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西行漫记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西行漫记读后感1000字

西行漫记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教海漫记》读后感15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教海漫记》读后感15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翻开《教海漫记》的目录,可以看到本书分为四个篇章,首先是教育篇、其次教学篇,接下来是修养篇、最后是其他篇。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教育教学篇,开始研读。不知不觉中我仿佛进入了于老师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形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此时此景,使人惊叹,发人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呢?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两点,一是教育观念,二是教育艺术。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心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课题。于永正老师三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印证了他的学生主体观、学生发展观和学生创造观。

过去我们常说教学要吃透两头。吃透教材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悉心钻研,教材是可以驾驭的。惟有吃透学生,一直是教学中的大难题。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就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一种艺术化的境界。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要遵循规律,艺术要讲求审美,让学生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愉悦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促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寂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波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存乎一心。

从于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于老师的教育观是渗透着、浸润着深深的爱的现代教育观。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于老师懂得宽容。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始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种。他还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我们要倡导偏爱差生,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宽容。

读完《教海漫记》,才明白于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他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粹,是他教学生涯的纪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的理论活力和人格魅力,值得我继续认真研读。因为,这些正是我教育教学的追求所在。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一)

张克强

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然后开始细细品读这16个课例,但是因为这些课例中的的一些文章不是苏教版中的文章,自己并未上过课,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但是《孔乙己》与《一双手》这两堂课,我是现场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演绎的,所以再看课例,感受格外真切。听了这两堂课,又看了这16个课例,在看到黄厚江老师对《一双手》点评的时候说到“一节课是一条流动的小溪”,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流水不腐”。

是呀,也许因为肖培东老师天生对文字的敏感,使得他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揣摩。在标点符号的揣摩中,师生共同朗读让课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的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肖培东老师这个方式来教语文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呢?其实,好像也是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抛弃一板一眼的读书节奏,开始来关注文字,但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一个环节,却缺少了肖培东老师这样让人舒服的行云流水的一堂课。在这条小溪中,自然而然的就推进到了下一个环节,毫无做作之嫌。这当然源于名师灵动的语言,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更源于时时刻刻对课堂的研究。我们在本书中看到肖老师讲《孔乙己》,更有幸聆听了徐杰老师肖培东老师同课异构《孔乙己》。应该说,肖老师公开讲《孔乙己》不是一次两次了,应该手到擒来。可是,在与徐杰老师同课异构时,肖老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讲这一堂课。不知道是不是名师,所以特别有底气呢?还是肖老师更愿意自我突破呢?

今年我教到第二轮,所有的课文我都是第二次教。关于朗读,没有特别的研究,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上课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翻阅以前的教案,忙的时候会直接照搬。上完课,暗自心生不满。在课堂中,总有一种生涩的凝滞感。于是,看到行云流水的课堂,顿生艳羡。所以我想光上课,没有提升,可能上100遍也还是老样子。可能这也就是邓虹老师说的,自己也应该同课异构吧。停滞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像溪水一样,也许前进缓慢,也许前进困难,但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前进吧。时刻在备课的肖老师,永远是我的榜样。只有流动的水,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否则就是死水一潭。

肖培东老师上课,谈吐精妙,可谓字字珠玑。作为一名愚钝的语文人,对于肖老师,我估计只有敬仰的份,此生也没办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和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对语文的勤奋与执着,好像不应该有差距吧。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围着格子围巾,颇有五四风范勇敢前行的肖老师,在几年的时间中一步步成长。诚然,可能肖老师天赋异禀,但是如果没有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脚印,恐怕早已迷失在众说纷纭的理论中去了吧。

在肖老师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他的儿子六六的文字,一板一眼,有规有矩。在肖老师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柔软与温暖。母亲的柔和,父爱的深厚,老师的殷切,都流动在肖老师的笔端,他的文字灵动而温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教学生写作文,自己笔端也能流淌出美好与善良,多么和谐的一幅场景。言传不如身教!肖老师用自己的文字彰显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功力,也默默展现了内心的那一份情怀。作为一名语文人,站在台上高谈阔论,恐怕不及一篇下水文来的更为实在吧。虽然,功力尚浅,但是更需要努力。还好,我醒悟的不太晚。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

(作者简介:张克强,男,酒后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二)

语文不浅

唐雪娇

唐雪娇

语文一级教师,200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就职于昆明市滇池中学,云南省周丽蓉名师工作室学员。曾在工作室、校级课赛中获奖,撰写论文多次在省级、校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并刊登在省级核心刊物中。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作文比赛,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拜读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不禁为肖老师的书名拍案叫绝,多次聆听过肖老师的公开课,觉得他的课总是令人赞叹不已,肖老师却用“浅浅”形容自己的课,不免过谦。但读完整本书仔细品味肖老师的教学智慧,“浅浅”自有其良苦用心的睿智蕴藏其中。

“浅浅”是一种空瓶心态,孜孜以求不断钻研。在每一个课堂实录后的教学感言中都会出现一个关键词“读”,而这个读多会被“反复”、“仔细”、“揣摩”等词语所修饰。从肖老师的教学感言里映射的是他尊重语文形态的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这一看似简单、重复、机械地备课状态,却因为肖老师全情投入地以文本为故里,与文本进行酣畅淋漓地对话、进行深入地探究和思考,而使这一过程变得妙趣横生、荆棘丛生。肖老师不仅读文本,也读专著,每堂实录里都有肖老师对文本和知识点的相应的链接,而这些内容是教参或网上涉及的浅显的资料所不能触及的。如在上余光中的《假如我有九条命》时,许多老师都会横向延伸到他的《乡愁》,但肖老师却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到余光中的行文风格“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使学生对余光中其人、其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辐射、挖掘随处可见。肖老师的浅是一种空瓶心态,不断的吸纳、汲取、采撷真知,将课堂当作一次磨炼、挑战,将备课当作自我的突破和成长。

“浅浅”是稳准的直击命脉,反复研读,不旁逸斜出。真理的永恒在于神的震慑而不是形的绚目。肖老师的课没有“商人”的夺人眼球的投机取巧,而是一个“匠人”的坚守和提升。拨开虚幻的面纱,经住时光的流洗。肖老师的课才是真语文,他对每篇文章的解读极具文本意识,注重词句的揣摩,同时又不忘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和反馈。如《一双手》现在读来文学价值并不高,又被放在了苏教版的九年级,许多老师往往弃之不用。而肖老师却独具慧眼的发现了它的文体价值和时代价值。“文章很短,典型的20世纪那个火热年代里的报告文学气质。那时的手、有信仰、有激情、有干劲、有力量,不畏艰辛、乐于奉献。”从报告文学入手,品味“平中深藏的奇和小中潜藏的大”。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有了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反复的研读教学中被我们所忽视的文本的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用对文字的体验来感染学生,而不是透过我们老师简单的话语来传达人物的朴实和伟大。肖老师的浅是一种睿智,真正在寻找语文的核心和本质。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素养这个词应该是最近的热词,听了很多讲座,对这个词的感觉总是淡淡的,无法深入其内涵,看了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终于对语文的核心素养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语文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的能力我们所有的语文课堂在表面上都是“俊达到了的,但读、说、写的能力培养却是很多老师致力追求但效果始终不理想。可是这几个字在肖老师的课上都得到了完美的实践。尤其是读和说,肖老师的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不是走走过场应应景,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学生说更是肖老师课堂的一大特色。每一堂课都会有很多学生发言,就比如《小小鸟窝,大大世界》发言的学生多达45人次,这几乎旦是整个班了,也就是说肖老师调动了所有的学生,这几乎是我们一直追求却一直做不到的。

为什么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都愿说还能说呢?我想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引导。

新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细细想来,学生是主体本来就是教育的根本。学习是孩子们自己的事,只有孩子们自己愿意去学了,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可是我们的学生心智发展未成熟,要让他们自己觉醒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浅浅地教语文,浅浅地引导,肖老师做到了。比如说肖老师执教的〈〈菩萨蛮〉〉。开课第一问“学诗歌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学生都知道读,接着肖老师就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的相关提示去引导学生该如何读这首词。读后感

·

引导得不着痕迹,但学生一定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因为学生有收获,有体验,还会获得读诗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在以后的诵读活动中,学生潜意识也会注意诵读技巧,这种效果不可谓不好。

再来看看第二问“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_江南。江南好,好在哪里?”“好在碧绿的春水”“好在江南的人儿很美”“好在人躺船上听雨的闲适”。好一个简单的引导,孩子们在这样的引领下有话可说,深入研究,收获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问“再读读画船听雨眠,想象一下碧江春雨下美丽的画船,感受那听雨眠的情趣”“我觉得好像是欣喜得不能入眠”。一个直抵核心,明确的引导,孩子们随着老师开始进入内涵的欣赏了。诗人的哀愁,诗人的思念在孩子们的思考中渐渐清晰起来。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肖老师不着痕迹的引导,真正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更好地积累了语言材料,形成了语感,悟得了语言规律,发展了语言能力,同时还接受了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这真正让语文课“五味俱全”,这也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如果我们老师都能像肖老师这样浅浅地教语文,我们的语文就一定能成最受欢迎的课程。作者:唐俊霞

《妈妈教的数学》读书笔记600字


《妈妈教的数学》读书笔记600字

买的时候以为是“妈妈应该这样教数学”,翻开看了以后才知道是“我妈妈这样教我学数学”。这不是一本讲如何教孩子数学的书,至少涉及学前数学的学科本质和教学法的部分并不多,更多的是经验介绍和有趣思索。

如果把它当做一本“数学学霸的成长反思”的话,还挺好看,建议和思考都很中肯,书中提到的数学学习小技巧也都很实用,反正我自己看的时候也不是都跟上了,感慨小时候没有好好学数学。

跟孩子一起玩数学的思路特别好,书中有不少小故事跟以前看《别闹了费曼先生》中费曼玩数学暗合,在生活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哪怕是比别人算得快呢!这种成就感都会带来进一步的探索。反正吧,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倒是成功经验会引领我们重复、深化和反思。

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比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需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具体的数,从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是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的很关键的一步,还有就是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和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呢,里面所讲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确实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奥数了,毕竟这可能是作者本人比较熟悉的角色。

最后分享一个特别打动我的小细节,就是书中作者妈妈教给他的一些小技巧,后来作者学了数学专业,当了数学老师,发现是源于古代文化中的方法,这种不动声色但意味深长的家庭教育内容,让我特别感动。大概也是这本书想说的吧,父母在孩子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800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800字:

收到小维老师寄来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却一直没有时间静下心去看看。肖老师大名如雷贯耳,以前是因为他的那篇随笔,“请别奢望我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学校、给了学生。那不是教育。至少不是我要的教育。我要这样教语文……”道尽语文教师的心声,应该是全天下语文老师的知心人吧。

作业催促很急,但我还是想静静看书以后,再敲打我的文字,算是不负两位老师,方能对得上语文教师的名号。

我认真看了钱老的序,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汗颜的是我只看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这一个课例。而就这一个课例,却让感慨颇多。

我是如何准备我的课?我真的是忙来没有时间了吗?我现在是自己做个ppT,但是我手写的教案还有吗?我拿无纸化做我环保先锋的借口,我拿电子档便于存档整理为托词,我还有用纸和笔去记录教学设计的前期思路的习惯吗?当我有两个班教学工作时,第一个班就是彩排,在讲授时发现问题,在第二个班调整思路,完善教学。我想用懒做万金的托辞,却未曾好好想过,我的语文教学初心去了哪里?当我陷入新生班级管理中,当我陷入培训学习的汪洋大海之中,我真的没有时间去想过我的教学吗?这是我的立身之本。曾经我的热爱,我就因着着大大小小的事务丢弃她了吗?其实,我清楚比我忙的人千千万万,但他们都能计划好时间,做着有效率的工作,继续充实着自己的热爱。

且看培东老师,为了这节课,尽心选择中山装,红围巾,向作者蔡元培先生致敬,让课堂与百年北大的礼堂遥相呼应,让我们这个时代与历史场景共融共情。

且看培东老师,为了这节课,扣住文体,落在文字本身。没有掉书袋的迂腐,或是为了假装显示比学生高的虚荣心。就在这一篇演讲稿上,抓其本质特性——实用,又教出独特个性。虽是浅浅,却是来自课文最真实的力量在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且看培东老师,最为重视的就是朗读。反观自己,因为自己对朗读的兴趣不高,或者是处于对朗读的自卑,害怕给学生示范,对于读有种回避三舍的胆怯。我想走出舒适区,回到朗读,因为朗读是语文的根本。作者:尹泓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教海漫记》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西行漫记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