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电影《活着》观后感:人生,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电影《活着》观后感:人生,除了无奈还是无奈,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人生,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电影《活着》观后感

原创: 一个人的宅

徐福贵在民国失去了父亲,解放战争时期母亲去世了,大跃进的时候儿子有庆夭亡,文化大革命中没有了女儿凤霞。

男主福贵出身于小有资产的地主家庭,年轻时嗜赌如命,尽管妻子家珍多次威胁要离开他,福贵还是不能放弃赌博,妻子愤而带着女儿凤霞和未出生的儿子回了娘家。

最终,福贵被皮影戏班主龙二设计输光了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

家道败落,福贵变卖了母亲仅有的首饰,勉强租了一间破屋子,一年后,家珍不计前嫌带着女儿凤霞和尚在襁褓的儿子有庆回到了他的身边。

福贵为了养家,想问龙二借点生意本钱,龙二只是把他的皮影戏家伙给了他。福贵与旧识春生走街串巷地卖艺的时候,遇上了国军被强征入伍,后来,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家中。

此时,家珍靠送开水维持生活,凤霞因病失聪,母亲也因为年老多病去世了。福贵的回归,使得这个家变得完整,日子也有了些许起色。

群情激昂的大跃进开始了,全民热火朝天地大炼钢铁,有庆被参加了革命业已成为县委领导的春生误伤,不治身亡。痛失爱子的福贵,悲痛欲绝。

可是,悲剧还没有结束。镇长给凤霞说了一门亲事,她嫁给工厂工人万二喜。

不久,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凤霞临盆被送进了医院,医院里没有医生,只有护校的学生,因为有经验的医生都已经被打倒了。

二喜设法把一位有经验的老教授带到医院,但因老教授三天没吃饭,虚弱得连头都快抬不起来了,福贵给这个医生买馒头吃。

老教授吃撑了,动弹不得,虽然后来孩子健康的出生了,但凤霞却由于产后大出血死去。

影片结尾,福贵微笑着对外孙子馒头说:等馒头长大了,那时候啊,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整部电影充满着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福贵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让人唏嘘不已。历经生活重创,噩耗频传,命运多舛的福贵依然活着,赖活着。

看过许多观者的影评,不外乎是诠释生命要有韧劲,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日后就会有好日子。

诚然,此言不差,人活着需要韧劲。但是,人有了韧劲,坚强地活着,生活就会变好吗?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我们有着各自的命运。

生是人生的根本,死是人生的必然,谁都无法回避。人生会有许多遭遇,好或者不好,存世之人都要坦然面对,或者说是被动地接受。

每一个人,都不会特别脆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伟大。冥冥之中有着神奇的力量,我们不能忽略,不管我们相信与否,命运终归是存在的。

人的一生遭遇的许多事情,我们根本无法选择,只能承受。不过,发生的事情好或者不好,倒也只是一时。

影片中,机关算尽谋得福贵家产的皮影戏班主龙二,解放初期,在镇压地主的运动中被枪毙了。有人说这是报应,稍显勉强。

朝代的更迭,龙二没有算到,算到了又能如何。他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在历史的浪潮中只能无奈地承受,这也是他的命运。

由此,想到了一些近当代的大人物。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杀富济贫,时势造英雄,他成了开国元帅,可后来呢?

胡长清出身寒门,勤奋好学,师出名校,书法一绝,高官厚禄,后来呢?

赵正永来自普通工人家庭,年轻时上山下乡,表现良好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宦海沉浮数十载,官至封疆大吏,但是后来呢?

或许有些人会说成功是努力的结果,那么他们的下场呢?他们也很无奈。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因为近现代屡屡的文化革命,"命运"两个字,许多人已经不认同了,认为是所谓的迷信。讽刺的是,那些大肆批判命运论的人,在文革的时候也都无奈地认了命。

命中只有八两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抗争命运或许只是徒劳,浮世挣扎的小人物或许应该相信命运,逆来顺受,就像福贵一样,至少许多人如此。

因为命运,人生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那些现在还在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们,应该也是相信命运的,否则,我想神州大地各大寺院的香火不会如此兴旺。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话剧《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


话剧《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

昨晚单位发福利,看的话剧《活着还是死了》真心没有看懂,却在看的时候,搜心刮肺的想词儿,想领导问起时我该怎么赞美。鬼知道,我根本没看懂。
哦,那个踢乌龙球自杀的足球运动员那段收获最大,关于拉拉队,性,抢媳妇,雄性荷尔蒙的。到时我能在会上说吗,敢吗?不如承认没看懂。所以,考虑的太多,我不是我,伪装的我。孰真孰假。
有人说装,我说装了一辈子也就是修养。真的很累。活了一百个弯弯儿。没办法,成王败寇,你功成名就,放个屁都有人做笔记,你默默无闻,至理名言也得等到死后让砖家铺路。
我说,不能太探究事实真相,否则,会精神错乱。如同不能探究精神病人的真理。真真假假,正常人还是精神病人,谁对,谁错,这个社会,不好说喽。
死不瞑目,堵塞了黄泉路的人,要的不过是一个尊严。谁能给,对路人附和的一篇虚假悼词,就能安心上路。其实,不过也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能下便罢。最终,还是自己那一口气,哪里都一样。
现在看,那个话剧我还是咋吧出了点味道。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观后感:美丽并非原罪,原谅她的无奈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由意大利和美国共同制作的战争电影,影片主要由莫妮卡贝鲁奇和朱塞佩苏尔法罗等主演,主要讲述了二战时期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少妇玛琳娜的故事。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这是在豆瓣影评里看见对玛莲娜最恶意的揣摩,我们好像有一种习惯,总是想方设法地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我忽然想问自己,如果是一个姿色平平的妓女被暴打,是不是感觉没那么悲惨了?是不是至少心里还有那么一点点觉得妓女小偷之流,一如过街老鼠,就该人人喊打?抱歉,任何人被恶意的施暴,我想我们都会感到悲哀。

影片的的确确是贯穿全篇、不遗余力地展现了玛莲娜的美那种非常大气的美丽,像埃及艳后,高高在上,美得震撼人心、让人窒息;无论是秃头的糟老头子,还是穿短裤的小屁孩,都对她有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同时,影片通过戏剧舞台效果的建构,在美被无情毁灭时营造出了足够的悲剧感。只是用这至美来反衬人性之丑陋,是要我们直观地感受人性奔溃的边缘是罪恶的悬崖,而不是要证明只有高高在上的美被摧毁时才会让人惋惜。所以啊,我非常反对,有人说玛莲娜错就错在太美。

可在影片中,玛莲娜的美丽好像成了她的原罪,正如为她辩护的律师说的那样,她的罪名只是长得太美!因此而招致妒忌、惹来闲言、蒙上耻辱。可这是多么荒谬的因果关系:因为我太美丽了,所以对不起让你嫉妒得想要来强奸我?这和我用刀杀了人,然后说是刀杀的愚昧逻辑有什么差别吗?那些小镇人民的肮脏和丑恶被彰显得淋漓尽致,还一脸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个善良无辜的人,才是真正的既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可笑可恨吧。

玛莲娜用身体与垂涎已久的男人交换食物,并为了生计变成了妓女。这是最大的争议点。有人说,一个美女,如果除了美貌别无所长,不懂得体察基本的人性,结局通常不会好。如果再加上不肯放下美貌带来的优越感和普通人一样勤劳吃苦,不能坚守羞耻感的底线,那只有妓女这一条路可走了。在他看来玛莲娜是个花瓶,是个不肯勤劳吃苦不知羞耻的人,所以她活该作践自己。还有人干脆大声嚷嚷,这样不如死了一了百了。

我是不同意玛莲娜是自甘堕落的。在影片中,她所经历的所有艰难,都是外部环境赋予她的。她始终都在被动接受这可怕的一切。我们应该同情她的遭遇,而不是去选择谴责她的不幸。小镇的女人们因为嫉妒,不卖给她食物;因为流言蜚语她失去了工作、没人雇佣她;而她的父亲也迫于压力不得不和她断绝关系;政府也不再提供抚恤金。

我觉得一句不简单的迫于生计,足以解释玛莲娜为什么要出卖自己的肉体!我很讨厌这个时候还有人在反复控诉玛莲娜没有底线,一个即将面对死亡的人,你凭什么去要求她做得更好,而且她选择伤害的是她自己啊!这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没有了丈夫和父亲的弱女子,至始至终都没有伤害过任何一个人,她的人格和尊严却不断地被各色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凌辱和践踏。

影片最揪心的一幕是玛莲娜被一群女人从屋里拖出来,恶语相向,拳打脚踢;她的头发被恶毒地用剪刀撕扯;玛莲娜蜷缩着,她遍体鳞伤的样子让人很是难过。她还是站了起来,于冷漠残酷的人群中,发出绝望的哀嚎。这是她对这个世界的深深失望吧。没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赤裸裸地人性之恶一次又一次地对她施暴。这声哀嚎,我该是为她庆幸,庆幸于她终于明白生活的不幸发出了痛楚、不再忍耐;还是替她难过,难过与她终于支撑不住这种痛苦、要选择逃离这个她生活着的美丽小镇呢?

很多人喜欢玛莲娜与丈夫尼诺最后回到小镇结伴而行的背影,也有人喜欢玛莲娜在菜市场上买东()西时不卑不亢道的那声早安,这个童话般还算美满的结局多少赋予了灰色小镇一丝明亮。只不过在物是人非的岁月中,那些不堪回忆的往事,将永远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忘却的一部分。

电影观后感: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的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富贵的一生,由少爷变成穷人,由好赌变得恋家。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观众感到自己更像是在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1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电影《活着》观后感2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电影《活着》观后感3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读过他的两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兄弟》,印象深刻。《在细雨中呐喊》是余华的处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为关注少年成长中的隐秘,对人性做了多角度细腻的描写,使人过目难忘。《兄弟》直面改革开放后人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伦理与道德的崩溃,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那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个作家创作,但风格迥异,感觉余华在不断探索小说表现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活着》是一部有别于《在细雨中呐喊》与《兄弟》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农民悲惨、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底层农民的悲苦生活。与《在细雨中呐喊》那种浓稠而细腻的描写不同,与《兄弟》中那种坚硬赤裸的文字风格不同,《活着》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讲述,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在细雨中呐喊》以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让人记住细节,产生深刻的体验。《活着》以主题取胜,富贵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总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大潮冲击着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荡不羁,嫖、赌样样俱全,赌博输尽了家产,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活着回到家乡。至此,他的悲惨命运才开了个头。一对儿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连他那残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终结生命,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不到十岁,却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撑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贵还活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陪伴他的是一头老黄牛。

余华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着》中把个体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种考验与灾难全部加在富贵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柔韧与顽强。父母给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贵”这个人一生却与富与贵毫不沾边。

电影《活着》观后感4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个人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因为我曾经两次看过余华的小说《活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富贵一生的悲惨遭遇勾起了我深深的同情,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他自己,这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富贵在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在忍受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之后,在自己只身一人的情况下,仍能以老黄牛为伴,好好活着,这是令读者感动的地方,对于我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那是今年的3月11日早上7:14分,还在学校的我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父亲病逝的电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默默办理了请假手续,搭车赶回了家。父亲在临走之前,我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也将自责和愧疚终生。在送走父亲的那一刻,我摸着父亲冰凉的手,看到父亲还有一只眼睛没有合上,我想父亲在临走之前一定很想见我最后一面吧,我后悔没什么周末没有回家看看父亲,我多么希望母亲在父亲临走之前能够告诉我,让我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父亲临走之前仍未能见到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只能在走后睁着眼睛看我了。我知道父亲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的,就像奶奶和五叔那样,留给生者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虽然在父亲临走之前,在亲人面前,我忍着不哭,但谁比我心里更加痛苦难受呢。在父亲走后第二天,睡醒之后我忍不住哭了,就偷偷地跑到屋后的角落,泪流不止,我是不想让爷爷和母亲看见我流泪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有我相同的经历,也忍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往后的几天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就看了根据余华的《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该剧的主人公富贵经历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先后离开自己的痛苦事实,虽然在余华的《活着》里还有他的老婆、外孙等亲人也离他而去,遭遇更加悲惨,但谁不希望好好活着,但生活总是这样,让我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使我们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打击,使我们沉浸在伤痛之中,但亲人已去,活者就应该好好活着,我想这也是《活着》给我最大的教育和感悟吧。最后,愿父亲一路走好,在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

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观后感:《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的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富贵的一生,由少爷变成穷人,由好赌变得恋家。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观众感到自己更像是在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活着》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活着》电影观后感1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电影观后感2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活着》电影观后感3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读过他的两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兄弟》,印象深刻。《在细雨中呐喊》是余华的处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为关注少年成长中的隐秘,对人性做了多角度细腻的描写,使人过目难忘。《兄弟》直面改革开放后人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伦理与道德的崩溃,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那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个作家创作,但风格迥异,感觉余华在不断探索小说表现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活着》是一部有别于《在细雨中呐喊》与《兄弟》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农民悲惨、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底层农民的悲苦生活。与《在细雨中呐喊》那种浓稠而细腻的描写不同,与《兄弟》中那种坚硬赤裸的文字风格不同,《活着》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讲述,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在细雨中呐喊》以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让人记住细节,产生深刻的体验。《活着》以主题取胜,富贵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总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大潮冲击着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荡不羁,嫖、赌样样俱全,赌博输尽了家产,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活着回到家乡。至此,他的悲惨命运才开了个头。一对儿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连他那残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终结生命,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不到十岁,却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撑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贵还活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陪伴他的是一头老黄牛。

余华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着》中把个体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种考验与灾难全部加在富贵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柔韧与顽强。父母给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贵”这个人一生却与富与贵毫不沾边。

《活着》电影观后感4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个人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精华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电影活着观后感精华,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1

这是一部小说,简朴的语言塑写了划时代的家庭悲剧。美国的《明星论坛报》评价说:“你只要读到一半,就已经确信它是不朽之作了。”真的,我一拿起书就越发越想往下看。

作者是当代作家余华,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曾从是过牙医工作,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主人公福贵起初是风光的少爷,可因为无顾忌,在外面吃喝嫖赌,把他父亲的2多亩地全抵债给了别人,毁了家人幸福的生活。贫困中,他终于醒悟,可已经迟了,父亲被他给气死了,接着母亲相继死去,温柔可怜的妻子家珍,过度劳累,骨瘦如柴,终于死去。这也许就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到最后,福贵7个至亲全被他亲手埋藏起来。只剩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和一头老黄牛。

福贵历经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只是十分单纯的为活着而就活着。

余华告诉我们:学会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承受展现在面前的无聊,平庸和困难。

我想:是啊,平淡接受,乐观忍受,顺其自然吧!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2

励志电影《决战冰河》观后感:人活着就应该为梦想而奋斗

现实中,面对困境,许多人都曾因缺乏坚强的意志而踌躇不前,甚至自怨自艾成为失败者。而英雄,却坚定不移地用智慧和勇气不断迎接挑战,正如美国电影《决战冰河》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雪地历险故事片的主角威尔那样,怀着梦想,凭着智慧,带着信心和勇气,和一群哈奇士猎犬历经冰天雪地,拉着雪橇,驰骋五百英里,经过一路艰难的考验,终于到达目地获得胜利!威尔的胜利能够给任何人以激励,故事再一次演绎了顽强的意志力可以战胜任何艰难困苦从而获胜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影片的英文名:IronWill,钢铁意志,非常紧扣主题,而且更巧的是,电影中男孩名叫WillStoneman。名字很有寓意,Stoneman:石头人,Will:意志。角色的名字含有深刻寓意,紧扣主题,这往往也是一种写作技巧,这部电影的文学价值也很高,配乐与摄影水平也是一流的,演员的表演更是深入内心,虽然这部电影没有获得大奖,但我认为,冠以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演员奖、最佳配乐奖,对这部电影来讲,都是实至名归。

故事发生在1917年美国南达科他州(Southcarolina),18岁男孩威尔是在农场长大的孩子,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全家人就靠父子俩用雪橇运货赚钱,父亲一直盼望威尔能离开农场去上大学。有一天,威尔收到了大学入取通知书,然而他并不显得十分兴奋,因为学费对家境窘迫的他来讲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因此他想放弃读大学的机会,父亲却坚持让他读大学,去看看农场外面的世界。正在这时,父亲意外地看到北美洲的狗拉雪橇比赛的消息并决定参加比赛获得巨额奖金来支付儿子上大学的学费。

一家人开始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之中,深谙雪橇之道而且身强力壮的父亲也开始利用平常和儿子一起拉雪橇运货的机会开始了训练,父子俩一人一辆狗拉雪橇奔驰在茫茫雪原上。却不料在一次训练中,父亲不慎掉进路边水流湍急的冰河之中,拉着雪橇链子的父亲在冰冷的激流中有点力不从心,身体剧烈摇晃,父亲最挚爱的哈奇士狗也在岸上焦急地叫着,威尔立即跑过来拼命拉着雪橇链子想拖父亲上岸,然而雪地湿滑……眼看儿子就要滑入水中,在这危急的关头,父亲为了不让苦苦救他的儿子也跟着掉下去,他毅然抽刀砍断了雪橇链子,在儿子凄厉悲伤的叫喊声中,父亲不幸溺水身亡……

父亲的意外去世令整个家庭失去了方向,威尔和母亲面临着重重困难,前途一片迷茫,债主前来逼债,要母亲拍卖农场,威尔想保住农场,决定不去上大学了,母亲想到父亲的遗愿坚决不让。

这时,威尔想到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参加比赛呢?这个想法又重新点燃了年轻人的希望,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为了自己的大学学费,为了保住自家的农场,威尔说服了母亲,决定去参加北美洲狗拉雪橇大赛。叔叔开始在半夜里训练威尔并告诉威尔“你唯一取胜的办法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你还在跑!”短短几天的训练之后,威尔怀揣着父亲留下的哨子,带着父亲生前挚爱的哈奇士猎犬和雪橇,还有母亲做的果味儿饼干,踏上了前往比赛地的火车,在威尔的母亲和威尔的同龄小伙伴略带忧虑的目光中,威尔艰难的赛程拉开了序幕……

当威尔赶到比赛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报到的时间,而且所有的选手没有一个人看好他,甚至很多人在嘲笑他,他们都是来自各地的高手,有些选手还是往年比赛的冠军,高手的背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秘密的支持者和赌局。(班主任工作 )一开始,主办方和在场的记者们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迟到的威尔说话,但是威尔的执著感动了一位报社记者,也许是出于好心,也许更多的是出于对新闻的敏感度和追逐心,这位记者认为如果全程报道这位小伙子参赛,即使他赢不了比赛,也不失为是一项能引人关注的新闻,一定能获得报社老板的青睐。于是,这位记者说服了主办方准许威尔参赛并帮他交了迟到的罚金和报名费,使他获得了参赛机会。

威尔终于带着父亲生前挚爱的哈奇士猎犬和雪橇开始了五百多英里的艰难赛程,一路历尽艰辛。在冰雪丛林恶劣天气中奔跑,他比别人睡得晚,比别人起得早,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还在跑;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大自然,威尔的对手中还有人充满了残暴和卑劣,眼看威尔胜券在握,为了赌局获胜甚至有人放狗咬伤了威尔的领头的哈奇士犬,还游说威尔退出比赛并承诺给威尔一半的奖金,威尔有力回击了对手的暴力威胁,坚决拒绝了的金钱诱惑!历尽千辛万苦,威尔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因为威尔心里一直想着父亲遗愿,上大学的梦想,家里的农场,还有父亲留下的哨子和曲子、母亲的果味饼干,这一切,都使他对比赛始终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威尔顽强的精神,还有他善良的心。在比赛途中的冰雪丛林无人区,威尔冒着被冻僵的危险,也忘记了比赛中的争分夺秒,救了一位濒临被冻死的边缘的竞争对手。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动了很多人,也包括那位记者,那位记者又派人到威尔的家乡了解了威尔的背景。这样,一位为了实现梦想,为了保住家园的顽强拼搏的年轻人终于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大赛主办方的重视,还赢得了美国民众的支持:他每到一个小镇,都会受到人们夹道热烈欢迎;会有人给他食物;会有孩子来带他抄近路;全国的报纸头版头条都是他的故事,人们都叫他:IronWill(钢铁威尔);人们把威尔用父亲留下的口哨吹的父亲爱吹的曲子称之为:威尔之歌!终于主办方也为威尔感动,因为在威尔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赤手空拳创业的艰难困苦中那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以及成功的过程!报社派人千里迢迢去把威尔的母亲、叔叔和同龄小伙伴们接到了比赛的终点来迎接威尔的胜利。在威尔最后一波三折终于赢得了胜利的时候,我也被感动得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跃和欢呼!

影片中感人至深的除了顽强的意志,善良向上这样的励志主题,还有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影片对威尔与哈奇士猎犬相依为命,互相信任的充满感情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的动人诠释。威尔父亲曾经对威尔说过:“在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你谁都不能相信,你能相信的只有你的狗!”威尔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中,非常爱护自己的狗,任何时候,不离不弃,在危急关头,狗救了他!而另一参赛者却对狗非常粗暴和残忍,狗忍无可忍,最后对他群起而咬之……

影片中让人沉浸其中的不仅仅是跌宕起伏的剧情,感人至深的励志主题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与温情,还有,同样令人难忘的,是影片的摄影和配乐。影片的摄影,无论是取景还是构图都堪称经典,镜头原景真实再现了美国与加拿大接壤的冰雪荒原的纯净辽阔之美,丛林雪地中狂奔的雪橇,人物表情的刻画……让我眼睛都不愿意眨一下。除了镜头带给眼球和心灵的震撼,还有,影片的配乐会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潜入你的灵魂深处,无论是最宏大最紧张之处,还是最细微最舒缓之处,管弦乐的演奏与故事的进展都配合得丝丝入扣,非常精准,那种音乐与情节天衣无缝的配合最能震撼人的心灵,也最能让人的心灵与影片中的主角一起呼吸,同甘苦共命运,为他紧张也为他难过,为他高兴也为他担忧,甚至为他起立也为他呐喊……

威尔在茫茫冰雪丛林中奔跑的画面从此永远镌刻在了我的记忆之中……从这画面上传递出一种信念,那就是:人活着就应该为梦想而奋斗。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3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_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悲啊,叹啊!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悦纳!

苦,接受!

痛,生并努力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就是修行!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4

生活中,每个人都为生活忙碌着,每个人都要有生活的本领,不能只生在温室里靠父母,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应该懂得父母挣钱的辛苦,学会感恩,学会自己生活的本领!

这学期,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老师让我们观看了陈大惠老师的视频——《活着》,我很受感动。视频播放得内容是一个传统幼儿园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在这个幼儿园里,孩子们没有大型玩具,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生活得很快乐!老师带他们做游戏,他们知道给老师送茶喝,给老师搬椅子坐,吃饭不挑食。视频还放了很多做义工的大学生,他们什么都不会做,做义工还让别人侍候。为了教育他们,陈老师带他们到街上捡破烂七天,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亲自体验靠自己生活的过程。在这七天里,他们遭受了种种困难和别人的白眼,捡了一天只挣到几元钱,他们不再嫌弃垃圾桶臭,当遭到人骂时也学会了沟通,没吃的盒饭也捡着吃了……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体会到了拥有活着的本领的重要性。

是呀!现在我们物质生活好,父母又娇惯我们,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都不会做,都是父母替我做。当我们长大了,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怎么能有能力面对生活的困难?这样将来不就是废人吗?想到自己平日里挑食,想到自己挑剔穿戴,想到自己还让妈妈整理书包……我感到很惭愧。

观看了视频后,我想:今后的生活,我也要改变自己,从小事上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学会感恩,学会活着的本领。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5

电影《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确实名副其实。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失去了儿子,在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有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6

春色似海,鼎盛似花。在现在社会中,多了些市场竞争,少了些信赖。让我明白了理智,胆量,宁缺勿华的存款。

歌德说:假如你失去资产,你只丧失一点;假如你丧失殊荣,你将丧失许多;假如你失去胆量你将丧失一切。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在应对坎坷与艰辛的情况下,我或许会丧失生存下去的胆量。殊不知千载艰辛唯一死,连死的胆量都是有,还害怕顽强的生存下去吗?活著就会有期待,当见到《活着》这本书的人都是有感同身受人活着必须胆量。有一天当我们遭受萧条的人生道路时愿是我充足的胆量去当担。

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因为我顺向成年人迈入。在这个热闹的全球能有单纯性信念,好像只剩余现代诗人徐志摩了。我近期刻骨铭心的就是我攀爬了万仞的高岗,荆棘扎烂了我的衣服,我向缥缈的云天外望造物主我望看不到你。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7

关于《活着》主题思想的几点感受

汉语0902 孔祥昕 1501090205

对苦难的承受力

张艺谋用一只悲悯和满溢着黑色幽默的笔,在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将小人物风雨飘摇、悲欢离合的一生展现出来。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个人的苦难和时代的荒谬像一支悠远的牧歌,没有控诉,没有反抗,没有埋怨,只是一种隐忍的生活,默默承受,努力生活。

《活着》讲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主人公福贵无论是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还是自言自语“活着真好”,更有这一家子为了生活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有一种坚韧的向上的力量。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尽管有许多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尽管对此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自觉,但希望之光却永不泯灭。明知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与苦难,但仍迈着沉重而踏实的脚步走下去,并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于是,活着就被赋予了无限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生命的张扬,不是来自于喊叫和进攻,而是一种忍受,一种踏实,关于生命的责任,关于庸俗的生活,关于千万次单调的重复,关于那些巨大的苦难和小小的幸福。

时间的方式

宋代词人蒋捷有词《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刻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活着》就是用“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方式来展现福贵的一生。

一切故事都在时间的延宕中展开,也可以说一切都是被时间创造。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生命和激情。就像那首小诗和那个美丽苍凉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创造一切。对此,余华曾说:“《活着》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平静。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福贵一生窄如手掌,但也宽若大地。” 还记得余华在散文随笔集《灵魂饭》中的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阐释主题:“我十岁时展望2000年,我显然是奢侈了|而现在回忆十岁时的情景,我充满了伤感|这是时间对我的迫害| 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这段话也是在讲时间的力量,时间对人的迫害正是在它对生命对人生对世界的创造,时间是意味深长的雕刻家。或许爱与生活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不过是时间,年深日久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一种苍凉汩汩而来,似乎并不想惊动谁,但这部电影偏就如此震撼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分,父亲的老态,儿女的坟茔,妻子的背影,孤灯之下的乡村。这种苍凉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处世的哲学,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感受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在影片结尾,当孙子问福贵“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是由家珍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这一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但这,是对于整个中国而言的。对于福贵一家,其实一直都是在踏踏实实地生活,挣钱养家,生儿育女,洗衣做饭,偶尔唱唱皮影,在简单的重复中知足的活着。活着,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活法。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8

当我看完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后,又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次被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所震撼。从我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不夸张地说,看《活着》小说和电影,我都是含着复杂的泪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颗泪珠都闪烁着人性本有的怜悯之光泽。

余华的《活着》通过徐福贵有些超脱的叙述,故事沿着倒叙展开。而电影则是张艺谋借用一支讽刺的椽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宽度近达半个世纪中国农民家庭悲欢离合的画卷。虽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实,真实地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某个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杀的中国农民的命运史诗。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我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我只说他真切地告诉我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觉而言,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见,“老谋子”对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中国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现实,中国的希望我以为要敢于否定我们的过去和自己。您说呢?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应该活着,因为世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感情!

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9

生活中,每个人都为生活忙碌着,每个人都要有生活的本领,不能只生在温室里靠父母,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应该懂得父母挣钱的辛苦,学会感恩,学会自己生活的本领!

这学期,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老师让我们观看了陈大惠老师的视频——《活着》,我很受感动。视频播放得内容是一个传统幼儿园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在这个幼儿园里,孩子们没有大型玩具,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生活得很快乐!老师带他们做游戏,他们知道给老师送茶喝,给老师搬椅子坐,吃饭不挑食。尤其看到那个小朋友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很让我佩服。视频还放了很多做义工的大学生,他们什么都不会做,做义工还让别人侍候。为了教育他们,陈老师带他们到街上捡破烂七天,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亲自体验靠自己生活的过程。在这七天里,他们遭受了种种困难和别人的白眼,捡了一天只挣到几元钱,他们不再嫌弃垃圾桶臭,当遭到人骂时也学会了沟通,没吃的盒饭也捡着吃了……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体会到了拥有活着的本领的重要性。

是呀!现在我们物质生活好,父母又娇惯我们,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都不会做,都是父母替我做。当我们长大了,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怎么能有能力面对生活的困难?这样将来不就是废人吗?想到自己平日里挑食,想到自己挑剔穿戴,想到自己还让妈妈整理书包……我感到很惭愧。

观看了视频后,我想:今后的生活,我也要改变自己,从小事上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学会感恩,学会活着的本领。

电影观后感: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


《活着》的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富贵的一生,由少爷变成穷人,由好赌变得恋家。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观众感到自己更像是在讲述自己的经历。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希望你喜欢。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1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2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3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读过他的两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兄弟》,印象深刻。《在细雨中呐喊》是余华的处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为关注少年成长中的隐秘,对人性做了多角度细腻的描写,使人过目难忘。《兄弟》直面改革开放后人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伦理与道德的崩溃,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那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个作家创作,但风格迥异,感觉余华在不断探索小说表现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活着》是一部有别于《在细雨中呐喊》与《兄弟》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农民悲惨、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底层农民的悲苦生活。与《在细雨中呐喊》那种浓稠而细腻的描写不同,与《兄弟》中那种坚硬赤裸的文字风格不同,《活着》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讲述,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在细雨中呐喊》以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让人记住细节,产生深刻的体验。《活着》以主题取胜,富贵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总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大潮冲击着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荡不羁,嫖、赌样样俱全,赌博输尽了家产,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活着回到家乡。至此,他的悲惨命运才开了个头。一对儿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连他那残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终结生命,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不到十岁,却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撑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贵还活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陪伴他的是一头老黄牛。

余华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着》中把个体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种考验与灾难全部加在富贵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柔韧与顽强。父母给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贵”这个人一生却与富与贵毫不沾边。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4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个人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活着》电影观后感400字


《活着》这部电影给人们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活着》电影观后感400字,希望你喜欢。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活着》电影观后感400字1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电影观后感400字2

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话那些中幸福快乐的结局使我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促使着我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我一直也没有停下读书的脚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感触颇深,在书中,福贵的生活蜂拥而来的真实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在大时代背景的社会变革下,福贵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他见证着每一个亲人的死去,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夺走了福贵所有的依靠,但福贵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坚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心中充满了力量,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在活着的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故事,不论不是好的坏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承担起这个责任,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变成最好的模样。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艰难的活着,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加映衬了活着的意义。故事结尾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的福贵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坚定的信念象征着他不屈的灵魂。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长,每当翻开书卷,总会有一种绵软的情感萦绕在心头,思绪万千,卷卷都积满深情,行云流水的语句,真挚动人的情感,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读一本好书,与书为友,潜移默化,见证着崇高灵魂的再现,顷刻唤醒心灵,豁然开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这本《活着》,书页间仿佛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闭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飞向那片明亮的书海……

《活着》电影观后感400字3

余华是当代作家中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我以前读过他的两部作品:《在细雨中呐喊》《兄弟》,印象深刻。《在细雨中呐喊》是余华的处女作,取材日常生活,但因为关注少年成长中的隐秘,对人性做了多角度细腻的描写,使人过目难忘。《兄弟》直面改革开放后人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伦理与道德的崩溃,赤裸裸的白描反映的却是血淋淋的现实。那两部作品虽为同一个作家创作,但风格迥异,感觉余华在不断探索小说表现手法,他基本做到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活着》是一部有别于《在细雨中呐喊》与《兄弟》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农民悲惨、坎坷的一生,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底层农民的悲苦生活。与《在细雨中呐喊》那种浓稠而细腻的描写不同,与《兄弟》中那种坚硬赤裸的文字风格不同,《活着》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讲述,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生活的缩影。

《在细雨中呐喊》以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让人记住细节,产生深刻的体验。《活着》以主题取胜,富贵老人的一生就像大海里的小船,总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大潮冲击着任意前行,他青年浪荡不羁,嫖、赌样样俱全,赌博输尽了家产,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活着回到家乡。至此,他的悲惨命运才开了个头。一对儿女先后死亡,妻子病死,就连他那残疾的女婿也以非正常死亡终结生命,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不到十岁,却被他煮的豆子吃得撑死……家破了人亡了,富贵还活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陪伴他的是一头老黄牛。

余华是一位狠毒的作家,他在《活着》中把个体生命所能遭受的各种考验与灾难全部加在富贵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柔韧与顽强。父母给孩子起名寄予了希望,然而,“富贵”这个人一生却与富与贵毫不沾边。

《活着》电影观后感400字4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个人观后感

电影《人生》观后感


电影《人生》观后感

当我无意翻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时,我被开篇引用柳青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饱含哲理的话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促使我继续读下去。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最后还被拍成电影,引起巨大的轰动。这部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一波三折的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在这部小说中路遥的语言朴实无华,景物描写刻画人心,时不时的对主人公的命运进行点评。整部小说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物很饱满,景物描写细致,让人进入很快,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虽然这部小说在结尾,没有给读者“人生”的答案,但却引领读者去思考人生的答案。这部小说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不可预知性,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总是曲曲折折充满着各种冒险和挑战,唯有始终积极向上方能免受命运摧残。小说中高加林的形象激励着千千万万迷茫的青年,当年马云踩三轮车的时候看了《人生》,意识到只要自己不放弃就总会有机会,于是奋而创业,成就了亿万富翁。

小说中,路遥为我们刻画的这个心高气傲,性格倔强的年轻人高加林,他是那个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渴望凭借个人能力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可是,他的民办教师资格被人顶替,经过苦苦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调动到县城当上了干部。此时的他感到农村的恋人刘巧珍已经配不上自己,于是转投县城播音员黄亚萍的怀抱,最后却因为感情上的纠葛被人告发了走后门的秘密,最终被退回了农村,而此时一心爱他的刘巧珍早已嫁给了老实本分的马拴,再也没有人来安抚他受伤的心灵……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主人公高加林呢?正如小说中描述的,人生的变幻真是难以预料,谁又能知道自己的明天会发生什么呢?可以说,初恋是美丽的,初恋也是激情彭湃的。小说中这样写到,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做法表达了她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之时。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是太单纯、太无助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以久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爱着。但实际上,这爱的天平能平衡吗?不能。

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这天平瞬间就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着相同的知识背景,有着许多感兴趣的话题。

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之时,高加林便进入了一种艰难的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便很快又被另一种感情强迫着压下去。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可是,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爱他的巧珍姑娘。

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只是含泪默默接受,她没有过多地去责怪高加林,反而是更担心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地要处处小心,不要操心自己,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流淌着。也许,在巧珍眼里,爱他,所以离开他,爱他就要给他幸福。这一点着实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然而,仅仅单纯的去指责高加林喜新厌旧,结果遭到了命运的惩罚是片面的。姑且不去评判孰是孰非,客观来讲,我们是否可以想像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之间有多么严重的代沟吗?巧珍只会和他唠叨庄里的水井修好了,老母猪又下了几个崽子,完全无法进入高加林的内心深处,即便当初他们在一起,那也是他在遭受他人打击时极度需要人安慰的结果。

书中是这样评价可怜的巧珍“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她绝说不出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复合能源。”可以说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之间的爱情悲剧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即使没有城市姑娘黄亚萍的出现,这种结局也不会变。

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两个人必须要般配。其实高加林很早就发现了两人之间的遥远距离,只不过在他痛苦和困顿的时候,他舍不得放弃刘巧珍这个美丽而温顺的女子,一旦他来到了广阔的天地,发现自己还能够飞得更高,便能够痛下决心,将刘巧珍抛弃。有句话这样说“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用在他们的身上,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观后感《电影《活着》观后感:人生,除了无奈还是无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