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傅雷家书读后感 > 地图 >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傅雷家书》读后感2篇。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傅雷家书》读后感2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傅雷家书》的辞藻没有那么优美华丽,通篇读来都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平实的问候与关心。

但是他却在这最平淡的问候里教会了我们:爱孩子,就要引导他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谦逊、学会面对挫折时勇往直前、学会在收获成功时懂得戒骄戒躁、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傅雷家书》有感【1】

记忆里,第一次读《傅雷家书》应该是在上学时,至于感受,也许只是感动于父爱的伟大,而今做教师和母亲多年,重新捧读本书后,掩卷沉思,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读书心得,我觉得应该套用曾经颇为流行的家教书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说成好父亲胜过好学校,这本书中呈现的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更体现的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父亲对儿子胜过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轨迹。

爱国主义教育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在儿子身上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当前任何一所学校所不能相比的。

他在信里,总是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化作对儿子学习和做事的动力。

当他叮嘱儿子刻苦练琴时,不止一次强调不要忘记祖国和人民对他的期望;当儿子参加国际比赛时,他总是不忘记提醒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不但不可以给祖国丢脸,还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很多家书里不但深情的讴歌刚成立的新中国,甚至将祖国的各种有影响的报刊杂志邮寄给儿子,让他身居海外能了解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自己参政议政的发言、记录等资料整理邮寄给儿子,让他远渡重洋能感受同胞们为祖国建设出力献策的决心和行动;当国内发生重大水灾时,傅雷夫妇在信中将灾情、损失数据一一通报给儿子,其为国忧心忡忡之情溢于言表,并借此机会教育儿子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

试问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当今哪一所学校会进行呢?

文化艺术滋养胜过好学校

傅雷先生不仅精通几种其他国家的语言,还饱读古今中外书籍,对美术、音乐等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正是他中西方合璧的渊博知识深深地浸润了傅聪,为他成为世界级音乐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这在书信中均一一体现:在信中,他无数次介绍自己观看中国戏曲的感受,同时也将西方演奏家访华的一些详细情况及评价传递给傅聪;他还将中西方绘画界的一些问题讲述给傅聪,除此之外,在多封信中均提到给儿子邮寄中文书籍,尤其是古典诗词类书籍,许多次与儿子共同探讨李白、杜甫、苏轼等诗歌创作的风格,这都体现了他对儿子文学艺术方面的高等教育,施教者何人?不是教师,不是学校,只是一位父亲。

个人修养熏陶胜过好学校

古人云:小事凭才,大事凭德,真正能够成名成家之人,不仅仅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顶尖级技能,还一定要具备多种令我们全人类肃然起敬的高贵品质,傅雷先生在信中便体现出对儿子个人修养方面的指导。

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

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甚至多次提到一些做人的细节,如谦虚,对人对事要认真,学习音乐要执着,要有较强的意志力,对待老师要恭敬,生活要节俭,情感要控制好,注意西方特殊的礼节,要勇于接受真切的教训,要合理安排时间,珍视健康,遇事要冷静忌急躁,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正确对待批评家的话。

总之人的概念在傅雷心中,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他时时刻刻都在对儿子进行着做人的指导,大到对人类对世界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对金钱的观念。

这样的教育,难道不令我们每一所学校汗颜吗?

再读《傅雷家书》,豁然明了,傅聪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除过人的音乐天赋外,主要在于父亲傅雷的教育,他的那部教材其内容是用父爱加学识加人品精心编撰而成,远远胜过任何一所学校选用的教材。

亲爱的家长们,您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从这部书开始读吧,对我们的孩子只凭浓浓的爱来教育太苍白无力,我们更需要用学识和人品去润养他,做他一生一世的好学校。

读《傅雷家书》有感【2】

第一次读《傅雷家书》还是在上高中,一位学长买了这本书,感觉不错借给我读。

我羡慕,世上还有一种叫家书的东西,能把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以及精神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有一合乎胃口的文章和读物,好似一场美好的宿醉,如临一遭感觉上的掠夺。

在那粗陋枯干的日子里,书中那个典雅的灵魂向我们启示,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

也许从未远离的缘故,我和父母之间没有过书信,在我寂寞迷茫最想和父母交流的年龄,家长是无暇的,和大多孩子一样,我们接受的是,只要不犯错,没有特殊情况,终不会与父母有深入交流的机会。

大人们的生活里只有生存、日常没有艺术和其它,他们对孩子的期待是健康、富足和正直,他们对家庭关系的要求是和睦,哪怕是彼此之间最寂静的和睦。

父辈们有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在权威与平等之间,权威永远占据上风。

偶尔,也会和父母分享一些生活里的照片,听他们唠叨谁家孩子如何上进,谁家孩子如何懂事之类的,这大概就是所谓沟通的全部。

除此,没有更多的思想和心灵对接了,当然也没有抱怨。

我知道,千千万万的父子母子之间,都如我们一样的沉默。

记得当时所有读过《傅雷家书》的同仁一致认同这是一本好书,要知道在叛逆的青春期,取得一个共识的不易,就可以想见该书的震撼力,那是如何评价都不为过的。

它拨动了无数敏锐的心弦,使千千万万读者为之感悟,为之动容,为之一读再读,而每读必有收获。

它的出现,让我们有着同感的小伙伴们眼前为之一亮:长大了,我们要做像傅雷夫妇一样的父母。

再次拜读《傅雷家书》,是闻听了它的再版,内容和装帧都焕然了一新,新增了许多从未发表过的书信,傅雷全家各个时期的照片穿插其间。

玫瑰成片的花园,窗明几净洒满阳光、洋溢书香琴韵的客厅,雅致的格纹窗帘,挂满照片的背景墙,透出的是一家人自在的笑意和眼神里的相知相爱,那浓浓亲情可谓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

傅雷夫妇给孩子写信是有分工的:父亲重教育,母亲重生活。

傅雷先生在对博聪的家信中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他们是父子,更是朋友、知己、老师与学生。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聊),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说心里话,我更爱看母亲和儿子傅聪的通信,母亲喜欢写毛笔小楷,清秀的字体间偶还夹杂着英文,透着母亲的知书达理。

母子间少了那些对艺术的探讨,更多的是一个母亲无法掩饰的思念和关心,对儿子一点一滴成就的骄傲。

傅雷先生说,将思想落实到文字上,也是梳理思想的过程。

不妨我也梳理一下,这里,我不谈大家千篇一律的,只聊那些自认为非主流的,却也撩动我心柔软的观点和话语。

傅雷说得好: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

源于这种操心,才有了眼前的这本影响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傅雷家书》,它里面的每一篇章,跳动着天下所有父母都具备的剖肝沥胆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付出。

我们读它,不断被其中的文字润泽、涨满,被破土而出的新鲜力量所感动。

其实,这种操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从古至今,所不同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进程中,父与子的关系状态是非常稳定的,封建的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家长,父子关系是训诫与遵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松动与改变是在20世纪初,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使民主、自由的观念开始为一些进步青年所接受,这种追求个体意识的思想直接冲击了家长制,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而言,以孝为核心的父子关系仍然根深蒂固。

无论是家长对子女的人身支配还是对家产的支配管理,都决定了子女只能依附于家长。

真正进入现代意义的父子平等,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这个变化的背后,事实上反映的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

简单说家本位就是个人要服从家庭。

人本位则相反,强调个人的利益和个体意识的独立。

独生子女时代的小家庭模式,使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开始提高。

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有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要,从而使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这在子女众多的传统大家庭里是无法做到的。

父母的角色也不单纯只是父母,他们要承担一部分原来属于兄弟姐妹的责任。

这就要求父母放低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与子女保持了平辈的感觉。

过去,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很狭窄,父母是孩子学习模仿甚至崇拜的对象,父母的权威无比高尚,家庭教育显得很有力度和见成效。

但信息网络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切。

在孩子们眼中,电脑和网络不仅仅是学习工具,它还能将自己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记下来并加上密码,比日记本更私密;能让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能与四面八方的人尽情交谈。

但这一切不需要父母太多的指导和参与。

除了孩子要靠家长养活,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许多家长发出无奈地感叹。

家庭中的民主与平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浓郁,这种变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渐进过程。

父子两代人之间的交往开始转化,传统的沟通方式不再有效。

以前的那种单向的以父为主变为现在的父子双方互受影响已成趋势。

值得提醒的是,这种变化或许正在矫枉过正,然而却也由不得我们,仅是希望,现代的人们有足够的清醒。

此刻,我们比以往更加怀念傅雷夫妇,他们的育子成效在那个时代是显而易见的,在今仍不过时,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需一定的条件作保证,父母要学贯中西,儿女也要知书达理,彼此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庆幸,过了这么多年,《傅雷家书》依旧畅销,年龄相差如此悬殊的年轻一代,居然在这本书上与父辈的我们没有出现代沟,看来这本书快要成为留之后人的经典了。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讯工具的进化更是日新月异,一封最普通的书信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它曾经给与我们的点点滴滴,与亲人的感情沟通与朋友的思想慰藉,却是我们一辈子的温暖。

偶尔,我也会在收拾东西的时候,翻出一些老照片和尘封多年的书信,把它们打开来,呼吸一下新的空气,然后就再次封存它们,放在黑暗的书橱中。

真的是,舍不得丢弃。

那一封封发黄的书信里,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是我们青春的思绪。

青葱岁月里,每每收到朋友的来信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心情会兴奋好多天。

给朋友回信,无论多么辛苦与劳累都会打起精神全心全意,透过墨香传递那份真挚的友谊,互吐心中的思念,互祝对方安好,互给对方加油,互相诉说彼此的心声

时过境迁,再也不会有人提起笔,与我在红尘中,用墨香传递情谊了,这种方式早已成为了古老,可我依然怀念曾经那些独特而温暖的味道。

也许是经历过那个书信的年代,对《傅雷家书》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会比现代的年轻人略微深刻一些。

再读《家书》,我发现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和沈从文写给妻子的有一拼,轻言细语深情唠叨,几近于情书风格。

几十年来,父母与孩子就这样以书信的形式温暖着、幸福着。

让我终不能释怀的是,这样的家书在1966年嘎然而止。

傅雷夫妇以最极端的形式走向最绝望的结局。

是怎样的屈辱和孤寂,让生命就这样遗憾地划上了终止符。

我深深的不解。

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且,在当时是稀缺的,对他们来说更是不屑,深刻洞悉人情世故却孤傲自尊,决不妥协。

没有了工作,停发了稿酬,还能和妻子在自家小花园里种玫瑰、喝咖啡、抽烟斗、弹钢琴临终不忘续交房租、给保姆留下生活费、给自己留出火葬费与妻子朱梅馥一起安安静静的离开这个世界(将被褥铺在地板上,以免踢到凳子扰了邻居)。

他们努力过,至死都在坚持。

想到的,做不到;做到的,改变不了。

那是悲壮的事实,是命运。

后来,曾有许多人震撼、感慨而反复追想,因为不愿蒙羞而苟活者有之,而将最后时刻规划得如此精细、负责,将最激愤决绝的壮举做到如此理性、从容者,实在不多。

受到打击、伤害、挫败,人会很自然地灰心、低落。

然而,我还是想问,这些真的强悍到可以左右心的方向吗?为什么没有更多的智慧和方法,让他们的心变得安然,像山一样坚定、博大。

他们可知,再强大再杰出的人都必须学会甘心,遵从命运。

人于世事往往存在两种状态:一是锐意进取,二是任其自然。

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快乐的。

力求变化,即使最终改变不了什么,他的成就感在于追寻的过程。

还有人,乐知天命也是快乐的,尽力而为,适时隐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也许不够积极,却也从容自在。

就像那些文人,指点江山不在政坛,而在文字中纵论古今,江山在手,同样心怀天下地引领世人,予人源源不断的力量。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前些年,上海曾举行过一项名人评选,傅雷排第三,仅次于巴金和陈毅。

可见,在人们心底,那伤、那痛那份敬佩与感动,还在。

我在想,如果历史改写,他们夫妇毅然在困境中挺了过来,这本《傅雷家书》还会进入我们的视野吗?即便人在书也在,想必读书的我们心境也会不同少了几层怜君薄命的情怀。

一个人在逆境中,几多沉浮几多磨难,与命运抗争,也懂得与命运和解,相视一笑,前怨尽消,该有多么的美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家书》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本《傅雷家书》,不光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语)

《傅雷家书》是中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正如卷首所说的,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态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个人的手里。我们全部渴望成功,期望做一番大事业,这便需要智慧的指引。

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先生是一位严父。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

《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傅雷家书》中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历程;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个人的头发全部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傅雷能不能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能不能健康的成长.

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如此父爱,但是我想他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爱。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父爱就是一本书,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去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家书读后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临行的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对孩子的谆谆告诫和深切期盼,同样的,作为父母的傅雷和朱梅馥在儿子傅聪到外国留学后所写的一封封家书都是对儿子的深切关怀与谆谆教诲。

《傅雷家书》绝对是一切父母与孩子都应该读的读物,它是一位作为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的父亲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辑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封书信。最长的一封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每一封家书里无不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

傅雷说,他给孩子写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讨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所说的即在他的信中展现出来。正是傅雷夫妇的呕心沥血,因材施教,教导出了著名钢琴家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他们绝对是典范的父母亲。

虽然在家书中,傅雷夫妇用的是平淡,朴实的语言,但却给我们留下了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名言名语。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的确,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避免的有除了目标以外的其他任务,这时,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目标,并且以坚定的意志与立场去为自己争取。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正如傅雷所说,我们不可能是仙人,也不会是庸碌之人,我们的人生中一定会有高潮与低潮,高潮时需要我们以平常心对待,不过于兴奋与激动,继续努力;低潮时也需要我们以平常心对待,不失望不悲伤,继续努力。

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岂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于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这绝对是对学艺术的人的最好的告诫,学习艺术最重要的是有灵性,要通。

回望当代,无数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成功的未来,将孩子送往国外,让孩子独自生活,虽然当今科技发达,人们早已将写信抛于脑后,但电话,邮箱依旧存在,父母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时时与孩子进行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在为孩子健康成长提出宝贵建议的同时,也想孩子表达自己的爱。

真心推荐所有人都拜读《傅雷家书》,感受傅雷一家的爱,同时,也让自己与父母,孩子之间的爱更浓厚,更美好。

傅雷家书,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1)

时隔多年,重拾《傅雷家书》,所感所悟,自是跟少年时期想去甚远。少儿浅薄,读之只知傅雷夫妇对子女关怀倍切;如今我已成人,除了能像傅聪、傅敏一样从一封封家书中习得为人、处事、学习之道,更能从中感受到父母在教导儿子时的矛盾之心,百感之情。在这个正处于独立与依赖父母之间的年纪,我从这些家书中看到了传承!

父母二字,责任深重,不在于养儿艰辛,而在于育儿不易。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与求学在外的孩子互通书信,傅雷希望孩子能把这些信当镜子、警钟,得到鞭策,受到鼓舞,获得引领。

傅雷夫妇的教诲,自然珍贵,但我觉得更深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复杂情义。傅雷自己也说,怕讲多了,孩子嫌絮叨;可是教育子女,又是为人父母一大重责。矛盾心理,由是可见。可是道理不可不教,便难了父母,要将教诲理论融于日常事中,使其自然而易接受。回忆平日,如此煞费苦心的父母又岂止傅雷夫妇。他们苦心如此,我们却仍偶会因忠言逆耳而执言冲撞,或敷衍了事,或充耳不闻,伤了父母的心。这信,确实如同一面镜子,让我反思平日言行,明白行孝重在细节,除了纲常伦理的要求外,我们还要学会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设身处地去体谅父母,勿伤二老心。

两年后大学毕业,工作、结婚自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我们这些即将为人父为人母的,除了要听取父母的教诲之外,还要向父母学习教导子女之道,上承下达,把良好的品性习惯以及正确的处世之理传承下去。傅雷夫妇,便是一对值得我们钦佩学习的榜样:教孩子于诗词歌赋中习获广阔胸襟,在坚持练习中锤炼坚韧的品性,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明白欲速则不达我们要学习,如何通过日常事务来培养、锻炼孩子,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我们先要求了自己。

家书里,有的不只是父母的关怀与期待,更有身为父母教导子女的责任与智慧。现在品读《傅雷家书》,再不能只像儿时,学习如何去做人,还要学会如何去做子女、做父母,把良好品格、优秀作风传承下去。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在如今通讯工具很发达的今天,已经很少人会花时间去写信了。特别是90后的我们,谁曾写过或者收过一封家书呢?

所以,读《傅雷家书》,让我感受到书信这一历史悠久的沟通方式的独特和魅力。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傅雷家书》为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它不仅体现了浓浓的亲情,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

很多人都说父爱如山,深邃内敛。一百多封家书中洋溢的那种真挚的情感让我很感动。父爱的表现形式与母爱不同,也许,每一位父亲表达对孩子的爱也不同。父亲可能不会在嘘寒问暖等小细节上对孩子关怀备至,但是他对孩子的为人处世的教导上是谁也不能否定的。

在这本书中,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傅雷很好的定位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这是他成功培养出傅聪这么优秀的孩子的关键。我们知道很多父母本身也很优秀,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却不如人意。因为他们总是强调孩子必须怎样怎样,不许怎样怎样。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很多人心目中,父亲总和严厉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了两代人交流思想的代沟。读了这本书,我确实理解了很多人把《傅雷家书》奉为教育子女的经典之作的原因。傅雷与傅聪间保持的那种平等沟通方式确实值得后人学习。

那么,我读这本书时,也从傅雷对傅聪的教导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思考。正如傅雷所说,他写信并非为了闲聊。从他的家书中,可以学习到傅雷的人生智慧,处世态度。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在最隐私最坦诚的家书面前,傅雷夫妇为孩子做出了表率,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总而言之,读一本好书,总是让人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3)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擦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聪先生,当今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风度潇洒,多年来蜚声乐坛,饮誉国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是第一个在国际性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新中国音乐家,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他的优雅的举止和付雷的家教不无关系。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非凡是书,不可以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必须注重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从人的谈吐举止便会对这个人有一定的了解,有谁会喜欢和一个不修边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过来,举止斯文,懂得礼仪的人是受大家欢迎的。为此每个家长在孩子小的时间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规矩。现在不是几百年前有着繁文缛节,可是最基本的礼仪人还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他要傅聪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耕种个各样的困难。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付雷先生在付聪出国留学的日子里也是花了极大的笔墨来指导他,不是家长教条的口吻和态度,而是平和的语气,自身的事例来诱导儿子。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一句古诗。家书,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个很陌生的名词。现在有电话有手机,这样联络会比写信要更加的方便。但书信可以把我们平常不敢说的话表达出来。我唯一写过的一封信就是在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过一次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那一次我在信中说出了我面对面不敢说的话。爸妈们都很感动,也使爸妈更加的了解我。

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是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这也是我该思考的问题。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给了我们激励,给了我们勇气,给了我们满满的爱。

傅雷写给儿子的第一封家书,是写于儿子意志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是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父母亲会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给予宝贵的建议。在我们最难过的时候陪伴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开心的时候会比我们还要感到快乐。记得小的时候,爸爸曾对我说过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跨不过去的难关都要记得第一个对我说,无论如何我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当时是难以理解爸爸的话,因为平常爸爸都对我很严格,有什么事情对不会和爸爸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明白了爸爸只是不善表达爱。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而且在书中我也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儿子,引领他也爱护祖国。父亲也坦承自己的错误。所以父母不仅仅引导着孩子的成长,而且在养育我们的途中,他们也会收获很多。孩子也是上天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傅雷可以说是他儿子的良师益友。我觉得读《傅雷家书》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会更好的处理与父母间的关系,不在那么的任性,体会父母对我们深沉的爱。这本书也能给当代的父母一个很好的榜样,一味的溺爱自己的孩子,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要像傅雷那样积极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父母,孩子也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不仅仅是情感方面,傅雷的文学和艺术也给了我们心灵的熏陶。傅雷对艺术有甚深的造诣,尤其是对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就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的研究。也许是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吧。我们在那里面不仅可以吸收养分,让我们茁壮成长,而且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更多的乐趣。

《傅雷家书》不仅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使孩子更好的了解和懂得自己的父母。对儿子一句句真诚的感人的话语,侵入读者的心灵。虽然傅雷没有陪伴在儿子的身边,但他的那一封封的家书让我们感觉到他们是一起在成长,一起在努力。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和真真切切的情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在他的成才道路上用一封封家书,一份份关爱引导他走向成功。

文章从不断的书信中讲述着傅聪的海外留学的成长之路。父母通过书信告诫傅聪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不论获得了多大的荣誉都不能自傲,要懂得谦卑;在傅聪失恋时,傅雷鼓励傅聪应该做到心理平衡,分析原因勇于面对,并且吸取教训;而在傅聪得奖时,傅雷在信中表达出了一种激动与欣慰之情。不仅如此,他又在日常生活中教会了傅聪如何理财,把全身心投入艺术,正因有了这位严厉与温和的父亲理解他,教导他,他才能在国外取得成功,在艺术上卓有成效。

在一封信中,傅雷在傅聪失恋时,借太阳过于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过猛,也会淹死庄稼,告诫他要爱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心理平衡,才能不因回忆而痛苦,借这种心态才能茁壮成长,在不为人知的尘世中才能变得坚强,又在信后告诉他倘若认为这些话是正确的,有作用,当再次遇到痛苦与困难时,拿出信来读几遍,每当写信之时,傅雷都苦心孤诣地教育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只为儿子能够理解他的一番苦心,懂得爱父母,理解父母的爱,将父母的爱传达到心灵深处,在任何时候都能想到他们的教诲,同时在傅聪获奖后,傅雷与他的母亲都为此十分激动,但是谁能想到他成功的原因正是因为傅雷不断地教育他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心怀祖国,因为祖国是生你养你的地方,正因为心怀有赤子之心,所以傅聪在外国不断奋斗之余依然想着祖国,在他寄给父亲信中,他总向父亲诉说他十分喜爱读诗,尤其是李白杜甫的诗,这些短短小诗随无多大用处但是这正能体现傅聪热爱名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在他成功的道路上起着重大的作用。

再回想一下,如今的社会中,人们是否有真正理解爱呢?如今的人们只是懂得情侣之间的一种爱,却很少有过真正的对祖国,父母,名族文化的爱,似乎他们也不曾理解爱,正因此所以在中国的乐坛中没有再出现任何名人,如果我们没有爱,我们就是行尸走肉,在肉体上没有灵魂。用爱来温暖自己,让自己的生活与灵魂变得更加充实,用自己的温暖传达爱,温暖这个世界。

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对耐心的父母;一对艰辛的父母;一对坚韧的父母。《傅雷家书》它不仅是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一封封家书,更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孩子不倦的教诲!

《傅雷家书》读后感(6)

这个暑假我读了《傅雷家书》一书,令我收获极大。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傅雷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心灵更加充实。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力,在对祖国社会人类尽自己的责任。

说道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读傅雷家书有感2篇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

——读《傅雷家书》有感

尘鞅(原创)

从《颜氏家训》的再次出版,到《曾国藩家书的》重新印刷,再到《傅雷家书》16年的重印。作为一个曾经在教育行业奋斗过的人,我的心理还是很高兴的,老祖宗的传下来的好东西,我们都还没有丢,只是发现的稍稍有些晚,不过能被再次发掘出来,终究是好的。

《傅雷家书》的辞藻没有那么优美华丽,通篇读来都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平实的问候与关心。但是他却在这最平淡的问候里教会了我们:爱孩子,就要引导他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谦逊、学会面对挫折时勇往直前、学会在收获成功时懂得戒骄戒躁、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想强烈推荐一下本书,因为《傅雷家书》对当今社会的亲情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尽管我们自己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自己在父母眼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的青丝变白发。也许我们不一定会有傅聪和傅敏般那样出色,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学会体谅他们的不易,学会互相理解忍让。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等法国名家名作,尤其以《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但也许是时运不济吧,在文革之处因受到迫害和妻子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所以提起他还有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是个干什么的,至于市面上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傅雷家书》也是由他的次子傅聪先生在他逝世后选编出版的。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全是傅雷先生他性情中的文字。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过这本书,所以也没怎么当回事。心理想着用不了几天就可以看完了,可当我正真翻来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你根本就舍不得把它一口气看完。《傅雷家书》收编的主要是从1954年到1958年四年期间,傅雷先生和儿子傅聪的一个书信往来,中间偶尔夹杂着几封傅雷先生的妻子梅馥女士给儿子的信。当你看几页之后,你自己会不由自主的把书合起来,放到明天再看。因为当我在看书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想象一个场景出来:傅雷先生就坐在我的对面跟我说话,一不小心我俩聊的时间就长了。所以,剩下的话当然就要留到明天再说了。然后合上书后,我又会期待明天他又会跟我聊些什么呢……

从风云暗涌的年代里一个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关怀,到亦师亦友亦知己般的倾心交谈,再到以身作则的引导,这是一本字里行间都夹杂着淡淡甜蜜与忧思的书,更是那一个风云暗涌的年代最真实的写照。"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的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先生语,摘自《傅雷家书》)".傅雷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将这句话诠释了出来,只是遗憾他熬过了所有的苦难却还是没能躲过五十年前的那场政治烈火。但是就像在书的自序中楼适夷先生说的一样:"虽然我今天已再也看不见他们了,但在他们的后代中,以及更广的在十年浩劫中受过锻炼的坚强奋发的青年中,我看见了他们。"

再读《傅雷家书》

第一次读《傅雷家书》还是在上高中,一位学长买了这本书,感觉不错借给我读。我羡慕,世上还有一种叫"家书"的东西,能把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以及精神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有一合乎胃口的文章和读物,好似一场美好的宿醉,如临一遭感觉上的掠夺。在那粗陋枯干的日子里,书中那个典雅的灵魂向我们启示,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

也许从未远离的缘故,我和父母之间没有过书信,在我寂寞迷茫最想和父母交流的年龄,家长是无暇的,和大多孩子一样,我们接受的是,只要不犯错,没有特殊情况,终不会与父母有深入交流的机会。

大人们的生活里只有生存、日常没有艺术和其它,他们对孩子的期待是健康、富足和正直,他们对家庭关系的要求是和睦,哪怕是彼此之间最寂静的和睦。

父辈们有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在权威与平等之间,权威永远占据上风。

偶尔,也会和父母分享一些生活里的照片,听他们唠叨谁家孩子如何上进,谁家孩子如何懂事之类的,这大概就是所谓沟通的全部。除此,没有更多的思想和心灵对接了,当然也没有抱怨。我知道,千千万万的父子母子之间,都如我们一样的沉默。

记得当时所有读过《傅雷家书》的"同仁"一致认同这是一本好书,要知道在叛逆的青春期,取得一个共识的不易,就可以想见该书的震撼力,那是如何评价都不为过的。

它拨动了无数敏锐的心弦,使千千万万读者为之感悟,为之动容,为之一读再读,而每读必有收获。它的出现,让我们有着同感的小伙伴们眼前为之一亮:长大了,我们要做像傅雷夫妇一样的父母。

再次拜读《傅雷家书》,是闻听了它的再版,内容和装帧都"焕然了一新",新增了许多从未发表过的书信,傅雷全家各个时期的照片穿插其间。

玫瑰成片的花园,窗明几净洒满阳光、洋溢书香琴韵的客厅,雅致的格纹窗帘,挂满照片的背景墙,透出的是一家人自在的笑意和眼神里的相知相爱,那浓浓亲情可谓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

傅雷夫妇给孩子写信是有分工的:父亲重教育,母亲重生活。

傅雷先生在对博聪的家信中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他们是父子,更是朋友、知己、老师与学生。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聊),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说心里话,我更爱看母亲和儿子傅聪的通信,母亲喜欢写毛笔小楷,清秀的字体间偶还夹杂着英文,透着母亲的知书达理。母子间少了那些对艺术的探讨,更多的是一个母亲无法掩饰的思念和关心,对儿子一点一滴成就的骄傲。

傅雷先生说,将思想落实到文字上,也是梳理思想的过程。不妨我也梳理一下,这里,我不谈大家千篇一律的,只聊那些自认为非主流的,却也撩动我心柔软的观点和话语。

傅雷说得好: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源于这种"操心",才有了眼前的这本影响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傅雷家书》,它里面的每一篇章,跳动着天下所有父母都具备的剖肝沥胆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付出。我们读它,不断被其中的文字润泽、涨满,被破土而出的新鲜力量所感动。其实,这种"操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从古至今,所不同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进程中,父与子的关系状态是非常稳定的,封建的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家长制度,父子关系是训诫与遵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松动与改变是在20世纪初,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使民主、自由的观念开始为一些进步青年所接受,这种追求个体意识的思想直接冲击了家长制,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而言,以"孝"为核心的父子关系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家长对子女的人身支配还是对家产的支配管理,都决定了子女只能依附于家长。

真正进入现代意义的父子平等,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这个变化的背后,事实上反映的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简单说"家本位"就是个人要服从家庭。"人本位"则相反,强调个人的利益和个体意识的独立。

独生子女时代的小家庭模式,使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开始提高。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有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要,从而使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这在子女众多的传统大家庭里是无法做到的。

父母的角色也不单纯只是父母,他们要承担一部分原来属于兄弟姐妹的责任。这就要求父母放低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与子女保持了"平辈"的感觉。

过去,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很狭窄,父母是孩子学习模仿甚至崇拜的对象,父母的权威无比高尚,家庭教育显得很有力度和见成效。

但信息网络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切。在孩子们眼中,电脑和网络不仅仅是学习工具,它还能将自己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记下来并加上密码,比日记本更私密;能让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能与四面八方的人尽情交谈。但这一切不需要父母太多的指导和参与。

"除了孩子要靠家长养活,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许多家长发出无奈地感叹。 家庭中的民主与平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浓郁,这种变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渐进过程。父子两代人之间的交往开始转化,传统的沟通方式不再有效。

以前的那种单向的以父为主变为现在的父子双方互受影响已成趋势。值得提醒的是,这种变化或许正在矫枉过正,然而却也由不得我们,仅是希望,现代的人们有足够的清醒。

此刻,我们比以往更加怀念傅雷夫妇,他们的育子成效在那个时代是显而易见的,在今仍不过时,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需一定的条件作保证,父母要学贯中西,儿女也要知书达理,彼此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庆幸,过了这么多年,《傅雷家书》依旧畅销,年龄相差如此悬殊的年轻一代,居然在这本书上与父辈的我们没有出现代沟,看来这本书快要成为留之后人的经典了。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讯工具的进化更是日新月异,一封最普通的书信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它曾经给与我们的点点滴滴,与亲人的感情沟通与朋友的思想慰藉,却是我们一辈子的温暖。

偶尔,我也会在收拾东西的时候,翻出一些老照片和尘封多年的书信,把它们打开来,呼吸一下新的空气,然后就再次封存它们,放在黑暗的书橱中。

真的是,舍不得丢弃。那一封封发黄的书信里,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是我们青春的思绪。青葱岁月里,每每收到朋友的来信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心情会兴奋好多天。给朋友回信,无论多么辛苦与劳累都会打起精神全心全意,透过墨香传递那份真挚的友谊,互吐心中的思念,互祝对方安好,互给对方加油,互相诉说彼此的心声……

时过境迁,再也不会有人提起笔,与我在红尘中,用墨香传递情谊了,这种方式早已成为了古老,可我依然怀念曾经那些独特而温暖的味道。

也许是经历过那个"书信"的年代,对《傅雷家书》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会比现代的年轻人略微深刻一些。

再读《家书》,我发现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和沈从文写给妻子的有一拼,轻言细语深情唠叨,几近于情书风格。几十年来,父母与孩子就这样以书信的形式温暖着、幸福着。

让我终不能释怀的是,这样的家书在1966年嘎然而止。傅雷夫妇以最极端的形式走向最绝望的结局。是怎样的屈辱和孤寂,让生命就这样遗憾地划上了终止符。我深深的不解。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且,在当时是稀缺的,对他们来说更是不屑,深刻洞悉人情世故却孤傲自尊,决不妥协。

没有了工作,停发了稿酬,还能和妻子在自家小花园里种玫瑰、喝咖啡、抽烟斗、弹钢琴……临终不忘续交房租、给保姆留下生活费、给自己留出火葬费……与妻子朱梅馥一起安安静静的离开这个世界(将被褥铺在地板上,以免踢到凳子扰了邻居)。

他们努力过,至死都在坚持。想到的,做不到;做到的,改变不了。那是悲壮的事实,是命运。后来,曾有许多人震撼、感慨而反复追想,因为不愿蒙羞而苟活者有之,而将最后时刻规划得如此精细、负责,将最激愤决绝的壮举做到如此理性、从容者,实在不多。

受到打击、伤害、挫败,人会很自然地灰心、低落。然而,我还是想问,这些真的强悍到可以左右心的方向吗?为什么没有更多的智慧和方法,让他们的心变得安然,像山一样坚定、博大。他们可知,再强大再杰出的人都必须学会甘心,遵从命运。

人于世事往往存在两种状态:一是锐意进取,二是任其自然。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快乐的。力求变化,即使最终改变不了什么,他的成就感在于追寻的过程。还有人,乐知天命也是快乐的,尽力而为,适时隐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也许不够积极,却也从容自在。就像那些文人,指点江山不在政坛,而在文字中纵论古今,江山在手,同样心怀天下地引领世人,予人源源不断的力量。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前些年,上海曾举行过一项名人评选,傅雷排第三,仅次于巴金和陈毅。可见,在人们心底,那伤、那痛那份敬佩与感动,还在。

我在想,如果历史改写,他们夫妇毅然在困境中挺了过来,这本《傅雷家书》还会进入我们的视野吗?即便人在书也在,想必读书的我们心境也会不同——少了几层怜君薄命的情怀。

一个人在逆境中,几多沉浮几多磨难,与命运抗争,也懂得与命运和解,相视一笑,前怨尽消,该有多么的美好!

红 妮 儿 2016.8.29

读傅雷家书有感(2)


读傅雷家书有感

内容简介: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得书信编撰而成。共180多篇,字里行间表现出一位父亲对于出国学习的儿子的淳淳教诲和脉脉温情,其中也包含了许多有关家庭教育﹑艺术鉴赏以及为人处世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道德﹑情操﹑人格方面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文中的语言并不华美,却有着别样的温情与朴实。

读后感:

清代的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曾经说过: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益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提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最近,我阅读了《傅雷家书》,并产生了许多感触,在此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傅雷家书》是集傅雷先生给其子傅聪所写的家书而成的。在这本书中,傅雷先生通过家书不仅仅给傅聪以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也向傅聪传达了为人处事方面的经验。而这些家书也加深了傅雷及傅聪间的父子感情,《傅雷家书》中蕴含许多人生哲理和具有借鉴性意义的教育方法,可以说这一封封书信宛如一座桥,连接了傅雷与傅聪两代人,表达了一位父亲对由身处异国儿子的深切思念与殷切盼望。

一直以来,我们眼中的傅雷先生是一位严谨认真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的成就遍布音乐、美术、文学、翻译等多个领域。而《傅雷家书》则使我们见到了另一个他,这个他身上有着中国式父爱特有的深沉与厚重。傅雷先生对于孩子的爱并不流于表面,而渗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看似严肃的面孔之下。傅雷先生对孩子的教育既有中国式的一面,也有西方的色彩。其对孩子严厉,但关心孩子的各个方面,甚至连贴邮票这些锁事也都十分关心。其次,他又将儿子作为与自己同等地位的人加以交流,注重培养其的独立意识与爱国观念。我想这种既包含中国式也包含西方式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们当代的老师和家长学习,我们在关注学生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一味的关心抑或一味的严苛都是要不得的。

看完《傅雷家书》了,我不禁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两种教育观点:有人提倡对孩子进行虎爸虎妈式教育,亦有人提倡让孩子无约束地成长。但我认为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应是一种严与慈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家长对孩孑的榜样作用,为此家长应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贤母使子贤的目的。此外,在当代社会,在现有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其实,父母更应该关心的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傅雷先生曾这样说过: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可以说,成为一个人,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如果没有独立人格,我们就无法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无法坚定自己的目标,其次,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社会意识与团结意识。人处于社会中均与社会中的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父母可以保护孩子一时,却无法保护孩子一世。孩子必须学会如何单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无奈与彷徨。孩子们也必须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学会理解,学会原谅,学会承担,学会成为一个人。

近来,有一个节目很火----《爸爸去哪儿》,可以说在这五个家庭中,我最喜欢的是张亮与郭涛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对孩子并不是一味的严厉或放纵。而是因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转变,他们可以有中国式家庭的严厉,也可以与儿子并肩称哥们,及时纠正孩子的小错误,对孩子的成功也进行称赞,他们的教育方式虽然与傅雷先生有所出入,但也有异曲同功之妙。他们都是对孩子亲切关爱而又不失严厉的父亲,他们将人生的处事方法,人生哲理通过另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并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社会与国家的责任。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认识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我们当下必须要思考的问颞。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此家长应不断地发展自身,而学校也应更加注重对于孩子天性的引导。

对于教育,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不同的观念,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教育对于我们人生中的重大意义,教育不仅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家庭对于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以使孩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发展而带来的需要。《傅雷家书》之所以被认为是经典,不是因为其中有多少华丽的修辞,而在于其中蕴含的教育哲理及其中朴素而美好的父子情感。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一)

《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教子篇,是对孩子教育的文字篇本,也是一部艺术修养读物。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其间的谆谆教导,爱子情深,管教有方。

信中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也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也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

当我读这本家书,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感到里面有老师的教导,有长者的叮嘱,更有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有不同于很多父母的关爱,有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使人找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平时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家长要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拜读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来。他身为一个教育家,文学家,自然想要教育孩子成为和他一样的人。他对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都有研究,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使得他培养的对象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

傅雷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读《傅雷家书》你会发现傅雷在每封家书中都不写白字,这既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教育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做事要认真。你还会发现傅雷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例如有的信就十分短小,简要地说明用意就好了。在他的绝笔中也可以看出,事物的清单一项一项的,一点也不凌乱,一点也不像出自面临死亡的人。还可以看出他不但治学严谨,而且富有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和爱子之情。

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为激励儿子时刻保持谦卑,不惧怕孤独,要勇于攀登艺术的止境,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傅雷劝戒孩子要正确面对情绪上的跌宕。

父亲和孩子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它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使读它的人们都有所收益。

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

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见,书信交流应该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人性的方法吧,遗憾的是现在这样的文字交流越来越多的被电话所替代,如今这样用文字进行深度的心灵沟通越来越少,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二)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书》就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育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适合家长和孩子的阅读。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

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傅雷家书》是男女老少都适合的书,定会使人们有所收益。

《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魂


1966年9月3日,作为一名在文学译介工作中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在教育子女别有一套世人堪称模范的傅雷,应遭受“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自缢身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傅雷无疑属于前者。他给我们留下的有由他与其妻子与孩子的往来书信汇编成册的《傅雷家书》,即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在《傅雷家书》中,不仅仅只处处体现着父爱,还有对孩子在音乐、文学等方面的苦心孤诣,不仅仅告诉孩子应如何待人接物,更有谈及国家、民族的感情与认识;不仅仅与儿子交流学术理论,更有对儿子提出学习的指引与纠正。在全书中,由父子感情与艺术教育相互交织而成的文字中,无不时常流露出傅雷对人生的思考、对艺术的感悟、对文学的认识。它们相互融合,组成了一座属于傅雷的精神丰碑!
本书中有不舍的牵挂。
“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这是父亲对于过去关于给予孩子爱的反思,在这些真情至露骨的言语,似乎与平日刚硬与易怒的严父形象形成了鲜明、巨大的反差——但,这不正是作为父亲所拥有的宽广磊落的胸怀吗?傅雷,你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这本书中有深刻的理论。
书信中有包含父亲对儿子工作与生活的教导。在与儿子对于书信往来中,父亲以引用看似枯燥的理论对儿子进行说教,并加以用平时的生活经历来融化成一道道言辞恳切的教诲。“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有进步。”“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中,流露的是一位文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认识,也成为作为学生的我们的成长指引。
本书中有值得铭记的处事原则。
在书信中,傅雷常常对孩子为人处事的方式中所存在的错误进行指出引导。一方面,父亲希望儿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父亲的礼仪要旨,不仅仅反映了他对于礼仪的重视,更有长相他为人的素质态度,另一方面,父亲希望儿子做到不仅仅反映了他对于礼仪的重视,更有展现他为人的素质态度。另一方面,父亲希望儿子做到慎言慎行,即注重说话的场所,做到出言谨慎有礼,身体力行,合二为一。傅雷,您是一位聪智的交往家!
《傅雷家书》,充满着人性的思考,它平凡而又真诚,包含着疼爱又不乏理性。我们都有父母,我们更体会着、感受着父母的叮咛与教诲,但我们却不懂得珍惜与执行,更不会以此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因为我们丧失了被他人细心呵护着的感动,只把其作为一种若有若无的教条——也正是在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才懂得要用耳聆听、更要用心铭记。
在人生这一条长大成材的路上,我们始终背负的不再是责备或教条的遵守,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父母之爱。《傅雷家书》,为我们的道路明了一盏灯。

喜欢《《傅雷家书》读后感2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傅雷家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