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南渡》读后感6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南渡》读后感6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1篇】

今读《南渡》之《李济的哀伤》,为之心酸落泪,感慨万千!

李济,是和王国维、梁启超等齐名的清华建校初国学院五大导师之一,我国近代考古界泰斗、第一代领军人物。沐浴过欧风美雨,用学富五车形容他们是不为过的。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像李济这样的不愿当汉奸的大知识分子自然也不能幸免。一路迁徙,历尽艰辛,李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避难于川内一原本不知名的小小李庄。终于有喘息的机会,不曾想,痛苦接踵而来。先是40年夏,准备迁往李庄之时,二女儿突患急性胰腺炎,因得不到药物及时治疗而死去,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无声无息的凋落了!积在心头的哀痛尚未淡去,42年春,17岁大女儿身染伤寒 ,又是缺医少药终于不治。爱女临走之时,拉着李济的手说: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要考同济大学(斯时同济大学医学院也搬迁至李庄),在李庄读书,永远不离开您和妈妈,还有爷爷。读之真可谓肝肠俱碎,很不是滋味!原文配有37年照的李济全家福,大女儿和妈妈一样高了,瘦瘦的脸似笑非笑,嘴唇微张。小女儿偎依在慈祥的爷爷旁,很明显地显露出谈谈的忧伤。本是撒娇的年龄,是战争让她们早熟、让她们备尝生活之艰辛。是战争,使山河虽在、民生多艰,早早地让她们魂断她乡!照片中的可敬的爷爷,终于受不了两个孙女相继夭亡,身体终于垮下来了,不久因中风瘫痪在床。彻骨的凄凉与过度的悲伤,也终于使醉心于考古的大学问家病倒了,长久地不能调整过来!

真可谓覆巢之下无完卵。真可谓没有国哪有家。

时下,一些国人动不动以爱国自居,破坏社会的安定、中伤我们的国家。这些人是声音常常还能获得糊涂国人的应和。不错,现在我们国家是有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大多数老百姓。

以史为鉴,和平是多么可贵。只有有了和平的环境,才有良性发展,只有我们发展到足够强大,我们才会永远不受欺凌。

【第2篇】

《南渡北归》一共有三部,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

第一部《南渡》是故事的起源。在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家,他们带着厚重的书籍躲避纷飞的子弹,在家人奄奄一息之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他们都是剑桥,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没有为了自身,辗转自身他乡,而是回到自己饱受摧残的祖国,与祖国共存亡。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所征服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攻击,南开已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军营,学校被日本人所占领,但这双重打击,并没有让中国人民气馁,他们鼓起士气,走过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四川,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这片宽阔的土地。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陈寅格,傅斯年,金岳霖等组成了最豪华的老师阵容,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许多让世界瞩目的人才:汪曾祺、李政道、杨振宁等。但是,这所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故事: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死亡,他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开会,张自忠无力回天。中方为了抢夺张自忠的遗体,牺牲两百多名士兵为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陈寅格在香港面对日军百般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南开清华学生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雄。

【第3篇】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咱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尽力着为国度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结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教学一家的事件为重要的描述点,描写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孟樾传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役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努力着。然而日本部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争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授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联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家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心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但是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情,而中国人不反抗,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对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可以将这个国家重新带动到繁荣富强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繁荣了。都是由于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念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能够让中国从新鼎盛!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华强盛!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南渡》读后感800字


【第1篇】

这本书确实看的我有点头痛。睡觉前拿起来翻一下,慢慢的看,有时觉得很精彩有时觉得很无聊。估计作者得桐城派的真传,以考据为乐,引经据典,参考资料浩如烟海。这虽然不失为治学严谨,但是对于一个看热闹的门外汉来说则太过专业。

但是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好书。在烽火连天的那个特殊年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南迁。途中体现的赤子情怀和对钻研学问的热情,让我这个生于浮华的90后唏嘘不已。板凳坐得十年冷。耐得主寂寞还不够,他们还要拖着厚重的书箱躲避纷飞的流弹,在家人饿得头昏眼花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虽然他们都是哈佛,耶鲁毕业的高材生,但是他们没有试图辗转他乡,以保一己之性命,而是选择回到在日本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与祖国共命运。

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占领天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南推,南开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日本军营,众多高校被日本人占领。但是中国所谓百无一处的文人们却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迁徙,漫漫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再到四川。一步一步,用脚来丈量中国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

为什么这个并不安逸也并不适合学习的时期出来那么多人才?或许也归功于走的这三千五百里路。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们走出了象牙塔,真正深入了群众。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脚踏实地。这也许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吧?

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傅斯年,陈寅恪,金岳霖,;李济等组成了史上最豪华的明星老师阵容,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一批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人才:杨政宁,李政道,王曾祺但是,这所辉煌的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反观今天中国高校,财大气粗,不是亚洲最大食堂就是亚洲最豪华校舍,但是,在如此优良的学习环境中,现在能被称为大师的又有几人?在学术方面有了几分造诣甘愿留在祖国的又有几人?清华北大沦为美国在中国的最大人才收割机,国内学术腐败丑闻不断,要我如何对中国的学术有信心?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大学之大,不在校舍之大,在于大师之大了。

这本书有很多让我动容的小故事。

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被炸死。蒋介石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继续开会。这让我了解了什么叫做魄力。

张自忠无力回天,自戕于日军前,日军敬重这位将军的人格,列队行军礼。中方为了抢回张自忠的遗体,派出一个师的军力强攻,以牺牲两百士兵的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看完,我热泪盈眶。这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军魂。

陈寅恪在香港面对日军的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金岳霖潜心学问,对空袭警报置若罔闻。日军来袭,把它的楼都炸了,但是金完全没被外界影响,还是在一片废墟中读书写作,空袭过后,看着一片残骸,金才后怕不已。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专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让人快乐,有的让人心酸,有的让人苦涩,有的让人愤怒,但更多的是,对于那个逝去年代和大师们的深深敬意。

【第2篇】

通常说起历史,人们多会想起一些著名的战役,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献身,但是这部《南渡北归》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用思想来影响国人,但其实,大师们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东北进行考古调查,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才有了两年后有傅斯年撰写的《东北史纲》,书中第一条便是近年来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在中国北部以及东北之努力,已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事。由此事实依据驳斥了日本人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理论,给日本指鹿为马者当头一棒,为中国人大出了一口志气。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梁启超坚持鼓励自己的儿子学习考古,尽力发展国内的考古业的原因了吧。文人们有自己捍卫国家尊严的方式,相比上战场冲锋陷阵,文人们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这些,又如蔺相如和廉颇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辅相承的。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则是那一代大师们在战乱中奋力保护祖国文化,传承祖国文化的那种坚持,数年颠沛流离,数次哀叹山河破碎,可也许是时代造英雄,这一代文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保留了进行学术探究的严谨态度,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点一点被抢救回来的文化。

而对这一历史温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传承了这种精神,这本《南渡北归》他写了八年,数次进行实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我看到他们当年用什么锅,睡的什么床,描写的时候就更加真实。而大家也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解释并附上了具体的资料来源。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作出大贡献的青年人。但这句话也应该作为对后世的一个警示,在争着评教授职称,为金钱所迷惑双眼的现在,更应该有些人能够一心扑进科学,把全部生命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学科。

推荐这本书,就如作者岳南所说的这样,希望你们能在这套书中读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张扬的那种历史温情。

【第3篇】

《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道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大时代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穆旦说:“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终于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积极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这不仅是大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缩影: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固守不动,有的人选择投靠他人……《南渡北归》用学者们的选择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每个普通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精英的变迁只是那个年代中一个小的倒影,而南渡的远远不止知识分子精英,南渡的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财富,那些大人物的远去,不仅仅是个人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南渡北归》让我知道,纵使路途坎坷,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勇往直前;纵使前途渺茫,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不懈;纵使北归无期,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强不息。

《南渡》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今读《南渡》之《李济的哀伤》,为之心酸落泪,感慨万千!

李济,是和王国维、梁启超等齐名的清华建校初国学院五大导师之一,我国近代考古界泰斗、第一代领军人物。沐浴过欧风美雨,用学富五车形容他们是不为过的。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像李济这样的不愿当汉奸的大知识分子自然也不能幸免。一路迁徙,历尽艰辛,李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避难于川内一原本不知名的小小李庄。终于有喘息的机会,不曾想,痛苦接踵而来。先是40年夏,准备迁往李庄之时,二女儿突患急性胰腺炎,因得不到药物及时治疗而死去,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无声无息的凋落了!积在心头的哀痛尚未淡去,42年春,17岁大女儿身染伤寒 ,又是缺医少药终于不治。爱女临走之时,拉着李济的手说: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要考同济大学(斯时同济大学医学院也搬迁至李庄),在李庄读书,永远不离开您和妈妈,还有爷爷。读之真可谓肝肠俱碎,很不是滋味!原文配有37年照的李济全家福,大女儿和妈妈一样高了,瘦瘦的脸似笑非笑,嘴唇微张。小女儿偎依在慈祥的爷爷旁,很明显地显露出谈谈的忧伤。本是撒娇的年龄,是战争让她们早熟、让她们备尝生活之艰辛。是战争,使山河虽在、民生多艰,早早地让她们魂断她乡!照片中的可敬的爷爷,终于受不了两个孙女相继夭亡,身体终于垮下来了,不久因中风瘫痪在床。彻骨的凄凉与过度的悲伤,也终于使醉心于考古的大学问家病倒了,长久地不能调整过来!

真可谓覆巢之下无完卵。真可谓没有国哪有家。

时下,一些国人动不动以爱国自居,破坏社会的安定、中伤我们的国家。这些人是声音常常还能获得糊涂国人的应和。不错,现在我们国家是有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大多数老百姓。

以史为鉴,和平是多么可贵。只有有了和平的环境,才有良性发展,只有我们发展到足够强大,我们才会永远不受欺凌。

【第2篇】

《南渡北归》一共有三部,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

第一部《南渡》是故事的起源。在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家,他们带着厚重的书籍躲避纷飞的子弹,在家人奄奄一息之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他们都是剑桥,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没有为了自身,辗转自身他乡,而是回到自己饱受摧残的祖国,与祖国共存亡。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所征服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攻击,南开已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军营,学校被日本人所占领,但这双重打击,并没有让中国人民气馁,他们鼓起士气,走过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四川,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这片宽阔的土地。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陈寅格,傅斯年,金岳霖等组成了最豪华的老师阵容,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许多让世界瞩目的人才:汪曾祺、李政道、杨振宁等。但是,这所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故事: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死亡,他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开会,张自忠无力回天。中方为了抢夺张自忠的遗体,牺牲两百多名士兵为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陈寅格在香港面对日军百般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南开清华学生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雄。

【第3篇】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咱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尽力着为国度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结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教学一家的事件为重要的描述点,描写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孟樾传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役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努力着。然而日本部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争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授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联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家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心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但是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情,而中国人不反抗,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对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可以将这个国家重新带动到繁荣富强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繁荣了。都是由于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念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能够让中国从新鼎盛!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华强盛!

读《南渡》有感范文600字


【第1篇】

今读《南渡》之《李济的哀伤》,为之心酸落泪,感慨万千!

李济,是和王国维、梁启超等齐名的清华建校初国学院五大导师之一,我国近代考古界泰斗、第一代领军人物。沐浴过欧风美雨,用学富五车形容他们是不为过的。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像李济这样的不愿当汉奸的大知识分子自然也不能幸免。一路迁徙,历尽艰辛,李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避难于川内一原本不知名的小小李庄。终于有喘息的机会,不曾想,痛苦接踵而来。先是40年夏,准备迁往李庄之时,二女儿突患急性胰腺炎,因得不到药物及时治疗而死去,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无声无息的凋落了!积在心头的哀痛尚未淡去,42年春,17岁大女儿身染伤寒 ,又是缺医少药终于不治。爱女临走之时,拉着李济的手说: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要考同济大学(斯时同济大学医学院也搬迁至李庄),在李庄读书,永远不离开您和妈妈,还有爷爷。读之真可谓肝肠俱碎,很不是滋味!原文配有37年照的李济全家福,大女儿和妈妈一样高了,瘦瘦的脸似笑非笑,嘴唇微张。小女儿偎依在慈祥的爷爷旁,很明显地显露出谈谈的忧伤。本是撒娇的年龄,是战争让她们早熟、让她们备尝生活之艰辛。是战争,使山河虽在、民生多艰,早早地让她们魂断她乡!照片中的可敬的爷爷,终于受不了两个孙女相继夭亡,身体终于垮下来了,不久因中风瘫痪在床。彻骨的凄凉与过度的悲伤,也终于使醉心于考古的大学问家病倒了,长久地不能调整过来!

真可谓覆巢之下无完卵。真可谓没有国哪有家。

时下,一些国人动不动以爱国自居,破坏社会的安定、中伤我们的国家。这些人是声音常常还能获得糊涂国人的应和。不错,现在我们国家是有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大多数老百姓。

以史为鉴,和平是多么可贵。只有有了和平的环境,才有良性发展,只有我们发展到足够强大,我们才会永远不受欺凌。

【第2篇】

《南渡北归》一共有三部,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

第一部《南渡》是故事的起源。在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家,他们带着厚重的书籍躲避纷飞的子弹,在家人奄奄一息之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他们都是剑桥,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没有为了自身,辗转自身他乡,而是回到自己饱受摧残的祖国,与祖国共存亡。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所征服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攻击,南开已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军营,学校被日本人所占领,但这双重打击,并没有让中国人民气馁,他们鼓起士气,走过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四川,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这片宽阔的土地。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陈寅格,傅斯年,金岳霖等组成了最豪华的老师阵容,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许多让世界瞩目的人才:汪曾祺、李政道、杨振宁等。但是,这所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故事: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死亡,他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开会,张自忠无力回天。中方为了抢夺张自忠的遗体,牺牲两百多名士兵为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陈寅格在香港面对日军百般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南开清华学生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雄。

【第3篇】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咱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尽力着为国度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结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教学一家的事件为重要的描述点,描写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孟樾传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役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努力着。然而日本部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争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授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联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家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心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但是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情,而中国人不反抗,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对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可以将这个国家重新带动到繁荣富强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繁荣了。都是由于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念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能够让中国从新鼎盛!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华强盛!

南渡记读后感


篇一:《南渡记》读后感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咱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尽力着为国度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结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教学一家的事件为重要的描述点,描写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孟樾传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役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一爱一的祖国努力着。然而日本部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争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一了。

于是孟樾教授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联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家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心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但是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情,而中国人不反抗,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对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可以将这个国家重新带动到繁荣富强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繁荣了。都是由于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念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能够让中国从新鼎盛!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华强盛!

篇二:《南渡记》读后感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原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级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准备着,时刻努力着为国家效劳。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教授一家的事情为主要的描写点,描写了清晰的抗日北平文化世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孟樾教授,孟灵己,孟离己和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不多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争是非常著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学们非常认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亲一爱一的祖国努力着。但是日本军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渐渐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齐,抗日战争自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一了。

于是孟樾教授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参加抗日战争。西南联合大学里许多学生也都纷纷表示不满,打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明白了历史的几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家相对来说也就强大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心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但是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切。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而中国人不反抗,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一心想着反抗,但毕竟国家已经懦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可以将这个国家重新带动到繁荣富强的境界上。

现在,中国繁荣了,富强了,昌盛了。都是因为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相当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可以让中国重新昌盛!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荣富强!

篇三:《南渡记》读后感

《南渡记》这个书名,一听就是和南迁、转移有关的。身处乱世中,在饱受民族屈辱和外国侵略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人民仿佛有一段时间是麻木的。不过,有人出淤泥而不染,《南渡记》里所讲述的就是孟樾教授一家。那些中国曾经的影子,已经化为了历史长流里的一抹记忆。那些不畏强敌的战士令人尊敬,而那些可恶、无恶不作的侵略者则令人咬牙切齿!

北平丢一了,中国人的骨气没丢!以孟樾教授一家和西南联合大学里许多学生也为代表,那个时代,众多青年、农民、工人——所有的中国人,都拿起锄头,拿起镰刀,拿起斧子,拿起锤子,为了我们自己的新中国而奋斗着!是的,侵略者的确可恶,但有些人低头了,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有些人,宁愿英勇就义,也要和外国侵略者抵抗。纵观《南渡记》全文,作者将抗战时期社会的原型以几个一性一格明显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情形。

其中,吕清非老人的确很令人敬佩。虽然一把年纪,面对敌人的诱一惑和恫吓,在任命书下达之前仓促自一杀,并命人急速登报,以保持名节。每读到那个段落时,不禁会被吕清非那种深明大义,和视死如归的一精一神所感动。吕清非的死是国人警醒的一剂良药,吕清非坚守北平,原本是可以选择离开的,但是他随时准备就义。吕清非老人以死来捍卫生命的尊严,一个有骨气的学者,一个大写的人。

是的,那些都已成为了历史,只有在白纸黑字的历史书上能看到。但《南渡记》为我们记述了当初抗战时期的艰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宗璞之所以要写《南渡记》,恐怕就是为了在国人的心中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更不可忘记!

《南渡》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冯友兰在蒙自南湖触景生情所做的古体诗,足以表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师们国破家亡的悲哀、颠簸流离的痛苦和满身才华无处施展的愤恨。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在乱世中他们秉承爱国之志,怀报国之心,尽个人之力,挺起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胸膛,在乱世之中共同唱响了一曲道德和学术上的民族佳音。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师,指在某一领域(尤其是学术领域)有突出成就、并且在其他领域都有相当成就的人,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大师多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和平年代他们的存在能推动国家建设、文化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师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幸运。而在《南渡北归》中描述的战争年代,他们大多数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反而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笑柄,这是战争对大师们开的一个冷酷的玩笑。从北平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又从昆明到四川李庄,为了保存学术上的成就和文化的成果,大师们如同落水狗般颠沛流离于战乱之中,战争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对于大师们来说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哀。

然而大师毕竟是大师,即使在逆境之中仍能保持气节;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更重要的他们品德高尚。国难当头,大师们举全家之力保存现有的文化和资料,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只是为了资料的安全和知识的传播,虽狼狈但亦悲壮,读后感《《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战火纷飞中大师们考虑更多的是做学问,梁任公不仅治学渊博,而且还培养了两个大师级别的儿子梁思成和梁思永,分别为中国营造学社和中国史语所贡献了不朽的功绩;蔡元培主政北大,他开创的学术大业,自由之思想、民主、科学之理念,攘括、兼容之精神,成为一座不灭的灯塔;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现为中国历史向古代延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证据;而对于东北三省的考古发现,确定的中国的主权所有,揭穿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的阴谋,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大师们用自己的声音,树起了他们独有的学术旗帜,唱响了那个灾难年代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绝唱。

全书以大师们的迁徙及学术研究为主线,在国家遭受的战争灾难和大师们的学术研究之间相互切换,映衬出了大师们的高尚节操。考据资料翔实、准确,多数注释材料自成典故,与全文相映成趣。书中多有大师们的生活、轶事,足以令读者大饱眼福。若有不足,则作者在描述战争年代人物、大师之间的个人交往等故事中,宜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如张治中北平消极抵抗和最终战死,在书中几乎是判若两人;蒋介石的抗日立场变化,仅有迫于国内压力等字眼。另第143也中的cuitar疑为guitar。

昨日大师已远去,再无昨日之大师,愿昨日之大师安息;抚盼今日大师出现,扬我民族之气节,愿中华大地再出大师。一曲乱世佳音,再现大师节操!

【第2篇】

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花费了半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胡适虽然是著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极哀荣。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趋之若骛,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们哪里来得及看清。当那一记响亮的巴掌打下来,痛的不止是这些老者的脸,还有时代的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相信《《南渡》读后感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