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安全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安全读后感

中国安全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中国书法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中国书法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书法读后感(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历程。整本书由前言,十一章介绍书法史发展历程的内容和赘语、跋、修订后记以及书法名碑的附图组成。前言就已经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书法史世界唯一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审美的独特辉煌,向我们述说了整本书的大概轮廓。

在这本书的背后还有赘语、王春南先生所写的跋以及作者本人的修订后记,并且,还有众多的书法附图。

从小到大,在亲人的耳濡目染下,就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读书时代中,老师们更是满怀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名家在书法当中的伟大成就,让我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们顶礼膜拜。近日抽空读了《中国书法简史》后,对中国的书法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更是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前言中就已说明中国书法是世界唯一的艺术,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汉字2020在世界文化上的特殊地位。从原始图画中产生象形文字2020开始,就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在第一章中记述了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写的字2020,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2020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对于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原因,我是比较赞同的。正是因为象形所具有的独特的图形,才赋予了他独特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字2020,也才吸引了众人。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字2020能够成为艺术品,不仅仅是因为起始于象形,还应该包括它本身所具有以后继续发展的独特的其他五种造字2020方法,即形声、指示、会意、假借、转注。几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他的独特的魅力。第二,关于他所说的中国人的笔,我想这是无可争议的,是值得国外友人赞赏的,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因为中国人练书法所用的笔是用柔软的动物的毛所制成的,但是非常的讲究腕力、笔力。外国人曾评论柳公权的字2020: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柔软的笔,却写出了世界上最硬的字2020。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通读全书,了解了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辉煌及遭遇,但它却延绵不断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还生生不息,在书法史上显示了它的灿烂辉煌。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从汉朝发展起来的立碑到魏晋南北朝的禁碑而中国人有发展出了墓志铭,这是中国人在保护中国书法得以流传下来的伟大贡献。

其中最受感触的还是古代书法家们在书法方面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与张旭合称颠张醉素的怀素和尚,怀素家里很穷,他便在庭前屋后种了很多芭蕉树,用芭蕉树的叶子来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堆成了小山,他便称之为笔冢。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他又不远万里从湖南长沙到长安向张旭及张旭的弟子邬彤请教。在古代,贫苦的人连衣食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他却能坚持追逐自己的梦,在交通异常不便的情况下他却能排除一切艰难万险,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应是当代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美德,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最后,附图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异彩纷呈的部分书法,虽然说不比看到真迹好,但从中我们也能大概体会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读后感(二)

从去年从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中国书法史到今天,终于读完了一遍,掩卷思考,感慨良多。

这次看的是《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从先秦的甲骨文金文起到清代帖学碑学发展而结束,沿着漫漫历史长河,重新审视了历代的书法作品和历代书家,收获匪浅。从里面学习了很多前所未闻的知识,极大的开拓了视野。记得以前练字2020选字2020帖,还会纠结于某一帖、某一书家写的是不是好,自己学哪家不学哪家。现在看完了书,已经完合没有这样的纠结了。不会再囿于某一书家或某一帖子,不用再去关注和在乎什么一二三四的排名。现在所要做的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方向的帖子和书家去学习就好了。从篆隶古法,到晋韵、唐法、宋意,再到元明的复古,到清代碑学兴盛,从中感悟体味中国书法的大善大美。

而通过这样的学习至少会有两大好处,一是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心中有了标准,可以知道作品好在哪儿缺在哪儿,能了解书法的传承关系,对书法之美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二是在下一步的练字2020中,则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性。练字2020选帖这事情,真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路子选好了,进步的可以快些。

读《中国书法史》实在是一件快事,很久没有这样的看书感受了,一套本应枯燥无味的书籍看得欲罢不能。本书妙在这么大的部头,跨跃了这么长的年代,涉及这么多的人物和法帖,但在语言方面几乎没有废话,包涵的信息量无比巨大。每一位作者都是业界真正的专家,从他们的写作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信手拈来,字2020字2020玑珠。即便如此,书中所展现的,也还只是他们所掌握的内容的冰山一角。从每一部分后面所列的参考资料看,想真正的了解中国书法史,要学习的内容还要更深广的多。这样的书如何能让人释手,看这样的书,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书法的知识,而更多的还有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理解。

目前只是读了一遍,要消化这些内容,也已经就需要下一步在读帖和练字2020中去慢慢体会了。我相信,这也只是个开始,以后我还会不断的去重新读书中的内容和段落,去加深体会。

读好书不亦快哉!!


中国书法读后感(三)

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精通笔法,用功深造,始有门径可言。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篆隶运笔法,一种是行草运笔法。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可以意会。前一种运肘,不需运腕,遇转折波挑处,用捻管转笔之法;后一种全赖运腕。运腕之法,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篆隶用笔,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笔画中段满实,有丰富变化,且笔笔断,不连,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而行草笔法,笔画中侧锋并用,笔势求连绵不断,顺势承接,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因此,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2020法》一文中。沈氏的字2020,或有不同的评价 ,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2020,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2020,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在今天书法普遍庸俗化、丑陋化、浅薄化,学术规范沦丧的时流下,张岩的追求无疑是有意义的。他所选择的师法传统,与古人血战的道路是被历代书法家所印证了的正道、大道。林散之云:入的深,才能出得显。可见这条道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非急功近利、浅薄之子所愿为,所能为的。愿张岩努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中国书法》的读后感2000字


小时候我就跟随着爷爷学习书法,儿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书法,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一无所知。我清晰的记得爷爷教我横、撇、竖、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书写;但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偷懒涂鸦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今,在图书馆工作之余拿起《中国书法》一书来阅读感慨万千!

首先说说遗憾。人的一生充满遗憾,书没写成是遗憾,官没当成也是遗憾,钱没赚到更是遗憾由于人为了避免遗憾,于是就拼命写拼命爬拼命赚,前者是雅事,拼一下千古流芳,后者是俗事,但为了好好地和更好地活着,于是拼命地爬和捞,这情景有点像蚂蚁爬树和过江之鲫;我呢?没有好好听爷爷的教诲而遗憾,没有认认真真跟随著名书法家邹永远、许正波、康建勋老师学习书法而遗憾,没有信心参加全国书法大赛错失良机而遗憾。二十多岁的我,现在想想孔子的话很有道理,三十而立。什么是而立?就是有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家庭。

崔健在歌里面曾经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所以,我们要让眼睛慢下来,细细的揣摩揣摩王羲之的传本墨迹,聊聊章草大家王遽常的生平故事,听听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经验之谈,想想刘炳森先生对我们的启示加之弄风研墨,轻舟飞阁,并以疏花瘦竹,墨池中泛花香,竹重秋荫访兰亭,所以,习书也是一种修行,只有懂得书法和人生的方圆变化,才能做到笔无常法出新机。这是何等快乐之事?其实,现在许多现代的东西都在寻求古代的营养,像周杰伦的歌要放进京剧的曲调,衣服要弄些唐装穿穿,中国武术风靡世界,书法元素都放进张艺谋的电影等等,时代在变,那么书法的活动方式的变化也就势在必然,书法的队伍壮大了,其成分也就变化了。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书法史》读后感2000字


前言:

书法艺术同京剧、武术、诗歌一样,都是中国的国粹。从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再到成型于东汉、魏、晋时期的各个书法艺术形式,可见书法的形成与发展亦有其自己的历史轨迹。随时代变迁,虽然现代人很难再在书法领域中见识到完整的书法典藏,但是每当我们信步于古老园林,或是厅堂楼阁,依旧可以看到呈现于牌匾上的古文字迹或是悬挂于高堂上的喜庆对联。细品书法,它给予每个观赏者的不仅限于外现的字形,而更多的是内在意境。正如书中所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古代书法的发展轨迹

自觉没有多少本领可以驾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只是简单的做自我品评罢了。书法起于甲骨文,观甲骨文,虽无汉字那般规整、统一,却透露出了几分活泼与灵动,这大概该归功于它是一种象形文字。历史上同时期的象形文字还有古埃及的象形文与玛雅象形文,但都最终以文明的消失而未现于世,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留存并至今。而象形文的发现也同样具有神奇色彩,若不是清代王懿荣因病求医,后得药方取药,遂得甲骨,也许至今我们也没有这般荣幸看到它的面貌,也就无法研究后来的金文的渊源。

金文的出现,依托于青铜器的铸造,字形同甲骨文相像,但比甲骨文要规整,排列也有序。后至战国时期,为方便书写,对篆书做出了笔画上的简化,称为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即统一文字,一改昔日的写意字体,而增强了文字的符号价值。

隶书的形成是在满足其功用价值的基础上更多的倾向于它的审美性,如蚕头雁尾的字形。楷书笔画规范,法度较严,书写速度较慢,其形象最易识别,多用于正式场合。行书是从楷书的快速书写而形成,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其法度较楷体宽松。草书书写最快,有些笔画、部分甚至被简化掉了,难以辨认。

2、古代书法的意境组成

书法不单单是外部字形的显示,加之作者也很少言及自己的作品,所以给欣赏者留有很大的遐想空间。每一幅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每个欣赏者根据自己的鉴赏力、思想、情感、文化底蕴对作品进行自我品评,进而由此探知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真实情境与意境,这也许是作者最想看到的,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一扫而过。书法的意境可由它的节奏跟韵味表现出来,而书法对节奏的把握又依赖于书写时作者对笔力的控制。有人说书法是没有声音的舞蹈,书法也有舞蹈的那种动态美,或刚健或柔美。这些均依靠对笔力运行轨迹与速度轻重急缓的把握。笔力中还包含几对矛盾:行与留,提与按以及平正与参差等。行与留在于笔的运行上,在毛笔行进过程中,要时刻掌握力度,使毛笔能在恰当的时候、地方停下,或是将速度放慢。平正要求字体看上去要大小合适、均匀、规整,但不可一味要求规整,而使字体缺乏灵动。书法的意境自始而后至终都要归为统一,整体。欣赏者最初看到和把握的角度是整体而不是顿足于单纯的一个字,这就要依靠字与字之间的联络,正如书中所说书法中的联络有三种形式:一是血脉相连(形体与气势上联络成为整体,一气贯注),二是虚实相生(有笔画为实处,字字之间行行之间为虚处,一虚一实成为有机整体,其一虚一实是在点画落在纸上的瞬间一次性完成,笔墨一到,实处即成,虚处也由此而出),三是错落有致(以缤纷交错求其奇趣,于森严法度中求变化)。这仿佛是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之所以能成为整体,需要的不仅是外在皮肉及其包裹的骨骼,更需灌之以血液、经络,将这些外在的表现加以连贯,才能成为富有灵性的生命体,而书法则是富有生命的艺术。中国的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物象,而是富有生命的艺术品,虽没有舞蹈那般色彩斑斓,但却同样能透过线条运行发现它美的东西,这种美并不像古代玉器那样耀眼夺目,而是隐讳的。透过一种艺术我们可以了解到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文化、社会状况,了解到作者所发生的故事和他创作时的心境等等。我想这是作者所希望后人能体味到的。

书法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如何,是区分一个专业书法家和业余爱好者的主要标志,也是系统化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一个作家所具有的理论取向,在创作上,像现代那样敏感地反映出来,过去是不多见的。现代的艺术文化艺术环境,在很多的情况下,理论的取向直接决定了创作观念及其在创作实践上的成功与否。因而,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家,需要先明白自己的创作观念。

古典书法理论是传统书法的灵魂,同时又是它的存在方式。古典书法理论浓缩了古代中国的学问、文化和艺术思想,包含了各时代的审美观及其变化规律。无论传统派,还是现代派书法家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不可忽视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性和逻辑性。

审视两千多年来的书法理论发展史,各时代的书论一边不断地综合归纳当代书法发展的内容,一边先导下时代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认真研究古典书法理论,且发掘期中的精华,不仅是为了当代书法了健康发展,而且对有系统的书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爱国书读后感


爱国书读后感(一)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疾呼。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贪玩厌学的孩子。甚至觉得普鲁士士兵在阿尔萨斯的土地操练的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着他的结果吧--那些普鲁士人会有理由地说:怎么?你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虽然小弗朗士内心无比懊悔,然而,时光匆匆,不会倒流,阿尔萨斯人沦为了亡国奴,不懂祖国的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不幸。

联系现实生活,在我们当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学生吗?他们讨厌学语文课,不愿学习语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写字2020马马虎虎;有的人竟然还将这样的作文作为得意大作展览呢;我也有这种习惯。一些学生学社会上那种流里流气的模样,经常口出脏话,造出荒谬的词汇、句子骂人。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是多么可耻、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够学习,懂得自己国家的语言,正确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么站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2020,比任何国家的都要科学。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地说:我属于自己的祖国!


爱国书读后感(二)

暑假里,妈妈给我讲《红岩》中江姐的故事,因为她勇敢,她坚强,她面对敌人不害怕的精神。所以,让我起来好奇心,去买了这本书认真阅读。

当我看到江姐的手被竹签扎入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想到江姐那苍白的脸,沾满血的手,泪水就模糊了我的双眼。江姐是那么伟大,勇敢。而我却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踌躇不前。用尽心思往后退缩。我再一次看到江姐用她的意志,自己的坚强勇敢,不暴漏计划。但此时江姐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悍然走向了刑场。用她的生命去保护计划,同时江姐也受到战友的爱戴。

再看看我,总是想依偎在家人的怀抱。遇到难题总想到学校问同学不懂思考。从此我要向江姐学习,学习她那不退缩,不畏惧的精神。


爱国书读后感(三)

大家一定看过《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吧?今天我与大家不讨论电影,来说说《闪闪红星》这本书,虽然没有电影有声有色,但看了以后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书中写到:要是工农民主政府还在,要是能念书,就送他上列宁小学冬子听见爸爸临走前对妈妈说的话,好像真的背上书包去上学了,啊!那学校是青砖青瓦,有好多和我一样的小学生穿着新衣裳

冬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这样渴望学习,而我的生活却被幸福包围着:每天吃的是鸡蛋、牛奶;穿的是耐克、阿迪达斯;用的是拉杆书包,多功能铅笔盒。教室是多么明亮,多么宽敞,多么温馨。学校是如此美丽、整洁、充满活力。而我却时常埋怨父母不给买这买那,埋怨老师布置这么多的作业。我要珍惜这么美好的生活,这么优越的条件,好好读书,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前进!成为21世纪的冬子!

爱国书籍读后感大全


【篇一: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

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有感

我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让我知道了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可自从新中国解放以来,他立刻决定回国并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得一切,但不能放弃我的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国,为建设新中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可是美国人使终不让他回国,还说他是间谍。经历了种种磨难,他终于回国了。

这件事让我想起我的爱好钢琴,我的爱好钢琴是我从7岁开始学的,从小到大,从生到熟,我总是想:真烦呀,还有这么多变。可是,我看完这篇课文以后,总有六个字在鼓励我,那就是: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一直让我坚持下来。

我太感谢这篇课文,因为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如果钱学森也像我一样,那样我国的航天技术就不会这么发达;让我明白了自己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篇二:读《彩色的翅膀》有感】

每个人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但表达方式却千差万别。驻守在海岛上的战士,用勤奋和智慧,建设祖国的海岛。我读了《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后,深深地体会到了战士小高的那颗爱国的心。

我和小高一起前往宝石岛驻防。小高刚去黑龙江探亲,抱着一个纸箱回来了。我就有意同小高开玩笑,说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小高却说,纸箱里装的是一些昆虫。我非常奇怪。傍晚,到了宝石岛,我和小高去参加尝瓜会,大家一起品尝了岛上的第一个西瓜。我从尝瓜会上得知,原来,由于没有昆虫授粉,岛上种东西需要人工授粉。小高带昆虫到海岛上,是为了让昆虫给植物授粉,让植物更好地生长。

小高是一名驻守在海岛上的战士,他的任务是为祖国保卫海岛,建设海岛。小高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一丝不苟地执行自己的任务,甚至想到了从家乡带昆虫来给植物授粉。这件事情,充分地体现出他的爱国之情。

我现在没有能力为祖国作大的贡献,但我也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

前一段时间,老师让几位同学办爱国主义主题的手抄报,其中就有我。回到家,我们几位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办了手抄报。我们精心地设计手抄报的版面,找到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散文、诗词和格言,一笔一划地抄写在手抄报上,还把插图画得非常漂亮。同学们这样做,就是热爱祖国的一个表现。我们现在就要有一颗爱国的心,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

爱国,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象小高那样,心里永远装着祖国,永远想着为祖国作贡献,就是一位爱国的人。

【篇四: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300字】

爷爷给我买了一套爱国主义书籍,自从我读过这套书以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格非,北宋散文家兼学者,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有《洛阳名园记》传世。夫赵明诚,宋徽宗宰相赵挺之之子。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生坎坷,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最后投江自杀,现在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

其实这套书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呢,光靠我怎么说得完呢?还是到我家来看吧,我随时等着你们的到来!

【篇五:爱国书籍读后感】

读完《董存瑞的英雄故事》,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炸药包,导火线在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年轻战士的脸全流露出的是不怕牺牲,不无畏惧的英雄形象。

十九岁的董存瑞在解放隆华的战役中和战友们,接连炸毁敌人的碉堡群。这时,总攻冲锋号已经吹响,突然他们发现迎面的桥身却是座经过伪装的暗堡,从里面扫射出来的子弹阻挡了解放军的前进道路。为了减少战友伤亡,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下,董存瑞在桥下高举炸药包并高声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突然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炸得粉碎,而英雄董存瑞也壮烈地牺牲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是因为一个个像董存瑞这样的共产党员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我们才有了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有的人十九岁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还有的人不好好学习,问父母要钱,整天沉溺于网吧里面,上网玩游戏,让自己的青春岁月白白浪费,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能让烈士的血白流,英勇的烈士们开辟新中国。而建设新中国的任务,我们这一辈人要担起事,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报效祖国,建设祖国,发展祖国。

【篇六:《红岩读后感》】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遥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于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篇七:小学生爱国书籍读后感】

我爱你,中国,在字面上理解中国的话这是多么的轻巧:中国这个词语只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名称,以前我就是这样理解中国这个词语的,可是中国的含义不只是这样的,读了《我爱你,中国》后,我对祖国的了解更深刻了,在爱国先烈的心目中的祖国是多么的重,为了祖国牺牲自己也值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里的祖国是伟大的,是一个可以容纳13亿人的地方,祖国还是13亿人的母亲,我们不允许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被别人欺负,掠夺,更不允许我们的敌人抢夺我们的土地。

是啊,正像革命先烈方志敏叔叔说的那样:我们祖国母亲胸宽背阔,身体魁大,她的体温不冷也不热,最适宜儿女的依偎。她用她那无穷的乳汁和力量来哺育我们,哺育13亿儿女们。我们的祖国不仅有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还有地底那大量、丰富的宝藏;令人流连难舍的胜景,就是这些资源养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原来祖国是这么的可爱啊!

所以我们不辜负爱国先烈们的愿望,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祖国变得繁荣富强,如今的祖国母亲再也不会受人任意欺负,掠夺!2008的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奥运健儿奋力拼搏,取得了优良的成绩。我国载人航天飞船也登上了月球,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的强大和实力,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愈来愈高了!2010年盛大的世博会就要在上海举办,这又一次让国人大显身手展示我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盛会,我们强大了,再也没人敢欺负我们了,再也没人敢侵略我们了,也没人再敢叫我们东亚病夫了。

我觉得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学生,我也感受到我的责任重大,我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出一分力,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对爱了解多少,我们生活在众人所包围的爱中,可是我们又是如何报答众人对自己的爱的呢?是的,也许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读完这本书,我又收获了很多,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又收获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境界我们又能体会多少呢?学海无涯,让我们趁着年轻,去书的世界里好好领悟吧!或许我们又会收获不少。

【篇八:爱国书籍读后感450字】

那一天,我津津有味地把《詹天佑》这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讲了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是怎样修筑的,说明了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是多深刻啊!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赞叹,多爱国的詹天佑啊!他那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他对工作极端负责,要不,他怎么会提早两年京张铁路就全线竣工呢?詹天佑不但有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且还有创新精神。从他设计的一种人字形线路就可以看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勤奋。是啊,我们不正正需要这种精神吗?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以詹天佑为榜样!例如: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整天顾着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工作上。那些勤奋的人即使没有聪明的人那样聪明,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一定会赶上聪明的人。不是有一句话是聪明在于勤奋吗?我们还要多实践,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到时候,我们就会像詹天佑一样,有创新的精神!

詹天佑,我要以你为榜样。我要像你一样爱国,为祖国作出贡献,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做事要一丝不苟。我为中国有詹天佑这样的工程师而感到骄傲!

《中国书圣——王羲之》读后感_学习作文200字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他吸收前人的书法艺术精华,改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兰亭序》,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王羲之写字非常勤奋,他走在路上或者坐下时总不忘研究字的结构、气势、运笔的技巧,他用手指在身上比划,次数多了连衣襟都画破了。有一次,王羲之在一块木板上写字,木匠一看墨迹渗入木头中有三分深,这就是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勤奋好学的精神让我很佩服。我现在也在学习书法,他洗笔能把池塘变成墨池,要花多长的时间练习啊!我也要像他一样刻苦练习。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一)

时间老人匆匆来了,又匆匆去了,一转眼四年过去了,我从那个懵懂的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我学书法也快四年了吧!还记得那时候写的字2020歪歪扭扭,可现在楷、隶、行,三种字2020体都学了,也快该学篆书了。好快好快!

书法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点成一字2020之规,一字2020乃终篇之准。虽然不易,一手好字2020,终身受益。书法带给我的好处太多了!

1、学习书法,可以让我静下心来,不管多难的题,我总能一点一点地钻研出来。

2、书法在考试中,也起得很大的作用。每次考试,老师一改就是几十张试卷,如果你的字2020很好,老师一看就心情舒畅,即便有错题,老师也不忍心给你扣分。而且如果作文你写的字2020很好,分数也不会低。

看着一个个字2020跃然于纸上,我不由得生出一种成就感。我要感谢爸爸妈妈,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与鼓励,我就不会坚持到现在,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更要感谢高老师,是她把我一步一步地带入了书法的殿堂。感谢他们!

书法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爱书法!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二)

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精通笔法,用功深造,始有门径可言。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篆隶运笔法,一种是行草运笔法。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可以意会。前一种运肘,不需运腕,遇转折波挑处,用捻管转笔之法;后一种全赖运腕。运腕之法,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篆隶用笔,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笔画中段满实,有丰富变化,且笔笔断,不连,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而行草笔法,笔画中侧锋并用,笔势求连绵不断,顺势承接,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因此,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2020法》一文中。沈氏的字2020,或有不同的评价 ,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2020,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2020,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在今天书法普遍庸俗化、丑陋化、浅薄化,学术规范沦丧的时流下,张岩的追求无疑是有意义的。他所选择的师法传统,与古人血战的道路是被历代书法家所印证了的正道、大道。林散之云:入的深,才能出得显。可见这条道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非急功近利、浅薄之子所愿为,所能为的。愿张岩努力。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三)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一,它集实用性、艺术性、广泛性、深刻性、独特性于一身。师范念书的时候我曾学习过书法,但那个时候学得不认真,而且毕业后再没写过,早就忘记了怎么用笔。这次教育局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书法培训中,在老师的点拨下,我似乎窥见了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东西。我开始享受展纸蘸墨,运腕挥毫的感觉。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学习书法讲求个静字2020,学习的过程要求环境安静,内心平静。虽然某些着名的书法作品,例如《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微醉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地淋漓尽致,但我相信这与王羲之练习书法时忘我的情境是分不开的。他只有在学习的时候静心地研读字2020帖,勤加练习,才能成为流芳千古的着名书法家。刚开始写毛笔字2020的时候很浮躁,喜欢挑着字2020写,后来却渐渐喜欢上了心由烦躁变成平和的过程。我先读字2020帖,掌握字2020的基本结构,再临摹字2020的笔法,如同小心翼翼的完成一件艺术品。我觉得现代人太需要将传统的书法拾起来了,它没有大动作,不需要大场地,斗室之中却可以使躁动的心变得平静。我们每天生活在快节奏的世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我们变成了房奴,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变成了屏幕脸、鼠标手,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让我们变成了啃老族。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我们变得焦虑,失眠。但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奇异的是,体内叫嚣的不安因子慢慢归于安宁,一个人的胸襟也可以变得开阔。正因为如此,学校要开设书法课。一方面,让学生写好字2020;更重要的,或许就是让学生浮躁的心得以平静。借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习书法还需要个恒字2020。老师指导我们说,平台期是每个练习书法的人都会遇到的。在平台期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烦,怎么写都没有进步,这时候我们可以暂时不要拿起笔,而是读读帖,等克服了这种烦躁的情绪,书法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很多人就是因为在遇到瓶颈的时候没有继续坚持,也就中途放弃了书法。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社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价值观正在慢慢丧失,人们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通过最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从而抛弃了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黑心棉,过期疫苗,三聚氰胺,苏丹红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导致了人们活在恐慌中。然而书法没有捷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进步。因此,我希望可以通过对书法的学习,脚踏实地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我们经常说从一个人的字2020上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怀素,张旭的字2020恣意张狂,而他们在生活中也是活得洒脱尽兴。颜真卿为人稳重,他的字2020也十分大气,在稳重中透着一丝傲骨。为人要有人品,作书要有书品。前代论书尤重心法,心法即人品的流露。唐穆宗曾问笔法于柳公权,所得到的答案是,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可见书法研创的成败最终在人品。从另一层意义上看,学习书法就是学习做人,练习书法就是磨练自我品格,提升人格。在波澜不惊的习书过程里,练习书法的人会深切体会到认真学书法可以磨砺人的意志,犹如滴水穿石,能贯通人的思绪。我在临摹《颜勤礼碑》的时候,真的有感受到颜体的大气磅礴,朴拙雄浑,气势恢宏,顿时之间胸襟也变得开阔。

在书法培训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老师的教学态度。每次学习,老师去的都非常早。教学过程中,每当我们字2020写得不理想的时候,老师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范写,让我们仔细的观察老师的运笔过程,学习正确的运笔、用笔。老师的这种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这次书法培训不仅使我的字2020有了很大的长进,同时也令我在精神上受益匪浅。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只与古人争风流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张林国

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本国的文字升华到艺术这样的高度。

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在书写过程中,文人的情怀不断注入,书法已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渐成一门千年不衰的艺术种类。在晋唐,书法更达至艺术成就巅峰。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痴迷,以至死后还将王羲之《兰亭序》原迹带入墓葬。清帝乾隆更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珣三件书法珍品奉为至宝,置"三希堂"陈放,不时把玩。

今人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等因素,书法渐成书家专业之技能,然要成就能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则愈加不易。

林散之(1898-1989)却欲与古人争风流,其取得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功莫大焉","当代草圣"美名聞于中外。

林散之"左耳幼聋,高年失听,与人接谈,必赖纸笔达情。"陆衡先生"有幸亲承谈笑,侍睹先生挥毫。高山景行,私所敬仰。"因担心林散之"吉光片羽"般的笔谈手迹散失,乃"历时年余,终于辑成"本书。其间"为得先生片言,亦不惮千里,夙兴夜寐,甚或蹈险犯难,在所不辞。"书中同时还附录了林散之《论书诗选》和《序跋选》两篇,读者除了获益于林散之学问造诣外,还能进一步了解了林求艺学艺的艰辛过程。

因本书辑录的都是林散之与故交弟子私下交谈,又限于笔谈方式,故而其内容虽漫散却又精要,谈艺谈人生率直诚恳,可谓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与求艺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后进者不无启发,对误入迷途者更有拨云见日甚或棒喝之神效。本书同时还配有许多历朝历代的著名碑帖及名人佳作,以及若干件林散之不同风格作品。读者对照其文字评点,细心揣摩,当更有直观的参悟与体会。

大器晚成

林散之走的是传统文人走的道路。一步一脚印,"数十年寒灯苦学",又迭次得到名师指导,遂有今日之成就。林自承"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每感"学然后知不足。"其间,16岁时,从乡亲廪生范培开学书,开始步入正途,从唐碑入手,往溯汉魏,并习悬腕之法,功力大进。18岁从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并继续研摩各朝碑帖书法。32岁,"持张先生函求谒"沪上名家黄宾虹。黄悉心教以古人用笔用墨之道,详解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精义。"余闻言,悚然大骇".两年后,遵师嘱咐,"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

虽然求艺学艺如此辛苦,林散之却也长期只在地方闻名,直至古稀之年,即年75岁时,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 词·清平乐会昌》因编入《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的"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中,才为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所识,"书名初震".

传说启功先生当时正卧病在床,见到林散之作品后,为之一震,突然从床上跃起,后退三步,脱帽鞠了三个躬。赵朴初先生亦有诗赞曰:"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

日本书道界更对其推崇备至,"日本人来画店,偏找我的字要。"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拜访林散之,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名由此传颂四方。

立足古人

林散之声名大噪看似有点偶然,实则却是必然。这首先与其立下的"总要立足千古,不同一切凡人"的心志有关。林散之言:"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

正是因为有这种誓要与古人争风流的宏愿,林散之才能"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其苦练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比。略摘其所言,"我临的魏碑,《张猛龙》最多,有两部厨高";"我学汉碑已有三十几年";"1965年,我苦练一年(《礼器碑》)".

学艺途中,幸遇名师指导是林散之书艺大进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林散之深感"无人领路,天才也易入歧途。""我有点小成就,是因为遇到两位好老师,路领得正:首先是含山张栗庵······后来又问学于黄宾虹。"正是有感于此,林散之在与后辈交流中,毫不吝于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教。例如"临字要在似与不似之间······专求形似,所以不能成功。""学碑必从汉开始。""两碑(指《张迁碑》《礼器碑》)虽同为方碑,但个性有别,同时临写,两败俱伤,不能逆规律行事。"诸如此类的经验之谈,对学书者不啻于醍醐灌顶。

林散之以草书成名,书家通过草书的淋漓书写,可以将书法的美质发挥到极致。但草书因为具有"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等的特点,功力不到写出来则易让人觉得"太怪,太狂".因此,要写好草书,对书家既有很高的素养要求,同时,方法正确也很重要。林散之评价其入门老师"范(培开)先生······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他自称:"我的主要精力在写楷书上,草书没怎么写。学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未有善行草而不工楷书的。" "自己十六岁开始学唐碑、魏碑,三十岁以后学行草,六十岁以后才写草书。"惟此,终使林散之达到书家的极高境界。

医俗最难

林散之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医俗"最难("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而草书因为写得快,更容易"滑俗".林感叹:"古人说不俗,仙骨,真是难如登天,可叹。"那么何谓"俗"?林却又难以对此加以明确定义,"俗字讲不出来,只有你自己理会才行。"要医俗,在林看来,要有三条途径齐头并进。首先,在练书法时要"法乎上":"宜学六朝碑板,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在被问到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时,林认为,他们"学的(起步)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其次,要多读书:"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总归有俗气。" "读书······还要读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读书是为了"变换气质才能不俗。"第三,要游历广:"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但游历广是要在读书基础上才会有所收获,不然"书读不好,游历也是枉然。古人说入宝山空回,一无所得。"

治俗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做人。林散之认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人品即书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多为真性情的人,书法史上的精品在这一时期集中出现并非偶然。如王羲之《丧乱帖》、《兰亭序》等都是真情至性时的"偶得".颜真卿的"《争座位》极为自然,系别人在字纸篓中获得······《祭侄文稿》亦是至情挥洒,无拘无束,出神入化。"颜真卿是如欧阳修所言的"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因此可谓是书品与人品俱佳的典范。南宋宰相秦桧书法功力同样了得,但作为一代奸臣,大德有亏,其书法作品终难登大雅之堂。

突变则败

在当下当代艺术泛滥,"人人可以当艺术家",艺术被认为是不可定义的语境下,传统的艺术传承体系遭到极大冲击,追新逐异成为风尚。同样的,在书法领域,也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如有书家追求古人书学时的状态,赤膊上阵,狂呼乱叫,挥就丑书无数。还有幼童,在大人们的鼓噪下,在大纸上龙飞凤舞,被人捧为书法神童。更有书家以高难动作来进行书法表演,生生的将书法艺术化为一种杂耍技艺。甚至商人也来凑热闹,写下不知所云的文字,并拍出高价,则更让人瞠目结舌。时下的急功近利,资本侵蚀带来的浮躁,资讯流动造就外界的各种巨大诱惑,正如林散之所感叹的那样,学书人现在要安下心来"做书奴都不容易。"

林散之并不反对艺术创新,"哪一代没有创新?唐宋大家都是从古人学出来独开生面。"他本人的艺术风格也多次发生变化:"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但书法之变"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突变则败矣。"林散之感言:"全中国莫有深通书画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读破万卷书之人,所以下笔粗俗难堪。""现代人连书奴都不如,只学皮毛。""现在好多人下笔便草,写得一塌糊涂,真是谬种流传,我看了很痛心。"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大家。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却也是百家争鸣,名家迭出的时代。魏晋时期,八王之乱,士族大迁移,伴之以佛、道兴盛,玄学流行,因而出现了一批崇尚个性的名流雅士,造就了南方文化的大繁荣,"书圣"王羲之等人因运而生······

而今时代,传统与现代思想交织,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与影响,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和大流通,凡此,都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对一些人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又是最好的时代。林散之说,要"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当前我们文艺界的多元混沌或许正是孕育时代大家的最好养料。

(此文获得上海宣传系统第二届职工读书节"优秀读书达人"奖)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终于结束了一段时间来的忙忙碌碌,偶得闲,携一本感兴趣的书,沏一杯清清的茶,独享着宁静,一时间全身心彻底的放松,而思想可以任凭自由放纵,这种感觉真是美妙,所以忙碌后读些自已感兴趣的书是极好的一种调节。
从幼小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爱好,不知怎的,可能是受祖父的影响,虽然祖父并没手把手教我练字,但自已也不自觉得自我把玩,这也许是dna的作用吧,今天闲逛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突然眼晴一亮,凭着对书法的爱好,对这样的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聊中国文化的书籍,所以带回家一气拜读完。《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少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书开篇就铲述书法是奇妙的艺术,从书法最基础的汉字开始进行说明,首先汉字是方块字,虽然人类文明起初都由象形文字开始记录信息,但后来如古埃及文,巴比伦文都走向拼音化,只作为纯粹的符号,而汉字固定在了形体上面成为方块字,线条比拼音要丰富得多,而且单一汉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其次汉字用软笔(毛笔)书写,毛笔富有弹性,使得字体线条极富变化;接下来讲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主要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然后讲了汉字的演进,篆、隶、草、楷、行。讲了构成书法艺术基础的汉字后,开始介绍相应的辅助方面,主要是文房四宝,接下来讲了如何执笔运笔的方法,讲究笔势,即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把握将速度、力度、圆度完美的结后,之后提到结构和章法,写字之前要考虑全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首字要统领全篇,行气贯通,字距行距协调,突出主笔,不能轻视最后一行或一字,讲究题款,印章。
在对书法艺术了解后,作者开始为大家打开这扇窗,开始向大家铲述书法是如何与中国文化相倚相进,主要通过书法与中国园林(举了苏州园林,绍兴兰亭、沈园),书法与古建文化(浙江乌镇、名人雅十给店面题匾),书法瑟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佛教大盛,手抄经书需求极旺,促成佛教的快速传播,刻经于石,以防经文被毁,如泰山的水峪金刚经),书法与儒道精神(“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滋养每一个书家,中国的美学思想总是把人品放在第一位,这里的人品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道家讲究“清净无为,独善其身”,就是遵循万物自身的规律而治之,无为是为了有为,这样也为那些归隐者和不得志者有了恬淡,豁达的精神归宿),书法与民俗文化(涉及内容,春节春联,福禄寿字,对联,挽联、挽词,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书法与帝王文化(古代众多帝王本身也是酷爱书法艺术,有很多是有名的书家,所在书法首先就被帝王极力推崇,作者辨证的的说明了帝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与古代教育(涉及到科学,学院、国家、私学等内容,古代书法成为应试的基础,在很多朝代里,甚至出现写好书便成为仕的现象),书法与诗词文赋(对诗,词,曲,赋,文进行了介绍,历代书家都与词词文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李白其书法造谐就极高),书法与绘画篆刻(中国画的笔法都取于书法笔画,所以有习画先习书的说法,),书法与装裱鉴藏(简单介绍装裱知识,装裱使得精妙的书法更好得以展现)。
读完全书,让人在书法方面的知识面大大拓展,虽然全书对于某些方面并无具体深入的讲解,但其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源,为初学者领略书法艺术提供了捷径。

读后感《书法史话》


读后感《书法史话》

想起自己对于书法的喜爱,是后来才出来的,小时候一直字2024都写的很丑,家里老妈经常催促着我练字2024,但是自己都很不上心。后来高中时有一次,一体育老师,让我帮他写一下某某内容,我就认真写了,哪里想到,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一个美术本科生(当时已经通过美术类考试了)字2024写成这样,实在是不好看,一定要多练习呀,就是这样的打击,倒真是促成了自己和书法的最深厚的缘分了。不过当时对于书法的喜欢都是盲然的,什么是书法,书法到底学什么,书法史有哪些,一概不知道,大学时只是胡乱买了一本自己觉得喜欢的硬笔字2024帖就一通乱写和乱练,毛笔书法就是只知道上书法课时老师推荐的米芾,楷书就是只知道唐楷,对于书法史知识,都很少有比较系统的了解。

当然后来也陆陆续续看一些书法史的视频,或者在网上搜一些书法史的内容,断断续续的将书法的知识丰富起来了,但是经常想找一本书,对于书法史的介绍可以更全面点的,但是难度上讲解上又要浅显易懂的,可以介绍给学生看的。某天无意中翻到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书法史话》这本书,倒是真的合乎了上面的要求,书里比较详尽的介绍了:中国书法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它以汉字2024特有的线条和书写规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笔法、章法和笔势,反映出人们的气质、情趣和审美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美化书写过程、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极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喜爱,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还对书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介绍。觉得推荐给学生应该是不错的。

然后细细评读《书法史话》这本书,感觉优点是:

这本书不是很厚,便于随身携带,小小的一本书,拿着翻阅也不吃力。价格不是很贵,学生也能承受的起,十几元一本的书。

书里的很多内容,设计的也很用心。首先我不得不提一下里面的标题,对于很多重要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名词,这本书里都会给出一个相应的小标题,不仅吸引眼球,还便于识别和记忆,比如讲到汉代书法,会给出这样的小标题:博大恢弘的隶书大观,讲到张芝,会给出一个这样的小标题:东汉草书第一家;当讲到董其昌时,又给出了这样一个的标题: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当然,书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看时,但是翻到这样的标题处,就已经激起了我无尽的阅读兴趣了,这个到底什么叫做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呢?赶紧一睹为快,观后,才知道,是指董其昌的书法作品是非常的晴朗洒脱、清淡,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意境。

整本书的脉络又很清晰,从先秦书法介绍到秦汉书法一路到清代书法,又可以按照这样的整个书法史的发展流程一路观下来,如果对于某一章节有特殊的喜好,又可以从那一章的一个片段入手,静静观赏、细细品读。对这些或居庙堂,或隐于市,或遁山林的古代书家及其书艺的圈点,其实也是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剔爬梳理。这些书家的命运际遇,人生忧欢,与一段段历史的华彩与悲歌水乳交融。中国书画重人格,道德与学问修养,认为习艺者人格高迈,识见宏远方能霞想云思,兴会标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虑,方能腕下呈纵横万里之势。清人松年曾云: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中国古代书家身上太多地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精神取向,因而使得系统的鉴识成为一种高难动作,对鉴识者的审美能力与历史洞察力均是一种严格的考验。

在每个重要的事情或者人物旁边都会配上相应的图画,: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整体考察。而这样的自觉意识,在这篇文章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者既可看到商周时期金文的庄严肃穆,庙堂气象,又能看到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僧怀素,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从中进行解读,容纳了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意蕴,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后面所配的一幅幅书法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

《书法史话》所书写的那些人物已离我们远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民族文化的珍贵价值更为彰显。他写的那些人物就凝结于这些笔墨之中,凝结于这些线条的时空之间,从中寻找他们,辨认他们,就可以留住文化,记住历史。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曾有论诗名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以此形容《书法史话》,我以为亦颇切近。

相信《中国书法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安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