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草根街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草根街读后感1000字

草根街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0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000字,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这本书读起来确实让人手不释卷,一顿饭的功夫就看完了。字里行间有让人口齿噙香之感。 我喜欢强调地标的文学作品,因为一个人,一个故事而喜欢一个地方,特别有仪式感。比如贝克221B,当然还有查令十字街84号。有时候,走进一个地方,就等于走进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结界。

3月份我和洋洋去了日本,他的结界是镰仓高校前站。他站在江之电的列车道口前,面朝大海,我站在他背后替他拍照,牢牢记住对象的嘱托一定要在江之电进来三分之一的时候拍照。四周都是前来朝圣的中国游客,我专注拍照,看不清他们的表情。就算看到了,也无法确切描绘他们的心情。那一刻,他们都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回忆中。

于我,重要的地标是西湖区留和路299号。在同学间还在用信件交流感情的时候,我在信封上写过无数次留和路299号。工作以后偶尔回母校惺惺作态怀念青春,从30岁到16岁,似乎只是一趟公交车的路程。只要经过留和路北口,我就会本能的低声提醒自己,要在上埠下车,不然就会坐过站,下车后往前走几步再过斑马线,然后跨门仿佛是结界一般的校门,门口是铜制的门牌号码,留和路299号。然后一个闪回,flashback,yesterday once more。身边是英气勃勃少年,踩着点上课,说着一两句脏话假装自己是大人。

yesterday,yesterday,仿佛就在昨日。

只是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只有梦里才不身是客,来者犹可追。

书中海莲有抱怨到,现代人用语不够规范。其实何止是英语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我是学语言的,又沾着点历史。对这方面倒是十分淡定佛系。语言的消失,发展,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想得豁达些,以往十里不同音,现在地球越来越小,人类甚至能窥见黑洞。世界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慢慢趋同化。刚好昨天还和小伙伴说过方言消失的问题。只要还有人在说,有人在用,他就不会死。像《灵魂摆渡》里的山神,只要还有一个人信仰着供奉着,神就不会死。

anyway不扯这些有的没的。这段只是意识流作祟引发的一个小想法。

还是说一下文字的魅力和笔友吧。

没有因为文字爱上一个人的经验,不过确实因为文字对一些人产生好奇感和亲近感。比起外貌,喜欢一个人的文字而喜欢的那个人会更走心呀。毕竟一个是外表美,一个是心灵美么。呵呵呵呵。

文字是人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美化自己的一部分。我经常用文字记录生活,有时候谈谈最近的想法,或者批判一些事情,在这过程中很难客观的去用文字批判自己。

内心的黑暗,被自己无意识的屏蔽,变成某种褒义和积极向上的伪装。当我嫉妒的时候,我会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魅力,我们要发现自己的魅力。当我不自信的时候,我害怕别人看轻自己的时候,也会有点好为人师展示出自己懂挺多的,希望大家快点发现我这个宝藏少女。不过最近我的微博上,总是一些没有营养的自拍啊,碎碎念啊,被我总结为,这个阶段是自信而快乐的仙女。哈哈哈文字这种东西,还真的需要做深度阅读理解的呀~~

我没有笔友,不过有因为文字认识的朋友,在bbs上觉得她写得小作文真好。想要认识她,和她成为好朋友,于是发了站内信,加了QQ,后来她去搞歌词创作,我们又一起组网上乐团唱歌。

上学的时候,不是老师会让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念么?我也因为这个环节,对好几个同学另眼相看。如果深感共鸣,我依旧会有那种,我好想好想和她成为朋友的冲动。

看,文字那么重要!

希望自己保持阅读,保持写作。保持对自己的真诚而不是美化。内心单纯而丰富,和周围的小伙伴一起变得更好!因为最近看到的鸡汤是,一个人优秀很正常,帮助身边的人一起优秀就能成大事(挣大钱)。我可太想发财了呀~

因为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就套用学生作文的呼吁式,希望看着不奇怪。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1500字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1500字

没有方舟的诺亚

不知道已经多久了,都没有一本书能让我静下心来细细阅读,更没有哪本书能够让我耗费心思的写一篇书评。

我无数次畅想着能够在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找到慰藉,于我而言,此时的我无疑是幸运的。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故事其实很简单,海莲·汉芙小姐(这个翻译很好,姓和名的偏旁部首都一样)是生活在纽约的女作家,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没离开过曼哈顿,爱书成痴,弗兰克是一家伦敦旧书店的经理,对各种善本古籍非常精通,温文稳重的英伦绅士。

机缘巧合下,海莲得知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在售各类旧书,于是就写信联系购书,书店经理弗兰克负责回信并帮她找书。一来二去两人便熟识起来,除了讨论各种书籍文学之外,书信的内容也渐渐扩展到两人各自的生活,通过弗兰克,海莲更认识了旧书店的其他员工,以及弗兰克的家人们。

由于当时英国还处在二战之后的经济恢复期,食品和各种生活用品还都是配给制,而生活在纽约的海莲,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住的是「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但除了尽力卖书支持旧书店的生意,还常常给远在伦敦的这些朋友们寄送各类「不是久未见到,就是只能在黑市上匆匆一瞥」的礼物(火腿、蛋奶食品甚至是丝袜),慢慢的,海莲和弗兰克他们之间,有了家人的感觉。这一场横跨二十载的书信交流,终止在弗兰克去世,可惜的是,直到最后海莲都未能踏足伦敦和这些情同家人的朋友们见上一面。

西安的天气一时间冷的能冻掉耳朵,随便的找了个茶包泡上,一边走神一边犯困的躺在床上,捧着手机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被书评家冠以“爱书人的圣经”的桂冠,但看完全书,首先是觉得它配不上“圣经”一词。大西洋两端的信件往来让人感动,但是远远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也许对于好书的追寻是一致的,但是H.H.小姐经常清掉自己觉得没有意义的书这样的行为让我很是不同意,这些书都是很值得收藏很值得无数次翻阅的呀,这是我不同意它被称作“圣经”的原因,它并不是一种普世的东西。

接下来的言论可能会偏激一点。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和《玛丽与马克思》这部电影好像啊,一样的长期的通信,一样的相互的支持,一样的没有见到最后一面,都是那么一致,甚至都被误解为爱情都那么像。豆瓣上的影评很多都给《玛丽与马克思》加上了爱情的标签,这本书的四篇序言无一例外认为H.H.小姐和F.D.先生之间的感情是爱情,可我完全没有看出来这俩人之间有爱情的痕迹,不能是知交好友吗,还是说这些序的四个作者都认为男女之间只有爱情,或者是认为只有爱情才能解释20年间的通信?这四篇序让我对整本书的水平产生了怀疑,尤其是我看到有两篇序的作者居然用星座来认定H.H.小姐的性格的时候我简直觉得他们侮辱了H.H.小姐。

抛开宣传的两大噱头:“爱书人的圣经”和“20年的书缘情缘”,这本书还是挺值得一看的(我并不是在),实在是很喜欢H.H.小姐,这样风趣有味道的女子我一向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并且她还是那么善良。H.H.小姐和书店员工们之间那种纯粹的出于感激、不掺杂一点利益的感情让我十分感动,并且有一些渴望。

这样的感情最集中体现在这句话: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书信集这种东西,之前也不是没有读过,至少在读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看你就像爱生命时,我就有一种等待既是一种焦虑,又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在遇到她之后,更是愈加的强烈。那种逐字斟酌的慎重,等待回复的煎熬,像烈酒一般灼热着我的心。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彼时的期盼,现在想来竟然是那般的美好......

也就是在昨天,蓦然的想起了木心先生,对她如是说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这里的少年,还愿意给你述说,原本只说给自己的故事。

愿你归来,我们未完待续......

《查令十字2020街84号》


《查令十字2020街84号》

最近《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上映,让《查令十字2020街84号》这本书又火了一把。电影好说的不多,我是带爸妈一起去看的,这种题材还是挺合适阖家观赏,毕竟有大熟脸,有剧情,画面优美,故事背景又不复杂,爸妈不太常看电影,这种类型很适合他们。

《查令十字2020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故事其实很简单,海莲是生活在纽约的女作家,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没离开过曼哈顿,爱书成痴,弗兰克是一家伦敦旧书店的经理,对各种善本古籍非常精通,温文稳重的英伦绅士。机缘巧合下,海莲得知查令十字2020街84号书店在售各类旧书,于是就写信联系购书,书店经理弗兰克负责回信并帮她找书。一来二去两人便熟识起来,除了讨论各种书籍文学之外,书信的内容也渐渐扩展到两人各自的生活,通过弗兰克,海莲更认识了旧书店的其他员工,以及弗兰克的家人们。由于当时英国还处在二战之后的经济恢复期,食品和各种生活用品还都是配给制,而生活在纽约的海莲,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住的是「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但除了尽力卖书支持旧书店的生意,还常常给远在伦敦的这些朋友们寄送各类「不是久未见到,就是只能在黑市上匆匆一瞥」的礼物(火腿、蛋奶食品甚至是丝袜),慢慢的,海莲和弗兰克他们之间,有了家人的感觉。这一场横跨二十载的书信交流,终止在弗兰克去世,可惜的是,直到最后海莲都未能踏足伦敦和这些情同家人的朋友们见上一面。人生指南

《不二情书》就是拿《查令十字2020街84号》当了个引子,生活在洛杉矶吴秀波和生活在澳门的汤唯因缘际会下(是的,这部电影里既没有北京也没有西雅图),因为这本书认识了,像海莲和弗兰克一样,他们通过书信相识相知直到相爱,幸运的是,他们最终相遇在查令十字2020街84号旧书店,电影也就结束在两人嬉笑漫步在泰晤士河畔。

很多书评都会说海莲和弗兰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情,但是我在整本书里都没有看出太多男女之情,唯二的两处不过是,海莲曾在信中称弗兰克为「唯一了解我的人」,以及弗兰克去世后,他的妻子在信中写到弗兰克和海莲「如此相通的幽默感」,他「曾那么喜爱读她的来信」。除了这两处稍微透露了点情愫,大多数的通信都是在谈论书和家常。

在整本书中,最令我动容的两点是,以书为载体的心灵交流,和以信为形式的丰富情感。

在现在这个看书已经成为「奢侈活动」的社会中,「文艺青年」听起来简直像骂人的话,在不管娱乐还是学习渠道都极大丰富的情况下,越来越少的人肯愿意花时间去看书,随之,能以书为载体做讨论和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只有在大家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准都在一个水平线上,才不会出现你因为《悲惨世界》掩卷长叹却发现别人正为《小时代》泪流满面的尴尬场景。

在《查令十字2020街84号》中,海莲幽默活泼,看了好书欣喜若狂,看了坏书骄蛮大骂,弗兰克博学儒雅,常拜访私人宅邸,搜寻待售的旧书。看两个看书知书的人交流他们对作品、作家和善本的看法,真是有莫大的满足和羡慕。

信,这种传统的交流形式,却会带来更加丰富的情感,因为「等待」。

从活前很慢,当我们还不能即时通讯时,等待既是一种焦虑,又是一种幸福。

关于书信,我想起木心先生一首诗,《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读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书信集《看你就像爱生命》时,我就有这种感觉。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2020回时,月满西楼」的满心期盼有时候是多么美好。等待,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的来信,反复阅读;等待,也让我们重视每一份回信,字2020字2020斟酌。

现代科技的确让我们的交流变得快捷了,但也让我们的交流变得廉价了。我们不再在意每一处的措辞,每一句的达意。有个小姑娘说过:「现代通讯的便捷,让离别失去了意义」。科技消弭了空间的距离,却不小心增加了心灵上的距离,当我们习惯了在微信上交流情感时,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反倒显得陌生起来了。

回到《查令十字2020街84号》,海莲和弗兰克这种谈书论文的二十载书信交流,令人又感动又羡慕,虽然他们从未谋面,我也觉得他们没有爱情,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最能理解彼此的人。只是一切都有终了的时候,弗兰克的去世结束了整个故事,也给书信两端的人们都留下了抹不去的遗憾。查令十字2020街84号,即便旧书店早已关门,却成为了全世界读书爱书人的精神地标。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2020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海莲汉芙(Helene Hanff)

文/findingsea(简书)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_12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200字

最初被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看到了两句话:

1.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2.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若你爱上那个同样爱书的Ta,就送这本书给Ta以表心意吧!

在春节返乡途中,满怀期待和好奇的心情去读的这本书。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温暖,真诚,善良,平凡小事却显得不平凡,人间自由真情在。添加点想象力的话,可以去遥想当年那种车马很慢,书信往来的日子,那种去邮箱取信寄信的画面,以及收到信件后,打开信件一字一句的读信的画面。海莲和弗兰克因为书,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巧妙的连接在了一起,一个买书,一个卖书,最主要的是两个人都懂书。这段缘分也就从书开始,维持了二十多年,直到弗兰克去世。然后海莲出版了这本书信集,并写了一句话: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读着他们往来的信件,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世间的美好和善意,温暖和信任,真诚和纯粹。人与人之间那种善意真诚的往来,真的很美好。海莲生活本来很拮据了,还想着远在英国的弗兰克们,多次为他们邮寄生活物资。弗兰克为了海莲喜欢的书,用心的去寻找,每次找到后都很开心。我想这世间这样的友谊真是:让你感到舒服而有欢快的。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美好所在。

至于很多人说的弗兰克和海莲之间是精神上的爱情,我认为是过度解读了,从他们往来的信件内容看,我认为海莲和弗兰克之间并没有深入到爱情,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精神上互契的朋友,只是又多了一份日常生活的关心和隐隐约约的珍惜,还没到爱情那个地步。并且弗兰克已经结婚了,而且有两个小孩,妻子也在身边。海莲多次为弗兰克他们寄一些生活物质以及对弗兰克有些小关心。弗兰克,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内敛克制而又充满内涵。他更多的表现在于行动,要看他做了些什么事,而不是他对海莲说了些什么,他对海莲基本什么都没说,只有在最后一封信的署名前写了一句:思念您,海莲。他每次都努力去帮海莲淘到了海莲想读的书,而且还给海莲推荐了一些适合她的书。我觉得这就是很美好的那种知心朋友也可以这样吧,惺惺相惜啊,要知道遇到一个知心朋友是多么难得,并不是因为爱或者爱情才会这么做,知心朋友也可以。

还想插一些关于海莲的,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活泼开朗,有点调皮,有点逗B,又有点倔强,但同时又善解人意的女孩子。我觉得在海莲身上能看到这些。

最让我触动的是那封信突然写到弗兰克去世了。好突然,之前还在很美好的互相通信,讲述着书,讲述着生活。就像是一个很好很好的知心朋友,经常谈心,很快乐,然后有一天你被告知他永别了,这是多么的悲凉。二十多年了,弗兰克他们一直邀请海莲去他们那里游玩,但是海莲一直没成行……,动人的故事,结局总是悲凉的。

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这段书信情缘感染了一代代读书的人。

要我来说那就是: 如果,你新认识一个朋友也爱书,那么,就送他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吧,这标志着你们伟大真诚友谊的开始。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_13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3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看完这本书一个多星期了,可是这句话却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
这只是一些信件的集合本,为了纪念曾经一直帮她找书的书店好心人,和他们曾经用书信陪伴她二十多年的岁月。出版这本时连作者自己都未曾想过她会如此的被人喜爱。
如果要说这本书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人喜爱,我能想到的就是一个字“真”。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很直白的呈现在读者眼前,没有掩饰也没有做作。书寄的慢了海莲会直言“快去干活帮我找书,不要偷懒啦”,收到礼物的店员偷偷写信给海莲表达感谢,还嘱咐海莲不能告诉店里其他人。
有很多的感动,不是因为言语的刻意描述,只是那种真挚情感的交流带来的感动和温暖。很多人都说看到后面德尔先生去世时眼泪就莫名其妙的流下来,不是悲伤只是有些难过,我也有这种的感觉。
看一本书,我们会和书一起度过书中的岁月,二十年的岁月变迁,当书店的好心人一个个离开,书店也开始变得慢慢陌生。曾经陪自己度过二十年喜怒哀乐的人慢慢散去,那二十年的时光最后剩下的只有这堆信件作为怀念,心中难免感伤。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电影《不二情书》,当时看完电影就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要看它却一直被自己的拖延证耽搁,可是有一天一旦拿起就不再愿意放下。有时候挺感谢生命中的那些偶然,不期而遇的总能给自己最大的惊喜。
突然有些想念以前以书信联系的时光,看到信的时候总会有“见信如见人”的真实感,仿佛真能看的到写信那个伏在书案前以一种或欢快或悲伤的心情在认真的和你倾诉。那种认真的姿态就已经让人觉得很温暖很感动了 ,何况书信还有邮寄过程中的漫长等待,更加让两颗心牵的更紧,走的更近。
我很喜欢收藏书信,哪怕只是一张小字条或是明信片,用笔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比其他的方式来的更亲切。电话打过时间长了也会忘了,短信或许也会不小心删了,而邮件虽说是信的升级版却因为网络的虚拟也带着一种不真实感。但是信却不一样,一封一封拆完后又一封封仔细叠好收藏,等到以后时间长了,或许你们的感情淡了,或许你老了,你还能借助这些信从新回味你们那些年的友情或是爱情。
一个人对你的情感有多深,就看他愿意在你身上花多少时间,爱情如此友情亦是如此。明明一个电话五分钟可以讲完的事情却愿意花一天两天的时间来写一封信的人,你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就像此刻的我愿意为这本书花一个星期的事情去写点什么。
生活可以“速食”,情感却要慢。所以“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样的诗句能俘获很多人的心,所以《查令十字街84号》会感动很多人。

(ps:《查令》这本书的后面收录了很多很优秀的书评,朋友问我说我为什么还要写。怎么说呢,每个人写的东西都多多少少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人的书评或许写的比我好,但是每个人的文字里面含的情感却并不太一样,不能因为别人表达了和你类似的观点就忽略掉自己的情感。而且记录这个事情本来就是随性而为,如果恰好因为你的文字能遇上自己产生共鸣的书友一起讨论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啊,哈哈)

《查令街十字街84号》读后感600字


《查令街十字街84号》读后感600字

2018年1月25日(周五)那天早晨,囫囵吞枣般的把《查令十字街84号》读完。大概用了两个小时,其中还包括了玩手机,上洗手间,和同事聊天的时间。可见我那时有多浮躁,只是为读完而读的这本书。然后匆匆写了读后感,如果迷信点,那就是老天惩罚我的浮躁,不知道怎么操作的,居然写好的读后感丢了。什么狗屁读后感。丢了就丢了,事实是自己粗心丢的。不管了,我只记得当时写的里面有一句,若干年后从新品味这本书。何必等到若干年后。周六,生病,在家休息。午睡前细细开始读,读了点。后来周日起床。发现家里卫生打扫了,没什么事,抱着这本书家里晃悠了一会,躺在有阳光的沙发上继续读。

读完了言归正传,我废话真多。读完全本,我想用一个词语,偷窥。我偷窥了他们的信件,他们的隐私。从英国到美国距离有多长,通过一个在报纸上看到的小广告,因“专营绝版书”建立起通信联系。从陌生人,买主,卖主的关系,到最后息息相关的朋友,甚至可以理解为素未谋面的家人。唯一的遗憾就是直到弗兰克死,都没有见到海莲。

海莲一直计划着去英国,去看看她的书屋,看看书屋里的朋友,弗兰克也一再邀请海莲来英国,书屋所有人都在准备着海莲来,该怎么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可是结局却那么遗憾。这本书很薄,但是含的知识量很大。我看过其他人写的书评。

他们居然从信件往来中看到了爱情。我的天呐,理解真够透彻。也许是因为弗兰克太太给海莲的信中有句“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一直觉得海莲,弗兰克和书店其他店员的关系是朋友,是家人,友爱的家人。书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远方有人竟能为素未谋面的一群人付出这么多关怀和慷慨,我的内心实在倍感温暖。”这句同样温暖了我的心。

作者:小小酥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700字


之前看了部电影,叫《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自从看了上一部之后我就对汤唯和吴秀波的戏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片子也让我很喜欢,里面有个重要的剧情线索《查令十字街84号》,看完片子后就买了这本书。不得不说,电影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本小小的书在这部电影热映后,价格是35元,七本青年文摘的价啊。今天终于用四十分钟看完了这本书,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从小到大,我只有在小学作文里写过信,重点也不在信,而在分数,当然我更没有收过信了。真的会有人就那么一直写信吗,给一个从来都没有见过听过的人。我不是很喜欢用q q等软件来沟通,因为那会给我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哪怕明明是和熟人。可写信是很妙的,可以看到对方的字,而纸质感也更能传递情绪。

在书中,海莲汉芙就一直通过信件和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书店联系,买书,寄送礼品。通过信件,双方也对对方有那么点点的了解,这样一直持续到弗兰克德尔去世。海莲当然也曾收到过书店其他人的来信,甚至有弗兰克的家人、邻居的,不过主要是弗兰克的信。他们到底算是什么关系呢?朋友?可是他们从没见过面,海莲一直都希望自己能亲自去看看,但一直都没有成行,一直到书店里的其他人都已经失去消息,到弗兰克和店长都去世,海莲都没能见一眼这些人、 这家店。客户关系?海莲在这二十年中买了无数本书,不仅如此,海莲还从美国给在英国的他们寄去了鸡蛋火腿等物资,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英国的人们物资匮乏,海莲甚至托朋友带去三双丝袜给女店员和弗兰克的妻子,弗兰克也送了海莲一张由邻居奶奶绣的精美的桌布。也许,没见过面的人也可以是朋友;也许,一直惦念着的才是最珍贵的;也许,大家只是彼此精神上的慰藉;也许,那让人心痒的朦胧感最令人着迷。

书中有几个点让我感触颇深。第一个是海莲一直未成行估计永远也不会成行的旅行。当海莲给书店寄去物资后,书店里的人就一直很好奇海莲,海莲也很想去英国。所以海莲嫉妒自己的朋友可以去看她的书店,在她另一个朋友去英国之前说真希望你也可以一起去时,海莲难受万分。查令十字街84号就在那,可是她去不了。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说走就走的旅行,有的人也许真的就在一个地方从生到死。有的时候我们唾弃现实,可我们都逃不开现实,我们也许没有能力支付自己的愿望。书店里的人也真心希望海莲来。开始弗兰克想让海莲来了之后住在邻居奶奶家里,邻居奶奶后来去了老人之家;十几年过后,弗兰克的两个孩子都在外读书时,弗兰克说海莲来了之后有两个房间可以挑选。没有结果的准备在以后看来是那么凄凉。

第二个是书店里散去了的人。塞西莉法尔是书店的女员工,曾经在信中教海莲如何做约克郡布丁,后来需要和丈夫一起去阿富汗待一年,可一年后,便毫无消息了。塞西莉在辞职后曾写信告诉海莲可以把信寄给她的母亲,由她的母亲转交。然而没有联系就是没有联系了,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将来实行起来时我们才会发现那有多行不通。总说萍水相逢便是缘,那么散了的时候又该被称作什么呢?海莲多年之后依然会在给弗兰克的信中问起塞西莉的消息,也许塞西莉也会在兵荒马乱之后偶然想起她曾和一位叫海莲的女子通过信,但她应该只会回忆而不会再提笔了吧。

第三个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的死。新的员工继任后在整理旧物时看见了海莲的信,便回信询问海莲是否仍需要书以及告诉她弗兰克去世的消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应该是一直坚守在这家书店的人,书店里的书变来变去,但他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有多少人会坚持做一件事情一辈子直到死?我就向来是一个没什么耐心的人,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做不好时还会变得狂躁。我很难想象自己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样子,尽管我知道应该是会这样的。我没有那么深的热爱,所以自然就会厌倦。而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人也总是会有贪心的,得到了一点点就会开始想要更多,会想往上爬,有多少人会像店长和弗兰克一样就甘于自己的普通平凡呢?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书的结尾没有说海莲是否继续在那家书店买书,但是作者还是给了读者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弗兰克的女儿希拉写信给海莲表明想和她继续通信,也许希拉想传承那份纯粹的关系。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草根街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