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红豺有感 > 地图 > 读红豺有感

读红豺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青红影评。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青红影评”,欢迎你的品鉴!

青红影评(一)

《青红》,是王小帅导演的一部表现青春残酷的电影,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同样用了演员高圆圆和李滨,来表现青春的残酷。在他《青红》和《十七岁的单车》中,青春并不是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那般清新,不是赵薇《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般挥洒肆意,更不是台湾一溜青春电影中那般清纯烂漫,而是压抑的,在沉默中充斥着无声的血光。

八十年代的青春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知青返城,在偏远山区的三线职工挤破头皮携家眷返回大城市。我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年代,但我依然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那种动荡、急切、飘零的没有归属的感觉。政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层一层地影响到底下的经济、社会、文化,深深地给每一个人打下烙印。也许党和政府并不知道这穿透力有这么强,足以使整整一代人疲于奔命,令他们的心流离失所,惴惴不安,那被蒙上阴影的青春在日后漫长的几十年里如影随形,隐隐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片取名为《青红》,那既是主角的名字,又是一种颜色,青色里泛着暗红,像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生锈的铁,又像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滋生的苔藓,永远不是明亮整洁的。王小波通过电影给我们展示了,青春并非只有柔亮清秀的色彩,有时它也有接近糜烂的颜色。剧情是处于青春年华的吴青红(高圆圆 饰)受到来自父亲粗暴地压制,这个年轻时的热血青年,曾经满怀信仰,不听父母劝告抛弃上海,与妻子一同来到偏远山村贵州,作为国企工厂的三线工人。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时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批三线工人在改革开放后被国家遗忘在偏远贵州,当年的国企也早已不复往日荣华。父亲开始想方设法要回去,并限制儿女的自由,包括出行的自由和感情的自由,一己之愿斩断他们与乡村的任何瓜葛。这样的行为自然令青红与弟弟无比反感与苦恼,对于父亲来说,上海才是他的家,可对于自小生长在贵州山村的她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故乡。粗暴逼迫他们与热爱的故乡决裂,这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可惜父亲不懂,只是一言以贯之:我是为你们好。

与闺蜜徜徉在青山绿水、小说、音乐,彼此分享自己爱慕的和爱慕自己的男生,偷偷去参加当时被禁止的地下舞会,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青春的味道。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被父亲近乎神经质的急迫和不安所打乱了,跟踪、禁足,代替青红做所有决定,直到把青红逼到绝食。剧中青红,温暖的阳光掩饰不住她脸上悲伤的神色,反倒使其更加醒目,透着一丝绝望的意味来。她爱的人,也因为土生土长的农村身份而被她的父亲拒之门外,那些情书在父亲的手中化为烟火,那鲜红的高跟鞋也被掷于泥土中。父亲残酷的镇压给全家都埋上了一层阴影,挥之不去,无可奈何。这样明显的轻蔑当然伤害了农村小伙的自尊,令他更加自卑,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伤害了自己的爱人。而那时的人们怎会知道,这份由于上头一个政策而产生的城乡差异引发的城市人蔑视农村人,会随着时间逐渐扩大,蔓延到了现在。青红和农村小伙只是这众多牺牲品中的两个,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有过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异,这差异已经深深植入了人们的内心,由内而外,散发着优越与自卑的气息,由此引发的焦躁与粗暴,进而给家庭和人生带来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而这个责,谁来负?上头一句“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牺牲”便轻易带过,令这一代人无处申讨自己被牺牲掉的青春年华,而父亲也无法申讨自己心灵所受的煎熬伤害,自己被迫丢掉的户籍与工作,年近五十,却因重返家乡而被迫回到青年时一无所有的物质状态,这是何等的悲凉。他为国家建设屈居偏远山村付出的青春年华,谁来补偿?没有,连相应的报偿也无。在社会主流的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他们被彻底遗忘在偏远山村,连带着被遗弃的国企弃一起,自生自灭。

那果然是不可避免的无奈。

而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幕,青红与闺蜜偷偷去参加的地下舞会,那一帮急于获得自由解放而肆意妄为的小青年,穿着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喇叭裤,戴着墨镜,叼着烟,对着漂亮姑娘吹着口哨,以这副与其年龄与成熟不相符的打扮与姿态,看似淡定,实则着急慌忙地向时代,向社会宣告自己的成熟。那是令人啼笑皆非,过后却感悲凉的人群,因为十年文革的压制,在这稍有放松之际便迫不及待地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来,盲目地模仿欧美,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相比较现在流行于年轻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其中的温润恬淡显然更适合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但在那个时代,年轻人最需要的是自由解放,欧美文化理所当然流行开来。

那是个饥渴的中国,饥渴的年代,催生了一群饥渴的年轻人。饥渴于挣脱身上的枷锁,饥渴于飞出生天,饥渴于肆意妄为享受迟来的青春。

青红影评(二)

四九之后,七六之前,二十七载。

这二十七年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响应祖国号召,上山下乡,支援三线,他们抛家舍业,携妻带子,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时光荏苒,当狂热的浪潮退去,不要说他们无怨无悔,不要说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当一个个平凡的个体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我们总是容易忽略,甚至无视每一个个体的声音,他的无奈,她的痛楚,他们的挣扎。当一个国家可以迅速地遗忘过去,昂首阔步前进时,个人,似乎也只能迅速地掩埋曾经的记忆和如今的犹豫,奋不顾身再次跳进历史的洪流。

于是,我们习惯了遗忘。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不但有冰冷的史书,还有寄满情感的文学,更有电影这一集大成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但呈现隐秘未知,光怪陆离的世界,也忠实地记录现实,追思过去,在现实主义题材的挖掘和创作上,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他们的作品一贯地坚持自已的个人主张,用质朴的纪实拍摄手法,记录我们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

导演王小帅,在最近的十年,奉献了两部主题接近的现实主义作品《青红》和《我11》,都是把镜头对准支援老三线建设的人们在回城诱惑下的悲喜和辛酸。涉猎这一题材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不无关系。王小帅刚出生两个月,就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迁往了贵阳。王小帅在贵阳度过了十三年,这十三年的三线时光,无疑是他创作《青红》和《我11》的情感源泉。

影片中青红的父母,在六十年代中期,响应三线建设的号召,带着幼小的她由沿海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内迁到边远的贵州。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无数个如青红家一样的家庭就像浮萍一样被扔在了这块远离故土的地方。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压抑许久的回城欲望又开始在许多人心中蠢蠢欲动, 青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贯穿影片《青红》的冲突,表面上看,更多篇幅是父亲和女儿在教育以及早恋问题上的分歧,父亲希望女儿不要到处乱跑,安心在家里复习功课。而女儿正值青春年少,自然难以忍受禁锢。父亲对女儿严格管教,自有他的算盘,他希望女儿考上大学,一则有个光明前程,再则有朝一日全家回到了上海,自己也有面子。这自然引出了表面冲突下的内在矛盾,父辈希望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子女一代则对城市完全没有记忆。但影片并没有因回城而产生激烈而直接的矛盾冲突,对于回城,父亲是坚定的,没有商量余地的。青红从未就回城的问题和父亲有过言语对抗,尽管我们能感觉出来,回城的阴云罩在她心头,让片中的青红身上始终萦绕着一股末日气息。她沉默寡言,忧郁伤感,这里的山山水水毕竟留下了她的童年和初恋。

此刻,影片已经抖露艺作品中一个永恒的命题——中国人的乡愁,影片的一切冲突缘于父亲和女儿有不同的故土认同,这也是两代人冲突的最根源的东西。乡愁永远是在成长时期酝酿和发酵,一个人总是对度过自己童年青少年的地方最有感情。父亲虽然响应号召,奔赴贵阳,并扎根于此,但内心对上海的思念,自是未曾消退。而女儿对于出生地上海,则完全没有记忆。片中多次通过言语和青红对回城的怅然若失暗示青红对上海的无感和对乡村的习惯。

和同类型题材影片一样,影片同样真实还原了历史,这种还原几乎是此类影片的必须。想打动观众,必须首先将观众带入那个逝去的年代。相对于古装片和民国片,此类影片的还原更考验美工和导演的功力。毕竟相当多的观众都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甚至到如今依然能在某些地方见到当年的痕迹。本片的服装、道具、小乡镇这些硬件上的还原自是无话可说,喇叭裤,烫头,地下舞会都极具真实感,最重要的是在人际关系和人物心理状态的还原,人和人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谨言慎行。这种对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的描摹也是优秀影片和肥皂电视剧的最重要的区别。众多电视剧在描写这段历史时完全罔顾当年的真实历史,虽然在服装,道具等硬件上做到了真实还原,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人物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上却虚假至极。

《青红》的镜头以中景和远景居多,刻意与片中人拉开距离,以局外人的视角静静观看,这也是第六代导演惯用的手法。影片大量采用框架式构图,尤其是室内戏,青红就经常置于门框和窗框之内,被门框窗框切割的狭小空间造成一种窒息感。在镜头的运用上,影片既秉承了第六代导演惯用的技法,如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对其运用是适可而止的,适当的运动镜头和不算迟滞的剪辑,使得故事吸引力大大增强。

此片在上映多年后依旧能不时吸引影迷眼球的一个重要原因想必就是其中的女主角高圆圆了,全民女神第一次主演电影,但在本片中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同年另一部反映相同历史时期的《孔雀》中的张静初则要出彩得多。当然这和角色本身有相当大的关系,《孔雀》中的姐姐特立独行,敢爱敢恨,给予了张静初更大的挑战和发挥空间。本片中的青红一角则沉静许多,青红没有特别鲜明的个性,也限制了演员的发挥。对于回城,她没有多大热情,但也没有太过抵触,无可无不可。尽管这意味着要和初恋男友天各一方,她还是半主动地疏离了男友。她性格倔强而内敛,对于父亲的严厉管教,心有不愿,却更多选择隐忍,很少针锋相对。反倒是饰演父亲的老演员姚安濂,把一个为回城而孤身奋斗的父亲角色诠释得入木三分。这本是一场父与女的对手戏,但字幕打出来的主演却是高圆圆和李滨,据说姚还因此片获得了一个最佳男配,唏嘘!影片中另有一个角色不得不提,那就是饰演混混青年的秦昊,也就是那个吕军——青红的闺蜜小珍的男友。秦昊在娄烨2012的影片《浮城谜事》中奉献了出色的表演,当年的小伙变成了半个文艺大叔,独特的文艺气质也跃然银幕之上。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支援老三线建设的人们要么早已回城,要么也该老去,属于他们的记忆正在渐行渐远。但这并不代表影片,包括《我11》,只是导演单纯地缅怀过去,他们仍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毋须讳言,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主宰过自己的命运,一浪盖过一浪的运动,一声高过一声的口号,作为个体的人,永远在做着只有一个选项的选择题。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似乎我们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的时代,但人们逐渐发觉,我们再一次陷入了远离故土又难以融入新环境的困局。片中父亲回城受制约的户口档案今朝依旧。三十年过去了,不但自由迁徙困难重重,返回故土,也变得更难。曾经地把人圈禁在土地上,如今千方百计将人剥离土地,时代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处在变革中的主体,却最没有话语权。而《青红》和《我11》唤醒我们对那个年代沉重回忆的同时,也对国家力量介入私人生活有着深深地思考。对昂首阔步的国家步伐予以质询和拷问,充满了对拖拽在国家列车之后的个人命运的人文关怀。

青红影评(三)

进入九十年代,伤痕文学渐渐退潮,而反思历史的潮流和方向,更多的进入到电影之中。从田壮壮的《蓝风筝》,到张艺谋的《活着》,再到陈凯歌集大成之作《霸王别姬》,六、七十年代的特殊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年青导演,用自己的理解,为那个时代盖棺定论。

从历史来看,他们的主题是宏大的,在他们的主角身上,是岁月流逝和时代变迁的沧海桑田,是浩劫中的命运无常与人性扭曲。影片的不朽根植于一个时代的无法遗忘,他们所做的,只是将无数普通人的遭遇凝聚在一部影片之中,塑造出具有典型性的电影艺术品。

又是十年过去,21世纪以来,第五代导演纷纷投身商业巨制,而新生的第六代们,则更多的讲注意力放在当下社会的语境之中。那段历史无论是对他们还是对观众而言,似乎都显得太过久远。

但第六代领军人物之一的王小帅,却因其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多次将镜头对准了那个时代中并不那么惹人注目的另一类人——三线建设中来到西部的工人及其后代。他先后用两部影片即《青红》和《我11》,为自己童年时代的特殊回忆,送上一份怀旧的礼物,也让这个鲜少被文艺作品提及的话题,鲜活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怀揣着远大理想抱负,一批又一批城市青年踏上轰隆隆的绿皮火车,来到他们从未涉足的祖国西部。云贵川、陕甘宁青,这些与家乡隔着千山万水的地名,从此成为他们的家园。十多年过去了,一段荒谬的历史结束,外面的世界开始变得精彩,而偏远西部的乡村和城镇里,时间却如同凝滞的空气,又像无法打破的坚冰。一腔热血在荒芜的青山绿水中逐渐冷去,携妻带子的现实让他们从冲动中回过神来,开始仔细思考自己和后代的未来。

与自传式的《我11》不同,《青红》的聚焦点在于两代人之间对于故乡的不同看法。对于父亲而言,远方的上海是自己来的地方,也是必将要回去的地方。他喜欢和同样来自上海的朋友们相聚,探讨外面的世界,探讨离去的可能。但对于青红而言,贵阳就是她生于兹长于兹的所在,这里的一草一木是她最熟悉的,这里的人情风土是她不愿告别的。这里,就是她的故乡,而不是两千公里之外那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大城市。

矛盾的冲突就来自于此。在上一辈的眼中,贵州的贫穷、落后,和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离开这里的一千万个充足的理由,但对下一辈而言,特别是对于十多岁的女孩子,工资高一些低一些,前途好一些坏一些,都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至少,比不过闺蜜间的友情,更比不过那懵懵懂懂的,刚刚萌芽的爱情。

在这种冲突对立的语境之下,影片暗含着更加宏大的主旨。父亲老吴信奉独裁式的强权管理模式,坚信自己的绝对权威和正确性。而导演也正是以父亲的形象,预示着庄严、肃穆而让人无从反抗的国家机器。就像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这是为你好”,国家也常常以大义之名,让他的子民的个人意志变得微不足道。

如果说此时的老吴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那么二十年前的他们,则正是在国家意志下被磨灭了个人意志的那一群。而现在,他正成为了抹杀别人意志的一方。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而正如同二十年前没有反抗能力,不得不跋山涉水扎营与西南边壤的父母一样,青红现在正成了被压迫和被无视的对象。她的沉默,象征着对命运的无力,但她无声的抗争,却又昭示着她的不甘。与小根的恋爱,或许更多的被她的潜意识当做对父母的为她规划好人生道路的反抗——你们让我乖乖学习,我偏要为爱分心;你们让我回到上海,我偏要在这里嫁人生子,生根发芽。而小根送给青红的那双红色高跟鞋,在这样的语境中更加被赋予了明确的能指意义。那是外面世界的象征,是叛逆的符号,也是青红心中对自由意志的渴望。当父亲将鞋扔掉,青红的反抗已经宣告失败。而当她拒绝小根重新捡回来的鞋子时,在心中已经顺从了父母强加与自己的未来。而当小根终于忍不住强行占有了青红,那双东倒西歪着零落在泥土之上的红色高跟鞋,终于明明白白的喻示——无论是过去的美好,还是对未来的憧憬,在这一刻,都不复存在了。

与王小帅前期的作品相比,本作无论在空间定位、叙事手段上,都有些模仿另一位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贾樟柯。在视觉符码上,王小帅成功的运用老式中山装、套头毛衣和搪瓷茶缸、蜂窝煤灶和大众澡堂之类符号化的道具设置,将影片的时间特性清晰的展露在银屏之上,同时又用广播体操、评书和邓丽君的歌曲等听觉符码,对这一特性进行重复和强化,使观众很轻易的走进叙事里,产生良好的入戏效果。

同时,导演却又间杂着将另一套视觉符码掺杂其中。那是由喇叭裤、大波头、明星海报等组成的别样世界。八十年代两种思潮的此消彼长和僵持角力,造就了特殊的社会背景。但在这种环境下的青红和小根,却都像是从更早的时代来的人。他们沉默寡语,不热衷流行、不热烈奔放,甚至在整个剧情中,两人之间直接的交集都少得可怜。他们之间,更多的是通过弟弟传话,而非面对面的交流。哪怕心中想着对方,青红也总是在家中默默发呆,小根则会在气象台旁边紧紧的吹着口琴。他们,也正是以这种沉寂而逃避的方式,进行自己的恋爱。

综合人物年龄以及更加近似于旁观者的叙事功能和角色定位,青红的弟弟这个人物的设置,更像是导演本人的写照与复刻。虽然不知道王小帅本人是否有长姊,但当年的他,或许正是这样冷静的观察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并在很多年之后拿起摄影机,把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转化为影像,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与青红和小根相比,吕军和小珍更像是导演特地设置的对照。吕军的造型与行为,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和保守的小镇上,无疑是叛逆和不被主流所接收的。但这种出位正如美国战后所谓“垮掉的一代”一般,寄托了某种反抗的精神。与青红的非暴力不合作相比,他与小珍的私奔是一种被赋予实际行动的抗争。但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暗示着他们的私奔是失败的,或许是两个在温室中长大的青年,在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根本没有生存能力,又或许是在真正的相处以后,两人才会发现彼此间的格格不入。不论是哪种原因,两种抗争路径的殊途同归,也清晰的传达着这样的主题——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任何渴望自由的尝试都将归结于一无所获。

或许正因角色的不苟言笑,才让高圆圆奉献了从影以来最为精彩的一次表演。她是少有的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发美丽的类型,在青红中,高圆圆仍然显得青涩和稚嫩,但这并不妨碍她将这个内心充满悲苦的女孩子演绎得淋漓尽致。从一开始的暗中反抗,到中期的逆来顺受,再到结尾处的精神崩溃,她的表情变化并不大,但肢体动作和眼神很好的传达了各个时期不同的人物特征。对于一个常年被当做花瓶看待的美丽女星,这样的答卷无疑已经足够华丽。

当电影的最后,青红一家逃离贵阳,踏上冒险般的“回家”旅程。广播中,传来小根被判决死刑的消息。随着数声枪响,画面定格在苍茫的黔中群山之间。

就像青红和小根的青春,也永远的留在这里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红高粱电影影评


红高粱电影影评(一)

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色彩实际上是包含在造型艺术里的。在电影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画面构图等都具有视觉造型的功能。但是本文为了突出张艺谋独具特色的色彩运用,特别地将色彩单列出来进行论述。

张艺谋惯于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这些造型可能是一幕场景,一些道具,也可能是一些动作,它们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不光给予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象征性的传递了导演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在《红高粱》中,电影造型的精巧几乎成为张艺谋在艺术形式上最主要的追求。《红高粱》的追求是对生命力的讴歌,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粱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气冲天的酒坊,都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和热烈张扬。

"颠轿”一场戏:黄土高原的空旷,崎岖的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颠轿是一种狂乐的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寥寂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地表露。

“酿酒“一场戏:通过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烟气和来回走动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野合”一场戏: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热血男女激情云雨,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人性的解放和爱的觉醒。倒塌的红高粱形成了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里设置了帷帐的屏障,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顺着男主角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女性的俯视与压迫的情欲的主观角度再造。另外,野合地点是男主角踩倒高粱的高粱地,那个形状与女性生殖器极为相似,有生殖崇拜的意义。

给观众以强烈震动的是“剥皮”的场面,鲜血淋漓,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剥皮”是自然主义的展示,有一些暴力美学倾向,是一种令人震惊的感人造型。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影片最后的日食造型,日食的意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是为了衬托“我爷爷”、“我奶奶”们壮烈的牺牲;其次是为了表达对日军侵略的愤懑与仇恨,最后是为了凸现我们的民族精神。

音乐上掀起强劲的“西北风”潮流

“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这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由姜文粗哑雄浑的嗓子里“吼”出来,迅速传遍了全国,从都市到乡村,到处都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歌声,一时间,歌坛也掀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潮流。它使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尤其北方人)心中那种隐隐约约的反哺归巢情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片中,九月初九敬酒神的时候,单单由唢呐营造出的豪放野性的《酒神曲》;高粱地里激情过后,黄土地男人用毫不修饰的粗犷嗓音吼出一曲风靡全国的情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结尾,儿子豆官念白方式的一段音乐,更似神来之笔……

《红高粱》的音乐不但让赵季平完成了自己平民音乐的创作愿望,也和张艺谋进行了一次让人热泪盈眶的寻根之旅。赵季平的音乐和《红高粱》天人和一,在银幕上大写意地完成了一次雕刻生命的挥洒,大善若水的赵季平与张艺谋双手一握,西部的高粱叶子,森林一样霍霍有声。

总之,《红高粱》中的这些造型或体现了人的力量、情绪和生存方式,或展示了人的活力、死的悲壮和民族气节。这些热烈鲜明的造型,增强了电影的形象直观冲击力,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

红高粱电影影评(二)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红高粱电影影评(三)

张艺谋的《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最近看的,对这部电影感觉尤为深刻。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它曾经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卡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她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轿子走到青杀口,突然窜出一个劫匪,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轿夫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带头结果了那人,并且对我奶奶产生了好感。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路过高梁地,蒙面的爷爷将她拉进高梁地里,并发生了关系。不久,李大头死了,并且死因也成了迷,我奶奶成了酒坊的掌柜并得到店伙计罗汉的帮助。我爷爷找到了我奶奶并恶作剧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后来这酒成了好酒。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同时我爷爷和奶奶在一起了,喜欢我奶奶的伙计罗汉爷爷走了,后来成了抗日的共产党。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日军又将我罗汉爷爷吊在树上,逼着肉店的伙计剥他的皮。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了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我爸回去说是爷爷他们饿了,叫我奶奶送饭,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伙计们也死了。就只有我爷爷和我爸留了下来。

红高粱对于中国电影艺术甚至对于改革开放十年来真正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情启蒙

有人这样说中西方对待爱情的差异。谈到爱情,西方人说:“给我一张床。”而中国人却说:“距离产生美。”中国人向来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羞于说爱,跟别提性了。建国后的17年里,我国对文艺创作中的情爱意识是持排斥态度的,所有的文艺内容都要歌颂党的领导,展现社会主义的崭新风貌。因此我们看不到《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和洪常青的爱情;《战火中的青春》原本应该有爱情,却被活生生挤掉;而《早春二月》却因为有小资情调受到严厉批判。现在看那时的电影人物,无论是林道静、王成,还是李向阳、李侠,尽管都是铁骨铮铮的英雄,但是由于缺乏感情描写,使得他们过于脱离现实,形象干枯,因而只能是浪漫主义式的英雄人物。在那17年里,虽然也有《柳堡的故事》、《五朵金花》、《李双双》这样略微“触及”爱情的电影,可都难以摆脱“为政治服务”的影子。中国的爱情片几乎为空白。

“文革”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展开,中国人的情爱意识终于开始觉醒,但是依旧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爱情片逐渐开始盛行,比如《庐山恋》这部影响了一代人的电影中就有了十分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这种爱情不沾染性的成分,所以看上去依旧是80年代特有的“新时代爱情”。到了1988年,《红高粱》中的一个镜头让中国人完成了划时代的性启蒙。

张艺谋可谓有胆有谋,“我爷爷”在高粱地里的一跪仿佛一个炸雷,在当时的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个不算很直白的镜头,伴随着“我奶奶”缓缓的倒下、血红色的夕阳、随风而舞的高粱以及神圣嘹亮的唢呐声镌刻在了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见,对于性事,影片表现的犹如一个隆重的仪式一般,这是生命的传承,而那幅画面成为了民族延续的图腾。“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这段故事随着这个跪地而真正开始了。

片中基本的性爱意识就已经很开放了,很多对白中出现了隐晦的性暗示。这是一种原始的野性,一种当时的人们难以理解的豪爽。“我爷爷”算是把“我奶奶”从患麻风病的李大头那里抢夺来的,还索性杀了李大头,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丈夫。而“我奶奶”敢于向传统的包办婚姻说不,还爱上了这个有些痞气、有些无赖的娇把式。这在当时是要犯禁忌的,这种冲破封建观念的做法很有勇气,而要表现他们更需要勇气。

“我爷爷”性格中有陕北人所特有的大气豪爽。为了老婆不受欺辱,一人单挑当地的土匪秃三炮。可是他的无赖性格也着实让人无奈。喝多了酒指着“我奶奶”大嚷着:“这是我媳妇”把“我奶奶”气得把他的东西统统扔出了屋子。而“我奶奶”九儿温柔贤惠,勤劳肯干,一手把酒作坊扶植起来,让“十八里红”远近闻名。而她又是坚强刚毅的,轿夫们颠着轿子折腾她,她尽管害怕却始终没有吱一声。罗汉大叔被日本鬼子杀害之后,她果断决定要为罗汉大叔报仇,眼中看不到一丝恐惧。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与新型女性的典型气质,是一位理想化的农村妇女。张艺谋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样的女性形象,如《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和《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就都是绝不屈服的刚毅女子。

这样看似不搭的组合却维持了一段长久的感情。最后日本人进犯,杀死了“我奶奶”。那一刻,“我爷爷”目光呆滞,一动也不动的伫立在她身边,如同一位守望者,忠诚而又坚定的坚守着那份失去的爱情。

民族精神

如果说本片是爱情片,没错,但是不是纯粹的爱情片。张艺谋是想通过这个不一般的爱情故事来展现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在莫言的原著小说中,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罗汉大叔一直都在烧酒铺里当家,十八里红酿造出来之后,罗汉大叔就离开了烧酒铺。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浪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他还是被日本鬼子捉到了,他临死依然毫无畏惧,体现出中国人不屈的民族骨气。这个很不起眼的角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淳朴善良,有多年的酿酒手艺,可以说九儿的烧酒铺没有他的帮助就不会有后来的兴盛。而且他还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在国难当前之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远离家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罗汉大叔的死,以及日本鬼子的霸道行径激起了十八里坡人民的反抗情绪。“我爷爷”他们自制了一门大炮,设好埋伏,要炸日本人的军车。可是,在战斗时,大炮很不争气的没有响,但是几个老爷们手里握着火罐,还是将日本人的军车炸毁了。然而“我奶奶”却中弹身亡了。一辆军车对日本侵略者来说其实算不了什么,他们这么做就是向他们伸出拳头,让他们知道“士可杀,不可辱”,这样的屈辱绝不能再让中国人背负。恶战后,“我奶奶”躺在血泊中,天空发生了日食,整个世界变成了红色,这意味着红光普照的世界终将会到来,生命的代价不会白白付出,正义战胜邪恶后就会是光明。一个悲剧投射出了博大深厚的民族精神,让每个观众的心里都会为之颤动。

可见,说老谋子的这部电影是“红色电影”是有道理的,不仅因为片中布满的红色。

红色的华彩

张艺谋对电影中的色彩的发挥格外有自己的见解。相比于《英雄》中分块式的色彩划分,本片就显得不那么繁复。整部电影似乎只由黄色和红色组成。在黄土高坡上,黄沙漫天,特别是颠轿这个段落,几个轿夫连唱带跳,带起了滚滚尘土。这些黄沙就是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实地所在,是它们孕育了我们。身为西安人的张艺谋用泼墨式的表象风格向它们表达着热爱之情,那些黄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对象。而红色则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红”高粱,还有“我奶奶”的红盖头、红轿子、红鞋子,窗上的红窗花、碗里的血红的高粱酒、红彤彤的炉火,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中国人似乎对红色更加的崇拜,因为那是血液的颜色,是流淌在数十亿人口身体中国共产党同的血脉。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张艺谋在运用色彩上的技巧和灵感尤其值得研读。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昨日青空观后感影评范文欣赏


最近,很多网友都去影院观看了青春题材电影《昨日青空》,大家看完都有怎样的感受呢?小编这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其实,电影周五我已经看完了,至于说为什么现在才开始写这次的影评,实在是经历了想写不想写想写这样一个纠结的过程。当天看完之后,为了营造写作氛围,回家之后也是立马翻出了那年高三听过的那个歌单,然后对着电脑屏幕听了一个多小时的歌,终究是没有下笔。晚上躺在床上,想起电影之后,又开始自言自语一般打起底稿。就这样过了两天,也没有写下一个字,不过最终还是决定,在这个你们写想不到的时间,写点什么来说一说看完之后的感受吧。

有点话先写在前面,这次的影评可能会和之前有点不同,大概会从很感性的角度来说一说我自己的感想,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扯淡部分,因为看完之后我相信,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在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了。

顺便说一下,在看到电影后半的时候,我脑海里就回响起了一首歌。

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屠小意,辞去自己在大城市漫画家的工作,回到自己的故乡兰夕,以自己高中最后一年的回忆,创作了一本包含自己故事的漫画的故事。这次内容就不说太多,吸取上次有人说被剧透完的建议。和大多数的青春题材的故事一样,都是发生在90年代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真真实实体验过青春的时光。电影为了体现这种时代感,也是特意让一些那个时间很火的动画出现在了开头,例如哆啦A梦和灌篮高手,也在刚开始的地方就放了一首直到世界尽头,让我差点以为已经到了高潮快要结束了。甚至我在电影里看到了我为歌狂的画面(不知道是不是看错了)。不论怎么说,对于那些看着这些漫画/动画长大的观众来说,应该是很满足了。故事讲述的是高三一年的故事,所以避免不了以高考和学习相关,所以一个包括学渣主角屠小意,优秀学生姚哲恬,插班生流川枫齐景轩的主角团体就此组成。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中,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欢乐,有离别,有伤感,有失望,有世界名画;有抉择时的踌躇,有面对未来迈出下一步的勇气,这些,在我看来,是那个年龄的男生,理应经历的一切,也许正因为如此,电影对于我来说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没办法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电影的原因。从电影的整体风格来说,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想起秒五,不论是匝道口,还是越过建筑的飞鸟,或是偶然出现的黑猫,以及最后只出现了女()主的背影,都让我联想到秒五这个故事,而且如同秒五一样,这是一个讲述错过,由此让观众产生共情,从而体会到悲伤的故事。相比于故事中角色不圆满结局带来的伤感,观众自己无法再回到那个盛夏亲自挽回某件事某个人的无力感与惋惜感,才是这类电影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的理由。不过,这部电影比起秒五来说,还是有着一些差距,不说画面方面,在意境上还是稍逊一筹,特别是结局和秒五最后贵树在匝道栏杆升起后,回头带着笑意离开的场面相比,后者带给我的冲击远大于前者。

好了,电影部分讲完了,接下来的是我的扯淡部分,重度YY,没有营养。不想看的话完全可以跳过,这部分里都是我自己想写的一些东西,和电影基本上没有关系。

要我说,这部电影,是只有失败者才能理解的电影。正如在电影结束之后,我听到有旁边观众觉得剧情有点作的吐槽。虽然我不知道其他观众有着怎么样的经历,但是我觉得,真正能够体会到男主角那种在一瞬间失去喜欢的感情,一瞬间失去梦想中的未来的状态,一切的一切原来只是徒劳无果后的无力感,也许只有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每个人的故事纵然不同,但是总有一个只剩孤单一人的结局,而往往是在夜里,这份孤独感越发凝重。我也曾在高三的某个夜晚,面临选择,反复掂量,只是,人终究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对于未选择的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那之后路上的风景如何。(此次一声叹息)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一直在循环着《与你最后的夏天》这首歌,也许这是我高中时期最喜欢的中文歌吧,回想起那个时候自己的重度YY+自闭倾向,回想起了很多当时忽视的人和事。现在从第三人称回忆起来,只觉得当时自己是有多自恋。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大意是失去喜欢的人不要紧,会对自己因为喜欢别人而闪闪发光的样子高兴什么的,当时看着也许觉得很文艺,仔细想想就觉得是放屁,这种注定是失败者说出来的话有什么好记的,这种说出来注定是失败者的话,不应该被说出来。时间永远是最好的治疗者,不论曾经有过崎岖怎样的过去,终究会在时间的流逝下被抚平,所以,如果你原意,那么在今晚睡觉之前,趁还没有完全遗忘,好好想想有哪些还值得让你回忆的人和事,也许,晚上就梦到了呢。嗯,如果让我想,现在我看到的画面,就是那段上学路上,坡上开满的迎春。

昨天晚上好像还想到什么,忘记了。

哦,想起来了,想到了大一暑假玩的《高考恋爱100天》了。别的记不清了,只是那首主题曲一直在歌单里。前两天听到了所以想到了这个游戏,然后要说什么又忘了,脑子乱了不写了。

好了,如果说稍稍从理性一点的角度,说一下这部电影的不足,那就是分镜太普通了,虽然来说关于画延伸出幻想的那一段看着还不错但是开头篮球那一段真的太烂了。动画制作方面还有待提升。另外如果是抛开具体剧情来说,捋一捋主角三人的关系:男主喜欢女主,女主(不知道是不是会错意)喜欢男二,男二为男主指明了未来的出路,emmm我看了看CV表上这个排序,嘶,这个故事好像不是看上去的那样喂。另外这个人设,男主你不就是安艺伦也吗,女主不是圣人惠吗,靠有这样的同学没成,md心好痛。

最后补一句,bangumi上《肆式青春》6.1,这部6.3,至于评分多少,就留给各位看官自己吧。

昨日青空观后感影评1200字


青春之所以珍贵和难忘,大概是因为青春遇见的那些人和存有的那些遗憾。根据口袋巧克力的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昨日青空》就讲述了一群因为各种原因聚在一起的青春少年又因为懵懂而分开的故事。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年少的我们总是以为说了永远,便能够一起到永远;以为说了再见,便能够再见面。

可是我们谁都没有预料到后来的事情。

电影中的四位主人公,因为各种原因而聚在了一起,却又因为青春的懵懂而离别。喜欢画漫画的的屠小意,成绩不好,成绩优秀、听话的乖乖女姚哲湉,因父母离异,性格冷漠的齐景轩,还有可爱的木头。屠小意偶然机会下,被安排到和姚哲恬一起画黑板报,她的一句:你一定能成为画家,开启了屠小意的青春世界,像一道光,照进了他的世界。屠小意喜欢上了她,默默地画她的各种状态。齐景轩的父亲是教育局的局长,因此学校的领导对他都有讨好的举动,让他很厌恶。在一次放学中,他叫屠小意和他组队打篮球,所有的故事就此开始了。

屠小意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一起上铁塔,一起看最蓝的天,一起呼喊。他们三人知道姚哲湉的妈妈比较严,所以总是偷偷带她出去玩三个人还是一样出黑板报,人多力量大,所以他们班的板报深受同学喜欢,还成为了倾诉墙。齐景轩虽然不太热情,却会帮他们收集各种需要的资料,会在过年的时候带他们回到自己的老家一起吃饭他只是不善言辞,内心却很温热,对妈妈极好。他会偷偷在送给屠小意的漫画本上写下tryyourbest,还骗他说是姚哲湉送的。屠小意他们鼓励他去实现自己想当飞行员的梦想。

没有任何利益的友谊是最让人羡慕的,因为我们彼此都是如此天真。齐景轩知道屠小意喜欢姚哲湉,也会在暗中帮他。屠小意的画被班主任发现的那一刻,所有美好都终止了。而她知道了屠小意喜欢他,齐景轩要去实现他的梦想了,在给他送别的那晚。因为意外而被人追赶,兵分两路。姚哲湉对齐景轩说出了自己的心意,却被屠小意知道了。

齐景轩拒绝了,屠小意却愤怒离开了,最终没有去送齐景轩。四个人的友谊变得很沉默,屠小意没有勇气去告白,齐景轩离开了他们昨天的我们多么快乐,今天的我们天合一方,带着遗憾。

后来屠小意选择放弃高考,选择为自己的梦想南下,喜欢姚哲湉,却不知道怎么样去表达自己的心意。知道了她喜欢自己的好兄弟,无法面对,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面,他内心是遗憾的,遗憾没有跟齐景轩好好告别。在离开的时候,他看到了齐景轩,却没有办法停留,昨日的他们随着列车缓缓向前。

年少的我们,看每件事都很简单,都想顾及到所有人的感受。我始终都不知道齐景轩有没有喜欢过姚哲湉,只知道他对朋友的珍惜。他们在一起玩闹的时间是最幸福的,没有任何利益。我也曾经愚蠢过,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去冷落了所有的朋友,好在她们没有离我而去。我很佩服齐景轩的选择,他知道当下什么最重要。趁时间还来得及,勇敢去拥有去说出对朋友的珍重吧,别留下遗憾!

漫漫余生总有遗憾,遗憾以后的日子里再没有他们。青春里的我们不知道友谊最重要,却在长大后懂得它的宝贵。有过遗憾,那么我们也该成长了,学会珍惜,学会去守护。昨日的时光是我们这一生最好的时光!遇之惜之!

永远的红手带观后感影评


《永远的红手带》是一部于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该剧剧情精彩纷呈,纷繁复杂,关于这部剧,网友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故事根据著名的西班牙系列小说《polseres Vermelles》极其同名加泰罗尼亚语剧集改编。该剧被描述成一部「混合了青春肥皂剧、故事喜剧和医学剧特点」的、「反传统」的剧集,故事地点为某大城市医院,但主人公不是医生和护士,而是青少年病人(这有别于大多数医学剧)。一群住在这家医院里的少男少女出人意料地成为朋友,友情让他们顽强地度过每一天,在艰难的情况下保持对未来的信心。据称剧中充满了黑色幽默。Amblin电视制片公司曾于两个开发季之前开发过该项目,但当时Fox在竞价中输给了ABC。ABC最终对该项目失去了兴趣,但Fox一直有很强的兴趣,于是今年把开发权又买了回来。该剧早被认为「锁定」了剧集预订因为Fox提前预订了多集()剧本,通常电视网只有确定自己肯定会播出某部剧集时才会这么做。既然该剧由Amblin电视制片公司开发,那么不可避免地要挂斯皮尔伯格的名号虽然他本人不会参与这个项目的日常开发工作。

前几天有机会提前看了FOX这部秋季新剧Red Band Society的导航集(美剧第一集被称为导航集pilot,往往成为衡量一部新剧前景的重要指标)。放映完后还有一些和演员的交流,估计是公司提前放映看看反应怎么样。

先介绍下从第一集看出的大概剧情。故事发生在洛杉矶的一家比较好的儿童医院,住在里面的青少年往往有长期疾病,讲述这些个性迥异的孩子如何各自相处各自成长的故事。旁白是一个陷入昏迷的男孩子讲述的。啥?陷入昏迷咋还能讲旁白?这也不是第一次,更奇葩的请参见《绝望的主妇》,旁白一直是一个死人在说

第一集主要介绍了各种人物。有厌食症的萌妹子,有只有一条腿的癌症男孩,有毒舌的拉拉队队长,有刀子嘴豆腐心的护士等等。整体的风格是喜剧,在医疗剧里算比较清新的。医疗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剧种往往要有足够的看点才能吸引观众,否则一大堆高大上的术语一定会让观众敬而远之。已经完结的《豪斯医生》看点是瘾君子大夫+福尔摩斯般的探案元素+毒舌+房子叔的无耻卖萌,仍然在播的《实习医生格蕾》看点是俊男美女+所有人睡所有人的纠结关系+实习医生的个人成长,这两部剧收视都不错,因为他们没有仅仅用传统的生老病死元素来创作,也没有太多的说教。

现在这部Red Band Society能看出编剧的努力和创新。有很特别的人物。我比较喜欢的是凭《相助》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的Octavia Spencer饰演的杰克逊护士,完全是一个刀子嘴。例:

大夫:我们要给这女孩(指Kara)戴上心脏监视器,看看情况。

护士:前提是她得有心脏。

Kara:嘿!我听得见!

护士:我知道你听得见,亲爱的。

绝壁霸气侧漏。

但是这个护士很关心自己病人的人。有一幕她默默的给孩子们买了一堆pizza,做个幕后的好人,而不是甜言蜜语的哄着他们。有性格。

还有一个嘴贱的拉拉队队长,完全是个被宠坏的女孩,有她的地方都挺逗的。

就是这样一群个性迥异的孩子们在了一起。片名中的red band是医院里挂在病人手腕上的一种类似手环东西,在片中被用来当做这个小团体的信物,每个人有一个。

所以这本质还是一部青春校园剧。他们在医院里要上课,要忍受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并接受对方,连病房都布置的像宿舍一样花哨,加上喜剧元素,在医疗剧里算是比较清新吧。

美剧向来是编剧的天堂。如果你是一个show的creator的话你就有决定整个剧走向的权力,电影编剧哪里能有这样的待遇。例如神剧《绝命毒师》的Vince Gilligan,《新闻编辑室》的Aaron Sorkin(凭《社交网络》获奥斯卡的金奖编剧),绝对是皇帝的待遇。美剧里导演往往都是附属品,电影则是反过来,剧本被买下来后就随便导演怎么折腾了。编剧也有很多分类,你别看Aaron Sorkin是整个剧的creator,他并不会去写每一集的剧本,有专门模仿他口吻来写的编剧,有专门写某个人物对话的编剧,这些人往往都屈居幕后,最后credit里连个名字都没有(传说中的枪手)。别看中国这种情况很多,美国照样有。我觉得Red Band Society导航集的写作是相当出色的,人物性格靠对话都能体现出来,黑色幽默也温情的结合也很合适,但是想要让一部剧成功只有出色的写作足够吗?

电影界有句俗语,A film is 90 percent casting (选角决定了一部电影的90%)。我自然是不太同意这句话的(因为导演,编剧,服装,摄影这些怎么可能才占10%),但是在看完这部剧第一集后才深刻体会这句话的真实性。糟糕的演技真的是生生的能把一部剧毁了。

好莱坞还有一句话,拍电影千万别碰动物,水,和孩子。 执导孩子可以是相当坑爹的一件事,因为他们往往都经验不足,纯真有余,深度难成,因为想掌握复杂,你就已经不单纯了。由于本剧中医疗剧的元素,会需要很多深层次的表演,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些青年演员的演技有点做作,硬生生的把出色的剧本变成了矫情+故作深沉的正能量,这是医疗剧最令人担心的。Octavia在《相助》中就演了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黑人女仆,因此在这部剧里算是轻车熟路,形神兼备。另外那个叫Kara的拉拉队队长女孩也是个刀子嘴,但是她说台词的方式让自己的毒舌少了应有的古灵精怪,而是变成一种为了刻薄的刻薄,让台词变得很不自然。第一集里还有一些应该是温情的片段(从煽情的音乐判断的),结果演员演技没到那个层次,只是生生的传接情节,没有化学反应,就少了应有的味道。这么好的写作就这样变成无病呻吟,可惜了。不过现在说还为时过早,FOX秋季还有《哥谭》等新剧,这部混合了喜剧+校园剧+医疗剧的新剧或许也会有所收获,我只是担心这些孩子的演技不会带领这个剧走的太远。

小花絮:

本片主演是个英国人,所以在美国要工作许可很难弄。制片斯皮尔伯格给奥巴马写了封信,结果第二天他的签证就解决了,orz。我等凡人只能膜拜。

正经的分界线

放映结束后我们参与了和片中几个演员的访谈,其中有一个黑人演员对待表演的态度让我非常不爽。主持人问他你之前是做音乐的,现在转行做演员有没有参加什么训练? 他diao diao的回答:导演和我们说戏剧学院根本就是翔一样的存在,完全没必要接受训练,只要have fun and be natural就好。 当时我肚子里就是一团火。就是这种对待表演不尊重的态度让娱乐圈这么的鱼目混珠。我可能想多了,至少对于这个角色来讲,这个黑人演员演一个黑人孩子,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演自己,所以也算可以吧,但是如果他想要一个更持久的职业生涯我认为他还是要接受训练的。

选角用新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往往要很考验导演的功力,比如《色戒》里的汤唯,李安当初导她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你不能仅仅告诉演员你想要的最终结果,你得指引她到那个地方。比方说这一幕你想让她哭,但是你不能这么和她说你现在要哭,得回归到人物和这一幕发生的事情上。比方说你刚刚杀掉了一个你爱的人,你会怎么做。 让这一幕的感情指引表演,哭这个结果自然会呈现。 好的导演会给演员自由,而不是把自己想要的结果强加给演员,这叫non-result directing,和方法派演技有很多联系,因为导演要尊重演员的能力,不能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玩偶,成为情感的机器人,这就要求演员有很多训练。

别看方法派貌似是个高大上的词汇,其实解释起来也很容易。他们把表演定义成living truthfully under imaginary circumstance(在想象场景里真实的活着),这就要求演员从自身经历提取感情以用于表演。演员其实很不容易的,他们必须片段性的活在某一个时刻,他们只关心这一刻我内心经历了什么,而不是像电影那样有一个整个人的性格发展。方法派内部也有些小分歧,比如Robert Lewis觉得方法派太看重人物内心所经历的纯粹感情,语言和肢体训练仍然很重要;Stella Adler觉得仅仅让演员从自身经历里提取感情太局限,要学会利用所饰演人物的经历来帮助表演,她很强调用这一幕的given circumstance,饰演人物的objective, action等。这便是为什么演员需要训练,因为他们要有拍了20多条甚至是上百条同样的场景后依然能活在那一个时刻里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选角的时候也有像本片这种自己演自己的情况,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他想演好和自己非常不同的角色,没有训练是不够的。好的演员像其他艺术家一样,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锻炼自己的craft,像这种不尊重表演艺术认为have fun就可以的态度我想不会带他多远的。国内演员质量层次不齐也是这个原因,没有训练,没有应有的素养,只靠所谓的天分是不够的。其实不管你做什么,都是这个道理。

唉被砍了略心塞啊。几乎算得上我的第一部青少年偶像剧啦,各种排列组合烂俗桥段,但是颜值高而无比正能量,各个主演的表演也很抓人,而且全片没有什么让人特别讨厌的角色。幸好第一季的结尾还算充满希望,所以被砍了也没有太大遗憾。

观《青魇》有感


《青魇》观后感

一开始看这部片的时候其实是在看过《绣花鞋》后,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一向不怎么看好中国大陆的恐怖片,或许是有精彩的,但是烂片太多,当我们只是估计女主角胸大时,惊悚就不复存在了,但这种垃圾商业片注定会找人诟骂,近几年,中国恐怖片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都不太明显,大多数或说略多略少都有抄袭的嫌疑,就像昨天我看了中国恐怖片海报抄袭外国恐怖片海报一样,太多的雷同让我们都有心理阴影了,所以出来一部片我们没看之前就骂它是烂片,如果真是烂片,我们会高兴的说,看我猜对了,惊悚不到位,悬疑垃圾,剧本和导演都是垃圾,唯一的亮点是女主角胸够大,当然此时的我们不会顾及到胸是不是真的,这仅仅是个噱头,还有一种,如果真的有不错的片呢,我们还是会骂,这只能说是烂片的延伸,我们是带着看烂片的心态去看一部电影,它就不会好,当然我们也会自然而然的去寻找亮点,当亮点足够多时,我们就说,咦,还不错,但是我们已经不敢轻易说大陆恐怖片不错的话了,别人会认为你是在说疯话,中国恐怖片没得救了,所以,我想奉劝大家一句,带着宽容看中国恐怖片,给它一个救赎的机会。

当然导演和剧本还是硬伤,我们判断一部恐怖片的好坏,大多在于它要在够惊悚的同时给我们震撼,这种震撼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它或者来自内涵或者来自悬疑等等,这里,演员只是剧本和导演的支配着,至始至终,剧本和导演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里又要提到大陆的这些恐怖片,不是知名导演就是知名演员来拍,最后出来的作品既做作又2B,这些人不是说拍不好恐怖片,只是基本都是烂片,能够捧红的,胸大,脸蛋,身材等等这些无关紧要的方面,这是让我们极度讨厌的,恐怖片不是什么选美,也不是什么偶像剧,有的人看恐怖片只是想要刺激一下,结果看成了喜剧,走出电影院,回过头就丢出一句坑爹啊所以我觉得,中国的那些知名大导演大演员还是别拍恐怖片了。

然后说到美女,恐怖片如果有了美女那是相当增彩的,想想看,跟着悬疑的剧情一步步的和美女探险,这是很惬意的,这也是票房的保证吧,但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片烂,女主角就会被骂的很惨,这里我想说,她真的很无辜,就像我上个话题说的,恐怖片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演员,剧本和导演才是硬伤。

然后说到这部《青魇》,一开始我说了,我是在看后《绣花鞋》后看的,林心如MM说的最多的台词是我没杀人,我差点崩溃了,首先,中国恐怖片走不出这一惊一乍的格局了,香港的也一样,要么画面演员一惊一乍的,要么就是音乐效果一惊一乍的,要不就是两者合并,这当然能吓到人,就像你突然出现到别人的身后,大声喊一嗓子一样,别人一般会被吓到吗,但是别忘了,我们被吓到的同时,通常会回过头,冲你来一句我caoNMLGB,当然或者骂的比较轻,低级,这只能作为低级恐怖片的吓人,但是感觉大陆很多恐怖片把它当饭吃,还吃的很香,嘎嘣脆鸡肉味。然后就是剧情了,很想不明白,这些个烂剧本到底是谁写的,如果有看过两本惊悚悬疑小说的人,随便抓一部大陆恐怖片,俗的蛋疼的剧情加上一个令你菊花一紧的结尾,自始自终,只能怪自己手贱。

《青魇》我之所以说是救赎,就在于它的剧本,像是在欣赏一部短片,加上伊凡那个美女,我上边说了,你不能拿它和那些经典的恐怖片来比,音效演员剧情画面都是趋于完美的恐怖片来比,你应该和大陆恐怖片来比,这就凸显出优势了,剧情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当然或许看着有些昏昏然的感觉,但不至于像某些倒叙恐怖片给人完全一头雾水的感觉。

恐怖片必不可少的要素,床和镜子,呵呵,不过这部片没把重点放在这上面,突然想起前不久看的《笔仙惊魂》,总结一句话一群人在瞎闹,相比之下,这部片叙事就要流畅和合理的多,男主角通过做梦来反映现实,一个假象的或者已经死了的女友是他的慰藉,或者是唯一的依靠,这是一种孤独感带来的记忆,通过梦,故事回到九里村,这里我想提及,这部片或许没有探讨什么人性,当然那些可以去探讨人性的大陆恐怖片都死了,它成功的避开了,这也是我欣赏这部片的一个方面,不可以做作,然后剧情,一个半疯的袁二,一个做事正经的村长,一个道貌岸然的舅舅,一个画面只有几分钟的大学生,一个那时候还小却什么都看见了的男主角,和一个女人的故事,虽然俗,但是它俗的不一般,还是那句话,宽容的心态看这部电影。另外,这一惊一乍的音效和画面还是中伤了我,或许去了这些这部片更接近于悬疑片吧。

好了,看我自己说的更像是在谈自己对恐怖片的看法,和这部片不大相关,但是,我们作为恐怖片爱好者就不能只是为了刺激而看,或者为了吓吓自己而看,更多的,我们希望从恐怖片里看到现实的残忍和黑暗,人性,最初都是残忍的。

《青魇》虽然没有创新,但对于如今很多的泡沫商业恐怖片,能出来这样一部干净的恐怖片,也确实不易了,给它点支持。

最后的最后,我真的想说别让那些知名导演演员来拍恐怖片了,我们伤不起了。

昨日青空观后感范文


由苏尚卿、段艺璇和王一博等配音的送花爱情电影《昨日青空》就要上映了,很多网友都曾或多或少的看过,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还是打了,实际三星半,问题挺多的,情节和矛盾点的设置缺少细节,让整个故事看起来很真空,1小时15分的片长用了四大段背景音乐和海量旁白进行情绪渲染,煽情效果还行,我旁边那个看着像还在上高中的小姑娘是哭得一抽一抽的,过了这年纪的看来就堆叠得有点像写矫情小作文了。但我有私心,分往上走一点,也不谈这些对于目前的国漫来说算是严重硬伤的问题。

中国大多数80 90后孩子的高三,就是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了。校服真的很丑,总想着在外套里穿自己花花绿绿的衣服,那些成山的试卷和练习册都压不住也散不去的多余精力和荷尔蒙,被用在了怎么刷新俄罗斯方块的纪录、怎么拿黑板报评比一等奖和怎么更好地偷看自己的暗恋对象上。如此简单的一个充满遗憾的故事,在发出为什么长大就要走散啊的质问时,给我的冲击最大。生活里多的是花生这样在好朋友离开时会哭着大喊你一定要幸福鸭我会想你的的人,也多的是屠小意这样总是在最后才发现秘密的人,而他们,我们,都想问问姚哲恬们和齐景轩们,你还好吗,你在哪儿呢,我很想你。

看预告的时候我还以为齐景轩退学是因为家庭变故,结果是真的考上了飞行员。而姚哲恬带着孩子出现在镜头里时,我听到旁边有人小声说不会是和花生的孩子吧,给我乐了好一会儿。不知道啊,1区212之后我也没再看过口袋巧克力的漫画了,怎么样都好,这一段就姑且算作彩蛋吧,是对长大就要失去的质问的回答,也是在安慰发出这个质问的人们。

也许在把相片夹进留言本的时候,和我们走散的他们,就已经说过告别了。

电影《青魇》观后感


《青魇》观后感

我不是影评人,对电影本身、其行业及所涉及的娱乐圈也完全没有认识,我的观后感,只是针对电影内容而作,至于其它的,我不懂,也不予置评。

我喜欢看恐怖片,尤其是涉及心理学的恐怖惊悚片,我都喜欢。我渴望能从中发现心理学上的意义。抱着这种态度,我不断寻找着好的电影。

当然,给恐怖片赋予心理学的意义,这本身并不科学,恐怖电影的真实意义在于以恐怖为噱头制造商业价值,我的要求有点无礼了。但是我坚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任何一部真诚(请原谅我用这一个词汇,我实在是想不出其它的字眼)的电影,其内在都包含有天然的道理,玄妙近乎道(这个地方,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或者这么说,任何让观众看着顺眼的电影,都有其道理所在,顺乎理,我不详说,你懂的)。一部好的恐怖片,其必然是能打动人心的,而其打动人心的点,就是心理学点所在。

《青魇》这部电影让我喜欢的地方,是其内容真实,自然,合乎心理发展的规律,并能自圆其说,而不是像有些烂片那样为了恐怖而恐怖,也没有像有些大陆烂片那样屈服于逻辑思维和唯物哲学。

《青魇》讲述的城市白领青年郝冬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利用梦,一步步揭示出潜藏在潜意识深处被其遗忘了的记忆。其过程,就是典型的心理治疗过程。

首先,城市青年郝冬长期失眠,并产生幻觉,看见一个白衣女子被人杀害并抛尸楼下。这是第一步,是郝冬现在的精神状态。这里我们说一下心理创伤。所谓心理创伤,就是不可抗拒的外在事件被经验到,从而造成客体的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严重的心理创伤,造成的负面情绪过于严重,超出了客体的承受范围,客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就会自动将其压抑,使客体暂时不会体验到过分强烈的情绪。但是压抑的创伤,只是压抑,不会消失,它终究还是会重新浮现。创伤性事件的浮现,带来的必然是强大的负面情绪的释放。强大的负面情绪的不断释放,而创伤性事件却仍被压抑,无法回忆到,这就显得负面情绪没有来源,就会造成客体的错乱,从而产生各种心理或精神症状。

在郝冬这里,他的心理创伤,导致他长期失眠,并逐渐产生幻觉,而这个幻觉必然跟他的创伤性事件有关。他需要做的,就是找出他的创伤性事件,重新经验并体验其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后面一层一层的梦境,正是他一步一步揭开记忆的面纱,发现并重新经验创伤性事件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在梦里进行的。

其后,我再说郝冬的女朋友,电台心理栏目主持人伊凡。这个人物是郝冬以她的心理治疗师为原型创造出来的虚假的幻觉。而之所以要创造出这么个人物,是因为郝冬的这个创伤实在是太严重(涉及到谋杀,尤其是亲属的谋杀事件,这对于客体来说,是最最严重的心理创伤),他根本无法承受,所以他需要一个亲近的人来帮他分担,给予他爱、包容和支持。而他的心理治疗师,能够给他包容和支持,但却给不了他需要的爱和关怀。幻觉终究是幻觉,在郝冬的心理成长起来后,这个幻想的人物,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郝冬给她安排了一个合理的退场理由由于长期的失眠导致精神恍惚,在开车时不慎坠入悬崖死亡。并且有一段告别仪式:郝冬在车里听着伊凡去世的广播,痛哭流涕。这个细节非常的好,这是心理治疗的很关键的一步。

影片的最后,以郝冬的一个梦结束,在梦里,郝冬发现,真正杀死骆小月的凶手,其实是他最亲爱的舅舅,这就是郝冬最大的秘密和创伤来源,也是郝冬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选择了自己发现和保留这个信息。

从网上看到这部影片在宣传时,号称是中国的《盗梦空间》,其实虽然两部影片都是以梦为主线索,但《青魇》与《盗梦空间》是很不一样的,盗梦靠宏大的场面和气势取胜,而这部电影靠的情节,是主角利用梦境,一步一步走近并揭示其记忆,从而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

所以我说,《青魇》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治疗的电影,而且是拍的非常好,细节处理非常周到的好电影,建议喜欢心理学,并在心理成长的道路上跋涉的朋友们观看。同类型的好片还有《笔仙》、《浮出水面的影子》等。

《昨日青空》观后感2篇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昨日青空》观后感

寒松

总爱说往事如烟,似真似幻,那些不连贯的记忆似乎深埋在心灵的深处,或许就那么隐着,慢慢地消散掉。而当某个不经意间因听到或看到而捡起了一些过往,那些看似已消散的记忆又重新清晰地驿动在我们心间。

南方滨海小城,夏末的阳光已没有了往日的赫赫炎炎,教室的窗户上树影婆娑,被肥大不合体蓝白校服包裹的男女生们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训话。这个中国孩子大都经历过的场景不会因年代和地域而改变,老师那些当时令人昏昏欲睡的陈词滥调都如出一辙,但多年以后此时此景让人心生温暖。

男主屠小意,女主姚哲恬,男二齐景轩。屠小意和爷爷生活在一起,成绩不好,酷爱画漫画。姚哲恬成绩很好,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像大多数望女成凤的家庭一样,家教很严,并注重艺术培养。齐景轩的父亲是教育局长,父亲早年抛妻弃子,后夺得儿子抚养权,特殊家庭背景形成了齐景轩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三人因一期黑板报而结缘成为朋友。故事就此而展开。

屠小意喜欢姚哲恬。在大云山顶的铁塔上姚哲恬看风景时惬意的情景在屠小意眼中是最美的风景。屠小意对姚哲恬的喜欢是羞怯的,含蓄的,而这种含蓄的喜欢在不擅表达,处事优柔寡断的屠小意心中渐渐拧成了单相思的暗恋。齐景轩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并不失时机的用他的方式去帮助屠小意:邀请屠小意和姚哲恬去乡下的妈妈家里做客;让姚哲恬代为转送屠小意漫画书;在屠小意拿着表达爱慕之情的漫画作品站在姚哲恬家报箱前犹豫不决时果断地帮屠小意把漫画投进报箱。所有的事情都在时间线上流畅地滑动着,没有波澜,甚至没有涟漪。而这一切都在齐景轩考上飞行员临走的那个夜晚改变了。

齐景轩临走的那个晚上,三人在游戏厅遇到了朋友花生被街头混混欺负,齐景轩和屠小意在帮助花生打架逃脱的过程中跑散了。齐景轩和姚哲恬跑向一个方向,屠小意和花生跑向另一边。逃脱了混混追赶后的姚哲恬在刚刚经历危险的刺激下,鼓起勇气向齐景轩表白了自己的感情,但齐景轩拒绝了她。而这一切被正在寻找他们的屠小意远远地看到了。目睹了屠小意愤然离去的齐景轩去屠小意家和他解释,但屠小意没有见他。第二天齐景轩离开了,再没回过学校。剧情发展到这里看似落入俗套,有为博眼球拾人牙慧之嫌,但事实上观影时丝毫没有这种感觉,反而顺其自然有一种莫名的忧伤,一丝游离于心底的悲凉。

齐景轩离去后,姚哲恬变得沉默。同样经历了感情挫折的屠小意也心灰意冷,由于成绩不好,高考无望,在翻看以前姚哲恬送他那本漫画书时看到了深圳一家漫画公司的招聘启事,遂决定放弃高考,去深圳发展。在此期间屠小意和姚哲恬没有了交流,他们之间赖以维系的朋友关系仿佛随着齐景轩的离去而不可名状地消散了。直到毕业前姚哲恬匆忙去参加文艺汇演,把书包落在了教室。

姚哲恬演出很成功,雨中芭蕾。忧伤的钢琴曲,雨中的孤独,青涩爱恋的伤痕,斑驳的感情碎片,最后女孩环抱着自己任由雨水和着泪水在心中哭泣。此时报告厅外也是大雨倾盆。来给姚哲恬送书包和雨伞的屠小意在门口远远地看见了姚哲恬,但是他再一次怯懦了,站在墙角没敢上前去。目睹了姚哲恬独自奔跑在雨中后,他追了出去,而姚哲恬消失在了街角。

寻找的过程好像是微缩的人生,两个人在南方小巷中穿梭,在街头巷尾错身而过,就像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错过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生瞬间,错过的我们那些臆想中的不确定的幸福,而这些错过都成为了我们现在和将来深深的遗憾。

最终他们还是相遇了。书包被雨水淋湿了,也浸透了姚哲恬从报箱里拿出还没来得及看的杂志,包括屠小意画给她的画。而屠小意再一次掩饰了自己的感情,丢掉了已经模糊不清的漫画。至此,他和她的故事没有开始就结束了。自此,他的人生中不再有她。

面对同样因感情受挫而颓废的姚哲恬,屠小意送给她一句话:“你要记住,只要有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你就会发出光来,喜欢一个人也是一样,即便到最后不能在一起,也没有关系,因为,你一定会喜欢那个因为喜欢着他而发光的自己。”这是说给姚哲恬听的,同时也是说给他自己的。因为喜欢,而改变自己,因为喜欢,而如夏花绚烂,无论结果如何,这发出的光芒都会照亮青春日记中每一页年轻的痕迹。

屠小意走了,花生和姚哲恬去车站送行。姚哲恬把他们办黑板报时的留言簿交给了屠小意,留作纪念。放下感情包袱的屠小意没有太多别离的痛,轻轻挥手后走进车厢。当他打开了留言簿时看到了一张夹在里面的照片,这张照片是以前齐景轩抓拍屠小意和姚哲恬的合影。这一刻屠小意意识到齐景轩也在车站,只是没有出现在他面前,并委托姚哲恬将这张照片送给他留作纪念。照片上手写的“Try your best !”很眼熟,姚哲恬送他的漫画书中深圳漫画公司招聘启事上也有着一模一样手写的“Try your best !”。这一刻,屠小意明白了。漫画书也是齐景轩委托姚哲恬送他的,面对高考无望迷茫的未来,齐景轩给他暗示了另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也正是屠小意沉静思考后的心之所往。

百感交集的屠小意想下车去见齐景轩,此时,火车开了。站台上痛哭的花生和流泪的姚哲恬,车厢里奔跑的屠小意仿佛是三维化的青春符号,随着人生的列车渐行渐远,回不了头,也停不下来。年少的我们,以为说过了永远,就一定能够永远,就像我们以为说过了再见,就一定能再见。而让我们遗憾的是,说永远的时候却没有拥抱彼此,说再见的时候却没有了续篇。当火车驶离站台后,屠小意看到了站在铁路旁的齐景轩,在风中消瘦的身躯依旧恬淡,依旧没有波澜。至此,再见了青春,再也不见。

屠小意去了深圳,

齐景轩当了飞行员,

姚哲恬如期参加高考。

故事完结了,忧伤依然在弥漫。整部电影节奏舒缓,脉络清晰,没有刻意地渲染剧情冲突,似乎没有高潮,没有起伏,也没有波折,就像是清澈的小溪,缓缓流着,流进了我们的心里,流进了我们的记忆。近期国漫电影佳作频出,但这种致青春的题材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往事不可追,逝去的总会留有遗憾,遗憾的青春是我们心底的痛,但在往后冗长平庸的余生里,那是一种美。对于现在的我们,青春只在记忆里,而那时那景,还有那人,都成为了珍藏,成为了我们独自打开心扉时拿出来轻轻擦拭的欢笑和泪水。

影片的画风和新海诚的《你的名字》有相似之处,同是青春题材,并且我对《你的名字》印象很好,但看了《昨日青空》后,这种中国少男少女特有的气息浸染了我,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仿佛他们就是我当年的朋友,或就是当年的我。

“那时候,我们十六七岁,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抖音,时间很慢,夏天很长,一首老歌唱了又唱,一些人,会永远放在心上。”

《昨日青空》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在中国南方的小镇兰汐有一所兰汐中学,其中高三(1)班的屠小意擅长画画,宣传委员姚哲恬擅长舞蹈,齐景轩擅打篮球,由于学校进行板报评比,因此班主任陈老师分配姚哲恬和屠小意共同绘制板报,下课后他俩打算讨论板报的事情,却在操场上遇到了正在打篮球的齐景轩,他把球传给屠小意,示意他传球,篮球并不是屠小意所擅长的,起初他不知所措,但看过齐景轩的示范后,他渐入佳境,他接连传球给齐景轩,球均入篮得了分,最后一球他想试着投一次篮,齐景轩争到球把球传给他,他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地投出了最后一球,球最终入篮得分了,他的球技获得了齐景轩的肯定和赞赏。回家路上,姚哲恬建议他报考美术院校,并对屠小意说她羡慕他有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她觉得有真心喜欢的事情真好,那一刻他有了真心喜欢的女孩。第二天,屠小意和姚哲恬正在出板报,齐景轩从旁边经过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罐,他试图用布擦拭板报上的颜料,这时屠小意接过了齐景轩手中的布,经过他的涂抹、渲染和修饰,一幅美丽的图画出现了,蓝天白云下大云山顶的铁塔闪闪发光,他的画技和创意获得了齐景轩和姚哲恬的钦佩。放学后,他们三人登上了大云山顶的铁塔,那里可俯瞰兰汐小镇,夕阳下的天空美极了,姚哲恬说这是她第一次离天空这么近,她担心回家晚了妈妈会责骂,于是屠小意想送姚哲恬回家,齐景轩则仰望着天空中飞过的飞机若有所思。回家的路上,屠小意问姚哲恬想报考哪所大学,她说不清楚,哪里都是陌生的地方,妈妈会为她安排一切。屠小意和姚哲恬绘制的板报获得了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他俩感到很开心。姚哲恬把一本漫画杂志递给屠小意,他回到家中看到里面有一则漫画工作室的招聘广告,并写有“Try your best”,于是他决定以漫画为业。屠小意和姚哲恬在出板报的时候,齐景轩还为他俩拍了一张合影。姚哲恬喜欢舞蹈,她常在练功房练舞,屠小意喜欢在她练舞的时候为她画像。寒假到了,他们一同出游,屠小意把手套给了姚哲恬,他们在一起打雪仗,屠小意看到姚哲恬快乐他也感到很快乐,然后他们去了齐景轩家里,齐景轩和妈妈做了午饭,他们吃得津津有味,饭后他们一起聊天,发现齐景轩的志向是当一名飞行员。屠小意为姚哲恬画了很多画像,正当他犹豫是否送出时,齐景轩帮他塞进了姚哲恬家的邮筒。陈老师看到了屠小意为姚哲恬画的画像,火冒三丈,齐景轩说是他让屠小意画的,陈老师不再让姚哲恬出板报,让她专心学业和文艺汇演。放学后,屠小意一人出板报,姚哲恬准备去练舞,这时齐景轩让屠小意再陪他去一次街机厅,并告诉他已考上飞行员明天就要走了,姚哲恬听到后也决定一同去街机厅,在街机厅里他们偶遇一位同班同学被一伙坏人纠缠,于是他们出手相救,并逃离了那里,齐景轩和姚哲恬跑到了一条胡同里,姚哲恬向齐景轩表白了心意,但齐景轩拒绝了,这一切被屠小意看见了,他感到很伤心,他决定放弃高考去画画,陈老师说无论他选择什么都希望他能坚持下去,在陈老师心中高考是开往未来最重要的一站。文艺汇演结束了,姚哲恬的舞蹈获得了观众的掌声,但她并不开心,散场时下起了雨,屠小意去给姚哲恬送伞,但他们无心打伞都淋了雨,在屠小意家里她打开了被淋湿的书包,发现夹在杂志里面的屠小意给她画的画像也被淋湿了,已看不出模样,屠小意感到心灰意冷。分别时,姚哲恬说她总想做好一些事情,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屠小意说只要有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就会发出光来,喜欢一个人也是一样,即便到最后不能在一起,也没有关系,因为你一定会喜欢那个因为喜欢着他而发光的自己。高考如约而至,姚哲恬填报了专业并参加了考试。时隔多年,姚哲恬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屠小意成为了漫画家,齐景轩成为了飞行员。他们的故事被绘制成漫画出版了,名字叫《昨日青空》。

看过影片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活,那时候的我也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为了学生时代的终极目标——考大学而日复一日地学习,班主任老师也和片中的陈老师一样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业,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力争把我们都送入大学的校门,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们铭记在心,成为我们学习的信条和方向。学校的老师希望我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学校会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和辅导,德育:学校的教导主任经常会对全体学生进行校规、校风等方面的思想教育,也会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方式进行辅助教育,通过教育学生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能够做到统一着装,还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学校的秩序井然有序,学习氛围纯净;智育:学校学习风气浓厚,通过考试排名大家你追我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老师还为我们开设了快、慢班,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快班学习,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在慢班学习,因材施教,调动了每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免费的课外辅导班也使我们获益良多,学习成绩有了显着地提高,从及格线跃升至良好线;体育:体育老师为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除体育课外,不仅每天组织我们上课间操,还每年组织学校运动会,使每位同学都拥有强健的体格,能够承担学习的重任;美育: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美术课和音乐课,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艺术鉴赏力,还帮助我们舒缓了学习的紧张情绪,使我们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学习;劳育:学校开设了劳技课,培养了我们的劳动技能,使我们成为爱学习、更爱劳动的勤劳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我们均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学校的老师为我们感到高兴和欣慰。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运动会上的呐喊助威,歌咏比赛中的放声高歌,大家团结一心,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着,为了同学的情谊拼搏着,如今这一切虽已成为过往,却成为埋藏心底最深的记忆。影片中出现的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也出现过,上课、出板报、篮球比赛、文艺汇演、郊游、河岸边的长谈以及同学家的亲切拜访等,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促使我们回想起那一幕幕历久弥新的回忆,不由得开始怀念过去的学生时代,尽管现在的我们已毕业多年,但我们的心始终连在一起,永远都是同学,永远都是朋友!

观后感《青红影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红豺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