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 > 地图 > 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

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茶花女》读后感:没有人能鄙视我们的爱情。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你不妨看看《茶花女》读后感:没有人能鄙视我们的爱情,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这世界生下来,就由不得你

《茶花女》读后感

或许我活在你的心中,是最好的地方,在那里别人看不到我,没有人能鄙视我们的爱情。

题记

是在多久前看的茶花女?反正是到了现在只记得阿尔芒,玛格丽特,两个名字,一个悲剧。不知道几百年来它使多少人同情和伤心地落下了眼泪,但它当时确实让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

亲爱的玛格丽特,你知不知道,代言了这么多年交际花,作为这个行业的鼻祖,你在无数男人女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maybe,这就是传说中经典人物的魅力?

ok,抽三分钟谢谢小仲马。当然,也谢谢他爹,那个告诉我们有钱后复仇的快感的大仲马。

玛格丽特和阿尔芒,是一个什么故事来着?

相识,相爱,误会,分离,永别这么一个俗套,哪里让人长盛不衰的痴迷?

我也不知道,确实是很久没看了,时间很仗义的腐蚀了我的记忆。

忽然想到这个喜欢茶花的姑娘了而已,我一直觉得,喜欢花的姑娘都是好姑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就被排除在外了。没有讨厌,也没有喜欢,貌似我对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我是个兴趣索然的人。

发现这一点令我很纠结。

玛格丽特,你知道的,这世界真的不可预测。

亲爱的玛格丽特,那个阿尔芒,不来就不来好了,别忘了自己的身份,你不过是个混迹在尘世中的被遗弃的小姑娘,盛开时是娇艳的茶花,败了,哼,那就什么也不是。

亲爱的玛格丽特,临了,你还在等着他?还在相信爱情?还在幻想自己可以清清白白,步履安稳的嫁入阿尔芒家?

亲爱的玛格丽特,醒醒吧,你没看见死神冰冷的脸,没听见他发出的冷哼?你没听见逝去的光阴,那些奢靡的和浪漫的,都在提起裙裾,轻轻的溜走?

亲爱的玛格丽特,那不是阿尔芒的脚步,他没有来。这世界总会用各种方式伤害你,即使你从没想过伤害别人。这时,你是否后悔遇见他?

亲爱的玛格丽特,没什么,即使再重来一次,你还是会想要遇见他,想要那段刻骨的浪漫时光,想要缠绵悱恻的爱情,想要山盟海誓的甜蜜,想要花前月下的温馨,想要甜到骨子里的温柔,是吧?

即使,最后凄凉的病死塌中。

亲爱的的玛格丽特,我知道,如果可以,你也不喜欢茶花女的称号;如果可以,你也想做个娴淑的大家闺秀;如果可以,你也想门当户对的遇见阿尔芒;如果可以,你也想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的爱情。

玛格丽特,我知道,你有太多身不由己。这世界生下来就是这样,由不得你。

最后套用别人的一段话: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爱情的悲哀茶花女读书笔记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茶花女》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怎么写《茶花女》的读后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情的悲哀茶花女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爱情的悲哀茶花女读书笔记(篇一)

阴冷的墙角,一朵茶花冒出。她如此美丽,美得娇艳欲滴,令人惊羡。然而这下面的痛苦却不为人知。为了生存,她以生命为代价,保留这份美。

这段故事由主人公阿尔芒的回忆引起,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放弃了工作,与其同居乡间。却因阿尔芒之父不满,带着苦楚含冤离世。在读完他的遗书后,阿尔芒恍然大悟,为这凄凉的爱情万分惋惜。

茶花植株形态优雅,叶色浓绿,花形优美。代表可爱、谦逊和谨慎,所以深受园丁珍爱。茶花虽美,但有谁能在她的美丽下看穿她的痛苦,真正了解她的生存环境呢?

玛格丽特虽以卖笑为生,但她僵硬的笑容下,却是一颗向往自由的心,谁会乐意白白糟蹋自己呢?她试图爬出这泥潭,试图减少污染。她努力了,却只换来了人们的不屑与不理解。终于,她得到了阿尔芒这个支柱,她慢慢的爬,将要挣脱黑暗时,又被阿尔芒之父的一番话推入最深的深渊,无力挣扎,慢慢死去。

玛格丽特不愿在别人的束缚下生存,谁曾想,在她卖笑一霎时,上流社会便将她扔下,注定一生无法自由。她的存在像一枝茶花,是花就渴望自由阳光,她不停努力,努力,在触碰阳光的一刹,无情的风又将她吹折,吹回到阴冷的角落,落入深深泥流。上帝公平对待每一个生灵,使她在泥流之中不凋零而死,保留那一丝美丽。

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人虽死,但却是放弃了奢侈的物质享受,为追求真挚爱情献身了。她或许不是完美的,但她的心灵是圣洁无瑕的。若不是生活的压迫,若她生在当今社会,那她的命运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吧。

小仲马这部《茶花女》给我留下了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她绝望而死呢?是她不努力争取机会吗?不是的。是社会不给她这个机会。那些所谓上流人士瞧不起妓女,觉得她们存在的意义只是卖笑,而忽视了她们的人格。

希望在茶花重新萌芽时,能够远离黑暗角落,与阳光作伴。在光的沐浴下平凡而快乐的活着。

爱情的悲哀茶花女读书笔记(篇二)

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茶花女》,出版得特别。它没有扉页,整部书没有半页是空白的。翻开书的封面,第一页就是正文,封面的背面(封里或封二)就当扉页,封底的反面(封底里或封三)写着出版情况,封底写着作品和作者的大概情况,算是序了。这样的出版特点似乎还第一次看到。

前日观《茶花女》电影,以前也看了这本小说,感受颇多。其中男主角对于爱的理解,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爱,从而自己成为了很渺小的一种动物,诚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世间女子的态度。

这种崇高而伟大的爱,是不能参杂一点一点沙子的,因而两人总是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这种纯洁毫无杂质的,在欧美的爱情小说里面几乎都有。令人奇怪的是,那时候的欧美对于有夫之妇的追求,不会遭到当时舆论的指责。

不像有些书那样,光是序、跋或译者序、作者序等等就用了十几张甚至二三十张的篇幅,感觉累赘而烦闷。有些介绍或评价未尝不可,但那冗长的卖弄简直就是让人受罪。就像参加那种拖泥带水、枯燥乏味的马拉松会议一样的感觉。读者是想看作品而不是去看作品研究分析或对作品褒贬评说的,更不是去领受什么教导或寻求指点迷津的。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点,一种人有一种人的路,很不必引导和硬拉本属于这条路上的人到你处于某种目的而希望公众都该走的那条路上去,这往往是徒劳的,也是不现实的。何况,你自己可能已不想或根本就没在那条路上。每个人所走的都是他该走的路,不论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都是他的主观与客观元素经久协商后一致决定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去指定而固定的。

爱情的悲哀茶花女读书笔记(篇三)

在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有一朵茶花。它未享受过阳光的沐浴,未享受过清风的抚摸,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比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不过任何旺盛的生命都有终结、堕落的时刻。

她就是这朵茶花,一朵生活在阴暗世界和金钱世界的茶花,一朵没有由真爱浇灌的茶花,又是一朵红颜薄命的茶花,因为最终,她患上了不治之症,带着她那花容月貌而死去。生前的她,无时无刻不过着放荡的生活。她,玛格丽特,一个在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一个最终身染重病可怜的女子,一个过惯了穷奢极侈生活的女子,不过再多的金钱也弥补不了她内心的空缺,她,是可怜的。但是,玛格丽特也有可敬之处,我敬佩她的不是她的家财万贯,而是她的乐观。她每天带着淡淡的微笑,不管天气怎样阴暗,不管心情怎样沮丧,她总会从阴影中走出,并在第二天的早晨,那一丝微笑又如月亮一般挂在她那小巧玲珑的鹅蛋脸上。她生前虽极其奢华,家产有百万,但她死前也最终明白了这个最简单,但很多人却极难理解的道理:金钱只是一种物质,而不能成为精神的寄托。

她的遭遇,她的凋谢,让我嘘唏,并深表同情。这是个悲惨的结局,不过我认为最惨的不是女主人公的死,而是那个社会,一张张丑恶、自私、爱慕虚荣的面孔,说到底,她此生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诺曼底的乡村姑娘,而并不是曾经乘着豪华马车,随便买件昂贵的首饰,就能闹的满城风雨的玛格丽特。“死去元知万事空”,即使你以前的生活比玛格丽特还要富有,但是死后又能带去什么?所以,请保留一颗纯朴的心吧!

爱情的悲哀茶花女读书笔记(篇四)

作为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描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是一位社交界名媛,虽然她和其他社交界名媛没什么区别,都是热爱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自己身体的女人,但她唯一的不同就在于,面对自己的真爱,她会为了自己的自己的爱人,而抛弃荣华富贵。定居在一个贫困的小村庄……

而她的爱人阿尔芒,是一个非常爱慕玛格丽特的年轻人。他在玛格丽特患肺病期间默默的关心,深深打动了玛格丽特。

他们的私奔,虽然让抚养玛格丽特的公爵很愤怒,甚至断绝了玛格丽特的资金。然而,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虽然玛格丽特过着与以前有着天壤之别的生活但是,在爱情的滋润下是甜蜜的。美好的事物总是很快结束的,阿尔芒的父亲一直都是反对玛格丽特与自己的二人自交往,虽然深知儿子和马格丽特是彼此深爱的,但为了儿子的前途,他还是去劝说玛格丽特离开自己的儿子。

听了父亲的话,玛格丽特知道自己和阿尔芒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自己只会是爱人光明前途中的绊脚石,在强忍着离别之痛的情况下,玛格丽特一变心的理由离开了阿尔芒。

悲痛欲绝的阿尔芒并不相信玛格丽特的话,在一次中东旅行中,虽然看到玛格丽特已经成为别家贵族公子的情妇,但亚芒于书信往返中化解了误会,使得忍受着爱情折磨的玛格丽特得到慰藉,然而不幸的是,她在肺病摧残下与世长辞了!

阿尔芒是深爱着玛格丽特的,玛格丽特也是深爱着阿尔芒的。然而,命运就是如此作弄这对情侣……

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而小仲马内心的感受也在《茶花女》中表露无疑,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一嘴平时最深刻的语言多次打动我的心……

爱情的悲哀茶花女读书笔记(篇五)

茶花女每晚都要到花店里订购一束茶花,因此而得名。茶花女身世悲惨,叫人又羡慕又怜惜。茶花女从小父母就双亡,她是被拐骗到城市里来的。因为茶花女的美貌,使得她受万人瞩目,很快成了交际花。她经常陪子爵,伯爵这些人喝酒,抽烟,聊天到半夜,不久,茶花女得了无药可治的肺病,常常咳嗽,甚至吐血。

正是整个一个不甘于沦落风尘的女子,谱写了一首爱的悲歌。

然而,正是一朵被践踏过的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

她叫玛格丽特,他呢,叫阿尔芒。

在这么一个放荡,虚伪,残忍的社会里,一张美丽的脸足以让一个女子饭食无忧。但玛格丽特,要的并不是苟且的生活,她希望一份纯真的,不会互相背叛的爱,这又和其他女子有什么不同呢?

在冲动,豪爽,毫无保留,妒忌还略带软弱的阿尔芒的几经周折下,他们的爱情终于也坚固了一段时间。正沉浸在“想象能给他们感官以诗意”的甜蜜美满中时,老迪瓦尔的驾临犹如一支镇静剂,使他们预感到灾难的即将来临。

靠奢侈的生活支撑着自己活下去的信念,而他却不知牺牲了自己的玛格丽特再他的打击下已痛不欲生。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心灵上的摧残。

弥留之际一次次的呼唤,阿尔芒心如碎石。他在怨恨天主为什么不给他忏悔的机会!玛格丽特曾经希望天主留给她美貌和健康,可是,她已夭折,如同一件艺术品一样被毁坏了。

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

希望在下一世,一个纯洁无暇的女子手捧一朵茶花,微笑地向我们走来,不带有一丝丝的伤感抑或是一点点的瑕疵。祈祷一个新的茶花女不再重复前世的悲剧。

关于爱情的悲剧茶花女读后感【荐】


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阅读了《茶花女》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茶花女》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茶花女》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怎么才能避免将《茶花女》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关于爱情的悲剧茶花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爱情的悲剧茶花女读后感(篇一)

刚接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书名“茶花女”,脑海里便第一浮现出一位纯洁、天真的姑娘在辛勤的摘取茶叶……可是阅读一番后,才令我为“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位被世俗鄙视为放荡的妓女,可是她却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妓女哪有什么爱情啊。”“这些肮脏的人怎么会有爱情呢。”“她们有什么资格去爱别人呢。”……这是我们在心中不由得浮现在大脑的偏见,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阴暗之处。

玛格丽特,一位既可悲又可敬的美丽妓女,她为了可以得到真爱,所以面对那些情人的到来。她使自己最小程度地受到“染污”,保护自己,可是正是因为真爱,她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可是这些许许多多的为爱努力,换来的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甚至还有恶意中伤,这巨大的舆论阻力,使这对鸳鸯分开了,“误会”使这对爱人隔离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羞辱、离开她,这是何等之痛苦啊!

也许,在这样的重重烦恼、困忧下,只有死亡才能够使她解脱,是的,死亡拯救了她,她死了,孤独离开了这个曾经令她过上奢华的生活,给她痛苦记忆,给了她……的世界,生前的奢侈生活,以前的情人也忘了她,可是她曾得到过一份短暂的真爱,所以她的灵魂也就此得到了净化……

在著名作家小仲马的笔下,以茶花女为由引出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那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还会有一段辉煌的成就也说不定。

一个喜爱茶花的“茶花女”,希望下一辈子能够远离那些阴暗的墙角,能够每天与阳光相伴,有个相爱的人,幸福生活,即使不再美丽,也别再重复前世的悲剧。

就是这样,社会的另外一面,所以在整天与阳光相行的我们,也应像“茶花女”一样拥有纯洁的心灵,别触碰那些不属于我们东西。

关于爱情的悲剧茶花女读后感(篇二)

单就作品而言,19世纪的文学仍留有莎士比亚时代的遗风,戏剧既在上流社会中风靡,瞄准这个渠道的文学创作自然带着浓厚的戏剧腔调。书中的场景装换、人物语言、情节发展,莫不像是一出戏剧表演。

这部歌颂纯真爱情的小说,稍微有些理智的读者不难发觉,在“爱情”的外衣下包裹的仍是情欲的真身。茶花女渴望的爱,是顾影自怜的爱,是珍惜大于欲望的。即便她早早地踏足风月场,让万千男儿为之倾倒,但她的出身与身份却不能不让人介怀。阔佬们眼中,她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品,或是装点门面的花瓶,用昂贵的礼物和不菲的报酬可以换得一夜春宵,却也大可不必浪费感情。她则用自己唯一的资本——青春芳华,换得告别原生家庭、跻身于浮华的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入得门去却发觉自己仍然格格不入。贵妇们嫉妒她、唾弃她,公侯富商们把她视为工具,她流连于上流社会的边缘,享受着奢华生活却也承受着轻侮。所以她在浮华中醉生梦死,在男人堆里逢场作戏,也是一种自我逃避。戏谑调笑是她对于轻蔑的防御,酗酒放荡是对于寂寞的抵抗。

茶花女梦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呢?怜爱她,珍惜她,仰慕她,把她奉若女神,对她恭敬顺从而不违逆,无条件地接受她的一切而没有自我,像一条小狗一样把她视为自己的一切围着她转。毕竟青春易逝,而青春又是她唯一的资本。青楼女子最可悲的命运,莫过于人老珠黄后无人问津,孤凄无依,潦倒余生。何况身患不治之症的她,自觉时日无多,那为什么不找个顺从的小奶狗纵情享乐呢?

阿尔芒是理想的良人吗?显然不是。世俗的成熟男人,满脑子是花最少的钱在姑娘身上赚最大的便宜;世俗的不成熟的男人,满脑子是不花钱在姑娘身上赚更大的便宜,还冠之以爱情的名义。相较于阔佬而言,阿尔芒人微言轻,身份卑微,资财贫乏,但也正以如此,他看待茶花女才如天人一般仰视。他可以没有自我、围着她打转,甚至俯首为裙下之臣亲吻她的脚趾。前提是他可以独占她。这个大男孩的幼稚、轻浮、偏执达到了不明事理、无可救药的程度。委身于此等人,反倒是茶花女短暂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茶花女的悲剧是个案吗?显然无论在当时的欧洲还是今日的天朝,都在重复上演着类似的情节。茶花女们的悲剧可能是注定的,罪恶的源头可能在于纸醉金迷的社会风气对她们心灵的腐蚀。没有人不愿意过得更好,衣著名贵、出入豪华、宝马香车,奢侈的物质享受人人心向往之。但如果仅仅以色侍人就能轻易得到这一切,那么相伴而来的痛苦也是她们理应承受的。除了青春之外一无所有,却早习惯了一掷千金的生活,还梦想着忠贞顺从的爱侣,一个对她百依百顺的老实人,那么这种廉价的爱情不仅未必得结善果,且注定是于世不容的。

关于爱情的悲剧茶花女读后感(篇三)

《茶花女》的故事发生于19世纪的巴黎,作者得知名妓玛格丽特*戈蒂埃去世将拍卖财务,便前往拍卖会,买了一本《玛侬*莱斯科》,并因此与青年阿尔芒结缘,最终根据阿尔芒的故事创作了这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名著。

阿尔芒偶然遇见妓女玛格丽特,被她深深吸引,并开始追求她,最终因真诚的爱俘获了玛格丽特的芳心。当他们爱得乳胶似漆的时候,玛格丽特为了偿还债务偷偷地接待老伯爵等人。这让阿尔芒无法接受,一气之下与她断绝关系,但很快两人又和好如初并在乡间过着平和安宁的田园生活。怎奈好景不长,阿尔芒的父亲知道了一切,气急败坏的要求他们分开,并设计单独约见玛格丽特,请求他放弃阿尔芒。玛格丽特答应了,还连夜返回了巴黎,不再与阿尔芒相见,最终病故。玛格丽特去世后阿尔芒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悔恨不已。

读完小仲马的名著,我不得已为这位绝世妓女的命运感到悲伤,她与生俱来与其他妓女相比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与优雅,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她绝对不会是一名妓女。她的内心纯洁善良,这与她的命运格格不入。也正是命运与心灵的冲击使得她体弱多病,总有那么一丝凄美流露出来,在此她很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楚楚动人俘获了不少有钱人的亲睐。她潜意识的认为每个男人接近她都是为了她的美色,没有人真正的在乎她,疼爱她,她也就这样苟活于人世,经常靠过度的纵情与酒精来麻痹自己。

关于爱情的悲剧茶花女读后感(篇四)

“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当你不珍惜他的时候,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这句话说的多么确切呀!这是我看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之作《茶花女》之后悟出的道理。

《茶花女》这本书的主要写的是:一个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美丽少女玛格丽特。哥杰被诱骗成为交际花,人称“茶花女”。她由于环境而堕落得了肺病。她曾经三次立志要把病治好,重新做人。但最终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因为受不了环境的诱惑;第二次是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亚芒受到牵连;第三次是因为病已经到了晚期,终于离开了人世。

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会同情书中主人公茶花女命运的悲惨,或是对那个冷酷的社会表示不满。可我觉得书中的茶花女也有错。因为她把生命看得太没意义了。就算她的命运十分悲惨,那也不应该如此糟蹋生命;就算她第二次失败是情有可原,那也不能用这种自暴自弃的方法让亚芒离开她呀!

保尔,不仅全身瘫疾,而且双目失明了,可是他没有放弃生命。因为他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更知道人应该活着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后来他以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残,终于成功地写出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部巨作。再想想我们中国的张海迪,她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可是她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学完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翻译了许多外文著作。

保尔、张海迪,他们的一生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生命在他们那里是如此精彩;而茶花女却把生命看得如此没有意义,这是我们替她惋惜的地方。生命的价值如何是由自己选择的。让我们都来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吧!

关于爱情的悲剧茶花女读后感(篇五)

对我而言,类似世界文学名著这一类的书籍,以前的我总是自私且毫无考虑地封上“呆板”这字眼来形容世界文学。或许是一种机缘下的趋使,由第一次比赛让我尝试阅读,跨出了第一步。不但否决了先前错误的观点,更使我体会到了其中的快乐,还使我从中感受出许多成熟的思维与体会。一位沉沦游走于花柳红尘间的交际女,有天当她萌生了爱情时,这样的爱情,是不是上帝给予她的一种怜悯、一种宽恕?玛格丽特穿梭在各个势利公爵间,每天靠卖笑度日,被公爵们供养着,纵容于轻浮放荡中。她得到了金钱,获得一切物质上的欲望。可惜在她内心中总是有着那空虚的阴影,与其它平凡女子一样,渴望有个真实的爱情,只是玛格丽特在职业的影响下,对爱情丝毫不敢奢求。

《茶花女》内容交杂着许多观点。一方面是情妇角色,一方面又是真情付出,一方面为了事业与声誉,一方面又难以割舍这感情。这是理想的冲突,或许也应证了黑格尔说的悲剧都是在理想的冲突下造成。

爱情,就像一朵浮云,远眺观望是如此的美丽耀眼,但当你身陷其中时,却不小心就会迷失其中。所以,我们都要学会如何去拿捏与取舍种种代价,保持那理智和清晰的思维来面对眼前的一切。

其实,读懂茶花女就是一种乐。

经典爱情悲剧小说茶花女读后感


读读好的《茶花女》,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我们在读作者写的《茶花女》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茶花女》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如何在写《茶花女》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的“经典爱情悲剧小说茶花女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经典爱情悲剧小说茶花女读后感【篇一】

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每一个人都盼望领有一份纯洁的爱情,可是在残暴的道德观点和虚假的残害之下,那一段高贵纯洁的爱情却幻灭了,那段爱情就是出自《茶花女》这本书中。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漂亮仁慈的烟花女子,玛格丽特与诞生名门的男子阿芒彼此相爱,可终极却阴阳永隔,天各一方的悲剧故事。

首先当我看到玛格丽特找借口推脱他们的约会,阿芒以为她诈骗了他,于是写一封断交信给她,我真为玛格丽特肉痛,阿芒怎么就不清楚她的处境呢?她的也是身不禁己的啊!我多想跳出来对阿芒狠狠地说:你这个大傻—瓜,你们如斯胡爱,却又伤害彼此,为什么这样做呢?我暗暗想,也许这就是嫉妒与虚荣心在捣乱吧!可接着又读到阿芒跟玛格丽特一起去乡间过圆满的田园生活时,我也和他们一起开端向往着将来美妙,要是两人能这样快活生涯在一起该多好啊!可是我明白假如这样的话这本书就不会有了,我料想着后来又会产生什么变故呢?是缺钱用,仍是那老公爵不许他们在一起。可等我看完全书之后,才晓得是后来的变故让他们永别了,梦幻序列号领取中心。玛格丽特被阿芒所谓的正派父亲逼得与他断绝交往,可不明本相的阿芒却认为她变心了,一直找人耻辱她,我真不明确为什么不告知他真相呢?不是深爱对方吗?为何还要分开他,使两人苦楚呢?而阿芒也是那样激动,嫉妒象魔鬼深深地损害了她。唉,真是应证了“爱之深,恨之切”这句话,心里明明爱着却又恨得那么深。世上纯粹的恋情岂非终局都这么令人痛心吗?为什么两人诚挚的爱情却得人们的祝愿,由于他们身份的差异,我找到了谜底。唉,凡人都说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我看来有情人未必能够终成眷属,这两个可怜的人儿不就是再好不外的例子吗?

读完整书,文章感情的吐露中感动了我的心弦,这是值得确定的。然而有一点我不满足,可这本书是小仲马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描写心理运动上只有男主人公的心理,可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却涓滴不领会到,包含旁人也没有描述,而在海内大多数书籍中,是不一样的,它们将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态都写得很到位,那样看起来更有畅快淋漓之感。我想这兴许中西文明的差别吧!

《茶花女》让我看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看到了这两个可怜的人儿,看到了人间间的真情真爱。让我不得有对“书”这个字眼肃然起敬,一个个灵动的方块字,真的是给我多种感触。

经典爱情悲剧小说茶花女读后感【篇二】

初次听说《茶花女》是在高中的某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介绍其作者亚历山大·小仲马的生平故事,我便对作者以及他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小时说《茶花女》与作者的亲身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在资本主义主义的统治下,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阴暗艰险本质暴露在人们眼前,《茶花女》的主人公在命运的安排下,肩负着沉重的枷锁,以一个肮脏的身份出场,她悲惨的经历注定了其一生的悲剧。

《茶花女》的主人公是巴黎名妓玛格丽特—纯洁的茶花女,从一位质朴的乡下姑娘为了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了滚滚红尘,轮为一位风流婀娜的名妓,染上了随意挥霍金钱的恶习。她疯狂的寻欢作乐麻痹自己,忘却自己的行径,但内心却厌恶极了这种空虚伪装的生活,她渴望真正的纯洁的爱情,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当她快要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却因为这个肮脏的社会,无情的再一次撕碎了玛格丽特的美梦,揭开了她的伤疤。现实社会的金钱、权利以及虚伪再一次把她推向茫茫无边的灾难之中,她被迫离开了那个造就了她美梦的,并被她深深爱着的人,受尽了这个人的误解与屈辱,最后含恨而终。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任何人性可言,只有金钱可贵。那玛格丽特却是那样的善良,她始终追随着自己的心,即使面对爱人阿尔芒的父亲对自己的种种侮辱,她也没有透露给阿尔芒一个字。她不同于一般的烟花女子,她有着爱心,有着善良,她有着希望,有着梦想,甚至还闪烁着圣洁的光辉,比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更让人怜惜、疼爱!

读完《茶花女》,我不禁感叹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不用受资本主义的种种压迫,不用一生活的困境,而且做那些有违自己初衷的事情,不用因为金钱而出卖自己……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生活!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我们无法否认他们之间的爱是否互相真实,但我相信爱情是两个人的事,需要彼此的信任、理解与宽恕,它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珍惜这得之不易的爱情,珍惜眼前人。

《茶花女》,一本令人反思的经典作品,现今已被改编成戏剧和歌剧,风靡一时。小说中茶花女身上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保存心中那一份不易的善良,做一个有用的人!

经典爱情悲剧小说茶花女读后感【篇三】

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茶花女》,出版得特别。它没有扉页,整部书没有半页是空白的。翻开书的封面,第一页就是正文,封面的背面(封里或封二)就当扉页,封底的反面(封底里或封三)写着出版情况,封底写着作品和作者的大概情况,算是序了。这样的出版特点似乎还第一次看到。

前日观《茶花女》电影,以前也看了这本小说,感受颇多。其中男主角对于爱的理解,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爱,从而自己成为了很渺小的一种动物,诚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世间女子的态度。

这种崇高而伟大的爱,是不能参杂一点一点沙子的,因而两人总是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这种纯洁毫无杂质的,在欧美的爱情小说里面几乎都有。令人奇怪的是,那时候的欧美对于有夫之妇的追求,不会遭到当时舆论的指责。

不像有些书那样,光是序、跋或译者序、作者序等等就用了十几张甚至二三十张的篇幅,感觉累赘而烦闷。有些介绍或评价未尝不可,但那冗长的卖弄简直就是让人受罪。就像参加那种拖泥带水、枯燥乏味的马拉松会议一样的感觉。读者是想看作品而不是去看作品研究分析或对作品褒贬评说的,更不是去领受什么教导或寻求指点迷津的。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点,一种人有一种人的路,很不必引导和硬拉本属于这条路上的人到你处于某种目的而希望公众都该走的那条路上去,这往往是徒劳的,也是不现实的。何况,你自己可能已不想或根本就没在那条路上。每个人所走的都是他该走的路,不论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都是他的主观与客观元素经久协商后一致决定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去指定而固定的。

经典爱情悲剧小说茶花女读后感【篇四】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写的一部著作,而我最近就读了这本书。

刚开始,我是怀着一种好奇心和一种尝试的心态才买了这本书。我很想了解那些著名的作家用心写出来的书会是什么样子的,但名著给我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的。自从我看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名著的看法。

一看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主人公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是以女主人公妓女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死为开头,在经过拍卖他的遗产后“我”遇到了他的原来的情人阿尔芒,开始了听他讲述他与茶花女的悲惨爱情故事: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与青年阿尔芒相爱后与他住在乡间,可阿尔芒的父亲责备玛格丽特毁了阿尔芒的前程,为了阿尔芒,他重新回到了巴黎开始了他的旧生活,可阿尔芒浑然不知玛格丽特回巴黎的原因,当众羞辱她,本身就有肺病的玛格丽特一病不起,最后留下了生命的最后的几天的日记,含泪而死。

其实一个人一生中金钱多少并不重要,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有份挚爱生可回忆死可享受。

我非常喜爱《茶花女》这本书,希望在我的推荐下,能有更多的读者对这本书感兴趣。

经典爱情悲剧小说茶花女读后感【篇五】

最近读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在想茶花女的美丽容貌到底是上天给她的恩赐还是惩罚,茶花女出身低微,一开始投靠亲戚在巴黎做帮佣,但是有一天,她却发现自己拥有美丽的容貌,于是她凭借着这天然的优势走入了交际场,她除了拥有美丽容貌还有聪明的头脑,虽然只上了很少的学,却自己读了很多书,对艺术有一定的品味,谈吐不凡。

美丽聪颖如她,却迷失在巴黎的灯红酒绿中,纵情声色,精力和身体都透支,年纪轻轻就染上肺病死去了,如果她没有骄人的容貌,只是个普通的姑娘,或许会安静的生活,有自己的家庭,过着普通人的日子,最终可享天年。她把自己的财产留给了外甥女,但是有个条件是不许来巴黎,这句话是多么的意味深长,她没有经受住巴黎的诱惑,享尽了荣华富贵却又匆匆而去。

实际中茶花女和小仲马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但是却因为小仲马要求她忠于自己,而被她拒绝了,最后小仲马伤心失望而离去,但是小说中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改动,茶花女和男主人公阿尔芒真心相爱,离开了给自己富足生活来源的情人,却在阿尔芒的父亲软硬兼施的劝告下,为了他的幸福离开了他,却又遭到了阿尔芒的误会,最后伤心孤苦而死,现实不允许她这样的姑娘拥有爱情,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尽管她愿意放弃一切物质的享受。

人生就是这样,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不要丢到最珍贵的东西如尊严、名誉,去换取物质、欲望的满足,欲壑难填,只会越来越膨胀,而尊严、名誉却是一去不复返的,保持一颗清净之心,不要被欲望俘获,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快乐。

经典爱情悲剧小说茶花女读后感【篇六】

单就作品而言,19世纪的文学仍留有莎士比亚时代的遗风,戏剧既在上流社会中风靡,瞄准这个渠道的文学创作自然带着浓厚的戏剧腔调。书中的场景装换、人物语言、情节发展,莫不像是一出戏剧表演。

这部歌颂纯真爱情的小说,稍微有些理智的读者不难发觉,在“爱情”的外衣下包裹的仍是情欲的真身。茶花女渴望的爱,是顾影自怜的爱,是珍惜大于欲望的。即便她早早地踏足风月场,让万千男儿为之倾倒,但她的出身与身份却不能不让人介怀。阔佬们眼中,她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品,或是装点门面的花瓶,用昂贵的礼物和不菲的报酬可以换得一夜春宵,却也大可不必浪费感情。她则用自己唯一的资本——青春芳华,换得告别原生家庭、跻身于浮华的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入得门去却发觉自己仍然格格不入。贵妇们嫉妒她、唾弃她,公侯富商们把她视为工具,她流连于上流社会的边缘,享受着奢华生活却也承受着轻侮。所以她在浮华中醉生梦死,在男人堆里逢场作戏,也是一种自我逃避。戏谑调笑是她对于轻蔑的防御,酗酒放荡是对于寂寞的抵抗。

茶花女梦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呢?怜爱她,珍惜她,仰慕她,把她奉若女神,对她恭敬顺从而不违逆,无条件地接受她的一切而没有自我,像一条小狗一样把她视为自己的一切围着她转。毕竟青春易逝,而青春又是她唯一的资本。青楼女子最可悲的命运,莫过于人老珠黄后无人问津,孤凄无依,潦倒余生。何况身患不治之症的她,自觉时日无多,那为什么不找个顺从的小奶狗纵情享乐呢?

阿尔芒是理想的良人吗?显然不是。世俗的成熟男人,满脑子是花最少的钱在姑娘身上赚最大的便宜;世俗的不成熟的男人,满脑子是不花钱在姑娘身上赚更大的便宜,还冠之以爱情的名义。相较于阔佬而言,阿尔芒人微言轻,身份卑微,资财贫乏,但也正以如此,他看待茶花女才如天人一般仰视。他可以没有自我、围着她打转,甚至俯首为裙下之臣亲吻她的脚趾。前提是他可以独占她。这个大男孩的幼稚、轻浮、偏执达到了不明事理、无可救药的程度。委身于此等人,反倒是茶花女短暂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茶花女的悲剧是个案吗?显然无论在当时的欧洲还是今日的天朝,都在重复上演着类似的情节。茶花女们的悲剧可能是注定的,罪恶的源头可能在于纸醉金迷的社会风气对她们心灵的腐蚀。没有人不愿意过得更好,衣著名贵、出入豪华、宝马香车,奢侈的物质享受人人心向往之。但如果仅仅以色侍人就能轻易得到这一切,那么相伴而来的痛苦也是她们理应承受的。除了青春之外一无所有,却早习惯了一掷千金的生活,还梦想着忠贞顺从的爱侣,一个对她百依百顺的老实人,那么这种廉价的爱情不仅未必得结善果,且注定是于世不容的。

茶花女简介_茶花女主要内容_茶花女内容简介


概括1:茶花女主要内容简介_茶花女简介

小说讲的是男主人公阿尔芒(原型是小仲马)爱上了美丽的妓女玛格丽特(原型是玛丽·迪普莱西,真名阿尔丰西娜·普莱西,23岁病逝),在阿尔芒苦苦的追求下,他们成为情人,两人相亲相爱在一起度过了半年时间。在阿尔芒父亲粗爆的、自私的、偏见的、真诚的帮助下,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前程和其家庭的幸福,放弃了视如生命的爱情,撇开阿尔芒继续过妓女生活,一年之后死于肺病。阿尔芒气愤玛格丽特的绝情,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对玛格丽特进行了无情的污辱和无尽的伤害。当阿尔芒得知玛格丽特是为了爱他而离开他,用最大的牺牲去换取他的幸福时,追悔莫及、痛不欲生,用移坟的方式见了玛格丽特最后一面。

概括2:茶花女主要内容简介_茶花女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并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

可惜,这时,阿尔芒的父亲为了家庭的声誉恳请码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一再给码格丽特种种侮辱,难堪。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她对人生更加心灰意冷。当阿尔芒得知真情赶到码格丽特身边时,她因贫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这段爱情自始至终就没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似乎注定了他们的悲剧。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玛格丽特最后已经放弃那每年十多万法郎的生活,而跟随阿尔芒去过那田园的平民的生活。而此时,经济已不再是问题了。还是阿尔芒不果断地去强迫她,离开巴黎,去另外一个环境去忘记过去。而实际上,他有很多机会可以这样做。

概括3:茶花女主要内容简介_茶花女简介

《茶花女》一书内容大致如下:书中的作者以一位听众的身份,将身边一位友人(男主人公)的故事娓娓道来。书中开始时,便写道作者得知一位名妓去世不久,当时正在拍卖此人遗留下来的物品和宅子。作者莫名其妙的拍下来一本书。后来,男主人公阿尔芒找到作者,希望买下此书,作者便送予了他,于是二人成了好朋友。阿尔芒因此感激不已,将自己的爱情故事向作者讲了一遍。

阿尔芒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美丽高贵的玛格丽特,虽然她是一名妓女,但是绝对是那一种与众不同的人。阿尔芒一见钟情,可是玛格丽特却对他无动于衷。后来,二人的关系不了了之。时过三年,二人再次相遇,阿尔芒终于鼓起勇气表白,二人从此走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可是,玛格丽特是名妓,所需花费极大,阿尔芒虽然算是中产阶级,但根本支付不起她的开支。玛格丽特因此,继续做着另外一个伯爵的情人,这样她的开支便有了来源。阿尔芒对此事不能容忍,写信给玛格丽特,希望断绝关系。可是,信寄出之后,阿尔芒极度后悔,因为他爱玛格丽特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二人终于不能放下彼此,便继续保持爱情。在玛格丽特看来,她唯一喜欢的人便是阿尔芒,做别人的情人实在不得已,于是她保持的肉体与灵魂的分离。

偶然的机会,二人到乡下度假,喜欢上了这里的安静。于是二人决定在此地度过一段时间。但是别墅的费用极其高,阿尔芒不能支付。于是,玛格丽特不得已再次写信给伯爵,要求他付钱。于是,二人在伯爵花钱买下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阿尔芒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不希望自己的爱人为了自己,继续和别人来往,可是却毫无办法。

后来,伯爵知道二人的关系后,要求二人断绝关系,否则便要断绝财富来源。玛格丽特的友人也这样劝她,可是玛格丽特却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她决定和阿尔芒共度一生,从此脱离风尘。为此,她先后当掉了自己的马车、首饰以及很多奢侈品,希望这些钱能还掉自己的债务,而她也自愿过一份平静但不富裕的生活。阿尔芒知道后,十分不能接受,觉得自己十分无能。但在爱情面前,最后他还是同意了。二人用自己的积攒的钱财打算买一套小房子,从此开始自己的二人世界。

可是,在这个时候,阿尔芒的父亲知道了此事,便赶到巴黎,阻止此事。他认为,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结合损害了自己的门楣,同时也给自己的女儿,阿尔芒的妹妹的婚姻造成很大影响,这是当时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强烈要求二人断绝关系。读书笔记一向尊敬父亲的阿尔芒,在这次,却站在了爱情一边,坚决不从。父亲无奈,只好在支走阿尔芒的时候,找机会和玛格丽特单独谈论。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的将来的前途考虑,为自己的家庭考虑。后来,玛格丽特无奈,在阿尔芒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离开了。

玛格丽特的离开无疑对阿尔芒打击很大,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他和父亲回到了老家。在老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再次回到巴黎,想要找玛格丽特问个清楚。父亲无奈,答应了他的要求。阿尔芒来到巴黎后,看到玛格丽特又恢复了当初的模样,马车、首饰一应俱全,她身边还有一位漂亮的小姐,也是和玛格丽特一样的职业。

阿尔芒觉得玛格丽特欺骗了自己,自己过得十分狼狈,而对方过的却十分幸福,故此他想找机会报复。因此,她找到了那位漂亮的小姐,并要求对方做自己的情人,每次在玛格丽特在场的情况下,便做出很亲密的动作,以此报复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无法忍受,最终病倒了。因为她本身便有肺病,再加上她最近一直声色犬马,无止境的挥霍心力,终于发烧了。后来二人再次相遇,玛格丽特希望二人保持原来的关系,阿尔芒可以做自己的情人,而且自己分文不要,只要阿尔芒不要干预自己和别人来往。

阿尔芒十分无奈,在得知玛格丽特和自己发生关系后,马上又和伯爵过夜,他付出了500法郎和一张纸条寄给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不能容忍这样的羞辱,将钱寄了回去,并和伯爵离开了巴黎,去了伦敦。阿尔芒觉得心情很糟,趁此机会也去了另外一个国家度假。

玛格丽特再次回到巴黎时,身体极其糟糕,而此时在另外一个国家的阿尔芒毫不知情。玛格丽特便一个人,整日躺在床上不停的发烧、咳嗽。她的身体越来越差,知道自己不久人世了。于是她每天盼望阿尔芒来看她,可是阿尔芒却始终不能来,就连做梦呓语也是阿尔芒的名字。在她身体变差的同时,和她交往的情人却没有一个人来看她,就连一直靠她能得到一些钱财的邻居也不再照顾她。而债主们迫切希望她早点死去,好拍卖她的装饰品来还债。还好,有一位忠实的仆人一直照顾她。就这样,一个美妙的少女在遗憾、孤独之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阿尔芒回到巴黎时,玛格丽特已经去世多日。后来,从玛格丽特仆人那里得到了她临终时的日记,阿尔芒知道了所有事情的经过,十分难过后悔,可是玛格丽特永久的不在了。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读后感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马尔克斯自认为艺术成就超过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作品。它的情节相对于后者更为简单、易懂,语言可以说是披沙拣金后剩下的精华,具有含蓄、干净、克制的风格。就我个人看来,确实非常精确。

作品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盼望养老金而不得的复杂心情及因此而生的窘迫生活。这位上校年轻时(19岁)即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新政府许诺要给他们养老金安度晚年,他妻子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儿子也在一次斗鸡中死去,老俩口孤苦伶仃,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能信守承诺,寄来养老金。但是,上校的这种等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成了绝望的等待。

上校的悲剧命运令人难以忘记,这悲剧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追究下去还要包括到主人公生活的那一片特殊的大陆——拉丁美洲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

虽然马尔克斯被称为文坛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但他本人却一直不屑于这种说法,他强调拉丁美洲的神奇。他声称“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任务,也许可以说是如何努力以谦卑的态度和尽可能完美的方法去贴近现实。”

小说忠实地再现了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这块土地因古老的印第安土著文化和哥伦布发现这块新大陆而导致印欧两种文化的并存与混合,在这方土地上,现代和远古,科学和迷信,电子和神话,摩天大楼和史前状态交织在一起。这是个神奇的、疯狂的、不可思议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面前,一切虚夸和矫情的辞藻堆砌都显得那么苍白,作家只需用语言最本质的内核部分去表现就可以收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在小说中,拉丁美洲那漫长的雨季是令人厌恶的,他和上校的痛苦感受以及邻人的出殡联系在一起,这一雨季的描写小说开头就有,它似乎是上校悲剧命运的一个预言。上校曾去找过律师,申诉自己的不公遭遇。然而律师这样向上校解释:“人类的忘恩负义是无止境的。”在上校所处的那样一个专制制度肆虐的非理性时代,不仅统治阶级背信弃义,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是穷极无聊。老百姓们每年在一月二十日进行斗鸡、下赌注,追求刺激。在礼拜的夜晚,人们聚在台球房玩转盘赌,一片沸腾的景象。上校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因为他的那种严肃、纯洁、执着的精神世界与整个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无聊麻木的生存状态格格不入!

小说中的世界,除了上校、医生这极少数的几个人还保留着人类宝贵的理性外,其余种种人以及周围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反理性现象,粉碎了读者的理性期待,上校那一相情愿的理性主义信仰显得可笑、可怜。上校所参与的那场战争,耗尽了他的生命中的精华。在人类生活舞台上,从古至今,到处都层出不穷这种反理性的活动,有以信仰的名义进行的野蛮愚昧的宗教战争,有血腥的种族清洗和党同伐异……康德认为,人尽管作为万物之灵,个体充满了智慧,但就人类的全体在世界大舞台上的所作所为来看,一切归根结底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上校不正是这场罪恶中的牺牲品吗?

马尔克斯认为专制制度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悲剧,他的悲剧观似乎接近于鲁迅的悲剧观。这一悲剧为拉美作家提供了创作源泉,鲁迅在1925年提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专制制度毁灭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马尔克斯在创作悲剧人物时,也是入戏很深的,他写道“我不得不让他死去,他死了,我躺在床上为他哭了整整两个小时。”

小说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它所塑造的上校的悲剧命运的美学意义。首先表现在对于绝境中生命韧性的渲染与开掘。上校与他的妻子在贫病交加中苦苦地支撑着,这两把老骨头在严酷的生活重压下已将生命的忍耐力发挥到了极致。小说这样描写上校的身形,“妻子在大病后认出丈夫时,异常惊讶。‘你瘦得皮包骨头了’她说。‘我正在精心保养,准备把自己卖掉’,上校说,‘我已经被一家黑管厂订购了。’但实际上,他之所以能撑着活下来,仅仅因为他对来信还抱着希望。”

“上校也犯病了。他在厕所里一连蹲了好几个钟头,觉得非常难受。他出了一身冷汗,感到内脏都腐烂了,一小块一小块地掉下来。”尽管自己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如此不堪,上校还是保持了他的正直、倔强,对共和国一片赤诚和对法律怀有牢固的信念。上校在读报纸时发出叹息“没有选举的希望。”他对拖欠医生诊费感到不安,在分手时咬着牙问“我们欠您多少?大夫。”他相信法律,作出更换律师以求快点得到养老金的决定,并且亲自写申诉信……腰板挺的笔直,以利于呼吸……上校写了满满一张纸……后来,他又写了半页,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无论是肉体上对于贫穷和疾病作的苦苦抗争,还是精神上对于某种信念的苦苦支撑,马尔克斯都没有忘记加以渲染和表现,然而,上校并没有迎来生命中的春天。他的青春和热情早已伴随战争岁月消逝了,陪伴他的只有令人厌恶的潮湿的雨季。他身上保留的人类理性的闪光在黑暗的绝境中显得如此的可贵,这是值得读者记住的。

小说中上校这一悲剧人物的美学意义还在于:小说末尾对于痛苦的自我救赎使得上校的灵魂得以站立起来,可以与读者对话。

叔本华对“痛苦”的定义是“把意志因横亘于它与它当前目标之间的一个障碍而遭到的阻挫称为痛苦。”那么,上校等待养老金而不得是符合这一定义的。因为贫病,上校遭受的肉体苦痛不必多说了,在漫长的等待和窘迫的生活中,上校所受的精神苦痛也被多次提及,文中描写上校的心理时用了“焦虑不安”,“羞愧”,“不快”,“心乱如麻”,“提心吊胆”等词语。上校还产生了好几次幻觉,一次是出殡时,一次是卧病在床时。这几次幻觉都有令人惊悚的效果。我们可以发现,上校的精神也被折磨得千疮百孔。

痛苦本身固然也有它的美,但马尔克斯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强调人生的悲剧感,在小说的末尾,马尔克斯冷静的叙述道,“妻子逼问上校‘告诉我,我们吃什么?’上校经历了七十五年——一生中一分钟一分钟度过的七十五年——才到达了这个时刻。他感到自己是个纯洁、直率而又不可战胜的人,回答说:‘屎’。”在那样一个时刻,上校完成了某种仪式。以往全部的痛苦已成为上校感受范围之外的另一世界。上校完成了他艰难的灵魂之旅。上校达成了这样的理念:要解脱于苦海,就不是无济于事地挣扎着解除加诸自己的一重重的,实际的痛苦,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制造出一切纷争和苦难的生命意志,这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的救赎。使得他可以超脱,对他而言,痛苦就是解脱于痛苦的途径。小说到了这里,上校的灵魂变得丰满而有生气,不再是徒有痛苦的容器。

这篇小说对于苦难的叙述有着自己从容的节奏。作者始终保持必要的含蓄、克制。但是惟其如此,才得以源源不断地透出作者真诚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大敬畏。正是由于马尔克斯细致入微的阐述,形成涓涓细流般的小说内在的时间节奏感,才调动、激发了我们全部的情感和经验的介入与参与。我开始反思以往读过的一些所谓苦难的叙述难逃煽情的嫌疑,使人阅读后感到疲惫。而读本文我却是一直以自然而然的满足感在阅读。也许一切真的东西,包括大喜、大悲、大痛苦的至境就在于此吧。象中国道教、佛教文化一样的超脱、宁静。巧合的是,从欲望的苦海中实现“自我救赎”与佛教教义的逻辑根据和存在价值也是通过人生归结为苦而找到的很是相似。

这部小说的悲剧性无论从民族、社会的角度还是人的角度看都是显而易见的。在马尔克斯的创作生涯中,他最初的创作主题也是与死亡有关,可以想见马尔克斯的哲学观念里早就有了生命的意识。我们通过这部小说,窥探到人类生活之一角,思想得以沉潜到悲剧人物的生命深处,看到了既伟大又渺小的人类生命的闪光,小说既不乏精细的微观视角,又负荷着思想的深度,负载着社会的内涵,有着深邃的历史穿透力,因而它具有一种强烈的美而撞击着人们的心扉。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得到了精神上的某种归宿,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中:如现代性发展导致的理性极端倾向,急速体验对人的生存自在感的剥离,心理距离导致的精神荒漠,碎片化生存的残缺感,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茶花女》读后感:没有人能鄙视我们的爱情”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