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 > 地图 >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唐伯虎潜心学画》观后感400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伯虎潜心学画》观后感400字 ”,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谦虚努力,才会成功!——观《唐伯虎潜心学画》有感

看过《唐伯虎潜心学画》的同学们也许知道唐伯虎是怎样成为四大才子的。唐伯虎小的时候,在大画家沈舟门下学画,学得一手好画,从此名声大振,因此,唐伯虎变得自大、狂妄,甚至目中无人。后来,唐伯虎厌倦了当沈舟的徒弟,便对师傅沈舟下了挑战书(画了师傅没有画完的相同的一幅画)。沈舟看后让唐伯虎来到自己的书房内,让唐伯虎打开窗户,后来唐伯虎发现那只是师傅画上去的画而已,却栩栩如生,这让唐伯虎羞愧万分,并下决心潜心学画,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唐伯虎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不骄傲自大,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并刻苦学习的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克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缺点,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比如万斯同在成才之前,别人指出了他的缺点并给他提出建议,万斯同却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跳上桌子,气得把对联也撕了。后来,万斯同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闭门苦读书,终于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我们同学当中,有的人自己学到一点知识就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结果基础不牢固,因而每次考试都不可能取得好成绩;而有的同学则是刻苦努力地学习,并且与大家分享,所以成绩更加优异,没有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

同学们,学习就像苦丁茶一样先苦后甜,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为建造幸福和谐的未来共同奋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唐伯虎学画》有感300字


我家的墙上,挂着一本漂亮的年历,里面全是大画家唐伯虎的山水画,看上去象真的一样。我多想知道他为什么画得这么栩栩如生呢?

今天,我读了绍兴晚报上的励志故事《唐伯虎学画》,终于明白:他是刻苦学习得到的,他也自满过,可是当他发现老师画在墙上的窗户看起来和真的一样,脸红了,从此更加认真学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大画家。

平时我学习的时候,取得了一些成绩,就会骄傲,考试得了个满分,就会得意地翘着小嘴巴,以为自己全懂了。学了一年的国际象棋后,妈妈教我时,我东张张西望望,一点也不想听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向唐伯虎学习,不要自满,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后感范文:读《唐伯虎学画》有感


古时,唐伯虎跟着老师沈周学画,不过多久,就能画许多东西了。沈周老师表扬唐伯虎聪明,而唐伯虎却渐渐地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老师请唐伯虎喝酒,在谈话中,沈周老师让唐伯虎开窗,通通气,但是窗户怎么也打不开,好久,唐伯虎才发现这扇窗户竟然是画的,画的是如此逼真。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从此,认真学画,变得更加优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知,人不能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唐伯虎经过沈周老师的指点,改掉了这个缺点,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大画家。我们在学习上同样也是一样,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而目中无人,自以为很了不起,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其实还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失败了,那也不用气妥 ,只要坚持不懈,结果一定是成功。相反,如果成功了,那也不能骄傲,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达到理想的目标。

我们千万不要学唐伯虎自满的毛病,只学到了一点本领,就很满意了,要再接再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徐悲鸿励志学画》读后感400字


《徐悲鸿励志学画》读后感400字

人物简介:徐悲鸿,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400字

最近,我们刚读过了一篇文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那为了给中国人争气,立下志向,奋发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一名大画家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1919年春天,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人,热情地指导他,但这却引起了一些外国人的嫉妒。一个很不礼貌的外国学生冲着徐悲鸿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让人感到何等的耻辱!我真想上前去找他争辩一番。

同样,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于是,徐悲鸿暗暗下了决心,不知疲倦地学习、临摹,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成功了,而女那位外国人也服了,真心向徐悲鸿道了歉。

读到这,我真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从心底里发出一声:徐悲鸿,你真棒!

是啊,我们中国人是最棒的。但我们要牢记,国家的兴旺,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不断努力。我们现在还是小学生,将来要为建设祖国作贡献,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那么将怎么可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呢?

《徐悲鸿励志学画》读后感400字

早就听说徐悲鸿的大名,今天有幸读了关于他励志学画的故事。文中描述了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为师。可是却被别人嘲笑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很气愤,但他没有争辩,而是加倍的努力学画,成为著名的画师,用事实证明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其实,不但是徐悲鸿有此经历,在贫穷、落后的中国,有绝大部分中国人受此侮辱,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息息相连,国强则民强!

今天的中国已强大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奥运的旗帜在鸟巢迎风飘起,当开幕式的影响震撼世界,当奥运赛场国歌声屡屡响起的时候,有谁不为中国竖起拇指?

行动起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徐悲鸿那样,立志为国争光!好好学习各种本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的人。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富强。

《用点心学校》读后感400字


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玩的书《用点心学校》。它的作者是林哲璋,主要内容是讲各种各样的小点心在学校学习知识,争取变得更好。我觉得这个学校学习知识,争取变得更好。我觉得这个学校一定特别香,千万不能被好吃嘴发现,否则会发生校园惨案。

这个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老师和同学,小小布丁人第一天来上课就认识了车轮饼男孩、千层饼小子、棉花糖弟弟、雪糕小女孩.老师也各种各样呢!比如烤箱教授、电冰箱老师、筷子老师、梅子粉老师

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个新同学:糯米团小妹!她长得女白晳晳、软QQ,而且特别黏她的爸爸妈妈。上学的第一天就出现了难题。糯米团小妹固执地黏在学校门口的地板上,不进学校上课。爸爸妈妈也没法把糯米团小妹拉进学校。这时,筷子老师来了,经过几番劝说糯米团小妹还是不动,筷子老师只好拉她。她依然不动,筷子老师用力过猛,把腿折断了,学校立即把他送进厨具医院。中午,梅子粉老师来照顾糯米团小妹,她给芭乐姐妹涂了点梅子粉,芭乐姐妹变得好美哦!糯米团小妹看见后也想要,梅子粉老师成功把糯米团小妹吸引进了教室。

我觉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尝试一些办法,总有一个办法能解决问题。我的老师也尝试了很多办法增加我们对学习的兴趣,最后觉得电子设备教学更吸引我们,所以老师上课都用电子设备教学了。建议用点心学校招更多的老师,这样课程就会更全面了。

而糯米团小妹呢,不仅要追求外表粉美,也要追求内涵哦!增加更多内在美,争取变成夹心糯米团。

我相信世界上有用点心学校,它就在各个点心店的后厨里,厨师心灵手巧地制作点心吸引顾客的观注,这可真是要:用用点心呢!

读《徐悲鸿学画的故事》有感400字


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中华儿女成千上万,他们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我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徐悲鸿学画的故事》,看后,我思潮起伏,被徐悲鸿的爱国情感动了。

徐悲鸿在巴黎学画时,一位外国学生曾向他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料,徐悲鸿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外国留学生如此羞辱中国人民?徐悲鸿从此下定决心,勤奋学习,为祖国争光,为中华人民争光,让那个外国学生为自己所说的话感到后悔,让外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

周恩来曾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对,正是徐悲鸿的爱国情意,给他带来了自信心,给他带来了决心,给他带来了坚强的毅力。徐悲鸿开始苦学绘画,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他都坚强的面对。他忍辱负重,心中永远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国争光!

徐悲鸿是个多么杰出的画家啊!我敬佩的不是他的画技有多么高超,而是敬佩他那颗经过千锤百炼也不变的爱国心。

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徐悲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的勤奋学习,报效祖国。而我们——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难道不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长大后,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东方巨人矗立在世界最前方,让东方巨龙飞得更高更远吗?

王阳明心学全书读后感400字(3)篇


王阳明心学全书读后感400字 第(1)篇

何俊讲解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

孟子曾言“心之官则思”,认为“心”是用来思考的。古人所言之“心”并非心脏的“心”,而是类似于大脑的概念。孟子赋予了“心”一种自觉的认识,确立起“心”的主体地位。这开辟了中国思想文化中注重精神层面的传统。

阳明先生是明代中叶人,其思想和孟子一脉相承,其学说思想被称为心学。阳明的心学不仅在传统的精英阶层影响深远,而且在中下层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明代的思想建设、社会民智的开发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外,王阳明心学还对东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晚清以降,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以反思传统为前提的现代化道路。也许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必要手段,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时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于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也更有责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世界文明提供自己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体会王阳明心学是有益的。

阳明先生的思想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心外无物。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构成了他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观。第二,知行合一。在有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之后,阳明先生就需要依照其世界观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要转向实践和行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这改变了此前思想家们把知与行进行分割、区别的做法,认为知行本为一体,是相互包含的。更为重要的是,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也就是说,知行合一的本体不是手段性的东西,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来样态和应然样态,这使得儒家的生命哲学在心的层面上得以展开。第三,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知行是生命的本体,但并没有说清楚知什么、行什么的问题。所以,阳明先生在晚年明确提出知行的本体就是致良知。这使得知行合一的生命本体有了明确的内涵与方向。

总之,王阳明的思想由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个部分构成,而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他成己成物的基本指南,既为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哲学构筑了具体路径,又使阳明心学充满了鲜明的实践本位特征。下面,我们主要围绕知行合一来讲解。为了更好地阐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我们从知行问题的简略回顾讲起。

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

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叩齿是养生良方,但鲜有人能每天坚持,总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是知易行难。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人很容易被既有的知识所捆绑。在这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很好的例证。改革开放从解放思想开始,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冲破已有思想、知识、观念对人的束缚,认清世界潮流,认清人民的真正需要。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

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可是,要区分这个问题就必须有“知”。所以,在孔子知、仁、勇的完整品格中,“知”是第一位的,“知”才能“仁”,有了“知”和“仁”,才能谈“勇”。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所以,知行问题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问题。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以上均表明孔子对“知”已有深刻分析。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换言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总之,知与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就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并非空穴来风,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庸》对知行相关问题也有相关的描述。在孔子之后,儒家关于知行问题仍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相传《中庸》是子思的作品,但其中仍大量记录着孔子的言语,刚才所引的就有,所以,这些仍可看成是孔子的观点。当然,子思的言论也是很清楚的,如“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从这些话,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这里基本是并重的。

在孔孟之后,不少人对知行问题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举荀子与朱熹两个例子。

荀子——知明而行无过,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非常重视知与行的问题,一方面,他强调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另一方面,他强调行比知更重要,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在荀子那里,“知”本身又有很多细化。“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听到、看到和知道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实际上又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

朱熹——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王阳明的心学是直接针对着朱熹的理学提出的,所以这里我们对朱熹稍微展开来讲一点。朱熹是宋代的伟大儒者,他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可与孔子相媲美。孔子继承上古中华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性转换,开辟了轴心时代的文明,也正因此,中华民族才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中,独树一帜、自成系统。可是,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就像是长江、黄河一样,是由涓涓细流汇合而成的,它在奔腾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弯,不断地吸纳,不断地调整自己,形成了不同的样态。汉代以后,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思想文化的改变,这就是佛教的传入,使得孔子以来的思想文化有了新的变化过程。在佛教的刺激之下,中国文化的内部也发生了一些调整和整合。

除了思想层面上的样态变化,汉代以后,华夏民族的族群也发生了重要的民族融合,历史上著名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融汇到了汉族中。而且,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中国由大户人家主持,平民依附于大户人家,唐代以后,大户人家慢慢解体,小户人家慢慢崛起。但大户人家能做的事,小户人家却无法完成。以祭祖为例,大户人家祭祖时会有家庙,排场也较大,这些礼仪小户人家是难以做到的。

所以,无论是在思想文化、族群血统上,还是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上,汉代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了宋代,面对这样多样性的世界,人们迫切需要重建一种秩序,宋儒承担起了这项伟大工作,朱熹集大成。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了汉代以来的文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格局。朱熹强调“格物穷理”“格物致知”,中国民间有这样的俗语:“有理走遍天下”,“凡事要讲一个道理”,这个“理”“道理”,虽非朱熹首倡,但他对此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阐发。简言之,朱熹最伟大的成就就在于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理性主义的光辉。

怎样来理解这个理性主义光辉?在中国传统的原始文化中,宗教的气息、信仰的气息占很大部分,神话、传说、迷信都混杂在一起。孔子的贡献在于完成了一个世俗性的转换,使得上古的充满想象的虚妄的历史观念转化为世俗的人文的观念,奠定了我国以世俗文化为底色的传统。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人文的传统,是以人为主的世俗生活的传统。但是,世俗生活的传统是感性的,若只是感性的,当然是活泼却不深刻的。朱熹的工作就是在人文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升了理性的传统。

现代化源起于西方,现代性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理性。世俗和理性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是一并展开的。中华民族虽然较早地从宗教信仰中转到了世俗的人文主义,但它的理性是分阶段的。孔子的时代更多地停留在经验理性,到了朱熹的时代则有了明显的提升,思辨性的理性强化了。晚清之后,多样的西方文化相继涌入中国,人们选择与欢迎德先生与赛先生,其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思想文化中包含着民主与科学的因素。在接受科学的方面,朱熹的格物穷理显然是提供了思想基础的。

回过头,我们再讲朱熹对于知与行的看法。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朱熹强调“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王子充问:“某在湖南,见一先生只教人践履。”曰:“义理不明,如何践履?”曰:“他说:‘行得便见得。’”曰:“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今人多教人践履,皆是自立标致去教人。自有一般资质好底人,便不须穷理、格物、致知。圣人作个大学,便使人齐入于圣贤之域。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悌,交朋友不得不信。”这些话都反映了朱熹在知行问题上的看法。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提出

外缘时弊,因病与药。朱熹强调理性,十分重视“知”的问题,强调知识和读书的重要性。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是要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天下的读书人均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可以说,这是朱熹重“知”的副作用。

正是针对这样的时弊,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成为圣贤。所以,阳明的思想是因病下药,是针对朱子学的弊端提出的。当然,这个弊端并不是朱子学本身的弊端,而是朱子学的社会化运用所带来的问题。

内在理路,本然如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也有自己的内在理路。在王阳明看来,如果理性是通过知识的探求、学问的追求而获得的,那么,人的精神就容易被吸引到外在的世界中去,从而使自我主体性丧失。所以,王阳明思想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其在理性的基础上确立起人的主体性,这也是阳明思想的核心。

朱熹赋予人以理性的力量,但这个理性很可能被湮没在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上。再者,当大家都比较蒙昧时,凸显理性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当理性的力量十分强大时,就可能对精神层面造成很大的遮蔽和扼杀,因为人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更直接引导人类生活、思考和工作的可能是情感。理性想要驾驭情感,就需要另外一种精神力量——意志的帮助。所以,知、情、意这三者在整个生命精神中是非常复杂的,很难分辨到底是意志部分,还是情感部分,抑或是理性部分为主,也很难说哪个部分多了就有利。例如,医生对病危病人说,回家准备后事吧。从理性的标准讲,这并没有错,可是这很伤情。也许,病人原本可以活六个月,把实情告知后,他很快就死掉了。所以,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人同时也是情感的动物。王阳明赋予了人一个丰满的主体——精神主体,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说。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是王阳明本身思想的自然延伸:“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知行合一的内涵

知行合一的内涵应该包括了知行一体、真知真行、知行功夫、知行本体四个方面。

知行一体在阳明之前,我们前面讲了,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阳明则认为,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真知真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要之只此一个知,已自尽了。本体原是合一,先师因后儒分为两事,不得已说个合一。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二字,皆指工夫而言,亦原是合一的,非故为立说以强人之信也。”常人可能认为,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知行功夫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例如,想要讲好阳明学,仅有一份课件是不够的,还需要读阳明、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的功夫。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的。

知行本体阳明通过功夫把知行上升为生命的本体。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个行为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通过知行合一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这个存在的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往往感动人的不是行动,而是心。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心到不到是关键。俗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要上升到那个本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这个精神是来统辖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言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有心,有知行本体,而动物则没有。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知行合一的意义与局限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阐明了“知”与“行”的内涵。第二,为“致良知”学说提供功夫路径。在王阳明看来,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有良知。朱熹强调天理,故而有了“有理走遍天下”“凡事要讲一个道理”之说,但民间也有“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说法,这就等于是在天理之后又有了良心。所以,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对人、对事的过程中,都秉承着天理良心。做人要讲天理,做人要讲良心,这个良心的观念就是由王阳明强化了的。第三,重筑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力行特色。儒家并不主张空谈,孔子曾言:“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王阳明继承并重筑了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力行特色。总之,王阳明思想的光辉性,既在理论的方面,又在实践的方面。

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其严判良知与知识之别,强调良知为重,对知识层面关注不足。也就是说,王阳明过分地把良知和一般的知识做了区分,并以良知代替了知识,从而使得朱熹追求的理性、道理、格物穷理未能得到进一步彰显。

众所周知,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大约从17世纪开始走向现代化,朱熹的思想本早于他们五百年,阳明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航海时代的前夜,阳明之后没多久,西方天主教的传教士就来到了中国,即意味着大航海开始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里,王阳明把人们的视野从格物穷理的外部世界探索,又拉回到人的生命。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无论科学如何昌明,最后都应以人的丰满和完善为最终目标。只是,人类虽是终极目标,但在历史的过程中,它是通过具体目标来实现的。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中,西方走向了科学昌明的时代,而我国则不然。这虽不完全是阳明的问题,但王阳明思想本身确实存在着对知识追求的某种遮蔽。

王阳明心学全书读后感400字 第(2)篇

更是在于最近对于黑洞的发现,让人这样站在高山下都显得渺小的生命,放在更大的宇宙空间就更如蚍蜉飘渺,生是为了什么,死又会失去什么?为什么人类要一代代繁殖下去,为什么会出生会变老会死去,为什么是女生来承担生育,为什么男生会控制不住看漂亮的女生,为什么受了表扬就开心,被骂了就沮丧,一番怂恿就热心沸腾,一激一变就奋起反击,为谁工作,为自己工作又有何意义。薛定谔的猫看或不看死或不死重要吗,几万光年的量子纠缠跨过时光是谁在主导,一切,真的有意义吗,有善和恶吗,人的存在思维的存在最终会走向何方,一切真的存在吗?古人为何会和现在的人感受到一样的空虚,唯一的不同的是现在的人知道得更多,也就知道有更多不知道的,但可悲的越来越鲜有思想上的大家,能够用知行合一去感悟生命的空明,去致良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勿忘勿助”只是专心忘我地去做一件事,心不懈怠,亦不去追求目的,时时活在当下,就能摆脱外物的牵滞纷扰,而使心灵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俗世里的成与败,得与失,多与少,在洪荒的浪潮下,其实从未存在。

王阳明心学全书读后感400字 第(3)篇

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绝对是好书。当年看《明朝那些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就是作者称之为“明朝第一猛人”的王阳明。王阳明开创了“心学”,读完本书以后会对心学有个粗浅的了解(同时也对心学为何在我国这么小众而不解)。心学以王阳明的悟道为基础,再由其学生完善并发扬光大,顾名思义,它强调心灵的力量,认为所见,所想,所闻,不过是心对外界的接收反映,如果心灵足够强大,则能够抵御外界一切干扰诱惑,如入圣人之境(再次吐槽,如此优秀的修身养性的方法我们教育体系竟然提也没提)。读完之后,我更加敬佩阳明先生,他的悟道不是偶然,而是对理想人格孜孜不倦的追求的必然结果。

但本书比较复杂,涉及四书五经读一两遍完全不够,还需花时间仔细琢磨,刻苦学习并实践心学的修身方法,相信必然会获得更好的人格。

《徐悲鸿励志学画》读后感_课本读后感400字


最近,我们学习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国着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励志学画的故事。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奋发努力,刻苦学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改变了外国人的偏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为祖国争了光。

从古至今,像徐悲鸿这样的爱国者数不胜数,如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驾驶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的杨利伟、奥运明星刘翔等等。他们把祖国、名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爱国之情化作英勇献身的实际行动。我们应该为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同时也应从小树立爱国精神。其实,爱国行动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升旗时,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要爱护红领巾;平时积极参加校内外开展的一切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活动。此外我们要珍惜和抓紧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准备。

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写下不朽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今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徐悲鸿学画的故事》有感400字2024


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中华儿女成千上万,他们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我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徐悲鸿学画的故事》,看后,我思潮起伏,被徐悲鸿的爱国情感动了。

徐悲鸿在巴黎学画时,一位外国学生曾向他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料,徐悲鸿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外国留学生如此羞辱中国人民?徐悲鸿从此下定决心,勤奋学习,为祖国争光,为中华人民争光,让那个外国学生为自己所说的话感到后悔,让外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

周恩来曾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对,正是徐悲鸿的爱国情意,给他带来了自信心,给他带来了决心,给他带来了坚强的毅力。徐悲鸿开始苦学绘画,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他都坚强的面对。他忍辱负重,心中永远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国争光!

徐悲鸿是个多么杰出的画家啊!我敬佩的不是他的画技有多么高超,而是敬佩他那颗经过千锤百炼也不变的爱国心。

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徐悲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的勤奋学习,报效祖国。而我们——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难道不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长大后,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东方巨人矗立在世界最前方,让东方巨龙飞得更高更远吗?

让我们同徐悲鸿一样,把自己的爱国心转化成为国争光的决心吧!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公元1508年,正是大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蛇鼠瘴气之地,于一天深夜,突然间仰天长啸,大喜过望,在那种残酷恶劣的环境下,以坚强的意志,旺盛地求学之心,悟出了闻名于后世的哲学思想——心学。

他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说,那些成为圣人的道理,方法,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它本就一直在我心中,再也不需要去外界寻求了,我只需要发扬我自己的那颗心,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心,让心光明起来,在顺着自己的本心,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不断的为善去恶,就足够了。

王阳明一生经历坎坷,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孔孟之道,朱程之学,早已烂熟于胸,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又深陷锦衣卫的诏狱,险些丧命,直到37岁在蛮荒之地龙场悟道,这段传奇经历,也令他感慨良多,所以他可以做到不假外求,格物致知。

而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觉得身在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大脑,在不断的摸索中搞清楚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心中目标明确了,面对日常的琐事,我们就要不断的练就自己的那颗心。当然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是合理的,是自己能够达到的,我们最应该确定的目标是:自己想要成长成什么样子,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一定要赚多少钱,要买什么车,要住什么样的房子。钱,车,房子这些东西都和你的成长是相匹配的。当你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一起来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查理芒格说的那句话: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能够配不上它。

当你的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你所追求的这些外在物质,就会被你刻意的贴上标签,它们会反过来影响你,会让你患得患失。当你的能力与你的财富,物质,不匹配时,你刻意追求的这些东西,也会逐渐的流逝,到那个时候,你是否会消沉,沮丧,甚至自暴自弃呢?

所以以自身的成长为目标,以自己所能产生的价值为导向,这才是最合理的。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除杂念,把那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从内心里转化掉,不断的坚固自己的心,让正能量,充满自身。

随后王阳明又提出了全新的格物致知。为什么说是全新的呢?之前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17岁的时候,在江西巧遇了理学大师——娄谅。他向娄谅求教如何成为圣人,娄谅告诉他:圣人之学,人人都可以习得,并且只要潜心钻研,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得圣贤之道唯格物致知。

于是回到浙江余姚,他就开始潜心钻研格物致知,他和另一位小伙伴,坐在屋后的竹林里,就开始格物,想从竹子里悟出真理。南方的竹林里那是阴暗潮湿,他的那位小伙伴格了三天实在受不了了,挥了挥衣袖,遗憾的离开了。留下王阳明独自一个人,他对着竹子,一坐就是7天,内心的煎熬,读书笔记对理学的疑惑,始终交织在他的心头,最后受了风寒,伤了心肺,虚脱的晕倒了,修养了大半年才逐渐恢复。这一次格竹子,险些要了他的命,虽然后来康复了,可是却留下了终生的病根,他最后死于肺癌,就是这个时候伤了元气,一生被疾病折磨。

格物致知,是大学里的重要概念,到南宋的时候,被朱熹,二程(程颢、程颐)给重新注解,他们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自有其规律,外界早已有了答案,我们应该去外界寻找,不断的探求真理,淘金黄沙始到金。朱熹的那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王阳明通过格竹子之后,逐渐的领悟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万事万物若是都从外物去寻求真理,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圣人,什么时候才能真真实现,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重新对格物致知,做了新的注解,他认为,“格”就是“正”的意思,去除恶习,去除杂念,以“正”不“正”之心。“物”就是“事”,就是人的欲望,意念所到达的地方。人本应: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的功夫。“格物”而后“致知”,“知”,并不是知道,而是人的“良知”,“知”是我们心的本体,心里本就有“知”。每个人都会有私心杂念,所以要用“格物致知”这段功夫去“克己复理”,去“修正自我”,使得我们的良知没有被遮蔽,这样就能够到达致知的状态。

格物致知,说简单一点,就是去除掉心中的杂念,恶习,回归到本来面目,挖掘出内心的良知。

所以当王阳明面对绝境,就会有两个念头,一个是悲观,绝望,要死要活;一个是乐观,勇敢,积极面对;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所以它会告诉你,第一个念头是错的,第二个念头是正确的;你要把第一个念头矫正过来,保持第二个念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逆境中依旧能够不动心,勇敢的面对现实,乐观的活下去。

王阳明告诉弟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只不过是我们的良知被外界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达到明心见性,就需要去除杂念,格物致知,从心里,从我们的本体上去格物,一方面是从思想上去除闲思杂虑,去除恶习,另一方面需要在事上磨练。

曾有学生向王阳明请教静坐的问题,说自己“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情便不同”。今天的我们也很容易遭遇这样的心境——事到临头,缺乏定力。对此,王阳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很多人,平时静坐,独处的时候,内心很平静,给他人分析事物真理的时候,头头是道,可是一旦真遇上什么事的时候,自己就很容易慌乱,只能是事后反省,觉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只得捶胸顿足,责备自己。这就是在事上磨练还不够。

王阳明常对弟子们说:此心不与事上磨,更与何处磨此心。内心里为善去恶,只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还得通过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去练就自己的那颗心。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心学,不管怎么修行,最终成就都超越不了阳明先生。作者:王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唐伯虎潜心学画》观后感4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