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哑舍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哑舍读后感2000字

哑舍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断舍离》读后感2000字-成就更清爽惬意的自己。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断舍离》读后感2000字-成就更清爽惬意的自己,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坐在刚收拾好的新房子里喝茶,感到一种莫名的清爽惬意包裹着我。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努力回想,原来就是几年前我坐在刚刚装修好的前一个房子里的感觉。可为什么如今坐在之前的那个房子里,我再也没有那种感觉了?是新鲜感慢慢磨灭了,还是短暂的成就感消失了?都不是,应该是家里越来越多的准垃圾的包围,一点点助长了我的负面情绪。

虽然读过《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也懂得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好处,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做得那么彻底。即便我拥有整座办公楼里最整洁的办公室,即便新房子里的卧室家徒四壁(是的,卧室里除了一个壁橱以外没有任何家具),即便我自认为是个收纳高手,但距离怦然心动的标准,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我找来《断舍离》,想再一次晋升我的段位,从收纳小能手向怦然心动过度。

断是斩断物欲,舍是舍弃废物,离是脱离执念。作者提到:断舍离的目标是达到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这种怡然自得与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和我的清爽惬意简直是异曲同工。可断舍离与怦然心动相比,还多了些精神层面的追求。虽然目标上都是获得更加愉悦的精神体验,但断舍离也强调,要主动在精神层面上做减法。实际上,作者所说的断舍离的灵感来自于瑜伽的修炼,断舍离本就是瑜伽的一门课程。

在读《断舍离》的过程中,我在同步地实践,每天晚上在家只清理一点点,也许只是一个抽屉,也许是一个橱柜,或者衣柜、书柜、鞋柜、阳台上的杂物柜等等。半个月过去,几乎家里所有的角落都整理完了,家里果然清爽了不少。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厨房。顶端的橱柜上摆满了各种杂粮和食材,虽说每种物品都收纳在盒子里,非常整齐有序,但仔细看来,杂粮的保质期仅仅半年。所以我把所有的杂粮全部扔掉,转而只买了两小袋质量很好的八宝粥和一袋小米,并在瓶子上写上了保质期。别看这点东西不多,可即便每天早晨都吃,也能吃上一个多月,到时候可以再买新的,但厨房里的空间顿时大了很多,打扫起来也更加容易了。我感觉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经验不要企图一步到位,而是要耐下心来,慢慢清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像作者所说的,扔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东西都堆在地上俯视,留下需要的。这个方法与直接从柜子里取出扔掉的东西比起来,真的可以清理得更加彻底些。尤其是小孩的房间,我们两人整理了一整天,一个柜子一个柜子地清理,每清理一个柜子的时候,就把东西全掏出来摆在地上,丢掉不需要的东西之后,再把剩下的放回去。结果一天下来,扔掉的衣服、玩具、书籍和各种杂物如果用最大号的垃圾袋来装的话,至少能装满七八袋。看着摆在地上的垃圾,我们都被震惊了,同时也感觉奇怪,如果把这么多东西再重新放回去,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三个很有用的经验就是:在决定是扔是留的标准上,与其问自己这个东西是否有用,远不如问自己这个东西我是否会用。确实,每个人都用很多有用且永远不会用的物品,尤其是衣柜,绝对是这种物品的集中聚集地。我审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衣服属于能穿但永远不会穿的情况。甚至有一件衣服是我上大学时候的网球服,还有一件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去鸟巢观看田径比赛穿过的运动T恤。清理之后,柜子里挂的衣服仅仅是过去的一半,再也不必为塞不进新衣服的柜子而焦虑了,再也不必为不知道穿什么衣服苦恼了。

作者还介绍了一IN一OUT的方法,也就是把东西摆在地上之后,收纳一件就丢掉一件。我用这种方法清理了放袜子的抽屉,我清理出整整一袋子的三十多双袜子。考虑到不同的着装搭配和不同季节需要,余下来的这个三十多双袜子也真数量惊人。这种方法适合用来清理这种同质性强、数量很多并且易于补充的物品,家里的锅或者餐具、杯具、酒具等就不太适合。清理之后,富裕出来的空间,可以放些自己更喜欢并且之前一直没地方摆放的东西,真的是重新找到了清爽惬意的感觉。

作者讲到的断舍离,其实不止物质的层面,在精神层面上,一样也需要做到断舍离舍弃那些长期困扰你的多余想法,抛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更能让人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此外,在生活上,也要做到断舍离,离开那些牵扯你经历的低效率应酬,专注做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也许会发现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和更满足的自己。对于读书也是这样,我总是对读完一本书持有执念,即便它再不好看,我也要咬牙把它读完,而且往往因为如此,而拖累了自己喜欢的书。其实这就是跟自己较劲,也是生活层面的一种执念,之后我能够做到在及时舍弃一本不喜欢或者不适合我的书,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更早地开始读自己喜欢的书,岂不快哉?

我们的执念还有很多,维持混乱现状也是一种执念,想要做到断舍离谈何容易,除非有一个恰到好处并且足够强力的触发点,否则谁会去选择难为自己?我曾想过,如何说服一个办公桌上(甚至是周围)各种物品和文件堆积如山的同事清理好自己的空间?显然,让他读一遍《断舍离》也是不足够的,因为他们读不下去,他们认为自己桌上的一切无序就是有序,万一真的有序了,他们反而会找不到东西。我也曾试图说服同事,把电脑里所有文件按类、按时间保存,但这对于多数人来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想,像我这样主动追求的清爽惬意的人毕竟是少数,也许根本就是偶然所致,多数人要想体会断舍离带来的怡然自得也好、怦然心动也罢,一定是需要些触动,才会真正开始改变吧。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断舍离》读书笔记


最近,愈发觉得身边的杂物越来越多,然而常常使用者也不过一二。那天看《舌尖上的中国2》时,台词中有一句: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三尺;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颇为令我触动。遂阅读了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收获不少。

正名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为何非如此不可?

人们常常收拾,但却很少舍。所谓收拾,不过是将物品收纳归位,其总量并不怎么减少。然而,舍意味着丢弃,意味着只留下当下自己需要的物品。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主体是物,着重考虑物品功能上的可用性;后者主体是人,强调为我所用的人本思想。断和舍的时间准则是当下,但是多长的时间段才能称之为当下呢?一个月?三个月?还是半年?因人而异,不过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当下。断舍离并非佛家所言的无欲无求,而仅仅是教导人们发现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然后放弃那些不需要的而已。

断与舍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自在空间,更是心灵层面的离。作者山下英子认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联结彼此的线,通过不断的断和舍,人们便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我觉得这种相互作用的观念是正确的,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身边的物品,那么我们身边的物品当然就能反作用于我们本身,自然之理也。

面对铺天盖地的商品折扣陷阱,别人不请自来的礼物,因为缺乏而感到的不安这些都是我们断不了的原因。

作者归纳了三种舍不掉的人:

1、逃避现实型:这种人,太忙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2、执着过去型:这种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3、担忧未来型:这种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

思考法则

物品生产出来就是被使用的。把无法发挥原本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或是随意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个东西,却因为某种感情而留着它。这就像是明明不喜欢一个人却要强迫他(她)留在自己身边,人们大多都厌恶这种人,可是在对待物品方面,却又常常成为自己所厌恶之人而不知。

当我们把我们不需要的物品转赠给他人时,不应该这么想:我不需要它了,给你吧。而应该这么想:这东西在我这儿没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更好地使用它,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呢?这是对物品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

行动法则

在关于断和舍的具体行动上,作者也给出了一些指导。

总量限制原则:

1、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七成。

2、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五成。

3、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放一成。

虽然在绝对比例上不能保证这是最为正确的,但是这个思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收纳空间剩下许多,但是我们所需要的物品仅仅只能占据一小部分而已。每当有新物品来到时,由于总量限制原则,我们必须替换掉原先的物品。可能这个舍的过程让你很不舒服,但实际上这便是断舍离的本质:你当下所需要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东西而已,再多也只能是徒增累赘。

物品分类法则:

1、不能用(舍之)

2、能用

(1)不用(舍之)

(2)还在用(挑出常用的加以整理收纳,其余舍之)

(3)充满回忆的东西(这部分是最为难以处理的,因为其蕴含着巨大的感情能量。可以考虑适当地捐赠一部分出去,让它们能够到达更需要的人们手中,这也不啻为将你的美好回忆或者祝愿传播出去的好方法。)

一个动作原则:

这个原则说的是物品放置的状态最好是用一个步骤就能使用它的,而无需经过复杂的步骤才能获得。比如将书立起来就要比横着放更方便,又比如,对于有独立内包装的物品,可以直接把容器盖子拿掉,因为这样就不需要每次都掀开盖子和合上盖子了。

断舍离的确能够很好地指导生活。比如,在给亲朋好友挑选礼物之时,有些人会表现得非常纠结:到底是A好呢?还是B好?呀,其实C也不错。决策犹豫的他们半天下来都没有结果。如果他们这么想:无论买的哪一样,我买的这一样肯定比其他的要好,因为其中附加了我的心意。这样的思想就高了一层。然而,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上边说到的收到不需要的枕头这种情况了。所以,最好的办法(目前为止我想到的)就是了解对方想要什么,然后再在此范围内挑选,这样既寄托了心意,也能够物尽其用,不给对方带来心理和物理上的负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断舍离》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断舍离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有一个池塘,出入口各有一个阀门,入口那里不断进东西,而出口被锁住了。

于是,池塘中的杂物越来越多,水浑浊不堪。

里面的鲶鱼一动,池子里就乌烟瘴气,没有一点清水。

所以鲶鱼终日不动,这样淤泥沉淀了下来,池子中也总有表面一层清水,但它的呼吸愈发沉重...

如果我问,想让鲶鱼变成自在的游鱼,怎么办?

聪明的你,一定会回答:

把池子中的淤泥除去啊!

让进的污物少一些;同时把出口的阀门打开,让污物流走啊,这才是最本质的好吗?

对,对,对!说的都对!

其实,那条呼吸略显沉重的鲶鱼就是我们,全是淤泥的池塘就是我们积满杂物的屋子...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断,断掉进入池塘的污物。舍弃贪图小便宜,打折等商家静心编造的消费借口,买东西时三思而行,拒绝没有用的东西进入我们的居所,只添置必要的东西;

我们要做的就是舍,舍掉池塘内的污物。不要老想着“以后会用到”,“不舍得”,时时甄选,缩小“喜爱圈”,把没有用的东西果断的丢弃掉。

心情愉悦就是“离”的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自己,保持自己的环境、身体和头脑,都在清净、简单的环境状态中,我们才有足够轻盈,可以跳出来的力量。。

如此一来,便神清气爽。身边被需要、舒服、合适的东西所包围,把生活的主动权拿回来。

断: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

舍: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离:物品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出美感。

没错,断舍离的精髓就是【接纳自己,与需要、舒服、合适的物品做朋友,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导权,而非成为被生活驾驭的奴隶。】

它的出发点是【物品反映自我形象,判断物品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不断觉察自己,肯定自己。】

1、那么什么是需要、舒服、合适的东西呢?

就是“现在我所需要的东西”——从时间轴、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的角度来看。

在这里,我是主角。问“我要用它吗”?而非“这东西有用吗?”主语始终是自己。

不断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不断甄选、舍弃,发现自己的真正需求,不断了解自己。

同时,立足点是现在,而时间是由无数个现在组成,所以断舍离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确保每时每刻身边的东西都是我所喜欢的必要的东西;

时时刻刻心情愉悦。

2、断舍离的实践

(1)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及时收获肯定和反馈,以此来提高断舍离的动机。

(2)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3)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放满7成;看得见的空间放满5成;给别人看的收藏空间放1成。

(4)随着时间不断更迭,保持身边只有最喜欢的最合适的东西,和物品做朋友。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轻易取出(只需要一个动作);自立、自由、自在的原则。

3、从断舍离中得到了什么?

物品是东西和感情的混合,判断自己是否喜爱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判断自己的喜恶,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长此以往,可以提升对生活的敏感性,发现最真实的自己。所筛选出的物品可以反映自己的形象,清理物品就是清理自身。被喜爱的,需要的,舒适的物品包围,会产生一种信赖感,别人看到的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从看的见的世界不断与看不见的世界建立起连接。爱的物品就是连接意识与潜意识的途径。

断舍离的机制: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做到这样,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断舍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断舍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留下当下的自己需要用的东西。过去的东西留在记忆就好了,没必要把东西留着扰乱自己。像过去别人送的书,还有完全不会去看了,参加活动的衣服周边也不会用了。

选择物品的要求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主语是我。这么一想家里旧的衣服鞋子虽然能用,但自己不会再用了,就没有留下的意义了。还有过期的唇膏感冒药什么的,都要狠心扔掉,自己才不会乱买。

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才叫收拾。减少物品再收纳,我们储备的东西超出必需量

需要不需要提升到舒服不舒服:别人送的东西,带情感的东西(票根什么的)留着只会增加心理负担,扔的时候带着心情。大声说“对不起”或者“谢谢”

七五一成收纳,限制物品数量。杂物7,看得见的地方五,显眼的装饰1,提高房间品味。只需一个动作原则,规划物品的摆放。自立自由自在。不要物品散放。每次主义,不要囤积有保质期的货品。

断舍离,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摆脱“没法首收拾的自己”。利用物品提升自己。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不要舍不得。要有品味。用当下的货品,不要囤货,首要不要考虑钱,考虑当下。必要的东西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只有必要的数量。看的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影响看不到的世界和更加看不见的世界。

现象世界领悟的世界神的世界。断舍离最终状态,心怀勇气和觉悟的乐天派。从拥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物品能否带来愉悦的心情也算是价值。价值不仅仅是金钱。

为生活“留白”_《断舍离》读后感1000字


为生活“留白”_断舍离读后感1000字:

一位同事的婆婆是典型的囤积癖,新鲜的水果买回家,她要收进冰箱。每次只捡快坏掉的吃。决不允许其他人随意地吃。

同事带回家的东西,无论吃的还是用的,只要能够存储一段时间,她都悄无声息地收起来,直到其他人都忘记,直到她自己也忘记。

最令人受不了的是,她喜欢囤积塑料袋。家里的塑料袋囤积了一大堆,同事怀疑,有的塑料袋估计已经囤积了十年之久。然而,如果其他人需要的时候拿一个用,轻则要承受她的白眼,重则要忍受她的谩骂。

只要别人用了她的东西,或者她不得不使用了自己所囤积的物品,她的心里就会很难受,就算那仅仅是一个塑料袋,就算她囤积的塑料袋已经老化掉渣。

囤积癖是我给她的定义,因为她是我所知道的人当中最当得上这个名的人。不过,囤积癖也并不总是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甚至就潜藏在你我这种自以为正常的人的行为中。

当我认真细读《断舍离》这本书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有囤积癖,也未曾认真思考过,自己内心总是存在的一股沉重感竟然是闲置物品所带来的“怨念”。它虽然不明显,但却多多少少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杂乱的房间,甚至都让自己不想踏足;凌乱的衣柜,甚至都让自己没有打扮的冲动;纷乱的思绪,甚至让自己停滞了求知上进的脚步.......

是什么让我们囤积了如此之多的物品?而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书中提到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我觉得普通人的囤积癖,这三种原因多多少少兼而有之。就如我的父母,他们是生活习惯很好的人。家里的物品分门别类储备齐全。同时,他们也是很节省和节约的人。洗衣服的水要留着冲厕所;洗菜的水要留着浇花。一个纸箱可以装满垃圾再扔掉;一件旧衣服可以送给乡下的亲戚。但凡我想扔掉一件不用的旧物,他们总是会问:怎么要扔掉呢?坏了可以修啊!

如果回答说不想要了或者不需要了。他们便会指责:太浪费了,多可惜啊!

觉得可惜,是阻止我们放弃闲置物品的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然而,《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却认为,“可惜”成了很多人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不是真正的对物品的爱惜之情。因为物品要尽其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而觉得可惜,恰恰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物品上,思考的主角是物品而不是人。是因为物品还能用,而不是自己需要它。这种心理往往把物品凌驾于人之上,久而久之,否定了自己的价值。难道我们自己的价值还不及一件闲置的旧物吗?作者:布道女巫

相信《《断舍离》读后感2000字-成就更清爽惬意的自己》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哑舍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