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唐吉可德有感 > 地图 > 读唐吉可德有感

读唐吉可德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韦德的心愿》有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韦德的心愿》有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韦德的心愿》有感

林文烽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篇让人深思的文章——《韦德的心愿》,不禁为韦德的精神所折服。

小主人公韦德,出生不久便没有了父母,但他却非常懂事。在班里他不仅人缘儿好,而且成绩好,还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

一天,老师讲完圣诞老人的故事后,问孩子们想得到什么礼物。韦德说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愿望:“我想要一双棉手套和棉鞋!”这与其他要房子、要电脑、要汽车的孩子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难怪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为什么呢?”老师饶有兴味地问。“因为老师的手很冰,有了棉手套就好了;奶奶的脚生冻疮,有了棉鞋就好啦!”韦德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同学们震惊了,老师动情了,教室里一片沉默……

多么简单的话语!多么朴实、自然、真诚的心愿!这不能不使我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小朋友们。在家里凡事都以“我”为中心,被家里人宠着、捧着、惯着,己欲之心强,缺乏关爱他人之心。

为此,我呼吁小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学习韦德那种心系他人、关爱他人的精神,将一颗为他人着想的种子撒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寻找心愿石》有感300字


今天,我读了“成长胜经之《寻找心愿石》”。这一篇文章是说,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想要很多财富,于是,他就去问一位据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老人,老人告诉他:“海里有一颗“心愿石”,那颗石头可以实现你的一切愿望,记住,所有石头中只有它是发着光的。”那个年轻人听了,赶紧告别老人,来到了海边,开始捡起了石头,一旦发觉它不是的话,就立刻将它扔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他拿到了一颗发着光的石头,可是,因为习惯,他又将那块石头扔进了大海。年轻人追悔莫及。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习惯成自然”的道理。我还明白了,一旦发觉自己有了一点点坏习惯的苗头时,就要立刻修正,不然以后想改都改不了了。

读《花旗帝国—金融奇才桑迪.韦尔传奇》有感


读《花旗帝国—金融奇才桑迪.韦尔传奇》有感


这些天,实在有些苦闷。作为一名行者,也许偶尔能在教海泛舟时拾起一两点零星的快乐。可是,能写出一点有含金量的文段,能上出一节让别人从自己的探索中获得启迪的课,对于自己,确实有点难。也许,太多的琐碎小事让自己无法静心阅读、思考。看着上善若水的楼越搭越高,心想时间如海绵中的水,愿意挤还是有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还是保持最基本的不断行走的特立独行的姿势吧!我喜欢读人物传记,喜欢胡风,喜欢川端康成,喜欢紫氏部……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不守规矩的阅读能让我心情平静,就象音乐,更象咖啡。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这些书是否不得要领呢?特别是在教学任务繁忙的开学后。因为喜欢,因为缺乏,所以向往那份智慧、灵动、果敢与强悍。
桑迪,在年度CEO之夜,他仍然没有安全感。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不受欢迎到被人们称为“靠运气混饭吃的废物”,桑迪最终建立起了他在21世纪的金融大世界。同样,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也始终缺乏一种安全感。我觉得,在论坛上耕耘或游走的同行,内心安全感的缺乏比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更强烈。因为不想虚度年华,因为害怕平庸,因为……所以,更觉焦虑,也升腾出更多的欲望。
看看作者的章节标题吧:1、披荆斩棘杀出条血路2、加生菜的腌牛肉一方面可以感受桑迪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与笔触的节奏明快。对于我这样的外行,能读下去,这说明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莫尼卡。兰利注意了读者的心理。就象我们做讲座,上课,一定要洞悉听众的需要一样。读这样的书,一方面是为了汲取那些优秀人物身上所拥有的精神、理念,另一方面就是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写作方式。不象我的文字,平淡如家常大白菜。
喜欢桑迪,不仅因为他的有学问、有思想,有探索性的头脑和敏锐的智慧……而是因为他也不伶牙俐齿,他的领导才能也不足,他也鼓不起自己的勇气,也害怕抛头露面,也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他虽然出类拔萃,可是,在有点方面却一样普通——一个真实的英雄。
喜欢桑迪,因为他对自己的业务比别人更加精通,他熟悉业务的各个方面。他会不断提出问题,发现细节问题,他会精辟地审视问题,另人不可思议地发现问题……他说:其实我也不懂多少,但是我可以去学。当然,他所完成的每一项业务和每一次高收益都极大地膨胀了桑迪的自信心。我想,不断地珍惜并抓住每一个机会,因为成功,所以自信。因为成功,所以赢得自我。
桑迪和他的同伴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把工作当作上班,相反,那是他们的生活。教书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们生活、生命的很重要的部分。
还看到麦克德莫特施展拳脚的一小段话,对于一个女人,如何在华尔街拾级而上?————凭借出众的语言文字功底,把艰深的思想化为平和的语言。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能做得一样卓越。

未来在自己手中 读 心愿 有感


《心愿》为张爱玲在1937年所著,这是一篇有关于她的母校——圣玛丽亚女校的抒情散文,在记念自己母校的同时也表现出“未来在自己手中”这么一个主题。 文中写到“我也有份用时间这把小刀,雕刻出美好的学校生活的形象。”张爱玲的散文一直让人觉得犹为舒适,如同靠在一个软绵绵的垫子上。《心愿》中多处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准确的把时间比作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把你雕刻成精妙的雕象又可以在你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这一切都看你如何把握,例如居里夫人在美的这把双刃剑上的使用贴切、精准,这就把她的美丽化作了永恒。 生命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己的心愿一一达成。不要为了曾经的放弃、曾经的退让、曾经的不自信而后悔。当未来变成现在时,那它就不是未来,因为它成为了现在,而后悔是无法改变现在的,到那时你便失去了那一个未来,失去了自己的追求,失去了目标,失去了你心中的那一个信念。 未来在自己手中,因为你始终是你自己生命的主宰;始终是自己生命的源泉;也始终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我将在炉边宁静的睡梦中,寻找早年所熟悉的穿过绿色梅树林的小径,当然,那时候,今日年轻的梅树也必已进入了愉快的晚年,伸出有力的臂膊遮蔽着纵横的小径。”梅树将遵循着它的目标,它的未来将为纵横的小径伸出有力的臂膊,你是否也想和梅树一样,当某天被岁月洗尽铅华,回首间顿悟到自己的今天已经成了过去梦想中的未来,心中的愉快和兴奋将如排山倒海般无法抵挡,而或是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中写到的那样:在你即将死亡之时后悔着曾经的碌碌无为;后悔着曾经的虚度年华,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乞盼着死神可以给你再一次的重生,然而最终你只会在后悔和遗憾中走向死亡,走向地狱。 上苍给人机会去把握自己的未来,这是上苍的仁慈,是给你,给我,给他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的操纵柄不在上帝的手中,因为上苍把雕刻你未来的任务,交给了你自己。现在你的手中握着一把锋利的刻刀,你可以用它雕刻出如同《思考者》一般不朽的传世之作,但你也可能在一不小心之间就用它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一切都只因你如何利用它,它是你的敌人也是你的队友,它能给你快乐也能给你痛苦,它是你的新一次挑战,也是又一次属于你的机会。 好好地把握这一次的机会别放手,别让他在你的指间划过,就如同你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这个机遇也是只有一次,珍惜它吧!让他把你从一块普通的石头,雕刻成宏伟的雕塑,让他把你平凡的人生续写成永恒。

未来在自己手中:读:心愿:有感


《心愿》为张爱玲在1937年所著,这是一篇有关于她的母校——圣玛丽亚女校的抒情散文,在记念自己母校的同时也表现出“未来在自己手中”这么一个主题。文中写到“我也有份用时间这把小刀,雕刻出美好的学校生活的形象。”张爱玲的散文一直让人觉得犹为舒适,如同靠在一个软绵绵的垫子上。《心愿》中多处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准确的把时间比作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把你雕刻成精妙的雕象又可以在你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这一切都看你如何把握,例如居里夫人在美的这把双刃剑上的使用贴切、精准,这就把她的美丽化作了永恒。生命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己的心愿一一达成。不要为了曾经的放弃、曾经的退让、曾经的不自信而后悔。当未来变成现在时,那它就不是未来,因为它成为了现在,而后悔是无法改变现在的,到那时你便失去了那一个未来,失去了自己的追求,失去了目标,失去了你心中的那一个信念。未来在自己手中,因为你始终是你自己生命的主宰;始终是自己生命的源泉;也始终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我将在炉边宁静的睡梦中,寻找早年所熟悉的穿过绿色梅树林的小径,当然,那时候,今日年轻的梅树也必已进入了愉快的晚年,伸出有力的臂膊遮蔽着纵横的小径。”梅树将遵循着它的目标,它的未来将为纵横的小径伸出有力的臂膊,你是否也想和梅树一样,当某天被岁月洗尽铅华,回首间顿悟到自己的今天已经成了过去梦想中的未来,心中的愉快和兴奋将如排山倒海般无法抵挡,而或是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中写到的那样:在你即将死亡之时后悔着曾经的碌碌无为;后悔着曾经的虚度年华,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乞盼着死神可以给你再一次的重生,然而最终你只会在后悔和遗憾中走向死亡,走向地狱。上苍给人机会去把握自己的未来,这是上苍的仁慈,是给你,给我,给他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的操纵柄不在上帝的手中,因为上苍把雕刻你未来的任务,交给了你自己。现在你的手中握着一把锋利的刻刀,你可以用它雕刻出如同《思考者》一般不朽的传世之作,但你也可能在一不小心之间就用它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一切都只因你如何利用它,它是你的敌人也是你的队友,它能给你快乐也能给你痛苦,它是你的新一次挑战,也是又一次属于你的机会。好好地把握这一次的机会别放手,别让他在你的指间划过,就如同你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这个机遇也是只有一次,珍惜它吧!让他把你从一块普通的石头,雕刻成宏伟的雕塑,让他把你平凡的人生续写成永恒。

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篇一: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在这个暑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做《安德的游戏》。它讲述了一个惊险的故事:年仅六岁的男孩安德维京因为过人的才能被带往太空学校,学习指挥太空远征军去跟侵略地球的虫族战斗。在太空学校,他经历了喜怒哀乐,克服了心理问题,最后终于打败了虫族。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安德维京。他淳朴善良、机智勇敢、充满爱心,是一个难得的天才。刚坐上飞往训练营的宇宙飞船里,他不用老师教,就知道如何在失重状态下掌握方向感。在学校,他甚至攻破了学校的电脑安全系统,为自己重编了一套。在学校的模拟战斗里,他也毫不逊色,每次打败敌人的数量都是第一名。但是,因为他太优秀,所以他总是被大的孩子欺负,直到他认识第一个朋友阿莱。

我同样喜欢阿莱。他是一个穆斯林,来自北非的战斗学校的成员,十分勇敢。我最欣赏他的诚实,因为他从没有背叛过安德,并且给了安德很多快乐。

跟很多人一样,我觉得这本书最感人的地方是安德的善良。他不想发起任何战争,也不想任何人死去,只想和平。因此,当他得知自己将虫族消灭以后,心里十分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跟任何国家、任何种族、任何人进行战争。

如果你喜欢玩打仗游戏,那么我奉劝你来这本书里走一走吧,你一定能获得有益的启发。

【篇二: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安德维京的一个个游戏。他在一个超大的太空学校训练,而他的长官一直在监视他们的练习,想在其中选出一个最优秀的人去高级指挥官学校,最终安德被选上了。经过多次训练,安德去对抗外星虫族,最后毁灭了那个虫族星球。但安德一直以为是模拟战争,所以他感到十分悲伤,因为他毁灭了一个种族。后来,他亲自向已经快要死去的虫族蚁后道歉。奇迹发生了,长相可怕的蚁后竟变成了一个和善的女孩,而且这个女孩很像安德的姐姐。蚁后叫安德养好她的小幼虫,之后就消失了。安德又有了新目标。

我想,安德不仅有很高的智慧,非常的勇敢,而且还很友善。他用自己的智慧打败了虫族,但又不忍灭了虫族。安德在太空训练时,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那时,他还是个新兵,一天晚上,他无聊地打开电脑,玩了一个心理游戏;一只老鼠面前有两杯酒,巨人说其中一杯有毒,必须选一杯,不然把它吃掉。安德试了两次,老鼠都被毒死了,他意识到两杯都有毒,要想活命只有杀了巨人。第三次,他就让老鼠突然钻进巨人的眼睛,杀了巨人,果然成功了。其实,那时他的长官就已经选上他了。

我们也要做一个勇敢、聪明、善良的人。

【篇三:读安德的游戏有感作文】

这是一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在发表当年获得了雨果奖和星云奖的双料冠军。虽然书名仿佛小孩的童话书,可是翻开看过才知道是一本儿童看不懂的小说。虽然看过的人一定会赞好,可是真正好在哪里还真不好对别人解释。

全书几乎都在讲一间位于太空的战争学校,住在那里都是不超过12岁的天才儿童。这座学校就和它的名字一样严酷,学生们大多数时候毫无友情,相互争斗。本书的主角安德从六岁进入学校以来,在教官的策划下被孤立,被打,被嘲笑,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友情,学会了为人处世,成为一个肩负起地球命运的军人。

战争学校虽然不在地球上,可是其中炎凉的事态,可怕的人性,都影射出读者身边的现实世界,令人往往在阅读时感到难以接受。可以说读者的心灵随书中人的冒险经历一起改变着。

本书的结尾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令人吃惊。吃惊过后又引发深思。人生的意义无法被任何人评判,因此走自己的道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那才是最幸福的。安德的天生正义善良的性格,与战争杀虐永远不相合,这就是对书中他的痛苦的解释。

作者给了他一个幸福的结局在远离地球的地方平静地住着,最后要和他爱的人一起在宇宙里冒险,这个结局令我这个读者松了一口气,毕竟安德已经被太多的人恨,被太多的人操纵了。

我仍然对作者有小小怨言,书的真实感有点虚,还有,书中残酷的没有正义的生活真折磨读者啊。

书的其它续作我还没有看。很期待吖,不知道还能向安德学到什么。

【篇四: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安德的游戏》是我最喜欢看的科幻小说哦!它的作者是美国的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上过《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区间》,都受到了好评。还受到了吉恩沃尔夫的高度评价呢!

安德维京,来自美国,维京家的老三。从小就才智惊人,而且充满爱心。六岁时就被选拔进太空学校;九岁时就担任飞龙战队司令官;十一岁时,作为国际联合舰队司令,远程指挥星际舰队,彻底消灭虫族的伟大英雄!

华伦蒂维京,安德的姐姐,维京家的老二。跟安德最好,非常爱他,曾帮助安德克服两次心理问题。

彼得维京,安德的哥哥,维京家的老大,老是欺负安德,有时还嘲笑安德,但却很爱他。凭借超出常人的才智当上了世界联盟的霸主。

读了《安德的游戏》,我看出卡德深切理解人类的身存环境,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表达的方式也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层次。作者把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给我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一个人不能太过善良,有必要的时候,就要变得强大,可能非常不像你自己,但是也不会有人再欺负你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篇五: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如果你们问我我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安德的游戏》。

上三年级时,我第一次接触的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系列,非常着迷,也特别崇拜这本书的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现在想来,钟爱的原因很好理解:小说讲了一个患孤独症、好强症的游戏天才,与外星物种展开决战,最后拯救地球的故事。

天资聪颖的安德六岁时就被送到太空的战斗学校,作为新生,安德不但要学习各种战斗技巧还要面对其他学生的妒忌、排挤和陷害,但安德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心理素质,地球当局把打败虫族的赌注押在他身上。经过一系列的游戏训练,安德脱颖而出,提前进入高级指挥学校,而曾经战胜过虫族的英雄马泽。雷汉也成为安德的教官,就在这个时候,大决战竟然以安德平时训练的方式开始了最终,安德以数十名精英队员的代价赢得了决战虫族的胜利。

再想想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电视上。总有那么几个不和谐音符不法分子,在妄想实行恐怖袭击等,所幸的是:社会上也有许多像安德那样充满正义感的人,那就是警察,来制止他们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保护了我们的家园。

想到这里,我也立志要成为像安德那样的人。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挽救数十亿人的生命,但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让正义的光明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篇六: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安德的影子》是这本书的番外,我却是先看番外,再看正文的。看完以后,就吵着嚷着要买《安德的游戏》,却总是在当当网上搜索时,看到暂时缺货四个大字。

寒假悄然而至,我惊讶地在寒假读好书推荐书目上看到了这本书,想到推荐书目上都有了,书店里怎么可能没有,便跑去书店买了书,在家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故事情节其实是与《安德的影子》一样,貌似没什么理由去看情节一样的故事。但是,之所以仍想看,与书中的情节、重点是密不可分的;而这本书情节扣人心弦、高度紧张;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拥有了这些特点的书,是令人着迷的。

其实这本书中还有一些让我感到稀里糊涂,十分复杂的东西,应该是因为还未将整本书消化完整,就匆匆地写了读后感。特别是某些有关政治的的事情更是不解,所以决定在下一次阅读这本书时,要更加认真仔细,努力读懂,读清楚。

这本书真的非常好看,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有时间有兴趣一定要去看看!

【篇七: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这本书讲的是一种可怕的外星生物虫族严重威胁着地球,所以,地球各国修建了许多太空游戏基地来培养打败虫族的指挥官,最后他们选中了安德。但安德发现,人类并不是等待虫族的第三次入侵,而是对虫族进行第三次入境,而安德在无意中消灭了所有的虫族。

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写的一本科幻小说。这本小说中的许多部分都符合物理常识,如在太空中的下方。但由于它是科幻小说,所以有些现在没有的概念,但这些也似乎是可行的,使得这本科幻小说变得更真实,似乎里面的东西都是真的。

这本书描写的是人与虫族的战争,而作者给这本书起名叫游戏,甚至在整本书中,安德一直都在玩游戏,根本没体现出战争的残酷、血腥。在消灭虫族的过程中,训练他的格拉夫上校告诉他,他是在玩游戏,但事实上他是在指挥真的人,但他最后打败虫族得知真相后,他却感到恐惧。如果格拉夫上校早告诉他实情,他很有可能因紧张打不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将一些事情当作是一场游戏,而游戏是不怕打输的。这样的话,我们也不会因某件事没达成而感到困扰了。

格拉夫上校之所以不让安德知道真相,是因为安德同情虫族,这也是他们选中安德的原因。因为安德同情虫族,使得他能像虫族一样思考,也使得他能打败虫族。在生活中,我们如果想打败某人,就要从对方角度思考,了解对方,这才能打败他们。

虫族之所以会和人类开战,很大原因是他们无法与人类交流。虫族靠得是脑子里的思维波,而人类靠得是通讯设备。既然无法交流,也无法判断对方有没有恶意,只好先去干掉对方。这说明我们在现实中要多与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才能友好共处。

阅读此书,挑战自己的想象。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小说。

【篇八: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畅销书,据说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的最爱。但我却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才看完。可能是因为我头一次阅读科幻小说,或许是缺乏阅读科幻小说的经验,不明白如何去欣赏,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阅读其他书籍的方式将其看完。因此,我对书中的科幻部分很难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正如安德在游戏中杀光了虫族,一定程度的无知或被蒙蔽,反而能让你得意在从容中不经意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安德生于一个天才之家,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天才。实际上,他们仨在才智上差异不大,只是性格有别哥哥野心勃勃,凶狠;而姐姐善良,温柔。对于一个要领导地球战士、抗击强大的虫族进攻的统帅,过于善良恐怕会显得软弱,而过于凶狠又恐会走向歧途安德看起来是一个合格的人选,可能正是因为其在性格上中和了其哥哥与姐姐。

安德出场时才五六岁,就在结尾处全歼虫族时他也就十来岁。就是这样一个小孩,被送往太空中的战斗学校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玩游戏这就是科幻部分吧。由于开篇就假定了安德是人类中最聪明的人之一,因此如何将安德培养成一位能够带领同伴战胜虫族的统帅,实际上就是培养他的心理,磨砺其心志。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战斗学校的负责人,首先是将安德孤立起来。一方面他要利用其性格中的狠决去击败那些向其挑衅的同伴,有时甚至将向他挑衅的同伴打死。另一方面,他性格中的善良部分,会让他在每一次残酷的行动中感到愧疚实际上,他面临的挑战,有时是你死我活的,他的残忍只是为了生存。或许也正是他有善良的一面,他能够克制自己不恃强凌弱,也能因此最终赢得同伴的拥护。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本告诉读者如何成为卓越的领导人的书。首先是智力,其次是手段,最后是胸怀,三者缺一不可。没有足够的智力,你无法掌握最高的技艺;没有狠决的手段,你无法招架别人的暗算,从背后飞来的箭簇;没有足够的胸怀,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不滥用自己的智力与权力。

通往建功立业的征途,极其枯燥。蜗居在战斗学校里,没有温情,没有灿烂的微笑,有的是疲惫,同伴的嫉妒,日夜像幽灵一样游荡的恐惧,孤独。安德的智力让他能够较为轻松地战胜他的同伴,但智力在战胜孤独上并无多大用处。在孤独时,他会想念他在地球的姐姐,这种思念或许会给他带来安慰。

我也忘记了安德是靠什么来战胜孤独的。或许是对胜利的信念?或许是竞争中获得的快感?是什么支持他不放弃,并最终坚持到底?

有很多答案吧。说实在的,我看完这本书也快个把月了。很多都忘记了。感兴趣的就自己去找来看看吧。

读《无名的裘德》有感


读《无名的裘德》有感

闫慧慧

摘要:围绕裘德超越环境与条件的恶劣在学业与事业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来阐发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针对阿拉贝娜与淑截然不同的观念,思考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竖立良好爱情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继《苔丝》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这是一部充满悲剧的故事,全文围绕着主人公裘德的一生进行详尽描写,包括裘德对理想与事业的不懈追求却屡遭碰壁,及裘德在感情、婚姻方面的坎坷曲折。作为裘德的同龄人,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又该怎样竖立一个良好的爱情观婚姻观呢?从这本书中,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启发。下面结合我的读书所获做以下浅析:

(一)惜"学"如金,刻苦奋斗

1.珍惜宝贵的求学环境与资源

受老师菲洛特桑的影响,裘德对基督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也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他所生活的环境下,得到一本语法书都是极其困难的,经过几番周折后,他勉强从恩师那得到几本年代久远的语法书,却发现里面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每个词,都几乎需要花数年心血一个个苦苦地记住才行。

然而,当这些问题被裘德渐渐克服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他并没有可以学习的环境与时间。他寄居在未婚的姑婆篱下,为了让暴躁的姑婆对他更能容忍一些,他决定用马车每周3次将一条条面包运到马里格林附近的村民和单身小农那里。简陋的马车环境竟成了裘德通过"自学"接受不少教育的场所,他不顾驾车的危险竟这样在马车上学习了三年!

反思我们现处的环境,拥有优越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与裘德相较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心中的理想奋力出击,又有何理由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呢?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经过高考的洗礼后,更多的同学选择了放松与懈怠,自甘堕落,沉溺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偌大的图书馆,丰富的藏书量,却鲜少有人踏入。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更引发着我们的深思。读了裘德充满着辛酸的奋斗史,我更加珍惜在校每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更坚信通过我这四年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我一定可以走到我的梦想面前,告诉它,我来了!

2.掌握"新"技能,维持自身持续发展

经过几年刻苦的学习与研究,裘德开始为去基督寺这个理想之地做准备。由于他没有任何体面固定的手艺及职业,可以让他一边维持生活,一边从事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的脑力活动。于是,他决定通过学建筑,以掌握这个手艺作为其维持自身生活的筹码。裘德并没忘记他努力学习这门手艺只是为了以它作为谋生手段,另一方面他还要为更伟大的道路做准备。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裘德完全是依靠这些年轻时所学习的技能作为其唯一的经济来源一直维系自己及家庭的生活。而这于我也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所谓技多不压身,多学习掌握一门知识或技术就有可能在未来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发展。比如我所就读的是公安管理学,该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文笔为主,就业多倾向于公安文秘方向。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学习任务很轻,进入公安队伍后工作强度较小,因此掉以轻心,一味懈怠放松自己,完全没有一点危机意识。

当今的社会格局,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数据化时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开展进行。今后的公安工作也一定会日趋重视在网络与信息的基础上展开案件的追踪与调查,如2015年6月1号公安部便出台:传说中的网警将常态化公开执法!若我们自身没有一点反思及努力,便从最初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仅跟我校信息系的学生比,便远远地落在别人之后。因此,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打破陈规,给自己的专业及今后从事的工作注入一点新生的血液,同时也给自己多增加一些竞争的筹码。

即便是单纯地与本专业的学生相比,同样毕业以后去内勤工作,服务于一线岗位,如果我们能掌握一门语言,学好统计学,及SpSS数据分析,便能更好地处理公安系统的各项基层业务。这无疑又为自己增加了一份筹码,何乐而不为呢?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于青春年少的我们来说,会与不会仅仅是做与不做的差距。总而言之,惜学如金,刻苦奋斗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才能为未来的自己奠定一个夯实的基础!

(二)拒绝"拜金",懂得"反叛

1.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勿染现实的铜臭

裘德的第一任妻子阿拉贝娜是一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他将裘德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上,先以自己有孕而使老实的裘德与她结婚,待她发现裘德的价值殆尽时便果断弃他而去,不顾与裘德过往夫妻恩情。尤为过分的是,为最后搏得一些利益阿拉贝娜竟将其与裘德在一起生活的所有东西都变相拍卖了。当裘德在旧货商那里发现了自己婚礼时送给妻子的那张定情照片时,他深深感觉到妻子对他的感情已彻底泯灭,这使他一时间受到决定性的、可恶的打击,他明白他对她的一切感情也因此完全毁灭了。

然而,阿拉贝娜才不管什么爱情不爱情,她注重的是实际,出国后,为了生存的更好,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婚,并将她与裘德的孩子弃于不顾,扔给自己的父母照料。由于舆论的压力与谴责,最后,阿拉贝娜为了迎合世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逼迫他与其复婚。令其意外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竟觉得是他捡了一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然而她却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江湖医生维尔贝特关系暧昧。这就是阿拉贝娜。

一个满眼世俗利益的女人绝不会收获人生真正的幸福与圆满,更不会得到社会及周围人的尊重。阿拉贝娜就是一个例子。换句话说,当你绞尽脑汁,为了利益玩弄你的爱情,即便最后你得到了,你的内心会真的因此感到充实而快乐、轻松而无愧吗?

我觉得,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婚姻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竖立好一种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爱情观,不要以追求金钱利益为自己的一切目标,要多追求一些纯真、浪漫、美好的事物,比如,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浪漫幸福,彼此能够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爱情与婚姻暖岂非人生的一件快意之事!

2.培养适当的"反叛"精神,敢于去爱

文中的另一个女主角淑是与阿拉贝娜截然相反的一类女人,不过她的个性由于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判若两人,不像世俗的阿拉贝娜始终是一个模样。而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淑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的模样。那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

比如她把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小塑像带回屋里即为一例。为了追求与裘德之间的爱情,他不顾学校反对,大胆地与裘德来往,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这种行为在当时那个社会是多么特立独行啊。

我觉得淑的这种反叛精神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这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对旧社会不满的呐喊。尽管结局非常凄惨,但至少她曾经的"叛逆"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了一段无悔的回忆。我们应当去培养自己的这种迎难而上,敢于跟恶势力或困难与挑战宣战的精神。

不仅如此,对待爱情,往往也会需要这种坚韧的品质。只要两个人是真心而又符合实际的,那么就应该一起勇敢的面对可能接踵而至的种种磨难,不要特别在意外界的干扰与阻隔,要具有挑战的精神。而对于已经修成正果的夫妻,更应该互相秉承着一种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信念,决不能因一时的困境或瓶颈状态而背信弃义、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将这种观念扎根于心,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

(三)结束语

主人公裘德是一个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这本书详细而又生动地刻画裘德从年少努力奋斗到最后梦想破灭,孤独而死的悲惨结局。正是这样的悲剧才更能反映出社会以及人性的本质,给予我们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们要能从裘德及其他人物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及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与问题,给自己今后所要走的路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另一方面,不要像裘德一样因年少冲动而偷吃爱情的禁果,最终酿出了自己的婚姻悲剧。要做一个有理性的青年,竖立一个正确不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在这样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下,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比裘德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姜甜

一、小说简介

《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为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所写的科幻小说。主要讲一个地球小男孩如何完成考验战胜了虫族。

安德是音译过来的名称,其实英文名为Ender,终结者的意思,也非常符合他的身份,他最终成为了另一个文明星球虫族的终结者。

1、故事背景

安德的出生便是为了战胜虫族这一使命。人类和虫族曾两次爆发战争,第二次战争人类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取得了胜利,为了防范虫族进攻,人类需要选拔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因此他们挑选孩子,观察他们,培养他们。安德的哥哥和姐姐都曾被选中,但是由于哥哥太过残暴,姐姐又太善良,最终安德的父母被请求生下安德,希望他具备哥哥和姐姐的优点。勇敢又善良。

2、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德在地球上,第二是在战斗学校,第三在指挥学校,第四为战争结束。

这篇小说的科幻色彩不是很重,除了星际战争这一背景,以及一些武器科技的设定,我觉得整篇小说更多的是在塑造安德这一形象。

科幻成分

1)安赛波ansible:视差即时通讯仪。在太空中超越做到超越光速即时通讯,便于太空指挥和交流。

2)设备医生:即分子分解设备,"两束光波的汇聚之处,它会形成一个分解分子的能量场。能量场会扩展到一个球形区域,但扩展范围越广,能量就越弱。只有在它撞入到大量的分子当中时,它的能量就会增强并引起新的扩展。飞船的体积越大,所形成的新能量场就越强。如果他们的飞船靠得足够近,它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将它们统统分解。然后能量场会慢慢消失,分子又会重新融合在一起,而原来的飞船则变成了一大堆含有大量铁分子的尘土。不会造成辐射,也不会有碎片四下飞溅,剩下的只是一堆尘土。"

3)马泽·雷汉的生命:通过驾驶接近光速的飞船在宇宙中航行,然后再返回艾洛斯行星。这样,他在太空中飘荡了50年,而从技术上说,他身上只过了八年。此处利用了相对论中的钟慢效应。

形象塑造

至于安德形象的塑造,其实也很简单,全文贯穿始终的其实只有两个套路,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孤立安德,使他保持坚强敏锐果断的领袖能力,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训练安德的各项技能。

比如说在安德前去太空学校的途中,格拉夫上校训斥其他学员,但却极力夸赞安德,并说假如学员中只有一个人能成功,那就是安德。于是安德被其他所有学员嫉恨,孤立。而训练安德技能的游戏,在最后被揭开,其实是真实的作战,而安德就在误会中摧毁了整个虫族文明。

二、细节探讨

1、安德哭

虽然文章描写的安德是一个天才儿童,但是非常真实的一点是,这个天才儿童也会哭,甚至在小的时候经常哭。比如说摘掉监视器的时候,要把一个在体内放了很多年的东西拔出来,非常疼,安德疼的痛哭不止。后来他暴打了一顿史蒂生,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坏孩子,也哭了起来。还有刚进入战斗学校的时候,想回家,哭。总之,刚开始的安德,虽然聪慧,虽然从小就是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但是他内心还比较敏感脆弱,遇到问题会和普通孩子一样哭。但是后来,安德在战斗学校和指挥学校历经磨难,他变得越来越麻木。不是没有感情的麻木,而是有一些心理问题。他失眠,做噩梦,没有胃口,不知道作战的理由是什么,甚至有一次,他还在做梦的时候把自己咬出了血。有点像我们所说的抑郁症。但是安德却再也没有哭过。这大概也是成长的代价。

2、感情

这篇小说里没有描述爱情,但是描写了很多的亲情和友情。

毫无疑问,安德和姐姐华伦蒂的感情最深。

安德和他的父母则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我认为安德的父母还是爱着安德的,在格拉夫要带走安德时,他们非常不舍,也为格拉夫对安德的试探打抱不平。但同时,安德的存在,又一直提醒着他们自己所犯的错误。因为安德的爸爸是天主教徒,是家里的第九个孩子。那时也有计划生育政策,只许生两个。安德的爸爸遭受了很多歧视和侮辱,后来就脱离了家庭,并发誓只生两个。他妈妈也是生在违规家庭里。"对他们来说,你是骄傲的象征,因为他们战胜了法律,生下了第三个孩子;但你同时也象征着懦弱,因为他们不敢继续他们内心深处觉得是正确的违规行为。另外,有了你,他们也会在别人眼里蒙羞。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只要你在,他们就难融入正常社会之中。"

而最让我看不懂的实属安德的哥哥彼得。彼得生性残暴,经常欺负安德,还会用非常残忍的手段虐杀小动物。安德刚刚摘掉监视器,彼得就欺负了他,揍他,还说要把他弄死。但是晚上,当安德睡觉了的时候,彼得又悄悄对安德说"安德,对不起,我很抱歉,我明白你的感受,我很抱歉,我是你哥哥,我爱你"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彼得对安德还是有爱的,但是这些都抵不过他内心的邪恶,彼得应该有心理问题,所以才这么极端,虽然平时伪装的很好。其实彼得并不是唯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后来的安德,还有更多被淘汰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使命和竞争的压力下,难免会出现问题。

3、行文基调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节奏紧凑,战术和战斗场面也很有水准。但是整篇文章看下来,并不是激情澎湃的宇宙战争文的感觉,反而总是为安德感到心疼和痛苦。虽然安德是主角,但是你会感到,他从来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命运。他的出生不是基于父母的爱,他被安装监视器又摘掉,他打死了自己的同学,被人孤立,甚至最后成功全歼虫族,都不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像是一把手枪,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他最后成为了饱受争议的英雄,他没有为这个荣誉高兴自豪,这是和以往有星际战争的小说不同的地方。

4、设计背景(由吴琪老师补充)

1)为什么选择年幼的孩子作为小说主角

在斯巴达武士训练里,斯巴达人从婴儿时期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验,刚出生的时候由长老检查其身体是否健康,如果不健康就被抛到弃婴场。母亲用烈酒为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者失去知觉,就证明他体制不坚强,任他死去。七岁前由父母抚养,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七岁后就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对比斯巴达的训练计划,《安德的游戏》中对孩子的筛选和培训并不突兀。

2)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安德的游戏》里塑造的孩子形象,人格鲜明,比如姐姐华伦蒂的善、哥哥彼得的恶。小孩子是否真的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恶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早在他的《蝇王》里就探讨过人性的恶这一主题。故事发生于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里,也是创造了一个孩子掌控的世界。

3)英雄的救世情怀

无论是灾难片,还是科幻小说,美国的文化里有一部分渗透着浓浓的英雄主义。比如蝙蝠侠、蜘蛛侠,或者变形金刚、阿凡达。这种英雄主义的起源在哪里呢?值得探讨。

三、科幻小说设定上的一些相似之处

1、无需语言交流,相互可以"听到"对方的思维

《安德的游戏》虫族的生存方式。虫族没有语言,他们用思想来交流,是即时性的。即时性的意思是,他们之间没有思想交流的过程,整体就像一个人,而每一个虫族战士就像是他的手或脚。母后控制着整个虫族,就像人的大脑。光速也不再是障碍,地球人也因此发明了安赛波。而上次战役的胜利,就是马泽·雷汉碰巧轰炸了母后所在的飞船,母后死了,其他虫子也就死了。

《三体》三体人思维方式,其中有段描述是:他们靠发射脑电波交流,不懂得欺骗。但是三体这本书争议很大,有读者认为这是三体人的伪装。这个不谈。

《深渊上的火》共生体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中有一个新的种族,他们由几个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单独没有理性思维,组合在一起之后,通过思维交流。若是一个共生体与另外一个共生体距离太近,则会互相干扰彼此的思维,失去自我。

2、速度

《安德的游戏》一开始人类是受光速限制的,后来通过研究虫族发现了如破光速的办法。

《三体》宇宙中的速度无法超越光速,但是可以通过光速飞船,降低空间里的最高速度,使其低于光速甚至为0,称为黑域。

《深渊上的火》技术分层。银河分为三界,爬行界、飞跃界、超限界。爬行界中,飞行速度不可逾越光速,许多智能化设备也无法使用。飞跃界没有此类限制,飞跃界之上是超限界,其中的居民被称为天人,威力无比,远远超过下界的想象。一句话,届区越高,技术的发展就越不受限,一般而言,技术也就越发达。

3、文明共存

《安德的游戏》消灭虫族,但理由给的比较浅,只是因为曾经爆发过两次战争。认为不先灭掉虫族,就会被虫族灭掉。而且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虫族与人类无法交流。"所有我们用作交流的事物他们都无法理解。这和能不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语言。我们用了各种各样代表交流的方式与他们联系,但他们甚至连接受我们信号的通讯设备都没有,他们不知道我们正在给他们发信号。或许他们也向我们发出了思维波,但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没有作出回应。"但是书的最后,虫族留下了一个虫蛹,并成功与安德取得了联系,打破了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困境。不过两个文明是否可以共存仍然未知。

《深渊上的火》技术分层,和谐共存,宇宙各文明间的关系类似地球各国之间的关系,战争、结盟、贸易等都井然有序。

《三体》黑暗森林学说。我刚看三体的时候,年龄还比较小,逻辑思维不严谨,非常推崇刘慈欣构建的黑暗森林体系。但如今重读,却觉得这个体系不太严谨。文明的相互残杀不应该是宇宙的最终图景。

黑暗森林,就是说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伏于林间。森林中有很多同样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婴儿还是老人,都只有一个选择:开枪。他人即地狱。

宇宙文明的两条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生命成指数增长。如果海洋中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半小时分裂一次,只要有足够的养料,几天之内它的后代就能填满地球上所有的海洋。人类文明很小,只是处于文明的婴儿阶段,只要文明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某个阈值,生命的扩张就会变得非常恐怖。比如说,按照人类目前的航行速度,一百万年后地球文明就可以挤满整个银河系。一百万年,按照宇宙尺度只是很短的时间。

现在建立一个非常简洁的宇宙文明模型,整个宇宙只由两个星球组成,称作你和我的文明,两个世界相距遥远,假设有一百光年。现在你探测到了我的存在,但不知道更详细的情况,而我完全不知道你的存在。

下面再定义两个概念:文明间的善意和恶意。善恶放在科学中是不严谨的,所以对它们的含义加以限制:善意就是不主动攻击和消灭其他文明,恶意则相反。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我的存在,那么你要选择。不过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宇宙文明公理,还要考虑太空中的环境和尺度距离。假如你选择和我交流,那么你就会暴露自己的存在。暴露有很多种,最强的是暴露在星际的精确坐标,其次是暴露大致方位,最弱的只是暴露存在。但即使是最弱的暴露,也可能让我搜索并找到你,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你可以冒险和我交流,甚至想着,如果我也是善意的,或许我们可能联合成一个更大的善意文明。但是即使我是善意的,我能否在交流开始就判断你也是善意的呢。显然不行。这里要再引入一个概念:猜疑链。

如果你认为我是善意的,但这并不是你感到安全的理由,因为按照第一条公理,善意文明病不能预先把别的文明也想成善意的,所以,你现在不知道我认为你是善意还是恶意。即使你知道我把你想象成善意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我怎么想你怎么想我的。这个逻辑链条可以一直延伸。这种东西在地球上不常见,因为人类共同的物种、相近的文化、同处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圈、近在咫尺的距离,猜疑链会被交流所消解。但在太空中,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很大,距离遥远,猜疑链可以延伸的很长。

那假如我比你弱很多,你是否可以选择和我交流呢?这里引入第二个概念:技术爆炸。人类有五千年历史,地球生命史长达几十亿年,从宇宙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根本不是发展,而是爆炸。我比你弱小,收到你的交流信息之后得知了你的存在,猜疑链成立,这期间我随时可能发生技术爆炸,一下子变得比你强大。毕竟在宇宙尺度上,几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得知你的存在和从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很可能是技术爆炸最好的导火线。所以,即使我仅仅是婴儿文明或萌芽文明,对你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

那你可以保持沉默吗?也不行,如果我比你强大,总有一天我也能搜索到你,猜疑链成立;如果我比你弱小,那就可能随时发生技术爆炸,然后变成第一种情况。总结起来就是,让我知道你的存在以及让我存在下去,都是对你的威胁。

所以,交流和沉默都不可行,只能打。

(以上关于黑暗森林学说的解释均来自于刘慈欣的《三体II·黑暗森林》。)

关于黑暗森林学说,值得推敲的地方有以下几点,引自知乎答主Raketenfaust,链接/question/37200974/answer/80331204

①、"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能突破光速"这个原作设定导致"宇宙资源有限"这个命题毫无意义:人类已知宇宙已经接近千亿光年,这意味着一个光速限制下的文明就算从宇宙大爆炸的第二天开始在99%光速下拿出冯诺依曼机的效率扩张,到宇宙塌缩那一天也占领不了全宇宙的千分之一。在这种条件下外星文明会关心"全宇宙的资源有限"是十分不自然的,就好像你我绝对不会关心火星表面二氧化硅储量是否有限一样。

②、基于第一条,大部分文明的有效势力范围(注意势力范围和活动范围是俩概念)也就百十来光年。估计大多数文明终其一生都没机会见到其他文明,要么就是远航船偶尔在"公海"上打个照面,是多大仇多大怨要花几辈子的时间来打一仗……?(更不要提按照大爆炸理论,各个星系会随着空间膨胀越离越远)

③、任何物种,只要还是消耗资源维持生存的,必然会在生存竞争中养成"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习惯。既然"生存为第一要务"成立,那么"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支撑第一要务的法则也必然成立。那么对一个落后文明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不对称合作而非灭绝,而如果文明水平差距已经大到连不对称合作的价值都没有,那"消灭"这样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更没有价值。

④、基于前一条理论,如果一个种族出现技术爆炸的征兆,高位种族应该第一时间控制、征服或者笼络,把技术爆炸的成果据为己有。而不是灭绝之——这不符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第一要务法则。

⑤、"宇宙是拥挤的"与"文明都在隐藏自己"也是矛盾。如果宇宙拥挤那么就意味着无处可藏,如果大部分文明都藏得很好就说明宇宙里充满了未知区域,一点都不拥挤。而且"光速不可超越"这个设定本身也极大地否定了"宇宙拥挤论"成立的可能性。

(更多讨论请移步链接,若对逻辑推敲感兴趣的,可以继续看评论区探讨,来来往往间,逻辑漏洞和缺陷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我本人比较认可Raketenfaust的观点,而且他总结的比我好太多,因而直接在此引用,对此观点有异议者欢迎留言,也可以移步知乎。

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还有很多,例如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系列、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电影《星际穿越》等等。虽然《三体》很经典,但莫要局限于此。

宇宙很大,他隐藏一切,这是最可怕,也最美的光景。

读《每个心愿,都会实现》有感800字


长达两个月的假期中,百无聊赖的我想起了以为对我有着重要意义的好友推荐的一本书,于是我开始用阅读来充实自己。就是这本《每个心愿,都会实现》则令我感受颇深。

《每个心愿,都会实现》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个不同类型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心愿。而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中心思想正如题目所说“每个心愿,都会实现”。

是的,每个心愿,都会实现。对此,我别有一番体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或大或小。无论是或生日吹蜡烛前,还是流星降落时,懂得浪漫的人也都会默默许下自己的心愿。

而我也不例外,尤其是正处于年少轻狂的时期,总是有幻想称霸天下的“中二病”,或者能接受万众瞩目的虚荣心。

然而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和荆棘,挫折会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

正是那一次,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面对自己的梦想与现实。

当时,我正在上小学五年级。那个闷热的下午我永远也忘不了。记得那天是发数学试卷的日子,也是我刻苦铭心的日子。

原本满心欢喜的我正憧憬着自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这美梦还是被那无情的分数所打破,全部化为泡影。

十一岁,正是所有青少年天真好玩的年纪,所有好学生心高气傲的年纪,所有调皮学生无所畏惧的年纪。

当试卷发下来时,那鲜红的分数无情的嘲笑着我,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暗无天日,乌云密布。这个世界不会再好了。

终于下雨了。那无情的雨滴浇灭了我所有的想象,那冰凉的雨丝敲打着我的心,让我难以平静。

在这之前,我的心愿就是能取得好成绩,力争班级上游。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一盆冷水哗哗的泼在我的身上时,一颗充满信心的炽热的心就此变得暗淡无光。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从没有受过打击的我意志消沉、情绪低迷,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无法自拔。结果只有一个: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渐渐地,老师不再看重我,父母也对我的成绩失去了信心,甚至还遭到了一些同学的嘲笑。

难道我的成绩就永远这么差了吗?

就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每个心愿,都会实现。”

众人对我的态度刺激到了我,而这句话的力量则激励着我。

终于,我意识到心愿实现的前提是可行,于是,我又许下了另一个心愿:时时刻刻在进步。

而现实和心愿的沟壑就是付出的努力。坚持与奋斗才能使自己到达心愿的彼岸。为了一雪前耻,我愤然拿起了书本,从基础开始复习,又开始啃起了习题。

一天.

二天.

三天.

……

终于,在我不懈努力下,我的成绩又提高了。

而我,也离心愿越来越近了。

仍是那位好友告诉我“那天我告诉你的‘每个心愿,都会实现’出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每个心愿,都会实现》,这本书的核心也是这句话,阅读完这本书,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也许,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有时候。你对人生的所有规划都抵不过命运一次不怀好意的安排。

但是,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会发现别样的精彩。只要有心愿,心就不会迷茫。

因为每个心愿,都会实现。

《每个心愿,都会实现》的确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也会使我受益终生,因为它带给我很大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体会。

读《每个心愿,都会实现》有感(精选范文)


长达两个月的假期中,百无聊赖的我想起了以为对我有着重要意义的好友推荐的一本书,于是我开始用阅读来充实自己。就是这本《每个心愿,都会实现》则令我感受颇深。

《每个心愿,都会实现》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个不同类型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心愿。而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中心思想正如题目所说“每个心愿,都会实现”。

是的,每个心愿,都会实现。对此,我别有一番体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或大或小。无论是或生日吹蜡烛前,还是流星降落时,懂得浪漫的人也都会默默许下自己的心愿。

而我也不例外,尤其是正处于年少轻狂的时期,总是有幻想称霸天下的“中二病”,或者能接受万众瞩目的虚荣心。

然而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和荆棘,挫折会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

正是那一次,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面对自己的梦想与现实。

当时,我正在上小学五年级。那个闷热的下午我永远也忘不了。记得那天是发数学试卷的日子,也是我刻苦铭心的日子。

原本满心欢喜的我正憧憬着自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这美梦还是被那无情的分数所打破,全部化为泡影。

十一岁,正是所有青少年天真好玩的年纪,所有好学生心高气傲的年纪,所有调皮学生无所畏惧的年纪。

当试卷发下来时,那鲜红的分数无情的嘲笑着我,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暗无天日,乌云密布。这个世界不会再好了。

万念俱空是什么感觉?心跳停止是什么感觉?梦想破灭是什么感觉?我那是就是什么感觉。

终于下雨了。那无情的雨滴浇灭了我所有的想象,那冰凉的雨丝敲打着我的心,让我难以平静。

在这之前,我的心愿就是能取得好成绩,力争班级上游。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一盆冷水哗哗的泼在我的身上时,一颗充满信心的炽热的心就此变得暗淡无光。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从没有受过打击的我意志消沉、情绪低迷,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无法自拔。结果只有一个: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渐渐地,老师不再看重我,父母也对我的成绩失去了信心,甚至还遭到了一些同学的嘲笑。

难道我的成绩就永远这么差了吗?

就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每个心愿,都会实现。”

众人对我的态度刺激到了我,而这句话的力量则激励着我。

终于,我意识到心愿实现的前提是可行,于是,我又许下了另一个心愿:时时刻刻在进步。

而现实和心愿的沟壑就是付出的努力。坚持与奋斗才能使自己到达心愿的彼岸。为了一雪前耻,我愤然拿起了书本,从基础开始复习,又开始啃起了习题。

一天.

二天.

三天.

……

终于,在我不懈努力下,我的成绩又提高了。

而我,也离心愿越来越近了。

仍是那位好友告诉我“那天我告诉你的‘每个心愿,都会实现’出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每个心愿,都会实现》,这本书的核心也是这句话,阅读完这本书,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也许,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有时候。你对人生的所有规划都抵不过命运一次不怀好意的安排。

但是,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会发现别样的精彩。只要有心愿,心就不会迷茫。

因为每个心愿,都会实现。

《每个心愿,都会实现》的确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也会使我受益终生,因为它带给我很大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体会。

乔乔读报识字之“日韦”有感400字


乔读报是从这学期开始,之前一本好书《窗边的小豆豆》检验了他的识字量,也激发了他更多阅读乐趣。正好我们订阅了2011年《姑苏晚报》,他每天便从信箱取报,然后读报。

其实不只是读报,更确切的说是批阅。他有红笔、印泥和很多枚评价印章,还有我们自己刻制的橡皮材质的记分格。装备之丰富足可以让他大张旗鼓的进行这项事儿:先摊开报纸,在每一版上方空白处敲上记分格章。然后浏览或精读各篇文字,并用数字章标注。最后给这个版面批注评价,或优秀或良好或不及格等等,还敲上可爱的卡通章。

每次忙碌总要持续半个多小时,很好的打发了他放学后的漫长时光。收获还在于识字,常用字应该已经大概都认得,读报基本可以独立,并能够将一些报道转述。

有趣的是偶尔发现的、特别的字眼,如日韦,一个生活版的编辑人名。刊出的字体别扭,而且《新华字典》上都查不到此时,我和乔大眼瞪小眼咯。等我赶去上班,乔打了电话给在报社工作的阿姨,才得知:日韦这个字念伟音,意为很盛的光。

读《安德的游戏》有感400字


我本善良_读《安德的游戏》有感400字: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是美国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卡德是位科幻天才,也是美国科幻史上唯一一位两次在两年内连续将雨果和星云两个美国最权威的科幻大奖收入囊中的作家,其分量在美国科幻界举足轻重。

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安德的内心很善良,他所做的一切杀戮的事情,都是无心的,是大人们强加给他的。当他知道自己因为玩游戏导致虫族的集体毁灭时,他的内心陷入深深的忏悔之中_他有战争的天才,但他却不愿意将战争强加给任何种族、任何国家,甚至任何人(包括他的敌人)。最后,当人类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时,安德却自我放逐,让自己的余生在太空中永久的漂泊。

这种不怕压力、不依赖别人、敢于面对困境的故事,对于从小就在蜜罐中长大的,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位喜欢挑战、喜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喜欢在绝望中诞生的人,这本书将是你不错的选择。作者:魏文鑫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篇一: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有感】

《德兰修女传》这本书我最近一直在看。它是从我会是自已来到现在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也是最感人的一本书。

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人翁是德兰修女,而讲述的则是德兰修女爱的感人故事。

德兰修女小的时侯十分可爱。18岁时,她自愿参加了修女会,成了德兰修女。38岁时,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开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仁爱传教修女会专门收那些穷人中的穷人。修女们帮他们清洗那爬满了蚂蚁生满了蛀虫的伤口,并帮他们洗澡。每一个年轻的修女都在认真的工作着。渐渐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世界各地开了大大小小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还在一些地区开了几家艾滋病医院、麻风病医院和儿童之家。然而,在这大大小小的医院和会中的每一位修女和修士都没有拒绝这些患者。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为穷人们服务。

德兰修女的这些举动感动了那些穷人们。他们甚至愿意把那康复的伤口在此撕开也不肯回家。因为他们在这儿感受到的是温暖,而在家得到的是无情的冷漠和孤独。

德兰修女是多么的高尚、富有同情心呀!在她18岁那年,她还是多么的年轻,她是多么的富有青春的活力。那时,她可以继续去追住自己的梦想,她可以可她却是那么的固执,那么的肯定。38岁的她放弃了在修道院里舒适的生活,走向了穷人的中间。他把爱带到了穷人中。爱无境界!他一直都在爱中行走。她没有享受那虚荣的升华,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穷人,把自己的爱与穷人分享。

读了这本书,我对穷人们的同情心也大又增加。我曾想过,假如我是那些修女中的其中一个,当我在面对着那些穷人是,我是默默地呆子一个角落对他们视而不见,还是勇敢的去帮助穷人。虽然我对那些穷人们都非常同情,但我似乎不敢做出选择。选择前者我又觉得自己对穷人太没有同情心了,选择后者,我又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胆量,做不出来。

《德兰修女传》感人的故事。她会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面永恒的镜子。

【篇二: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热爱看书的人,这和我小时候的经历很有关系。小时候,我很喜欢看书,但是,我很小就近视了。父母为了不让我的眼镜更近视,所以三年级之后,他们就不让我看教科书外的书,每当我拿起课外书来看的时候,总会在被我爸妈看到后,又一次夺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也没有时间看课外书了。读书时,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天天捧着教科书和辅导材料努力学习,等到工作后,原本以为总有时间看书了,却发现,每天忙碌着学校的事,根本没有心思和时间看书了。直到最近,因为有了小宝宝,怕辐射,不能对着电脑,便有了一颗安静的心,捧起了我一直想看的一些书籍。

读完《德兰修女传》,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德兰修女矮小瘦弱,人们抬头看到的是那张皱纹纵横的脸,但她庄严的讲话,是那么质朴,又那么美妙。她创造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千亿多美金的资金,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3套,自己换洗,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带着爱的光芒在无限的大地上行走,把无限的爱带给了大家。很多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爱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他们被德兰那美丽光芒所温暖和照亮。爱是让人跳跃的力量。很多在路边垂死的人,他们说他们一生活的像个畜生,死时却像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的死去。很多的麻风病人他们被遗弃在社会的角落,被人们恶毒的诅咒着,然而德兰姆姆却抚摸他们,为他们擦洗溃烂发臭的身体。一群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人们,一群卑贱的生命,在德兰身上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温暖和阳光。生命也随之苏醒了。

德兰修女常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是的,爱的伟大,并不意味方式的伟大,方式的微小也并不意味意义的微小;爱的伟大并不在于方式的大与小,而在于方式所折射出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累积后的结果。

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有人说:真正意义的人要经历的两次诞生,第一次由母亲诞生了人的躯体和灵魂;第二次由教育者诞生了人的知识和智慧,这第二次诞生,需要教师的辛勤耕耘,需要教师的无私奉献,更需要教师用深深的爱去播种希望的种子。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身上的责任是何其重大!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

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更好的帮助他们进步。当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付出无尽的爱,还要让学生去懂得爱,懂得付出爱。

【篇三:读《德兰修女传》有感作文】

1979年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个灯光闪闪的豪华大厅里,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正在进行。在一群雍容华贵、气质非凡的各界名流的热切期盼中,一名矮小瘦弱,穿一身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丽的老妇人,激动而安详地走上了这个全世瞩目的领奖台,她就是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创始人-德兰修女,一个服侍穷人中的穷人的人;一个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一个完全奉献自己的人。

德兰修女于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和谐的生活,锦绣的前程,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加入劳莱德修女会,到印度去当修女。在那里她选择了她一生的精神导师,传教士的主保圣女小德兰。她将自己的修女名定为德兰,准备效仿小德兰用一生的努力活出主的圣爱。

经过17年漫长的等待和历练,年轻的德兰修女已脱变为一个意志坚定、经验丰富、受人爱戴的圣玛丽中学的校长。但是在1931年在加尔各答街头所见到的匍匐着无家可归的人让她内心的不安与日俱增:她不能假装看不到倒在街边奄奄一息的人;她不能假装看不到孩子乞求的目光;她不能假装看不到那些被老鼠啃嗜的身体;她不能假装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悲惨。

两年的考验,德兰修女得到了教皇比约十二世的特许德兰修女可以以修女的身份离开劳莱德,去为大众服务!就这样,德兰修女放弃了鲜花与绿草、美丽和优雅、高贵和体面、安全与舒适,选择了混乱、流浪、贫穷、饥渴和死亡,开始了她艰辛而忙碌的一生;走入了一条让全世界都落泪的道路;诠释了人间的真爱,大爱。

我的天职就是爱。这是德兰修女的精神导师在加入圣母圣衣会时的一句誓言。这句誓词成了德兰修女的行为准则,也成了她一生的伟大写照。

【篇四: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崇洋媚外又称之为社会的地球表层面,冷漠似乎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爱,被流行歌曲中红男绿女们庸俗的制造着、被满大街小p孩一样的小情侣们山盟海誓的说着,乞丐们或者更确切的称之为骗子们随意的利用着等等。在这些事物面前,爱,显得是那么的珍贵和苍白!究竟这个世界的爱是多了还是少了?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当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然而,我们又有谁比她更富有?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

有人称她为修女,也有人尊敬地叫她姆姆等,但大多数人叫她姆姆,她在1997年去世时已经87岁了,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赐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她更用具体的行动,提醒我们:上帝如何殷切地盼望着我们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相爱。而我们生来就是爱人,同时被人所爱的,这就像草要绿花要开一样。

在读《德兰修女传》时候,我被感动着,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尽管书中很多地方是不被某些人赞同的,但德兰修女一生所给予的爱却久久盘旋在我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她一生在爱中的行走,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爱,一种来自上帝的爱。用娇小羸弱的身体发出最后一点爱的光芒。不停的去爱不停地去给予,直到成伤。在见证爱的同时也深深的刺痛这个世界,刺痛了人们的冷漠和灵魂深处的寂寞。

德兰姆姆本是一个在高墙内享受鸟语花香的修女。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是美丽和优雅,是高贵和体面,是安全和舒适。而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穷是疾病,是饥渴和奄奄一息的垂死。离开和舍弃是需要勇气的,难道只是嘴上说说吗?不,德兰姆姆就这样毅然舍弃,她走出修道院最后的一瞥,已经吹响了爱的号角,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爱的呐喊,这个娇小的躯体内来自上帝的爱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

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需要爱,即使他有钢铁一般坚强的灵魂,没有人不需要尊严,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尊贵的。饥饿并不单指没有食物,而是指爱心的渴求。赤身、寒冷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的人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要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遗弃。这是德兰修女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说的几句话。

很多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爱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他们被德兰那美丽光芒所温暖和照亮。爱是让人跳跃的力量。很多在路边垂死的人,他们说他们的一生活得像个畜生,死时却像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的死去。很多的麻风病人他们被遗弃在社会的角落,被人们恶毒的诅咒着,然而德兰姆姆却抚摸他们,为他们擦洗溃烂发臭的身体。一群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人们,一群卑贱的生命,在德兰身上感受到了爱,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温暖和阳光,生命也随之苏醒了。

爱人如己。她向那些没有信仰的人见证了上帝的大爱降临过人间的事实,她彻底撕毁了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这个在中国人看来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也许,有人永远也不知信仰是什么,永远也不相信这个世上有个爱我们的造物主,永远也不相信神迹会降福人间,但正像有人所说:我不谈信仰,我将用行动告诉你们,我的信仰是什么。是的,德兰修女已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她信的是什么。天空之所以广阔,就在于它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大海之所以浩瀚,就在于它容纳了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也许,我们这些在世俗的泥潭中挣扎的人,永远也不能企望达到德兰修女和她的追随者一样的境界,对德兰修女,我们永远只能远远地望其项背,但至少,我们可以学一学她的精神,在人间找到一种普及的信仰,用伟大的爱,做一些渺小的事。

这个世上,一切都会消亡,一切都会被淡忘,一切都会沉寂,唯有爱,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这是一位矮小瘦弱的妇人用她一生带光的行走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位老妇人就是受全球敬仰的德兰修女。

所以,请别轻易说爱,爱是包容是理解更是一种责任。主说:你是我所创造的,你是我的孩子。我永远不会撇弃你。当你哭泣的时候,我怜悯你,我与你同哭泣。当你高兴地高呼时,我与你同笑。当你泄气时,我鼓励你。当你跌倒时,我扶起你。当你疲惫时,我背着你。我将与你同在直到最后的日子,并且我将永远爱你。

【篇五: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德兰修女传》,从题目上我们就知道了这本书的主人翁是德兰修女,而讲述的则是德兰修女一生爱的感人故事。

德兰修女小的时侯十分可爱。18岁时,她自愿参加了修女会,成了德兰修女。38岁时,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开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仁爱传教修女会专门收那些穷人中的穷人。修女们帮他们清洗那爬满了蚂蚁生满了蛀虫的伤口,并帮他们洗澡。每一个年轻的修女都在认真的工作着。渐渐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世界各地开了大大小小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还在一些地区开了几家艾滋病医院、麻风病医院和儿童之家。然而,在这大大小小的医院和会中的每一位修女和修士都没有拒绝这些患者。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为穷人们服务。

德兰修女的这些举动感动了那些穷人们。他们甚至愿意把那康复的伤口在此撕开也不肯回家。因为他们在这儿感受到的是温暖,而在家得到的是无情的冷漠和孤独。

德兰修女是多么的高尚、富有同情心呀!在她18岁那年,她还是多么的年轻,她是多么的富有青春的活力。那时,她可以继续去追住自己的梦想,她可以可她却是那么的固执,那么的肯定。38岁的她放弃了在修道院里舒适的生活,走向了穷人的中间。他把爱带到了穷人中。爱无境界!他一直都在爱中行走。她没有享受那虚荣的升华,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穷人,把自己的爱与穷人分享。

她的一句修行名言深深地感动了我忘记自我,便能找到自我。遗憾的是自己在生活中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与得失为半径在划圆,执着于我有、我所、我能,患得患失,不是牢骚满腹,就是怨声载道,甚至是呵风骂雨,责圣咎贤,似乎全世界都应该来关爱并成就自己的名闻利养,结果把自己灵性中的真我给忘了,在世上如行尸走肉,整日与十恶业为友,实在是罪过累累,无地自容。

读了这本书,我又开始问我自己,假如我是那些修女中的其中一个,当我在面对着那些穷人是,我还会默默地呆子一个角落对他们视而不见,还是会勇敢的去帮助那些穷人?有时想,也许我会有一时的冲动去帮助他们,却很难一直做出帮助每个人穷人的举动。但我似乎不敢做出选择。很多事,贵在坚持。

《德兰修女传》感人的故事。我想她会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面永恒的镜子。

【篇六: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当我合上这本《德兰修女传》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全书讲述的是一个修女用爱感动世界的故事,德兰修女从小有个不错的家境,谁也想不通当时漂亮的她为什么要弃家去做修女,她只是平静的给出一个回答:上帝召我去那儿。她让我做他们的兄弟姐妹,要让我去帮助他们,爱护他们。

在德兰修女的一生中,她帮助了无数的穷人,有饥饿的,有重病的,有残废的,有垂死的。甚至还有被蛆虫吃了一半的人,要我,想起来就恶心。可德兰修女不怕,反而却细心的照顾他。从德兰修女身上,卖出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药:爱。金额:0、00元。想想,难道那亲手被儿子扔进垃圾箱的老奶奶不需要爱吗?可她的亲生儿子竟抛弃了她!当她快要死时,不是德兰修女在陪她,是爱,真真实实的爱!

再看看我自己,当看到乞丐的时候,我只感叹一下世态的炎凉,就像一个人将死时,神父对他诉说上帝对他的恩典一样可笑。反之,我的小弟弟小妹妹到天真些,上前放下钱,得意的大嚷大叫地走开。每次我们走到乞丐的身旁时,都想到了什么?乞丐是装出来的,骗钱的?我发现,人人都有一个最大的病:冷漠。而爱正是良方,要懂得去爱别人,才可以医治那无药可救的冷漠。当爱充满世界的时候,哪有杀人、赌博?哪有警察、小偷?只有人人互相帮助,世界便无穷富之分。那时,我们的世界将何等美好?

所以,我们要学会爱别人,去帮助别人。只要人人有爱,哪来冷漠可言?

让我们一起行动,让世界更加充满爱,让这个世界不再冷漠,要让它更加美好。

【篇七: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望着封面黑色背景中椅子上这个瘦小苍老、皱纹纵横、目光中露出几丝担忧的老太太,我不禁心中疑问:德兰修女何许人也?

翻开书读下去,我逐渐认识了德兰修女,她传奇而又伟大的一生在我的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德兰修女1910年8月出生于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城,在1997年去世时已经87岁了。1979年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就衣服。掩卷沉思,我不禁对封面上这个瘦弱患有心脏病的老太太肃然起敬!

一、什么是真正的爱

细观她的一生,一切行为皆缘于爱!她怀着非凡的爱,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一个那么好的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的人。她就像一件上帝赏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礼物,她又像一位先知被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什么!她更用具体的行动,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

反思自己,我们的爱在哪里?让我们撕下伪装的外衣剖析一下:我们内心有真正意义上的爱吗?我们纯粹地不计回报的爱过人吗?甚至是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我们的心开始变得麻木,冷漠,封闭。开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不愿与人沟通,蜗居于一个个火柴盒似的斗室,我们宁愿上网挥发激情抒发郁闷也不愿与人对面倾诉。我们不认识对门的邻居,我们不关心别人过得好不好只关心自己的腰包。我们即使付出爱,也是需要有所回报的,当所付出的爱没有回报,我们有了烦恼,我们抱怨,我们开始叹息,我们开始心灰意冷。我们的爱带有自私和功利性,就像对于学生,我们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吗?我们的付出真正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着想的而不是考虑自己的考评名次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吗?其实,就像德兰修女关心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一样,爱不需要施舍,爱不需要炫耀,爱是善良从心底自然的流淌,爱是奉献,爱是不计回报!爱让这世界变得光亮温暖!

二、生命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读这本书,我觉得她给我最重要的启示是:生命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尤其对穷人也一样。她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于她在物质上如何帮助了穷人,而在于,她始终坚信,穷人也是有尊严的。所以要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她说: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富的人,也在切求爱、关心、接纳与认同。德兰修女会经常把耳朵附在贫苦人的嘴边,听他们倾诉什么。

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都有尊严,都值得我们尊重!曾经当记者问中国达人秀冠军断臂钢琴师刘伟最想对人们说点什么的时候,他平静的说:我最想你们把我与正常人一样看待!是呀,他不希望人们用有色眼镜看他,他不希望歧视,不希望怜悯,他只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尊重!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全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想到了我们教室中有这样或那样缺点和毛病的问题生、学困生。是不是只有犯错时才想起特别关注他们呢?我们学生一旦犯了错误,我们给了他们申辩的机会吗?我们总是对优生喜爱有加,小心呵护他们的自尊,而对于差生,我们平等对待了吗?是不是有时候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和心呢?我们是不是真正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而没有凌驾于学生之上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时刻有尊严感是教育的秘诀。他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的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爱学生,首先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人格上的完全平等,不让学生的自尊在任何情况下受到伤害。以老师对孩子的尊重来激起孩子们对所有的生命、知识和规律的尊重,这么说:教育其实就是以尊重来教会尊重,有了尊重,万物生灵才会有真的和谐,育人当如此!

读《德兰修女传》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它像一把刷子,轻轻扫清我们心灵的污垢,帮我们使生命绽放得更有意义!让我们一起向她说出我们的感谢和敬意吧,她用带光行走的一生,把整个世界都放进爱里,那么现在,让我们用崇敬和怀念把她伟大和高贵的灵魂放进我们的爱里。

【篇八: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最近,我读了华资姊妹的《德兰嬷嬷传》。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这是一位崇拜德兰嬷嬷的印度商人为她写的五句话,这五句话高度阐释了德兰嬷嬷一生所行走的道路,接下来,我们用这五个点来分析德兰嬷嬷的一生。

一、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德兰嬷嬷生在阿尔巴尼亚的马其顿,这里位于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在美丽又多灾多难的环境中出生的德兰嬷嬷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多愁善感使她沉默,沉默的她常常会跟上帝说话,享受在他里面无比的大爱。

二、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经常带她去教堂守礼拜。但是,任何信仰都是从祈祷开始的。因为祈祷是与上帝的连接,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神的大爱和这份信仰的真实。德兰嬷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进行的宗教教育不一定会带来敬虔的后代,只有体验到信仰的真实才能带来敬虔的后代,但是符合真理的宗教教育是体会真实的信仰的开端。而身教永远是一切教育的良好开端!

三、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22:37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22:38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22:39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22:40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

耶稣在世颁布的唯一一条命令也是最后一条命令就是爱,一个爱神的人必定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一个遵守上帝诫命的人必定是一个爱人的人。德兰嬷嬷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活在对上帝的爱中。在妈妈的影响下,小时候,德兰嬷嬷就积极帮助穷人。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对她一生爱的总结:母亲的言行就这样影响着小龚莎,使她成为成为德兰修女后,懂得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获缺的,爱是重要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并不是没有尊严。所以当你为穷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一个不爱人的人怎么能是一个爱神的人呢?如何让后代成为爱神的人,关键是在于给后代培养一颗爱人的心。

四、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是一定会产生美好的行为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足以证明她一生服务的成果:9月6日,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期,并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印度政府不仅派出了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灵枢,还派出了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我们要记住,没有一次嘉言美行不会产生影响。

五、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过德兰嬷嬷的麻烦。尤其是当印度教徒们知道了主持的事后,他们的态度就改变了。他们不仅不再反对嬷嬷,还帮助修女们上街寻找病人,并且捐钱给德兰嬷嬷。有个印度教徒对姆姆说:现在我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了,你们把那些不幸的人拖回来,然后再把他们背到天堂里去。书中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甘心服务他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总会变成我们的支持者,会给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

读后感《读《韦德的心愿》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唐吉可德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