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感谢老师有感 > 地图 > 读感谢老师有感

读感谢老师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也许下面的“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正合你意!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

《老师,你在听吗》在书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为耻,这让我们深切的感悟到创设对话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这种对话的学习环境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孩子对话的正确解读。

丽萨波曼女士告诉我们要获得一次对话意义,尽管方法有很多种,但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以开放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儿童的语言,而且这种理解是整体的而非独立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对话的理解都可能随时间、观点等不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是永远固定不变的,所以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如我们中班曾经来过一个叫洋洋的插班生,他不太会说话,经常动不动就哇哇大叫或者往地上一躺。刚开始时觉得这孩子比较任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感觉到洋洋之所以大吼大叫,可能是边上的孩子影响干扰了他的活动,引起了他的不满情绪,而他的语言发展又明显比同龄伙伴缓慢,不能清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而产生了烦躁的情绪,想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达到目的。随着对洋洋的看法的改变,我们采取的教育措施自然而然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以为孩子仅仅是任性所致,而反复提醒洋洋,让他不要吵闹,不要躺在地上,以免着凉和弄脏衣服,并用小五星及时鼓励。而是主动观察、耐心询问,了解他的所需所想,满足孩子正当合理的需求。

而将对话看成是一个整体,保持对话的整体性,是因为每个说话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们的对话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予孩子观点应得的尊重和关注。作者还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些解读儿童语言的策略,包括可视化、自我提问、联系儿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整合信息等方法。如天天自己给植物浇水的小宇,一天跑过来这样问我:老师,我们的植物是不是让阿姨浇水?我联系他先前的经验,想到他之所以会这样问,可能是他今天忘记浇水了,在暗示老师他要去给植物浇水。自我提问法让我们尽可能地提出更多的问题,拓展思维,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孩子话语的意思。

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逐步审视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学会解读儿童的对话,不断反思,为日后的探究提供足够的洞察力和可能性,真正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工作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随感(1)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随感(1)

《老师,你在听吗》是由丽萨波曼女士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的力作。这一着作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对话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思考师幼互动存在的不足,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倾听从字2024面上理解狭义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包括文字2024交流等方式。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述心声,这就是倾听。

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老师,你在听吗?》,通过详细具体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我们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支持儿童早期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在一日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对话的机会,如:早晨来园、饭后喝散步等时间,提供一些有意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去谈论,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对话,相信他们、认真倾听他们,对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了解他们的情况,发展幼儿的学习潜质和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

首次拿到《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师幼对话》这本书时,首先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隐隐感觉应该是一本关于尊重、倾听幼儿一级如何科学有效进行师幼互动对话的一本教育丛书,觉得这与一线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是紧密相关,是具有一定实际指导和引领意义的书籍,故而对此十分感兴趣。

果然,当翻开封面,初始品读译者序就令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强烈的期待。《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是由美国丽莎波曼女士,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学校领导于2008年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力作。这本书秉持以儿童为中心,以关系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主要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这些研究与我而言都是既熟悉又有待更新丰满的学习内容,相信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除此之外,译者序中提到的很多教育现象,亦或者说是教育现状,所概括的许多教育观点同样引起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序中提到: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育场景。要求我们仔细思考和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有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又如在书中指出,教师的声音总是教室中最响的。这不仅指教师的声音分贝最高,更说明许多教育环境中谈话是由成人控制的。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向自己提几个这样的问题: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说话的时间有多长?孩子们说话的时间总共有多长?老师说的多少句话?孩子们总共又说了多少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能明白自己在教育中是否更注意倾听幼儿,是否给孩子更多表达思想、感受、情感的时间和机会?同时本书还概括了缺乏倾听的对话经常具有的一些主要特征,以便大家参考对照,所有的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倾听式、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去反思,去调整,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就是带领大家一起探讨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一级一起探讨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民主教育理念和思索,相信同样会感染到你。就让我们追随的作者的教育理念,一起深入的学习下去,相信它同样会带给大家很多的启发和帮助。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达到与幼儿互动比较理想的状态。

读到书中有一章是“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书中指出:在鼓励开发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老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提到对话空间的内容时,解释的极其详细,包括全班对话的空间、小组对话的空间、一对一对话的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为幼儿的对话提供空间,在哪些空间全班可以对话,在哪些空间小组可以在一起谈话,在哪些空间一对一的对话可以发生。

想起近期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在所有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对全班这样的一个对话模式,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氛围都是处在一种比较躁动、又略显死板的状态中,教师在上面说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儿虽然一起说了,但是却缺失了个别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没有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空间,并且将幼儿的倾听忽略,这样的语言活动是无效的,幼儿在这样的时空里得不到真正的语言领域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这本书,习得一些有益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1)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笔记(1)

本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支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中提到了倾听,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

倾听是幼儿学习与他人交谈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它是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提醒过后还是不听往往就是大声训斥,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失去了倾听的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在教学活动中变现为: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别人的话、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让我对倾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解读,让我们改掉对孩子大声呵斥的坏习惯,抓住最佳时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让妈妈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爸爸或老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正如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

《老师,你在听吗?》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尽量提醒自己避免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对话;内心给儿童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不了解儿童而忽视他们的想法等的做法。从而让自己更进一步理解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的含义,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1.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一百种语言不是整齐划一的,存在差异,我们应用心读懂孩子的语言,允许孩子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去发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2.用心关注孩子的需求

认真倾听儿童的语言,从倾听中学会关注。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种行为背后存在着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注意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以职业者的敏感对孩子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全身心关注。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对话,才能了解孩子的经验获得、能力发展、心理需求、学习方式,才能获得真实具体的信息,进而寻找有效教育的切入点。

3.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

认真与幼儿对话,从对话中学会沟通,从解读中学会了解。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孩子的语言会告诉我们他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有诗意的美好世界。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地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潜力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消失殆尽。

《老师,你在听吗?》它告诉我们要积极倾听、支持幼儿,鼓励幼儿敢说、想说,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让我们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绚丽多彩的世界,多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内心需求,用爱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尊重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范文


《老师,你在听吗?》第七章,让语言发展中的儿童加入对话这一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劳拉,6岁。她拒绝和学校中的任何一个人说话,包括他她的老师、同学。但是她在家绝对是一个爱说话的孩子,她在家里会经常和家人说起学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乐意来学校。在学校的休息或午餐时间,她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学校她就是不开口说话。

她的老师没有抱怨,采取了“接收现在的劳拉”的策略……突然有一天,劳拉第一次在班级中讲话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突然瞥见劳拉的小手高高的举在半空中。我是多么兴奋,我努力克制自己,等到正在说话的小朋友发言结束之后,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转向了劳拉。她给了我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接着我们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似乎也明白这对于劳拉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脸上的表情来为劳拉的表现感到高兴,而不是用一种让劳拉不知所措的过分激励的方式。”从那天开始劳拉并没有奇迹般地在学校的任何时间都开口说话,她依旧保持她的安静不语,但是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由自在,并且偶尔会用语言和她的同伴分享她的想法……

我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我们班的小C,他长得人高马大,他也是这样一个不爱讲话的孩子,每天早晨来园见到老师、阿姨是他最尴尬的事,因为他很不愿意说“老师早!阿姨早!”他喜欢一个人看书,看书的时候会自言自语,但是一旦有人走近他便不再发声。他很要好,每次老师布置的手工、绘画都力求完美,因为动作慢常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于是大哭大闹。当他有求于老师的时候,也常常拽着老师的衣服,用手指着某件物品让你猜测,如果你领会错了他的意思,便又是一场疾风暴雨。

大班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个月里,他没有发过一次脾气,阿姨说小C长大了,进步了。可是恰恰相反我却多了几分担心,因为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没听见他的一点声音,哪怕是哭声。我多么希望小C像劳拉那样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动跟老师,同伴说话呀!

我能为他做些什么?这是我目前需要明确的事。他喜欢看书,他对汉字认读感兴趣,在这个时候跟他交流汉字也许会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如:亲切的态度、积极地鼓励性的回应以及对他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信任,能让他渐渐找到安全感,然后慢慢地参与到对话中。

不管这些对于小C来说是否有效,我必须尽力去尝试。我相信:要有耐心,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成为有学习成就的一员;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报!我静等着花开的美妙瞬间!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

老师你在听吗?这是美国作家丽萨.波曼女士与2008年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的力作。她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中提到了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下参与对话,这就让我想到了小班孩子,他们刚入园,经验少。就看搭积木的时候吧,有的孩子总是默默的坐在一边,摆弄积木,很少与同伴交流,有的孩子想要同伴的积木,也不会和同伴商量,而是动手就抢。

孩子总是特别善于模仿,老师怎么说话,孩子就会跟着学,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在平时就比较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比如在晨间游戏时,我会坐在他们的小桌子边,和孩子们说话,在说话时,我一直注意拉着孩子的小手,或者轻轻把孩子拉着靠近自己,这样不仅让孩子感觉到亲近,孩子的小手同时也会自然乖乖地放在两边,小眼睛自然而然的看好你了。有个别孩子胆怯,眼睛望着地上不敢看我,我会轻轻捧住孩子的小脸,对他微笑,或者把他抱在膝盖上,使他感到老师不是那么陌生,再和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睛就敢看我了。孩子在我的目光中读到了亲切和温暖,和我建立起了信任,同时也学会了和我说话时的目光交流。

孩子在回答我的问题或者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某一件事情时,我总是做到很耐心地把他听完,没有特殊需要从来不打断孩子的说话,也不在孩子说话时喝水或者做其他事情,总是蹲下身子眼睛看着他。班级中有个叫楠楠的孩子特别喜欢说话,每天都会来告诉我自己在家干吗了,吃了什么,哪儿去玩了等等,每天听他说话,有时候也会觉得烦,敷衍他一下,可是今天他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马上过生日了,到时候请你去我家吃大蛋糕。让我觉得心底暖暖的,原来我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这么重要,同时也让我觉得,听孩子们诉说,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很重要的事情。

听是学习的精华,马拉古兹的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就说到了: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我们就要近距离的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用适合他们的对话与他们交流,用心去接受每个孩子,去感悟每个孩子。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1)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1)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的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婚活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是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比对话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收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中哟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淫威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是党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的话被记录下来,折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对话的再度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在一起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正如着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0)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0)

翻开这本书,导言中的一个问题就让我不知如何回答了,5岁的安东尼向妈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我当时就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大致是这样解释的:当我们的两眼注视一个物体时,左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左侧,右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右侧,因为两眼有间距,因此两个图像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这样视觉图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合成、判别,使物体产生了空间的深度感,有了立体感,这就是立体视,然后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成了一个立体的图像了。

其实这个现象很普遍的,可是成人往往觉得理所当然,不会去思考原因,但是孩子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尤其是中班的孩子,他们总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不会去否定孩子的提问,但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如果用网上的理论告诉幼儿我不能保证孩子一定能懂。因此,有时不得不承认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也不得不承认我没有孩子会提问,因为孩子的想法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正因为孩子的想法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成人习惯于抱着一些固有观念看待事物,而孩子他们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就算告诉他们什么原理他们也未必能懂,他们还是以自己的建构方式去认识世界。因此,如果教师不与孩子沟通,怎么可能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怎么能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评价一个孩子的发展情况的?

这本说道出了倾听幼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告诉我们如何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创设对话环境,去收集对话的内容,去解读对话背后的意义等等,从而帮助教师在对话中更加了解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做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8)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8)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本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讲了一日对话活动安排,文中既讲到了如何利用来园与离园、点心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来展开自发性对话,也讲到了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找准时机开展促动型对话,让师幼、幼幼间有充分对话的机会。

审视自己的教学,一日生活似乎真的被排的满满的,几点到几点干什么,每天都是规定好的。虽然师幼、幼幼也有交流,比如:早晨幼儿会告诉我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会简短的和他们聊一聊;每天上午都有晨谈,和幼儿谈论最近特别有趣或需要注意的事情,幼儿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平时幼儿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会耐心解答;游戏中通过与幼儿对话引导幼儿更好游戏,帮助幼儿解决矛盾

但是,我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有时只是满足回答幼儿问题,不会和幼儿一起讨论,去深入探究。比如:早晨幼儿来告诉我,老师我穿了新衣服!,我会说很好看,会问他谁买的。然后,我会考虑到现在是晨间游戏环节,草草几句后就会催促他赶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吧。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似乎老师的职责就是赶紧让孩子加入满满当当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玩、去学,根本想不到停下来大家聊一聊。

不但师幼对话没有充分挖掘,幼幼互动的机会就不多。因为平时除了游戏时幼幼交流较多,其他时候几乎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比如:有时学习活动前我在发学习材料,会让幼儿耐心等一会,因为感觉就一点时间,如果他们一说话就很很疯、很吵,再要让他们安静下来学习又要多花一些时间了。有小朋友如果讲话大声还会对孩子说不要讲话,没有问孩子在说什么就否定他们对话的行为了。还有很多类似情况,教师常常要求幼儿休息不要讲话,或者引导孩子去操作、完成任务,也就不自觉地就影响了他们聚在一起对话的机会。

看了这本书,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孩子想表达是好事,应创设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的机会,鼓励孩子与老师、与同伴多交流,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方式。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5)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5)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达到与幼儿互动比较理想的状态。

读到书中有一章是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书中指出:在鼓励开发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老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提到对话空间的内容时,解释的极其详细,包括全班对话的空间、小组对话的空间、一对一对话的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为幼儿的对话提供空间,在哪些空间全班可以对话,在哪些空间小组可以在一起谈话,在哪些空间一对一的对话可以发生。

想起近期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在所有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对全班这样的一个对话模式,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氛围都是处在一种比较躁动、又略显死板的状态中,教师在上面说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儿虽然一起说了,但是却缺失了个别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没有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空间,并且将幼儿的倾听忽略,这样的语言活动是无效的,幼儿在这样的时空里得不到真正的语言领域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这本书,习得一些有益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信《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感谢老师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