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 > 地图 >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钱学森观后感4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钱学森观后感4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第1篇】

通过观看《钱学森的故事》,我对他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他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回到祖国,为建设中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手续,买了机票回国,他把行李交给了航空公司。然而,美国移民局说钱学森是间谍,把钱学森关进了拘留所,受到无休的折磨,半个月竟廋了十几公斤。

美国科学界募捐了15000美元,把钱学森保释出来。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停止对钱学森的迫害。虽然如此,但钱学森仍不断提出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

钱学森坚持斗争了5年。他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周恩来总理也在会晤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回国的问题。1955年,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钱学森登上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水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明白了一个“孩子”离开“妈妈”后的痛苦。只有祖国是最亲切的,我们要爱自己的“妈妈”。

【第2篇】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现在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心中永远装着祖国,长大后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昂首挺胸,自豪地告诉后人:“看,我们为中国作出了贡献,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中国,无愧于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钱学森观后感500字


【第1篇】

今天,我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它使我心潮澎湃,感动万分。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产生了无比的敬佩。

《钱学森》这部电影主要讲了钱学森传奇的一生。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人物,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上世纪四十年代,钱学森去美国留学,他曾经担任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有一位将军这样评价他: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三五个师的兵力。虽然钱学森人在美国,但是他的心里却想着祖国。他有着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然而,钱学森回国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美国人意识到钱学森有着巨大的价值,对他回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这反而使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祖国,不断地与美国移民局做斗争。

一天,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在寄给亲戚的信中,夹带了一封写在香烟纸上给党中央领导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归。在祖国的关怀和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里。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中国现有的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又带领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地工作,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了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在中国史上创造了奇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呀!钱学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他那样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不断地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

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他们甘愿奉献自己,为了祖国,他们可以牺牲一切,都在所不辞。而钱学森这位伟人,正如他们一样,为了中国的发展耗尽了一生的心力。这次,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钱学森》,我深深地被他感动了。

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钱学森在上海与蒋英结为夫妻,共同来到了美国。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知道了祖国的危难,这让他回国的决心更加坚定。可是,由于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钱学森被迫留在了美国,期间他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还 发表了一些文章。终于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钱学森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随着一次次试验的成功,影片进入了高潮。这时,一次失败的实验如同锤子般重重地敲击在了钱学森和队员的心上,但钱学森很快振作起来,他安慰队员说,这次失败只是短暂性的,他们应该得到一个教训,应该让错误在地面消失,今天发射失败落下来了,明天再把它射上去!这样的事件在他的工作中多如牛毛,可他就是不放弃。

钱学森是一个伟人,他所做的事情也是伟大的,他为国家奉献自己,付出一切。他所做的我们都会铭记在心,并学着他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付出。

钱学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他不顾美国政府的阻挠,执意要回国,这是出于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无数次的失败面前,他没有低头却步,而是拿着不屈不挠之盾和坚持不懈之剑勇敢地将它打败。正是因为他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才取得了别人不可取代的成就。

钱学森是好样的,他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没有什么是比外国人差的!

钱学森观后感800字


【第1篇】

他,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名誉,只为回去建设贫穷的祖国;他,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不朽神话,令世人震撼于中国的崛起;他,一生贡献巨大,却拒绝了写传奇、名留千古的机会,视名利如粪土,淡泊处世……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在别人眼里,是多么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啊!然而,钱学森却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就是钱学森准备回国的时候,美国当局出来阻挠了,他们诬陷钱学森是间谍,并把他扣留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钱学森在那里受到了无何止的折磨。几个月下来,他的体重下降了十几公斤,美国人的迫害没有摧毁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他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在正义人士和中国政府的共国努力下,回到了祖国。回国后,钱学森立刻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在短短的十年中,他成功地引爆了两颗核弹,并发射了“东方红”,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授予“导弹之父”和“航天之父”的称号,使当时落后的中国在这两个领域中突飞猛进,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钱学森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即使在晚年,他也没有休息,毅然在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着贡献;他的一生,亦是辉煌的一生,“两弹一星”的成就是他杰出才华的写照。然而,在有人让他写传记,记下辉煌的一生时,他却拒绝了,他笑着说:“传记写的是过去的事,我不愿考虑过去,只想掌握未来。只要大家认为我曾为中华做过一点事,那便是对我的最高奖赏了!”

在钱学森的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免得为轻。他的事迹振奋人心,他的精神永不泯灭,他的品质永垂千古,他使我们感受到,爱国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一路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有余地给后面的攀登者。他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钱学森的事迹让我想到了无数先行者,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岳飞,精忠报国,;邓世昌,为国捐躯,浩气长存;林则徐,虎门销烟,捍卫民族气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钱学森——“两弹之父”,更是把这种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钱学森爷爷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虽然已逝世,但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灵魂将与长存不朽!钱学森,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第2篇】

这是电影《钱学森》的一句台词。新中国从1949年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能舒服的坐在电脑前上网,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一个伟大的身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就是钱学森。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国?这只能问他自己了。可是,我从钱学森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支持他回国的是他对祖国的那份深深的热爱。钱学森师从冯·卡门,在美国有着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尽管受到了猜疑甚至被关进监狱,长期监视居住,但作为顶尖科学家,除了尖端的国防工程不能参与以外,在学术研究和生活上仍然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经典论著《工程控制论》的出版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希望祖国繁荣富强,这种对祖国的怀念是不可替代的,钱学森报效祖国之心一直激荡着,从听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一刻,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信念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即 使 是去种苹果。美国的遭遇更是强化了这种信念:没有强大的祖国,手里没有剑,那么作为个人,无论多么优秀,也不能得到尊重,只有祖国的强大,手里有剑,才能在世界上赢得尊重。正是对祖国的这份眷恋,钱学森历经5年的波折,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一回,就再没有离开过一天。。

回国后干什么?这一点,钱学森有着清晰的思考:在中国当时的内外部环境下,首先的目标是掌握导弹技术,打破美苏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薄弱的工业基础,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钱学森没有退缩,没有灰心,反而有了更大地动力。为什么?电影中劝说友来参与原子弹研制时,钱学森道出了原因,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决: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导弹和原子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争议和质疑,但是我认为这是对抗侵略者的准备,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家的”,没错,这就是一名科学家的选择。“不能带着疑点上天”,至今作为中国航天人最基本的守则,保证着中国航天之剑永远锋利,承担起保卫祖国的国之巨器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中国航天事业在钱学森的指引下,从导弹到卫星,到飞船,到载人,一步步发展壮大,中国人的脚步已经迈向了遥远的星际。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没有辜负这个称号,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作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推广者,他持剑报国,为中国赢得和平和尊重,用自己的语言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力量支撑而不懈的努力工作,做出了伟大贡献。

【第3篇】

首先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钱学森选择回到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并不是偶然。其父亲钱均夫和鲁迅是好朋友,同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的学生,其岳父蒋百里是著名军事理论家、国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钱学森的思想受这些人的熏陶和影响,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即便没有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卡麦锡主义”的迫害,钱学森也会回国参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当时国内的环境远不如美国优越,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毕竟是自己的祖国。即 使 放到今日,我会经常抱怨这个那个的不完善,但始终不能容忍外国人说中国的半点不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国心吧。钱学森说无剑可用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这话放到今日,特别是经历了伊拉克,科索沃,利比亚战争之后,以及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伊朗核问题,南北朝鲜的对峙,以及中国南海问题。更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感谢钱学森等科学家们为中国铸造了那么一把锋利的剑,以免我们哪天遭遇被外敌悬剑在头上却没有能力回击的尴尬困境。

其次是其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面对回国后,航空航天工业一穷二白的零基础,钱学森不为艰难,从亲自辅导学生和抓建设做起,搞出了我们自己的导弹和火箭,给我们的核弹头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钱学森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自然与其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密不可分;另外还有时代需要。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专业是火车头,但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看到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空军轰炸无可奈何,回国后最初选的是飞机制造,因为当时材料原因不能制造飞机。后来选择考虑了时代的需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钱学森能力超常,学识渊博。当时他是加州理工最年轻的教授,从事的是美国航空界最为高精尖的研究。在1951年后被软禁的日子里,他终止了空气动力学的探索,转而研究工程控制理论,终于在5年后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工程控制论》。他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样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不仅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的新纪元。归国后由于国家的需要,钱学森由理论研究转为工程技术,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的完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钱学森展现了极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将航天工业当成一个大的系统,由总体设计师到分设计师层层把关,如今中国航天事业仍在沿用钱学森的这些组织方式。

钱学森观后感450字


【第1篇】

《钱学森》这部电影,用最朴实的手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竭尽一生报效祖国的伟大科学家。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用一生来兑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

新中国的建立,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祖国崛起的希望,纷纷归国,投身祖国建设,钱学森正是这其中的一员。尽管受到美国政府的阻挠,他却从未忘记报效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参加祖国的建设。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软禁,尽管被关进监狱,钱学森仍坚持不懈,乐观向上,在软禁期间完成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程控制论》。回国后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没有实验数据,自己计算;没有实验器材,自己造;没有科技人才,自己培养。无论是面对既缺人又缺设备的中国,还是面对东风二号实验失败的沮丧,钱学森从来没有气馁过,有着革命的乐观精神。他不仅鼓励着自己周围的人,不厌其烦的为他们讲解,分析失败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那就是火箭决不能带着问题上天!在那个年代,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技人才和艰苦奋斗的人民子弟兵,团结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第2篇】

有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核导弹,使中国科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放弃了美国的高薪俸禄,毅然回到红色中国做贡献;让我们响亮地叫起他的名字——钱学森。

我们有幸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让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这部电影从钱学森美国留学开始讲起,他在美国从仿制入手,奠定了导弹的基础。但由于他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但可恶的美国总统将他抓捕,成了一名孤独的囚犯。在监狱里整整呆了五年,在这近两千个日日夜夜里,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励志报国,他卧薪尝胆,总是想着如何发明威力极大的核武器,让中国威震天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出狱的那一天到来了!

一回到中国,他立马将原子弹和导弹融合在一起,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64年,发明了世界第一枚核武器。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使我肃然起敬。

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第1篇】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已困扰我好久了,直到我看了影片《钱学森》后,我终于明白了——活着就要“发光发热”!

原来我并不熟悉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观看了这个影片后,钱学森先生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我才了解到先生原来有这样一段往事:他曾被美国拘禁了5年,只因为钱学森先生知道了新中国的成立,想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而他实在太有才华了。美国曾想用名利留住钱老——聘请钱学森先生为终身教授。而钱学森先生只想着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直到通过多方努力,先生才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组国。

“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钱学森先生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先生的行为启示了我:只要活着,就要自己的祖国人民服务,就要为祖国出力!

钱学森先生回国之后,更做出了革命性的创举,第一颗原子弹的升起是意味着我国的进步,沙漠中的巨响让全国人民为之一震……先生为我国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为我们中国的“导弹之父”!他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看到这里,我思潮起伏……

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个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汉子;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一个精忠报国的将军;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如今,我们敬爱的钱学森先生,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名誉,用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来报效祖国!

“钱学森”——我们全中国的骄傲!先生的爱国之心不仅使我们全中国人民铭记在心,连国外的许多科学家一听到他的名字,也都肃然起敬!是他引起了我们心灵深处最真最诚的爱国之心。是他给了我最深的震撼,更是他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活着就要造福祖国人民!不论多么艰苦,也要为祖国人民 “发光发热”!我因此也下定决心,做一个像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中国人!

【第2篇】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伟大人物,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我们一辈子怀念的名字。

今天中午,我们观看了《钱学森》这部影片,再次走进了这位伟人的峥嵘岁月。他是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学生,1911年出生于上海,为了能够更好地报效祖国,于1935年留学美国。看完电影,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震撼于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震撼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努力赶超的干劲。

对国家的深沉爱意决定了钱学森一生的方向,也造就了钱学森伟大的一生。假若钱学森没有坚持报效祖国的决心,而是留在美国,也许他仍旧会是一个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但他绝不会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钱学森——报效祖国的行动却需要一个人的高尚的爱国之心作为支撑,这就是钱学森最让人敬佩的一点。

钱学森在美国的导师曾经这样问过他:你回到中国能做什么?现在中国的航天业没有任何基础,你回去相当于回到了农耕时代。钱学森坚定的说: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就算只是回去种苹果!所以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纵观影片,钱学森的脸上都带着自信和坚定的笑容,这一点让我为之动容。一个科学家不能只做好科学就够了,更重要的是他要用他的人格魅力,彰显着科学的魅力和人格之美。

【第3篇】

影片《钱学森》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感触是,家庭的和睦是事业的基础!

钱学森和蒋英真挚相爱、至诚相待,一同去美国,又一同选择回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5年在美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与蒋英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走向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它是一种力量,它代表了这对不屈的夫妇的一种意志,一种品格,他们从这音乐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心和动力。

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这架三角钢琴也因此成为钱学森和蒋英历经风雨、沐浴幸福的见证。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学森总能感到一种美好的赐予。于是,他呼吁: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受到官场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当今中国一些原本做学问的人也向“裸官”们学习,将自己的亲属放在境外,这些人不可能有完满的家庭生活体验,也不可能有真诚的信仰,更不可能对国家和民族切实担当责任,这些因素共同的影响是“裸学者”是难以做好学问的。

因此,每个真诚献身人民幸福事业的人,先要保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第4篇】

看过《钱学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气凛然在胸,同时也问自己,如果我是钱学森,能否像他那样为了祖国放弃在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国核领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造出两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徒有高级的大脑,但是双手被中国核背景缺乏的现状束住,他在面对惨淡现实的时候,应该是何等的无力与无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脸上显出的表情是受到冲击、是无比失望,不过,他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

对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和回国后的废寝忘食,我感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也生出了无力与无奈:现在这个时代还会不会出现如钱学森般拥有高尚情怀和强烈爱国责任感的奉献者?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渐微,或许只能在面临重大灾害后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有“唇亡齿寒”的情况出现,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命运相连。作为青年人,我想:如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报效国家或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争先涌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国家不仅是用资源为外国培养半成品,而且也将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我想,每个看过这个片子的年轻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另外还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哪怕只是一点,但也是对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和推动。

钱学森观后感1200字


3月7日,我们党支部三名支委,在党总支的要求和安排下去观看了电影《钱学森》。看完之后,我们几人感慨良多。

总体来看,电影拍得一般。如果之前对钱学森没有太多了解,看完之后,钱学森给人的印象也许就是一个爱国的文质彬彬的工程师而已。没有能够更加全面和立体地展现钱学森,尤其是钱老晚年的研究和生活,是该电影的不足之一。社会公众对这部电影反响也不强烈,当天下午偌大一个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人也就15人左右,上座率不足10%。这大约与当今公众的审美和该电影的体裁有关。

我们认为钱老身上有几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便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学问可以没国界,但是做学问的人是有国界的。钱学森后来选择回到社会主义中国,似乎不是偶然。其父亲钱均夫和鲁迅是好朋友,两人同为章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与蔡元培等一起创立光复会)的学生,其岳父是蒋百里是著名著名军事理论家、国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上述这些前辈都是所处时代的爱国先锋、精神脊梁,从这点来讲钱学森可谓“家底殷实”。钱学森个人的思想不可能不受这些人的影响,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成了他自然的选择。加上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卡麦锡主义的猖獗和迫害,钱学森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参加建设。再次便是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面对回国后,航空航天工业一穷二白的零基础,钱学森不为艰难,从亲自辅导学生和抓建设做起,硬是搞出了我们自己的导弹和火箭,给我们的核弹头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老何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是钱学森个人的学识和能力;二是时代的需要和机遇。我们认为关键的还是前者,尤其是两者结合起来时,那取得成就就是必然的了。钱老最初选的是飞机制造专业,是因为当时旧中国不能自己制造飞机。所以说他的专业选择考虑了时代的需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钱老的能力可以用超常来形容,学识可以用渊博来形容。他是麻省理工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可谓年轻有为;他从事的是美国航空界最为高精尖的研究。在1951年之后被软禁的日子里,他终止了空气动力学的探索,转而研究工程控制理论,终于在5年后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工程控制论》——他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样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他不仅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的新纪元。归国之后,由于国家的需要,钱老由理论研究转为工程技术,他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的完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钱老展现了他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他将航天工业当成一个大的系统,由总体设计师到分设计师层层把关、负责,现在中国航天事业中仍在沿用钱老的这些组织方式。

2011年是钱学森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而今距离钱老去世也已经两年多了。我们不禁会想钱老去世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记得在一个访谈节目中,钱老的儿子钱永刚提到这样的生活片段:钱老晚年曾经带着玩笑的口气对儿孙们说“如果你的爷爷20世纪做的那点事情,也被称作伟大的话,那么你21世纪的爷爷将更加伟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钱老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大行于世是很有信心的。1980年5月中国首次全程发射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获得成功,从那之后钱老逐渐淡出。他在美国待了20年(1935-1955),回国后在国防科研一线干了26年(1955-1981),他觉得今后不可能再有20-30年的时间。他的兴趣不是工程而是学术理论研究,他抓紧了人生的最后时光思考不止、笔耕不辍。在一时期也成为钱老学术理论的又一个丰产期。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引起我们深思。他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和中国的力学体系,至今我们还在沿着他指明的路在走。“大成智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系统科学理论已经用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勾勒了科学分类的新的图景。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理论用于解决新时期社会主义的组织方式的变革,在小范围内已经证明是相当有效的……今天的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剩下的当是继承伟人的事业,努力拼搏,奋发图强!

影片《钱学森》观后感1200字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全校师生一起观看电影《钱学森》。从影片中,我们不仅对科学家钱学森爷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钱学森生于1911年,享年98岁,是我国杰出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著名“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殊荣。

这部影片,简单明了的阐述了钱学森爷爷光辉的一生。解放前,他在美国求学。学业有成以后,在国外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他得知了中华人民成立的消息时,这位热爱自己祖国的海外赤子,强烈的爱国之心驱使他一定要重返自己的祖国,准备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尽一份力。

可是,因为当时钱学森爷爷已经是一位才学渊博的科学家,对航天科技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美国政府使用各种手段阻止钱爷爷回国,并把他关进监狱。在留居美国的科学界人士鼎力相救下,他才获得自由但是还是不允许他回国。从此,他就更加发奋的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回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在他四十四岁那年,中国政府历经周折,他才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钱学森爷爷回国后,对航天的研究没有丝毫的松懈,更是争分夺秒的抢时间进行科研。当时的中国科技很很落后,科学家也很稀少,他一边进行科研一边从事教学,手把手教学生。为祖国培养了许多科技人才。

经过他带领众科学家的一致努力,在1960年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单合一”也顺利的完成。那一刻起,中国人终于可以昂起头,挺起胸对着外国人高喊:“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钱学森爷爷是个很乐观的人,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东风二号却不幸发射失败。当时,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钱学森爷爷却安慰战士们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一个‘东二’吗,今天它掉下来,明天咱就给它射上去。”在钱学森爷爷的鼓励和带领下,战士们积极努力工作,我们国家的航天科研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由科技贫瘠逐渐变成了科技强大的国家。

在电影电影接近尾声时,画面上钱学森爷爷和蒋英奶奶的那段对话,更是感人至深。钱爷爷对蒋奶奶说:“如果你不是嫁给了我,将会成为一位著名的歌唱家。”而蒋英奶奶坚定的回答:“在中国,可以没有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可以没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感触很深。钱爷爷的爱国行为,令我感动;他不计个人得失的举动,令我敬佩;他的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令我震撼。他不仅有着爱国的精神,还有着高尚的品德。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回到当时很落后的祖国。他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尽管当时祖国的科研条件很落后,生活水平也极差,但他从没有任何的怨言。因为他心里装的是祖国的航天事业,他想得是如何使自己的祖国强大,他想为祖国科技建设和腾飞,竭尽自己的全力。

钱学森爷爷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用自己一生,谱写了热爱祖国的英雄篇章。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的行为和他的精神,正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国“科技人”,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尽心尽力,推动着我们新一代的“航天人”,向着更高的科技高峰努力攀登。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1200字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万万不可缺少的东西,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心中永不可磨灭的信念!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无声的美丽。
钱学森两弹元勋,1949年就开始定居在美国,那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无可比拟和难以想象的幸福生活,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宽敞巨大的花园,一幢华丽精致的洋房,体面豪华的跑车,湛蓝如碧的游泳池,待遇优厚的薪水,美国政府想尽了一切办法阻止钱学森回国,但钱学森心中只有祖国,有着要为国家奉献的不可毁灭的信仰,这是影片《钱学森》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思考!
可现在人的信仰在哪里呢?
过去的信仰坚贞,现在的信仰毁灭。过去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纯真朴实。不必说见义勇为好少年赖宁、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雷锋式的好战士王杰,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见证了信仰的崇高!也不必说《今天我休息》中助人为乐的好警察马天民,爱岗敬业的首都售票员,勤劳善良的人们留下一个个美名,单单就是一个雷锋就为人们留下了一件又一件数不清的好事。见证了信仰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可现在呢?人们普遍心中只有自己,只有私心,只有利益!
过去的信仰温暖的阳光,现在的信仰有毒的空气。曾经人们心中崇高的信仰哪里去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淡化了人们的勤劳朴实,另一面的邪恶天性慢慢不加显示的显露出来。信仰在哪里?人们不由得慨叹!从小至大信任危机无处不在,儿童的奶粉有三聚氰胺,人们食用的蔬菜都是用化肥农药催生而成,注水鸡鸭,假牛肉鸭血,有毒的猪肉,刚刚建好的房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豆腐渣工程,城市上空空气污浊,树木变成一个个树桩孤独的矗立着,黑心医生坑病人,没素质的老师将祖国的花朵变作生财有道的玩偶,保健品的铅超标达几百倍,贪污腐化成风!
我想问:像钱学森那样崇高的信仰何在?
过去的信仰花儿一样美好,现在的信仰摇头丸里的苦闷空虚。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小女孩将花盆中的白沙用勺子舀入芭比娃娃面前的小碟子中,开心地笑着,然后几个大字食品安全不是游戏。然后是两个小男孩堆着积木,一不小心没有堆好,高高的积木瞬间倒坍了,然后几个大字工程安全也不是游戏。最后是一些小孩玩者遥控汽车,按错了按钮,汽车侧着躺在了地上,然后又是几个大字交通安全更不是游戏。以往的社会很少会有这样的事情?人民安分,心中信仰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现在呢?物欲横流,利欲熏心,信仰被贪欲打败了取而代之的是算计别人的心计,贪财的妄想,人们心中早已失去了那份淳朴的信仰,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恐怕这些层出不穷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信仰,那破灭的美丽,会不会像凤凰涅槃一样获得重生?还是会像繁花凋谢永远消失呢?还记得同样的一部影片《白守礼》至今没有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因为它很难保证票房价值
我想说:回归吧,中国人的信仰!只有信仰能让我们不断创造和守护住属于每一个人的幸福!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4000字


钱学森观后感(优秀范文)


【第1篇】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已困扰我好久了,直到我看了影片《钱学森》后,我终于明白了——活着就要“发光发热”!

原来我并不熟悉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观看了这个影片后,钱学森先生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我才了解到先生原来有这样一段往事:他曾被美国拘禁了5年,只因为钱学森先生知道了新中国的成立,想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而他实在太有才华了。美国曾想用名利留住钱老——聘请钱学森先生为终身教授。而钱学森先生只想着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直到通过多方努力,先生才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组国。

“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钱学森先生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先生的行为启示了我:只要活着,就要自己的祖国人民服务,就要为祖国出力!

钱学森先生回国之后,更做出了革命性的创举,第一颗原子弹的升起是意味着我国的进步,沙漠中的巨响让全国人民为之一震……先生为我国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为我们中国的“导弹之父”!他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看到这里,我思潮起伏……

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个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汉子;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一个精忠报国的将军;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如今,我们敬爱的钱学森先生,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名誉,用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来报效祖国!

“钱学森”——我们全中国的骄傲!先生的爱国之心不仅使我们全中国人民铭记在心,连国外的许多科学家一听到他的名字,也都肃然起敬!是他引起了我们心灵深处最真最诚的爱国之心。是他给了我最深的震撼,更是他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活着就要造福祖国人民!不论多么艰苦,也要为祖国人民“发光发热”!我因此也下定决心,做一个像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中国人!

【第2篇】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伟大人物,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我们一辈子怀念的名字。

今天中午,我们观看了《钱学森》这部影片,再次走进了这位伟人的峥嵘岁月。他是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学生,1911年出生于上海,为了能够更好地报效祖国,于1935年留学美国。看完电影,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震撼于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震撼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努力赶超的干劲。

对国家的深沉爱意决定了钱学森一生的方向,也造就了钱学森伟大的一生。假若钱学森没有坚持报效祖国的决心,而是留在美国,也许他仍旧会是一个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但他绝不会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钱学森——报效祖国的行动却需要一个人的高尚的爱国之心作为支撑,这就是钱学森最让人敬佩的一点。

钱学森在美国的导师曾经这样问过他:你回到中国能做什么?现在中国的航天业没有任何基础,你回去相当于回到了农耕时代。钱学森坚定的说: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就算只是回去种苹果!所以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纵观影片,钱学森的脸上都带着自信和坚定的笑容,这一点让我为之动容。一个科学家不能只做好科学就够了,更重要的是他要用他的人格魅力,彰显着科学的魅力和人格之美。

【第3篇】

影片《钱学森》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感触是,家庭的和睦是事业的基础!

钱学森和蒋英真挚相爱、至诚相待,一同去美国,又一同选择回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5年在美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与蒋英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走向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它是一种力量,它代表了这对不屈的夫妇的一种意志,一种品格,他们从这音乐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心和动力。

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这架三角钢琴也因此成为钱学森和蒋英历经风雨、沐浴幸福的见证。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学森总能感到一种美好的赐予。于是,他呼吁: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受到官场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当今中国一些原本做学问的人也向“裸官”们学习,将自己的亲属放在境外,这些人不可能有完满的家庭生活体验,也不可能有真诚的信仰,更不可能对国家和民族切实担当责任,这些因素共同的影响是“裸学者”是难以做好学问的。

因此,每个真诚献身人民幸福事业的人,先要保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第4篇】

看过《钱学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气凛然在胸,同时也问自己,如果我是钱学森,能否像他那样为了祖国放弃在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国核领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造出两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徒有高级的大脑,但是双手被中国核背景缺乏的现状束住,他在面对惨淡现实的时候,应该是何等的无力与无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脸上显出的表情是受到冲击、是无比失望,不过,他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

对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和回国后的废寝忘食,我感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也生出了无力与无奈:现在这个时代还会不会出现如钱学森般拥有高尚情怀和强烈爱国责任感的奉献者?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渐微,或许只能在面临重大灾害后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有“唇亡齿寒”的情况出现,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命运相连。作为青年人,我想:如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报效国家或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争先涌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国家不仅是用资源为外国培养半成品,而且也将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我想,每个看过这个片子的年轻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另外还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哪怕只是一点,但也是对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和推动。

想到一句话:“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意识到现在还算美好和安稳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呕心沥血甚至捐躯为国,也许我们就能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推动改善的事情。

读《钱学森》有感400字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949年10月1日的时候,新中国诞生了。当时任美国超音速实验室主任的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深深的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当他正准备回国的时候,却被美帝国主义用尽各种手段阻挠。

当我读到钱学森是中国人,我是中华人民这句话时,我真的、真的深深地被他感动了。他这种强烈的爱国之心,实在是无人能比的。他放着高薪的美国实验室主任不做,却要回到刚刚成立的中国,当时让我感到有些不可理解。

我继续往下看,原来他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和发明来报效国家,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使中国不再落后,他要用科学不断地造福祖国和人民。从这,可以看出钱学森对自己的祖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自己对祖国的认识和感情不够深厚,每当新中国的生日来临,我总是不太关心和在意。读了《钱学森》一书后,我发现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好。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胸怀祖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少年。

读《钱学森》有感400字

看完《钱学森》这篇文章,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我佩服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我厌恶美帝国主义的霸道,而且我也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在中国解放不久之后,四十多岁的钱学森回到了中国。在回国前,因为他掌握着很多高科技,美国不让他轻易离开回到自己的祖国。虽然钱学森在美国,但是他却一直心系祖国。通过祖国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看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钱学森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所感动。一个多世纪以来,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无数正直的中华儿女。我把你作为我的榜样,并为之不断努力。或许我长大后可能没有你那么大的成就,但是我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钱学森爷爷,我想如果你还活着的话,一定会对当时你的所作所为倍感自豪,更会为有这么多的后继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而欣慰的。

《钱学森》一篇令人难忘的文章。

读《钱学森》有感400字

在五一劳动节期间,阅读了《钱学森》,知道了钱学森是一位为中国两弹一星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

钱学森出生在辛亥革命胜利的那年,上小学时成绩名列前茅,谁也比不上他。由于成绩优秀,就直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秋天,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校规定,如果每科都90分以上就可以免费,钱学森科科成绩都达到90分以上,迎来了师生门的赞叹声。不久,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打破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观念,并且成绩优秀,还担任美国高级顾问、教授,名扬天下。祖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一心想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但他被美国政府无理扣押、监视了五年,最后以到外国讲学的名义,转道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回到祖国后,把自己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同事、学生。他的头脑储存的知识真是无限海量,丰富得惊人,并且都是当时世界上导弹制造的最新知识,有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人造卫星等知识,是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我感受到当中国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候,当中国研制的导弹准确命中目标的时候,都会想起两弹一星的前辈们。

钱学森让我们的航空事业更伟大,连创奇迹!

我们要向钱学森学习,从小学好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喜欢《钱学森观后感4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