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000字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读《大国的兴衰》有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玄黄

简介:1500年以来世界主导力量的影响力,从区域性到全球性,从单领域到多领域,构成了世界历史的缩影。

在《大国的兴衰》书中,保罗·肯尼迪回顾了五百年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的兴衰更迭,这些大国和他们的国家行为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以来决定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动力;并且分析了促成这些权力与力量中心得以翻云覆雨所依赖的发展因素与生存模式,以及伟业所不能摆脱的日落西山为人所替的命运之因。在这个历程中,新兴大国的聚合力随着越来越紧密发展的世界历史,更加顺利的替代前任,并且更加成功的左右着世界的格局,至少五百年以来如此。

这种聚合力表现在大国在不断地优化权力、国家以及世界结构(现代化军队、代议制政府、中央银行、殖民体系……),不断地扩充自身的影响力,这也是一个大国的标配。简单来说,这种影响力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五百年来首屈一指的大国,是从地区性的大国到全球性大国的转化。通过新航路开辟而兴起的暴发户西、葡两国,他们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深入到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在拉美和西太平洋的殖民只能说明当时的大国影响力还是区域性的。更加明显的表现是德国和法国,二者在全球性方面与英国有天壤之差,但他们都是数百年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虽然德法更执着于欧洲大陆的霸权,是天生的陆权国家,这也表明了单就影响力而言他们只能算地区性的大国。英国显然是全球性大国的代表,但他的“成果”在二十世纪中叶后基本为美苏所瓜分。美苏的影响力,毫不客气地说,覆盖了这个世界上存在文明成分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力大的惊人,这是地区性大国所做不到的。

大国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它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从单一或者说少领域扩展到多领域的过程。地理发现以来的世界大国,最初通过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从军事领域或者说单纯的征服掠夺影响世界,继而不再依赖这一野蛮行为,采用相对文明的贸易和政治和关税来影响世界,大英帝国加速了这一深化过程,他在语言、文化、政体等方面影响了几乎全世界。二十世纪以来江河日下的英国,由于他本身不再文明领域内领先世界,所以渐渐被美苏所取代,两个超级大国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影响力,大到决定世界战争和人类存亡、小到游戏一样的干涉一国内政,更换一国政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学术等诸多领域深刻地决定了许多现代国家的基因。

从英、法、德等国家主导世界到美苏主导世界,当中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后二者在国土、人口和资源上更有优势。在全球国家和民族主义泛滥的时代里,前三位所拥有的殖民优势已然损失殆尽,故而同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美苏的本土优势把他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中国目前在经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等硬性指标上优势明显(印度和巴西也是如此),但迈向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路,真正的崛起是要在文化、人类优良思想成果、学术和科研等层面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分量,质言之,话语权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中国的国家崛起还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挑战,国家发展和政治文化在骨子里不被西方所接受,并且一直受制于国际上的遏制。客观的说当下中国难以对美国霸权形成有力的挑战,但美国却担心的是中国的潜力和未来。

上一次的世界权力权柄的交接,是在两个文化基因高度相似,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良好的政府与民间友谊的国家间进行。但中国远未达到挑战世界领导权的程度。一个一百零几年前还存在着绝对君主制,六十多年还没有统一、三十多年前还十分封闭、至今国家发展尚不均衡的国家,崛起的道路仍然遥远,换言之中国的当下的重心应当是发展而不是自矜和着急于超越。

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史的意义——《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000字


读史的意义——《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000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珍视记忆的民族,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足可见古人对记录历史的重视程度。

放眼中华千里江山,高山,河流,平原,草地;山山水水,或壮丽,或秀美,或荒凉;在这山水之间,无数生灵代代繁衍。那人类呢?人,总不满足于一代一代人,应随着季节的变化更替,反复重复着一个出生—--死亡的轮回过程,人不同于其他生灵,人总在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向何处去?想通过这终极三问,跳出出生—死亡的轮回,不想再像动物一样一代代重复复制着自己。

人类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认识自己?那只能通过记录自己身上发生过什么,才能感觉到,自己似乎是活着的,才能认识到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并不是不断重复,而是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不同,每一年有每一年的意义,对于没有记忆的人,似乎是感觉不到时间是在流动的,也就感觉不到活着与死亡有什么区别,活着如同死了,死了好像是另一种活着。

史籍,是沟通现在与过去的最好桥梁,有时候,历史像是一面会讲故事的镜子,我们能通过历史知道自己的过往,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在时间的河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可以从镜子中观照出人类自身,认识到我是谁?什么是我?什么是人类?善良是自己,邪恶亦是自己。人清楚的认识和定位自己,才能知道今后自己该怎么做,该走向何方。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编写,是我国最大一部编年体通史,从公元前403年一直到公元959年,记录了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选取与国家兴亡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编撰成书,其目的就是为总结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以鉴后世。《资治通鉴》一书,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史著价值,读书笔记司马光在编撰过程中,不单参考正史内容,也收录一些野史杂记的内容,丰富的史料,对于后世考证史实有极大帮助,提供了诸多线索和思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史书编撰不是单纯的记录事情,作者对历史的叙述是需要采用文学技巧的,有的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很值得反复鉴赏阅读的,这也使得《资治通鉴》一书有很高的史著价值。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的作者,张国刚教授,对读史的意义说过这么一番话,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来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我们熟读这种残局,我们就能下棋了;我们熟读历史,我们对人间的这些不同的挑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道理往往是抽象的,历史是具体的。抽象的道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就能使我们明白权变的道理。

为何读史?读史至少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读懂棋局,领会棋局中的奥妙,做到旁观者清。当局者亦清。作者:包志伟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000字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000字:

作为管理者,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中,张国刚教授记述分析了这么一个故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有一次魏文侯宴请田子方,欣赏音乐。魏文侯说音乐好像不太对称,“钟声不比,左高”,就是编钟的左右两边声音不对称,好像左边声音高一点。田子方就笑了,没吱声。魏文侯很迷惑,问:你笑什么,难道不是这样吗?田子文说:“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就是说,为国君的应该致力辨别官员,就是你需要明察担任官职的这个人是否称职,而不是亲自干预这个官职的具体业务。现在以你对声音的评论,我担心你对官员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管理者,自己应该首先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时候,权力在握,不等于能力在握,更不等于人心在握。

曾经,我和表哥一家坐车外出,表哥驾车,山路险峻,车内的外婆和大姨内心恐惧,不断指挥表哥左让一石,右让一坑,惊呼减速之声,不绝于耳,表哥只能频频说:我看到了。我不禁调侃道,三人开一车,还是不会开车的人指挥会开车的。毋庸置疑,大姨和外婆是此车最高领导,表哥是具体执行的人,两位领导,握有统领全车,指明前进方向的权力,但是只有表哥一人具有专门的驾驶技术,两位领导权力虽大,但是对驾车技术可是说是一无所知。读书笔记此时,作为领导,只要指明目的地,偶尔提醒车速就不失领导之威,非要插手开车,要求左让一石,右避一坑,则是越俎代庖,有权力,不等于有技术,越俎代庖,不但影响具体执行人执行任务,增加危险,还会让自己暴露无知,威严扫地。家里的两位领导该怎么做呢?应该等回到家,再启动人事考察程序,罢免司机,下次不要他开了,理由是,司机开车不安全,换一个人开就好了。

实际上,这个生活小事和“君明乐官,不明乐音”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奉上这个趣事,以供大家喷饭。

作为管理者,应该谦虚和自律,谦虚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领导不是神,怎么可能什么都懂,抱着谦虚的态度,才能认识到手下的才干,谦虚的人不嫉妒,不嫉妒,才不会专权任性,才能把手下安排的妥当,让其人尽其才,同时,领导要自律,权力有着极强的腐蚀力,稍不注意,人格就会被权力腐蚀、异化,总想处处显示自己能力超群,要盖住手下,防止手下抢自己风头,领导只有严格自律,管住自己权力不乱用,不动辄去打压手下,显示自己,才能让别人从内心真正的尊重自己,同时,事业也才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台阶。

总之,优秀的管理者,可以没有超群的本事,但必须有广大的胸怀。同时,从国家或者组织层面来说,对权力的约束,不能只寄希望于领导的道德自觉,有时候,在利益面前,道德的约束力是极其薄弱的,这时,就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体系,来为领导或者管理者框定一个行为的下限,制度约束总比道德约束可靠得多。作者:包志伟

商鞅变法之殉法——《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500字


商鞅变法之殉法——《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书笔记1500字:

在秦孝公死前的五个月,一个叫赵良的找到了商鞅,劝商鞅放弃权位,归还秦孝公赏赐给商鞅的商淤之地,以求得晚年平安,但是,商鞅并没有听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在秦国变法得罪了很多人,赵良和他谈话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就死了,秦孝公一死,老贵族集团,立马开始反扑,商君逃到边关,想住店,店家跟他要“验”,“验”就是秦朝时候的身份证,“验”上面记载着人的姓名,脸型,肤色,身高等信息,在出土的里耶秦简里,就有许多类似身份证的竹简。商鞅立的法,到最后,连自身也逃不出法的制裁,不知道,商鞅是该庆幸变法得到成功,还是该哀叹自己的人生,商鞅选择了后者。不久后,逃亡的商鞅还是被抓住了,秦惠王车裂了商鞅,商鞅家人也未能幸免。

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并不是说一点弊端没有。商鞅之法,极其完备,可操作性强,但是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压抑”。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的挤压,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虽然,变法可以给许多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自由空间太少,生活太压抑,人民不是任人驱使的牛马,他们也有思想。说到根上,商鞅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站在统治者一边,从高处俯视人民,人在他眼里不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而是一种称霸天下的资源。商鞅,一方面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主张全民皆兵,生产备战的国策,他的政策对人民的依赖性很强,但在,另一方面,商鞅又不相信人民,对人民的力量十分提防,在基层管理方面,采用什伍保甲制度,用制度控制人民,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用愚民政策,打压儒学,提倡实用主义,用“利”和“名”来驱使人民,防止人民思想觉醒。总之,商鞅的政策,本质上属于一种战时政策,战时全民皆兵政策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国力,但人民极其疲劳压抑,在精神文化方面又没有释放这种压力的出口,时间一长必定激起民怨,这种战时体制的国家形态,是不正常的,一个国家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宽猛相济,注重养民,注重全面发展,而不能急功近利。

商鞅是个怎样的人?司马迁给他的评价是刻薄、少恩,虽然司马迁是站在儒家正统的角度评判法家人物,但也并非全是偏见。刻薄,商鞅执法,刑罚手段多为肉刑,过于残暴,太子老师,公子虔,被割去了鼻子,商鞅自己甚至被车裂,全家处死,并且入罪标准又低,很容易就会犯罪,对人民过于苛刻;少恩,那就是商鞅之法,驱使民力过甚,压缩人民自由过度,不懂养民之道,只知压榨。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极负面的,但结合司马迁身受宫刑的背景,他对严刑峻法,法家学派的憎恨也是可以理解的。

司马迁认为,商鞅,在赵良谈话后,不能急流勇退,交出封地,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记》也大篇幅记载和赵良和商鞅的谈话,谈话从侧面反映出变法弊端,但是,商鞅之死的根源是触动贵族利益,商鞅手握着权力,都难以保全自己,要是他交出权力,真的能换得晚年的平安吗?商鞅是一个利他型功利主义者,他得罪很多人,但是他确实为秦国的前途所得罪的,他的政策有弊端,但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商鞅,我是佩服他的,一心为公,为实现秦国富强,不惜身死以殉法。改革,哪有不牺牲的,历史正是被一个个不避危险,不惜己身的人推动着。商鞅虽死,但商鞅之法长存!作者:包志伟

大国担当——《世界是红的》读书笔记1000字


大国担当——《世界是红的》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这个世界经历了两个霸主的管理。一个是英国,一个是美国。英国称老大的时候,正处于大航海时代,欧洲个别国家的船只,开始满世界跑,每到一个地方就殖民,把当地的人们奴役或杀掉。那个时代,谁的航海技术最发达,殖民地最大,谁就是老大。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就是与英国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渐渐强盛,加上苏联解体,成了世界的新老大。它带领世界开始自由贸易、金融活动,开发了互联网等等一些现在我们看到的东西。但是,这个体系终究会有问题。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领导世界。他们的依据,一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二是从军事、科技的角度来看。翻看网上的一些论述,都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认为可以取代美国的认为,美国的经济快不行了;不认同的说:中国要从经济上赶上美国,还要N年。从科技、军事入手也是差不多的说法。这就很让人疑惑,世界上发生的事也不好判断,如美国连续退出他们自己建立的国际组织;“萨德”问题、南海仲裁等等,这些都表现出美国对中国的不安,而外国教授分析,中国从经济上赶超美国,要到二十二世纪。

就算中国可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头羊。中国可以把世界引向何方?是重走美国的老路,一切向“钱”看,还是倡导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这一点领导人很清楚,要文化重建。但要怎么重建,这是一个大课题。现在中国民间的热情很大,但大部分的品质不够,方向也有些偏差。而政府的作用没有起来,光是跟着领导喊口号,把高考的古文分调高,在街头贴经典的句子等等。读书笔记这样一点实际效果都没有,现在还有很多人,连中国文化是什么,都不太清楚。还以为会弹古琴,会背古诗词、经典,就是文化。虽然这些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精神并没有真正彰显出来。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好的途径就是教育,只有把教育做回自己,“中体中用”,新一代人就会很不一样。但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有老一代人怎么办?幸运的人接触到了,吸收了,但还有跟多的人没有,怎么办?如何做教育的改革?这都是难题。

当然,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文化重建,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就十分有意义,“一带一路”的要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中的“文化包容”的格局就很大。西方人就做不到,还打了不知道多少场战争。这也是重中之重,“文化包容”做到了,伊斯兰世界的问题也就好办了。

未来,对中国、对我们个人,都有大考验。如何面对外面的问题,如何把握自己,还是要边行边修。中国的担当,需要大家的力量。学生:翰如

相信《读《大国的兴衰》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