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莫扎特读后感 > 地图 > 莫扎特读后感

莫扎特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莫扎特《紫罗兰》的情感表达。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莫扎特《紫罗兰》的情感表达”,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的情感表现

艺术歌曲《紫罗兰》是莫扎特于1785年6月8日创作的。歌词是歌德于1775年创作的歌唱剧《爱尔温与爱尔米雷》中的一首诗文。诗中描写一位青年人爱上了一位轻薄的女子,诗人借诗歌抒发了对往日爱人的思念和向往,以及至死追求爱情的坚韧与勇敢

本文将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的歌词中所描述的爱情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一是紫罗兰渴望爱情;二是紫罗兰爱情幻灭;三是紫罗兰为爱牺牲

(一)歌词中对渴望爱情的情感表现,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首先描述了紫罗兰对爱情的渴望。诗人通过以花喻人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的紫罗兰代表了像诗人一样对爱情充满梦想的千万个单纯的少年(少女)。歌词中写道:草原上一朵紫罗兰,低头开放无人欣赏,是可爱的紫罗兰。这是一种典型以大衬小的表现手法,用草原的辽阔来衬托出紫罗兰的渺小与特殊。低头开放无人欣赏展现了紫罗兰谦逊优雅、默默无闻朴实的性格特征。当牧羊女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的时候,紫罗兰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啊!紫罗兰它想,但愿我是世上最美丽的花,在短暂的生命中等待心爱人来采下佩戴在她的胸前。只要能享受幸福的一刹那。原本谦逊而略带羞涩的紫罗兰内心情感随着牧羊女的出现开始逐步升温,并第一次表现出愿意为喜爱的人牺牲的心理

(二)歌词中对爱情幻灭的情感表现,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紫罗兰爱情的幻想美好而又脆弱,诗人仿佛有意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悲剧的伏笔。牧羊女走过来,她根本没有留意紫罗兰,而是一脚踩下将它践踏,可怜的小花倒下并死去。悲剧性情感的刻画体现出紫罗兰的无奈和悲情的命运,同时也激发起人们的同情甚至是愤怒。紫罗兰还没来得及开口讲出一句有关爱情的甜言蜜语,就被自己爱慕的人践踏而死去。这部分歌词的情感出现了转折,体现了情感的戏剧性承接

查字典[CHAZIDIAN小编]

(三)歌词中对为爱牺牲的情感表现

紫罗兰倒下了,死在心上人的脚下。歌词表现到此处悲伤的情绪再次出现转折。紫罗兰至死仍然兴奋地想:只要能为你而死,死在你的脚下,即使死去也是幸福的。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的这种表现手法其实在我国的民歌歌词中也有体现。比如,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万》的歌词中写到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小羊皮鞭与抽打这些会让人联想到悲伤、痛苦等情感的语言用在表现爱情的主题上时产生了相反的效果,爱的情感被表现得更加深刻。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这种大悲大喜的情绪转变,使得紫罗兰纯洁爱情中真正值得称赞的内容充分得以表现

二、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旋律中的情感表现

虽然《紫罗兰》这首艺术歌曲篇幅相对短小,但是歌曲在旋律上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感。歌曲的旋律调性发展为G大调一d小调一G大调,作品通过鲜明的调性对比展现戏剧性特征,使歌曲旋律部分的情绪得以充分表达 音乐起始于明快的G大调上,进入演唱部分的旋律与之前的前奏一样,装饰音和附点处理烘托出紫罗兰优雅、纯洁的特征。乐句的音程从开始不断上升再到逐级下降,展现了紫罗兰默默无闻又略带羞涩的性格特征。旋律进行到第三乐句时,节奏形式几乎和前一句一样,在第17和18小节上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的体止处理也完全一致。音乐在这两个小节中做出了三个音符级进处理,一个拍子里两个相同音符的叠置处理,伴奏部分出现了跳音,表现了牧羊女正欢快地走来, 歌曲的第二部分作曲家将旋律调性转到d小调上,这部分由六个乐句组成,小调的旋律使歌曲戏剧性地转变为暗淡忧郁的色彩。第一乐句运用了几个下行音阶,表现紫罗兰陷入了爱情的幻想;第二句随着音程的大跳升高节奏也稍微加J决,表现了紫罗兰对爱情的虔仰与恳切。随后两组四度音程上行,突出表现了紫罗兰为得到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接着最后出现的一个乐句中音程再次做了下行处理,仿佛是紫罗兰一边叹息,一边沉浸在自己爱情的幻想中紧接着旋律做了短暂的上行处理,预示牧羊女已经走近。后面的乐句用了几处体止,表现紫罗兰的激动心情,随后出现半音和弦的上行推进,使情节变得愈发紧张51至53小节突然慢下来,用了两个半音的下行模进,那好像是垂死的紫罗兰的呻吟,同时也巧妙地衔接了第三部分,使之顺利完成转调。第三部分转回G大调,由两个乐句组成。在这部分里音乐速度突然紧凑起来,大调的明亮色彩使音乐情绪也突然昂扬起来,表现了紫罗兰视死如归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情感

三、演唱者对莫扎特艺木歌曲《絮罗兰》的情感表现

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擅长演绎莫扎特的作品。她那优雅清丽的嗓音表现的情感细腻而又恰当,将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中的情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施瓦茨科普夫演唱《紫罗兰》开始的几个片段处理得比较优雅、缓慢之后的音乐表现随着她自然顺畅的咬字和深厚的气自、功底使声音的效果呈现出连贯、紧凑的感觉,使歌曲的情感明快而又含蓄。随着歌曲中人物情感的转变,她的歌声也随之深沉,像是在喃喃自语又显得心事重重。尤其在表现紫罗兰倒下死去的部分是比较难控制的,她强大的气急控制力和良好的声音位置使声音效果圆润又不失激昂。施瓦茨科普芙演唱的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始终围绕着旋律婉转地歌唱,她并不过分追求声音的力度和音量,而是从作品需要出发寻求情感的表现。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罗曼·罗兰传》读书心得1500字


做伟人的意志在每一个伟人心中萌芽。在茨威格的《罗曼罗兰传》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奋斗了好几十年的其他伟人相比,罗兰这位当时的新手从不孤立于时代去创作纯文艺的作品。他总是朝着高尚的道德德目标奋进,他的抱负是那么执著,总是力争创造不朽的丰碑。他的目标就是要创作一幅史诗般的壁画,绘出一 幅丰富多彩的图画,完成一部全面的史诗般的作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选择的榜样不是他同时代的文学同仁,而是时代的英雄。他的目光远离当代的生活、繁琐的事件。他认为托尔斯泰才是自己真正的导师和文学大师。虽然他很谦虚,但他仍然能感到自己的作品会类似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作品中将体现出像歌德一样的知识、才能、广泛的兴趣,还有巴尔扎克的丰富想像力,瓦格纳《普罗米修斯》的反抗精神,而不像同辈作家那样,只关注物质上的成功。他仔细琢磨了这些榜样的生活,从他们身上吸取勇气。他钻研了他们的作品,使自己能按照那样的一种尺码创作,摆脱平庸。他的热情宛若虔诚的宗教徒。罗兰尚不敢将自己与他们相比,他认为他们的作品是那样伟大,像划过天际的流星,散发出绚丽永恒的光芒。他梦想着创造西斯廷教堂似的和谐的交响曲,莎士比亚式的历史剧,《战争与和平》式的史诗,而不仅只是写出《包法利夫人》,或是莫泊桑式的故事。在罗兰心中,创作世界是无时间性的,他的创作激情让他去追求永恒。
单靠热情和勤奋绝不能催生出卓越的成果,必须在这其中加入道德作为杠杆,彻底动摇旧世界的精神基础,而罗兰具有的道德力量在现代文学史上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早在他成名之前,当他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新手时,他就在作品中向世人昭示了对战争的态度,并且独树一帜地反对当时的感伤情绪。他这种特立独行的英雄气质、大无畏的精神,明眼人在当时就看得很清楚。为了向世人展示罗曼罗兰的这种崇高精神,茨威格以其如椽之笔描写了一向唯唯诺诺、随波逐流的人绝不会成为英雄。在同一时代的人当中,罗兰一直胆识过人,作品构思宏伟。他也不像那些眼高手低的学生,只是梦想着写出《伊利亚特》式的史诗或几部连续的巨著,他脚踏实地地创作着。在当时火热的世界,他离群索居,以一贯具有的大无畏精神进行创作。当他在经济上捉襟见肘时,依旧提出要重新塑造一代人的精神,这源于他坚定的意志。罗兰不是为了短期目标,而是为了遥远的未来辛勤地工作着。他在工作中宛如宗教信徒般虔诚,就像中世纪建筑师一样,他们在心中抱定为上帝建造教堂的目标,至于自己是否能亲眼目睹教堂的完成并不重要。在这当中,勇气是他行为的支柱。罗兰的人生格格言可以用他给《埃尔特》的题词来概括:我无需嘉许给我以希望,也无需成功激励我坚持。
在茨威格《罗曼罗兰传》中对罗兰的作品评价中可以看出,他那宏伟的伟人意志会自然而然地以它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罗兰从不写孤立的主题,也从不涉及纯感情或纯历史方面。他的创作被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现象所吸引,被伟大的信仰所吸引。罗兰的创作,让他的思想注人到千百万人的脑海里。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代人都被他的思想点燃 。
年轻的诗人罗兰牢记席勒的名言:幸运的时代只为美好效劳,赢弱的时代需要以过去的英雄为榜样。 罗兰以虔诚的信仰,曾以戏剧的形式向世界发出了英勇无畏的呼吁。他热切地呼唤整个民族走向伟大的未来,但是却没有得到任何响应,而他的信仰却仍然坚定。因为他很早就已经知道,真正的英雄的奋斗目标不是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不是为了个人的成功,也不是为了人人都有的思想,而是为了整体,为了整个人生。如果因为害怕孤独就放弃斗争,那么他就是一个弱者,一个在困难面前退缩的懦夫。这种人实际上是个骗子,戴着漂亮的假面具,尽力掩饰着普通人的悲剧人生,真正的英雄敢于正视现实。

《罗曼·罗兰传》读后感1600字


第一次读完茨威格的《罗曼罗兰传》时,我不禁肃然起敬。罗曼罗兰对光荣的梦想和渴望,对英雄的仰慕和追怀,是他得以向前奋进的内驱力之一。说到底,人类那追求荣耀和生命永恒不朽的冲动,是强烈而本能的。人类的灵魂就像蛰伏着的鹰单,永远期求着高扬和升华。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有着一腔灼热诚挚、亦瑰丽灿烂的英雄血的。它在我们脉管里不断地涌漾着、喧嚣着、刺激着亦鼓噪着我们的心念和精神。那是人类最宝贵的渴望和向往,它将维系着人类最后的圣殿和福扯因为,在历史狭小的舞台上,只有英雄和伟人,才能站到前台,列在前排,独领风骚。而绝大多数人,只能退而结庐,做一介平庸卑微、委琐难堪的升斗小民,哆哆嗦嗦地活在日常的琐屑细节里。至多,缩坐在台下的黑暗中,为英雄拍手喝彩,或掌声献花,成为英雄的陪衬和背景。所以有人说,英雄时代的勋章,虽经岁月千淘万谁,其本质和光泽,却永不会黯淡褪尽。
我们虽没有生活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我们读的是描写英雄的书籍,看的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唱的是颂扬英雄的歌谣,做的是成为英雄的美梦。有时常想,能够有过那样一段壮怀激烈的岁月,无论如何应是一种幸运。不过通过《罗曼罗兰传》,我由此洞悉了他这样一个真正英雄灿烂的内心,熟知了他崇高的灵魂。罗曼罗兰认识到,有一种比伟大的行动更加崇高的伟大,那就是苦难中的伟大。于是他创作了《英雄传》,借助英雄的热情,来寄寓自己变革奄奄一息的欧洲现实的理想。
就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而言,应该是指那些为社会整体、为生活本身进行不懈斗争的人,一种精神的英雄。他不是靠自己的地位、金钱、权势或功勋成为英雄,而是靠他庄严的激情和崇高的灵魂。他们往往除了赤手空拳的自己外,便一无所有,所以需要经历非同一般的精神磨难。他们往往胸怀大志却无用武之地,见识高远、追求执著却被看成迁阔酸腐英雄是那灵魂崇高、具有强大道德力量、为世界担当着苦难,却往往被讥为疯子、魔鬼的背时的人。
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也是需要英雄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并非完美无憾,我们的民族生活,也并非完美无憾。我们也仍旧需要召唤英雄,需要呼吸英雄们的精神需要用他们的纯净与崇高,来灌溉我们日渐渴燥诉裂的灵魂;需要用他们的坚忍和清峻,来滋润我们日渐委顿衰颓的生命,来振奋激荡我们胸中,那一怀日渐沉寂、落寞的英雄热血。
人生是艰苦的,在甘于平庸和琐俗的人来说,那是一潭死水,一潭任何风暴都不能激起一点涟漪的死水,又是一个深渊,为怪兽和野草所充斥的深渊,没有光华、没有幸福,是悲惨的,是沉重的。他们便在命运的侄桔和重压下苟且地存活着。而在那些不甘于平庸和琐俗的人来说,命运是一把长剑,自己就是剑的主人,能够制服多少敌蛮,完全取决于个人奋一斗的程度。
但是,你要记住:不管你显得平庸还是伟大,命运之神决不会无端给你一顶桂冠,或是一束鲜花。虽然,这不是一个诞生着袅雄和扼杀着冥顽的乱世,但这确实又是一个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绝对竞争着的世界。如果你读过杰伦敦,如果你熟悉斯宾塞,你就会发现,地球上每一个存在生命的角落都是一个纯粹的、每时每刻都在决定着胜与败的战场。要想超脱失败的压榨,让你的额头燃放出智慧的灵光,做自己的主人、做命运的主人,你必须奋斗。我们为什么活着?罗曼罗兰说:是为了更好地征服他,做他的主人。
或许我们没有恺撒凯旋时的光荣与伟大,没有丹桂拢住我们的发髻,玫瑰承住我臂们的脚跺;或许我们无缘再一次被罗曼罗愁兰写进他的《英雄传》,或许命运曾是不测的恐怖,征服的背后隐藏着侮辱的狰狞,御冬座的周遭显现狴犴的幻影,但是,朋友们,我们的追求可以是崇高的,我们的目标可以是伟大的,我们的意志可以是不朽的。在垂暮之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我曾经生存过,我曾经奋斗过,我曾经抗争过,我就是时代的骄子,上帝的宠儿。我已经用我一生的奋斗为自己写就一部历史上最辉煌的传记!我生存,因而我奋斗;我奋斗,因而我生存!正如罗兰在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里说的那样:他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忠于信仰。

《情感依附》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专家,历时30年,跟踪了76个被试者从出生开始直至30岁成年,期间通过婴儿期影像观察,定时回访孩子和父母,以及用心理学专用衡量工具来研究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

看完之后我感觉养育健康娃真是不容易呀,父母要有养育好孩子的信心,要乐观、有自律,要适时对孩子共情,要认可孩子的积极性等等,要不孩子一不小心就长歪了。

0~3岁时的记忆会在长大后一般会缺失,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保留在了孩子的身体上,尤其是早期母婴关系对孩子的安全依附影响巨大。所以如果重大创伤发生在0-3岁期间,其影响可能伴随孩子一生。随后联想到自己,我在孩子婴儿期有没有做好与孩子互动,适时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形成安全依附?(早发现这本书就好了)

6~7岁时儿童的人格已经基本完全形成(比我预想的要早),基本框定了长大后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模式。文中也提到可能不适用于每一个人,这期间可能会有各种重大偶然的事件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影响。

18岁时孩子还没有完全脱离对父母的依附,不能客观地评价父母,会潜意识为父母的行为辩解,等到30岁的时候,思想成熟了,脱离对父母的依附了,才会发现父母早年的行为对自己人格形成的影响。

看完之后感觉自己作为父母的修行之路更任重而道远了,但更庆幸遇到了本书,感谢推荐本书的人。

最后用布洛迪博士的话作为结束吧:

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要的东西。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作文


来到学校整整一个星期了,在家适当的做了些打算,其中包括多读几本好书,回来后发现那边《理智与情感》已经蒙上了薄薄的一层灰尘,只是里面完全是崭新的,淡淡的罪恶感油然而生,渴望之情也相伴而生,于是,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名着,能吸引我坚持读完的书不多,名着就是名着,它的魅力就在于此。仔细读过之后,才体会到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一本好书,就等于一次生命之旅……

《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

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爱德华的第一个订婚对象。这位小姐既不同于玛丽安,有丰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诺,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贫如洗,“理智”上也只能仅仅被称作富有。她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实际上满脑子歪门邪道,虚情假意。她财产不多,为了生活的富裕,先与爱德华订婚,当爱德华因为她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又将其抛弃,转而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在这同时,还总是对埃丽诺进行恶意中伤,以满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还装得无比可怜无辜。好在埃丽诺每次都能给予不卑不亢的还击,让露西无法得逞,看时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马奉承,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被视为掌上明珠。但要问她究竟喜欢谁,爱慕谁,我想出了金钱也别无他人了。

通过这三个人,想必作者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了。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在理智战胜情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幸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莫扎特《紫罗兰》的情感表达》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莫扎特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