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

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读后感4000字-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人情社会。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读后感4000字-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人情社会,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是一部篇幅不长的书,却十分引人思索。阅读《乡土中国》,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差序格局》一文。在《差序格局》一文中,费孝通先生第一次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个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高度概括了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逻辑特点:伦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这个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构成和运行及民情提供了一个可期的视角。

一、柴捆与波纹:对差序格局内涵的浅认识

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是从自我向他者延伸,一圈又一圈向外扩展,就像波纹在水面上泛开一样,每个人按与自我相隔的距离来界定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据此来理解,中国社会的人是生活在一种差序格局的波纹中,既是以自我为波纹的中心圆点,同时,又从属于以他人为中心的波纹圈子。每个人判断与他者关系的标准是离中心点的距离以及波纹的远近密疏,即离中心点越近且波纹越密集,表示关系越近,离中心点越远且波纹越稀疏,表示关系越疏远,这一点与西方社会的人具有显著差别。

区别于西方社会的格局,费孝通先生指出,西方社会的格局类似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西方社会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与人格完善的同时,能把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分的很开,丁是丁,卯是卯。

人情世故面子关系是中国社会使用的比较频繁的几个词,我想这或许就是《差序格局》文中说的 以己为中心,类似石子激水般向外界的投射。那么,既然在每个人的圈子里,他自己都是一切关系的出发点以及圈子的中心,这是否意味着其实中国社会的根脉里生长着个人主义呢?

费孝通先生的答案是否定的。费孝通先生写道: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我很赞同费孝通先生的这个观点。在这个思维导向下,传统的中国人确实是私的;西方陌生人社会则不然,西方人的圈子是如同一根根柴火捆绑的无机组织,这种组织下需要法律来维持秩序,因为大家是彼此不相识的,不能形成礼法的规范;在一个无机组织中,更讲究人与人的相处,而非人与亲戚的相处,所以西方人寻求人的平等,讲求博爱,但这也不代表西方价值就是完美,比起传统中国的家国情怀,西方社会的价值似乎少了一份诗意和美感了。

细度《差序格局》全文,在比较的意义上,我们不难发现,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构成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内在差异,形塑了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运行及社会民情特征。

二、内圣与外王:一个为自我主义献身的圣人

在讨论差序格局的人伦次序和以己为中心的特点时,费孝通先生的思想依据主要是《礼记》和《论语》中的说法: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在讨论推己及人之时,费孝通先生多次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

这里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其所言的己推己及人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和自我主义挂钩?费孝通先生描述道: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个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个同心圆的伦常,就可以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不过,费孝通先生指出: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相比之下,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

根据费孝通先生的以上观点,孔子的外推总是无法超越于中心的己,因而群己关系就总是体现为私人关系;而耶稣的外推则能超越于己,群己关系便能形成边界清晰的公私关系。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私,就是自我主义能放能收中的收的一面,表现在社会现实层面就是类似于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那种漠视公的现象。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中国人的光荣》读后感


我国近代科技界的先驱、杰出的国工程师詹天佑,曾被我们敬的周总理称颂为“中国人的光荣”。他为中国科技事业和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奋斗的事迹将流传千古。

记得三年前,那时我才8 岁,曾随爸爸从北京乘火车去张家口。在青龙桥车站看到站上巍然矗立着一座铜像,我问爸爸这是谁,爸爸说这是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的工程师詹天佑。当时我大惑不解,修路有何了不起,还给他塑像,那现在修了这么多的铁路,为什么不塑像呢?直到最近读了《中国人的光荣》才使我了解他的伟大之处,才更觉得他的铜像不仅矗立在青龙桥,而且已经矗立在我们的心间。

文章感人肺腑,特别读到文章中“为中国人争光”这部分,使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事迹给我的启迪颇多,对我的教育更深。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压,连修一条铁路的权力都没有,这对有强烈国心的詹天佑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呀!詹天佑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坚强的信心,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给了那些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争了光。

在学习上,他成了我前进的动力,成了我力量的源泉,使我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我要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我们的祖国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奋斗终身。

在生活上詹天佑成了我的榜样。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想到了詹天佑,想到了他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顶着嘲笑,修筑铁路的情景,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我成为一个“三好生”,成为一个生活能自理的好少年。

现在我真正懂得了,他的铜像正是他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是中国人的光荣。他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也将永远激励我走上真正的人生道路。如有机会,我一定再去瞻仰他的雕像。

《丑陋的中国人》(上)读后感1000字


《丑陋的中国人》(上)读后感1000字:

先说此书,也算与自己有缘,高一的时候从一个在学校门口摆摊的毕业学长那里淘来,当时地上摆着53、必刷题等抢手书籍,但第一眼便看到了藏在一本词典后面的它,便问摊主多少钱。

不想以太低价卖出去但又希望被其他人读到的心理,让他在纠结了一会儿之后向我说:“8块钱就好了,这本书挺好的,真的。”我将一切看在眼中,也顿然有种惺惺相惜之感,便也不多说,从书包里掏钱给他。

他也没有立即给我,而是翻到扉页,很郑重的著上自己的名字,钢笔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而后双手递给我,那一刻只觉得,大概是个真挚爱书之人。

高中时期的读书太碎片,以致于每次看书,必然先翻个大概,若是那种让人欲罢不能想一口气读完根本停不下来的书,是万万不敢平时翻看的,不然有“还有卷子没写,习题没总结”等罪恶感深重的小人在脑海里转来转去,忐忑矛盾又绝望,反而浪费了一本好书。

故都会留到周末的夜晚,关上房间的门,自己一个人坐在床上,背靠着枕头,翻开书,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无我且排他,再幸福不过了。合上书的那一刻,长呼一口气,竟觉得舒畅无比,像修女刚念完祷文的瞬间,教堂里的钟“铛”的一声被敲响,在耳边回响,余音绕梁。

这本书便是如此。但当时看完并没有来得及发表感想,当时觉得连用几个小时好好写点东西都有点奢侈,随笔也大多心血来潮便赶紧能写几句是几句。

今年回家,再翻出此书,便已做了决定要再读一遍。我认为有些书,读一遍,是一种感觉,再读一遍,又是另外一种感觉,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读里面的文,段,句,字,层层深入,像在剥洋葱一般,还可能越剥越流泪。

但很难去分辨哪些书值得这样去深读,于是又说,一切随心。

不同次的读,也不一定是要连着读个好几遍,那样反倒是让人觉得你读得不认真,因为漏掉了某些情节才去读了。应该是不同时期去读,可以是在不同年龄,等你成长了一些再去读,会明白得更透彻;也可以是在不同的经历时期,环境与遭遇影响一个人的心态与眼界,这时再去看,又觉得与以前读有了那么点不同的味道,妙就妙在这里。

作者柏杨老先生,倒也没听过这号人物,无妨,看标题也大概猜到,这是一本揭示抨击中国人行为、心理上的丑陋的大谈阔论之书。看了序言便又不禁想到,从初中开始写议论文开始,所议之事大多为赞扬人和事之类的文章,鲜有会让你写国人哪里哪里不好的例子。

有倒是也有,但是在文章的最后,你必然要牵回提点建议的部分,这部分往往水得很,去掉标题放在哪篇文章都适用。也想过好好写应该怎么做,但写着写着发现,好像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了,便没有了后续。再者也是屈服于高考的所谓“驱动型创新写作”之下,不敢造次。驱动与否,已不想评价太多,相对过去确实有改进之实,但八股文的影子,却是还未换掉。作者:不幸染了风寒的我

关于观点吸收_《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800字


关于观点吸收_《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800字

《丑陋的中国人》是我大概六、七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当时,嗯,我是非常赞同柏杨的中国人只会窝里斗,中国人脏乱差吵等等说法的。细细想来,当时我痴迷于曾国藩的“血诚”,正对自身进行最彻底的批斗。而柏杨的观点正好“迎合”了我当时的想法。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时,可能是因为生活阅历渐为丰富,也可能是吸收他人观点的方法日渐成熟,我对柏杨的有些观点就不是那么赞同了,至少是柏杨认为的这几点中国人的特点并不完全适用于现在的中国人身上。

先说柏杨本人,如果忽略柏杨本人生平,而盲目的评价、批判柏杨观点,那孔老夫子的棺材板是会压不住的(高中读物论语,子曰:观其言、察其行···)。柏杨1920年生人,如果认为一般人是在15-30岁形成一个人的三观的话,柏杨形成对事物的看待和分析主方向,大概是在1935-1950年间形成。正直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和中国受封锁的年代。

再说毛主席、邓爷爷教导我哦哦们,“具体问题、具体观念应该放在具体场景下进行分析”。所以将柏杨认为的中国人脏乱吵作为现在中国人的国民性,或者说盲目的批判柏杨观点以偏概全是不正确的。脏乱吵和人们的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以及地域都存在极大的关联,而中国大陆经济腾飞是78年之后的事,国民扫盲完成也在93年所以柏杨的中国人脏乱吵的特点是极有可能普遍存在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身上的,但将这个特点不加区分的一直安在全中国各个地域、各个时代以及各个群体身上是不合适的。柏杨观点是否特指85年及85年前的中国国民性我没有认真查找,但现在的读者将此观点强套在现在的中国人身上并以此对柏杨进行攻击是不正确的。

至于中国人窝里斗的酱缸文化,与其是说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不如说是中国人都想成功,且也许是中国人对成功路径依赖,或者对已经成功产品的模仿复制习惯导致的现象。85年及85年前的情况我不知晓,但近年的卡丁车、炫舞堂、CS、刀塔、淘宝一大片卖相同产品等等情况还是可以说明这一点的。

对于本书,我的观点是柏杨所说的国民性,一是因为时代不同,二是因为柏杨本人受历史局限,可能已经不完全适用于现代的、所有的中国人身上了。但如果忽略柏杨的成长环境,而攻击“柏杨认为的日本人就是好”,嘲笑“柏杨中文不好,要改成拼音”等等,我觉得是不妥的、是有失公允的。

作者:罗磐

《中国人最应知道的1000个文化常识》读后感作文


每个中国人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当一个能把智慧的结晶编著成书籍传授给人们的作家。自从在网上看到《中国人最应知道的1000个文化常识》这本书之后,我就更加确定了这个小小的中国梦。这本书将中国文明分为“传奇、事件、文化、艺术、魅力、文明、神秘、特色”八个部分,讲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知识。其中,我最欣赏的就要属“特色中国”了。这一章把中国的传统小吃、名茶,还有古人的娱乐融为一体,解开了我脑海里的很多疑问,让我深陷其中。每天吃饭时,手中的筷子是谁发明的?他又是怎样发明的?终于,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如此久而久之,大禹便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筷子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有趣的文化常识还有很多,“东来顺”、“狗不理包子”、“京菜”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小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我们中华儿女有多少人还知道这些传统的文化常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从中吸取古人的智慧,在发扬名族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真正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想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道理。一座高山,只靠自己的绵薄之力无法攀爬,但只要有了垫脚的基石,攀登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在人生的道路里,前人的文化就是基石,只有掌握住它,才有可能完成中国梦。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读后感4000字-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人情社会》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