不喜欢看见鸿渐老是和同船的鲍小姐在一起,在鸿渐与鲍小姐在一起时她对鸿渐是冷淡的,等到鲍小姐在香港一下船,她便与鸿渐变得友好,事事为鸿渐着想。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明天,他替苏小姐搬帆布椅子,有了些力,衬衫上迸脱两个钮子,苏小姐笑他小胖子叫他回头把衬衫换下来交给他顶钮子。

回到上海后两人便分道扬镳,过了好久才再次来往。当鸿渐主动去拜访苏小姐的时候,苏小姐对她的态度异常冷淡,那一次鸿渐碰到了苏小姐当时的未婚夫赵辛楣。苏小姐在辛楣面前说鸿渐的好话,惹得辛楣嫉妒,从此两人便结下了梁子。鸿渐也在那里认识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这个令他爱的痛苦的女人。后来的一段日子里,苏小姐与鸿渐的来往愈来愈频繁,终于有一天,苏小姐向鸿渐表明了爱意。鸿渐当时傻了眼,好久才恢复过来。隔天他在寄去的信里表明了决绝之意。苏小姐心灰意冷,与曹元朗结了婚。一年后,他们在香港再次相遇,苏小姐已变成了势利之人。

苏小姐纵使学位高,家世好,但她身上却有女人普遍拥有的嫉妒心理。在她与鸿渐来往时,她也千方百计阻止自己的表妹与鸿渐见面。在鸿渐向她表明自己已经心有所属时,她又到晓芙那里抹黑鸿渐,最终致使两人的恋情告终。加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个充斥着名利的世界中生存,使她变得势利,也看不起人。苏文执也是可怜,自己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欲望的驱使下扭曲变形,也不只是活该还是可悲。

周经理夫妇

方鸿渐的留学费用是周经理夫妇资助的,留洋回国后也是住在他们家,工作也是安排在他们家的银行当一名小职员。周家可以说是对鸿渐这个没过门的女婿安排好了一切,而鸿渐则住在他们家顺便辅导未婚妻的弟弟的功课。

在留洋期间,鸿渐曾经写信要推掉父亲帮他准备的婚事,结果却被父亲一口回绝。不了自己的未婚妻却过世了,自己回到上海后便去周家拜访,周家的人喜欢她,便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周太太告诉鸿渐,以后他的妻子一定要做她的干女儿,这样鸿渐还会是她的女婿。话说得好,可是鸿渐在周家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他指导小舅子的功课,但是也受尽了小舅子的气。另一方面,周太太总认为自己是长辈,有责任从鸿渐的嘴里套出些什么,惹得方鸿渐避着她不见面。

虽说鸿渐未来的妻子要作舟太太的干女儿,但干的终究是不如亲的,在周太太知道鸿渐有喜欢的人后,说话变得刻薄,处处针对鸿渐,似乎鸿渐有负于她的女儿。再加上周先生,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个妻管严,事事顺从周太太。在周先生与周太太双重压力下,而且这时鸿渐又收到三闾大学寄来的电报,聘他做教授,一气之下他辞了职,离开了周家。事后周家人又反悔了,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周家人这种类型的人普遍存在于各个时代,一气之下犯下了大错,事后又后悔不已,正是这类人的特征。虽说周家的人将鸿渐逼走不是大错,但是这种举动也不免伤了两家人的和气,可是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赵辛楣

赵辛楣小说中的重点人物,他开始视方鸿渐为情敌,后来苏文执嫁给草原浪,他又和鸿渐变成了兄弟。赵辛楣学政治出身,到美国留学过,见识、家世都比方鸿渐要好。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教授职位就是赵辛楣托校长高松年给的。而当他在三闾大学受了气,决定离开三闾到重庆谋事时,他的能耐再一次显露出来,他的人脉广,到哪里都很吃香,这也是方鸿渐所羡慕不来的。

赵辛楣刚开始时喜欢苏小姐的,但后来他认清了自己并不爱她,在她结婚的时候也就没那么心灰意冷了。他和方鸿渐还有孙小姐、李梅亭、陆尔谦一行五人,同去三闾大学任职。一路上困难重重,赵辛楣依然冷静应对。说实在的,我很欣赏他,因为他有主见,不像方鸿渐的鲁莽,也没有同路的李梅亭的奸诈与吝啬。

可惜,在方孙二人回到上海后,他很少回方鸿渐的信,似乎这段经过了困难重重的旅途所构建起来的友情并不怎么牢固。我顿悟,世界上本来就少有真心的朋友,再加上小说的背景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友情在大,也抵不过金钱的诱-惑,生死面前,难道还有情义可说吗?如果有,也早被军队的马蹄踏平了,被日本鬼子的刺刀刺穿了。亏得方鸿渐到最后还把希望寄托在那长久以来只有一封信寄来的赵辛楣身上,还有类似的想法: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似乎一切会有办法。对于方赵二人的友情,我觉得更想买回来的东西,过了保质期,也许东西还能用,但功效却大不如以前。

高松年

高松年是三闾大学的校长,是一位科学家,专长是生物学。他自以为有很高的学识,满腹的经纶,却闹出了不少笑话。在他到三闾大学任校长前,他的朋友为他饯行,他的朋友觉得学校要出名,就必须要有出名的教授。对于这一个观点,高校长并不同意,他说:

名教授当然很好,可是因为他的名望,学校沾着他的光,他并不倚仗学校里的地位。他有架子,有脾气,他不会全副精神为学校服务,更不会绝对服从当局的指挥。万一她闹别扭,你不容易找替人,学生又要借题目麻烦。我以为学校不但造就学生,并且应该造就教授。找一批没有名望的人来,他们要借学校的广,他们要靠学校才有地位,而学校并非非有他们不可,这种人才真能够跟学校合为一体,真肯出力为公家做事。

本来只是信口胡扯,但是在朋友的恭维之下,他就把这番话当成了办学的理念。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话,实在不敢相信是由一位大学校长,一位科学家所提出来。胡扯变成了真理,也实在是幽默与讽刺。

在为人方面,高松年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典型代表。李梅亭是他多年的同事,他答应了让李梅亭作系主任,可是到最后也只能做个普通的教授;再者,他发电报时说让鸿渐佐教授,到了三闾大学鸿渐也只能做个副教授。这两件事都说明了高松年的这个特点。高松年这个人心思慎密,但是和蔼的校长形象最终还是被人撕毁,小说中虽没有名讲,但从高校长的行动上可以看出,他喜欢汪太太,而且觊觎汪太太的美色。他办大学搞得一塌糊涂,汪教授辞职了,鸿渐夫妻被他逼走了,赵辛楣也走了。可谓失败,但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孙柔嘉

在长途旅行中,辛楣曾经跟鸿渐说过,结了婚再旅行不如旅行完再结婚,因为旅途中的相处最能看出另一半是否适合自己。这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这件事在鸿渐和孙小姐身上却不能很好地实现。经过了旅途,他们对对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不讨厌对方,但讽刺的是,他们的婚姻应该是以失败告终的(书中作者并没有明说)。

柔嘉长得不如唐小姐,也不如苏小姐,但鸿渐最终选择的却是她。她没有很好的家世,在方家人面前并没有留下很好的印象,也不能讨方家人的欢心,可以说不是一个理想的媳妇。她是一个大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对鸿渐不会毕恭毕敬,这也许就是他们经常吵架的原因。作为一个女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父母对她的态度冷落,只有姑母真心对她好,而她也是那个家庭里姑母唯一的追随者,这也难怪她会事事向姑母报告,事事听姑母的安排。

柔嘉与鸿渐之间,我读不懂他们之间的爱情,似乎并不存在什么爱情,只是两个人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走在一起罢了。柔嘉愿意为了鸿渐而放弃在三闾大学的工作,是她为鸿渐着想的表现;但鸿渐对柔嘉,我觉得没有了当时对唐小姐的感觉。无论是结婚前还是结婚后的两人,都在吵架中度日。婚前的都是围绕着辛楣对鸿渐的影响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浑厚就是互相攻击双方的家庭。鸿渐觉得孙家人看不起他,把对孙家人和自己家里人的气都发在柔嘉身上;柔嘉觉得方家的人处处针对她,重重压力下,又要忍受鸿渐对她的冷嘲热讽,只好发泄出来。

两人的婚姻不知可否算一个悲剧,意外的开始,意料之内的结束。我觉得造成这样的婚姻悲剧的因素中,双方的家庭给他们施加的压力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果鸿渐不受气,他也不会拿柔嘉当出气筒,不会引起柔嘉的反感;如果柔嘉的姑妈不是一味的看不起方鸿间,恨铁不成钢,也不会让柔嘉对鸿渐施加压力。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故事的背景是在日寇横行无忌的中国,那时纵使已经有很多学生外出留洋,但老一辈人的脑海里依然有着坚实的封建思想,自由婚姻的思想也被人所排斥。而柔嘉的姑妈,是一位留美的博士,美国的民-主、平等的思想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她的想法也影响着柔嘉。方鸿渐不希望事事靠姑妈,孙柔嘉不希望方家人打扰他们的生活,这本身就不可能会发生,所以两人的婚姻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唐晓芙

唐小姐被人认为是一个美丽的梦。她不被卷入任何带有讽刺意味的事件中,在小说中她也只是出现了很短的篇幅,但是她所代表的与书中的其他人物不同。不只是为什么,作者令她与围城中的人不同。对此,有人认为她代表的是作者一个美好的梦,所以作者不忍让这个梦破灭。

方鸿渐爱她,但是却错过了她。唐小姐美丽、直率,是一个好女孩,她也喜欢鸿间。这从她收到鸿渐退回给他的信后,哭的梨花带雨就可以看出来。在这围城中,每个人都是可笑的,唯独唐小姐没有给人这种感觉,所以才会说她是一个美丽的梦。

如果细读《围城》,就会发现每个人物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趣的。在这围城里,一切都不会了结,书中的最后一句说了: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言语,一切啼笑。

这本书继承了《儒林外史》,但是在幽默的讽刺上,《围城》却远远的超过了《儒林外史》。而且我觉得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书中的比喻,那时无论读多少次都不会觉得乏味,每一次都给人眼前一新的感觉。也许有人会说钱钟书的一生只写了《围城》这本小说,可惜了他的才华。但我认为,好书,只要一本就够了。

《情豹布哈依》读后感600字


布哈依是一头五岁龄的公豹,外出寻食的它回到大肚子石洞时,发现一群脾气暴躁的象群出现在洞前,而他的妻子香格莉正怀着豹仔在洞中。为了妻儿能够安然无恙地摆脱险境,布哈依费力拼搏在象群中,最后身负重伤,下肢不能动弹了,成了一只残豹。当天夜晚,受了惊吓的香格莉提前分娩了,产下了四只毛茸茸的小豹崽。

它们夫妻互相依赖过了几个月的安慰日子,但现实是残酷的,感情再美丽,也无法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些。这天另外一只正在青春期的公豹胆大地闯了进来,想和香格莉成为夫妻。此时的布哈依已成残豹,他觉得自己是个拖累,再也担任不起这个家的责任。于是,他为了妻儿,割舍绵绵亲情,放下雄性的尊严,让位给了另一只公豹。

而香格莉怎能舍得布哈依离开啊?她把那只公豹赶出了石洞。布哈依为了妻儿能够有更强大的公豹照顾,他依然决然地拖着残废之躯,与野猪同归于尽,把食物和安宁留在身后....

看完这本书,我已震撼。这是多么美丽动人的爱与情的故事啊!我不禁为了布哈依舍身为妻儿的情怀深深地感动!对于母豹香格莉,布哈依的爱真是情深意浓,她会永远地、深深地记在心里!对于小豹崽们,布哈依的父爱更是如山!父母对孩子的爱感天地、泣鬼神!人类如此,动物也是如此啊!

读后感《《好狗莱依》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