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西游记二十二回读后感 > 地图 > 西游记二十二回读后感

西游记二十二回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观《二十二》有感2000字 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观《二十二》有感2000字 电影二十二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观《二十二》有感2000字 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张文红

早上遛弯回来,闲着没事翻开手机订阅号的“易家国际影城”,孩子快开学了,我想陪他再看场电影,按照惯例,总是先看看票房与评分再做定夺。一部叫《二十二》的影片评分9.2,票房接近2亿,顿时引起了我的兴趣。经过一番百度,决定就它了。

影片《二十二》由郭柯执导,二十二位“慰安妇”参与拍摄,也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记录片。该片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为大背景,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

这种题材的电影,原以为儿子不喜欢,原以为电影院人定是寥寥无几,而且很可能全是上了年纪的人,但一进影厅,看到的是一排排几乎满座的人,大家都在默默等待着开始,放眼一望,我竟然是年龄最大的那个,全是大姑娘小伙子。每个到影院来的人,必定选择他最喜欢的影片,我不由的想到:谁说只有年长者才关心国家大事,谁说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享受,整曰迷恋于手机游戏等他们自认为的极乐世界,还是后生可畏啊!

按理说,它应该是一部很悲情的影片,在我看来,应该有惨绝人寰的场景,令人肝肠寸断的倾诉,哭得死去活来的亲友家属……因为不要说受害者本人,但凡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提到这件事都会生气得抡起拳头。但,影片从头到尾无解说,无历史画面,仅有的音乐片尾才响起: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只是以细腻的感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老人最随意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和无加修饰的情感流露。

毛银梅老人原是韩国人,原姓朴,解放后,她随着到了中国,由于当初身体的摧残,她回国嫁人后不能生育,和老公养了个女儿一直到老。她说,她最感谢的人是毛主席和她的老公,毛主席是她的救命恩人,所以她将自己名字改为毛银梅;老公不嫌弃她的不能生育,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以至于后来韩国人叫她回家,她也没应。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她在志愿者面前,平静地,微笑着唱着儿时的歌谣:阿里郎,阿里郎……啊呀阿里郎……她唱得那么快乐,但我知道,她一定是想老家了,想她少女时代的一个美好的梦想!看到这儿,我的眼泪已经像断了线的珠子,喉咙难受的要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少数幸存者即便侥幸逃生,也是落得伤痕累累,甚至终身残疾。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幸存者如今已所剩无几,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烛光已渐渐微弱。

天空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大雨滂沱,90多岁的韦绍兰老人和她70多岁的儿子出现在观众面前,老人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儿子圪蹴在破漏不堪的屋门口,各自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当年老人怀抱幼女,千方百计从虎口逃出,却发现已经怀上了日军的孩子,也就是面前70多岁的儿子,老公弃他而去,后又遇好心男人重新成家。最让人痛心可悲可叹的是,儿子活到70多岁,放了70多年的牛,也从一个年轻的光棍变成一个年迈的光棍,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就连同他同母异父的弟弟也想雇凶杀他,就因为他身体里流淌着一半日本人的血!

此时此刻,影厅里死一般宁静,宁静得让人难以呼吸,我想,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难受,心头像被压着一块巨石。说实话,我没见过这么命苦的母子!我觉得,他比母亲更冤枉,在别人眼里,他连出生都是错的!但他偏又命硬,喝药都死不掉,蚊子似的活着!

提起往事,老人目光呆滞地望着镜头,只一句“不说了,不说了,说了不舒服……提了我难受……”原来,真正的苦难,是连说出来都要喘上几口的。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她,“可怜”这个词用在她身上,只能觉得太肤浅与轻薄。

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画面被大门一分为二,门的一边是一群打游戏的孩子,另一边是个在椅子上坐着的老太太,她的身上瘦得只剩下一层皮,动作迟缓地端着碗,愣愣地嚼着米饭。当时我马上悲从心来,原来人老了,竟是这副样子。我想了很多很多以前从来没有也不敢想的未知镜头,顿时泣不成声。当看到韦绍兰老人仅靠着政府的补贴和混血儿子经营着粗糙的一日三餐,老人却是那么安详淡然,她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对生活有任何的抱怨?人生苦短,快乐开心地过好人生的每一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清并且认真对待的。

…………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些老人就在她们的生活里实现了这种真正的英雄主义。虽然生活的真相是如此的不堪,但她们还是笑着的,她们唱着过去的歌,她们说,“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穷”。

99分钟的时间,就这样在老人们平静生活的画面中,结束了。影厅灯光亮起,清洁工阿姨都进来清扫卫生了,竟然出奇的一个人也没有离开,好像也不想离开。都还稳稳当当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这可是原来从没发生过的。我知道,大家的心里和我一样,都是涩涩的,身体像被一股沉重的郁结所围堵,无以排解,还想安静地平复一下。阿姨也识相,她也悄悄在一边坐下,等着大家离开。

从看完影片到现在已经两天过去了,22位老人的模样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也挥不去,一想到她们我的心就无比沉重,眼泪就不听使唤。我随口对儿子说,真是恨透了日本人,想把他们都干掉!儿子提醒,你忘了陈林桃老人的话了?“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

所以,我想说,慰安妇是社会强加给她们的,她们才是真正的巨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文红,山西省万荣县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有个性,热爱生活,闲暇时喜欢品词赏句,追求简单快乐,且活且珍惜。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白菜美人灵感无限

小店第一篇文章,是我的观后感。小时候极讨厌看了电影还被老师要求写观后感。但今天的我却很想写,既是对《二十二》的致意,也是为了敲打自己不要遗忘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虽然做好全程压抑的准备,但当布满皱纹的面庞一次次清晰地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心惊。这些老人大概都是1920年到1928年间出生的,算算1937年后正是青春浪漫的好年纪,若生在我们这个年代本该接受着良好教育,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我不太记得每位老人的名字和样貌,但是她们回忆往昔的痛苦神情和小心翼翼生活的样子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对电影的印象由很多个片段组成:老人颤抖着吃下速效救心丸;来自韩国的志愿者帮助老人修补房屋,安装空调;志愿者给老人拍照,老人由衷地赞许相机;老人去世,来自日本的志愿者失声痛哭;老人说我爱毛主席;老人讲日语甚至加上了肢体动作来描述当年的情景;老人看西游记露出开心的笑容;老人坐在养老院院子里端着一个碗默默吃饭,发呆;老人独自上山拾柴,用大铁锅炒菜;老人讲起子女晚辈有点欣喜又有点失落; 老人咳嗽起来,话讲不清楚了;老人唱起阿里郎桔梗谣,眼含泪水;老人不愿意随着志愿者回到出生地韩国,说那里没有亲人不是家乡;老人怕村里人议论不愿出镜;老人在暴雨天用拐杖慢慢关上木门,但雨水还是从来不及关上的窗户溅到室内;老人缓慢仔细地咀嚼着嘴里的土豆片,没有牙齿,满脸沟壑;志愿者不称她们为慰安妇,而称为“被冠以慰安妇之名的受害者”。

老人们平均年龄超过90岁,如此长寿的人生本该是令人称羡的。但早年遭遇劫难的她们晚年生活环境并不好,贫穷得显而易见。幸运些的有家人陪伴,还有很多则在养老院或独自居住生活。

影片以一位老人的葬礼结束。镜头中埋葬老人的山坡从布满积雪的寒冬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夏日。但我却丝毫感受不到生机。

写到这我感到绝望,为养老院里只能以发呆度日的阿婆绝望,为无法向周围人启齿遭遇表达屈辱愤慨的阿婆绝望,为没有亲人参加葬礼只能独身一人走的阿婆绝望。更绝望的是阿婆的维权之路太难走,她们也许终其一生都等不到日本政府道歉了。

感谢电影中为老人奔走维权,关爱她们晚年生活的志愿者们,感谢这部唤起我们民族意识的真实又隐忍的电影。希望大家的关注和努力可以带来我们期盼的那个好结果。

对了,电影结尾有位阿婆留言说,希望中日不要再有战争了,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

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说起来听沉重的,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带了有色的眼睛。真正沉下心来,或许你能从中看到的更多。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尊重历史的上的这些人。

慰安妇,确切的说,应该叫性奴隶。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慰安妇,它的解释为第二季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政府及其军队为顺利实施并完成侵略亚洲的战争而推行的一种军队性奴隶制度。

事实上就是通过诱骗和强迫妇女,来满足当时日本军人的生理需要。

大概是前几年吧,我逐渐开始从电视、网络上听到有关慰安妇的新闻,当时我其实并不太了解它的意思。后来中国推出了两部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以后,曾一度引起民众热议。

从网友们的评论中我才知道,原来在那段历史里,日本人除了采取对中国百姓烧、杀、抢的残忍行径、犯了类似南京大屠杀这种巨大罪行以外,还做出了这种惨绝人寰、可恶到令人发指的事情。

《二十二》讲述的主要是1932年至1945年间,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的老人们的生活现状。

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那种,色彩比较鲜艳,且旁白会比较多的纪录片,看它们的时候人们往往带着愉悦的心情,对那些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心。

而这部片子,整体的色调饱和度偏低、甚至在大段时间里画面的色系偏土色或偏灰色,没有什么华丽的、高大的建筑物。

有的只是老奶奶们破旧的土屋、床边从高到低放着药瓶子的窗户、山边的芦苇、村子里的潺潺小溪

片子开头的画面,竟是在陈林桃老奶奶的葬礼现场。

有人穿着丧服,有人走来走去,有人在旁边忙活着置办物品

紧接着,一个年纪在六七十岁左右的男人,一边手举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有些像是敲锣棒的麦克风,一边说着葬礼词。(大意是介绍陈林桃老奶奶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做出的牺牲等事迹)

我觉得奇怪又有些晦气,怎么一开始就是葬礼呢。

慢慢看下去才发现,如果不这么拍的话,也许并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我们对这些慰安妇死去的悲痛之情。

纪录片是什么。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而《二十二》呈现出的一个事实,就是到目前为止(片子播出时),中国内地慰安妇仅存 二十二 名幸存者。

而且很大概率,直到我写这篇观后感为止,还活在世界上的中国慰安妇已经屈指可数了。

她们的生活各有不同,有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伤心,有的一生都在孤独、苦痛中度过。

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均承受了巨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是不可能被抹灭的,更是不可能被主动忘记的。

她们或从不跟其他人倾诉(甚至是家人),或者很少提到那些过去的事。

这位当时从朝鲜逃到中国的老奶奶说:

这么大年纪了,有什么说头啊?

过去了就过去了。

其中有一位老奶奶,她无儿无女,最后孤独去世。

从片子中,我无法了解老奶奶在过去是如何生活的,我只能通过志愿者和一个妇女的对话(可能是邻居)得知,这位老奶奶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仍然十分友善待人。

她们的伤口很大,但还是对别人很好。

有的阿婆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伤心

她们也很热情

然后睡在阿婆家就很关心我们

一位日本青年志愿者,

在老奶奶去世后去给她烧纸钱。

说实话,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原本是有些重新憎恨日本人的。

恨他们破坏了那么多个家庭,那么多个原本安稳、幸福的人生。

可是,当我看到片尾屏幕上显示着一名老奶奶说的话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我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们也许早就已经不在乎什么赔偿、道歉,她们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牺牲品,一个用来换取和平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看到的是日军对慰安妇实施残忍行径留下的后果,

她们忍受的是战争所带来的一辈子的痛苦、无奈。

我们现在在关注她们,可是其实并没有办法从心理上真正帮助她们。

在二零一九这一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七十四年,

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下一代、后代都不能忘记国耻,不能忘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能够好好维护和平的世界。

天灾我们无能为力,

但却可以尽量避免人祸。

有时间的话,看看《二十二》吧。

我相信你也会去把《三十二》看完的。

观《二十二》有感:尔是尔


尔是尔

——观《二十二》有感

高一(5)班 梁俊瑜

中午刷微信的时候就被《二十二》刷屏了,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心下微愣,哦,原来那个片子上映了啊。

不为赴约,也不为所谓情怀,只是想看,于是就一人去了。

到电影院的时候它已经开始几分钟了,刚坐下便从屏幕那方传来一句略带哭腔的“不说了不说了说了不舒服”。怀揣着一份迟到者的羞愧,我默不作声地观看了这个如我一般静默的纪录片。

纪录片始于葬礼(很遗憾因迟到而没看到),亦止于葬礼,中间用朴实无华的镜头客观地拉近了一群老奶奶的生活。这群老奶奶便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慰安妇。然而在片中我们能看到与儿孙同坐门前阶的她们,同姊妹畅快打天九的她们,独自拄杖走过夕阳西下的她们,或是话语轻快却眼泛闪光的她们。这都是一呼一吸间最真实最有血有肉的她们。

可以说,这是一部与我想象大相径庭的片子。在片子结束之前我心里仍肆虐攀爬着一条藤蔓,一条名为“卖惨”的藤蔓。我理所当然也毫不理亏地揣测,这片子或是抓拍老人的凄惨生活,或是将老人被迫(这是重点)当做“慰安妇”的过程加以撕心裂肺的控诉,亦或是一些故意摆拍的凄惨万年图拼凑而成(故意把画面调暗、给最邋遢脏乱的地方特写……)。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件事赢得更高的关注度,我又理所当然地想。

但没有,我所预料的皆无在这个影片之中出现。全片可以称得上温和乃至于克制,没有什么快节奏的镜头,也没有所谓的故事。只是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对话,几个老人的晚年生活。像那坐在老榕树底下时有时无地摇着折扇的老爷爷在给村里的稚童讲那老一辈的故事。他捋捋花白的胡子,随意地合上早在世俗中沉浮而变得浑浊的双瞳,摇晃着自己本来就不茂密的头发。

他说,曾经东方有一条巨龙,它沉睡了几乎半个世纪。在沉睡期间,百姓流离失所,国不成国,家不像家。无论是男丁妇女还是童稚大部分都被敌人摧残,死的死,伤的伤,逃亡的逃亡。所幸战争终于迎来了曙光,沉睡的巨龙之魂终于苏醒!

他说,可惜在后来,百姓在战争中的合法权益并没有被满足,就连索取的最简单的承认与道歉也没有。

他说,这段历史就像他手中的折扇,里面写满了几十万人的名字,可是总有人妄想将这名为“历史”的扇子一把合上。而我们不能,也不允许!我们将其铭记不是为了记恨,而是警醒,更是想要讨回那句拖欠了几十年的道歉。

他还说,你是你,我是我,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只取其一。所有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都不能够被当作风中沙或梦里花遗忘。忘记历史,便是背叛自己。

其实令我惊讶的是,片子里有很多的留白片段,阴雨天气是片子里最多出现的,当然也有风暖日丽的时候。无论是暴雨亦或天晴都没有出现背景音乐,只有微小却密得渗人的雨落声,亦或是恢胎旷荡的野外里传来的几声鸟啼。

画面是静止的,世界是辽阔的,可镜头里外的人都是渺小而孤独的。

不是林语堂先生所说那般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的孤独。而是在万籁俱寂的旷野中你却偏偏自欺欺人地为那未留痕迹的飞鸟笑弯了腰的孤独。

无论是什么影片,我最害怕看到留白的片段,因为留白代表无,而无便代表无尽,是无尽的喜,亦是无尽的悲。不动声色的哀愁总比抢天呼地的悲伤要更胜一筹,也最能扣人心弦,扼人喉头。

由眀到暗,又由暗至明;由清晰到模糊,又由模糊至清晰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景色与人物的交替在我看来便是生活最明了的写照。人与物在这世间皆是一个偶然的存在,来自偶然,归向偶然。几十年的岁月在这影片看来似是在弹指一挥间,一朵花的开放至凋零大概也就这么长。

老人脸上缄默不语的皱纹与那娇媚动人的青山在我眼前交错重叠,恍惚间似看见一位挎着竹篮的少女,穿着一条早已洗得掉色的蓝色长裙,双脚踢踏地蹦着跳着,身后的麻花像尾巴一样相随。灵活的影子在地上描绘作画,洒了一路青春的气息。我大胆地揣摩,她张合着的双唇许是说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吧?

一晃数十年,我不知那掌船的艄公是否更添风霜,亦不知那村头的阿婆是否早已儿孙满堂,我只知当年那个青春飞扬的少女已经老了,渐渐地也不可逆转地老成了个影子。

可那娇媚的青山在无数次的冬去春来中却仍不褪色,一如当年……可不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亦如生活,多少成败是非转头空。

当然,这个片子并没有尖锐而全面地去讲解“慰安妇”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捏造当年的她们晚年有多凄惨,心里有多怨恨。更多的只是展现了她们真实的晚年生活,记录了一段铁板钉钉却被局中局外人选择了遗弃的被视为耻辱的历史。

因为这种耻辱感,也正因为这种遮遮掩掩,才造成了更多人对“慰安妇”的误解甚至曲解。于是有人闭口不谈,有人嘲笑辱骂,更有人恨不得将其的存在抹杀。

于是你不得不承认,那句“善的对立面似乎并不是邪恶,而是无知,邪恶只是它的附属品”有多么的正确。

你无法和三季者争论出一年到底三季还是四季,在这场争论中,你们很难分出高下,这无关善恶,也无关对错。三季者春生秋亡,在他或他祖辈的认知中从未出现冬季,正因无所知和无自知,他们固执己见并视为圭臬。因此当下最好的方法并非争论,而且打破他们对无知的沉迷。

可是没有,至少……并没有人主动想过要了解这段“耻辱”,更没有人想要去洗刷这份愚昧,毕竟这份愚昧来得沉重,它死死地扣上了一把名为“无自知”的已经锈掉的铁锁。

其实也不是没人发声,可是他们却无心成了那递刀的帮凶,那大概是一种眼巴巴看着天空逐渐降下夜幕却无计可施的无可奈何。所以渐渐的,大家都默契地三缄其口,试图以时间冲淡一切。

可万幸的是,还有人在咬牙坚持,还有人在砥砺前行,他们没有放弃这段历史,也没有认命将其埋没。于是有了《三十二》、《二十二》、《鬼乡》,有了星星点点对历史的尊敬。

其实《二十二》能面世要感谢纪录片团队没有用功利心去面对她们,没有因为经费问题而放弃,更没有因为题材不大被认可而从此缄口不提。还有默默参与众筹的一众民众,这个纪录片能上映离不开他们的慷慨解囊。

同时,最最要感谢的是那些明明受尽了生活的苦却仍一心向善,用力而认真乐观地活着的酷奶奶。她们呀,从来都没有做生活的懦夫;她们呀,从来被没有放弃生活,也没有被生活放弃。

我每每想起这些微小而不可忽视的存在,心头都会像被小猫幼崽用还没长爪子的小肉垫一下一下的挑拨着,柔柔的,痒痒的。

奶奶们是夹缝中摇摇欲坠却一直茁壮生长的小草,在她们眼里,烈日是温柔的,暴雨是可爱的,就连那风都是捏造的。

(此处理应有张剧照——在狭缝中摇曳的小草,可惜我没有找到,也没有拍……)

每每想起那个镜头我都会想起另一群人,那群在探访中认识的老人。他们和奶奶们一样,扛过战争,也熬过文革。在每次恰巧谈及这个话题之时,我都会有所忌讳地避开,内心细腻的他们这时总会把双眼眯成一条细缝,像树皮一样皱巴巴却不乏力量的大掌会拍拍我的肩,反过来开导我一切都过去了,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乃至未来都在一点一点悄悄地攒着劲儿变好,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幸福很满足。

很多人跋千山涉万水甚至散尽家财只为过上一个好日子,殊不知这世上从来便没有既定的“好日子”,只有一步一脚印笨拙却踏实地去把日子过好。

俗世间每个微如芥子的存在都是有灵性的,那朵西子湖畔的素白芙蕖,那剪俯视人间的冷月,那块冷眼相看人间离合的门前阶,那场落满离人苑的大雪,那村头村尾乱窜的大黄狗,那迂回巷子里卖糖人的老奶奶,都是这世上微小而无可替代的存在。活着,也已成了令人庆幸的事。

你还是你,无论在你身边以不同姿态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过客最后成了饭粘子还是白月光,蚊子血亦或是朱砂痣,你都是这个世界不可复制的你。

漂亮善良而勇敢地活着,这是《二十二》教会我的。

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你们也能抽出时间去影院看看它,在《二十二》仍未变为《零》的此刻。

后记:

写这篇文的时候是在公交912的末班车上,刚走下一位金发的纹身小哥哥,他临走前微微鞠了个躬向司机道了个谢。我心里当场被什么塞得满当当的,我想啊,他们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有爱的故事。窗外的城市陌生又冰冷,商店的灯光为这个早该沉睡的城市镀上一层亮蹭蹭的金光,而小哥早已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进了这片厚泽的土地,独自一人,却不失优雅。

生活也就是由这些小幸福拼凑而成,当你用心且用力地去生活时,连狂风暴雨也是温柔的。?(写于2017.08.15,码于2017.08.22)

【龙益得老师评曰】在编辑这篇文章时,看到一个资料,我国现在知道的还活在世上的慰安妇只有8人了。

这一个月,生活在农村,听说到的和看到的生命结束,有好几个,刚刚回安乡时,7月29日,同学的父亲重病,几天后去世;去南岳衡山回来的当天晚上,同学林正和走了,才五十四岁;前天去看望姑妈,中午听到鞭炮响,刘世龙同学的妈妈去世,92岁;今天我想做完七月半仪式后回顺德,烧包时两次见到一炷青烟在禾场游走(我要烧六个包,弟媳说要帮她写八个包,一大堆),妹妹说,今天有个老人赴水自杀,组织一些人明天要去吊唁——老人在老去,农村人口一天天在减少。

生活还得继续,你是你,我是我。走了的,一去永不回头,留下的,还得继续生活。悲伤的人,就是生活得非常好,也悲伤;性格快乐的人,承受了再大的排击,过后也是快乐的。

你的故事,我不懂,我的心情,你也难以了解——但生活还是在继续,只要我们是一个起码的人,就能知道别人的感受:己,人也,彼亦人也,推己可以及人,通过自己可以了解别人,但别人的故事,你真的懂了么?

不管怎么样,你还是你。

二十二观后感5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所以这也不是一篇影评。
坐在电影院不是很舒服的椅子上,我下意识地摸了摸眼镜,突然想起这不是3D特效大片。
没有旁白,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历史影像回顾,就那样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出现在镜头前。
即便是在纪录片中,《二十二》也算是另类的一部,没有情绪感染的纪录片,到底想让我们知道什么?
得知我去看《二十二》的朋友问我好看么?我只能坦诚的回答:不好看。确实,一个半小时的光景,有人进进出出,有人偶尔拍张照,有人打着瞌睡,甚至有人开始掏出手机玩起了游戏。它真的不能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我想我这样评价它,它的导演郭柯先生应该是不介意的,因为他应该从未起过让人因为《二十二》好看而赞扬他的念头。
它想表达的,仅仅是一个事实,而已。
它没有挤压、带动任何一个观众的情绪,它静静地说,你静静地听,仿佛我们和那些阿婆坐在了同一个院子,甚至能闻到她炒菜时的油烟味,我感觉她们离我很近,我伸出手就能触碰到她已经干瘪无力的胳膊。
其实她们离我们很远。很远。
她们对生活的遐想、期望、憧憬,都停留在了大半个世纪之前的家乡,不知阿婆们可曾梦见过刚刚娶了自己的丈夫,满脸憨笑地掀起了自己的盖头;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自己在学校里畅想的未来;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刚出生的孩子对着自己又哭又笑。
我想她们肯本不敢想起。影片中有个阿婆,手里常常抱着一个劣质的娃娃,她不断地为它擦拭着衣襟。我想,她应该曾经有一个和它一样大的孩子,不爱干净,调皮好动,那个孩子,是否可能长大成人。
说实话,写道这里,我突然开始头疼,开始产生看电影都未曾出现过的难过,她们是日本兵口中的花姑娘和SHIRO酱,她们是浴血奋战过的战士,她们是乡亲口中的日本娘,她们是志愿者口中的阿婆,她们是书面材料中的慰安妇,她们是 《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中等待拆迁的老男人和老太婆口中的妓女和耻辱。她们既是伤痛,也是罪行的证据。
但她们仅仅是已经老去的少女。
能替她们做点什么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替她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即便她们自己都不愿提起。
最后,用两个阿婆的话,来当这篇杂乱无章的观后感的结局吧。
日本兵老了,胡子都没了。
谢谢你们。
愿世界和平。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文/客运一分公司乘务一部乘务十一室客车四队 李康荣

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二十二》有感2000字 电影二十二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西游记二十二回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