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野草有感 > 地图 > 观野草有感

观野草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观孔子有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在观赏的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观孔子有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观孔子有感

观看影片是学生喜爱的环节。《孔子》自上映以来褒贬不一,所以一直想要看也没有花时间去找。这次因着专题学习的要求,跟学生们一起看了两遍,片子拍的有诟病的地方,但也有触动人心的场面。也许,是两千年前的这种精神打动了我们。撷取学生的只言片语,望所有人都能更深入地去读《论语》,读孔子。

电影中的孔子,对我来说,形象丰满了许多。孔子也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但他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有着呢跌宕起伏的一生,而这也造就了他丰满的思想。

春秋时期,各诸侯王自立称王,割据混战,虽说动荡不安,却也气势恢宏。电影中的孔子,在百分钟的影片中,经历却也称得上是大起大落。鲁国执政时的文才武略,鲁国庙堂之上讨论“堕三都”的明枪暗箭,“夹谷会盟”中的金戈铁马,还有孔子与他弟子们的师生之情。

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在鲁国,因受季桓子等人的排挤,一枚破碎的玉珏,便使他背井离乡,远走他国,与他的弟子们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征途,而这次征途,注定了是充满艰辛与苦难的。孔子师徒行经冰河,冰面爆裂,书籍全数落入河中。孔子最疼爱的门生颜回不忍老师的书册毁于一旦,奋不顾身跳入冰河救书终因体力不支而离孔子和师兄弟们而去。门生子路为实现孔子的理想,前往卫国为官,不幸卫国发生政变,为了保卫自己的主公而舍生取义,直到战死的那一刻还未忘记孔子的教诲,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帽。令人叹息,为之泪流。

在外流亡多年,孔子是否也在日夜思念着鲁国,也是一只玉珏,完整的玉珏,把孔子带回了思念的家乡。这时的孔子,也许再也无心于政治,回到鲁国后便一心教学着书,直到死去的那一刹那。

孔子的一生,埋藏了春秋混战的一个时代,颠沛流离的一生,早已淡褪了他没落贵族的气质,他就是一个人,一个触手可及的普通人。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孔子》观影笔记


《孔子》观影笔记

读了《朝花夕拾》才觉得鲁迅也有平凡人一样天真的童年和懵懂的少年时期;看了《孔子》才知道圣人有免不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艰难苦痛,不再只是教科书上讲的那样遥不可及的“至圣先师”。

在诸侯争霸,战乱割据的年代里,孔子出生在一个小诸侯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了安邦定国,他带着自己“仁”的思想投身于仕途。他在鲁国,曾官至代国相,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救下殉葬小奴;用牛车造势,吓退齐国数百辆战车,不费一兵一卒得到返还失地的承诺。内怎稳鲁国政治,外扬鲁国国威。这是孔子仕途上最为通畅的时期了,但完美的理想总是收到现实的阻碍,在“陪臣理国政”的鲁国,支持的孔子的鲁昭公权利受限,孔子“毁三都”等做法伤害到三桓的利益,遭到权臣排斥,被迫离开鲁国,此时孔子55岁。

好在孔子还有一群尊师重教的弟子,机灵聪颖的颜回,仗义豪爽的子路都誓死追随夫子的脚步,一起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战火四起的年代里,诸侯都以割据争霸为目的,不能接受孔子超越时代的德治思想。或将孔子拒之门外,或给其一个讲学的虚职,总之就是不采纳他的政治思想。在游学的过程中,孔子一行历经重重艰难,曾被卷入政治斗争之中,也曾被困入战事之中,有的弟子被饿死,最后只剩一碗马肉汤分而食之,孔子却以琴声代食,不禁令人唏嘘感叹。最催人泪下的是颜回去世的场面,寒冷的冬天,孔子师徒越过冰封的河面,不幸遇上冰裂,有些弟子溺水而亡,孔子的书卷也大数落入水中,颜回为救夫子的书而一次次的钻入冰凉刺骨的喝水中,用尽生命的力气从水中抛出一卷卷书,最终溺水而亡。孔子是颜回至尊至爱的夫子,在他的心中,夫子的书籍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颜回是孔子最为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后,孔子抱着他冰冷的身体不肯放手,弟子们都劝到:“已经三个时辰了,暖不回来了”。孔子还是舍不得放开颜回,悲痛的表情令人潸然泪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鲁莽的子路死于卫国内乱,死前却不忘夫子“君子正其衣冠”的教导,孔子虽然十分伤心,但也有所欣慰。

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孔子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对政治失意的他退而不隐,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孔子因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儒学完胜于后世,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现代,孔子的思想也影响深远,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孔子》观后有感


电影《孔子》观后有感

在看《孔子》这部片子前,我已多次听说过它。可从来也没去看过它,总觉着它可能会是一部无趣的教育片。我难以想象,作为开启了枪战片、赌片等类型片先河,成为香港“暴力美学”风格电影代表人物的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会是怎样的一个孔子。

影片正式开始,孔子自牛车上走下,步入宫殿,当特写镜头到达正在殿外行着跪礼的孔子脸上时,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个头戴黑礼帽、一身黑大衣、围着白围巾、风流潇洒的许文强。我不曾看过《上海滩》,也不了解《上海滩》的剧情,但我却知道剧中有个显尽了民国上海滩独有魅力与腔调的“许文强”。而周润发的“强哥”形象也是多年来他在我脑中最深刻的形象。

但渐渐地,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强哥”的形象在我脑中渐渐淡去,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孔子出现在我眼前。当他被罢黜,被迫离开鲁国,他难过、颓丧;当他周游列国,他也会思念故乡;颜回落水而亡、子路战死,他悲痛不已……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冷冰冰的只会各种“曰”的圣人,他是个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孔子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但你不能否认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有血有肉的孔子。

片中颜回落入冰湖,为救书而死,虽然这实在让我感到有些不值,但这是他的选择,也并不影响我为之感动,震撼。清晰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夫子的焦急无奈、悲痛呼喊,颜回一次又一次固执地潜入水中及他最后沉入水底时手中依然紧紧抱着的竹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撼与心痛。

子路临危出仕,孔子担心不已,谆谆告诫。(w w w . f w s i r . c o m)子路战死卫国,却宁死不屈,就是死,他也记得夫子教诲,冠帽要堂堂正正。他扶正冠帽后,即被敌军多枪刺杀,那倒下的身躯让我潸然泪下。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鲁国。不同于当初大雨中独自一人驱车离去的孤苦凄凉,如今有数不清的人立于城门迎接孔子回国。紧接着重复了电影一开头的孔子下马车片段,可那个摆放车凳并扶着夫子下车的人,却不再是那个与夫子形影相随、腼腆聪慧的颜回,驾车的人也不再是那个爽直勇武的子路。当孔子抛开手杖,行礼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城门还是当初的城门,宫殿还是当初的宫殿,礼还是当初的周礼,行礼的人却不再是当初那个有着一身鸿图抱负,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的孔子。

一切都没有变,一切又好像都变了。

电影最后,是须发全白的孔子安坐于室内,一派淡定从容的场景,窗外风景清幽雅静,与影片一开始时的场景相呼应。记得影片开始时,孔子说了一句话,“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突然想到,现在的“周公解梦”一说是否与孔子这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关系?于是经过一番查阅,它们果然是有关系的。正是因为孔子说了此话,久而久之,后人渐渐就把做梦叫做见周公,后来又发展成了周公能解梦。于是有了现在的“周公解梦”。

整部电影,让我欢笑有之,感动有之,更有所思考,也对我们的至圣先师有了更多了解,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子曰”。虽然许多人批评影片改动了不少史实,但我想作为一部电影,若完全按照史实拍摄,这也就不再是电影,而是纪录片了。

观《孔子》有感: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


《孔子》观后感: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

学校组织孩子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孔子》,划定家长需陪伴观看。因我当天晚上有个工作没干完,只好让孩子他妈陪着去看了。看完电影,老师安排了功课:写观后感。于是,我们家长之间分工就心领神会了:陪看的不动手,没陪看的着手写文章。为了实现老师布置的光彩义务,接连多少天,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电影,最后得出的观后感,坦白地说,这不是一部合适孩子观看的影片。起因如下:

首先是电影中人物对白是大批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目中的文言古语,其文白搀杂,掉书袋的地方亘古未有这不要说对孩子好像如听天书,就是对个别不爱读文言文的家长来说,已是十分头疼了。话都听不懂,这电影叫学生怎么看呢?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明白地晓得,拍摄者素来就不盘算面向孩子,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酷爱国学人群的一部电影。因而,给小学生观看,属于知难而退的部署,精力可嘉、后果堪虑。

其二,电影导演拍摄这部大片时的心态,看得出来是无比之抵触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杂乱的,这直接导致的成果是,电影没有一个好的视角和叙事方法,难以感动观众,这观众当然也包含孩子。大片就是大制作,大制造可以是苦心孤诣的艺术片,也可以是看点多多的商业片,而《孔子》仿佛是一个两难之选,而最终还是靠向了商业大片。这样一来,请人气高、本钱高的演员如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有名女星周迅等,来作票房号令,也就牵强附会了。也正是基于商业片的思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示了两军对垒、战役杀伐的热闹局面,期望以此营造大片的视听震撼,然而这份量极重的段落,与刻画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实接洽不大,倒有画蛇添足之功能。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来塑造,即便有公道的历史逻辑,在孔子而言,不说离题万里,也可划归言不迭义。武原来至多是一个历史背景,描绘心坎的逻辑真实,才是影片应当着力的方向。假如导演心态够端正、使劲够果决的话,那么,相似周迅饰演的南子这一妖姬角色,则完全没有必要风流地存在。战斗与丽人,恰是许多俗气商业片的基础因素,打算以此附丽于《孔子》来赚吆喝,正是导演内心懦弱的表现,终极导致影片的多重诉求交错之下,拍摄阔别了初衷――底本是为了塑造一个可亲可敬、实在动听的孔子而来的嘛。

其三,对孔子的塑造缺少令人可托的情节设计。基于拍商业片的诉求,这一点是能够懂得的。名义热烈难看是重点,合分歧理则是其次的。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设置,不少处所让人感到很是别扭,比方孔子的学生颜回之死,熟知的记录是饿逝世,但影片给了他以掉进冰窟而去挽救那些木简书籍而死。这完整是僵硬的故事设计,其设计念头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时期的革命好汉主义形象观。总之,缭绕孔子开展的很多情节设计,给观者最大的感触就是:浮在面上的做作跟不靠谱。这可以看出,导演的综合素质平平、驾驭功力不足。以我个人的观影教训,在中国电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出色小说作底本改编而成的。但凡电影本子由编剧直接瞎编出来的,多数不忍卒观。所以,既然成人都认为不可信,那还给孩子看个什么劲呢?

看到韩寒评估《孔子》用了极真个话语,我固然不全体批准,也仍是有共识。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思,商业利润,艺术寻求,电影摸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动,娱乐消遣,记载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语虽毒舌,却能切中这个怪样子的关键处。此外,从教导的角度,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多沾染传统文明,这个慷慨向是值得赞美的。惋惜的是,我们所做的良多事件,大方向错的少、操作起来则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真的值得观后作更多思考。而咱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被片子公司的贸易伎俩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孔子有感观后感5篇


我们每天都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文档,范文正已被广泛借鉴。  学习优秀范文可以启迪我们的灵感和想象力,读后感大全搜集了“孔子有感观后感”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孔子有感观后感 篇1

寒假生活已经结束,谈起充实,可算是读了本好书,那就是鲍鹏山老师的著作《孔子传》。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在家搁置了好几天,都不曾翻开,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介绍孔子的书无外乎“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堆砌,看起来艰涩难懂。另外,圣人的思想高高在上,非我等平凡小辈所能理解的,所以我有些抵触情绪。终于有一天,我闲来无事,翻开了《孔子传》,它竟深深地吸引了我,再难合上。

书的扉页是孔子讲学的一幅图画,更吸引我的是另一页附的一首诗《仲尼》,它顿时把我领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知识的殿堂。感谢作者鲍鹏山老师,把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孔子的思想这么深入简出地介绍给我们,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给普通读者看的”。在文中既有孔子思想精髓的原文,也有通俗的文言文翻译,还有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孔子不再是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而是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虽然他有治国之才,但他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不为国君所重用,最终周游列国,兴办私学,设教授徒,培养出许多有用之才。通过读《孔子传》,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孔子传》以完整的传记形式讲述了孔子从青壮年时期到七十多岁去世的事,包含遵循母训、立志学礼、兴办私学、周游列国,到政途失意、潜心授徒、著作春秋等故事。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孔子坚信“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他坚持道义,为理想而奋斗终生。仁义礼智信,如果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当时的鲁国政局混乱,孔子对此很感失望,这才带着弟子开始周游列国,生活十分艰辛。我们甚至可以体会到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艰难处境,特别是当他们到达陈蔡交界处时,已无丁点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即使是在没有粮食可吃,而且有人病倒、有人离开的情况下,孔子仍不间断地弹琴歌唱来鼓励弟子们。在弟子们的疑问声中,孔子说到:“没有经历忧患与挫折,就不会思考得久远;身体没有受到节制,就不会智慧深广。怎么能说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境不正好是我们的幸运呢?”在困境中,孔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乐观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一天,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之后尽管遭误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国,历经磨难十四年,但最后鲁国迎请他回国时,他还是非常乐意地带弟子们回国传授正道。孔子回鲁后,鲁哀公和季康子都对他尊崇有加,季康子尊他为国老,朝廷给他以优厚的待遇。但孔子却依旧“不知老之将至”,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实践。孔子――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

也许很少有哪一本书像《孔子传》这样深深地震撼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谦和敦厚而又聪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载一切,如天一般刚健进取,如水一般真诚明澈能照万物,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与其说孔子是一个思想上的名师,不如说是我心里的一盏灯,现在的我,坚决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走下去,只要选择了,就要无悔的走下去,像孔子一样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孔子有感观后感 篇2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书中有一则故事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终于进了太庙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此后,凡是有不懂的问题,孔子都要向老师请教,迎来了许许多多人的嘲讽。孔子对这些讽刺的话语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因此才会有今后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一生说过许多名言警句,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这些名言警句一直激励着后人,激励后人要努力学习。

孔子先生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

孔子有感观后感 篇3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书中有一则故事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终于进了太庙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此后,凡是有不懂的问题,孔子都要向老师请教,迎来了许许多多人的嘲讽。孔子对这些讽刺的话语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因此才会有今后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一生说过许多名言警句,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这些名言警句一直激励着后人,激励后人要努力学习。

孔子先生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dushubiji/

孔子有感观后感 篇4

在中国,"孔子"是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课本里,我们学过他《论语》中的精髓;在媒体中,我们听过他诲人不倦、讲仁义、宣礼仪的故事;在生活里,我们更是会信手拈来般引用出他曾说过的话语,用来明道,用来说理……这就是孔子带给我们的生活影响力。

孔子,这位距离我们2500多年的老夫子,一直被人们尊称为"圣人",对于他的事迹和生平我总是用仰视的目光和态度去接受。可是,电影《孔子》却让这位圣人走下神坛,历史在镜头的指引下,把观众重新带回到春秋时期那个战乱纷扰的年代。在那里,我们又一次见到了孔子,而这时的他却是个平凡、质朴、仁爱、执着、坚韧的普通人。

影片从孔子仕官鲁国开始,用叙述的手法为我们演绎出孔子的生平与思想。一边看着,我一边不由在心里追问:是什么让孔子能够具有如此的魅力,名垂千史?是什么让孔子能够穿越两千年的光阴,在当今的时代他的思想依然闪烁着光芒?是什么让孔子在今天不仅为中国人所推崇,而且在国外孔子学院也能办得红红火火?透过电影中的那些故事情节,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了孔子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不是别的,而是孔子伟大的人格。

孔子离开鲁国,在列国之间颠沛流离十四载,可是他的学生们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君子坦荡荡,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与弟子被困,几天不曾进食,这时的孔子以琴音作伴,以琴音为食。当弟子将最后一碗马肉汤奉于孔子面前请他饮用时,看着饥肠辘辘的弟子,孔子只是象征性地喝了一口便将这救命汤与弟子们一一分享。危难之际心怀仁爱,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当学生颜回坠入冰裂的冰湖时,他不顾安危,誓死抢救散落在湖中的孔子的书卷,一捆捆的扔到岸上,宁肯为了恩师的书卷付出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怀抱着逝去学生颜回,足足四个时辰不肯松开,他只想用自己温热的体温温暖心爱的学生,唤回他的重生,爱生如子,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当孔子当年的政敌季恒子年迈老矣,生命垂危之际,心里最为牵挂的人就是孔子,想求得孔子的救赎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心愿。能让自己的敌人心怀之、敬佩之,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因卫国内乱,学生子路战死沙场,临终之前依然谨记恩师教诲:"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官帽也要堂堂整整"。诲人不倦,润物无声,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

在影片的最后,主题音乐响起,王菲那天籁般的声线唱出了韵味悠扬的《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这仿佛就是对孔子一生的写照和咏叹。幽兰其香,不为献媚,不为流俗,扬扬其香,只因由内而外的深刻涵养,深邃思想,深沉爱意,深切担当。这就是孔子,一个有着巨大人格力量的孔子!

带着感动与感慨,心里豁然开朗,耳边响起好多孔子的经典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感谢《孔子》又为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做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是件多么幸福、快乐而令人敬仰的事。真希望自己也能努力为之,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孔子有感观后感 篇5

利用寒假时间,我读了一本名叫《孔子》的书。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他,生活很苦,但孔子聪明好学,于是妈妈请知识丰富的外公颜襄来教孔子读书。平时孔子认真听讲,不耻下问,让外公觉得“孺子可教也”,便把他所学一一传授给了孔子。孔子长大后,希望平民子弟能够平等地受到教育,于是开了一个私学,学费只收十条肉干,遇到穷苦的就只收两三条。渐渐地,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了,许多名门望族都来拜他为师。

孔子虽然出名了,仍虚心地向老子等名家问礼。特别是孔子向师襄学琴的故事让我感触最深。别人学一首曲子只要一天到三天,可孔子却要十多天。他不但要弄清楚曲子的含义,还要知道作曲人的胸襟、志向以及品德如何。“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孔子一生教过将近三千多人,其中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孔子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为什么我们却做不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像孔子那样,好学上进,不耻下问。

孔子观后感


篇一:孔子观后感

《孔子》看完了,我的真实感受是:脑袋一片空白。

据说,是近年的“国学热”催生了电影《孔子》。胡玫拍《孔子》是想说什么呢?是讲圣人伟大的一生呢,还是宣扬他的儒学思想?我发觉,看完了非常困惑,因为电影讲了一个文武双全、心地善良、喜欢周游列国但又有点狼狈不堪的孔子,他是个好人,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跟着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万世师表”或者思想家。这让我迷惑不已:这是谁啊?

其实,孔子挺可怜的。在世时,无人识君。人走了,被当做神像,供奉着。可笑的是,需要时抬得很高,不需要时,一脚踩在地上。都说是“独尊儒术”,其实,统治者只是将之作为幌子,骨子里还是法家那套东西:功利、实用。

我倒觉得,孔子应当是个和蔼、睿智,喜欢笑眯眯谈天说地的好老师,不在意物质的匮乏,整天乐呵呵过着日子。如果电影从这个角度去讲述,也许更能接近真实。但是,这肯定不是部商业电影了,有谁去看呀,没情节、没高潮、没焦点。

所以嘛,本来就别拍《孔子》了,中国人实际上哪信这些玩意儿。儒学那套东西历朝历代都是用来标榜的,真正相信并身体力行的,往往被视为怪物,比如海瑞海青天。在这个信仰虚无的时代,主题虚无的《孔子》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最真实的写照。

篇二: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三:孔子观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孔子》。东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常常为了争霸而互相争战,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费吹灰之力帮鲁王收回汶上三城;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人品,他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这个惨绝人寰的社会发起犀利的攻击。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却屡屡失措。他怀才不遇,代理国相仅仅百余天;他被人误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差点饿死,只能以琴乐代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许孔子的时代真的还没有到来!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在白雪茫茫中,当孔子与弟子行经冰河时,冰裂开了,颜回与满车的竹简陷入冰窟。颜回为了打捞竹简,不顾冰寒,一次次的潜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得其乐的文弱书生的形象顿时显得无比鲜明,我的眼睛湿润了。颜回死后,孔子抱着他的尸体久久不肯放手,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为护幼君,血战众敌,惨死乱军刀下,他死前说:“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钟爱的两个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愿的以生命扞卫了“礼”的尊严!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他的学生们紧紧追随。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子?或许正如电影中南子所说:“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

或许孔子已经预料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春秋》;后人误解我,也因为《春秋》。我想这与大家对国学热的态度一样吧。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兴起,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国学的节目也陆续开播,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甚至奥运会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学热的兴起,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是一种智慧的发酵和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细细品味,或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许就是对国学的最好诠释吧!

真热爱,源于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国学,传承文化血脉,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一)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三)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上映几天,今天才抽出时间去看,在去看这电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关于《孔子》的历史。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大、伟岸、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样,体会着各种苦痛,充满悲情。让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经对孔子的一些事迹没有很大印象了。看完这部电影后,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导演胡玫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对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在军事上亦有建树,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学名人之一。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内圣”,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在电影当中扮演孔子弟子:颜回--任泉饰演

颜回为了救回夫子的着作,不顾自己的安危坠入冰湖,最后离开人世。当孔子抱着颜回冰冷的身体,想用所有的办法想救颜回时,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点哭了。里面颜回说的一句话,使我记忆犹新:“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

是的,有些世间的事物,环境的导致,都是我们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剧情里面有好多台词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

对这些名言生动的注解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想去学习研究历史的想法。觉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当中了,却很失误怎么会对这些历史都不够了解呢。要好好的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读“孔子的批评”随想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读孔子的批评随想

八年(3)班苏伟敏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有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但是鲁国有个孔子的弟子把别人赎回来后并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而换得了人格高尚的美称。但孔子指出,由于这个弟子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回来产生犹豫。因为垫钱后去报销领奖,人们会说自己不仗义,不去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只好假装没看见,客观来讲就是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不愧为一代先贤,他能够透过看似高尚的现象看到负面的影响,从一片叫好声中看到隐藏的危害。所以,告诉我们看问题,必须考虑它对未来的影响与负面的影响。

这篇文章还告诉了我们,凡事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事,我们必须像孔子那样在一片叫好声中道出其负面影响!做人做事都应该考虑到其对未来的正面与负面。

点评:我们看问题,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人,才有智慧!


【观影感悟】观《出路》有感


【观影感悟】观《出路》有感

运行二值:司文波

第13号台风"天鸽"8月23号在广东珠海南部沿海登陆,所经之处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一位大叔在强台风中徒手推车对抗台风,却因货车侧翻而罹难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并引起广大网友热议。据了解,视频中的大叔有两个尚在读书的儿子,他是家中顶梁柱,唯一的劳动力。在两个月前刚刚买了一辆新的小货车。小货车在狂风中像一片脆弱的叶子摇摇欲坠,他舍不得自己的车被风吹倒,于是用自己的身体跟台风对抗。

看到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陈为军导演拍过的一部纪录片《出路》,《出路》与另七部纪录长片都探讨着同一个主题:"为什么贫穷". "任何一部纪录片都不可能像万能钥匙。如果身处贫穷,或者身处底层的人看了我的片子,他会突然感觉到: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我身处的游戏规则出了问题。继而他举手要求发言、要求改变,这就是解决贫穷的一条道路。" 所以陈为军把这部纪录片命名为"出路".

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述了弘博软件学院利用贫穷人无学可上又不断挣扎的软肋进行大学招生,在招生老师王振祥眼里"宏博软件学院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学校。我们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他们认为农村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相对好骗:"教育产业化这么多年,基本上来说,所有的优势都集中在城市里面。农村的小孩进不了大学,他们只能选择我们这种:对你的分数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最终又会发给你一个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院。"

很多人会说《出路》中被骗的农民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他们受够了现在的生活,太想改变,他们会尽其所能把孩子推进去,希望孩子能改变命运。

也有很多人可能会说:不就是一辆车吗,为何要冒生命危险……在你眼里,那只是一辆车,但在他眼里,是整个生活。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没经历过他所经历的困难,就无法知道他到底需要怎样的勇气,用双手跟台风殊死一搏。他对抗的不是台风,他对抗的是生活的重压。他保护的不是车,而是自己和亲人的全部生活。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或者就在你的身边,有太多人在辛苦、努力地活着……

观后感《观孔子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野草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