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开放空间设计》读后感80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开放空间设计》读后感800字"就是你要找的,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800字


我在没有学设计之前,在餐厅或宾馆遇见需要好一阵才鼓捣会用的水龙头、洗手液按钮,我都会因为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笨了而感到尴尬。后来才逐渐觉得可能是它们没有传达出所要想表达的意思因而我不会用,也就逐渐释怀。这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从责备自己到意识到也许是这些物品的设计存在问题。
领悟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这本书的作者唐纳德诺曼就是一个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者。读这本书时,我惊讶于作者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的能力。想想也是,我们接触一件物品,和它交流的细节对交流的成果影响很大。作者这种作为设计者、生活观察者、创造者的人生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去体悟和学习。
在本书中,作者介绍的一些原则,其中一些对我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作者说我们需要的设计要对人敏感,要遵循以人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技术应该适应人类而不是反之。作者提出的一些理论同样令人深思。作者介绍了设计的三种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本能水平的设计主要涉及产品外形的初始效果;行为水平的设计主要是关于用户使用产品的所有经验;反思说的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它描述了一个什么形象,它告诉其他人它的拥有者是什么品位。
这本书的名字叫未来产品的设计,书中自然有很多还正处于研究阶段的技术或者试验。大量关于未来机器的描述和未来科技的可能预测,给我很大的震撼。这些未来产品的研发是由科技驱动的,然而,这样的未来并不一定是更加美好的未来。书中列举了大量机器越智能,人们与它们的交流就越出现困难的例子。通过描述这些困难,作者总结了用户界面设计的11个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理解、评价一个物品设计的好坏十分有帮助。例如,提供无骚扰的持续知晓原则,说的是设备在运行时,无论是正常还是不正常,都要提供及时的、不构成骚扰的反馈。这样人们才能理解机器,在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时人们知道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或者,等待是因为机器故障还是本来就是要这么多的运行时间。电脑界面中大量运用了这条原则,比如传送文件时显示进度和当前速率,打开软件时也会有进度条或者告诉你软件正在干什么的信息。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就是这样,它让我对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或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重新审视,思考它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呈现在我的面前或是有些地方设计的太糟糕应该改进。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过的体验。

《美在无语的空间》读后感作文800字


卞茵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她教过书,当过记者,做过《上海服饰》的编辑。她最后的这份工作,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她是“适合我的岗位上走过了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最好的一段日子”。

而我呢,从大学退休,返回家乡,与另一些老友相互往来。这个时期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与卞茵没有联系,彼此不知情况,各自在广阔的蓝天底下生活。长长的这些日子,我们天各一方,彼此相忘。

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卞茵知道了我的通讯地址,她突然给我寄来她的著作,一本十几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生命的四个季节》。这书名取得多好,多吸引人!这多令人高兴啊!我立即打开书读了。书写得好,我喜欢!这个时期,我与卞茵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读者与一个作者的关系——一种美好的关系。

不久,她特地远道迢遥地来到我的家乡看望我,使四十多年未曾见面的我们因而见面了,真叫人难以言说的高兴!

与卞茵会面之后,我与她的关系,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想了很久,最后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关系,可以说上升到友谊关系。友谊,深深的友谊。一切的思想、情感、希望、亲爱、追求、欢乐和悲伤等等,统统加在一起,这就是友谊。

我想,也许是由于友谊的缘故,我们之间竟有了共同的爱好,爱写些那种被称为“散文”的小文章。

卞茵买了个数码相机,时常带着它外出。当她发现哪人或哪事触动了她的思想感情的,她立即将其拍摄下来,并输进电脑,然后对着这些照片回想,凝思,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她埋头写成一篇篇散文了。这真是一种使人产生惊异的写作情景,一种想象不到的写作方法。现在卞茵的这本《美在无语的空间》,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而且每篇文章都配上照片,好让读者共同欣赏和思考。我的印象很是不错,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形象鲜明,思想深刻,而且想象力和联想力很是丰富。

此刻,为卞茵的散文集出版,我满怀挚的友谊,谨向她遥致祝福!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三)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放空自己的脑袋》读后感


《放空自己的脑袋》读后感


陈道明的《放空自己的脑袋》一文写得很好。小小短文虽然只有几百字,条条明晰,句句见真情,哲理性很强,读后感受颇深。

我以为,放空自己的脑袋,就是让自己心身放松,让自己置身于日常的生活中,有个平常心态。不争权夺位,不奢华人生,不放纵自己,不游离人生。对事、对物,深思熟虑,考虑周全,而不是泛泛而谈,妄加评论。生活中有些人,就好拿某人某事做文章,大肆宣扬,整天东家长、西家短,说三道四,脑子里装着别人的短处,以“不吐不快”而得以笑料,从而得到一时的满足感。其实,这样的人活在世上也挺累的,讲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将大脑里加工厂“开足马力”,创造出相当高明的词语,怎样使别人来,“应和自己,赞美自己有才。”

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有人工作不称心时,会产生厌恶、焦虑的情绪。脑子里在考虑如何换个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长此以往,本身的工作未作好,还连累了大家。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把自己的身心放松,心情好了,把工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或一种平静,静下心来,不去考虑任何事,给自己烦乱的脑袋放假。

短文讲到:“人生大部分是空白,人忍受不了空白就要往里面填东西,给自己加载。”其实,任何一件事,任何一样东西,加载到一定程度,就会偏离或是满溢。有时我在想,莫视人间浮华富贵,勿谈国事谋论人非;闲暇时仰望天空,闭上眼睛想想人间的美好,尝试着把自己的脑袋放空,岂不也是人间最幸福的事情。

很喜欢陈道明解读的一副对联:“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他把平庸人生、善的理念、禅宗之道,中庸之论等,诠释得独到、细致,令人折服。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200字


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
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就包含一种感动,他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且生动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4、将这些日常用品陌生化,在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设计,就是RE-DESIGN。
5、【我曾尝试着从触觉开始,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设计师思想的信息传达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提供给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去传达、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要从综合感觉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
6、【我们应当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就是通过我们的设计一步步的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意识,通俗点说就是提升消费者的品味。
7、【无何有之乡庄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我们现在的设计是不断的加上一个个的设计点,不停的做着加法,实质上并没有体会无的内涵与丰富。无更会带个人们以无限想象的可能。
8、【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型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式肤浅的,会被遗忘的。也许,再创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一个有内涵的设计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若是没有生成一种成熟的文化的典型的气质,那么我们的设计也是无趣的,肤浅的、早晚被时代所淘汰的。作为设计师,应当不断地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内涵。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7篇


常言道:“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大多数老师会要求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后感有一定的深度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7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1)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2)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3)

作为一个想要了解设计的人,读此书也有点收获。

作者从设计到底是什么,开始介绍设计的产生,整合,历史发展和新技术下现状。

“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准,充足的生活才可能实现。”因此,二战后日本的产业设计是朝着规格化和量化生产的方向前进,因为当时设计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发展经济。而经济也是当时美国,欧洲的设计动力。那么,在经济发展阶段相似的中国,设计最大的动力也是如此吧。

接下来,作者通过曾经参与的设计产品展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其中涉及RE-DESIGN设计展,长野冬奥会开幕式的节目册,银座的二次设计,无印良品的设计等等。RE-DESIGN中坂茂重新设计的四角形内芯的卷纸让人眼前一亮。因为从抽取纸巾的角度来说,四角形内芯卷纸比传统的圆形内芯卷纸不便,这样的重新设计似乎是一种退化。但是这个设计的亮点恰恰来自于此。抽取纸巾的阻力能帮助大家节约能源,此外方形卷纸的规整也方便运输和收纳。作者说,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它的落脚点侧重于社会而非个体。RE-DESIGN对生活用品的重新审视体现了设计师对社会现象细致的观察和人文关怀。

日本设计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留白。这与此处无声胜有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根据作者的理解,日本独有的留白,作文和简单是对众多文化融合之后的归零,是一无所有中蕴涵所有。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以边缘意识平衡了所接受的各种文化感觉后形成的。日本人的自省和冷静影响了它们的文化,赋予文化独有的魅力。

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到,设计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是传输信息,设计师的任务是控制信息的品质。作者认为清晰,独创和幽默是实现信息之美的三大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好像有点了解设计,但好像又不太明白。不过作者在书中展示的例子,并对设计的介绍倒是清晰朴实,容易理解。我觉得作者已经达到他写书的目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4)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5)

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这个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产品“致粹”的时候得到了完整的练习,它的视觉体系出发点不是理性的说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读后感·它共情的对象是和虎妈相对的另一类新手妈妈,她们不为自己的孩子预设既定的角色,而是通过陪伴,来发掘并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落到“奶粉”这样严谨的产品,它的产品支撑点在于改变营养元素的结构,激发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视觉设计上,如何把产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诉求无声地联系起来?首先找到了一个比喻——钻石,钻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结构使它们有天和地的区别。

在包装的设计上,将钻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为设计的元素,或者可理解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现高端、可靠、坚实,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6)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7)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心得体会:

郭甜;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观点,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的最大意义!

巨航天:随着设计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起来,越来越?方便便起来,越来越简洁起来,越来越充满了了情趣,这都是设计的发展带来的。原研哉提出的re-design,再次设计,内在追求在于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李萌: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林佳莉: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马广盼:无论是清理房间、做菜、洗碗、在电脑上打字,或是听歌,看路边的花、洒满的阳光,都带着有如第一次见到般的心去触摸与感受。这股心意乃是让品味的人能够吃出或者注入一种温暖。宇宙的相通,心意的无碍,色香味的聚合,悄然之间,一盘菜就收纳了所有,也释放了所有。’

董梦婷:一方面这本书本身的设计就可以给人良好的阅读体验它的纸质量很好翻译的手感也很好书的排版也是经过用心的设计另一方面这本书不是设计类的材料而是一个设计师讲述他对设计的理解。

石凤琴: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汪丽英: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王晨宇: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百家笔记网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王亚文: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王羽: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版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而美!

魏跃政: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一原研哉我认为这本书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像是成人纸尿裤的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减轻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武香宇:读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认识到,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杨浩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界的美丽,是日常生活中生命的美丽。人类追寻着幸福,而设计是一种手段。不断在人类的文明积淀上涂抹上个人的思考,会孕育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就像尾页的旅人,背着文化与历史,负着责任与使命,一往无前,开拓未来,不断探索着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生活……

杨荣: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张敏:但同时,它的品牌概念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十分接纳它诉诸的简约,十分接受它切切实实提倡的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无印良品,整本书中,原研哉的设计理念都是从这点出发,他强调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文关怀,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张新澳: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

张雨植: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也没能深深融入所处的时代,学习如何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谈把握未来的脉搏了。

赵亚飞: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当你因为读完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等于你对设计的意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近了一步。喜欢设计的人,从事设计的人以及了解设计的人希望可以读此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通用8篇)


你是不是觉得你的读后感并不是很优质?您读完作品,似乎人生观都会有所改变。在看完一篇文章后,为了更好的读懂作品,所以我们要写读后感,基于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整理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1

作为一个想要了解设计的人,读此书也有点收获。

作者从设计到底是什么,开始介绍设计的产生,整合,历史发展和新技术下现状。

“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准,充足的生活才可能实现。”因此,二战后日本的产业设计是朝着规格化和量化生产的方向前进,因为当时设计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发展经济。而经济也是当时美国,欧洲的设计动力。那么,在经济发展阶段相似的中国,设计最大的动力也是如此吧。

接下来,作者通过曾经参与的设计产品展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其中涉及RE-DESIGN设计展,长野冬奥会开幕式的节目册,银座的二次设计,无印良品的设计等等。RE-DESIGN中坂茂重新设计的四角形内芯的卷纸让人眼前一亮。因为从抽取纸巾的角度来说,四角形内芯卷纸比传统的圆形内芯卷纸不便,这样的重新设计似乎是一种退化。但是这个设计的亮点恰恰来自于此。抽取纸巾的阻力能帮助大家节约能源,此外方形卷纸的规整也方便运输和收纳。作者说,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它的落脚点侧重于社会而非个体。RE-DESIGN对生活用品的重新审视体现了设计师对社会现象细致的观察和人文关怀。

日本设计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留白。这与此处无声胜有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根据作者的理解,日本独有的留白,作文和简单是对众多文化融合之后的归零,是一无所有中蕴涵所有。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以边缘意识平衡了所接受的各种文化感觉后形成的。日本人的自省和冷静影响了它们的文化,赋予文化独有的魅力。

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到,设计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是传输信息,设计师的任务是控制信息的品质。作者认为清晰,独创和幽默是实现信息之美的三大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好像有点了解设计,但好像又不太明白。不过作者在书中展示的例子,并对设计的介绍倒是清晰朴实,容易理解。我觉得作者已经达到他写书的目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2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3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我们的课题”,主要阐释了研究主题“读后活动”的内涵,以及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二章“我们的困惑”结合教学案例和片段,从八个方面梳理分析了读后语言输出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激发后续的思考。在第三章“我们的行动”中,他们针对问题与困惑提出了相应的行动对策:1、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2、丰富活动类型:创设多样的输出活动;3、强化主题意识:实施基于主题的教学;4、搭建语言支架:为高效输出提供支持;5、增强监控意识:加强输出监控与评价。对此,书作者借助一个典型的省级主题研讨课的课例,全程记录和展现了整个教学行动过程。第四章“我们的思考”则着重阐述了他们对整个研究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这么丰富的书籍内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章当中,他们所作出的全面细致的剖析。首先,书作者提出的是读后活动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语言、情景的真实性原则;阶梯性原则;做中学原则;话题拓展原则;注重思维的原则以及学生主体性原则。然后,书作者又提出了读后活动的设计类型,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读后活动则可概括为四类: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设计;以学生情感态度发展为中心的设计;以学生文化发展为中心的设计;以学生语言发展为中心的设计。此外,不少学者也从读后拓展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读后活动类型。再次,书作者就“读后活动的有效实施”展开了深度阐释与具体操作方式的介绍。1、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2、丰富活动类型:创设多样的输出活动。如文本理解性语言输出、文本重构性语言输出、文本拓展性语言输出、文本借鉴性语言输出、话题讨论性语言输出、题型巩固性语言输出;3、强化主题意识:实施基于主题的教学;4、搭建语言支架:为高效输出提供支持;5、增强监控意识:加强输出监控与评价;6、学会评价自己:自觉评判活动有效性。

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节的“行动过程”就很有操作性。行动之一:如何设计读后活动1、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2、丰富活动类型:创设多样的输出活动;3、强化主题意识:实施基于主题的文本阅读教学;4、搭建语言支架:为高效的输出提供足够的支持。鼓励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围绕两个问题: Have I given my students enough language input that might be used for doing the task? What linguistic difficulties might they encounter in performing this task? 行动之二:如何实施读后活动。该阶段的行动主要聚焦在“如何在设计的基础上实施读后输入活动”这一层面上。行动之三:如何评价读后活动。该阶段的行动主要聚焦在“如何在设计和实施的基础上作出自我评价”这一层面上。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关注了如何帮助教师学会评价自己,用评判的眼光看活动的有效性。

笔者感悟之余,简单设计了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2 Reading 的教案,希望可以领会书中的要义。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is lesson is from unit2 of 8A Fun with English. This is the second topic “school life” in module one ‘teenage life’.  The passage is focused on “school life”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ols.  And it aims to 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oreign culture and native culture.  And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students’ daily life. So students will have great interest in it.  This period can input lots of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school life into students’ mind, which will lay a good basis for the output in main task.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Part 2.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ims:

After the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Master the four-skilled words and phrases.

(2)   Learn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 and an American school.

2.      Ability Aims:

(1)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getting information by scanning,

(2)   Talk about school life in British school and American school.

3.      Emotional Aims:

To promote their love for their school and school lives.

Part3. Teaching Emphasis

1.      To develop the ability of general reading and acquiring information.

2.      To master vital phrases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about subjects and activities.

Part4. Teaching Difficulties

  How to u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school life..

Part5.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lesson , I will adopt Three-stage model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advocates teachers to adopt th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Because i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learning and let students experience success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ting tasks.  By experiencing and practicing, form students’ sufficient competence in using the language.

  Part 6. Teaching tools.

   Multi-media player, tape recorder, the blackboard

Part7.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Pre-teaching

1. Lead in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Qs about school life.

(1)   What subjects do you learn at school?

(2)   What after-school activities do you have?

(3)   Have you joined a club?

Ask two students to talk about his / her school life.

(Purpose: To stimulate recall of relevant knowledge and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oday’s topic.)

2.      Presentation

Show two flags with the words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 and “life in an American school”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What do you think British or American school would be like?

(purpose: To invite students to think and imagine and collect as many ideas as possible by brainstorming.)

Step2. While-reading

1.      Fa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and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1)   Who wrote the first passage? (John)

(2)   What activities does the school have every week? (Reading Week)

(Purpose: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kimming and how to gain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2.      Detailed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tell if the sentences are true of false.

(1)   In a mixed school, boys and girls have lessons together.  ( T)

(2)   John’s favorite subject is English. ( F)

(3)   Students at John’s school can read magazines during Reading Week. ( T)

(4)   Students must not talk in class during Reading Week. ( F)

(Purpose: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canning and how to gain the details of the article.)

Read the second passag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1)   Who wrote the second passage? (Nancy)

(2)   Who else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Julie)Read the second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1)   How does Nancy go to school every day?

(In his brother’s car.)

(2)   What do the students do in the Buddy Club?

(Older students talk to new students about school life.)

(3)   What do American students do during the lunchtime?

(They meet their friends and have a great time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

(4)   What do the students sometimes do after school?

(They go to the shopping malls after school.)

Step3. Post-reading

1.      Task1:

Read the passage with the tape.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table.

Name

School

Location

Grade

Subject

Activity

John

Woodland School

(a mixed school)

Near London

8

Home Economics

Reading Week

Nancy

Rocky Mountain High School

Denver

9

softball

buddy club

chat with each other

go to shopping malls

(Purpose: To compare the school life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let students have a clear idea about their differences.)

Task2:

Look at the table and try to retell John’s and Nancy’s school life.  The teacher does it first as an example.  Then ask students to practice it in pairs.  Then ask some pairs to act it out.

(Purpose: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retelling according to key words.  And pair- work can let students share their knowledge and check mistakes by themselves. )

Task3:

Ask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ir own school life us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ey have learnt today.

( Purpose: Make students produce information using the input information.  Help them to enhance retention and acquire the competence of using the language.)

Homework:

1.      Finish the passage by completing the blanks.

2.      Retell John’s or Nancy’s school life for better students..

3.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ir own school life.

(Purpose: Assign different tasks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I hope to inspire students’ confidence in learning English by experiencing the success.  And make every student make progress.  This is the ideas of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Teaching Reflection:

During my teaching, I’ll try my best to get my class lively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ies.  I design different tasks to create chances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language.  That is “ 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by using.”  Therefore, the students can be the masters of the class-teaching.  And student- centered method id well-shown.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4

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这个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产品“致粹”的时候得到了完整的练习,它的视觉体系出发点不是理性的说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读后感·它共情的对象是和虎妈相对的另一类新手妈妈,她们不为自己的孩子预设既定的角色,而是通过陪伴,来发掘并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落到“奶粉”这样严谨的产品,它的产品支撑点在于改变营养元素的结构,激发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视觉设计上,如何把产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诉求无声地联系起来?首先找到了一个比喻——钻石,钻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结构使它们有天和地的区别。

在包装的设计上,将钻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为设计的元素,或者可理解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现高端、可靠、坚实,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5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心得体会:

郭甜;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观点,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的最大意义!

巨航天:随着设计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起来,越来越?方便便起来,越来越简洁起来,越来越充满了了情趣,这都是设计的发展带来的。原研哉提出的re-design,再次设计,内在追求在于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李萌: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林佳莉: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马广盼:无论是清理房间、做菜、洗碗、在电脑上打字,或是听歌,看路边的花、洒满的阳光,都带着有如第一次见到般的心去触摸与感受。这股心意乃是让品味的人能够吃出或者注入一种温暖。宇宙的相通,心意的无碍,色香味的聚合,悄然之间,一盘菜就收纳了所有,也释放了所有。’

董梦婷:一方面这本书本身的设计就可以给人良好的阅读体验它的纸质量很好翻译的手感也很好书的排版也是经过用心的设计另一方面这本书不是设计类的材料而是一个设计师讲述他对设计的理解。

石凤琴: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汪丽英: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王晨宇: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百家笔记网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王亚文: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王羽: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版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而美!

魏跃政: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一原研哉我认为这本书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像是成人纸尿裤的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减轻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武香宇:读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认识到,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杨浩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界的美丽,是日常生活中生命的美丽。人类追寻着幸福,而设计是一种手段。不断在人类的文明积淀上涂抹上个人的思考,会孕育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就像尾页的旅人,背着文化与历史,负着责任与使命,一往无前,开拓未来,不断探索着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生活……

杨荣: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张敏:但同时,它的品牌概念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十分接纳它诉诸的简约,十分接受它切切实实提倡的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无印良品,整本书中,原研哉的设计理念都是从这点出发,他强调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文关怀,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张新澳: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

张雨植: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也没能深深融入所处的时代,学习如何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谈把握未来的脉搏了。

赵亚飞: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当你因为读完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等于你对设计的意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近了一步。喜欢设计的人,从事设计的人以及了解设计的人希望可以读此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6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7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8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成就》读后感 (800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作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这也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回顾这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是社会主义焕发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他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645。2亿元,改革开放已为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增长,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万亿元。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它保障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1954年确立起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和完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切突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加强人大工作制订建设。改善国家权力机关运行机制;不断加强人大立法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者皆火箭技术等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手。其中神舟载人航天飞船和嫦娥一号登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已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52年57元提高到2008年4761元。呈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56元提高到2008年15781元。随着陈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很好,科技业很发达,但是如果没有毛泽东主席带领祖国人民十年抗战,建立了新中国;如果没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主席们的领导下就不会有现在繁荣昌盛的祖国,更不会有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我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来报效祖国!

四年级:郭思颖

《好运设计》读后感


看完《好运设计》后,还是很有些感触的,毕竟我好像也做过“好运设计”这样类似的事。

所谓类似的事,要从我玩过的一个叫“众生”的游戏说起。这是一个单机的模拟人生游戏,里面有一个机制就是出生时性别、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以及各方面的天赋、学习能力甚至性格喜好的一部分都是随机的。当然,游戏本身不是重点,我只是想聊一聊我的行为。

我发现我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一种“好运设计”。如果随机出的不是我满意的先天条件,我会选择重新开一局,其实也就相当于在设计人生中最初与生俱来的好运方面,执着于选择一个我满意的开局。正如文中史铁生刚开始所想的那样——“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但是我却发现了,这样子的人生是单调的。因为毕竟我的性格会导致我一次次做出同样的选择,最后,每一个人物都活出了我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而我最初玩游戏的本意也没有达成——又把自己在现实中的经历重复一次,又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说了这么多,也想表达一个意思:虽然说可以设计好运,确实是让人羡慕,但如果什么都设计好了,那么人生也未免太过无趣。一个人的人生也不是说不能过得一帆风顺,但这不应该是设计好了的。人生的有趣之处正在于其中会有许多意外,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如果一直顺顺利利的下去,这哪是人生呢?我可以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顺顺遂遂的,但事实上,它最后一定不会是完全一帆风顺的。

《创意空间》读后感


《创意空间》读后感

《创意空间》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景观与环境设计的丛书,书中的图片是编者从10余个国家拍摄的照片中遴选出的精品。作者提供了大量欧洲和澳洲最典型、最著名、最新的设计实例。每处建筑、景观与环境的整体到局部、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都做了深入细致、系统生动的描述。

“衡量我们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看经济指标和政府的重点工程,而是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和谐”。而此书针对“城市化妆运动”盛行的今天,城市改造、规划和景观设计的不和谐做出了解释,同时提出了符合我国的设计理念。

在读完此书后,我深深的被书中所描述的设计理念所折服,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艺术情操。图片中的设计将空间和艺术以及创意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力图将人们的生活环境景观打造的更好。我想,作为新闻的学子也应该多阅读一些艺术类的书籍来陶冶自己的美感和情操。书中从瑞士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自然和文化俱佳的城市到奥地利朴素壮观,充满诗意的环境再到法兰西精致浪漫的贵族气势向我们一一描述了空间的艺术美,只有了解艺术才会借鉴和吸收。

人生设计从童年开始-有关读后感作文800字


你在为谁读书?你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你想拥有怎样的未来?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与我同龄的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有些人可能会满不在乎地说:急什么急?还早着呢!。起初,我也和他们抱有相同的态度,但是当我读完《你在为谁读书》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我们都错了。

人生需要设计,这是《你在为谁读书》的作者余闲告诉我的,并且人生的目标设计应该从童年开始。童年时期的孩子,就像一块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谁都不知道哪块地的肥料多,哪块地的肥料少,因此,从童年开始就应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天赋与优势就会慢慢的被挖掘出来。但是,千万别认为有了天赋就万事大吉,还必须结合自身的性格进行相应的教育培养。不同的性格各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极端的性格,每种性格都可以成功。

我默默的读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触碰到了我的心灵深处。我很开心,在我迷茫时,在我不知所措时读到了这样一本书,感悟到了这些道理,不敢说是透彻,但它确是一笔人生的财富!我想我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合上本书,确认自己的坐标!

我起身去阳台。阳光笼罩着大地,小鸟从这棵树上跃起,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轻巧地落在另一棵树上。但我已无心欣赏,锁眉沉思起来。天赋,我有,我的节奏感一向比较强,小学时词汇量也很丰富,但升入初中后,我的这个优势便如宝藏被风沙掩埋了起来;兴趣,我也有,我喜欢画画,喜欢唱歌,学习虽算不上热爱却也不反感,但都没有什么成绩。我有天赋,也有兴趣,但为什么到现在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长呢?我该怎样设计我的人生?我今后该往哪条路上走?平时得过且过的我感觉到了紧迫。

感谢这本书,它让我一下子似乎成长了不少,让我全面地认识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我有了努力的目标,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撞得头破血流还找不到方向;也让我少走了弯路,不至于像是走进了迷宫,转来转去还找不到出口。

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人生的设计要从年少时开始。如果你在读书时期就确立了你的人生目标,当你走出校门时,肯定是胸有成竹、斗志昂扬的。年少时在希望的土地上播下的种子,不停地用辛勤的汗水精心浇灌,它定会结出硕大的令人眩目的果实。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开放空间设计》读后感8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