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着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着,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一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着作,它源于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故事,是李老师用汗水浸泡而成的文字,朴实中闪烁着华美,平淡中寄寓着深情。走进《爱心与教育》,仿佛走进教育的世外桃源。那里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在那里看到的是教育的鲜活,是教育的灵动,是教育的轻盈,是教育的诗意。那一枚枚鸡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润,那一次次活动的熏陶,那一颗颗童心的烂漫,无不是教育智慧的结晶。给汪斌煮的鸡蛋,医院里飘飞的歌声,学生一次次的秘密行动,无不牵动着我的情怀,给我以心灵的撞击。

掩卷沉思,一副副美丽而又鲜活的画面叠印在我眼前,宁玮善良而坚韧的面容,杨嵩纯真而调皮的微笑,程桦坚定而成熟的目光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中,我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正是万同,触动了我心底的痼疾,刺痛了我麻木的神经,唤醒了我沉痛的记忆。一幕幕教育的往事,一个个教育的失误,一起起教育的悲剧,让我内疚、不安,让我的心在颤抖。原来我在不经意间,在好心的严厉下,在教育的幌子下,我做了些什么啊?一段时期来,我总是埋怨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语文基础的薄弱,行为习惯的偏差,甚至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鄙弃之感。殊不知,干涸的土地,方显甘霖的珍贵;荒芜的心灵,才见播种的价值。然而,我总是在扞卫为师者高贵的尊严,在设定的虚妄的理想中不自觉地把学生排斥于心灵之外,在一种沉重的精神负荷下艰难地行进,走不出心灵的那片沼泽地。

走进镇西,你会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愿我们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揣一颗爱心上路,追寻心灵世界的云霞虹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二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着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读后感《爱心与教育》


读后感《爱心与教育》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着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2024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2024,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大全)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第一小学崔艳

读完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他的爱心,他的思想,他的教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爱赢得心灵,用爱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发现闪亮之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我值得学习的是他的爱,他的爱不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当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需要做的不止是批评,把学生那种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熄灭,还应该多和他们沟通,引导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长成参天大树。李镇西老师不仅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他的爱无不渗透其中。后进生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最头疼的地方,通过读此书,我感到很羞愧,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怎样和学生相处,学习他怎样爱学生。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回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言语上,关怀上都很缺乏,语言表达上,有时候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不能产生心灵共鸣,总是不能留有充足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没有把学生当作朋友,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呀,在读的过程中,我时时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怎么样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对于我这个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今后,我打算这样做起:真正爱自己的学生。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从而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读完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很震撼,他的案例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励我暗暗立志:一定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天。让我们用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

关于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深入简出地阐述了爱心与教育的深层关系,展现了李老师教学的不凡风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付出真诚的爱心之与学生们的重要。李老师给予我的无限的启迪,要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李老师说,当好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会爱上这些孩子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 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这是李老师书中的一段话,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学中,我也常有跟同学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时候也帮到了他们。我每周都会布置他们写周记,让他们把想和老师说的话,或是一个星期来的表现自己作个总结,都一一写出来,然后每个同学的周记都会认真地看完,并做一一的回答和批注,这样也成为我和同学们交流的好方式。现在想来,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进行一些有创意的交流,像李老师所做的,让同学们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问题都一一写出来,提出来,可以是书面上的,也可以是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各阶段的真实想法,解决他们的真实困难和疑惑。惭愧的是,我对表现好坏不同的学生,还是有一些偏见,我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同学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爱,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让学习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问题的学生,一一解开心结,找到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平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习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习,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相应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结出的智慧果实,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我会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关于李镇西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买了一本他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刚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以手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范文一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着作,它源于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故事,是李老师用汗水浸泡而成的文字,朴实中闪烁着华美,平淡中寄寓着深情。走进《爱心与教育》,仿佛走进教育的世外桃源。那里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在那里看到的是教育的鲜活,是教育的灵动,是教育的轻盈,是教育的诗意。那一枚枚鸡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润,那一次次活动的熏陶,那一颗颗童心的烂漫,无不是教育智慧的结晶。给汪斌煮的鸡蛋,医院里飘飞的歌声,学生一次次的秘密行动,无不牵动着我的情怀,给我以心灵的撞击。

掩卷沉思,一副副美丽而又鲜活的画面叠印在我眼前,宁玮善良而坚韧的面容,杨嵩纯真而调皮的微笑,程桦坚定而成熟的目光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中,我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正是万同,触动了我心底的痼疾,刺痛了我麻木的神经,唤醒了我沉痛的记忆。一幕幕教育的往事,一个个教育的失误,一起起教育的悲剧,让我内疚、不安,让我的心在颤抖。原来我在不经意间,在好心的严厉下,在教育的幌子下,我做了些什么啊?一段时期来,我总是埋怨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语文基础的薄弱,行为习惯的偏差,甚至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鄙弃之感。殊不知,干涸的土地,方显甘霖的珍贵;荒芜的心灵,才见播种的价值。然而,我总是在扞卫为师者高贵的尊严,在设定的虚妄的理想中不自觉地把学生排斥于心灵之外,在一种沉重的精神负荷下艰难地行进,走不出心灵的那片沼泽地。

走进镇西,你会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愿我们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揣一颗爱心上路,追寻心灵世界的云霞虹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范文二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着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花了3个晚上终于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又爬到网上浏览了尽可能见到的关于李镇西的帖子,李老师的博士导师是我们苏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无疑李镇西是教授的理想学生,在《爱心与教育》里,他更象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镜子,学生成就了李镇西,李镇西也培养了形色不一,成就不一,前途不一的学生。成为李镇西的学生是幸运的,我能够感受到杨嵩苦求成为他的学生,黄金涛不悔成为他的朋友,万同内心里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和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有关系,而这种魅力强烈影响了他的学生成长。

教授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网络里有一篇火药味极浓的镇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里,李镇西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学生中。听其言,观其行,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法不升出由衷的赞叹和喝彩,李镇西太少,我们理当珍惜。我是教体育的,无法体验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个双职工的艰辛,但是《爱心与教育》中真实的文字2024却在我掩卷之后不断冲撞我的灵魂。班主任是和家长最密切的教职岗位,最能得到家长的殷殷嘱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罢了,但是李镇西关爱他的学生竟到了无意复加的程度,学生生日、困难、交友、病痛、困惑、犯错都成他切入学生心灵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灵沟通,学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种要命的感觉,真的让我们汗颜。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已自成体系,从《爱心与教育》中可以看出不断试验、不断修正的轨迹,无论是未来班还是万同的转变,都可以得出一个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教育不是为了分数,教育是为了育人。联系到我的工作,体育是学生心情最放松的课程,似乎学生会做广播操,能运动一下就算可以交代的了。但是,读过《爱心与教育》,我先是产生了羞愧的感受,细细想来体育的育人教学竟是大有可为的。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作风,可以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精神,哪怕是一次惨痛的失利也能成为挫折教育的良机。学生对体育具备一定程度的兴趣,我国体育界里有值得敬佩崇拜的精英,叶乔波、罗雪娟、刘翔,女排这些叱咤世界体坛的名将本身的拼搏精神就值得学生学习。体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兼具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进而促使其道德品质经锤炼而得升华。体育好的王铜一度成为李镇西褒扬教育的亮点,体育有纪律、有游戏规则,而缺点因此处而消失,优点却可因此而扩散开来。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在教学长河中跋涉的成果,没有对教育的爱,就不会有足以令人动容的这许多案例。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我将继续为之长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着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2024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2024,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本学期我读的一本书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一、 优秀生培养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 他们认为 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 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

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注意:只是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1、 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2、 优生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3、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李老师在培养优生时,首先就优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生的培养方法,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 ,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 ,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李老师笔下的程桦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

二、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在学习、思想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转化,一直以来是令人头疼的事,而李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母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万同同学就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感悟


李镇西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来自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早上煮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伟,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他补充营养。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钱捐物。假期里,老师带着学生步行30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老师再对于后进生万同的教育过程,让我感触很深。我想,一个教育者更应该有耐心和童心。后进生万同屡犯错误,李镇西老师仍然敦敦教导,不离不弃。让他当班干,在国旗下演讲,课堂上《烈火金刚》,让万同一步步成长起来。尽管万同最后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万同去选择了当兵,准备考军校,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李镇西老师所教给万同的,让他成为了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应该是让人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爱心与教育》读后有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有感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2024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2024,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记者采访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爱心与教育手记六读后感


一爱一心与教育手记六读后感(一)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一爱一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老师对学生的一爱一。他对学生的一爱一是真正的一爱一而不是挂在嘴上的一爱一。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请学生去家里做客,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走;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一爱一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一爱一学生的心!一爱一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的一爱一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一爱一。当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些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一爱一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吧我们当做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一爱一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一爱一他们,他们会一爱一你得更深、更真切。当一爱一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一爱一。

一爱一心与教育手记六读后感(二)

寒假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一爱一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一性一的连续剧。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一爱一。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在他的手记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一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更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了。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老师。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也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一爱一心与教育手记六读后感(三)

【一爱一心与教育】这本书,刚一看,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才看了手记一,就被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书中,李老师说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那段真诚的话,他感动的眼睛都湿润了。同样,在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如此。

整本书,可以感受到是李镇西老师用心来写的,它并不是纯理论的说教,不难理解,也不枯燥乏味,几乎全是实例的叙述和真情的流露,娓娓道来,又让读者有所领悟和思考。充斥在这本书每一个角落的一爱一心,让我感动,也佩服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备至。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送上大大小小的生日礼物,对生病的学生更是关一爱一有加,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学生步行上医院。同时,他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也着实让我羡慕。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一性一、特点、喜好。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对待幼儿更要有一颗一爱一孩子的心,要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滴,为他们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由衷的喜悦。

看着这本书,会让我联想到许多许多。书中的学生唱着【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让我不由想起了年少的我。对于这首歌,我也是印象十分深刻。它是我学生时代最后一个儿童节的合唱表演曲目,当我们走上表演台后许久,都没有听到音乐响起,我们就这样站着,尴尬而着急。最终,我们的表演就这样因为伴奏带的问题而夭折了。当时的我们,又难过又无奈。现在想起,仍是有些许的遗憾的。

或许只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很重要。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拥抱,都会异常珍贵。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一性一,如果教师本人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一性一,那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在幼儿园里,当与小朋友们一起生活、游戏时,一张张纯真烂漫的笑脸也会感染大家。当我们充满着童心和一爱一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一精一神世界,和他们一起快乐、忧伤,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融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更有利于了解、关心他们。我想,他们也会回馈更多,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书中有一个故事讲到学生给他过生日。这样类似的事,在我的学生时代,和我的同学们也做过。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班长通常会喊:起立,敬礼!。而我们的语文老师,每一次敬礼,都是90,比我们还认真而严谨。在教师节的这一天,语文课上,和往常一样,只是我们的敬礼更认真了,并且还加了一句话老师,教师节快乐!。虽然对她来说,从教多年,这样的祝福不会少,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她的眼睛里看到感动。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她把她的一爱一心传递给她的学生,她的学生也将把这份一爱一心传递给下一代。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老师的教育名言。手记一一爱一心与童心,用老师与学生、朋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深深的打动了读者,更让我们对教育工作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受益匪浅。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