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孔子读后感 > 地图 >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孔子如来》读后感 5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如来》读后感 5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孔子如来》读后感一

《孔子如来》讲,鲁国有一个大夫叫季孙行父,死后被谥为“文”,人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很敬佩他。孔子听到这件事后,含蓄的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很多人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说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孔子说的是:“三思而不行。”
为什么说三思而不行,因为三思而后行,是根据利害而行动,而不是根据是非而行动。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告诉君子有义在,他就会去做;告诉小人有利,在他才会做。孔子也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但是很多人却选择三思而后行,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的太多,人便退缩,长期以往,人便委琐。人一委琐,便不可观。李贽说:“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说,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善恶美丑判断。钱穆说:“是有贵于刚决,多思转私。”意思是,做事贵于果断刚决,想的太多了就变成自己的打算了。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之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事,三思而后行,导致不能见义勇为,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可能是,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等,这样的想法,但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见到比较多的是:你走在马路上,见到地上有垃圾,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哦,这有一块垃圾,我要把它捡起来。第二反应第三反应是,这样很丢人呀,别人会不会嘲笑我呢?我还是不捡了吧?或者是:这里有垃圾,我把它捡起来。但是第二个第三个想法是,我为什么要捡这个垃圾?捡这个垃圾对我有什么好处?不仅没有好处,我还会被别人笑话,我还是不捡了。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在在四个不同的地方,而且都是人流量比较多的大街上,扔下一些塑料瓶,观察一下,看有没有人会捡?但结果令人意外,整整等了约四个小时,有几百人经过这里,但是没有一个人捡起这些塑料瓶, 接着,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个实验,如果有人主动请求路人和他一起捡垃圾,会有人帮忙吗?实验结果更令人诧异,在四个地方的实验人员,请求路过的人帮他一起捡垃圾,路过的人无一例外,全部都帮助我们的实验人员捡垃圾。
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三思而后行,会让我们的,根据这件事的利害而行动,而不是根据是非善恶或价值观来行动。所以,我们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要三思而后行,而是根据自己的最初一念来行动,因为“最初一念之本心!”

《孔子如来》读后感二

老子教导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是很注重德行的,但他们的容貌看起来会有些愚钝。老子所说的“愚”,“不是智慧的缺乏,而且智慧的‘收藏’,不是智慧的不足,而是智慧的收敛,不是智慧的麻木,而是智慧的蛰伏。”

比如,在街上发现了一个鼓鼓的钱包。有的人可能会说,今天运气太好了,拿着这些钱去吃点儿好吃的吧。这样的人会觉得自己很聪明、运气很好。但这件事有其他的做法,可以捡起钱包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会根据钱包里的身份证明来锁定失主。还有一种做法是,路不拾遗。有钱不捡,貌似很蠢笨,但细想开来,倘若每个人都能有君子的德行,对路上的钱包路不拾遗,那即使过一天、一个星期,哪怕过一个月,失主沿路寻找,就一定能找到丢失的、没有被动过的钱包。如果每个人都因德而愚,世界会不会更多一些美好,更多一些信任,更多一些明媚。

有一个大家都听过的故事,国王发了一些种子让孩子们种花,谁种的花最美,就选谁当继承人,到国王约定好的日子后,孩子们怀抱各种美丽的花,只有一个孩子手捧空花盆,而最终国王选了他当继承人,因为分发的那些种子都是煮熟的,根本种不出花。空花盆孩子老老实实播种照料国王给的种子,看上去是那么愚笨,但他诚信踏实的德行赢得了国王的信任。那么,到底是努力捧来美丽花朵的孩子更有智慧,还是空花盆孩子更有智慧?

在学习中,我为了在短时间内把作业完成,会应付着写,还想着自己好聪明,糊弄了老师,得出空闲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但其实我欺骗了自己,考试会令我原形毕露。小聪明终究不能称之为智慧。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君子德行的人,不在意别人眼中愚钝的自己,做正确的事,以君子德行要求自己,收敛智慧,蛰伏智慧,收藏智慧。

《孔子如来》读后感三

对于孔子,我们并不陌生。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当然,这本书也阐释了孔子对于他这一生的哲学和理念。不过对于这本书,我最欢的一句话还是,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用简单话来说,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有。"不逆诈"就是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不能先怀疑对方的动机,去质疑别人。而只有那些内心坦荡,内心光明,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倾向把对方想象成为一个好人,这就是“不逆作"。
正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老是用猜疑的眼光对待别人,那么他就会失去生活、朋友以及周围的一切。
在我们班里,开玩笑的人,不少。如果他和你开一次玩笑,你就对他大喊大叫,无法理喻。那么这个人下次还会再主动理你吗?还会跟你交往吗?只会让人感到自已是个爱发脾气,不够亲近人的家伙,久而远之,大伙便会主动疏远你。
比如我们班的x×,他最爱开玩笑,特别是跟我。但我不想去猜疑他,那样只会让自已变成"套中人",套在其中。而在学可忙碌时,有人跟你开个玩笑,是最好的。你既可放松一下身心,也可以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细数下来,我也被他"骗“了不止五次,可我是快乐的,偶然被骗几次又何妨?
就如书上讲的:人生最大的损失,恰恰是为了防止可能被骗,终身做了套中人,这样,丧失的东西就多了,而社会也是这样。
假设在社会提倡"人防人",那么,便是一切人防着一切人,我防着你,你猜着我,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彻底分裂。自认为,有防人之心所想的,便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而人这一辈子,要是防人的话,肯定是拿大辈子的生命作交换。这样活着,你愿意吗?更何况每天都要提心吊胆,长时间下去,没有一个人是不崩溃的。
所以对于"防人之心不可有",我是支持的,因为防人之心是中国人的老毛病,而药方正是孔子所说的话。

《孔子如来》读后感四


《孔子如来》这本书,阐发了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传递了文化的涵养和力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孔子如来》这本书。
在这本书众多文章中,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逆向而行”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懂得放松,不和别人比但求超越自己的曾点和目标远大的子路、踏实苦干的冉求、小心翼翼的公西华,都表明自己的观点后,曾点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还记得我刚升初中的时候,生活过的又忙又乱,每天吃饭,上楼梯都需要看着表。觉得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枯燥极了。每天只要一提起作业,心情就会变得沉重起来。但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懂得了逆向而行,渐渐地学会了放松,学会发现生活的片刻美好,不必把自己绷得太紧。
人就像一根琴弦,如果绷的太紧,迟早会断开的。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放松,有时你放轻松的去面对这个世界时,也会发现全世界都在对你微笑。
我们要像捡拾金币一样把来到眼前手边的喜悦收集起来。照亮并且温暖自己,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的快乐,也是洒进心里的阳光,可遇而不可求,给人生算小账的时候,总是算负分,永远不记得像花草一样开在路边的喜悦,永远不记得日子里像清水一样的安好。不记得流转于身边的温暖情谊。
就这样,我学会了自我调节,放松自己,让自己每天都能有一个好心情,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希望大家在负担很重的时候,懂得淡定、放松、超脱。其实放松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有的时候逆向而行,淡定,从容,你就会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孔子如来》读后感五

有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参观鲁桓公庙,看到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倾斜地放着。孔子就问管庙的人:“这是什么东西啊?”管庙的人告诉孔子:“这是宥坐器。”

何为“宥坐器”?就是安放在国君座位右边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听听孔子怎么说:

“哦,既然是宥坐器,那我知道:它里面没有水的时候,是倾斜的;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是端正的;装满的时候,它就倾覆了。”

说完,孔子转身对他的弟子们说:“现在我们就试验一下。”实验的结果果然如孔子所说,当水满了,这个东西一下就倒了,水全泼洒出来。

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心啊,万物都是这样:自满一定倾覆,骄傲一定倒台。”

子路懵懂,问孔子:“老师,我们如何才能让人生完满而又不倾覆呢?”

孔子说:“你记住四句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聪明要用愚来守。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功劳要用让来守;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勇敢要用怯来守;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富有要用谦来守。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损,就是减损。孔子是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但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有了什么不一定幸福。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还真的找不出一个东西,可以保障我们的幸福完满。但是,假如我们没有了一些东西,我们还真的就会幸福。比如,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的竞争之念,种种人生的得失之忧,这些东西没有了,心灵平静,那可能真是幸福。

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孔子传读后感5篇


你知道读后感究竟是如何写的吗?当我们阅读完作品后,一起讨论时会变得更加自信。写下阅读后的感悟,可以更好地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经过搜索和整理,我们为大家呈上孔子传读后感。

孔子传读后感(篇1)

快乐的源泉——读书

——读《孔子传》有感

王松慧

“人要快乐,先要培养正当有益的爱好。好学是一种爱好,好学更是一种素质,好学才能有所成就。而且,好学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读书不仅仅是长知识,它还能够让我们度过一些无聊寂寞的时光。很多快乐都需要他人在场,有一种快乐却不需要,只要有书就行,那就是读书!所以好学之人,等于给自己找到一条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快乐之道。”这段激励人读书、好学的文字出自鲍鹏山老师的《孔子传》一书。这段话告诉我,要想时时刻刻快乐,就要坚持天天读书,做一个好学之人。这一点我要向孔子学习,他老人家最好学。好学,给他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快乐。尽管他学识渊博,仍不断完善自己,在他二十岁时,就成了“六艺”专家,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人才了。孔子以他的学问,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正如书上所说: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有让别人尊敬的理由。孔子本来一无所有,到二十岁时,就得到国君的认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学问的水准。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都这么好学,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不去学习呢?

孔子的好学还体现在他的“实事求是”,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老人家尽管已经很优秀了,但仍然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没有觉得不知道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向孔子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及时地向有经验的老师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给自己解惑。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耽误所有。

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指出的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正是我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印象最深的就是“损之又损之道”。他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实际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一个人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这些东西有了未必就幸福。如果除去我们内心的“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平静,那就是真幸福。因此,接下来的日子,我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再那么冲动、浮躁。要想改变这一点,唯有读书。读书,使人归于宁静和淡泊,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我要坚持读书。

这个假期我过得很快乐,也很充实,那是因为读了《孔子传》这本书。如果不是读它,我怎能从这本书当中重新认识了孔子,了解了孔子,并读懂了孔子。如果不是读书,我怎能知道是孔子给我们传下来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实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作为老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并积极培养,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怎么能知道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读书给我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无限的快乐,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着这份快乐。虽然读书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但我觉得只要肯坚持下去,最终一定会爱上阅读的,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读《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有感

王松慧

每读一次《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这本书,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读了这本书的方法篇“高效课堂是教师一生的追求”这部分内容之后,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里面的学习金字塔式的七种学习方式:第一种,“听讲”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20%;第四种,采用“示范”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30%;第五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75%;第七种,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在这几种学习方式中,我觉得最有必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得到的知识。虽然在这七种学习方式当中,“小组讨论”的学习效果并不是最佳的,但是比后两种操作起来更容易一些,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曾经经历过知识形成的过程,那么脑海中的记忆就会定格很多年。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下去。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也真实有效呢?下面就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商埠街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时常用到,陌生的是我们一直在做“小组合作”这件事情,至于效果如何我只能说不是很理想。提起小组合作学习,我不得不说,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也由此浪费掉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糟糕。所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当下要认真研讨的问题。

每一次上公开课之前,我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不断从网上查这方面的资料,久而久之,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多,但我觉得效果还是有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成功的例子来谈谈小组合作学习。

记得xx年我上的一节公开课《年月日》中就合理地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之前我也没有想到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问题是“为什么xx年全年有365天,而xx年全年有366天呢?”问题一抛出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先是独立计算并思考,接着就是很自然的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小组内激烈地讨论,每个同学都参与进去了。所以不用我讲,他们就发现xx年比xx年多出的一天正好多在二月。由此得出闰年就是366天,而平年是365天也是因为二月的缘故。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后面的平年、闰年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很容易看出闰年为什么比平年多一天,多就多在闰年的二月比平年的二月多一天。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让我省去了教学“计算全年的天数”这个环节。这样即起到了衔接的作用,又节省了时间。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也不是一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更不是只在课堂中使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练习,课外实践更离不开小组合作。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训练要求,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孔子传读后感(篇2)

孔子,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我对孔子并不熟知,利用这个假期,才认真地读了《孔子传》。读了以后,有以下一些心得:

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聪慧过人,起初他的母亲教他读书识字,但是渐渐地他母亲发现,孔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就让孔子跟着他的外祖父学习“六艺”。由于孔子的勤奋好学,他的博学多能,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开始有人登门求教,那个时候收下了第一个弟子颜路,即颜回的父亲。

孔子学习,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他曾经为了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了请教郯国君王,不顾寒冷在雨中等候数个时辰,感动了鲁国的仲孙大夫,终于为他引荐,郯子也热情地详细解答他所提的问题。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理论和弹琴。在习琴时,一连三日,足不出户,一日三餐,全由干粮充饥。第四日,师襄子觉得他第一首曲子已然纯熟,建议他学习新曲,而他认为自己的技巧还不纯熟,故又习了三日。此时孔子所奏的曲子,技巧纯熟,音调谐和,韵味无穷。师襄子又让他习新曲,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也没有体察出曲作者的为人,因此又习了三日。孔子习琴的第十天,他所弹奏的曲子,师襄子也听得如痴如醉。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学习,选择了学习内容,心无旁婺,一心钻研,不学习到其精髓绝不放手。而且孔子学习,绝少三心二意,一味图多。孔子博学,但都是一类类的学习所得,并且每学一类,他必深钻之。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艺”者72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总结出了一整套治国平天下之道和教学经验。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他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他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解答。他的学生中有的性格粗鲁、憨厚,有的耿直、淳朴;有的擅长舞剑,有的长于辞令;有的谦虚,有的逞能;有的适合教书,有的适合做官……孔子总能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心服口服。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们,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差万别,老师在没有对他们做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就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让他们做到一致,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老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来。

孔子传读后感(篇3)

今年的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做《失落的一角》。这个故事里的圆,因为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它动身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

一路上,它唱着歌向前滚动。旅途艰辛,有时候要忍受日晒,有时候冰雪把它冻僵了,有时候掉进了洞里,有时候碰了壁……

因为缺了一角,它不能滚得太快。但是这样以来它可以停下来跟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候蝴蝶站在它头上跳舞……它甚至在艰辛的旅途里也发现了一些好玩开心的事情,比如一溜烟地下山……

它走了很远的路,也找到了很多失落的一角,可是有些太小了,有些又太大了,有些太尖了,有些又太钝了。后来它终于找到刚刚好的一角,合适极了!它很高兴,因为再不缺少什么,它滚得很快,从来也没有这么快,快得停不下来,不能跟小虫说话了,也不能闻到花香了,快得蝴蝶也不能在它身上落脚了,甚至它连歌唱也不能了……后来它累了,它把那一角轻轻放了下来,从容地走开,唱着歌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可以变好事,有些事情不需要追求完美,即使完美了,也不一定是好的。

缺憾,有时候也是一种美!!!

孔子传读后感(篇4)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读后感·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作者:杨云烁 ,希望能帮助您!

孔子传读后感(篇5)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孔子传读后感集锦5篇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作品令我感慨居多,在写读后感时,应该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你有没有为了写作品读后感而收集过相关资料呢?你不妨看看孔子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孔子传读后感 篇1

也许很少有哪一本书像《孔子传》这样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谦和敦厚而又聪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载一切,如天一般刚健进取,如水一般真诚明澈能照万物,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大爱与小爱

孔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为了把孔子培养成一个人才,忍辱负重带少年孔子到曲阜求学,最终劳累而死。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人生却因为对母亲的爱而显得更加厚重和深沉。为了帮母亲分忧,孔子去作吹鼓手,靠为有丧事的人家吹奏哀乐挣一些干肉。看到这些,孔子的母亲却很担心,她怕孔子因此分心,动摇的学习的志向,耽误了学业,无法成为一个君子。她带孔子向当时鲁国非常有学问的左太史求学,左太史要孔子发誓立志于学,为了学习可以放下其他一切,包括挣干肉。孔子却放不下自己的母亲。“丘儿,拜师”母亲的声音充满关切而坚定,仅此一句话,孔子凭着对母亲无限的爱与信任,依左太史的要求发誓了。

君子,代表有德行、有学问又代表高贵,还代表丰满的人生,那时学问与生命还没有割裂。因此立志于学也就是立志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并以之为天下苍生带来幸福。爱母亲还是爱天下,这是摆在少年孔子面前的艰难的抉择。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与远见,孔子的一生能成为一个孝子,却无法成为一代圣贤、流传两千年多年的文明的塑造者。母亲的爱是成全。孔子的爱则是顺应了母亲的心,割舍了亲情的小爱,存养了对天地苍生的大爱和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

立志于学

孔子幼年时就喜欢摆弄礼器,似乎显示出不凡的预兆,然而他真正明白学问的意义却是从了解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开始的。鲁国大夫专权,三桓把持朝政,已有四代。到孔子少年的时候,三桓逼昭公废掉中军,将兵权和赋税都交给三桓。国人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三桓,有人说三桓的能力强过鲁昭公,治理鲁国也很好,有人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要挽救这个局面恐怕只有圣人出世才行了。这种种的议论,少年的孔子全都记在心里,一颗悲悯天下苍生、向往真理和正义的心被残酷的现实所刺痛,他不知不觉也去思量拯救天下苍生的良方。他鼓起勇气,在国社找到左太史,问他“什么是圣人?”菩萨发心成佛,也是因为看到众生的悲苦而愿去寻求无上正觉,“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是成佛的种子。那么此时,一颗成为圣人的种子已在孔子心中发芽。

母亲的爱长养了孔子的发心,她带着孔子登门拜访左太史,左太史故意说不在家,她就带着病与孔子一起等着,良久,孔子说:“母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要我一直等到左太史回来,不,是一直等到左太史收我为弟子。”母亲这才微笑着离开。母子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学有所成,六艺融贯于他的生命当中,他的神态始终谦恭而安详,他敞开的内心,仿佛始终在散发着一种鼓舞人的光明力量。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求学的目的,许多人是想脱离贫贱的生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想要高贵,不管是物质上衣食丰足还是文化上的知书达礼,都不是坏事,都是人上进的动力。好的教育,能引导这种愿望,为生命找到提升和成长的出路。这么多的学生,对孔子是一种很大的磨练。在这些磨练和考验中,孔子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体悟人生的道理,学问和德行都在师徒切磋中提高。

有一次在大家在学习《关雎》这首诗,子路因打猎而迟到,加上他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对身为大夫而来求学的何忌观过,何忌当众说子路是贱民,不会理解这首诗的意蕴。子路闻后大怒,要找何忌拼命,何忌则说他一句话就可以杀死子路。孔子为了保护子路,呵斥子路出去,并请求何忌不要怪罪子路。子路就愤愤地离开学校。后来孔子向其他弟子了解情况,知道子路打猎是因为家里穷,双亲没有粮食吃,就专门带粮食送给子路的父母,并向子路道歉。孔子又教育何忌说,作为一个想要遵守礼仪的君子,应该学会宽容和克制。对人宽容,对己克制,这样才不会再行持礼仪时与别人冲突。领悟到这一点,孔子问弟子,《关雎》中的君子是不是也具备这种宽容与克制的人格。因为他内心的品格,故他的追求也不凡,那么他所追寻的窈窕淑女,也可以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君子心中的理想,君子为了理想“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按照礼仪按照正道去追寻,最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庆贺理想的实现。

从这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内心对真理的仰望与追寻,因为他有这样一颗纯粹而不断进取的心,故他能从一切境界中学习,能从《关雎》这首讲男女爱情的诗中看到君子之道。他的行为、他的教诲,都是这样一颗心的自然流露。这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因为自己所属的不同的阶级、族群,因为生命体验的差异而形成种种的隔膜、误解,其根源都是一“我慢”二字。而好的教育能消解这种隔膜。而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不断切磋琢磨,不断上进的心感染了弟子,因为他的生命有方向,弟子们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孔子传读后感 篇2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孔子传读后感 篇3

伟大的智慧——《孔子传》读后感1000字:

这几天,我读了朱老师推荐的鲍鹏山的作品——《孔子传》,毫不虚假地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个在世人眼中伟大的人物。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说到道德,孔子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礼法。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时被人嘲笑不懂礼仪而下定决心学习“礼”。他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还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真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忧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这番言论让我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有了重新的认识。君子从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忧愁,所以君子终生快乐,小人的患得患失让他们永远处在愁苦的困境里,无法得到救赎。不得不说,孔子的言论和思想总能让我对不解的事物豁然开朗。

孔子的眼光总能欣赏到真正有趣的灵魂。孔子欣赏曾皙逍遥自在的情怀,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板正严肃的学者,他崇尚快乐,这让我觉得孔子内心是个有童心的小孩子。

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或者说,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实际上,让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伟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会让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孔子传读后感 篇4

《孔子传》读后感800字: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读后感·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

孔子传读后感 篇5

《孔子评传》读后感

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属于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这套丛书由匡亚明先生主编,担任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的著名学者众多,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这套丛书荣获多项国家大奖,这套《孔子评传》更是由匡亚明先生亲自执笔撰写,老先生注重社会历史的研究,对商周社会经济也有深入探讨,这使得这部书成为文史哲交汇的巨著,而不仅仅是狭隘的个人评传。在孔子思想的研究方面,可以说匡亚明先生开创了最广泛的范畴,拓宽了研究视野,为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和我的孩子一起研读。

全书分十章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尤其当我读到关于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方法、实践等内容时,更是触动很大。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仍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在其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更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通过与孩子一起读这本书,我们有个小小的发现: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论语》中就记载着孔子采用哲理性的比喻来教导学生的事例。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就曾经总结性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子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是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善于引导我们的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并积极培养。

除此之外,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夫子教人,因材而异”的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以及“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习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在2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孔子的教育方法、至理名言,孔子的教学方法,对于今天仍然是有益的、适用的,甚至可以说是需要提倡和强调的。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多么精辟的教育观点,是多么辩证而又统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被我们牢记,更是被世界所牢记,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600字通用5篇


一个工作的组织和推进往往离不开文档,在没有这方面的灵感的时候可以借鉴网上的范文素材,模拟优秀的范文升华其中的说内容,好的范文才可以诞生。你有没有思考过如何才能写好范文?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1

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呢?今天,我读了《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孔子在60岁时,学富五车、博览群书,却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还与众不同。别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新的乐曲,往往一首曲子只愿学习两三天。而孔子呢?埋头一练就是十天半月。明明弹熟了,却还不肯换新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不但想把曲子练熟,还想通过旋律来揣摩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思想、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感动了他的老师。

看到这儿,我想到了自己,深感惭愧。有一次,我做作业时,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这时,我突然想到《课课通》上不是有答案吗?我为何不抄呢?第二天,作业发下来,我不但得了“优星”,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是,当我读了孔子的故事后,再翻开本子一看,觉得“优星”两个字上布满了污点,它仿佛在问我:“你真的会做吗?这个答案真实吗?”我越想越难受,反复问自己:“你当时为什么不自己把答案做出来?就算空着,这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你可想过虚心请教老师?你难道就不能像孔子一样,真正地用心思考吗?”

《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贵在孜孜不倦,勤奋好学才是进步的阶梯。学无止境,我们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攀登成功的顶峰。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2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他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影响很大,作者李长之用最浅显而轻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生动的勾画出来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可不幸的是,孔子只有三岁,父亲便亡故了。

孔子很喜欢唱歌,他最满意的歌是:《韶》。他说:“我已经听到并看到最好的了,再有其他音乐,我也不想享受了。”

孔子大概在30岁的时候,收了第一批弟子,有:颜渊,他的父亲是颜路;子路,他只比孔子小9岁;范蠡;子贡……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孔子就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

孔子是个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这本书写了孔子的一生,很有意义,大家也买一本看看吧,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五年级:孙铭潞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书——《孔子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故事》所讲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在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及对话,其中有一个故事,我非常喜欢:有一天,孔子带弟子们在一块宝地上观赏,看见路上有一群孩子在玩耍,他便让马车慢慢行驶过去。别的孩子早就躲开了,只有一个孩子一动不动。孔子问小朋友:“你可以给我的车让一条路吗?”谁知道这孩子不仅不让,还说:“不行,这有个城池,你的马车怎么过?”孔子定睛一看,孩子背后的地面上有一堆石子,互相环绕,搭成了一个小小的城墙。于是孔子问那个孩子有什么用?孩子答:“防军队和你这些马车的。”孔子请教道:“那该怎么过呢?”孩子道:“你觉得是车让你?还是你让车呢?”孔子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让车夫绕过孩子所堆的城池走了。

读了《孔子的故事》这一本书后,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孔子为何被世人称赞博学多才。是因为他谦虚好学的宝贵精神!所以身为小学生的我们应当学习他勤学苦练、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长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的故事。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问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他坎坷求索的一身,也被历代人说了又说。本书作者李长之用最浅显而轻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生动的勾画了出来。李长之是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的孔子,栩栩如生的身影活跃在字里行间。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过匡城被拘留》讲的是孔子在卫国没呆几个月就离开的故事。他由于走得很仓促,又由于自己坐车,而他的弟子大多数是步行的。这其中就有子贡。当时的子贡还是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因为他找不到老师孔子了,很着急,就对路人询问起来。有一个人笑嘻嘻地告诉他,我只看见东门有一个人长得很体面而且两腮很像尧帝,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像大禹,不过比大禹又短了三寸,而且样子很狼狈,像一条丧家狗。子贡知道这一定是孔子了,便找到东门,终于追到老师孔子了。孔子见着子贡并问他去哪里了?是怎样找来的?子贡便把刚才听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就笑道:一个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不能以点概全,不过说我像条丧家狗,倒一点不错!一点不错!

读了这篇文章,我了解到要形容一个人的面貌,要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只针对一处的特点来进行形容,要从整体上形容一个人的面貌。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5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2023不负如来不负卿读后感(收藏3篇)


你知道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吗?仔细看完了作者写的作品,心里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分享个人阅读的心得体会,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不负如来不负卿读后感,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不负如来不负卿读后感(篇1)

穿越,又见穿越-《不负如来不负卿》读后感2000字!

如果可以穿越去中国古代,你希望到哪个时代遇见谁?

很久很久前某个BBS的某个帖子上看过的,本以为答案会千奇百怪,结果却大同小异,无外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剩下全是清初的。可见大家历史都学得不咋地,也就这老几位的电视剧里常见,名字比较熟,别的古人也不认得谁了。

由于实在对帝王没兴趣,我便秘一样憋了半天想出来俩。一位是周公姬旦,运气好还可以一睹太公望吕(姜)尚仙姿。另一位是武侯诸葛公亮孔明,顺便参观下被后世当神来供的关公羽云长真容。

没文化的就是这样,出离了帝王也逃不脱将相,即使不打算跟他们儿女情长。而有文化的,不穿则已,要穿就去乱世和大德高僧谈场惊世骇俗的恋爱。

小春是个很有文化的人!

有佐证:去年十月从西藏回来的火车上,N多神人。其中Edwards兄是个低调的人,话不多言之有物。后来看到他的blog,云,去萨迦寺时在路边捡到了小春和她的同伴,于是转这间小庙时多了一个博古通今的免费导游,彼时只知她叫阿达,写了本书叫《不负如来不负卿》。我呼天抢地艳羡不已,当时神往珠峰脚下的萨迦寺,还被大叔一号鄙视,。

Edwards兄文采飞扬是个有文化的人,所以小春是个很有文化的人!以上为多年前看《不负》的时候写的一段,09年,真的很多年前了。《不负》是我心目中穿越的代表作,当年看完激情澎湃写了三篇《阅之》读后感,刚翻了一下QQ空间没有,应该是在开心网里了。重点不在穿,在科普和言情,除了那个雷人败笔大团圆结局。

话说穿越,印象中看过的第一本穿越文应该是高中时候席绢的《穿越时空的爱恋》因为不是帝王将相,没有历史也不用架空,看起来也就是一般言情,有新意,END。

第二本是专门去找来看的,亦舒的《朝花夕拾》,大概受了她二哥倪匡影响,有点科幻。女主与丈夫感情不佳,与母亲关系也不融洽,机缘巧合从未来到当代,庇护了一下当时年幼的自己的母亲,爱上了一个男人。结局,重回自己的生活,天人相隔,但是领悟了爱的真谛。很有些感悟。

后来小猪同学推荐过一部《黄金故事》,在晋江上追了一下,彼时晋江还不红,追文是不需要花钱的。那个作者还写过一部《黄泉路》很好看,但是都没红,后来也就销声匿迹了。

这些都是至少10年前的事情,早年的穿越文,通常只是作者另辟蹊径的方式,所以风格各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越文突然以井喷的方式,大量出现,大多一花痴又白痴的小女生,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于是兴奋不已的开始猎艳,所有这类所谓架空、女尊的都没兴趣。自那时起,相当长的时间没再看过穿越。

不负如来不负卿读后感(篇2)

女性作者写的穿越文,穿越女必是万人迷,颠倒众生。男性作者有没有创新呢?显然也没有。

穿越男发现自己终于回到了可以合法的一夫多妻的好时代,没几个肯放过机会的。男穿的开山鼻祖,通常也被视为是现代穿越的始祖《寻秦记》。项少龙除了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之外,左拥右抱处处留情啊。但是男穿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不以言情为主,这样只要故事性强,男欢女爱可以忽略不计。虽然说伟大的小说通常都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近两年看得穿越倒多数都是男穿。《纳妾记》,一个不得志小法医穿回宋朝,从小仵作开始做到锦衣卫厂公,而且一个故事纳一个妾,誓将YY进行到底。《大唐御医》,纯YY,改变历史,很欢乐。那多的那些,严格来讲不能算是穿越了,只是三维空间不够他发挥想象,所以挚爱虫洞,扭曲时空,要在四维空间里任意驰骋。

男穿携千百年科技知识之精华,历史之经验,如果不能快速有效的闻达上听,根本天理不容。而女穿往往局限于靠这些吸引男人们的注意。甚至不仅中国的穿越女们有这毛病,邻国的也一样,忽然想起来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穿越漫画——《天是红河岸》。

微博上看到过一个嘲的,美国的穿越剧都是往未来穿,中国的都是往古代穿;一个找不到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总之,如果对眼下这个时代失望厌倦,不妨投河、跳楼、撞车、摸电门,穿越起来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不负如来不负卿读后感(篇3)

老罗教育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老罗这厮,我一度新浪微博上关注了一下,后来觉得丫跟方舟子一样太讨厌了,又取消了,不过丫讲过的段子还是可以听听的。)所以现在不能穿,不代表以后不能穿,既然相对论已经被广泛接受,平行时空在理论上是存在的,那么迟早都是可能穿越的。于是前赴后继的穿越女们踏上了漫漫征程。

早在08年时,史乖同学传给我一个word文档的《独步天下》,当时觉得不错,至少不是架空,将一些所谓的历史疑团串联的很有想象力,主要漏洞是这个女人穿越的毫无意义。前两天看了《步步惊心》,《独步》就完全被比了下去。难得穿一把,既然历史选择了拿破仑,拿破仑总得干点儿什么吧。

《步步》的优点是逻辑比较合理的戏说了一下九子夺嫡的故事,形象的演绎了一句名言:男人创造历史,女人创造男人。

穿越女们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穿回古代,是一定要与某个或者一群古代极品男打一场轰轰烈烈的遭遇战。因为在彼时代已然是先知,后事都已经知道,所以按剧情需要逻辑合理的选项通常是两个:1、维持历史现状,避免蝴蝶效应;2、改变历史,疯狂YY一把。《步步》为了彰显拿破仑的作用,一再强调要维持现状在新时空里谨小慎微的安身立命,又总是不经意的插手推动历史进程,转过头来再作天作地的纠结。桐华一定如她小说里所言,是做财务的工作的。难得想放飞一下想象,立刻又陷入所有事情要有条理的固定思维中。害的诸位爷们被折腾得死去活来。

作为言情,有情人不成眷属,那是必须的。但是作为言情,在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非作着要散伙,实在是很不合理。打一开始你就知道老四最后会干些什么,选择了这个男人就要接受他的一切,等到他真的做了,又开始悲天悯人的扮女神,与其这样刺激他还不如移情别恋刺激他,虽然狗血,但是合理。反正得不到的总是在躁动,被偏爱的永远有恃无恐。

《孔子拜师》读后感10篇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孔子拜师》读后感10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叫《孔子拜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历尽千辛万苦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并每天都跟着老师,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了那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因为孔子三十岁已经成名了,过了学习的年龄还学习。许多现在的名人都是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只知道贪图安逸,在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都不学习了。孔子在拜师的过程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历经了千辛万苦。他的毅力是多么顽强啊!然后见到老师不懂就问,真是不耻下问呀!

看看孔子,再看看我,有一次,我英语考了100分,我就很骄傲,向别人煊耀自己,但是下次我没有考好,我也是个不求上进的孩子。我也不是很谦虚,但是,我是个不懂就问的孩子,赵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我标出了不懂的地方,并问老师。我和孔子比这大有差距。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也要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人,甚至要比孔子更好。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2】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讲了:孔子还年轻,但已经是有名的老师了,可他还觉得学识不够渊博,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在洛阳跟随老子学习。

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很多。首先: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很用功,虽然很年轻,但已经做老师了,并且有了不小的名声,但是孔子并不满足,想到自己仍然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就不远千里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向当时的知识更渊博的老子学习。而且他还很清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而我现在才是小学三年级,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没有学到。我应该向孔子学习,像他那样虚心不满足,在学校里,不论什么科目都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每个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这样我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其次:我还应该学习孔子为了学习不怕苦的精神,他为了能做老子的学生,行千里路,花几个月时间忍受日晒雨淋去洛阳拜师。我现在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很好的老师,还有电脑和网络这些先进的工具,我需要在学习习惯上,学习态度上学习孔子不怕苦的精神,每天除了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还要在身边的很多人,很多事情中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不做一个在书桌前没有学习多久就喊累的小学生。最后,我还应该学会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孔子已经是一个有名的老师了,但是在路上见到老人仍然做到有礼貌,我也要向他那样,从小就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这些就是我看完这个故事,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也许老师和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可以教我,我一定会虚心地听和学。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3】

学了17课《孔子拜师》后,我发现很多古代名人的名字里都有“子”字,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我想让自己也变成名人,于是悄悄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陈涵子”,听起来还不错,感觉有了点名人味。

我想:干脆顺便帮我的同学们也改改名好了。午休时,我一提议,同学们“哗”全围了过来。“李子牧——李牧子”,我拉长了声音报到。“黄韵烨——黄叶子”,秋天的叶子黄了,哈哈!真有意思。“洪疏桐——红桶子”,“但愿她不是那个装垃圾的红桶子哦!”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哈哈哈哈”大家都笑了起来。

接着,陈冠桥和王一见改成了“陈罐子”、“王毽子”,一听到我报出这两个名字,同学们就乐得东倒西歪。陈冠桥就说:“我才不当装可乐的罐子呢!”“我也不要当毽子被人踢来踢去。”王一见也笑着发表了意见。“翁张弛——温池子”,“现在这么冷,泡温泉正合适。”翁张弛高兴地说。“好,那我们泡温泉时都去找你哟!”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嚷着。

“陈梓涵,你继续啊!”“好,我们继续,朱润博——”还没等我报完,一阵爆笑,“啊!哈哈……”“呵呵……”“嘿嘿嘿……”同学们有的拍桌子,有的跳着跺脚,还有的干脆笑倒在地上了,原来朱润博成了“猪脖子”了,“哈哈,哈哈……”我也捂着肚子加入狂笑的队伍。

算了算了,我看还是别改了,再改下去,恐怕什么“鸡爪子”、“鸭脖子”都会出来了。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4】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它很有教育意义,使我感触颇深。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距洛阳有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几个月终于到达洛阳。见到老子后,他谦逊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真诚求学、谦虚好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觉得很惭愧。比起孔子,我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实在差远了。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读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有时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考试成绩好了,爱“翘尾巴”;成绩差了,爱“发脾气”;成绩不好不坏时,有时还“无所谓”。就说这次语文,虽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这说明我还有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作文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粗心的毛病还没完全改掉。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千古圣人孔子都能谦虚求学,我想我通过勤奋努力也能做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后,我也要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以求,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快乐学习,争取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孔子拜师》这文章,我深受启发。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习音乐。别人学一首曲只要一到三天就学完,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要五天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呢?最因为孔子要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还弹出老师教这首音乐时心情,孔子的老师见了真内疚。孔子这种精神让我吾出了一种道理:学习要认真这个道理

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不会。我记得有一个本子有参考答案,我便把答案抄了下来,第2天。我发现我得是的是优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忽然再打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向我你真懂了吗?后来我又想起了孔子拜师的文章,我就一直觉的很惭愧。

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后,我就觉得我们小学生不能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要自己用头脑去思考问题,将答案搞明白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6】

当你功成名就时,你会拜师求学么?当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时,你会坚持下去么?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不耻下问么?我想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那个人就是大思想家孔子。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孔子拜师》,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多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要拜老子为师。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老子,跟他勤奋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孔子的品质深深感动了,他是那么的谦虚好学,不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旦成名,就骄傲自满,不求上进,贪图安逸的生活。他不但谦虚,还有很强的毅力,在求学途中,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孔子是多么好学呀!每天不离老师左右,有不懂的问题不耻下问,他所做的一切不得不让人佩服。

与孔子相比,我简直太没毅力了,以前,我看见别人跳舞,就让妈妈给我报了名,可是练到四级时,有一个动作怎么练都练不好,于是我就让妈妈给我退了,现在见到我朋友们在舞台上跳舞,我是既羡慕又后悔,以前没坚持下去。

从此以后,我要改掉缺乏毅力的毛病,向孔子学习,也做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7】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老子为师求学的故事。

曲阜和洛阳相距几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虽然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的大学问家了,但他认为学无止境,他不离老子左右,虚心好学,勤奋刻苦,又增长了许多新的学问。

通过这篇课文我体会到,孔子有伟大的精神和品行。为了学习,他非常执着、不放弃、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而且他在学习方面永不满足,不懈求索新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正是他这种精神的体现啊!由此,我想到了我在学习方面与孔子的差距,我学习有时怕苦、怕累、贪玩、不认真、不虚心,爸爸妈妈给我指出的错误,不能认真对待,认真改正。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像一盏明灯,它为我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孔子那样,勤奋努力,虚心好学!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8】

今天,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孔子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不远千里从山东曲阜来到洛阳,向老子拜师、学礼。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孔子本身学问就很渊博了,但是他知道学无止境,还要向比自己更有学问的老聃学习。以后,我上课要更加认真听讲,遇到不会做的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我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二是学习孔子吃苦耐劳、一心求学的坚定意志。孔子为了求学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到洛阳拜师。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吃多大的苦,我都要有恒心,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终的成功。

三是学习孔子勤学好问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勤学之外,我还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学又问才是学问。我要不耻下问,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别人,即使是一字之师也要拜。这学期,我要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看完,增长自己的知识。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9】

上星期,我们学了《孔子拜师》这一课,读了这篇课文,我被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打动了。

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孔子30岁就已经远近闻名了,他还要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并跟随老子勤奋学习。

故事中最令我钦佩的是孔子那种谦虚好学的精神。现在的人,一旦成名成家,就骄傲自满,不求上进,整天贪图安逸。而孔子呢?成了名人一点儿也不骄傲,还虚心求学,因为他知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种境界真令人佩服。除此之外,他在求学途中的那种顽强的毅力也值得我学习。为了见到老子,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徒步走了几个月,才见到老子,真是难以想象他路途中吃的苦。更难得可贵的是他那种不耻下问的品质,在向老子学习期间,他天天不离老师左右,不懂就问,十分刻苦。我现在算是知道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天才等于1%的灵感+99%的血汗。“没有付出,哪有收获?

读了孔子的故事,再想想我自己,感到十分惭愧。和孔子比起来,我太缺乏他的那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了:在学习上不求上进,每次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总是拿”还有比自己考得差的同学“为借口,不思进取。每当取得一点点成绩时,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要是我像孔子那样成了名人,还真不知道会骄傲成什么样子呢,能像孔子那样不远万里,去拜师求学吗?我在学习上一点儿也吃不了苦,每次学习学一个小时就想休息、想玩、想看电视,对于有些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想想,实在太惭愧了······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更懂得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我今后一定要向孔子那样,做一个谦虚勤奋,刻苦顽强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10】

昨天,我们学了课文——《孔子拜师》。我深深知道了学无止境这个道理,让我以后更热爱学习了。孔子虽然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不满足自己的知识。让我深受启发——以后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学孔子尊师重教的做法。孔子拜老子为师以后,还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更能看到他好学不倦的精神。让我知道:读书破万卷,能行万里路。因为,学习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同学们,趁现在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不认真学习呢?请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人的一生中,更要活到老,学到老。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孔子拜师》。文章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岁时已经远近闻名了,但是他还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洛阳,拜老子为师,他谦虚好学,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他都已经三十岁了,也成为名人了,还要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会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只知道贪图安逸。在去洛阳拜师的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来到了洛阳,他的毅力多么顽强呀!见到老子以后,他每天不离老子左右,有不懂的问题就会问他,真是不耻下问。

和孔子相比,我还相距甚远呢!每次练小提琴时,妈妈都会给我指出毛病,我也会注意,但是每当练完一遍我就会坐下来休息,妈妈经常提醒我,可我总是不在意,总觉得自己已经练得挺好的了。现在想想,其实我还差得远着呢!

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练快板和小提琴,虽然很累,但我不肯放弃每一项特长,因为这两项特长我都很喜欢,以后我会努力把它们都练好。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耻下问。读课外书的时候,我有不懂的词就会问妈妈,妈妈也会耐心地给我解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习孔子,做一个谦虚勤奋的人。

孔子传读后感15篇


读书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内心会有太多感慨和思考。我们会为作者的才华和作品所展现的深刻内涵而感到折服。写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作品,从中受益良多。但如何在文章中表达内心的触动呢?在这篇关于“孔子传读后感”的文章中,编辑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写作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到心中的答案。

孔子传读后感(篇1)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读后感·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作者:杨云烁 ,希望能帮助您!

孔子传读后感(篇2)

暑假里我读完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我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急待地要求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熟练了,可还是不肯换新曲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练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旋律来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想想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有一次,在家里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想不出该怎么做。这时,我想干脆明天早上到学校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写的,把答案一抄不就完事了吗?第二天晚上作业发下来,我得了优秀。老师还表扬了我。可是,现在翻开作业本一看,好像优秀上多了个黑点,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事,对待学习要认真,碰到困难要虚心向老师请教。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

孔子传读后感(篇3)

在那个男权盛行的时代,芈月能拥有这么丰富的感情经历着实是另人佩服了!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芈月传》也不过是私生活多了一点的《甄嬛传》。

我觉得《芈月传》最动人之处,就如芈月所言:

我虽出身王族,却一直被踩在脚下,一无所有,我不墨守成规,也不怀挟偏见,我既能一掷决生死,又能一笑泯恩仇……

从这段话里我看到了——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不附男权,不惧人言的人格。

这种人格是超越时代的,这才是芈月最令人心生敬意之处。

大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气魄,在流放燕国的情况下,她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秦王,之后又陪伴儿子励精图治30年。

她的视野没有局限于“白首一人心”,也并非“贪恋皇位”,而是想结束群雄纷争,使天下统一,战争不再!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不得不杀情郎义渠王?甚至,与自己的母国——楚国为敌。

她的梦想,在她死后44年由秦国子孙实现。

可以说,芈月(秦宣太后),代表着那个时代一种超前的女性政治眼光和手段。

剧中不但有秦宣太后,更有商鞅、屈原、张仪等电视剧里难得一见的历史名人,他们无疑是华夏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一批思想奠基人。

这实在比封建王朝末端,所谓的康乾盛世有趣的多。

前两年的电视荧屏,简直就是清朝的天下,似乎我中国五千年都活在那将死不死的最后几百年了。

孔子传读后感(篇4)

也许很少有哪一本书像《孔子传》这样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谦和敦厚而又聪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载一切,如天一般刚健进取,如水一般真诚明澈能照万物,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大爱与小爱

孔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为了把孔子培养成一个人才,忍辱负重带少年孔子到曲阜求学,最终劳累而死。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人生却因为对母亲的爱而显得更加厚重和深沉。为了帮母亲分忧,孔子去作吹鼓手,靠为有丧事的人家吹奏哀乐挣一些干肉。看到这些,孔子的母亲却很担心,她怕孔子因此分心,动摇的学习的志向,耽误了学业,无法成为一个君子。她带孔子向当时鲁国非常有学问的左太史求学,左太史要孔子发誓立志于学,为了学习可以放下其他一切,包括挣干肉。孔子却放不下自己的母亲。“丘儿,拜师”母亲的声音充满关切而坚定,仅此一句话,孔子凭着对母亲无限的爱与信任,依左太史的要求发誓了。

君子,代表有德行、有学问又代表高贵,还代表丰满的人生,那时学问与生命还没有割裂。因此立志于学也就是立志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并以之为天下苍生带来幸福。爱母亲还是爱天下,这是摆在少年孔子面前的艰难的抉择。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与远见,孔子的一生能成为一个孝子,却无法成为一代圣贤、流传两千年多年的文明的塑造者。母亲的爱是成全。孔子的爱则是顺应了母亲的心,割舍了亲情的小爱,存养了对天地苍生的大爱和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

立志于学

孔子幼年时就喜欢摆弄礼器,似乎显示出不凡的预兆,然而他真正明白学问的意义却是从了解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开始的。鲁国大夫专权,三桓把持朝政,已有四代。到孔子少年的时候,三桓逼昭公废掉中军,将兵权和赋税都交给三桓。国人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三桓,有人说三桓的能力强过鲁昭公,治理鲁国也很好,有人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要挽救这个局面恐怕只有圣人出世才行了。这种种的议论,少年的孔子全都记在心里,一颗悲悯天下苍生、向往真理和正义的心被残酷的现实所刺痛,他不知不觉也去思量拯救天下苍生的良方。他鼓起勇气,在国社找到左太史,问他“什么是圣人?”菩萨发心成佛,也是因为看到众生的悲苦而愿去寻求无上正觉,“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是成佛的种子。那么此时,一颗成为圣人的种子已在孔子心中发芽。

母亲的爱长养了孔子的发心,她带着孔子登门拜访左太史,左太史故意说不在家,她就带着病与孔子一起等着,良久,孔子说:“母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要我一直等到左太史回来,不,是一直等到左太史收我为弟子。”母亲这才微笑着离开。母子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学有所成,六艺融贯于他的生命当中,他的神态始终谦恭而安详,他敞开的内心,仿佛始终在散发着一种鼓舞人的光明力量。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求学的目的,许多人是想脱离贫贱的生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想要高贵,不管是物质上衣食丰足还是文化上的知书达礼,都不是坏事,都是人上进的动力。好的教育,能引导这种愿望,为生命找到提升和成长的出路。这么多的学生,对孔子是一种很大的磨练。在这些磨练和考验中,孔子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体悟人生的道理,学问和德行都在师徒切磋中提高。

有一次在大家在学习《关雎》这首诗,子路因打猎而迟到,加上他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对身为大夫而来求学的何忌观过,何忌当众说子路是贱民,不会理解这首诗的意蕴。子路闻后大怒,要找何忌拼命,何忌则说他一句话就可以杀死子路。孔子为了保护子路,呵斥子路出去,并请求何忌不要怪罪子路。子路就愤愤地离开学校。后来孔子向其他弟子了解情况,知道子路打猎是因为家里穷,双亲没有粮食吃,就专门带粮食送给子路的父母,并向子路道歉。孔子又教育何忌说,作为一个想要遵守礼仪的君子,应该学会宽容和克制。对人宽容,对己克制,这样才不会再行持礼仪时与别人冲突。领悟到这一点,孔子问弟子,《关雎》中的君子是不是也具备这种宽容与克制的人格。因为他内心的品格,故他的追求也不凡,那么他所追寻的窈窕淑女,也可以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君子心中的理想,君子为了理想“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按照礼仪按照正道去追寻,最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庆贺理想的实现。

从这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内心对真理的仰望与追寻,因为他有这样一颗纯粹而不断进取的心,故他能从一切境界中学习,能从《关雎》这首讲男女爱情的诗中看到君子之道。他的行为、他的教诲,都是这样一颗心的自然流露。这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因为自己所属的不同的阶级、族群,因为生命体验的差异而形成种种的隔膜、误解,其根源都是一“我慢”二字。而好的教育能消解这种隔膜。而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不断切磋琢磨,不断上进的心感染了弟子,因为他的生命有方向,弟子们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孔子传读后感(篇5)

《孔子传》读后感800字: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读后感·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

孔子传读后感(篇6)

伟大的智慧——《孔子传》读后感1000字:

这几天,我读了朱老师推荐的鲍鹏山的作品——《孔子传》,毫不虚假地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个在世人眼中伟大的人物。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说到道德,孔子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礼法。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时被人嘲笑不懂礼仪而下定决心学习“礼”。他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还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真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忧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这番言论让我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有了重新的认识。君子从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忧愁,所以君子终生快乐,小人的患得患失让他们永远处在愁苦的困境里,无法得到救赎。不得不说,孔子的言论和思想总能让我对不解的事物豁然开朗。

孔子的眼光总能欣赏到真正有趣的灵魂。孔子欣赏曾皙逍遥自在的情怀,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板正严肃的学者,他崇尚快乐,这让我觉得孔子内心是个有童心的小孩子。

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或者说,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实际上,让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伟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会让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孔子传读后感(篇7)

快乐的源泉——读书

——读《孔子传》有感

王松慧

“人要快乐,先要培养正当有益的爱好。好学是一种爱好,好学更是一种素质,好学才能有所成就。而且,好学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读书不仅仅是长知识,它还能够让我们度过一些无聊寂寞的时光。很多快乐都需要他人在场,有一种快乐却不需要,只要有书就行,那就是读书!所以好学之人,等于给自己找到一条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快乐之道。”这段激励人读书、好学的文字出自鲍鹏山老师的《孔子传》一书。这段话告诉我,要想时时刻刻快乐,就要坚持天天读书,做一个好学之人。这一点我要向孔子学习,他老人家最好学。好学,给他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快乐。尽管他学识渊博,仍不断完善自己,在他二十岁时,就成了“六艺”专家,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人才了。孔子以他的学问,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正如书上所说: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个人受人尊敬,一定有让别人尊敬的理由。孔子本来一无所有,到二十岁时,就得到国君的认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学问的水准。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都这么好学,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不去学习呢?

孔子的好学还体现在他的“实事求是”,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老人家尽管已经很优秀了,但仍然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没有觉得不知道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向孔子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及时地向有经验的老师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给自己解惑。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耽误所有。

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指出的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正是我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印象最深的就是“损之又损之道”。他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实际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一个人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这些东西有了未必就幸福。如果除去我们内心的“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我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平静,那就是真幸福。因此,接下来的日子,我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再那么冲动、浮躁。要想改变这一点,唯有读书。读书,使人归于宁静和淡泊,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我要坚持读书。

这个假期我过得很快乐,也很充实,那是因为读了《孔子传》这本书。如果不是读它,我怎能从这本书当中重新认识了孔子,了解了孔子,并读懂了孔子。如果不是读书,我怎能知道是孔子给我们传下来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实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作为老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并积极培养,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怎么能知道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读书给我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无限的快乐,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着这份快乐。虽然读书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但我觉得只要肯坚持下去,最终一定会爱上阅读的,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读《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有感

王松慧

每读一次《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这本书,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读了这本书的方法篇“高效课堂是教师一生的追求”这部分内容之后,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里面的学习金字塔式的七种学习方式:第一种,“听讲”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20%;第四种,采用“示范”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30%;第五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75%;第七种,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在这几种学习方式中,我觉得最有必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得到的知识。虽然在这七种学习方式当中,“小组讨论”的学习效果并不是最佳的,但是比后两种操作起来更容易一些,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曾经经历过知识形成的过程,那么脑海中的记忆就会定格很多年。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下去。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也真实有效呢?下面就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商埠街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时常用到,陌生的是我们一直在做“小组合作”这件事情,至于效果如何我只能说不是很理想。提起小组合作学习,我不得不说,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也由此浪费掉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糟糕。所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当下要认真研讨的问题。

每一次上公开课之前,我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不断从网上查这方面的资料,久而久之,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多,但我觉得效果还是有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成功的例子来谈谈小组合作学习。

记得xx年我上的一节公开课《年月日》中就合理地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之前我也没有想到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问题是“为什么xx年全年有365天,而xx年全年有366天呢?”问题一抛出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先是独立计算并思考,接着就是很自然的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小组内激烈地讨论,每个同学都参与进去了。所以不用我讲,他们就发现xx年比xx年多出的一天正好多在二月。由此得出闰年就是366天,而平年是365天也是因为二月的缘故。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后面的平年、闰年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很容易看出闰年为什么比平年多一天,多就多在闰年的二月比平年的二月多一天。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让我省去了教学“计算全年的天数”这个环节。这样即起到了衔接的作用,又节省了时间。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也不是一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更不是只在课堂中使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练习,课外实践更离不开小组合作。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训练要求,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孔子传读后感(篇8)

看了《芈月传》的点映。一个小时的片花播放完毕,与媒体一起看片的孙俪感性发言:“其实我比较自恋,我刚才被自己演的芈月感动哭了”,台下粉丝则热情高呼“太后太后太后”,孙俪欣喜道:“所以现在不叫娘娘改叫太后了吗?”

如果说从《甄嬛传》到《芈月传》是一场穿越,那么这次的赢家依然是曾经被宠冠六宫且得一真心人的嬛嬛。在《芈月传》中,穿越而来的芈月出身于楚国王族独享父王宠爱,美貌绝伦而又冰雪聪明,一生中有 “帅气正太”黄轩[微博]带她坐旋转木马共谱初恋妙曲,有 “魅力大叔”方中信[微博]与她互称“老伯”“丫头”满足她的“羞耻公举梦”,还有“套马的汉子”高云翔[微博]许她一世繁华。三个男子 “一见月儿误终生”,另有蓝颜知己若干,和她的男(备)人(胎)们一步步助她走上权力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

虽然如嬛嬛一样也有被迫出宫、受尽迫害的悲惨经历,但芈月依旧是开挂的人生,依旧是“所有男人都爱我,但我只求真爱”,“月儿冰雪聪明,却不肯害人”的高级玛丽苏做派,而那些曾经与嬛嬛在清宫中恩怨纠结的姐妹们,虽换了身份,却再次紧紧团结在她的周围。华妃娘娘不再恨她入骨,竟成了她的养母莒姬来疼爱宠溺她,那一生的孽缘终成膝下承欢。而曾经以命互托的瑾汐姑姑,转身成了她的生母向氏继续为她劳心劳力殚精竭虑。至于曾经同气相连的好姐妹眉庄,虽然由敢爱敢恨变成忍辱负重的樊长使,但却依然以她敌人的敌人的身份来助攻。

好一场散尽恩怨的穿越,只不过,华妃、眉庄、瑾汐匆匆互敬一碗酱油后,便可让位于新一代的“时代姐妹花”。

孔子传读后感(篇9)

《孔子评传》读后感

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属于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这套丛书由匡亚明先生主编,担任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的著名学者众多,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这套丛书荣获多项国家大奖,这套《孔子评传》更是由匡亚明先生亲自执笔撰写,老先生注重社会历史的研究,对商周社会经济也有深入探讨,这使得这部书成为文史哲交汇的巨著,而不仅仅是狭隘的个人评传。在孔子思想的研究方面,可以说匡亚明先生开创了最广泛的范畴,拓宽了研究视野,为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和我的孩子一起研读。

全书分十章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尤其当我读到关于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方法、实践等内容时,更是触动很大。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仍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在其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更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通过与孩子一起读这本书,我们有个小小的发现: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论语》中就记载着孔子采用哲理性的比喻来教导学生的事例。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就曾经总结性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子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是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善于引导我们的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并积极培养。

除此之外,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夫子教人,因材而异”的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以及“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习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在2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孔子的教育方法、至理名言,孔子的教学方法,对于今天仍然是有益的、适用的,甚至可以说是需要提倡和强调的。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多么精辟的教育观点,是多么辩证而又统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被我们牢记,更是被世界所牢记,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孔子传读后感(篇10)

今年的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做《失落的一角》。这个故事里的圆,因为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它动身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

一路上,它唱着歌向前滚动。旅途艰辛,有时候要忍受日晒,有时候冰雪把它冻僵了,有时候掉进了洞里,有时候碰了壁……

因为缺了一角,它不能滚得太快。但是这样以来它可以停下来跟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候蝴蝶站在它头上跳舞……它甚至在艰辛的旅途里也发现了一些好玩开心的事情,比如一溜烟地下山……

它走了很远的路,也找到了很多失落的一角,可是有些太小了,有些又太大了,有些太尖了,有些又太钝了。后来它终于找到刚刚好的一角,合适极了!它很高兴,因为再不缺少什么,它滚得很快,从来也没有这么快,快得停不下来,不能跟小虫说话了,也不能闻到花香了,快得蝴蝶也不能在它身上落脚了,甚至它连歌唱也不能了……后来它累了,它把那一角轻轻放了下来,从容地走开,唱着歌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可以变好事,有些事情不需要追求完美,即使完美了,也不一定是好的。

缺憾,有时候也是一种美!!!

孔子传读后感(篇11)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

——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孔子传读后感(篇12)

孔子,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我对孔子并不熟知,利用这个假期,才认真地读了《孔子传》。读了以后,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孔子的学习方法。

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梁叔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虽然长相丑陋,但从小聪明颖悟,活泼好学。受其母的影响,小时候的孔丘就对周礼特别感兴趣,并努力学习。终于学有所成。

孔子学习,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他曾经为了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了请教郯国君王,不顾寒冷在雨中等候数个时辰,感动了鲁国的仲孙大夫,终于为他引荐,郯子也热情地详细解答他所提的问题。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理论和弹琴。在习琴时,一连三日,足不出户,一日三餐,全由干粮充饥。第四日,师襄子觉得他第一首曲子已然纯熟,建议他学习新曲,而他认为自己的技巧还不纯熟,故又习了三日。此时孔子所奏的曲子,技巧纯熟,音调谐和,韵味无穷。师襄子又让他习新曲,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也没有体察出曲作者的为人,因此又习了三日。孔子习琴的第十天,他所弹奏的曲子,师襄子也听得如痴如醉。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学习,选择了学习内容,心无旁婺,一心钻研,不学习到其精髓绝不放手。而且孔子学习,绝少三心二意,一味图多。孔子博学,但都是一类类的学习所得,并且每学一类,他必深钻之。

由此,我想到了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我们要求颇多,孩子们往往囫囵吞枣,不尽其然。倒不如每每准备教给孩子们些什么知识,定让孩子们吃准吃透后,再作二想。孔子自身勤奋好学,也教育他的弟子们勤学苦练。

勤奋好学,成就了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传读后感(篇13)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孔子传读后感(篇14)

孔子,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我对孔子并不熟知,利用这个假期,才认真地读了《孔子传》。读了以后,有以下一些心得:

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聪慧过人,起初他的母亲教他读书识字,但是渐渐地他母亲发现,孔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就让孔子跟着他的外祖父学习“六艺”。由于孔子的勤奋好学,他的博学多能,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开始有人登门求教,那个时候收下了第一个弟子颜路,即颜回的父亲。

孔子学习,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他曾经为了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了请教郯国君王,不顾寒冷在雨中等候数个时辰,感动了鲁国的仲孙大夫,终于为他引荐,郯子也热情地详细解答他所提的问题。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理论和弹琴。在习琴时,一连三日,足不出户,一日三餐,全由干粮充饥。第四日,师襄子觉得他第一首曲子已然纯熟,建议他学习新曲,而他认为自己的技巧还不纯熟,故又习了三日。此时孔子所奏的曲子,技巧纯熟,音调谐和,韵味无穷。师襄子又让他习新曲,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也没有体察出曲作者的为人,因此又习了三日。孔子习琴的第十天,他所弹奏的曲子,师襄子也听得如痴如醉。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学习,选择了学习内容,心无旁婺,一心钻研,不学习到其精髓绝不放手。而且孔子学习,绝少三心二意,一味图多。孔子博学,但都是一类类的学习所得,并且每学一类,他必深钻之。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艺”者72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总结出了一整套治国平天下之道和教学经验。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他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他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解答。他的学生中有的性格粗鲁、憨厚,有的耿直、淳朴;有的擅长舞剑,有的长于辞令;有的谦虚,有的逞能;有的适合教书,有的适合做官……孔子总能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心服口服。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们,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差万别,老师在没有对他们做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就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让他们做到一致,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老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来。

孔子传读后感(篇15)

楚国的芈月小公举诞生了!然后这个小公举怎么披着主角光环颠覆楚国、再颠覆秦国的故事。

最初听到俪俪要拍新戏《芈月传》,心情无疑是雀跃的,但不免担忧该剧的收视率是否能赶超《甄嬛传》,因为该剧不同于《甄嬛传》的儿女情长、尔虞我诈,芈月传更侧重于历史,会担心剧情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其中错乱复杂的关系会让人混乱,但看完小说以后,我相信《芈月传》值得你的期待,芈月传会是一部大气的作品。

不可避免的,大家会拿《芈月传》和《甄嬛传》相提并论,并会先入为主的给芈月传扣上宫斗的帽子,芈月传不可避免的会有宫斗的情节,但更多的却是政治上的斗争,但我相信只要剧情好俪俪演的好,收视神马的都不是问题!如果想更好的了解人物和剧情,建议大家把小说完整的看一遍。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大家的期待下,《芈月传》的片花终于出来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但依旧让人大呼过瘾,片花中无论是大气磅礴的景观、精美的服饰,多变的造型,还是俪俪的演技都没让大众失望,片花中的芈月给人的感觉就是俏皮和霸气,但如果只从片花来读透这位“铁血太后“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是建议大家看看小说。

简介:根据蒋胜男同名小说芈月传改编《初稿题为《大秦宣太后》,讲述了秦昭王母亲芈八子传奇的一生。

据兵马俑上的残存“芈月”和阿房宫瓦上秦惠文王妃子“芈月”的合体陶文而来,人们推测芈八子名叫芈月。

芈八字是楚王的女儿,为楚王的妾所生,芈八子也称宣太后,相传芈八子城府极深、雄才大略,在秦国把持朝政呼风唤雨近40年。

中国历史上,太后这个称谓始见于她,太后专权亦自她而始,实为千古太后第一人。

《芈月传》的背景就在战国中后期,战国,并非指某个国家,它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群雄并起、百家争鸣,让人热血沸腾的火一般的时代。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

文/曹荣茂

经典句段:子路也问道:老师,大家都说学习有很多乐趣,我似乎不能体会,大概是学不会他们的东西吧?

孔子对他说:从知识中发现乐趣并喜欢上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像用木瓢去装树叶上滴下的露水一样,一滴一滴地盛满了,一口喝下去,才能品尝到它的甘甜!仲由你的起步比其他人要晚,所以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学习要在生活中随时学,学了随时反省随时复习,要有恒心,不怕寂寞,当你学业有成的时候,就会感到内心真正的快乐了。

读后心得:孔子只所以成为圣人,大家的榜样,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1、有一个good mother。孔子的妈妈是颜徵在,为了辅导孔子30多岁就去世了。孔子的妈妈从小就教孔子周礼,又让孔子拜老子为师,为孔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有一个好家长,好父母也很重要。我妈妈就给我报了一堆辅导班,希望我考个好初中,好大学。毕竟父母望子成龙吗,我也会好好学习的。

2、人不知而不愠。孔子学有所成以后,想要参加季平子举办的飨宴,但是被季氏家臣阳虎请了出去,孔子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的离开了,孔子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气度也是值得学习的。我遭爱了委屈,肯定会发火,一次,我上课没说话,老师硬说我说了,当时我特别讨厌那个老师,其实我完全没必要生气,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心平气和才是正道。所以人不知而不愠才是要努力的方向,这又让我想起了但丁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3、学就学好。孔子曾经和别人学习音乐,同一首歌学了好长时间,并不是他不会,而是要寻找其精髓。学完以后,弹的比他老师都好。我们也要这样学才有效果,不能样样都学,样样稀松,跟鼯鼠一样。我认为学就认真学,学好一技之长。

4、渴望知识,孔门立雪。孔子小时候在他外公家学习,一次,他有不会的地方,想去问外公,可外公正在睡觉,他就在院子里等着,外面天寒地冻,孔子就跑步让自己暖和,一直等到外公醒来,孔子这种好学的精神也成就了他。我们也应该这样虚心好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5、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知礼,想实现天下大同,当然这不现实,孔子还是去做了,孔子就这么执着,努力改变着当时混乱不堪的局面。我们也一样,只要是对的就去做。有一次过红绿灯,其他人都跟箭一样的飞了出去,协警阿姨在后面喊:别闯红灯。 可是没人听她的,其中一个还不屑地扭头看了她一眼,她能改变当时的风气吗?很难,但她还是做了,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孔子最可贵的地方。

《孔子拜师》读后感三篇


引导语:《孔子拜师》这片文章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而有关《孔子拜师》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篇一:《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圣人。

上月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从文章里我读到了: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很爱读书,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老师,有三千弟子在接受他的教育。可是孔子还很虚心,他还想更上一层楼,他听说比他大三十岁左右的老子是一个德高望众的老人,于是他离开曲阜去求学。在老子那里他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把所有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他。他们都是学问很高的圣人!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都是流传至今的学习名言。孔子那么高的学问了,还仍然很谦虚,我的成绩还不是太好,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孔子读书的时候环境很差,还要刻苦读书,三十岁了还继续学习,一直不放弃学习好的品德,每天要求自己进步一些,我要向孔子学习,考上中国最高学府北大,做一个对作为的人!

篇二:《孔子拜师》读后感

今天,放学回家后,我从书柜里拿出李一本写的孔子拜师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在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再说,越是研究学问,越应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子很感动,就收了他这位学生。此后,孔子每天不离开老师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习结束了,辞行时,孔子恳求老师给予临别的教诲。老子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说:“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你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对我的尊敬叫我感动。”孔子听了老子的话,连忙行礼。回到家乡。孔子在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称赞孔子的学问,也很尊重他。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孔子是一位热爱学习、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篇三:《孔子拜师》读后感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

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掌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单,“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连我最得意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骄傲自满的结果,我后悔地流下了眼泪。我深刻地懂得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是不能满足的,是要我们不断汲取的。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妈妈带我去看《孔子》这部电影。

孔子,姓孔,名丘,山东曲阜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一开始只是一个中都大夫,后来因为鲁君知道孔子把他管理的地方治理的很好,所以就提拔他做了大司寇。当时的相国季氏家族的季平子死了,他生前要求把他喜欢的人给他陪葬。其中有个小家奴跑了,被孔子收留。第二天上朝,季平子的大将公孙纽对孔子说:季相国生前要求我们把他最亲近的人给他陪葬,这小家伙应该还给我。孔子微微一笑,说:将军是季相国最亲近的人吗?公孙纽说:是呀!孔子点点头笑着说:那就请跟着季相国去吧!公孙纽气得鞋子都掉了。看了这里,我哈哈大笑。

有一次,齐景公听说鲁国重用了孔子,就想找机会把孔子和鲁君围困在山谷里。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孔子先派出十辆先锋战车在齐军前叫阵,再让自己的弟子用一百辆牛车在山后呐喊助威,吓得齐军马上就撤退了。更为厉害的是,他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汶上三城。孔子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啊!

后来孔子被迫来到了卫国。君夫人接见了孔子,但是孔子觉得卫国局势不好,所以离开了。孔子带着众弟子来打菜国的时候,接到要冉由去解曲阜之围得消息。孔子让冉由先去,自己带着众弟子过一些时日再走。在路途中,孔子失去了颜回和子路。几年之后,孔子回到了故乡曲阜,写下了《春秋》这部书,然后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三岁。

这部电影把孔子的一生表现到了银幕上,我们要向孔子学习。

孔子读后感范文二

很早就想深刻了解这位影响中国文化,或者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文化基调的先哲。他创立了儒家文化,他开辟了贫民教育时代,更是弘扬了周礼,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尽管在政治上他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教育和文化思想上,他给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当今世界也具有很高的学术威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就说明这点。一直想抽点时间把他咀嚼一遍,可直到毕业前夕才看完,慨叹孔子的一生,慨叹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以追求周礼治天下的愿望,慨叹他有教无类的思想,慨叹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仪观念。要慨叹的太多太多

孔子,字孔丘(前551-前479)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人也无法比肩的。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实际上是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物。说他平凡是说他出生于春秋时代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丧父,生活贫苦,为了糊口,他曾做过一些上流社会所不齿的下贱工作,他也曾因为处境的贫寒而被鲁国的大贵族们拒之门外,遭到凌辱。在那个礼乐征伐自大王出转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向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最后转向礼乐征伐自陪臣出混乱局面,像孔子这样尊礼的人必然不能让当时掌权的大夫欢迎,所以孔子的一生政治生涯异常不顺,可以说是无所建树。

吾十五而志于学可以说孔子明白学习之道还是比较早的,估计我二十五才能志于学,从那时起孔子开始潜心学礼,早年的孔子就追求对周礼的把握,每每醒来恐己周礼不足,足以看出孔子对礼的重视。三十岁前孔子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物,大约在三十岁左右,他的学问才渐渐被社会所接受,声名也逐渐远播,但是他任然是个手无寸权的教书先生。直到51岁时,他才时来运转,登上了鲁国政坛,由中都宰、小司空而做到大司寇,并且摄相事。可正当他准备一展政治才华、进行理想中的社会改造工程之际,由于他触犯了鲁国大贵族的既得利益而被无情的赶下了鲁国的政坛,短短三年政治生涯就像滑过夜空的流星那样转瞬即逝了。

从此,他开始了长达14年的自我放逐式的漂泊生活。他带着一群弟子,到处宣扬她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国度。他的足迹遍及中原大地,多次出入卫国,被逐于宋国,困于陈、蔡之间,徘徊于楚国的边陲,可谓历尽坎坷,四处碰壁,却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的夙愿。最后不得不以68岁的高龄重返故土鲁国。

回国后,他被尊为国老,但也无非是贵族政治花瓶中的摆设而已。73岁时,这位老人在寂寞中离开人世,结束了他平凡的一生。

孔子毕生做出的最突出贡献要数他为抢救濒于灭绝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种优秀文化都必须建立在独特的文化基石上,基督教文化之《圣经》、犹太文化之《旧约》、佛教文化之《佛经》、伊斯兰文化之《古兰经》等都有力的证明了这个结论。因此,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石,那么中国文化又从何谈起呢?我们的文化基石就是人所共知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它承载这中华民族文化最古老的信息,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那世世代代都汲取那里面的营养,并且结出令世界惊诧的累累文化硕果。而这些古老而宝贵的典籍正是孔子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精神、用毕生的精力从那个动乱的岁月中抢救出来的名族文化瑰宝。所以我们应该永远感谢孔子。

一句话总结孔子:伟大的教育家、保守的思想家、失败的政治家。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孔子如来》读后感 5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孔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