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名人传莫扎特读后感500字 > 地图 > 名人传莫扎特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莫扎特读后感5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乐神 莫扎特》读后感500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乐神 莫扎特》读后感5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奠定了近代协奏曲的形式,进一步丰富了交响乐与室内乐的表现力。他的音乐,在整个世界都家喻户晓,拨动着亿万人的心弦。他被誉为——音乐史上的“乐神”,当之无愧。

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一个小城镇——萨尔茨堡。他从小就具有极大的音乐天赋。在莫扎特6岁时,这位音乐神童已经轰动了整个欧洲。

莫扎特能在琴键上流畅自如地演奏大师们的作品,或是充满感情地弹奏自己创作的乐曲,或是依照听众所指定的主题进行精彩的即兴表演。即使琴键完全被布遮盖住,他仍然能在上面准确无误地弹奏出难度很大的乐曲。这个神奇的天才,使观众惊呆了!他走到哪里,哪里的听众就像着了迷一样听他的演奏,人们把他称作“十八世纪的奇迹”。

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仅仅活了35岁,然而他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额之大,艺术技巧之精湛,都是非常惊人的。他一生完成了622件作品。其中有17部歌剧,49部交响乐以及数量繁多的各种各样的器乐曲。

再想想自己,每到练琴的时候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事了。但是跟莫扎特比起来,这根本微不足道。很多人都看到了莫扎特的辉煌成就,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背后的艰辛历程,他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我虽然没有莫扎特那样极大的天赋,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做,肯用心做,也一定会取得成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莫扎特教育风暴读后感


莫扎特教育风暴读后感(一):神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马一辉

在图书馆我无意发现了《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出于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细细地品味了起来……

"爱因斯坦,这位爱拉小提琴的美国人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出乎意外的是,作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一度是一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笨孩子’,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校长和老师都一直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到最后,连他自己都失望了,打算退学。但他的父亲并没有失望。老爱因斯坦开始教他拉小提琴,并一再告诉他:唯一能够为人治疗悲伤的良药,并非其他,而是音乐。果然,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棒极了,经常被邀请登台演出。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并最终成为少数站上科学高峰的煊赫人物。"

这个"故事"作为最好的教育范本,被收在日本著名教育学家铃木镇一的《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里。在书中铃木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儿童学习、生活、玩耍等细致观察,对"天才与平庸"、"儿童心理与性格的培养"、"环境与才能的形成"、"学习兴趣与信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可行的方法。通过学习铃木先生的这本书我感受到:他对音乐不仅非常喜爱而且非常了解,他深知音乐的魅力,认为日本的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应该接受音乐的熏陶。与此同时,他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日本学校在教育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学校里除了关心孩子的学分外,根本不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为此,他创立了"才能教育研究会",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在他的书中,他试图告诉家长和孩子们这样一个道理:学过音乐的孩子,是最聪慧、最敏感、最善解人意的孩子。比起那些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既注重基本教育理念,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人读了很受启发。具体来说,此书在以下几方面对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铃木先生说:"我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只有当孩子产生"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念头之后,再让他开始学习;当孩子想学到更多的东西时就结束学习。只有这样,孩子就总能保持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他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才能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轻松好玩的游戏。

无一例外,所有老师都希望在教学实践中能有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其实所谓"好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让孩子们保持心情愉快,课堂气氛保持轻松活跃。事实上,只要孩子们心情愉快,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只要他们充满热情,思维自然会活跃,领悟力和接受力也会大大加强,如此一来还需要担心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吗?但是放眼当前音乐教育实践,枯燥单调的技巧训练大量存在,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是通过考级以级数的高低和是否获奖,来判断孩子在音乐方面是否优秀。还有很多父母带着功利性目的为孩子投资,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某某家,根本不管孩子在这方面是否有兴趣。无疑,到最后这不仅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终还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这种做法是偏激的,更是不可取的。铃木先生认为,教育者要促使受教育者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能力的来源",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孩子,不论你让他们做什么,只要他做得好,就表扬他,这件事渐渐地对他来说就会变得轻松起来。"慢慢的,孩子就会自觉地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育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孩子们做喜欢的事,并从中得到快乐,同时变得更聪明、更灵活。因此,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帮助他们建立兴趣,"让他们在训练中产生成功的自豪和喜悦".父母和教师要少些功利性,多给孩子自由,让他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毕竟,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比什么都重要。铃木先生强调,教育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次,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和得到快乐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幽默的作用,因为它能让人们觉得轻松愉快,能使人产生机智的见解,如果教育者能够在教学上运用它,毫无疑问,学生就能够消除压力,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要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才能并非天生,不论哪个孩子,只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都能成才。其实,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难以估量的、让人吃惊的巨大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开发,去发掘他们身上的这种能力。换句话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并不断增加新内容,积极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育才算是最成功的。

"学校里除了关心孩子的学分外,根本不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不仅日本,在我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将知识教给孩子,却不注重他们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教育实践中,让孩子从教育中得到实际的、有用的能力,阻止孩子只"知道"而"不会"的局面再继续发展下去。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如果孩子知道什么叫"亲切",但却在生活中不能做到"亲切待人",这就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很多知识,但是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只是徒有虚名,不能说有真正的能力。具体到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音乐的本质,要让他们通过音乐得到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因为,孩子们只有真正了解了音乐的本质,才能把音乐学好,单纯的技术训练是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的。此外,孩子们只有真正感悟到音乐的灵魂,才能通过音乐去感悟生命的意义。惟有如此,音乐教育独特的功用才能发挥出来,才能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学会了某一首曲子。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时,不单要教他们作品的演唱与演奏,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和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要让孩子们明白,音乐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人类精神的反应,它和我们一起存在。

我们不要忘记,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们面对生活、挑战自我的能力,并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某种技能。毫无疑问,做一个合格的人要具备以上的素质,如果缺乏挑战自我,就不可能有所成就,生活也不可能有幸福可言。

三、要唤起孩子的内心听觉,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人们普遍认为:学音乐的第一步就是学习乐谱,想想果真如此吗?难道在学音乐之前,就必须一定要先学会识谱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对于音乐学习来说,乐谱固然重要,但也仅仅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学音乐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感觉被唤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谐能力。我们认为要想把音乐学好,第一步应先训练听力。音乐和语言,最重要的基础都是听力,这是个很明显的道理,如我们开始学习骑自行车时,首先需要掌握身体的平衡技巧,并不要去掌握物理学知识。换言之,只要有了平衡能力,学好自行车就是件很容易的事。和学自行车同样的道理,会骑车的人肯定具备了身体的平衡能力,拥有良好音乐感觉的人肯定也具备了心灵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名人传读后感之莫扎特


算起来,我还算是半个会弹钢琴的人,可是面对莫扎特的那些个著名的交响乐,我只有被深深折服的份。有句话说音乐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可是通过莫扎特的音乐,我只能说世界上的没有一门简单的语言。

翻开《名人传》,第一眼令我领略到的是莫扎特的精锐的眼神,以及壮实的身体。莫扎特的眼神似乎可以穿透曲谱,来到只属于音符的世界,并洞悉这一切的音符。看到后面,看到了正值壮年的莫扎特所写的那些极富激情的曲谱,令人感觉到了生命的律动,感觉到了他对于中低层百姓的困苦的同情,感觉到了他对于战争中消逝的生命的惋惜,感觉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更感觉到了莫扎特心中那一股永不泯灭的意志。

可就是这样一位伟人,莫扎特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他的一生,从成年开始一直到其生命走到尽头,都似乎一直在与病魔做着斗争。更是在正值壮年的时候,遇到了所有音乐家的噩梦,耳聋。辨音的艰难缠绕着莫扎特,同样缠绕着莫扎特的音符。莫扎特心中的曲谱再难以从他自己的耳朵中听见。他曾与耳聋抗争过,他永不服输的性格推动着一串串的音符弹下后面一个又一个音节。

但是,莫扎特的生命的最后时期却看似颓废了许多。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熄灭了他最后的一丝激情。莫扎特心中的音符有如暴风雨般,时而狂暴,时而淤积于天,随时都有倾盆而下的冲动。那股冲劲,洗涤着莫扎特内心底层的悲痛莫扎特挟着《第九交响曲》,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音符,好像一个个英文单词,虽然单个看是那么的平淡无奇,但是许多的音符连在一起,配上那抑扬顿挫的曲调,总觉得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且是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但是这门语言太过于深奥,莫扎特终其一生,经历过人生剧变的他,仍然没有能记录下他脑海中的乐谱的所有片段。一丝一毫的差别,就能给予音乐不一样的寓意。莫扎特的音乐在乐谱上留下了雷霆的咆哮,英魂的不屈,百姓的疾苦,征服的快感,以及百花的芬芳。痛苦中寻觅着的快乐,成就了这门语言中最高深的部分之一。

莫扎特用这短短的一二十年时间,完善了这门语言,让其便得饱满,变得有血有肉,让全世界都跪倒在其膝下。

也许终有一天世界的沟通会变得更加便捷,也许不同的国度的之间都能够很正常得沟通,但是音乐的诠释,绝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这门语言的感情的丰富,从莫扎特开始,就再难以穷尽。

读《我叫莫扎特》有感500字——爱拼才会赢


同学们,你们一定对这些名字不陌生吧!莎士比亚、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他们的名字宛若星辰一般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世界!但是,你们对他们的故事熟悉吗?那就先和我一起走进莫扎特的世界吧!

《我叫莫扎特》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莫扎特的精彩生活和非凡成就。莫扎特,1756年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庭乐师之家。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他3岁时就坐到了钢琴前,开始学习钢琴。6岁就开始创作乐曲,并与姐姐南尼尔在欧洲各地进行四手联奏的音乐会,在音乐方面显露出来的才能令世人震惊,成为人们眼中的“神童”;11岁时,南尼尔不再和莫扎特一起学习,莫扎特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人们眼中的天才,生活却不一帆风顺。从小就经历着病痛的多次折磨,家庭生活困难重重,经济拮据,但他却靠着自己对音乐的那份执著,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在他一生中,50余部交响乐、27部钢琴协奏曲、16部弥撒曲、30多部奏鸣曲、5部小提琴曲等多部音乐作品,这一串看似简单而平凡的数字,却成为他生命中最大的财富,让人连连惊叹他非凡的成就。在他的生活里,音乐在他的血液里流淌,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的。在他的心目中,作曲就是生活!

也许,也许上天嫉妒他的音乐才华,35岁就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莫扎特在临死前还带着遗憾,用手指打着《哭泣》的曲子,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对音乐超级热爱的人!他用毕生的精力为音乐付出,用自己的生命谱成一首动人而传奇的伟大乐章!虽然莫扎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创作的乐曲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带给更多人音乐的享受,传遍整个世界,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我为莫扎特像流星一般短暂的生命而深深叹息,更为他辉煌的巨著而震惊。读完《我是莫扎特》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成功的秘诀:天分+勤奋+坚强的意志+充足的信心=成功!正如人们所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九的努力,再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有一句歌词说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当你看到别人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心中生起羡慕之情时,你是否检讨自己也付出与别人同样甚至更多的努力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在向你招手,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为了自己的成功,快快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吧!

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扎特的世界,感受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吸取他失败的教训,为自己的未来竖起一座长明的灯塔!

读《莫扎特乐著》有感700字


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这个传奇的名字永远烙印在欧洲音乐史上。

其三岁能将大键琴弹奏地出神入化,五岁半小时自学世界名曲,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天赋。他的死,成了神秘的传说。相传当他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却接到了一个神秘的委托:写作安魂曲,莫扎特自以为是地狱使者传来讯息,告诉他死期将至。在心理,生理的双重打击下,《安魂曲》尚未完成竟爆体而亡。从此,莫扎特的死,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传说。悲愤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他的死,只能说是天妒英才,而一代音乐之神逝世后竟连尊严都被践踏。细雨霏霏的日子,莫扎特被送到专安葬穷人的公共墓地草草掩埋,甚至连一块墓碑都没有。音乐之神的死无疑是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损失,他死后,只留下一首首曲子在诗人心中刻上他的名字音乐之神莫扎特。

不足的是,全书细致地叙述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一生,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将一个完全的,真实的莫扎特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对其中的人物并没有过多的评价,单一叙述为主。但将这厚厚的一本书看完,我久久无法释怀。我曾经认为这本书是枯燥无味的,前几所写的乐理令人心烦,而后,每一章的创作经历、故事、灵感来源都动人心弦。

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是属于莫扎特的奇迹,可即使再绚烂的奇迹,在现实面前,却渺小到微不足道,尘归尘,土归土,许是他的消逝太过匆促,他的早逝使多少音乐热衷者所惋惜。莫扎特是一个传奇,他用生命为世人创下了一部部音乐巨作,甚至于死前的最后一刻,完成了他呕心沥血的巨作《魔笛》。他的音乐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属于他的音乐是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无尽的努力使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这个传奇的名字在18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是音乐之神,更有人称他为,音乐上帝。有一种圣洁,叫音乐,有一种神圣,叫莫扎特。

音乐,是通往天堂唯一的路。

莫扎特《紫罗兰》的情感表达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的情感表现

艺术歌曲《紫罗兰》是莫扎特于1785年6月8日创作的。歌词是歌德于1775年创作的歌唱剧《爱尔温与爱尔米雷》中的一首诗文。诗中描写一位青年人爱上了一位轻薄的女子,诗人借诗歌抒发了对往日爱人的思念和向往,以及至死追求爱情的坚韧与勇敢

本文将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的歌词中所描述的爱情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一是紫罗兰渴望爱情;二是紫罗兰爱情幻灭;三是紫罗兰为爱牺牲

(一)歌词中对渴望爱情的情感表现,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首先描述了紫罗兰对爱情的渴望。诗人通过以花喻人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的紫罗兰代表了像诗人一样对爱情充满梦想的千万个单纯的少年(少女)。歌词中写道:草原上一朵紫罗兰,低头开放无人欣赏,是可爱的紫罗兰。这是一种典型以大衬小的表现手法,用草原的辽阔来衬托出紫罗兰的渺小与特殊。低头开放无人欣赏展现了紫罗兰谦逊优雅、默默无闻朴实的性格特征。当牧羊女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的时候,紫罗兰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啊!紫罗兰它想,但愿我是世上最美丽的花,在短暂的生命中等待心爱人来采下佩戴在她的胸前。只要能享受幸福的一刹那。原本谦逊而略带羞涩的紫罗兰内心情感随着牧羊女的出现开始逐步升温,并第一次表现出愿意为喜爱的人牺牲的心理

(二)歌词中对爱情幻灭的情感表现,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紫罗兰爱情的幻想美好而又脆弱,诗人仿佛有意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悲剧的伏笔。牧羊女走过来,她根本没有留意紫罗兰,而是一脚踩下将它践踏,可怜的小花倒下并死去。悲剧性情感的刻画体现出紫罗兰的无奈和悲情的命运,同时也激发起人们的同情甚至是愤怒。紫罗兰还没来得及开口讲出一句有关爱情的甜言蜜语,就被自己爱慕的人践踏而死去。这部分歌词的情感出现了转折,体现了情感的戏剧性承接

查字典[CHAZIDIAN小编]

(三)歌词中对为爱牺牲的情感表现

紫罗兰倒下了,死在心上人的脚下。歌词表现到此处悲伤的情绪再次出现转折。紫罗兰至死仍然兴奋地想:只要能为你而死,死在你的脚下,即使死去也是幸福的。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的这种表现手法其实在我国的民歌歌词中也有体现。比如,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万》的歌词中写到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小羊皮鞭与抽打这些会让人联想到悲伤、痛苦等情感的语言用在表现爱情的主题上时产生了相反的效果,爱的情感被表现得更加深刻。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中这种大悲大喜的情绪转变,使得紫罗兰纯洁爱情中真正值得称赞的内容充分得以表现

二、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旋律中的情感表现

虽然《紫罗兰》这首艺术歌曲篇幅相对短小,但是歌曲在旋律上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感。歌曲的旋律调性发展为G大调一d小调一G大调,作品通过鲜明的调性对比展现戏剧性特征,使歌曲旋律部分的情绪得以充分表达 音乐起始于明快的G大调上,进入演唱部分的旋律与之前的前奏一样,装饰音和附点处理烘托出紫罗兰优雅、纯洁的特征。乐句的音程从开始不断上升再到逐级下降,展现了紫罗兰默默无闻又略带羞涩的性格特征。旋律进行到第三乐句时,节奏形式几乎和前一句一样,在第17和18小节上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的体止处理也完全一致。音乐在这两个小节中做出了三个音符级进处理,一个拍子里两个相同音符的叠置处理,伴奏部分出现了跳音,表现了牧羊女正欢快地走来, 歌曲的第二部分作曲家将旋律调性转到d小调上,这部分由六个乐句组成,小调的旋律使歌曲戏剧性地转变为暗淡忧郁的色彩。第一乐句运用了几个下行音阶,表现紫罗兰陷入了爱情的幻想;第二句随着音程的大跳升高节奏也稍微加J决,表现了紫罗兰对爱情的虔仰与恳切。随后两组四度音程上行,突出表现了紫罗兰为得到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接着最后出现的一个乐句中音程再次做了下行处理,仿佛是紫罗兰一边叹息,一边沉浸在自己爱情的幻想中紧接着旋律做了短暂的上行处理,预示牧羊女已经走近。后面的乐句用了几处体止,表现紫罗兰的激动心情,随后出现半音和弦的上行推进,使情节变得愈发紧张51至53小节突然慢下来,用了两个半音的下行模进,那好像是垂死的紫罗兰的呻吟,同时也巧妙地衔接了第三部分,使之顺利完成转调。第三部分转回G大调,由两个乐句组成。在这部分里音乐速度突然紧凑起来,大调的明亮色彩使音乐情绪也突然昂扬起来,表现了紫罗兰视死如归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情感

三、演唱者对莫扎特艺木歌曲《絮罗兰》的情感表现

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擅长演绎莫扎特的作品。她那优雅清丽的嗓音表现的情感细腻而又恰当,将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中的情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施瓦茨科普夫演唱《紫罗兰》开始的几个片段处理得比较优雅、缓慢之后的音乐表现随着她自然顺畅的咬字和深厚的气自、功底使声音的效果呈现出连贯、紧凑的感觉,使歌曲的情感明快而又含蓄。随着歌曲中人物情感的转变,她的歌声也随之深沉,像是在喃喃自语又显得心事重重。尤其在表现紫罗兰倒下死去的部分是比较难控制的,她强大的气急控制力和良好的声音位置使声音效果圆润又不失激昂。施瓦茨科普芙演唱的莫扎特艺术歌曲《紫罗兰》始终围绕着旋律婉转地歌唱,她并不过分追求声音的力度和音量,而是从作品需要出发寻求情感的表现。

《莫扎特效应》读后感--音乐育儿经


《莫扎特效应》读后感--音乐育儿经

在怀孕的时候,就知道了给宝宝进行胎教的作用,但是自己不会唱歌,只好在网上找一些胎教音乐用Mp4播放给宝宝听,当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给宝宝培养点乐感而已。

看过《莫扎特效应》这本书之后,突然意识到当时那样做是多么明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给孩子专门选取胎教音乐,更没有选择莫扎特的音乐。以前只知道莫扎特是个伟大的音乐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莫扎特是个音乐天才,因为父亲是宫廷乐师,所以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已经进行“胎”了,三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了第一部交响乐……这些天才的表现让我们望尘莫及,但是因为他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才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莫扎特的音乐,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

我家孩子有两岁半了,这段时间对音乐有了自己的感觉和诠释,每当听到音乐声起,就会左右晃动身体,或者摇头晃脑,如果是吃饭的时候听到了音乐,就会把筷子当成鼓槌,在碗上敲敲打打,配合着音乐在那里自娱自乐。我想或许这就是我怀孕时候胎教和他出生之后给他用音乐“磨耳朵”起的作用吧。

以前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只是简单播放音乐,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也没法指导,有一段时间孩子听烦了,只要我打开音响他就关掉,我在反思是否我的方法错误了。正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莫扎特效应》这本书,这本书不仅介绍了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的优秀作品,更是把孩子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孩子的发育特点、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音乐熏陶、莫扎特音乐的独特作用以及可供选择的莫扎特曲目,都有详细的说明和介绍。比如第五章是跳舞和玩耍为主题的1岁半到三岁,分为大脑的新旋律,摇一摇、敲一敲、滚一滚、耳朵的音乐、声音之桥、尿布之舞、同声歌唱、莫扎特音乐选曲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普及,又有身边案例的分析,也有针对这个阶段孩子如何运用莫扎特音乐唤醒孩子的大脑案例分析,非常丰富,便于父母尤其是不懂音乐的父母操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音乐启蒙书。

很庆幸,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今天就忙着在网上下载莫扎特的音乐,根据我家宝宝的年龄进行音乐教育了,呵呵。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有感800字


人们总是向上帝祈祷得到一些恩赐,比如天才,比如优雅,但总是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所祈祷的居然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便只能够埋怨上帝的不公了。电影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为线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莫扎特的一生。这个角度无疑是高明的,嫉妒的眼光总是带有别样的感情色彩,有仇恨,也有羡慕。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不同寻常的,与未婚妻在公共场合打闹表现了他的不羁,而故意倒着讲话则表现出了他的聪慧。对于这一切,萨列里的态度都是不屑的,而当莫扎特一触碰到音乐,萨列里的态度又截然不同了,是佩服,甚至是仰慕了。然而他对莫扎特的仇恨又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仅是抢走了自己的风光,更是抢走了自己的爱情的仇恨。而他对他的仰慕,也是无穷的,甚至于发出了这世上只有我懂莫扎特的音乐的感慨。莫扎特不是谦虚的,因为谦虚这个词并不适用于天才,谦虚只会埋没他们的才华,而不谦虚的人,尤其是天才,又是不幸的,这会引起许多不够有才华的人的嫉妒。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疯了,莫扎特是属于前者的,这或许就是天才带给他最大的不幸吧!莫扎特的死,或许对于萨列里来说是无罪的,没有萨列里,就不会有《安魂曲》的诞生,这或许也就是萨列里为莫扎特唯一的帮助了吧!在德国一家歌剧院的门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巴赫带给我们神明的絮叨莫扎特带给我们天堂的欢笑贝多芬带给我们生命的火焰但上帝赐予人类音乐让我们不用言语也能向他祈祷完美的人不会存在,萨列里是,莫扎特也是。完美不会永恒,就像莫扎特的音乐,只会带给人瞬间的享受,创作它的人,总是早早的长眠于地下。

相信《《乐神 莫扎特》读后感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名人传莫扎特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