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野草有感 > 地图 > 观野草有感

观野草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脱贫攻坚之观《阳光路上》有感。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脱贫攻坚之观《阳光路上》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脱贫攻坚之观《阳光路上》有感

----一个乡镇扶贫干部的心里话

徐平平

1

《阳光路上》是一部超出了我想象的微电影,尽管这部微电影有些地方还称不上精美,整体节奏也没有突出的戏剧性的高潮,说的都是最普遍的脱贫攻坚工作,但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这是一部真实记录脱贫攻坚且具有纪实风格的影视作品。影片采用真人真事的材料进行编导,讲述了经过一系列的脱贫攻坚奋战,临邑县宿安乡省定贫困村邢仙龙村和本村贫困户邢大山的华丽蜕变。

2

从一个扶贫人的角度上看,扶贫部门在邢仙龙村开展了蔬菜大棚产业项目、边角经济种植项目、美丽乡村改造、乡村旅游项目;对贫困户邢大山进行了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项目扶贫、精神扶贫,使其对生活充满了盼头。村支部书记认真负责,严格执行贫困户内纳入流程,“三重一大”事件认真评议公示。扶贫部门下村入户深入了解,真正做到了“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村班子担当负责,扶贫部门持续关注、指导,贫困户自强自立,整体脱贫效果显著。

3

作为宿安乡兄弟单位的一名基层干部,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我们德平镇的扶贫工作。德平镇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更加繁重。自精准识别之初,德平镇就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实行领导班子负责制,脱产干部包村制,抽调骨干增强扶贫工作力量,抓村级党建促脱贫工作,增强贫困人口脱贫意识,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党委政府坐镇指导,将近二百个脱产干部奔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认真摸清贫困户底子,严格贫困户纳入程序,借助各种精准扶贫政策制定帮扶措施。产业项目、危房改造、金融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雨露计划、就业扶贫、孝善扶贫、精神扶贫、虚拟岗位、公益岗位等等等等一系列的扶贫措施落实下来,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的交错式全覆盖。

4

精准扶贫这三年来,每走进一个贫困家庭,每看到应该和我孩子一样幸福快乐却自卑无语的孩童,每看到应该和我一样健康向上拥有一份事业却悲伤懦弱的青壮年,每看到和父母年纪相仿本应享受天伦却孤苦无依的年迈老人,我总是潸然泪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16年我怀孕了,要拥有我第二个宝宝了,可是由于频繁的奔波流产了,在家休息了一周就又顶着严寒开始了走村入户的工作。17年我又幸运的怀孕了,依然挺着个大肚子跑来跑去,别人都说你这回可得小心哈,我说没事,我们干扶贫的都泼辣,结果到最后又累到差点早产,在医院保了两个月的胎。是什么原因驱使着我不顾一切的去工作呢?是我肩上的责任,是我身上的使命,是我想让父老乡亲尽早实现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尽我最大的心!这也是我们这群扶贫人的心!我们加班加点舍家舍业不容易,可是回头看看,贫困户们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壮有所业、病有所靠,生活上有了奔头,一切又是那么的值得。

5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2018年基本完成”的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县级扶贫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埋头苦干,在精准扶贫政策继续帮扶的基础上加大精神扶贫的力度,增强贫困人口脱贫内源动力,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要弱鸟先飞,要知耻而后勇,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要靠辛勤劳动旧貌换新颜,杜绝等、靠、要的懒汉。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引导预期,不断发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老弱病残”的贫困人口在享受到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红利的基础上努力自强,使他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与其他人民群众一起走在温暖明媚的阳光路上,一起步入小康社会!

END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


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撰写大量的文档,我们强烈推荐大家在写文章之前多读一读范文,范文能让我们积累相关的写作知识以及方法技巧。那么范文要注意有什么事项呢?你也许需要"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篇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折。这也告诉我们,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我们要蹄疾步稳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起承转合”文章,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蓝图。

念好“起字经”,确保“起步稳”。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道努力下,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喜人,但问题仍存,返贫致贫风险、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旧突出。站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渡期,我们要理性看待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正视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脱贫摘帽作为乡村振兴的起点,将脱贫攻坚的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去,以有力的行动、扎实的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起步稳、开局好。

打好“承接拳”,确保“过渡牢”。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相较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规划。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打好“承接拳”,既要避免“断崖式”差距,也要防止“跨越式”衔接。要深入总结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思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奠定基础,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少走弯路。要以摘帽“四不摘”等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为基础,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推动产业发展、政策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

出好“转变招”,确保“转换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不仅面对着脱贫攻坚的决胜期,也面临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期。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转换,关系到“三农”工作的稳定,社会的发展。脱贫攻坚是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乡村振兴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虽联系紧密,但又大有不同。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渡,要明晰两者的关系,找出两者的联系和区别,针对两者区别对症下药。乡村振兴讲求常态推进,要不断构建产业振兴体系,培育人才振兴队伍,推动文化振兴新发展,探索生态振兴新路径,聚智聚力为实现转变出实招、下实功。

唱好“合奏曲”,确保“合力强”。2020年这特殊的一年,既肩负了实现全面小康的完成使命,又承担着乡村振兴的开局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脱贫成效的巩固,也是社会发展的举措。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民群众意义重大。在两者的过渡期,我们要紧紧把握机遇,增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意识,深入传承脱贫攻坚有效成果,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不足,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扩展性,深入谋划乡村振兴路径,不断夯实组织基础,筑牢经济堤坝,激活内生动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凝聚合力。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篇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对我们党员干部的重要考验。

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只有做实党建工作,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力量引领精准扶贫,才能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推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冲在一线、英勇奋斗,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是要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可以从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等人群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贫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积极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要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再教育,组织政策再学习、村情再了解、民情再熟悉、贫情再研判,推动问题整改见底清零。人才帮扶到位,选拔优秀干部,选调扶贫优秀队伍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出实招,谋新路,探索稳定长效的脱贫致富之路。

三是要继续整合帮扶队伍。划分片区,落实包保责任,精心组织开展帮扶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帮扶实效。要全力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级帮扶单位进村入户帮办民生实事,深入开展帮扶活动,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

四是要坚持调度督导相结合,加紧组织有关力量开展实地督导,目前脱贫攻坚中还存在作风不实现象,有的拖拖拉拉,情况弄不清、工作没思路;有的敷衍应付,工作抓而不细、抓而不实,仍然在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组织纪检部门要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推进脱贫攻坚做实做细,决战之际,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同时要把基层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无旁骛干事创业。党建发力,继续强化组织建设,全力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立愚公开山之志,下足绣花之功,尽锐出战攻克脱贫攻坚大决战。

脱贫攻坚战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忠诚的试金石,是彰显初心使命的考试卷、发扬斗争精神的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要认清形势,强化政治担当,对标对表、砥砺践行、攻坚克难,将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做实做细,抓好抓牢。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篇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这几年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年。

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民,党和国家想方设法,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在现行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不降低、不拔高的前提下,在扶贫干部们的努力下,确实有大批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一大批贫困县摘帽的目标。

脱贫攻坚,我们最初的关注点放在物质脱贫上,温饱问题的确是人最本能的需求。我们对“三农”的刻板印象,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看天吃饭”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此说起扶贫,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捐款捐物”的雏形,“扶贫”莫名地带上了一点“此高彼低”的姿态。其实,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精神脱贫也相当重要,扶贫亦要扶起贫困群众的“尊严”。“民以食为天”,谁敢说“三农”不重要?

贫困群众有尊严,才能让他们产生更多内生动力,自然而然地检视地区自身的陈规陋习,主动迈开脱贫的步伐。精准扶贫、深度扶贫,更多关注贫困群众的心理诉求。他们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严”地富裕;他们“穷则思变”,更希望“挺直腰杆”思变;不是外人觉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就需要什么;别人给什么,他们就必须要什么;扶贫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种并肩共进、促膝共商的关系,还得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贫困村大胆启用“先富起来”的致富能手做村支书,共商致富良方,让全村人都富起来。“贫”是穷困,也是精神上的贫乏。贫困群众需要党和国家选配的“主心骨”,让他们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引导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独特”的向往,再以这个“需求”为导向,扶贫。扶的是“贫”,也是他们的“尊严”。

近年来,富裕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已经从简单的资金对接到不吝输送人才、提供致富良策。随着抖音、快手、梨视频等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也带头开直播,亲自“带货”,叫卖农产品,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购代捐”无疑是一种给予贫困群众“尊重”的扶贫方式,通过推广特色产品、特色旅游,摘掉的是贫困的帽子,带来的是情感的满足,田间地头的“苦味”,变成了文化输出的“洋味”,这也从心理上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农民种的是粮食,需要的是知识。“希望工程”堪称精神扶贫的起点。那张“我要上学”的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满脸都写着“渴望”。20多年过去了,助学助困有了更为平等、自立的“作业本公益计划”,这个民间公益项目,面向中西部贫困中小学生,以学生个人的写作本换取爱心认助,改变了单向的经济和物资资助模式,鼓励孩子用写作、画画等方式,完成一学期的日记,来换取每学期的爱心认助款。这种交换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给予了孩子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些被“尊重”浇灌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自卑、怯懦。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脱贫攻坚,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贫困大山里孕育的产品有产量有销量,让“农村”用笔直的腰杆与“城市”对话;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得出去、更愿意回归,拿同等的知识回馈建设家乡;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非但“人夸颜色好”,更有生态环保的“清气满乾坤”。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篇4】

脱贫攻坚是“_”时期的首要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把学习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决心作为前进方向;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强力推动和重要抓手。大力发扬“钉钉子、扣扣子、担担子、抓落实”的精神,进一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统筹,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村庄在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掉队。

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抓手。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生活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要深刻认识到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中的攻坚战,必须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举全乡之力攻坚克难,要进一步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人、细化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作战图,列出时间表,立下军令状,切实做到尽心尽责、精细统筹、高位调度、务求实效。确保最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搬得出、搬得稳、搬得好,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打好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贵在落实。要始终以精准化为标准和要求,切实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以稍纵即逝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使命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苦干实干抓落实。尤其要积极抢抓一切有利机遇,为贫困群众顺利搬出自然基础条件较差、不适宜生活居住的地方提供保障;要科学规划指导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真正把福泽子孙的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要立足实际,深入系统研究整村搬迁、整村脱贫工作,以产业为支撑、项目为抓手,加快以道路、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广泛动员各级干部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中,努力让更多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在3月30日中央组织部召开的电话会议中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其中强调各党员干部、领导班子要冲在一线,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完成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那么如何有效推动基层组织发挥堡垒作用,就成了首要关键。

积极开展多样的党建活动,化被动为主动。在新冠疫情横扫世界的当下,组织部门不能过多的集中召开干部培训和各项党建活动,此刻正是考验基层党员干部自我约束与奋发求进的时刻。只有基层党员干部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担当与责任,才能英勇奋斗在促决战脱贫攻坚目标的第一线。疫情尚未结束的此时更需要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凝心聚力,慧眼识珠,坚决反对各种“豆腐渣”工程,结结实实一步步从底层带领基层组织搭建好战斗堡垒。

第二点必须着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将基层战斗堡垒的短板弥补扎实,才能切实推进抓党建促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对于平时就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必须严肃整顿,持续长效推动抓好软弱村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使在岗的各基层组员主动拿出为人民谋幸福的热情和使命感。书记与驻村工作队应着力补短,对于落实不力作风漂浮的村党员干部提出严肃批评教育,并且坚决纠正和处理。

一面积极主动抓好党风建设,一面扎实查漏补短,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扎实建好基层堡垒,保障领导班子带领基层党组织冲锋一线,打赢打胜脱贫攻坚的这一场决战。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篇5】

当前,扶贫可谓头等大事和民生热点。扶贫领域各种政策性专项补贴、资金扶持等倾斜而来,正因如此,不少人动起了外脑筋想打扶贫奶酪注意,想方设法把扶贫红利当唐僧肉来宰。这其中,既有个别贫困户,也有少数扶贫干部。

某地贫困户通过购买票证和牛标、租借牛等方式冒领扶贫补贴,让扶贫牛骤变表格牛。也有扶贫干部当起了羊毛党,专挑贫困、残疾、五保户等弱势群体下手,把贫困补助、项目资金、低保金等作为薅毛目标。

其实,不管是表格牛,还是羊毛党,两者性质相同、初衷相通,无非是把扶贫资金的公家财产,以虚报冒领等方式套进个人荷包。或蚂蚁搬家、或雁过拔毛、或老鼠偷油,都是见不得光、见不得人的卑鄙行径。

有人会说,表格牛的出现,除了个别贫困群众私心泛滥,还有监管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的。又有人会说,羊毛党的出现,是少数党员干部自身作风问题。诚然,扶贫工作中,党员干部是领头羊,自身作风不正、心术崴脚,本色褪色退变成羊毛党。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此歪风邪气影响下,滋生表格牛也就不足为奇。

不能否认,羊毛党与表格牛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也许,这就是对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最好的注脚。从这点出发,斩断表格牛与羊毛党的黑手,得从正风肃纪入手,尤其要让党员干部铭记初心使命、秉持政治品德,做到在干干净净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上表率示范。孕养生态绿色的政治风气,才能潜移默化清清爽爽的民俗新风。

扶贫资金,每一分、每一厘都有一寸规矩、一尺纪律在丈量,谁都别妄想私自侵占,耍滑头、抖机灵等掩耳盗铃,无疑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早晚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能不说,表格牛这招数很牛,空手套白狼,超出了常人想象,也超出了道德底线与政策红线。羊毛党更是在蚂蚱腿上刮肉,闷声发财,同样是高招。

是可忍,孰不可忍。扶贫资金往往带有救济特征,是不少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吃饭钱。何况,有些扶贫资金是谋划长远、推动发展的引擎动力。表格牛只顾一时之利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断后路,羊毛党更可恶,见缝插针、见利忘义、与民争益。所以,对表格牛和羊毛党都无须宽容,势必拿出零容忍的态度与坚决。

扶贫不是儿戏,是庄严的使命与承诺。扶贫资金不是油水,不能谁谁都可楷一下。各地党委政府保持冷清与镇定,莫被白花花的银子亮昏了眼,秉承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定力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操守,同时淬炼会花钱和花好钱的本事,让扶贫资金花到该花的地方去,好钢花用刀刃上。更为关键,要完善扶贫相关机制,加大对私动扶贫奶酪行为的惩处力度,修复漏洞、破立并举、标本兼治,出重拳、动真格捍卫扶贫奶酪的严肃性与原则性。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6篇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6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1】

多一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到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剩余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党向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没有任何退路可走,决胜脱贫攻坚战定是必然;各级部门一定要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必胜决心,继续咬紧牙关,不松劲,将战贫之“路”一走到底。

多一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要耐心。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0.6%,虽已取得一些成就,但还不能对已经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踩“急刹车”,立马撤掉所有的帮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脱贫攻坚工作亦是如此,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次冲锋就能打赢的,越到紧要关头就越需要沉稳应对,还需耐心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巩固已有成果。

多一分“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的齐心。脱贫攻坚战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省的战斗,是所有人的战斗,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战斗。在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更应是勠力同心,把劲往一处使;以全局为重,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间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

多一分“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影不留”的清心。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于干部队伍作风,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疫情当前,战疫的同时还要完成脱贫攻坚总攻任务,越是混乱的时候就越有人趁机“浑水摸鱼”,越是这样的时刻就越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挑大梁干实事;摒弃歪风邪气,删除繁文缛节;不做“甩脸色”的干部,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倾心为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脱贫攻坚之路坎坷,我们“多心”一些,顽强奋斗,总能迎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终会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脱贫攻坚考卷。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2】

伴随着各地支持“地摊经济”政策的相继出台,摆地摊正式获得了“城市认证”,部分底层收入群体也有了正式“上岗证”。“地摊经济”的规范管理不仅折射社会发展的进步,更彰显党和政府的民生情怀。作为“地摊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郴州开行“地摊专列”,让“地摊经济”的触角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为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地摊专列”是“地摊经济”的温情延伸。“放开地摊经济,既是促就业,也是保民生。”“地摊经济”的主力军主要为从事农业生产、选择进城务工等无固定收入的底层百姓。他们依赖着微薄的摊贩生意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也维系着扎根城市的梦想。如同各地“地摊经济”政策的暖心出台一般,湖南郴州“地摊专列”的持续开行让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铁路部门特殊的温暖与爱。这趟只有2节的车厢的免费专列,每日往返于乡村与城镇,它的开行除了便于日常,也切实的为沿线百姓节省了路途的周转与费用,更便于将家中富余农副产品的运输贩卖,以换得家中后辈们求学等生活资费等。从田间地头到“地摊经济”,“地摊专列”承载着底层百姓的收成与生计,也用它的温情蔓延串起了一条民生线,成了百姓的“脱贫专列”。

“地摊专列”是“地摊经济”的时代缩影。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地摊经济”也将逐步脱下了“脏乱差”的“旧装”,走向了集中管理、文明规范的“人间烟火”。作为“地摊经济”的载体之一,“地摊专列”的演变也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自开行以来,它从沿线村民自发登乘到如今有专门的铁路乘务人员组织上下车,从坚持不收费到如今有指定的站台与进站通道等等,“地摊专列”变的服务,不便变的是初心,它的变与不变映射着铁路的服务温情,让底层百姓的收获感与幸福感更强,也印证着“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带队”的初心与诺言。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地摊专列”的开行为底层百姓提供了出行的方便,也为“一年之计”“一日之计”“一家之计”提供了真切的实惠。“地摊专列”的速度虽慢,却不可或缺。短短的车厢与行程,在漫漫岁月里为脱贫攻坚“加速度”。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3】

善于吃亏的老实人,就能在群众中发出“功成有我”的信号。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上级机关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为了群众的脱贫攻坚需要,舍“小家”远赴异乡为“大家”,他们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地干好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是责任的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只要能为贫困的群众多做一些实事,个人吃点亏也没什么。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有所处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就要发动群众向贫困“宣战”,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靠自己的努力也能战胜贫困,也能在如期脱贫中感受到战胜贫困“功成有我”的自豪感。

善于扎堆的老实人,就能在群众中发出“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号。善于在群众中扎堆的党员干部,他们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想得更多的是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今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时间只有9个月,他们会扎根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跟人民群众一起想办法、出点子、齐动手为脱贫而奋战。在党员干部带头干的影响下,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和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让群众在脱贫攻坚的任务中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同时,也感受到脱贫攻坚是大家的共同责任。把群众想脱贫能脱贫的思想统一到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来,就能齐心协力为脱贫而战,定能完成决战决胜任务。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4】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5】

1、用“心”扶贫。对基层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们很多的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我见过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2、用“新”扶贫。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树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贫困群众谈心,聊天,思考脱贫的对策和方式,同时为他们积极争取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我们帮扶工作者的自我价值。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6】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10篇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10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1】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七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中央要抓好统筹,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负起总责,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抓好落实,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立下军令状,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抓。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2】

1、用“心”扶贫。对基层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们很多的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我见过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2、用“新”扶贫。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树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贫困群众谈心,聊天,思考脱贫的对策和方式,同时为他们积极争取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我们帮扶工作者的自我价值。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3】

“往上坡子村去的,只有一条泥石混杂的土路,路两边不见庄稼与田地......”初见面,上坡子村的封闭与落后即映入眼中。程永林,这就是生你养你的山村,她很穷,你也穷。

贫穷,的确可怕:妻子的病无钱及时治疗;孩子的上学之日遥遥无期;在人面前你抬不起头来......贫穷是你心头的梦魇。但我们不要怕。我们有着身为万物之灵长的尊严;我们有着开拓的毅力和双手;我们有着伙伴与同胞。

程永林,堂堂八尺男儿,切莫轻言“志短”!看看你健壮的肌肉,想想你“刀耕火种”的祖辈。过去,你无法突破环境的藩篱而陷入困境;现在,我们来帮你!这是我们的手,抓稳了!

上坡子村,灵魂根土,你来留守。

相比于凄凉的背井离乡、漂泊的“北上南下”,我认为你更好选择留下来。这里是生你养你的家乡,这里有你至爱的亲人,这里有你熟悉的一花一草一木。程永林,我相信你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希望卧病的妻子得不到自己的悉心照顾。进一步说,上坡子村需要你们,她的子女,来使她更自信的面对她的左邻右舍。家乡是你艰苦创业的坚强根基。所以,留下来吧!留下来去创造属于你的一片天空。

上坡子村,你的家乡,你来振兴。

我们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看看你房后的大山,虽然它将你与外界隔开,但是它也在为你提供着无数可能。电影《十八洞村》里的杨英俊这一角色胸怀家乡土地,喊着“种地也要种出土豪来”的口号,硬是精心经营下了百亩田地,实现脱贫。而你也是一样,你熟悉这山里的每一寸土地,你热爱这山林的每一株花草。你若找对了方向,你的未来绝不会比杨英俊逊色!这山中遍地是资源。你可以兴修经济林;你可以发展核桃种植;你更可以开展绿色圈养······没资金?政策补贴!没技术?政府培训!没渠道?我们帮你拓路!留下来,用心去感受山林中的一切可能,你将可以更好地“走”出去!

大山儿女,希望火苗,你来助燃。

程永林,我们明白你的难处,你也并不是不希望子女接受教育。但我们希望你更清楚地认识到:子女将接过你“走”出去的接力棒,而教育则关乎他们能否接得起。再困难,我们也要保证他们上学的权利,更何况,国家为他们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补助!孩子,是希望的火苗,他们比我们拥有着更多的可能。我们要“走”出去,他们更要“走出去”,去认识山那边的平原和海洋。也是这样,我们才能去除“返贫”得隐患。所以,莫让这火苗黯淡下去,让他们壮大成为照亮前方的火把!

我们是开拓者、创造者,而不是守旧者。程永林,你一定要“走”出去;众薪拾柴火焰高,程永林,你不是一个人与生活的泥潭作斗争,我们在帮你。

程永林,别放弃,光明和广阔的未来在等着你!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4】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5】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6】

伴随着各地支持“地摊经济”政策的相继出台,摆地摊正式获得了“城市认证”,部分底层收入群体也有了正式“上岗证”。“地摊经济”的规范管理不仅折射社会发展的进步,更彰显党和政府的民生情怀。作为“地摊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郴州开行“地摊专列”,让“地摊经济”的触角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为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地摊专列”是“地摊经济”的温情延伸。“放开地摊经济,既是促就业,也是保民生。”“地摊经济”的主力军主要为从事农业生产、选择进城务工等无固定收入的底层百姓。他们依赖着微薄的摊贩生意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也维系着扎根城市的梦想。如同各地“地摊经济”政策的暖心出台一般,湖南郴州“地摊专列”的持续开行让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铁路部门特殊的温暖与爱。这趟只有2节的车厢的免费专列,每日往返于乡村与城镇,它的开行除了便于日常,也切实的为沿线百姓节省了路途的周转与费用,更便于将家中富余农副产品的运输贩卖,以换得家中后辈们求学等生活资费等。从田间地头到“地摊经济”,“地摊专列”承载着底层百姓的收成与生计,也用它的温情蔓延串起了一条民生线,成了百姓的“脱贫专列”。

“地摊专列”是“地摊经济”的时代缩影。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地摊经济”也将逐步脱下了“脏乱差”的“旧装”,走向了集中管理、文明规范的“人间烟火”。作为“地摊经济”的载体之一,“地摊专列”的演变也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自开行以来,它从沿线村民自发登乘到如今有专门的铁路乘务人员组织上下车,从坚持不收费到如今有指定的站台与进站通道等等,“地摊专列”变的服务,不便变的是初心,它的变与不变映射着铁路的服务温情,让底层百姓的收获感与幸福感更强,也印证着“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带队”的初心与诺言。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地摊专列”的开行为底层百姓提供了出行的方便,也为“一年之计”“一日之计”“一家之计”提供了真切的实惠。“地摊专列”的速度虽慢,却不可或缺。短短的车厢与行程,在漫漫岁月里为脱贫攻坚“加速度”。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7】

善于吃亏的老实人,就能在群众中发出“功成有我”的信号。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上级机关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为了群众的脱贫攻坚需要,舍“小家”远赴异乡为“大家”,他们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地干好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是责任的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只要能为贫困的群众多做一些实事,个人吃点亏也没什么。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有所处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就要发动群众向贫困“宣战”,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靠自己的努力也能战胜贫困,也能在如期脱贫中感受到战胜贫困“功成有我”的自豪感。

善于扎堆的老实人,就能在群众中发出“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号。善于在群众中扎堆的党员干部,他们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想得更多的是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今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时间只有9个月,他们会扎根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跟人民群众一起想办法、出点子、齐动手为脱贫而奋战。在党员干部带头干的影响下,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和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让群众在脱贫攻坚的任务中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同时,也感受到脱贫攻坚是大家的共同责任。把群众想脱贫能脱贫的思想统一到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来,就能齐心协力为脱贫而战,定能完成决战决胜任务。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8】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9】

多一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到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剩余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党向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没有任何退路可走,决胜脱贫攻坚战定是必然;各级部门一定要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必胜决心,继续咬紧牙关,不松劲,将战贫之“路”一走到底。

多一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要耐心。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0.6%,虽已取得一些成就,但还不能对已经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踩“急刹车”,立马撤掉所有的帮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脱贫攻坚工作亦是如此,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次冲锋就能打赢的,越到紧要关头就越需要沉稳应对,还需耐心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巩固已有成果。

多一分“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的齐心。脱贫攻坚战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省的战斗,是所有人的战斗,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战斗。在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更应是勠力同心,把劲往一处使;以全局为重,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间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

多一分“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影不留”的清心。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于干部队伍作风,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疫情当前,战疫的同时还要完成脱贫攻坚总攻任务,越是混乱的时候就越有人趁机“浑水摸鱼”,越是这样的时刻就越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挑大梁干实事;摒弃歪风邪气,删除繁文缛节;不做“甩脸色”的干部,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倾心为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脱贫攻坚之路坎坷,我们“多心”一些,顽强奋斗,总能迎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终会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脱贫攻坚考卷。

脱贫攻坚观后感大学生【篇10】

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伟大的“中国梦”奋斗目标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疫情来袭,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要抓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两战役,在推进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扎实做好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这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精选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系列


随着世界不断发展,好的影视作品也渐渐多了起来,在观看时我们会多多少少产生自己的想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深刻了解,那么写作品的观后感格式有哪些呢?请你阅读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1

《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的作品。过了22年,时过境迁,这本书为何至今魅力依旧?思路开阔源于精神的丰富开放,文风质朴源于思想的厚重深刻,语言鲜活源于心灵的活跃,表述清晰源于思维的缜密,文章的不朽源于情怀的不朽、信仰的不朽。

我读完《摆脱贫困》一书后有三点最深刻的体会。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那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书中提出的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命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会以一场思想解放为起点?作者在跋中有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2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此书作序,他说道:"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真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官样文章的汇编读得多了,有的是读一半读不下去扔了,有的即使看完了也没多少印象,最多了解一下都有那些新鲜的说法、做法、经验就好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触动颇深。虽然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书中一些具体的提法对当前经济建设不一定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精彩的语言风格等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正如项南同志说的:"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想,勇敢地去闯。即使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切合实际,有些做法一时看不出效果也不要紧。要求每个人做到每句话、每件事都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平同志也不例外。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

习近平总书记自己的评价是:" 我也明知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本,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遗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1.坚定的信念。读完这本书后就有一种感觉: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2.极高的站位。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事关宁德发展、稳定、改革等等,都能从全国、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中从"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不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彻。

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闽东经济建设中有三个热门话题: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像港口、铁路等的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事关地区发展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

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这样的全局观,高视角也是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提高到。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 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__届__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4.辩证的思维。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在谈论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问题时,说到:"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是为了使经济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是个新机遇。""要求我们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们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等。

5.群众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是真正的经典

书中其他篇章像这样精彩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中提出,"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组织活动要立足于多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烦恼。应尊重群众的医院,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中,提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等等。

应该说,《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生动的教材,也是必读的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6.精彩的语言。这本书总体感觉读了很舒服,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语言平实、道理深刻、入木三分。

一是善于比喻。如《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的两个比喻非常贴切。其一是"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砸锅’不可。所以我们应提倡‘经济大合唱’。 "另一个比喻是关于要求"经济大合唱"讲协调、讲配合。他说,"这就好比一场足球赛。当今世界高水平的足球赛,仅讲个人技术水平,单靠个人的脚下功夫,恐怕已经不和潮流了。破门主要靠队员们的有机配合,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

还有用"滴水穿石"比喻"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用抱"金娃娃"比喻干部群众希望早日脱贫致富希望;用"弱鸟"先飞比喻"老、少、边、岛、贫"的闽东的发展之道;"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等等比喻都非常生动形象。

二是精彩运用经典。不仅会用,而且用得好、用得妙。如,在谈到领导的度量引用了"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谈到闽东与发达地区差距时引用了"松柏何须羡桃李";谈到清正廉洁引用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治政只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

三是语言平实生动。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很接地气、很平实。如《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等,有别于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官样文章标题。文章的表述语言同样非常平实,但阐述了深刻的道理。如,在《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中说,"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解,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以上在六个方面谈了自己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粗浅的感想,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作者系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林知明)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3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部分讲话和文章的收录文集,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为闽东的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折射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风范。

2014年__月__日-11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生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策要“落地生根”和《摆脱贫困》里“滴水穿石”精神、“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等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彰显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随着时代发展,如果党的事业里求真务实的品质缺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不能引领中国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呼啸前行。

一、 求真,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 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群众路线,以务实的精神奉献闽东,感动闽东。“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 “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

《摆脱贫困》书里记叙了在闽东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地调研,在掌握客 观情况后,才去指定相关指导政策,“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 “畲族经济要更 开放些”等指导意见,是“走”出来的,对闽东发展提供了诸多金玉良言。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 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个人工作中,我们就绝不能把求真和务实分隔开来,在求真的基础上务实,在务实的工作里求真,我们的工作才能少份浮夸,多份落实,少份心虚,多份踏实。

《摆脱贫困》 虽然收录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1988年至 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其内容历久弥新, 正如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说的:“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摆脱贫困》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宝贵的工作教参,为国家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4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暖了一个个贫困户的心,也吹活了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希望。最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受益匪浅。《摆脱贫困》出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万字。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这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同书中写道:“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我们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家底薄弱,群众有许多困难要解决,只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为群众办实事。”

结合到近期全县上下的脱贫攻坚工作,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四月以来,我身边多少领导和同事,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包挂的贫困户家中。从精准摸底到制定脱贫计划;从物质上的难题到精神上的抚慰,群众的难处,他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4月22以来,岚皋县公安局的民警就已经自愿取消了周末,他们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奉献给了脱贫攻坚工作,献给了他们心里挂念的结对“亲戚”。对此,有同事说:“我少几个周末没关系,只要他们能早点脱贫过上好日子,我就高兴了。我们不图回报,我们的心愿就是他们能早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只要他们理解,也就值了”。

我不禁想到总书记说的:“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是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和我们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的。”办实事,必须要了解事实,看群众缺少什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说到底还是联系群众问题,只有联系好群众,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相信我们的脱贫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5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我在理解书中内容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是的,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主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坚持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扎实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这才是我们应尽的工作职责。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这样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能拘泥于现状,墨守成规,要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并且及时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

总书记还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日常工作上更是如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对自己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尽可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发展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指导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都要时刻牢记,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发扬实干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心灵的阳光》有感


《心灵的阳光》观后感

我们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部叫《心灵的阳光》的电影,主人公天天,是一个优秀的小女孩,但在她的心灵深处,隐藏着一些秘密。一次,天天在美术课上画了一个风铃,常人眼中美丽的风铃在天天的笔下却变成了黑色。心理老师陆桐通过对这幅画的分析,意识到画这幅画的人可能存在某些心理问题,于是安排天天接受心理辅导。第一次心理辅导,天天回避了陆桐的话,而且由于心理辅导需录音让天天产生了戒备心理。第二次,陆桐设计了一个心理测试,可对辅导有抗拒心理的天天,给出的答案依然出人意料。于是陆桐决定家访,但家访时只有天天在家,在天天家中陆桐发现一串蓝色风铃。原来这串风铃是天天去世的爸爸送给她的礼物。天天由于父亲的去世悲伤的情绪无法得到疏解,经常出现和父亲在一起的幻觉。最后经过不断地努力,天天的心理总算恢复了正常。

这个故事中的天天跟我们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因为觉得无处倾诉,都会把自己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深埋心底,然后饱受其困扰。加上很多的家长们又不能理解,最后就会像天天一样,产生心理疾病,以至于使自己变得不受控制,产生各种幻觉。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这会导致我们广大少年儿童越来越逆反,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电影里的主人公还算幸运,最后心理恢复了正常。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幸运了。我们从电视节目、网络上,常常都可以看到一幕幕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镜头。

通过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迪:一是我们自己一定要坦然面对那些令人悲伤的事情,保持一个阳光的心理,乐观的面对一切的事物。二是家长们一定要多去跟自己的儿女沟通,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望子成龙的一番苦心才能得到儿女的理解,也只有和子女多多沟通,你们的子女才能够阳光的茁壮成长。所以,我真诚的希望各位家长,的去理解和宽容你的儿女吧,我们都很期盼。

观《走路上学》有感


《走路上学》观后感

看完电影《走路上学》,我没有像许许多多的饱含同情心的人们一样眼泪乱飞,我也没有觉得主人公的生活有多么的可怜,请读者先不要骂我,静心下来看完再批判也不迟。

电影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傈僳族姐弟俩娜香和瓦娃,姐姐为了到对面去上学,不得不每天溜索过江。弟弟向往上学却因溜索的危险而被呆在家里。后来姐姐溜索弟弟送新鞋,途中鞋子差点跌落江中,姐姐反身抓鞋子失手跌入滔滔的江水中,再也没有回来,弟弟瓦娃从此沉默无语,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中。直到后来在爱心人士的捐助下,政府修建了一座新桥,瓦娃终于可以走路去上学了。

看完电影,我的心里充满了羡慕,我震撼于怒江两岸绮丽的风光,我震撼于娜香与瓦娃那种可以换命的姐弟情谊。我渴望有一份那样的爱,渴望有一个哥哥姐姐或者一个弟弟妹妹,而不是像现在那么孤单,我渴望在那种淳朴、真挚的生活里纯净着自己灵魂。

世界是纷繁多姿的,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经历,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精彩。我认为一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一个永远成功的人不会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成功。

或许有很多人认为娜香和瓦娃值得同情,让人可怜,我不这样认为。至少他们能守候在自己的故乡,守候那些山山水水,守候那一份牵挂和付出。而我们,我们这些移民迁徙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像一片没有根的浮萍,在人海中漂浮着;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没有了兄弟姐妹,有的没有姨妈舅舅,没有叔叔伯伯,就这样成长着。回到祖居地我们成了外乡人,生活在广东我们成了北方人。我们的父母辈在艰难中奋斗,而我们在无奈中孤单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最美的。不要苛求世界为你改变,也不要轻易的去改变世界。

到底谁装典了谁的梦?到底谁同情了谁的眼泪?到底谁羡慕了谁的幸福?到底谁苦了谁的生活?到底谁错过了谁的错?

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出生在大楼山下,那里有着自己的祖先和族类,那里说着先辈们的语言,那里有着鸡犬相闻,你来我往的村落。

到底谁收留了谁?到底谁爱了谁?到底谁又欠了谁?一个人看着镜子,忍不住问:whocareyou??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脱贫攻坚之观《阳光路上》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野草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