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陶行知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陶行知读后感600字

陶行知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播散爱的种子。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播散爱的种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了解它去感受它,以此来获得教育品位的提升。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这是他人生的信条,也是他毕生生活的写照。“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我就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女生叫张玉涵,她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大家都担心这孩子毕业不了,有一阵子,她甚至躲在家中不来上学,我心里很是着急了,好几次都急匆匆地蹬着自行车赶往她家去劝说。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张玉涵家境贫寒,她是因为担心患有眼疾的妈妈在家单挑家务会把身体累垮才丢下功课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张玉涵那闪动着泪花的双眸,我的心为这女孩的孝心感动着。在我的百般劝说之下,张玉涵重又回到了课堂,从此,我对这位敏感的女孩便有了更多的照顾。学校组织春游了,我第一个捐出50元钱,学生在我的带动下,纷纷慷慨解囊: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一下就凑满了数,望着这充满了同学和老师爱心的一笔钱,张玉涵激动地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她表示,要以成绩来回报关心她的同学和老师。以后,在学习上王芳变得积极、主动了。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尽量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开开心心每一天,我们的心中也会充满无限的快乐。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读后感400字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生动鲜活的生活现实,学生就能感悟、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本日历,观察每个星期的七天,即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然后提问:一个星期七天的出现有规律吗?经过讨论,学生在这一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很快理解了循环小数中的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为学习循环小数的知识找到了生活事实。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两篇)


早在读师范时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近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教师既不能“面目狰狞”,又不能“唯唯诺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老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5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书笔记500字:

未认真读陶老作品之前,就已久闻其“生活教育”大名。

“生活教育”应该是“生”的。学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我们手中的复读机,不能以其对标准答案复述的准确程度来做唯一评价标准;教师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台台机械,不能单纯用工业化的数据来评定其“绩效”。所以,教育也应该是有生命温度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让一个孩子能进重点大学但还需要母亲去给他洗衣做饭,不如让他走出校门后能够以一个独立、健全的人过平凡普通的生活。

“生活教育”也应该是“活”的。知识是活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所以不能死守那一本本教材;方法是活的,适用于这个孩子的未必适用于另一个孩子,适用于今天的未必适用于明天;过程是活的,不必非得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环境是活的,不必非得拘泥于一室之内……遗憾的是,我们总要面对太多的“规则”甚至是“细则”。

有“生”,有“活”,孩子们才能生龙活虎,教育才能活色生香。

经典摘录摘抄:

1、“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2、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社会即学校》)作者:东篱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经典摘录】

我们要用教育的力量建设新中华。

我们要用教育的力量,叫日本人回到日本去改造日本。(《今后中华民族的使命》)

【若有所思】

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往今来,国难当头之时,冲在前面的,往往都是那些平日里敦厚寡言的“弱冠”。

读此文,知陶老先生之侠气,不输武穆、文山。这样的一位老师,站在学生面前,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

不由想到:“技艺”略逊却铁骨铮铮的老师,和“技艺”超群却奴颜婢膝的老师,谁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由此可知,教育之“道”远重于教育之“术”。学“术”,终究只是落个皮毛,修“道”,方是不二法门。

须知,任你口若悬河舌灿莲花,都不敌四字:以身作则。

【经典摘录】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

【若有所思】

这篇文章是对“朱端琰”的回信,写于1929年。

朱端琰是何许人也?问了度娘一整天,没有丝毫收获。从陶老先生所回答的几个问题来看,他的提问挺尖锐的,如“要明白火星是否要到火星里去?”“分子运动等如何可以明白?”“如何可以了解哥仑布探获新大陆的故事?”“如何可以得到飞机无线电的知识?”读书笔记“做不完的就不要学不要教了吗?”“科学家的发明、哲学家的理论、宗教家的教义都是从‘做’上得来的吗?”“晓庄因实行教学做合一不就忽略了看书吗?”“教学做合一不太偏重技能而忽略知识吗?”。

正如前文学习《“伪知识”阶级》时自己也曾提出的近似于无赖的问题一样,这些问题都直奔陶老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所提倡的“只有从经验里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去,而且,这些问题天文地理宗教科学几乎无所不包,照此推断,难道是故意挑衅之辈?

但又感觉不太像,一是本篇开头陶老先生说“第二次手书,业已拜读”,如果只是单纯非难,估计不会如此耐心,倒像是有志于实践陶老先生理论且有疑问亟待解决的人;二是从陶老先生答书的语气来看,对每个问题都十分诚恳地进行了解答,无丝毫不耐烦之感,也无任何“意味深长”词句,从上文陶老对日本人尚且金刚怒目的性情来看,不像能对挑衅者隐忍至此。

说实话,阅读过程中,陶老先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些地方并没有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或许,是对他的教育思想了解尚过于肤浅,期待今后继续学习中能有精进。作者:东篱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播散爱的种子”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陶行知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