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我是教师我拒绝读后感 > 地图 > 我是教师我拒绝读后感

我是教师我拒绝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我是女王影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是泥土,能生长万物之精。读好书,好读书,一直都是长辈教导我们的至理名言。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优秀的读书心得在哪可以看到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是女王影评”,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我是女王影评(一)

拖着女性友人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豆瓣上4.1的评分是嗤之以鼻的。然后看完后就顿时明白为何分数这么低了。早在几个月前我就在地铁广告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大副海报,不得不感叹说华丽的服饰和俊男靓女,任何人都会为之所动并有所期待,人就是那么现实的视觉动物。

在网上看了它的视频介绍,场景的描述,人物的冲突,奢华的布局,就下定决心说一定要去看一下。所以不得不说它的前期宣传还是到位的,外加伊能静小姐最近大婚,她的励志故事让很多早已心灰意冷却恨嫁的大龄女青年都重新燃烧起了对爱情对婚姻的渴望。

只是,当我们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朋友问有什么感受,我竟然一时语塞。不是对她的提问表示惊讶,而是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可以说的。故事一点都不难懂,老中青三代的女演员也很具有话题型,有点类似张艾佳以前拍过的一部20、30、40的电影。但是可能伊能静想要阐述的东西太多了,看完除了毫无感想外,还真的不知道要评论些什么。

于是过了一天后,我细细回想起故事的情节,逐渐有些明白了她的意图。只是,她的讲故事能力还是需要和她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一样需要有很多的加强,而这第一次试水的导演处女作只能用很一般来评价。因为缺乏整体故事的冲击力,叙事不饱满,人物的纠缠也只是故弄玄虚的装腔作势。

陈乔恩出乎意料的美丽,比起在锦绣缘中被压扁的五官,这部电影一定会让她重新获得粉丝的青睐。一个在pR行业处于佼佼者的年轻女性陷入一段三角恋中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稀奇,而对象是一个凤凰男且未婚,这个故事本身就不太站得住脚。和她竞争的对手是一个至始至终都没有露过正脸的平凡女子,所做的事情就是照顾凤凰男生病的父母,擦身服侍,尽心尽力,而这个男子并没有和平凡的正室女友结婚,而是徘徊在两个女朋友之间长达六年。

首先,平凡女子服侍男方父母导致男方不能抛弃她,这个理由太过牵强。乔恩妹虽然不能贴身照顾,但是至少可以请个佣人或者身体力行地通过人脉找好的医院治疗,我相信在背景方面一定是乔妹胜出;

其次在事业方面,乔恩妹可以帮助男方创业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这样男方的事业就会有新的发展和好的未来,也可以彻底摆脱凤凰男的身份。

再者,男方口口声声说最爱的是乔恩妹,却迟迟不和前女友分手,也不给任何的承诺,每次因为这个话题争吵,理由都是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那个她什么错都没有,不能就这样把她甩了,且父母已经习惯了她的存在和陪伴,为了老人家考虑,还是要把佣人一般的正牌留着,于是两个人最终爆发了一场争吵,最后男的说他给不起乔恩妹想要的生活,就逃开了。

两个人在这个剧中争吵的次数不算少,但观众却无法被打动,感觉说故事的人并没有把这个故事完整的呈现,而只是支离破碎放慢镜头一般地念着诗,陷入了意识流。

唯一可以算得上打动我的就是邬君梅扮演的老大姐。年过四十,独自一个人生活,有个初恋情人,但是后来在法国留学时她劈腿,被法国人骗财骗色后回国,初恋已经结婚了。结果好多年后再次相遇,初恋主动勾搭她并和她发生了关系,但玩过后还是回归家庭,讽刺地把她的电话号码存为天上人间的妈妈桑,在她去追问原因的时候告诉她他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付费机制这样的寒心的话,把所有有关初恋的美好与青涩毁于一旦。

她后来对着宋慧乔感慨说,自己一个人这么多年给别人发工资,做菜给自己吃,自己处理所有的事,但是她也希望可以有一个人和她共同分享的时候,我分明听到了寂寞的呻吟。一个外貌不差的中年小康女,每天都是那么嘲笑爱情的无聊,却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内心所骗倒。

宋慧乔才是最终的女主。年过三十却没有红起来的小演员。相恋八年的男朋友被伊能静抢了后一蹶不振,但最终同时和小鲜肉富二代产生感情纠葛,这里的故事描述也很莫名其妙,什么铺垫都没有,感情就发生了,两个人都争着要她,然后她自己在那边惆怅。

伊能静想必是特地找了自己的老公和她搭档,在戏里他们结婚,而她演的角色有点像是她自己的翻本。其中有一幕是她乡下的贫苦父母来看她,提着两只鸡,她觉得没有面子,把他们支走,让他们住在酒店里。这个和她本人普通的出生有着共鸣。然后她最后没有评上最佳女演员奖,但是老公陪伴在她身边,仿佛也是预示着她找到了一个真正可以包容她的男人,哪怕自己一无所有,也不是影后,但是她有一个爱人。而宋慧乔演的可能就是曾经的她,想要在影视圈崭露头角的她;而陈乔恩演的也可以暗喻她和黄维德无疾而终的恋情;邬君梅则是一个衬托,告诉大家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婚姻,哪怕再外表坚强,其实内心都是伤痕累累。

她有一颗女王心,并且通过这部电影来作为渠道展现,那么骄傲地成为了生活的赢家,但是,作为一个导演,她却不会讲故事。我们作为看客,陪她感受了一下她的自我欣赏。

我是女王影评(二)

早在《我是女王》上映之前,伊能静便拿出了女王的架势,不仅在面对媒体时表现出对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百分之二百的信心,还以女性觉醒为宣传点,给这部电影打上了符合她才女形象的高大上标签,甚至一度对外宣称该片为中国版的《欲望都市》。但是,看过电影之后,我只想说一句:不带这么骗人的!

影片由4个女人,也就是呼应片名的4个女王的几条爱情线展开,表达所谓的爱情觉醒、女性觉醒的观点。但这一定不是中国版《欲望都市》,反倒更像是为伊女王所不齿的《小时代》,锦衣华服、红男绿女、美轮美奂。但美则美矣,混乱割裂的叙事,人物发展一通胡来,让观看的人在干巴巴的对话和动不动的情感发泄里尴尬不已。

影片中对爱情的展开是这样的,邬君梅和已婚初恋情人姜武纠缠不清、最终被甩;宋慧乔作为导演伊能静的银幕投射,见证了前任的婚礼后,面对富二代和小鲜肉的追求陷入两难;陈乔恩甘做小三,极尽卑微想留住男友但是以悲剧收场。总结起来就是爱情里那些多么痛的领悟。故事本就毫无新意,但是影片竟能把中年人从久别重逢到莫名上床到一拍两散的过程拍得极其愚蠢;把痴情小三与弱懦渣男的爱情拍得荡气回肠、洒满狗血;把大龄剩女的爱情抉择拍得玛丽苏满溢,观影途中我一度怀疑,戏里的人智商都正常吗?

在伊能静电影的文本里,女王是无论在面对周围的碧池还是这个无情残忍的世界,都要做一个内心强大、充满自信和自爱的女人,最终成为人生赢家。但是,电影呈现出来的女性觉醒却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虽然观众对于国产烂片早已免疫,不怕你奢侈、豪华、晒名牌,不怕你一味致青春、堕胎、撕逼大战,但怕就怕你端着一颗高高在上的心,动不动就以类似女性觉醒的命题去包装一些相似的愚蠢故事,还要说一些毫无营养甚至都骗不过初中生的心灵鸡汤来升华电影的内核。那些所谓的爱情里的金玉良言,实则是放在朋友圈都呵呵一笑的励志鸡汤。当宋慧乔饰演的女主角,每每都要带着道德优越感跟两位闺蜜撕逼,用一种理智清醒、看透一切的态度蹦出几句格言警句时,我真想大喊一声:圣母,去QQ空间吧,那里才是你的家!

其实,该片中通过主角之口说出的先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这种再鸡汤不过的人生领悟在好莱坞也会有,但人家不是靠说说而已,而是要用故事和人物去支撑表现的。《我是女王》选择用大段冗长无意义的对话和情感发泄来表现爱情里那些痛的领悟,实在有些幼稚低级。小三、前任、渣男、鲜肉,演艺圈,一个个社会意象胡乱出现在影片中,杂乱无章,毫无故事性可言,除了让观众看得身心俱疲以外,实在没有感受到任何高明之处。所谓的告别前任,告别渣男,完全可以处理得很酷很潇洒,但是这些以女王自称的女人明明狼狈不堪,智商不足,还自找不快、自我折磨,如何说服众人?

或许唯有伊能静饰演的碧池女艺人才是影片的最大赢家,所谓女王,无非是预告片最后她穿着婚纱的回眸一瞥,傲视群芳,站在她身边的是现实中的第二任丈夫秦先生。

我是女王影评(三)

记得有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之称的兰斯敦休斯曾写过一首名为《爱的原因》的诗,正因为我爱你/就是这个原因/我的灵魂象蝴蝶翅膀一样/五彩缤纷。正因为我爱你/就是这个原因/当你走过时/我的心象白杨叶一样颤震。爱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来说,爱就是自我占领的一片天地,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肆意寻欢作乐,甚至悲戚哀伤,但容不了半点杂质。由伊能静执导,宋慧乔,陈乔恩,邬君梅,窦骁,杨佑宁,姜武,郑元畅,秦昊,伊能静等主演的都市爱情电影《我是女王》,则是对一群生活在都市中女性的爱情刻画。她们的爱情,就像兰斯敦休斯诗中描写的一样,充满着五彩缤纷的甜蜜,也携带着内心忧伤的颤震。其实,影片中流露出的,是导演伊能静对于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是自我女汉子养成记的艺术表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界导演出现在银幕上,并逐渐成为影视新势力,甚至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过硬的作品在竞争激烈的内地市场分得一份满意的票房羹。从歌手、演员进入导演行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周杰伦、王力宏、崔健等,他们都能以自己熟悉的领域知识表达出对于电影的独特理解。而此次伊能静执导电影《我是女王》,则是她对于爱情生活的一种看法。影片改编自网络小说《我是女王:那些坏男人教会我的事》,讲述了都市中四个女子的爱情故事。虽说,电影中都市爱情故事的演绎多如牛毛,但伊能静还是以自己独有的生命体悟展现出了别有趣味的都市爱情生活样貌。可以说,影片中四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就是伊能静对于现实生活爱情的总结。

詹姆逊看来,在奇观壮景的社会里,过去变为一大堆形象的无端拼合,一个多式多样、无机无系,以映像为基础的大摹拟体。《我是女王》的过去,是经历后真正明白什么是爱的过去。它是一种对过去爱情的写实,反映出了当代都市之人的爱情苦涩与迷茫。影片中,不管是安妮(宋慧乔饰)被Melisa(伊能静饰)抢走男友,还是在婚礼和投拍的电影中狠狠地羞辱她,以及孤独、固执、迷失方向的女人凯蒂(陈乔恩饰)陷入三角恋的漩涡等,都是不同空间对于爱情的统一控诉。在这里,爱情的失败,成了一个过去。爱情,是青春狂欢、寻找个体存在的主要方式。它在或推或就中表达青春个体成长,以孤冷、高傲的形式,练就自身女汉子气质,为爱情,为生活呐喊。

苏珊朗格说,舞蹈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当青春的身体在爱情的空间中舞蹈,在这个散发着纸醉金迷的世俗社会里翻滚时,我们看到了繁华落尽后人性的真实回归。这种回归,具有世俗的穿透力,也更具魅力。Melisa明白了爱情与家庭之爱,安妮、凯蒂等明白了爱情与生活的本质,一切都回归在和谐之爱,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当镜头聚焦于初恋情人缇娜女王(邬君梅饰)在家伟(姜武饰)家中讨说法时,一句哥哥妹妹,不现实,则道尽了一个男人的责任。不管家伟面对着能不能忘怀的过去,他终究要回归家庭,并以男儿的肩膀扛着一个家的责任。可以说,这就是青春给我们最真实的心灵展示。

每个男人的心上都有一颗朱砂痣,都有一朵属于自己的白玫瑰和红玫瑰。在爱情与友情的世界里,初恋情人也好,火辣辣的忘情也罢,都会有磨砺相伴,磕磕绊绊、争争吵吵,分分合合。但不管如何,爱就像一把魔镜,总会将步入爱之花海的人,带入半疯狂,半哀伤的时空,以最青春的方式领悟一段刻骨铭心之欢。其实,在爱的世界里,我们只要做自己就好,因为,你就是自己的王。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延伸阅读

我是女王观后感


我是女王观后感(一)

40岁了依旧保持着漂亮脸蛋和苗条身段,经历了娱乐圈婚姻的大风大浪,如今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还找了小她十岁的帅气的秦昊作老公,如今的伊能静完全是人生大赢家!

从演员、歌手、评委、作家、编剧再加上如今这个导演身份,普通人那怕一项都做不成,她却每样都做了。是伊能静是位全面才女,一点不过。

也许,很多人看这部电影是冲着一众靓男俊女的演员去的,能把宋慧乔、窦骁 、陈乔恩 、 杨佑宁、邬君梅 、姜武 、郑元畅这些实力或偶像派明星都集齐,说明第一次做导演的伊能静情商与智商够高、人缘够好!

影片中导演发火说:以后女演员投的戏,我再也不拍了。引来一众观众哄笑,《我是女王》影片中像这样的自黑片断比比皆是,但笑过之后就觉得,高情商才女伊能静拍这片子也许就没打算要好评,也许就只是为了给我们讲讲一个40岁女人的爱情观后感。

因为是过来人,她太懂女人了,不管你承不承认,女人在一段感情里很容易成为妥协者。不断妥协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迷失自己。宋慧乔所饰演的Annie,被交往八年的男朋友甩了,长久的沉浸在失恋的痛楚中;陈乔恩演的Candy最虐心,明明有身材有脸蛋还有经济能力,却爱的那么卑微;伊能静饰演的Melissa,看似像女王座拥有一切,实际上她早已被复杂的娱乐圈挖空了内核,失去了爱人的能力;邬君梅饰演的Tina看似是过来人把爱情看的很淡,但初恋的两句甜言蜜语就足以变成傻瓜,酿成天上人间妈妈桑的悲剧。20岁的陈乔恩,30岁的宋慧乔、40岁的伊能静、50岁的邬君梅,从少女到熟女,对于爱情的执着竟然惊人的一致!

如果不去在意这片跳跃的MV式的剪辑和琼瑶式文艺腔混杂着网络用语的台词,而是去深观伊能静想通过电影表达的情绪的话,我想说这部电影是打醒痴女子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啪给Annie这样在爱情中只懂付出而迷失自我的,被男人抛弃就觉得自己人生暗无天日的,只有你拼命爱自己,别人才会更爱你,知道了不?

啪啪给Melissa这样迷失在金钱与权利不懂去爱的,那些为了你的钱爱你的人迟早会离开你,而真正爱你的人不会!

啪啪啪给Candy这样为了爱情把自己低贱到尘埃里的,这种女人一定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那种,让她们受些伤,才知道真爱不是犯贱!

啪啪啪啪给Tina这样外强中干的弱智女强人直接到脸肿,玩什么不好玩初恋,岁月让一个中年男人大腹便便,也让他的心变得圆滑,保持你的理性和潇洒吧女人!

影片里的每一个女人,相信你都可以在你身边找到原形,看过此片的,请向伊能静学习,给她们狠狠来记耳光,打醒这些在爱情中迷失的女人们。

很支持她的观点:放手是另一种爱!人们在爱情里不懂得取舍,要么只是一味的付出,要么一直在索取,要么在一段失败的恋情里迟迟不肯抽身,给别人造成不适的同时,自己的生活更是乱七八糟。不如索性放手,给新的人生新的爱情开路。

不过伊导,麻烦你行行好,别把优点都分给像你老公秦昊那样的小鲜肉,片中窦骁饰演的角色,也给凤凰男(杨佑宁饰)、富二代(郑元畅饰)、中年男子(姜武饰)等留条活路吧,这种天下男人一般黑讲述方法,让观影的男人颜面何在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片子,讲述的是导演伊能静的爱情观后感,电影本身确实有些毛病,从这两天伊能静在网络上的反应也在虚心接受和吸取经验,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和好的心态展现。先抛开那些个缺点,但如果你身边的有像影片中描写的这些女人一样的爱情傻瓜,请像伊能静一样,给她们一记耳光,即使不能打醒她,至少你努力过!

我是女王观后感(二)

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无法从技术层面上去评价一部影片,就写写我一个观众看完后的感受吧。

我对《我是女王》这部电影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一开始很期待,但经过几次改档之后,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和兴趣慢慢被磨淡。

由于昨晚就有提前上映的场次,有一些朋友去看了,无论是微博还是群聊里,反馈的意见最多的就是剪辑问题。虽然有抱怨乔恩戏份不多的,但更多的其实是在抱怨剪辑得没头没尾缺少过度,感觉剧情很零碎。看了这些讨论后,今天,我把期待值降到了低点去看这部电影,毕竟乔恩参演的,肯定是要支持的,但看完后,觉得其实还不错。

这是一部群戏,围绕三个闺蜜和她们身边的男人们的故事。这部片里的角色还是挺现实的,因为的的确确是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而不是银幕里被美化升华的存在,所以放到有些剧情的时候,坐在我后排的两中年女人很唏嘘。

整部戏里第一次让我觉得鼻酸的地方,是酒吧里那段,Tony趁着candy跳舞时离开,candy发现后,一脸茫然无措的感觉,身边是欢闹的男女,搭上A-lin的《难得孤寂》,有种深深的落寞感。也是那段开始,我正式入戏。

由于电影的线较多,稍微有点零散的感觉,但整体来说每条线还是都交集在了一起,还算完整。不过问题也有,就是candy的身世,职业,与Tony如何交往,如何结局的,都没有交代清楚,这点上我觉得挺遗憾,其他角色的故事都是完整的,邬君梅那段前后虽然没完全演出来,却有通过口述来交代,如果乔恩这部分也有这样的交代,可能会好理解很多,这大概就是有一部分粉看完说没太明白的原因。不过这些问题都不妨碍乔恩的剧情是整部电影里的高潮所在,姐妹撕逼和与男友吵架,都演得很有爆发力,看的时候有感觉到现场观众的情绪被带动了起来。

再说说人设,其实整部电影里,基本上没有我喜欢或者认同的角色,大概因为我自己本来就不是恋爱脑,但剧里几乎每个角色都是恋爱脑,毕竟这片主打的就是不靠谱的恋爱。Candy是个傻到犯贱的女人,男友脚踏两条船,时不时消失,对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她还傻傻地幻想着有一天男友会甩掉另一个女友,跟自己在一起。好几次吵起来,但男友一发狠,她立马服软道歉,爱得实在太卑微,卑微到作践自己的地步,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妹子,不熟悉的我肯定会避而远之,熟悉的我大概会两耳刷子打醒她,值得吗?所以我也理解了为什么一开始找乔恩演这个角色她是拒绝的,还说这角色就是个小碧池。

candy本身是个性子比较火爆的人 ,说话很直很冲,发脾气砸东西拍桌子,包括维护姐妹,都可以看出是绝对不愿吃亏的主儿,但这样一个角色,面对男友时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差,虽然从三观上我并不认同这个犯贱的傻女人角色,但不得不说,乔恩演得非常好,对这种极无安全感的恋情的敏感,对男友的溺爱,时不时的茫然,发疯时的歇斯底里,以及对闺蜜感情的处理,都很可圈可点。与以前的所有角色都不一样,这里面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甚至有点陌生的乔恩,作为粉丝,凭这一点,觉得已经值回票价了。

电影本身水准如何,我不过多评价,每个人看了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其可取之处,夸也好,贬也好,与其盲目跟风,不如自己去感受。

最后,感谢乔恩演绎了一个比较边缘化的新鲜角色,也期待之后的作品。

我是女王观后感(三)

《我是女王》:一切从女人想通了开始!

请原谅我用这么隐晦双关的标题来开始《我是女王》的观后感,因为它确实代表了我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当然是比较无趣也比较心灵鸡汤那一方面的感受,而并非语带双关,走下三路的那种。

话说,伊能静小姐在我们七零后心目中,当年可是跟林志颖、小虎队一样的人物,只不过小男孩大多羞于表达自己的YY,也更容易喜新厌旧,随着年纪增长,不停地转向那些更加年轻,永远十八的新生代女星,而忘记了曾经最初喜欢的女子。象我这样的俗世男子,大概也就是伊小姐在《我是女王》里所要批判的渣男之一吧?

从本质上来说,《我是女王》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但是它又不同于浮于表面的那类纯靠撕逼和伪热血撑起来的,没有底蕴的女权。正如当下这个时代,十几岁的女孩早就在父母的贵养之下,高举起女权的大旗,要求的却只是小公主的待遇,完全忘记了真正的女权并不是凌驾于男人之上,而是真正尊重并且赢得男人的尊重!当然,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并不只是小女孩,绝大多数的男人也不懂,就象我!

伊能静显然是明白的,电影里说四个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不同程度地为情所困,为男人所困,为这个表面上叫嚣着推崇男权,骨子里依旧看轻看贱女人的时代所困。所谓女王不过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追求一层华而不实的袍子,却完全顾不上这袍子的内衬里其实荆棘密布,一穿上就叫人遍体鳞伤。

虽然是多线程叙事,但是总体而言,《我是女王》还是围绕着宋慧乔扮演的Annie展开,她一直遇人不淑,在两个不同类型的渣男间犹豫不定,还偏偏碰上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大反派伊能静,这才明白过来,女王的真正定义。

说实话,伊导野心太大,感悟太多,驾驭能力稍微有点欠缺,影片整体略显凌乱,但是好在所有的感悟都是真的,痛彻心扉,又能终于云淡风轻,重新上路,真正的女王往往是经历过无数风雨,无数渣男的历练,勇敢而且奋不顾身地为爱受了罪过,如同取西经的孙悟空一般,才终于炼就了一身不败的金身。只是到了这个时刻,回首望去,这一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又是否真的值得呢?

所以只凭这一点感悟,就足以令人原谅《我是女王》在技巧上的一些生涩之处,毕竟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新导演,把自己整个都放进电影之中,难以自拔也是情有可原的!

突然想起,伊导1994年发行的《圣女传说》里有一首《十七岁》,时年25岁的伊,娓娓唱来一阕熟悉的遇人不淑的伤感故事,彼时的伤感,印证《我是女王》里的历尽沧桑犹不悔,更是令人感慨良多!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一)

化比较严重,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个富足,福利优越,文明的石油国家。但是看完了三部曲和《樱桃的滋味》,除了面目荒凉和一辆很破的车,丝毫看不出富足文明来。这部《我在伊朗长大》,更是把伊朗妖魔化了。我有点怀疑这些导演,是不是伊朗的张艺谋。

片子里图画的风格我很喜欢的,一部黑白动画片,却史诗般的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历史,轻松的表现了极其残暴的政治,和人们的挣扎,让人笑中充满了无奈和同情。

有人说看过《我在伊朗长大》,相当于复习了近30年来的伊朗现当代史,它同时也是导演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自传性质的成长史。影片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出国前、奥地利、回国后三个部分。德黑兰的玛赞一家本是帝王之后,从小她就受到各种思想的耳濡目染,勇于发表己见。在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冲突内乱、伊斯兰革命后,两伊战争随即爆发,伊朗更趋禁锢保守;考虑到玛赞的将来,父母将她送出了国。异乡的孤苦、女孩的发育并没有让玛赞忘记自己伊朗人的身份。一段跌跌撞撞的奥地利生涯后,她重返伊朗。可新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由于国内政治氛围没能好转,她又再次离开,并被告知永远不要回来。

电影到此结束,但真实生活中的玛赞自此居住在法国,先后出版了四册漫画,并有了由漫画改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在伊朗长大》。整部影片只有极少的现实场景是彩色的,大篇幅的回忆部分只用黑白两色,可以附会说它们是这个国家常见的两种颜色,或者只是为了突出明暗差异与二元对立。影片的画风也极为简单质朴,是那种极为传统的黑白动画效果。在这种描绘下,封闭与开放、自身成长与祖国命运、宗教专制与民主自由的冲突更显激烈。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二)

这是看完《我在伊朗长大》之后最为之感动的几句话。看了三遍,而且每看一遍都感受不同,但唯有一点是没变的:这部影片写的是在伊朗动乱的大背景下一个女人的史诗,一段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心灵之旅。玛姬的外婆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虽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以及所讲的话都是举足轻重的,她教给玛姬以及观众许多做人的道理,相信作者的漫画也有怀念外婆的初衷。我想,影片最想表达的就是永远别忘了你是谁,也别忘了你的家乡。

其实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玛姬第一次出国为界,前部分是以玛姬的眼睛看世界,后部分是以世界的眼睛看玛姬。由于影片是以黑白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的,且小玛姬天真活泼,让观众透过她的眼睛看伊朗的政治、战争等问题时,没有任何紧张感,反倒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让人笑中带泪。而我看到的伊朗,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就连最平常的聚会、喝酒、牵手甚至听音乐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让人又心生敬畏的是,伊朗人民并没有放弃追求,他们秘密地享受那一切,与政府做着无硝烟的斗争。看着玛姬在衣服上写着punkisnotdead时,我知道,自由和权利是人们永远追求的,政府无权剥夺,也剥夺不了的。

玛姬出国后的生活是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

纵使身处人群之中,还是会感觉孤独;当适着说服自己已经找到归宿时,还是会显得格格不入。玛姬试图融入那个新环境,但作为一个伊朗人,她被当作野人,只是一个来自狂热的宗教徒国家的野人。她学会吸烟、蹦迪这些年轻又近乎堕落的生活,她本应不是这样的女孩,她放弃了自己的本性勉强自己学着别人生活,最后却还是一个另类。

1、家是永远包容我们的地方,受伤了,唯有父母会不加追问只求你能平安回家。当玛姬打电话给父母时,电话那头的父母抢着讲话,千叮万嘱,母亲最后说了名多吃蔬菜和水果,让我潸然泪下,往往他们都是从最微小的地方关心着我们。

2、永远忠于自我,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有她的气节,而不是靠外表赢取别人的喜爱,靠装可怜赢取别人的同情。人人都有选择,但万万不可选择陷害别人而满足自己,那样只会让人更看不起你,即使是深爱你的家人。

3、婚姻永远都不能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如果你确定自己一个人会比跟那个混蛋一起更幸福,那么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吧,一次婚姻的失败是为了下一次的更好,但是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心。

4、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不要去逃避什么,有胆量的人别人更欣赏。

5、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乡,自己是谁,姑娘,你从哪里来?伊朗,电影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们的是感动、回忆与赞许。

玛姬的成长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她也告诉了每个人,自由是有代价的。茉莉人生,有了亲情的陪伴以及外婆教与的为人之道,就足以芬芳整段人生旅程了。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三)

《我在伊朗长大》是根据伊朗女漫画家玛嘉莎塔碧自传漫画改编的,带有强烈自传色彩,回忆了女作家上世纪70至80年代期间,在伊朗的成长经历。该片由伊朗和法国合作,莎塔碧和法国导演文森特巴罗纳共同执导,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为影片配音。它以8岁小女孩为视角,讲述这个带有皇室血统的伊朗女孩的成长过程。

小女孩玛嘉被父母送到奥地利读书。在奥地利的她,并不能适应欧洲的生活环境,在独自流浪两个月后,她要求回国。回国后,受到欧洲思想影响的她,却又不能全部融入伊朗的生活,对其身份深感迷惑。她不知道她是伊朗人还是外国人。在自我封闭一阵后,开始觉悟。她有了第一段婚姻、有勇气面对亲密朋友的意外死亡。她最终的选择是,再次远走他乡,奔赴法国。而漂泊的代价是她的外婆在其离开后过世,而她未能再见外婆一面。

在法国,这部动画片得到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迄今的票房已经达到900多万美元。

亮点:2D线条勾勒人物

这部动画片完全是玛嘉本人的真实写照。玛嘉的外公曾是伊朗王子,在风云变幻的上世纪70年代,她曾到维也纳读书,后回到伊朗结婚又离婚,最后到法国定居,从事漫画艺术多年。《我在伊朗长大》却与时下流行的3D动画不同,该片仅仅以简单的2D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外型,影片的整体也更多地采用了黑白亮色来烘托事件的发展。

影片分为回忆和现实两条主线,回忆的部分和漫画一样都是黑白二色,颜色浓重,适时地表现女孩孤独的状态;现实部分则是有颜色的,但在颜色的运用也较为单一。导演运用简单的线条和黑白对比带出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运用令画面充满力量。

这部画面简单的动画片之所以受到观众追捧,是其在深刻的人性关怀故事中。充满了幽默、调侃的风格,出其不意地让观众笑中带泪。导演玛嘉通过这部动画片勇敢地面对自己成长中的诸多问题,不仅是身份认知的迷惑,还包括对祖国的认同,从在异国不敢说自己是伊朗人到大声说出自己的出生地;对恐惧的认知,从陷害他人到直面恐惧再到彻底挣脱恐惧的威胁。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一)

在跨越新世纪的时候,张艺谋导演为我们奉献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融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的诗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海明威曾说过:世界上只有爱情和战争值得一写。法国著名导演克劳德勒卢什说:我认为世界上只有爱情值得一拍。初恋是人生最美最难忘的记忆,或美好或忧伤。虽然现代人对爱情的看法和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那种纯纯的爱情还是很多人都向往的,特别是每个人的初恋。在我们八十后的这一代人里,已经很少有这种爱情了。张艺谋导演在世纪之交用怀旧的姿态向我们这一代讲述了自己父辈那个年代的爱情。那个年代已经结束,随之那种爱情也不复存在。在对时代进行缅怀的同时,又是对古典爱情的一次情祭。

本片先在2000年的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随后又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再多的奖项也比不上我们对他的喜爱。《我的父亲母亲》向大家讲述了一段纯粹的、纯朴的、纯真的、纯情的爱情故事。影片一直在颂扬这种爱情,情祭这种爱情,质疑和反省现代城市文明。其中又包含着尊师重教的主题,为乡村教师唱响赞歌。

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奔丧期间,儿子充分感受到了纯朴的乡情和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让儿子想起了听说过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故事:年轻时母亲是村里的美人,与来村子教书的年轻老师父亲,一见钟情。母亲用家传青花瓷碗为记号,为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通宵为他织红,每天聆听他的朗诵声,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父亲和母亲相爱了。然而父亲被打成右派被带走,母亲就一直在回村子的路上等待父亲回来。

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再到过去。表现现在已过去分别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人们在彩色的过去时画面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在时画面中感伤。第一段现在时主要讲了父亲离世后,母亲对父亲这种40多年不变的爱情。第二段现在时着重与子辈与父辈的亲情,乡亲对父亲的敬畏之情。中间的彩色大段落是对年轻时父亲母亲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的歌颂。这一大段落又可以分为四小章,讲述着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历程:首先是相识,其次是暗恋,然后是相爱,最后是等待。四个章节就像四段乐章为爱情奏响赞歌。影片处处透露出情字,又被爱包围着。

影片中的场景选择在了一个自然的、未受污染的、与世隔绝的北方村庄。这里有广阔的田野,起伏的土丘,大片的白桦林,蜿蜒曲折的小路,成群的牛和羊,又有纯朴善良、尊师重道的乡亲们,还有仿佛是美与爱的化身的主人公我的父亲母亲。母亲招娣是这个村子里最美的姑娘,纯朴勤劳善良,与失明的外婆相依为命。纯情的母亲对来村子教书的父亲一见钟情,开始时羞涩于爱情的表达,以一种最纯朴的方式为心爱的人做最好吃的派饭,传递着暗恋之情,又通宵为他织红,为了聆听他的读书声绕道前井打水,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后来母亲终于与父亲在小路上邂逅,母亲已经忘乎所以。在第一次打水中,母亲勇敢地邀请父亲到家里吃派饭,这样父亲与母亲相爱了。向张艺谋的其他影片中的女性一样,母亲有着对爱的执着、勇敢、坚定、狂热。在父亲被打成右派送走后,母亲执着地追逐送爱情之餐;坚定地不畏风雪等待爱情;狂热地带病去县里找父亲。母亲的这种勇敢自由恋爱在村子里开了先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父亲是文明知识的代表,在父亲身上透露着博大的爱爱文化,传播文化,教书40于载。面对母亲爱的付出,打动了他的心,与母亲相濡以沫,一爱就是40多年。父亲培养儿子读师范,继承知识文化的传播。我们最后看到儿子传递着这种爱,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我的父亲母亲》的英文名叫做THEROADHOME,回家之路。影片也在不断地强调这路。这是怎样的路?村子与外界连接的路,父亲送学生放学的路,母亲与父亲第一次邂逅的路,母亲追逐父亲的路,等待父亲归来的路,抬棺要走的最后一段路。它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这路又是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之路,它见证了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又象征了父亲与母亲爱情的曲曲折折。

在影像方面,张艺谋与侯咏的合作可以称得上是完美。在唯美的充满意境的诗化的镜头中,处处氤氲着温暖与生机。

在表现年轻母亲的时候,镜头绝大多数用了特写景别。把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那种少女怀春的心境,充分流露出来。母亲在不远处望着送去的派饭,是否到了父亲的手里,那种对心上人的关爱,纯朴的爱情表达方式,通过特写让我们认识了母亲的纯情。母亲每次看父亲时的那种腼腆,聆听父亲读书时的享受,母亲年轻时的美貌、朝气,都在这些特写中一一展现。

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运动镜头。母亲在山间、在田野、在林中奔跑追逐的镜头,是影片中最多最美,也是最具动感的镜头,有着自然的生命蒸腾出来的气息,还有着一种对爱情狂热的追寻。影片中主要出现了七次母亲奔跑。第一次是在母亲初见父亲,两个人的视线相遇后,母亲少女的心被触动,欢腾的像小鹿般奔跑在路上。第二次,母亲在一片金黄的白桦树林中偷看父亲送孩子放学时的奔跑,这时的动作被慢放,在母亲的主观与客观镜头交叉剪辑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那种执着、腼腆的暗恋。第三次出现在父亲离村后,母亲追逐父亲的马车而去,这也是最激烈的一次奔跑,代表爱情信物的青花瓷碗打碎了,爱情之餐蒸饺掉在了地上,连父亲送给母亲的定情信物红发卡也跑丢了。这段奔跑我们可以称它为奔跑冲突。最后,青花瓷碗补好,这象征着破镜重圆,并且暗示父亲与母亲可永世不再分离。红发卡也找回,象征着爱情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回,也终究会找回。第四次奔跑是父亲走后,母亲相思中感觉听到了父亲的读书声,就立刻夺门而出,跑向学校,这种等待爱情的焦急心情充分表露。那么接着就有了第五次,母亲的行为感动了上苍,父亲为看病中的母亲偷偷回来,母亲大病初愈得到消息立刻跑向学校,我们看到母亲身体虚弱跌倒了爬起来再跑,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又有主题音乐的烘托,我们都为之动容!第六次是年老的母亲又听到了熟悉的读书声,我们似乎看到了母亲像年轻时一样奔跑起来。最后一次出现在影片结尾,是第一次奔跑的重复画面,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来到了父亲与母亲爱情的开始。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将过去与现在很好的隔开,彩色的过去表达了过去时光的美好、五彩缤纷,对父亲与母亲爱情时光的赞扬。现在为黑白,带上了父亲死后的悲凉,又衬托出了过去美好的彩色。在彩色画面部分,色调上处理成暖调,透露出这种温馨与生命的朝气。画面色彩绚丽丰富,黄绿色的田野,金黄的白桦林,白色的树干与羊群,湛蓝的天空,深蓝的棉衣,还有服装上各种细小的色彩。影片还是着重突出了红色,这次红色成了爱情的象征,红围巾,红棉袄,红布,红发卡,红剪纸。红色在片中还流动起来,母亲的每次奔跑都是红色在流动,更增添了这奔跑时的动感。

光线又赋予画面活力。年轻母亲总是被一团黄色暖光包围着,显得那么娇美可爱,朝气蓬勃。室内场景暗亮暗的影调布置,晨、夕黄色暖光笼罩下的大自然,无不显现出一种和谐唯美。又有灿烂明媚的阳光不断射入镜头,产生七彩光斑,这光斑又照衬着母亲,既美化了画面又使母亲倍添少女的青春活力。朴素的美不是靠化妆而来的,是大自然最真实的光塑造得。

在影像的技术处理上,几个段落应用了大篇幅的影像叠化。像在母亲望着不远处的派饭是否送心上人拿走时,一份份饭被拿走,又吃完送回的镜头不断叠化,还有母亲苦苦寻找红发卡时在路边等到父亲回来时的叠化运用,都表示着时间的跨越,时间上的积累。在抬棺这段画面的叠化,把这种送殡队伍的气势表现出来,又把这种追念之情,对爱的回报、爱的颂扬抒发了出来,一种诗意的延续。

配合影响运用出色的音乐。用管乐奏出的主旋律贯穿于整部影片。语言对白少,而音乐运用多,使整个影片的抒情之意、诗化风格,完全烘托出来。情绪往往被音乐带到最高点,沉浸在这种悠长感伤地氛围中。这首由三宝作曲的主旋律音乐像极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主题音乐,中国的管乐的演奏不亚于苏格兰风笛的运用,再加上影片开头,家中《泰坦尼克号》海报的出现,仿佛告诉观众这是中国版的中国人自己的《泰坦尼克号》,拥有同样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

影片的开头以儿子我的第一人称进行旁白叙事,把观众引入故事中。在黑白影响的现在时,儿子看着父亲与母亲合影的旧照片,想起了听到过的父亲与母亲年轻时的爱情故事。接着转场,黑白照片叠化成了彩色的小路的空镜头,完成时空跨越,主旋律音乐跟着想起,进行情调上的渲染。影片结尾,年老的母亲听到读书声跑到学校,是儿子在做父亲生前的事儿,母亲感慨万千,这时年老母亲的画面与年轻时的特写画面叠化,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少女时的母亲,感叹时光的流逝。儿子读书声又与父亲的读书声重叠,这是穿越时空的交流,在子辈与父辈之间。镜头最后又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纯真年代,母亲看着父亲送学生放学,爱情的主题与尊师重教的主题又一次得到升华。母亲初见父亲后的欢快奔跑的大远景,最后奔跑定格。导演带我们回到父亲与母亲爱情的开始,又是对那种爱情祭奠的开始。主题音乐又再一次响起,用了女声气音咏唱出来,把情祭的主题尽情渲染,把情绪推向高潮。

张艺谋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是啊!我们就要这种单纯,浪漫。我们向往这种爱情,不如跟着电影一起来祭奠。

《我的父亲母亲》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一出场,就是暗沉寒冷的天气,一丝寒意从心底慢慢渗透每道骨头。黑白的画面,穿着厚棉袄的人们,纯朴厚实的气息从画面上吹落下来,沉积在我的内心里。

父亲死了,儿子赶回来为父亲办丧事,而母亲,年老了,仍固执地亲自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抬回来。

这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转,回忆兜兜转转而来,明朗欢快俏皮的绿色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庄,贫瘠落后,但是孩子们向往知识,姑娘们向往爱情,村民们希望下一代有出息,于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男人出现在这座村庄里。他是坐一辆马车来的。下车后,无数的村民们翘首仰望这个象征着知识和文明的男人。笔挺的中山装,短短的盖分头,干净的笑容。他回过头去,一个女孩清亮的眸子紧紧追随着他的身影。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第一眼看到父亲,便喜欢上了。

父亲在乡村唯一的一所学校教书,吃的饭是村民们弄得。而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她煮的饭菜,每次都用同一个白底青花纹的碗,并在不远处窥视父亲是否吃了她煮的饭。

那样等待心爱的男人的场面,那样纯朴执著的感情,它们像一根线,牵引着画面不断变换。

母亲开始了每天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因为那口井靠近村小学,可以看见父亲的身影。母亲不停踮足回望,而父亲,也带着有点傻的笑容望向母亲。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柔情脉脉的眼神。

章子怡美得几乎让人不敢呼吸。太清纯的美,太清亮的眸子,似乎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世外桃源的平原,微微倾斜的山坡,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父亲送学生回家,母亲守候在父亲必经之路,一看到父亲的身影,立即提起篮子,开始了追逐父亲的行程。终于,有一天,他们面对面相遇了,父亲对母亲简单说了几句话,母亲就欢喜得忘掉了整个世界,篮子丢落在地。她跑回去,对父亲一笑,像一只小鹿一样欢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这并不是影片的高潮,却让我感动至极。怀着爱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在路边守候心爱的人,这样的场景,或许我们每一个初恋的人都经历过。或许,张艺谋也是这样诉说着初恋的情怀。

一天父亲跑到母亲的家门前,他拘束地立在栅栏外,说,我要走了。母亲的欢喜顿时烟消云散,父亲又说,过两天,我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并送母亲一个红色的发夹。母亲呆了,回到屋里时,看到一碗饺子还没给父亲,她快速包好饺子,追赶父亲。可是父亲已坐上马车走远了。母亲就抄近路,几次看到马车就在前面了,追赶再追赶,爱的力量,超越了疲劳,超越了恐惧。很多次,跌倒在地上,很多次,爬起来。当再一次跌倒时,摔得那么重,碗也摔破了。连同母亲的心,也一起破碎。然而,更让母亲伤心的是,父亲送的发夹不见了。她就一直找,一连几天,最后终于在家门口找到。那只摔破的碗,母亲请人缝补好了。

父亲要回来的那几天,母亲都早早出发,到村路口等父亲。漫天漫地的大雪,凛冽的大风。冰天雪地里,母亲一直张望,冻得感冒了,晕倒了。而父亲终于回来了。

回忆的大门渐渐闭合,明亮宽阔的平原,金黄色的田野。舒缓而略带感伤的音乐。

父亲的葬礼简单,但又隆重无比。很多很多他的学生都赶来了,长长的人群,灰暗的色彩。

一如既往,这部影片获得柏林电影节的大奖。没有浮华尘世的艳丽和空虚,或者复杂到百折迂回的情节。平淡,朴实在这里得到升华。内容是如此建简单,画面是如此极致。单纯的艺术,单纯的人性。发夹和青花瓷碗成了这部影片的重要道具,多简单的道具啊!可是,谁又能说得出这简单下的深深情意!

电影里音乐一直不断,三宝的音乐确实让影片增色不少。音乐是电影里一种清越的灵魂。因为有音乐,我们的心才会一丝一丝的疼,然后慢慢沉静下来。

隐约之中,总觉得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女性的形象总是很明亮,以至于掩盖了男性的光芒。18岁的章子怡有着柔顺浓密的长发,漆黑明亮的眸子,清纯明媚的笑容,小鹿一样轻快娇憨的行走。但是,即使是这样清纯质朴的少女,却有着野性的桀骜不顺,倔强的执著。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追求的是什么,并为之坚持不懈。

我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含蓄爱情,并且,是人们对于知识和美好爱情的象征。极少的话语,极多的音乐。村庄纯净的空气,迂回的山坡,广阔的平原,让人的心哗的一声沉静下来。

艺术性和人性在这部影片发挥得淋漓尽致。张艺谋把个人的风格融入到作品当中,例如金光闪闪的麦浪,大片的青绿,借助了大自然的美。欣赏时,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在心里传递,而另一方面,一种惆怅也悄悄滋生。那样的爱情,如今还存在吗?那样的一个山里姑娘,还存在于某一个遥远的村庄吗?是否有男子,正为寻找这样一个姑娘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有一种爱情叫做坚守,它爱如鸿毛,重如泰山,使天地化作一渺,让时光化为一顺。当神创造爱情这种东西,就将人类的两个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什么是爱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爱情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富士山樱花散落时,爱是家庭;在香榭丽舍的灯红酒绿中,爱是浪漫;在曼哈顿的车水马龙间,爱是自由;而在这片漫天飞雪的黄土地上,爱则是坚守。

每次看《我的父亲母亲》,总会想起那个编着马尾辫身着红棉袄在山坡上等待爱人的山乡姑娘形象。没有只言片语的浪漫,没有山盟海誓的誓言,也没有与君相绝的治死不渝,张艺谋向观众诠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中国式的含蓄爱情,就连它发生的背景也是如此纯美的山村田园村庄纯净的空气,迂回的山坡,广阔的平原,让人的心瞬间得到沉静。主人公的爱情也就在这水天相接处播种滋养。

18岁,在这个青春盛开的刹那,初恋如昙花般绽放,但纯真的爱,却像着先生来时的路那般绵长不断。随着这蜿蜒的小路,总能看到那位母亲急切盼望的眼神,那是一份执着的坚定的纯洁的爱。那条蜿蜒的回家之路,似乎也表明这段爱情的艰辛,这份平凡的相濡以沫的幸福。我自己很喜欢故事中婉转悠扬的背景音乐,可以说正是这朴实的声音一次次将平淡地情节推向高潮,而又在华丽之极归于平淡,情浓到极处,便是一片纯然天机,质朴无华。这也正体现了整部影片所歌颂的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

天长地久,这是我们中国人对爱情的定义,这个定义已经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了五千年,前人不曾怀疑。但当这些古老文明被现代观念冲击时,这种传统爱情观却被今天的中国人所不屑。有人说中国的故事很少能感动中国观众,尤其是张艺谋的乡村爱情影片,原因只有一个土。18世纪中国有强烈的排外思想,也许是世事轮回,21世纪中国有出现了更加强烈的排内浪潮,尤其在爱情方面。中国的青年们开始追求法国式的浪漫,美国式的自由,却摒弃了众多的中国式爱情观。我们已经很少提起什么朝朝暮暮,什么地久天长,甚至很少提起婚姻家庭,更不要说那种40年的爱情长跑。所以对于这部电影中的爱情观,很多人也许仅仅是感动或者一笑置之,毕竟地老天荒这种爱像梦般可望而不可及。

坚守,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如此的厚重,以至于今人不曾理解和探求他的精要。学习西方,中国人似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复着这样的思想,把它叫做文化入侵也好,文明殖民也好。总之,中国的年轻人已逐渐成为了西方文明的附庸,人权思想,金钱至上甚至于爱情家庭。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当这些人在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浪漫,追求那片刻的幸福安逸时忽略了一点,他们忘了东西方的文化鸿沟。西方有女权主义,中国没有;西方有弗罗依德,中国没有;西方有浪潮般的性解放运动,中国更是没有。我们想让自己看上去很现代,很时尚,却掉进了虚伪文明的陷阱。我们想让我们的爱变得潇洒,却没想到原来最洒脱的爱情深埋在中国五千年的地下。

我不想高谈阔论般讲述爱情如何,这样只能让自己更显无知,因为本就没人知道爱情究竟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然而,爱却隐藏在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你爸上课的声音我听了四十年,还是没有听够,主人公的这句话让一切对爱的华丽词藻黯然失色。没有什么可以跨越40年,可以跨越生死,只有爱情。

影片最后在结尾处,张艺谋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爱情的定义那个场景至今让我难忘,在破旧的乡村教室里,穿越时空的声音又一次出现,读书声再一次在梁柱间回荡。顿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叠化,在她眼前,又出现年轻盈巧的招娣穿着碎花红袄雀跃在让她走不完初恋的那一条小路上。在那条父亲来时的路上,也是父亲回家的路上。这条路的尽头是深情双眸中望穿的秋水。似乎每个人都在教室外的寒风中无声的流泪,心中却交响着两个不同的声音老去的容颜,不曾老去的爱情。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一)

影片由在印度妇孺皆知的万人迷影帝沙鲁克?罕担纲本片主演,2009年沙鲁克?罕去美国宣传电影时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机场遭遇扣留,被问话达两个小时,原因仅是他的伊斯兰教名字,最后由印度大使馆出面交涉才获放行,而本片的部分情节与现实惊人的相似成为一大看点。

片中主角患亚斯伯格症(可归为自闭症),有着超常的记忆力,这让人想起《雨人》中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雷蒙,雷蒙患有自闭症,也有超常的记忆力,对数字极为敏感。还有一点相同,他们各有一个兄弟,而且关系并不和睦。不同的是,《罕》中的主线是爱情,《雨人》中的主线是兄弟二人的亲情。

罕为了爱情,要去见美国总统,说一句:他的名叫罕,他不是恐怖分子。片子一开始就是罕在上访路上的磨难,接着用闪回讲述他的童年、来到美国的经历和遭遇,一个半小时之后,继续讲述罕的上访之路。这千辛万苦、百般磨难的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秋菊打官司的坎坷路,以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品《换子疑云》中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母亲为儿子奔走呼告,还有去年戴立忍作品《不能没有你》中武雄的上访之路。

到后头,罕没见到小布什,但见到了新上任的奥巴马。罕的执着劲和阿甘一样,成功觐见总统也像阿甘一样,不过要艰辛曲折得多。罕比阿甘幸运的是,拥有可贵的爱情和爱他的妻子,阿甘爱上的珍妮并不喜欢他,到后来珍妮经历许多,才又与阿甘相聚。

罕和曼迪娅的爱情是情节的主线和推动力,在这主线上加了许多东西:宗教信仰、恐怖主义、种族歧视、媒体正义等。从目前的效果看,编导的做法是成功的,大部分观众都买账:被感动了。事实上,在这样一个影片中,添加如此多的东西绝对是不堪重负。面面俱到,一切问题得到解决,只能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片子的各个倾向都站在道德和法制的一边,并随意添加一些叙述。罕在途中遭遇黑人妈妈,后来又返回相救,以及举报清真寺中的恐怖分子,这些情节明显是编剧想一出是一出,为了突出效果、放大罕的信仰与仁爱,不管不顾塞进一通情节。在这几个地方,编剧并不高明。

当信仰问题和热点事件放在一起讨论,两个问题轻易解决,如此轻易,使问题的结局令人难以信服。即使被罕的行为所打动,也得承认影片对各种问题的过度粉饰。一部轻飘飘的商业电影,带着煽情炸弹,看起来像是基于大爱主题的良心作品,实则是刻意逢迎的商业元素在主导。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对各种问题都只能隔岸观火,也许我该只关心罕令人敬仰的信仰和对爱毫不犹豫的付出,可一切显然只是劣质的幻象,就像片中的阳光和音乐,光线过于明亮以致刺眼,音乐过于饱满以致噪杂。

《我的名字叫罕》片中所处理的议题,是极为严肃且沉重的社会政治课题,并尝试对种族宗教歧视和标签作出人道主义的回应。要以轻松的手法去呈现这沉重的课题不是问题,可惜的是,影片的导演并不是要凸显这些问题的关键,而是让童话式叙事和大团圆结局去淡化甚至是埋没问题的根本因由及关键的矛盾所在,沦为屈从于建制淫威的贡品。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遭袭击事件,让美国找到了维护其帝国主义扩张野心的借口,借助恐怖袭击事件去扑灭国内外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异议声音,而保守右派势力更将穆斯林社群妖魔化为可怕的假想敌,以煽动仇视移民的情绪,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将美国帝国主义穷兵黩武所衍生出来的恐怖主义,嫁祸给全世界穆斯林,从而对欧美国家的穆斯林社群带来极大的冲击。

911后,美国帝国主义发动了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制造社会集体恐慌心理,以为其全球范围的反恐圣战铺路。新麦卡锡主义在911后应运而生,目的旨在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反动神圣联盟,以国土安全和反恐战争的名义,去妖魔化任何反对统治资本霸权的异议声音。侵略阿富汗是第一步棋,然后以搜索(却从来没找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攻占伊拉克,并锁定伊朗为反恐战争的下一个目标。

美国政府以安全的名义,限制了美国公民的基本自由,监控人民的通讯,而那些样貌看起来像阿拉伯人或者是公开批评美国政府政策的人士,被政府当成嫌犯进行监视一点都不出奇。美国政府甚至还主张要所有人充当警方的线人,指控任何行踪可疑的人士。《我的名字叫罕》的主角,最后为了当好人,当起美国政府的线人,举报所谓的坏人,完全暴露了影片的主题完全不是批判繁衍恐怖主义的美帝建制,而是附庸在资本统治阶级合理化侵略暴行和打压公民自由的说辞。

看完影片,除了收获到这些联想,不得不为影片本身和片中的主人公罕感慨一下,这真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主旋律,万分和谐。片子是由印度宝莱坞制造,理应是印度主旋律,无可厚非;有趣的是,它又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简直是站在好莱坞的角度拍摄的一部电影。罕在911事件后,因为穆斯林的身份,遇到问题,而后问题解决。对于美国观众,影片的和谐度甚至甚于好莱坞电影,在各式的好莱坞片中出现的种族歧视问题都要比本片尖锐、更接近现实主义一些。最后,罕受到奥巴马的接待,他成功了,为了爱情,为了一个简单的正义申辩。高潮到了,感动吧,快感动,不感动显得多么冷血。在这里,《罕》几乎成了一部外交片。还有,山寨奥巴马的造型和讲话使人出戏,有些喜感,减弱了煽情效果。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二)

一直很佩服印度电影的一点,就是他们可以把任何一部电影拍成一种旅程,在观影的两个多小时内,观众将很可能经历歌舞片、爱情片、动作片、悬疑片、喜剧片、剧情片等等电影类型的阶段性轰炸,而无论类型如何繁乱,观众却总能被故事和细节所吸引,尽情地跟着角色走。《我的名字叫可汗》虽然是为了照顾国际市场而创作,从形式上似乎不那么印度,但是其依旧具备印度片的如上特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比通常的印度电影短很多),影片时而是轻松的爱情片,时而是有趣的喜剧片,时而是沉痛的励志片,时而是黑色的剧情片,时而是感人的传记片,可是投入进故事和细节后的观众,却并不在乎影片在类型上的飘忽不定,而是稳稳地坐在座位上,任凭影片带领自己渡过难忘的两个小时。

以前在批评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时候,我经常会在影评里说其最大的缺点是类型不稳定。在一部电影中融合进三种以上了类型片元素,90%都会被我认为是很糟糕的。于是,看上去好像如果一部影片不把类型做稳定,就难以讨好我似得。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我的观点是,对于年轻导演,对于小成本电影而言,将一种电影类型研究透彻些,技法运用熟练些,一定会是好事。因为年轻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多类型融合的,硬件条件和自身的经验都是不足够的,所以我认为年轻导演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就应该把电影的类型和风格更集中一些,以此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供一个基本可看的作品。等自己对各种类型元素掌握熟练,又有大投资做保障的时候,便可以尝试对多种类型和风格的交叉运用了。要知道,《我的名字叫可汗》的投资可是高达1200万美元的,而其导演卡伦-乔哈尔不仅出身于电影制片人家庭,还在1995年便以演员身份入行,已经是1998年便推出过导演处女作的编导演全才的老资历了。即便是在如此成熟的环境和条件下,《我的名字叫可汗》也仅仅是将多种类型片段化,而并非100%的类型融合和创新。不过,从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创作模式最出彩时的模样,十分值得观赏学习。

如果做得不够圆滑,第一段曾提到的那么多种类型片元素放进《我的名字叫可汗》,也会让观众感到很乱套的。没有基调的电影,对观众依然是一种折磨,除非导演真的是天纵英才或灵光乍现。于是我们看到,影片在一定段落内,基调也是一定的。比如一开始,影片的故事整体需要交待一下主人公可汗的身份背景啊、性格特征啊、家庭情况啊、感情经历啊之类的,用其911前的幸福状况,为911后的怪异行动做铺垫和反差。如果对于一般的影片,肯定是以传记元素为主,那这段铺垫性质的剧情,只需要15到20分钟即可,只需要把情况交待清楚即可,没必要去展现各种生活的细节。影片的重点一定是可汗在911后的各种艰辛旅程。印度电影人却有着跟咱们完全不一样的思维,他们把911前的铺垫部分做了1个小时,如果独立来看,简直就是一个起承转合完备,各种细节都非常丰富的爱情片嘛。这个段落里,不仅清晰交待了各种信息,还积累了大量的情感。

这一段落完全结束后,以911事件为情节点,影片的故事、风格等等都呈现180度的急转。影片立刻从一个类型转入了另外一个类型。从后一个小时来看,故事完全就是经典传记片的成熟套路。可汗的个人魅力不断在影响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说,砍掉前面1个小时的爱情片,只看后面的传记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部中规中矩,各种元素都完备的影片。如果单独来看,前一个小时的爱情片,和后一个小时的传记片,都是元素完备的影片,不过整体素质也就是70分。可是人家奇妙地就在于能够把前面轻松浪漫的爱情片和后面黑暗深刻的传记片结合到一部电影中,把电影不做成猎奇的节目,而变成一种人生的历程观察。两者结合,情感过渡;前面积累,后面释放,整个影片的观赏感觉一下就给提升上来了。这就是为啥我左边的左边那位女观众在影片后半段就基本上没有停止过抽泣。在后半段我们看到,基本上也并没有什么煽情的段落,角色也总是眼里含着泪而已,从来没有哭得噼里啪啦的,可是观众就是很感动,就是跟着一起含着泪。这就是因为观众能够从后半段朴素的叙事中联系到前半部分的情感积累,于是自我煽动情感来配合了一下。印度电影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能出精品也能出又闷又长的裹脚布,还好本片就是最最精品的那一类。

印度人看电影和咱们的心态稍有不同。咱们看电影是当做高端娱乐消费的,就想着在1个来小时里受尽刺激;而印度人是去度时间的,有点儿类似旅游的意思。于是我们的电影往往是对某个事件的集中描述,而印度电影则是对某个角色的大段人生进行散漫的呈现。两种创作方式自然是各有利弊了。不能说《我的名字叫可汗》让我们稳稳地坐了两个小时,印度电影的创作方式就一定好。这片子在印度电影里,怎么也能够算得上是年度前三了,跟咱华语的那些圈钱作自然是天上地下了。不过我们得感谢一下引进时的剪辑人员,能够将本片的时长控制在了两个小时以内,否则不知道内地观众是否还依然能够适应它。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三)

爱与仁慈总是最有说服力的,正如信仰至高无上。不论地域,不论种族,爱的故事永远动人。

如果不说《辛普森一家》,不说美国脱口秀节目,仅仅盘点银幕上的美国总统形象,估计也得算好半天。从剧情片、喜剧片到科幻片、灾难片,总统先生总得在危难时刻站出来为人们分忧解难,这也是人心所向。有时,要见美国总统的热切愿望还成就了瞩目的故事。去年印度拍了一部《美国总统来了》,今年又有《我的名字叫可汗》。

对于涉及族群和宗教的主题,后者导演卡伦乔哈尔曾表示,我所受的教育让我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存在的种种误解。我试图以一种包含情感的、有效的和戏剧化的方式去阐述这个主题,希望形成一种可以在全球层面沟通的方式。的确,全球票房和观众的感动都已经认可了他温情的处理方式。

和大多数印度爱情电影不同,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以美国911后遗症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直面美国电影试图回避的一个问题,即对穆斯林的歧视。不过,这样一个涉及族群和宗教的沉重现实题材因为爱的力量而不再遥远,震撼心灵,也催人泪下,足以让世界各地很多人深感共鸣。

他是里兹万可汗,他用爱与仁慈完成了他妻子用仇恨无法做到的事。这个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穆斯林孩子,长大后随弟弟从印度移民到美国。在认识了单身母亲曼迪娅后,可汗不顾一切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然而,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反对穆斯林教徒的情绪愈演愈烈,曼迪娅的爱子山姆在一场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不幸身亡。

于是,可汗顶着自己的穆斯林姓氏和对爱的信仰,踏上艰难旅途,为的就是告诉总统,也告诉所有美国人,他不是恐怖分子。终于他用爱唤起了新的希望。

我是猫读书心得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书是阳光,能照耀万物之灵。读书的意义在于获得智慧,所以有字书和无字书要一起读。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什么样的读书心得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也许"我是猫读书心得"就是你要找的,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是猫读书心得 篇1

这个假期,我读了严优写的《我曾养过一群猫》。

这本书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养猫、与猫咪共同生活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通过回忆猫咪带给自己和弟弟的快乐童年,回忆了自己与外婆、奶奶、父母相依相守的快乐生活。虽然主角是猫咪,但是家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 都让作者难以忘怀:难忘的童年生活,难忘的亲情与友情。

谁的童年里不曾养过或梦想养过一群猫呢?我们家也养过一群猫。去年我们小区花园里有几只流浪猫,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小区里散步,发现有三只猫不管我们去哪里,它们都紧紧的跟着去哪里。我觉得它们既可爱又可怜,就和妈妈商量,最后我们决定收留它们。

第二天我们买了猫粮和牛奶回来,让三只饥饿的猫欢天喜地吃个够。我们带它们去花园散步,我们轮流照顾它们,轮流给它们冲凉。

自从这三只小猫来到家里后,我和弟弟妹妹不再老是想着看电视打游戏了,因为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小猫。

自从这三只小猫来到家里后,我和弟弟妹妹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吵架了,因为我们常常要商量着怎么样喂养好它们。

自从这三只小猫来到家里后,我和弟弟妹妹就有玩伴了,可以向同学“吹牛”了,连平时害怕的日记也有内容了,也不发愁了。

我现在看完《我曾养过一群猫》,觉得它好像在写我们家的故事一样。我还经常把书里的故事读给弟弟妹妹听,我读书的时候,那三只小猫温顺地趴在我们身上,安安静静地竖起耳朵,神情专注地听我读书,那可爱的样子好像在告诉我们它们也听懂了!

自从有了这三只小猫,我们有了更强的责任心,有时候我就会帮妈妈分担,一起照顾弟弟妹妹。

自从有了这三只小猫,我的厨艺也大有长进,这个寒假我还学会了自己做猫粮。我知道我们家的猫喜欢吃鱼肉和鸡蛋,我就跟着妈妈学习煎鱼肉和炒鸡蛋。

自从有了这三只小猫,我们的闲暇时间也变得不再那么无所事事了,我们的活动丰富多彩起来,我们会去西南涌里钓鱼、抓虾、捉螃蟹,把鱼虾蟹带回来放到油锅里煎了给它们吃。看到它们欢天喜地、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的猫粮,我们总是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像《我曾养过一群猫》的故事一样,在与猫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只培养了我们对小动物的爱心,更增进了家人的亲情,也给美好的童年生活添加了色彩。

我是猫读书心得 篇2

《我是猫》讲了一只可怜的小猫,好不容易逃出了恶人的魔掌,被一位好心人收留,但却得不到其他人的喜爱,受尽了折磨,最终还是死了,不过它死后反而得到了安息。

《我是猫》不在于描写故事的情节,它更着重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特定心理。它不是一部以单一叙述情节取胜的作品,而是将无数妙趣横生的对话连缀起来,犹如一串串珍珠。作品对于猫类习性的刻画与人类弱点的刻画并重,颇具漫画色彩,其诙谐文风能让人一气呵成地阅读完全书,书中的每一篇章都会让你发出由衷的笑声……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老师家的猫的视眼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聪明、有见识、有正义感的猫,还具有文人气质的猫,但它到致死也不会捕捉老鼠。

我读完《我是猫》这本著作后,懂得了小动物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无法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它们也有生活的权力,人类没有权利去使唤它们,更没有资格剥夺它们的生命。我还懂得了不要任意伤害一只小动物,而且不要动不动就骂它们,也不要有气就对它们撒,小动物也有尊严,更不要出了什么事都责怪它们,我们都知道动物的行为都跟主人学,主人这么做它就认为是对的,所以不让它们犯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让我们一起来爱护、保护它们吧,不要让它们像这只猫一样死后才能安息。

我是猫读书心得 篇3

本文《《我是猫》读后感50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我是猫》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十分精彩的日本名作《我是猫》,它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它是夏目漱石的处女作。

收中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一个穷教师家的猫,这只猫在夏目漱石的笔下变成了一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于正义感的猫,但是到了最后也没学会抓老鼠的猫。

大概内容是一只可怜又可爱的小猫,被一个书童玩过了以后,又弄伤了,无家可归,十分幸运的是被一个“好心人”给留了下来,可是,小猫被主人家的人又打又骂,有的时候还得饿肚子,它的窝就是一个破纸箱,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十分的可怜。那个时代有钱的人十分少,没钱的人很多,有的时候人都吃不饱,生活都没有保障,别说一只猫了,更是可怜,有的时候二、三天都吃不上饭。最后,它为了喝水一不小心滑到了水缸里淹死了。

我读了这本书后思绪万千:在那个黑色的时代,那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就连一只小猫的生命也无法保障。

如果它生长在现在的我们中国,一定会被好心的人带回家,天天喂它吃好吃的猫粮,各种各样的口味都有,还会有温暖的小窝,冬暧夏凉。看电视上的报道,有一个老奶奶每天去喂养在她的房子周围的流浪的猫和狗,现在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多了。如果它生活在我们的社会,它一定是幸福的都不想离开。

这篇文章也表达出了20世纪初的日本的黑暗时代,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困苦,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吃的有营养,穿的又暖和又漂亮,还有宽敞的教室,精致的书籍供我们来学习,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为国家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是猫读书心得 篇4

1871年,日本开始史上最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经济大步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日益尖锐,36年后的1905年,时年38岁的夏目漱石以《我是猫》一举成名,获得广厚赞誉,更是被认为竖起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在日本,享有“国民作家”的美誉。

主人说:“在无意中摸人家的想法这就是密探...在不知不觉之中引出人家的话来,揣摩人家的想法,这就是密探...使用一大堆恐吓的语言,强迫人家听从,这就是密探。”应该说,这个程度上,“密探”代表了现代人之间的疏离与隔膜。

接着主人说了他认为的密探产生的原因:“现代人的密探倾向,原因全在于个人的自觉心过分的强烈。”并且,他进一步解释了他所说的“自觉心”:“现今人的所谓自觉心,可以书哦是过分懂得自己与他人之间有一条截然的利害鸿沟。而这种自觉心,随着文明的进展,一天比一天变得敏锐,从而到了最后,连举手投足都变得不能按自然行事...走进有镜子的房间,每次在镜子前通过都要照一下镜子,每一个瞬间都不能忘掉自己...睡梦中想的是我,醒来想的还是我,这个我到处不离身,结果人的言行只能是小里小气,只能把自己舒服得紧紧的,只能感觉人世是痛苦的。.....在这点上,当代人都成了密探式的人,窃贼式的人。密探干的是不让人发觉,偷偷摸摸尽量给自己找便宜的勾当,自然非有强烈的自觉心不可。窃贼也总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发现,所以也势必非有强烈的自觉心不可。现今的人,睡觉也好醒来也好,总在盘算怎么样对自己有利,自觉心和密探、窃贼一样强烈。在二十四小时中总是心神不宁,总在偷偷摸摸地行动,在走向坟墓之前一刻也不得安宁,这就是现代人的心态。”且不谈他说的现代人的状态是不是完全正确,起码有一点先生说对了,这种源自西方的个体的思想哲学,的确是消极、悲观的。(这里的消极、悲观,应该遵从哲学语境,与价值判断无关,仅表明一种趋向。)

主人的朋友独仙就说:“以往的人教人们忘掉自己,现在的人教人不要忘了自己,这完全不同。二十四小时中充满了自我意识。正因为如此,二十四小时中没有一刻是太平的。...一般人认为随着文明的发达,杀伐之气没有了,人与人的交际也稳当得多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自觉心这样强烈怎么会稳当呢。这和相扑的力士,在比赛场地中互相揪住对方摆出不同的架势没什么两样嘛。在旁人看来以为这是极平稳的,而角力双方的本人不正是暗中使用极大的力量吗?”

当然,这都是在生时产生的意识形态分野,寒月对此提出了一个与东方忘我哲学相悖的观点:“生下来的时刻,谁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生下来了,可死的时候,看起来谁都感到难受。”连西方的学者都不讳言,西方的哲学是以满足低级的人类物欲需求为中心,而东方的哲学是“我们能想见的更加高等的哲学”(只是当今东方哲学系统化研究仍然落后于西方),但我们也都会面对这个悖论,再高等,也有面对低等的时候。孰是孰非,就留给大家自己判断了。

喜欢《我是女王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心得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是教师我拒绝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