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小学生品读红色家书读后感 > 地图 > 小学生品读红色家书读后感

小学生品读红色家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品读《红色家书》心得体会2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品读《红色家书》心得体会25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走近信仰的标杆,汲取不竭的力量——品读《红色家书》心得体会2500字:

怀着一颗肃敬之心,我认真捧读了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推荐的《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每读一篇内心都震撼一番。那一封封来自战场、来自牢狱的书信,字字发自肺腑,句句饱含深情,篇篇大义凛然。封封家书既道出了革命先烈们忠肝义胆、矢志不渝的坚定党性,又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对父母对妻儿对兄弟的“绵绵柔情”,不自觉的眼眶湿润,心灵为之震撼,热血为之沸腾。

《红色家书》字字动人,满是革命先烈赤诚炙热的国家大义。家书,是血脉亲情交流的一种载体和纽带,记录和传递的往往是对家人最真切的感情,最难舍的牵挂,最真心的祝福。《红色家书》中革命先烈们脉脉温情的字里行间,除了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为人夫的眷眷不舍和临终嘱托,贯穿始终的更有甘愿为国家前途命运,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矢志追求。“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句句简单质朴却又感人至深的话语,是集温情与豪情于一身的革命先烈们,在慷慨赴死之前用纸笔挥洒出最后的真情。捧读这些直白而又深情的家书,一幕幕场景,犹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现,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家,对祖国母亲炙热而又诚挚的情怀,是那么的简单、鲜明,纯洁而又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向革命先烈学习,就是要厚植群众观念,涵养“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的得失寄托在对党和人民的大爱和奋斗中去,竭尽所能为党和人民多做实事、多办好事。

《红色家书》篇篇传情,满是革命先烈毫不动摇的信仰信念。面对高官厚禄、严刑拷打甚至死亡威胁,是选择叛变而苟且偷生,还是选择坚守而大义凛然?31位革命先烈用行动作出了答案——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在死的威吓之下,在笞楚皮鞭的燃烧之下,我才觉悟了大半:我得前进,我得更往前进!”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虽然有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哥哥,却依旧多次出入牢狱,最终被残忍杀害。这些革命先烈中,很多人牺牲时都处在最美好的年华,他们的璀璨人生才刚刚开始,就面临着终结,但他们没有留恋生命的长度,毅然决然的选择“向阳而逝,赴死而生”,生命的厚度得到无限拓展。“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的。”这是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同志留下的遗书,牺牲时年仅24岁,全文寥寥121字,却满满都是对革命终将获得胜利的坚定信心。身为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继承革命先烈的赤子情怀、风范风貌,始终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攻关难题的高度自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提升本职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助力实现“全面小康”而坚持不懈、忘我奋斗。

《红色家书》点滴示范,满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行动指南。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白色恐怖横行,敌我力量悬殊,但革命先烈矢志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无一不将生死置之度外。革命先烈牺牲前,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李大钊、方志敏等党的事业开创者、策划者,也有赵一曼、邓贞谦等众多基层一线同志,虽然所处环境异常艰苦,但先烈们深深懂得,读书笔记入党为了什么、革命为了什么和牺牲为了什么,在不同的岗位激扬赴志、艰苦奋斗,为苍生大众的福祉而舍生忘死。对他们而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就是刻在他们心里的信仰,就是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正是因为这种“初心”信仰、使命追求,才有了邓贞谦的“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邓雅生的“饮弹从容向天啸,永留浩气在人间”、赵一曼的“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刘伯坚的“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对于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而言,或许不再需要我们上战场流血牺牲,但需要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中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踏实苦干、竭诚奉献。或许,没有鲜花和掌声,但只有我们在各自的岗位扎下根来、尽职尽责、创新创造,才能无愧于培育了我们的党,才能不负于养育了我们的广大人民。

《红色家书》精神标杆,满是穿越时空砥砺奋进的无穷力量。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力量无穷!昨日,先烈们以生命为代价,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作答。今天,我们当以优异的工作业绩,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复兴而作答。就如杜永瘦烈士所期冀的:“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干呵!只有干才是你的出路——人类的出路!勉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新时代呼唤奋斗者。我们应该自觉以革命先烈们为标杆,握紧手中的“接力棒”,永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永不懈怠、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以一往无前、善作善成、攻坚必定有我的奋斗姿态,带领人民群众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实现萍乡“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书写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新画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诗人臧克家也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红色家书》中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宝贵生命虽然都定格在了美好的年华,但是先烈们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近期,我们萍乡市委借鉴《红色家书》的编辑经验,深入挖掘整理曾在安源战斗过和从安源走出去的革命先辈的家书、遗言,整理印发了《安源红色家书》一书,作为全市党员干部的“初心”教育学习资料。希望用这些红色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斗,不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作者:中共萍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裴鸿卫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品读《红色家书》有感2000字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品读《红色家书》有感2000字:

捧读《红色家书》,那一字字感人至深的血色书信,那一句句视死如归的豪言壮语,那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饱含着一位位共产党人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和难以割舍的至爱亲情,读之心灵为之震撼,思想为之荡涤,热血为之沸腾,精神为之升华。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传承绝对忠诚的革命信念。一本红色家书,就是一部坚定执着追理想的革命史诗,饱含着革命先烈“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山”的忠诚信念。英勇赴刑前,毛泽建写下“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面对绞刑架,李大钊豪迈地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受尽非人折磨,赵一曼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获知将被杀害,王孝锡奋笔写下“静坐铁窗月影斜,献身革命不还家。朝阳翌日红光艳,胜利预兆出彩霞”,要用“一腔热血浇遍地球西东”,这是共产党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即使面对死亡也决不退缩。传承这种信念,就是要淬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始终做忠诚领袖、拥戴领袖、维护领袖的坚定践行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传承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一本红色家书,就是一部“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革命史诗,饱含着革命先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受尽敌人非人酷刑的刘绍南,在刑场上高唱自己在狱中写下的《壮烈歌》“刀放头上不胆寒,英勇就义——壮!壮!壮!”。面对严刑拷打也决不投降的黄竞西,在给同志们的遗书中写下“为党牺牲,是我心愿,我愉快的”。身负重伤、被拷沉重脚镣游街示众的刘伯坚,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写下了千古绝唱《带镣行》“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被打得遍体鳞伤的邓贞谦,英勇就义前仍然高呼“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不怕牺牲的背后是致力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使命担当。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艰巨程度世所罕见。只有振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面对利益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发声,面对矛盾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挫折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才能做到在急难险重任务和矛盾漩涡面前豁得出、顶得上、扛得住,彰显共产党人强大的人格力量。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传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本红色家书,就是一部艰苦奋斗攻难关的革命史诗,饱含着革命先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殉道者方志敏身陷囹圄仍然坚持革命,领导难友建立党支部,积极组织越狱斗争,在遭受囚禁的6个月中写撰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自述》等16篇约14万字的重要文稿。读书笔记身陷牢笼的裘古怀、邹子侃没有在非人的生活前折腰,他们在狱中成立特别党支部,组织开展狱中绝食斗争、越狱暴动等,编辑秘密刊物《火花》和《洋饭碗》,创作《囚徒歌》,持续向反革命当局施加压力,激励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出狱后回归革命队伍、投身革命斗争。雨花英烈史砚芬在阴森的牢狱中写下了《夜莺啼月》等文章,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以及对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向往。从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在极其险恶的社会环境里和极其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为实现革命理想铁肩担责、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昂扬斗志。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新时代呼唤奋斗者”。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应该自觉以革命先烈们为标杆,握紧手中的“接力棒”,坚持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奋斗书写新时代胜利篇章。

读红色家书,就是要传承家国天下的革命情怀。一本红色家书,就是一本“但愿牺牲保国家”的革命史诗,饱含着革命先烈“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陈觉在给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书中写下“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陈毅安在书信中勉励妻子“你不要时常念着我,你去努力革命工作,你才是真正的爱我”。夏明翰在留给母亲的信中劝慰道“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口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革命先烈舍小我而成大我的壮举,无怨无悔,触动灵魂,迸发着深邃的思想光芒和博大的情怀光华。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弘扬共产党人的无私精神,传承以民为本的赤子情怀,在脚踏实地中砥砺前行的脚步,在真抓实干中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拳拳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红色家书中饱含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精神、革命情怀,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好的营养剂。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以全省“作风建设大起底”和全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改进作风”活动为契机,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坚持刀刃向内严肃整治干部作风“怕、慢、假、庸、散”五字顽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前行力量、勇于担当作为,以作风大转变推动工作大落实、发展大跨越。

作者:中共金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雷祥根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2500字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2500字:

读完《梁家河》,再回头反刍式的翻看,掩卷沉思,心中澎湃着满满的正能量,一本朴实无华的纪实文学,一段艰苦朴素的知青岁月,一代伟人筑梦逐梦的历程,都在这个陕北不起眼的小村庄沉淀升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父亲从国务院副总理到工厂副厂长的落差,长期被审查、关押、监护,受父亲牵连从高干子弟到“黑帮子弟”,招工、上学、当兵、入团所有的门都是关闭的,15岁的年纪…当这些信息传递给我时,有些绝望暗自萌生。而这些境况在青年习近平的人生里,却成为真实存在的困境和逆境。生性倔犟,不甘欺侮,反抗无效,于是他以近似于“逃离”的方式,来到延安,来到父亲当年闹革命的地方。我暗想:“他是否也在以这种方式告诉父亲:我们在一起。”这片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然而这片鲜血灌溉过的热土,贫瘠荒凉,并非梦中的天堂。对于满怀希望和兴奋的知青来说,失望在所难免。生存条件的恶劣,精神生活的贫乏,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的种种差距,再一次扑头盖脸的袭来。生活不易,哪能都事随人愿?但假如生活总以违逆你、毁灭你的难题对待你,将最残酷的现实抛给你,你是选择缴械投降,还是奋起抗争?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和选择。习近平也在尘土飞扬的放羊时光和黑夜如墨、一灯如豆的静夜里思索过“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终,他以强者的姿态站立消化,调整认知,勇敢面对,他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意志,锻炼本领,他在内忧外患中,气节不改,初心不变,最终,一切都过去了,快乐的日子来临了……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千古箴言:“认识你自己”,是一个至今仍未终结的命题。生而为人,行事处事的基础就是先认识自己。

来到延安的习近平,面对陌生的环境,内心承受了多少压力和苦闷?当“逃兵”“倒流”后,他由被动到主动,对自己的生活作了反思,以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努力弥合着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选择做“黄土地的儿子”,努力消除和土地、人民的距离感,找机会往群众中钻,依靠群众、扎根群众、团结群众,他在这里找寻到自己的初心、使命和目标:以满腔的公仆情怀,为人民做实事。他从群众中来,舍小我,为大我,最终回到群众中去。他用行动践行着黄土地的儿子的赤诚,对党的群众路线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做出了最完美的注解。

有梦就勇敢去追:

鸿鹄志在苍宇,燕雀心系檐下。陕北倔强生长着的那些受苦人,深深影响着青年习近平。在个人生计都难以解决的地方,他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在理想与现实发生极大冲突之时,他极力寻求突破的出口和梦的天梯。

他发奋读书,了解历史,丰富知识,强调学习思考知行合一;他积极追求进步,八次递交入团申请书,十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不畏惧外界的质疑,只坚定内心的初衷;他是个实干家、行动派,带领群众修沼气、打淤地坝、挖知青井,他结合实际建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修磨坊、菜园,既内部搞活经济,读书笔记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又严谨把握尺度,不与当时政策抵触。那个艰难的年代,每干一件事都是困难重重,但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的习近平,硬是凭着赤子之心和干事创业的闯劲和韧劲,逐一攻克这些困难。梁家河的“土”学问与习近平的“洋”学问,梁家河的老传统与习近平的新作风在这里的完美结合,正是符合国情,有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的创新。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喜爱读书、注重修身的习近平,在梁家河开设扫盲班,宣扬知识的力量。吃苦耐劳,干活从不“撒奸儿”,全心全意为梁家河谋发展的作风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随娃谨记他的“一碗水端平”,铁锁立志做“行动上的巨人”,黑子用实实在在的言行留住身上的“泥土味”,能人终生受益于他“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的教诲……,习近平用务实实干的行动和高尚优秀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在他离开后,梁家河人沿着他的足迹,践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理,一丝不苟做规划、搞建设、聚人心、兴产业,因地制宜搞好开发。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让曾经灰头土脸的坡坡洼洼由黄转绿,变成山青水绿天蓝的新农村,良好的宜居环境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观,规模养殖、苹果种植、特色农业旅游……。梁家河,曾经筑梦的地方,如今是梦想成真的地方。

如果说习近平是乡亲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眼睛,如果说习近平是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和暖春风,那么梁家河,无疑是包容锤炼习近平的红色熔炉,无疑是他公仆本色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他未曾忘了临行时十里送行,他未曾忘了窑洞里温暖的故事,他未曾忘了一声声呼喊乡亲的小名,如果他已树高千尺,也一定记得泥土里源源不断输送养分的庞大根系——梁家河,那是他人生的出处和开端,也必将是他终生奋斗的归宿和终点。

梁家河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也是习近平人生历程的转折点。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在那里他取得了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自信心。他牵念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记挂那里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鼓励大家走进新时代,要有新面貌。当年,他从梁家河走进清华园,如今,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清华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不能忘了来时的路。情感是我们前行最沉重的负担,也是我们最有力的能量来源。他将这份沉甸甸的乡情刻在心里,融进血里,内化在行动里,从梁家河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他这一路走来,不曾忘记中国最贫瘠的土地,不曾忘记中国最贫苦的农民,不曾忘记肩上承载的沉甸甸的责任和希望,他把中国蓝图越绘越美,把中国自信越喊越响,把中国梦越做越强,可不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么?

习近平改变了梁家河,让它焕发出勃勃生机,梁家河塑造了习近平人民公仆的雏形。“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梁家河这个陕北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梦想。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这是《梁家河》全书的结尾,可我觉得它更像一个新的开始,把我从迷茫、混沌中唤醒,让我寻找、坚定自己的初心、理想,回到我梦初醒的地方……

作者:山阳县城关街道办事处维稳办刘娜

品读《红色家书》感悟2000字


追寻红色初心,勇担新时代使命——品读《红色家书》感悟2000字:

近期,认真研读了《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更加深切地体悟到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发出的读罢“不忍释手、动情落泪、彻夜难眠”的感慨,受到了灵魂的洗礼!这些见证了革命先烈创造历史的家书,有向长辈表达为革命事业不能在膝下尽孝的惋惜之情,有向爱人诉说为革命事业共同奋斗、不枉今生的连理之情,有对晚辈修身修为、勤劳治家、孝敬长辈的谆谆教诲。而贯穿《红色家书》始终的,更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红色初心,为时代使命奋斗不息的果敢担当,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奋勇前进。

在品读《红色家书》中砥砺信仰,加固红色之魂。《红色家书》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顽强信念,是革命先烈经受种种考验的生动写照。正如铁骨铮铮的英雄方志敏烈士大呼“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竭诚的信仰者”。卓恺泽烈士在家书中写道:“人终不免一死,死是最寻常的事。”“父母你们安天知命地等着光明的到来吧!”,体现他对革命无怨无悔、视死如归的可贵精神。李大钊的信仰如钢铁般坚硬,留下“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的铁血字迹。先烈们面对死亡的屠刀,决绝地用红色的鲜血祭奠着更加红色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继承先辈遗志,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仰,加固甘于奉献、追求胜利的红色之魂。就是要在履职尽责的道路上,对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对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对各项纪律要求,不讲困难、不讲条件,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以强有力的执行服务中心、服务大局。

在品读《红色家书》中铸牢忠诚,传承红色基因。一封封泛黄的“心声”,是革命先烈们在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撰笔于监狱里或临刑前或生死未卜的恶劣环境下,写下的寄出或未寄出、温柔或铿锵、鲜活生动的语言文字。忠诚如金,刀斧相加,不改其色。革命先烈们在枪林弹雨、屠刀之下,仍舍生忘死,心系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正是深植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为人民谋福祉事业的红色基因。赵一曼烈士在生命的最后为儿子留下家书,“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吉鸿昌烈士怒斥特务,“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战争年代的他们忠肝义胆,将名利和生死抛诸脑后,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用坚贞不渝、忠诚炽热的爱为党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利用“红色家书”、“今天是我的政治生日”、“七一宣誓”、“三会一课”等有效方式常忆初心,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道德定力,以“红色力量”,激励我们在安源红土地上才智涌流、大展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在品读《红色家书》中锤炼担当,汲取红色力量。建功筑梦从来离不开担当实干,江诗咏烈士留给父母的遗书中明志,“加入共产党,是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杜永瘦写给妻子的遗书上强调:“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一封封红色家书,传递了先烈们担当实干、不怕艰险的革命情怀,值得新时代的所有共产党员学习。安源是一块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壤,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策源地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之一,还曾是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过工人运动的地方,集聚了强大的红色力量。作为安源干部,更要弘扬安源精神,树立“一线”思维,甘于到艰难的地方去实干,不畏基层复杂局面,不做偷懒耍滑的“油头干部”;敢于啃“硬骨头”,到群众身边了解困难、解决困难,不做坐在办公室的“葫芦干部”,在深入基层实践中、解决矛盾困难中、干部群众呼声中,挖掘根源、探求实质、寻求破题良策。

在品读《红色家书》中永葆廉洁,传扬红色气节。“己不正,焉能正人”,一遍遍诵读红色家书,最大的感悟是要洁身自好、心中有戒。“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三个幼儿的养育费要累着诸兄嫂”,爱国将领刘伯坚的家书里除了铁血豪情,读书笔记更可以看到严于律已的过硬作风和忠厚继世的优良家风。党员干部的本色是“人民公仆”,每名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身边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永葆廉洁,不是一时之功即能实现,必须筑牢思想防线、增强忧患意识,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贯彻到惠民便民资金的落实、扶贫政策的执行、民生工程的推进等具体工作中。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标杆,扬红色气节,抵制诱惑,把廉洁齐家作为必修课,正身正己,以正气影响人,奋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页一页品读《红色家书》,一遍一遍对镜先烈,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我们除了心灵上的感动和震撼,更多的是要把红色精神“育种”强化内生动力、“培土”为行动上的执行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担当好新时代新使命,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为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保障。

作者:中共安源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朱雳平

血色之青春,火红之热情——读《红色家书》心得体会600字


血色之青春,火红之热情——读《红色家书》心得体会600字:

近日,有幸读到一本好书——《红色家书》,这是一本革命者的家书集。古朴的封面,主色调是如鲜血、如烈焰般的红色,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和触动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一封封朴实无华的书信、一段段娓娓叙述的文字、一片片自然流露的真情,一次次拨动着我的心弦,读到情浓深处让我不禁潸然泪下。合卷闭目,不禁陷入了沉思,谁无父母?谁无妻儿?谁不在乎生命?什么是个人家庭的小爱?什么是民族革命的大义?是什么支撑他们前赴后继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我带着问题,虔诚的读着这本红色家书,不断追寻着答案。这篇篇书信中,饱含着革命先辈对家国的柔情与为革命视死如归的豪情。如:杜永瘦烈士在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中写到,“啪啪的枪声,是我们诀别的标志、我含笑,我更望你含笑,来欢欣鼓舞地欢送我吧!”、裘古怀英烈在最后写下“我满意我为真理而死”、就义前写下“看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英烈夏明翰。他们的气概令我动容,这就是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

正是无数如杜永瘦、裘古怀、夏明翰般的革命烈士敢于挺身直面敌人的刀枪,不惜用生命去追寻革命的理想,经过不懈努力才换来了革命胜利,才有了今天强大的新中国。

这本《红色家书》,让我们这久处于和平的青年一代对先辈们的革命理想信念有了一次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作为一名路政青年,我将进一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为建设新时代和路政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作者:上饶高速路政支队三大队-刘炜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品读《红色家书》心得体会2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生品读红色家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