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水浒传读后感阅读答案 > 地图 > 水浒传读后感阅读答案

水浒传读后感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金陵三千有感阅读答案。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金陵三千有感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金陵三千有感阅读答案

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梁栋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李绅自比,抒发了梁栋对格局的忧虑之情,金陵三迁有感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梁栋。

原文:

金陵三迁有感

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金陵三迁有感词字词解释:

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

金陵三迁有感词翻译:

身心俱疲的我如今正在金陵城南当差,像那曾经的“矮子李绅”一样兢兢业业,正直忠诚,为了头上多情的乌纱帽沾染着世俗凡尘。

寒窗苦读,却了不了男儿的一身事业,阅历丰富,却空有一个死而后已的热血躯壳。

看那垂在江水之上群山之间的落日,此时此刻,多么适宜来壶浊酒,可是现在的自己却不得不为这落魄的境地而烦恼(西风引申为了没落枯朽的意思)。

唉!曾经蜂簇蝶拥的黄花如今已经光鲜不复,随他去吧!看看这皎洁的月光洒在林园里,不又是一番春意盎然的美景么!

金陵三迁有感阅读答案:

试题: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诗句《金陵三迁有感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梁栋》。

答案:

(1)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金陵三迁有感创作背景:暂无

金陵三迁有感赏析: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个人资料:

梁栋(1242—1305),字隆吉,湘州(今长沙)人,后迁居江苏镇江。南宋咸淳四年(1268)进士。宋亡,与弟梁柱隐居茅山。主要著有《隆吉诗钞》一卷,又名《隆吉诗集》,载入《宋诗钞初集》、《宋代五十六家诗集》。《隆吉集补钞》一卷,载入《宋诗钞补》。邓琮《沅湘耆旧集前编》载:隆吉本湘人,而生于鄂,后迁居镇江,弱冠即领漕荐。宋亡归武陵。盖屡徙无定居,方志失载,遂无有知其为湘人者矣。诗稿见程篁翁《宋遗民录》,最先裒辑者,金华胡迺。亦见吴孟举《宋百家诗钞》。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4000字


艰涩地读完了《耶路撒冷三千年》。说其艰涩,不仅指书中内容极其庞杂丰富,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涵盖了政治、宗教、历史、哲学、地理等诸多内容。也还因为个人才疏学浅、理解吃力,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读书就是证明自己无知的过程,这倒没有什么可脸红的,就连苏格拉底都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哎呀,好安慰。

将近七百页,很多生僻的字词,严重的外国名盲症,仅有一本薄薄的《极简欧洲史》做为辅助,以及每晚可怜的一个多小时的脑清目明时光,很多句子需反复看才勉强能懂,更有数次想停止阅读的冲动,当终于翻到最后一页时,不禁唏嘘,终于坚持读完了,像跑完一场马拉松般既脱力又轻松,庆幸自己坚持到底了。阅读尚且这么难,那作者的写作岂不是要难上千倍万倍?莫要辜负那些时光,自己付出的,以及他人付出的,如果觉得这些都值得的话。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曾经真真切切地触摸过西墙凸凹不平的大石块,面对橄榄山时平白生出过悲凉,站在耶稣受难的雕塑下感受到的是并不激动的心情,看到了广场上头戴高高礼帽、身穿燕尾服的正统犹太男人,以及被清真寺角落里一袭黑色长袍、肤色白皙、神情落寞的穆斯林女人所吸引,还有荷枪实弹的帅气的男兵、英姿飒爽的女兵,时不时掠过身边带来一抹靓色。如今,在纸质书里穿越回那个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始知,行万里路时若胸无点墨不如不行。

三千年的风风雨雨,于犹地亚山间小镇耶路撒冷而言,过于凛冽了,尽管那里足够贫瘠。于代代无穷已的犹太人而言,过于无情了,尽管他们足够隐忍(指大多数,个别激进派除外)。这个希伯来语中的和平之城几时真正和平过?朝圣之路无论多么艰辛,就算付出生命,为什么总有人前仆后继?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土地上,到底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书中都有答案,尽管不算详尽。

在前言里,作者综述了耶路撒冷为什么会在世界的历史舞台中有这么重的份量,它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而尘世之城和天国之城的差别又如此令人难以接受,正是这些迷幻的未知,让读者生出渴求,在深入阅读中找到答案。

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卫创立了犹太王国,然而,大卫的耶路撒冷小得可怜,实际面积约6万平方米,最多能容纳大约1200人。作者西蒙先生认为《圣经》还是有所夸大,大卫的王国只是一个靠大卫的人格品性团结在一起的部落联盟。真正的上帝之城是由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建成的。他最引以为傲的杰作是他父亲计划建造的耶路撒冷圣殿,他将上帝永远的留在了耶路撒冷,他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世界中的神圣感找到了永恒的家,他开启了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神圣传说,他改变了世界!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尼布甲尼撒摧毁了耶路撒冷城,两万名犹太人被遣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古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征服了巴比伦,他执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被征服者供奉自己本族的神祇。当犹太人哀叹何时才能结束流亡生活的时候,却得到了居鲁士的诏令,允许他们回耶路撒冷并重建圣殿。犹太人欣喜若狂,在《圣经》中,他们将居鲁士称作上帝的工具。之后的五十年间,圣殿被重建,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

公元70年,罗马皇帝韦斯巴芗的儿子提图斯再一次摧毁了耶路撒冷,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圣殿没有被重建,犹太人也没有再统治耶路撒冷,然而他们不但对自己的上帝忠贞不渝,更是在《圣经》中记载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就算国家没有了,圣殿被毁了,《圣经》却取代了它们,成为犹太人随身携带的祖国,随身携带的耶路撒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场灾难的灰烬里,不仅孕育着近代犹太教的种子,还将耶路撒冷塑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徒的圣地。基督徒明白了,上帝不再眷顾犹太人,耶稣的追随者才是犹太遗产的正当继承人。穆罕默德也明白了,上帝收回了对犹太人的祝福,将它赐给了伊斯兰教。

随着提图斯的屠城,犹太人的耶路撒冷离去,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到来。耶稣的降生让耶路撒冷跃升为无数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地,甚至成为了世界中心。当初,是罗马人统治了耶路撒冷,将犹太人赶了出去。然后,从犹太教分离出去、诞生于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反过来征服了罗马,并藉由罗马,传遍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使耶路撒冷成为了天堂与尘世的连接点。耶稣时代6个多世纪后,耶路撒冷成为了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夜行登宵之地,在第二任哈里发统治时期,阿拉伯人成了耶路撒冷的新主人。至此,三大宗教都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圣地,亦造就了宗教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根源。在11-13世纪,持续了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正是围绕耶路撒冷归属问题,在欧洲基督教国家和西亚北非的穆斯林各政权之间发动的战争。13世纪末,欧洲骑士们建立的几个基督教王国先后覆灭,之后的耶路撒冷先后被几个大帝国控制,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继而是地跨三大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18、19世纪,欧洲来到了帝国时代。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英国首相迪斯累利、穆斯林的红色易卜拉欣、俄国的谢尔盖大公、德皇威廉二世等纷纷染指耶路撒冷,除了政客们,福楼拜、马克吐温、果戈理、梅尔维尔、萨克雷等许多文化名人也在此留下了印记。耶路撒冷俨然成了一个群星荟萃的沙龙,喧嚣非凡。

19世纪末,犹太复国运动萌芽,然而,犹太人的复国之路却充满了艰辛。回顾历史,耶路撒冷最初是犹太人的家园,但是经历了历史更迭、宗教纷争,这里战火不断,在三千年的时光里,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基督教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伊斯兰教徒独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无不是依靠刀剑、投石器和榴弹炮获得耶路撒冷的。这里留存了三大宗教太多的建筑、文化和习俗,也付出了各自宗教无数教徒的生命,他们都想保护自己的圣地和信仰,都有理由成为耶路撒冷的主人。

二战中,犹太人遭到德国纳粹的大屠杀,举世皆惊,举世同情。然而,毁灭往往孕育着新生,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灭绝式的屠戮之后却使以色列这个国家涅磐重生了。两千多年的希望,就不会化为泡影;我们将成为自由的人民,矗立在锡安和耶路撒冷。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在国歌声中成立了。只是,中东战争的爆发依然让耶路撒冷看不到和平的曙光,时至今日,阿以冲突仍是耶路撒冷天空中挥之不去的阴霾。本书的正文部分结束于1967年的六日战争,后记中,西蒙先生平静的描写了耶路撒冷一个普普通通的早晨,一群普普通通的执事者在各自的职责中守护着这个城市。愿这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再也没有枪声、流血和冲突。愿每一个早晨,三大宗教的三大圣地都会以它们各自的方式复苏。

人们都说,犹太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犹太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那么,为什么犹太人在经历了那样漫长、那样残酷的打压和杀戮之后能最终赢得胜利呢?我想,应该是1、绝不放弃的信仰,这个信仰,并不只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对国家、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复国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2、坚不可摧的团结精神。3、不屈不挠的坚守。这就是建国之初的以色列如何能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政治局势动荡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艰难中求发展,从而成为了世界上科学技术数一数二的国家。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概括总结出人类社会曾先后存在过26次文明,其中,中华文明是人类唯一一种延续了五千年而从未中断过的文明,而有些文明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亡,比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米诺斯文明、亚述文明等。还有一些受条件限制而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的文明,比如波利尼西亚文明、爱基斯摩文明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古代文明转化成了新的子文明,比如古希腊文明转化成为现代西方文明,拜占庭文明转化为今天的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此外,还有两个对世界文明起到重要影响力的独特文明,它们是印度文明和犹太文明。印度文明的独特在于它是外生文明,诞生于雅利安这个外来入侵民族对印度大陆的征服中。犹太文明的独特在于犹太人曾丧失国土两千余年,流落于世界各地,虽代代繁衍,却是一个长期没有国家载体的民族。事实证明,世界上最难同化的是中国人和犹太人,无论中国人和犹太人开枝散叶到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了自己的东西就很容易被同化直至亡国。就好比契丹民族一样,自己的文字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礼仪没有了,然后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我个人没有宗教信仰,我理解的信仰就是一个精神依托,是一个人对世间万物存在的真理性的坚定不移地认定。其实,绝大多数的人对信仰的认知,还仅限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宗教信仰,即神的存在。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自己心中有神的信念,就等于有了信仰。很多邪教组织正是利用了人们信仰现象的肤浅认知才得逞的。这关键在个人,怎样拥有智慧去辨析真理两个字。人们常说,缺乏信仰的民族,绝对只能是一个愚昧的民族。这话没错,只是,不管正教还是邪教,主导的都是人们的精神,这个精神指导着人们向善还是向恶。人们需要有一双慧眼,来分辨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华和糟粕。对于我来说,我不否认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这些神人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对人类的恩泽,甚至还要万分感激这些功德无量的教会,令人类多了不计其数的真善美,但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并非不能成为一个好人。

苍穹之下,众生扰攘,说到底,真正祸害人类的既不是天灾也不是撒旦,而是人类自己。从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灾难史中就能看到,每一次的征讨、占领、收复无不是假借神的名义,以拯救人类的口号,为满足某些个别人的私欲,对人类自己进行残酷的屠戮,对历史遗迹加以彻底的摧毁。耶路撒冷这个被众多名人比喻为宗教的屠宰场、停尸房、一个被死亡大军包围的头盖骨的地方,先后37次被攻陷,8次被屠城,从巴比伦之囚到提图斯大屠杀,从希律王暴政到犹太战争,从十字军征伐到宗教冲突,从犹太复国运动到二战大清洗,数不清的人在历史的烟云中付出了生命。

行文至此,啰嗦已足,唠叨了一些自己读后的感想。我喜欢七堇年关于信仰的一段文字我信仰这个人间存在不计得失的承担,我信仰总有人在沉默的年岁里愿做你生命的后盾。我信仰当一个人沦落至无处可去,也总有一个避风港,是年少时种植下的情义。我信仰一个最简单的说法,即付出总有回报。。。是的,付出总有回报,不管你是否在乎那回报。掩卷沉思,脑海中总晃动着信仰两个字,每个人的心中一定都有一个信念,支撑起自己的一切行为,或许也能叫做信仰吧,这是一个美好的词。

风铃子诗集《三千》读后感心得体会


风铃子诗集《三千》读后感心得体会:

文|刘健。清明时节,新茶上市。我是好茶之人,自然买了些新茶,想是要感受一下春所赋予的茶的味道。

爱茶,爱花,爱春天,自然多少也会爱诗。

恰好,我们商洛青年作协主席、著名诗人、陕西省作协会员风铃子的新诗集《三千》出版了,诗集与新茶一经搭配,便就给这个时节带来了几分明净。

品茶,读诗,霎时我就有了文人墨客的躯壳了。

突破这个躯壳,我深入地静心拜读了《三千》之后,浑然间自己仿佛已然有了诗情,有了更高的一种无语言表的品位。想必这正是诗的力量——寥寥数语,就可以用高铁一般的速度抵达你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清澈、最脆弱的地方,如小石子投入到了心的湖泊,总是要荡起一圈涟漪来。

在风铃子的笔下,爱情是美好甜蜜的,更是奔放自由的;风景可以静若处子,但也可以动若脱兔;失眠是孤独的,但也可以导演一幕又一幕的恋情;白是白色的,可以是一页白纸、也可以是一场白雪、一袭白衣……这一切的引申、想象、对比都赋予了意象本身更具有灵气的生命,在诗歌的世界里,这些生命活灵活现,被读者捕捉着、呵护着、心与心地碰撞着。

至此,我真正读过两个人的诗集:一个是遥远的传奇诗人海子,在他魂归山海关那两条冰冷的铁轨之后的许多年,我在语文课本上读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来被他的故事所触动,也就渐渐地接触了他更多的诗,直到买了他的诗集一路从陕西带到重庆、湖北。那个时候,我也学着写点诗,但并不用稿纸,就写在海子诗集每一页的空白处,也相当于对海子的诗的领悟吧。

海子跟史铁生一样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让我认识到苦难其实是一本书,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读后感,引领读者提前认知苦难和折射美好。海子,带着一个桔子和一本圣经,离开了我们,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是一句很简单的话: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这或许正是他对生命渴望的自由所作的最后阐述,让自己的灵魂轻松上路。但他那一首首厚重的诗,却是值得我们在每一个孤独也好、幸福也罢的时刻用心去读。

第二个便是风铃子,我称呼她为冯主席。从诗人本身来说,我只知道她个性、多才,对生活感受颇深,对诗歌感情炽热。

读过她的《三千》之后,我又拉近了距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成熟、成功。她用热爱和坚持,使自己成为了大师级的人物,即便脱口而出几句,也会是一首耐人品味的好诗,这当中有这么一首:立春后/进入慢时光/天慢慢地黑/慢慢地亮/我慢慢等天黑/我慢慢等天亮。透过这简单的天黑天亮,反映出来的一个春天的温暖、一个是孤独的冰冷、一个是慢时光的慵懒、一个是等待的漫长。带领着读者几分钟内就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很有意味。

在风铃子的诗里,时常会出现“白”这个字眼,我理解为这是她的惯用意象。对比起海子的麦子,风铃子的白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白是雪,富有诗情和浪漫;白是一件衬衣,随性自由大方;白是一朵海棠,纵然无香却依然点缀着春天;白,也可以是一张纸,一如武则天的无字碑,是非好歹,任由评说。

海德格尔说:“只有在诗意中,人们才真正地发现和拥有他的世界。实际上,诗是真正让我们居住的地方。”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诗,就是这样点缀着生命里的一切躁动和平静,刻画着生命里的现在、描绘着生命里的未来,于无形之中,滋润着生命之花的绽放,抚慰着沉默不语的伤。

因此,感谢着每一个为我们写诗的人。

望月有感阅读训练


望月有感 阅读训练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

(6)“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

(1)B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

(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意对即可)

(5)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亲友陪伴而孤单。(“孤单、孤苦伶仃”之意即可给1分。如孤单、孤苦、无亲友陪伴、对影自怜等)

(6)同: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2分)(有“借月”之意给1分,有“思亲”之意1分);异:“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悲”“悲伤之意可给1分)。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喜“”乐观“”豁达“之意可给1分)。

二:

1、 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表达效果。

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藻作比,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兄弟姐妹手足离散,天各一方,飘转无定,孤苦凄惶,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思乡的情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请举两个例子并注明作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4、《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5、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附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贞元十六年春(800年)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见祖业一空,兄弟姊妹失业羁旅,天各一方,于是有感而作。

赏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

题目很长,题中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你就是答案》读书笔记1000字


《你就是答案》读书笔记1000字:

这本书几年前看过,时隔几年后再看,丝毫不记得这些内容,这算不算是白看了。看的时候要恨不得每页都画上重点,可是要我用自己的语言再复述时,却不知从哪说起,这算不算没看懂。

这本书是《你就是答案》,作者是武志红。全书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尊重自己的感觉。记住这七个字,很简单,可惜人要做出改变,光靠记住是没用的,还是得靠自身的体验和实践,就好比纸上谈兵终究是纸上谈兵。

尊重自己的感觉,每个刚出生的婴儿都知道,他们饿了哭、尿了哭、白天哭、晚上哭。总之,只要他们有需求,总会无时无地地发出信号,才不管外界环境是怎样的,这是典型的尊重自己的感觉。

有需求了,马上发出信号,直到被满足为止。抚育者听到宝宝的哭声,是积极开心地回应还是故意拖延或者带着情绪回应,对宝宝而言,影响甚远。宝宝发出信号,得到积极回应,这会在宝宝心中形成一个观念,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世界是接受我的,我的需求都会被痛快满足。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形成的是一个自信的人格。

当然,有积极回应,自然也就有没被积极回应的。没能够被积极回应,甚至无回应的宝宝,极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所谓自卑,是一个人内心里觉得自己不被爱。

婴儿期形成的关系模式,影响着童年期,童年期又影响着成人期,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自信的人,即内心里相信自己会被爱的人,更容易尊重自己的感觉。他们不会活在旁人的评价里,他们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我想这么做。

不会为了讨好旁人或者像别人证明自己,而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内心自卑的人呢?说白了,内心其实还是小孩子,还停留在向内在父母求爱的模式里。读书笔记这个内在父母,随着环境的变化,可能是老师、同事、上司、老公、朋友......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他们的态度和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放在后面,仿佛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书中内容很多,从各个方面来告诉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尊重自己的感觉。简而言之,先看见,看见自己的行为模式,看见自己是否爱活在想象中。

看见之后,再一步步朝改变的路上前进。我个人的体会是,先从小事做起,像我们这种长期没活在自己感受中的人,就像被关久了的小鸟,就算把笼门打开,都不知道该怎么飞了。

只能慢慢来,先从生活最小最小的事开始,从吃饭穿衣这些最小的事情开始,慢慢呵护自己的感受,把它养大。其次,让自己从小孩子的模式中走出来。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了,小孩子惯用的求爱、求关注、求怜悯的方式已经过时啦。

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先爱自己。

好比银行只会借钱给有钱人,爱的世界也一样,不缺爱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爱。作者:珍子

《金陵三千有感阅读答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水浒传读后感阅读答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