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惠安馆读后感十字 > 地图 > 惠安馆读后感十字

惠安馆读后感十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后感大全:读沉重的十字架有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读后感大全:读沉重的十字架有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最近,我总是抱怨作业多,累!于是妈妈就让我看了《沉重的十字架》这个小故事。很多同学可能会问:一个十字架不就一两左右!还沉重?对!确实很重,而且是无法称量的。十字架在这个故事里并不代表一个普普通通的十字架,而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向前走,有一个人,他嫌十字架太重了,拖慢了前进的进度,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十字架割短一点,结果走起来确实轻松多了。可是走了一段路后,他觉得还是太重了,于是他又把十字架割短一点。这次他感觉更轻松了,很快他便走在队列的前面,并远远抛离队伍。可是不久以后,在他面前出现了一条沟壑,他束手无策,只能停留在沟壑前。这时,后面的人都陆续赶上来了,他们把十字架架在沟壑上,从容不迫地走过去了,继续向前进。而他也想这么做,可是他的十字架太短了,一切都太迟了。他脑海回荡着:当上帝给我一个十字架时,我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这沉重的十字架就等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现在的我们也相当于背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就是学习,我们总是抱怨作业的繁重,学习很累,可是我们又没有想到学习和做作业是帮助我们增长知识、学习技能。如果我们不做作业,不学习,当然会轻松自由很多,不过,那又怎么可能考上好的中学、更不可能考上好的大学。十字架越短就证明你学到的知识越少,那么我们就永远都没有办法抵达知识的殿堂。

这个故事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目前我们的重任学习。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吧,好好学习,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背上人生的十字架读人生的十字架有感作文650字


夜幕降临,天空是一片深蓝的沉静
背上十字架,走完你的路反复咀嚼这句话,朴素简短的话语却有着深刻的意义。辛齐格背着真正的橡木十字架,给自己加负,让自己融入角色中,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长青的事业。他博得的不只是掌声,还是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以前常听人家说,给自己减轻负担,放下吧,放弃吧。听得多了,自己也常常认为,淡然退出是一种哲学,自己也就这么做了。
那天,楚楚,吃完饭就去上钢琴课!哦我扒着饭粒有气无力的回答。对于钢琴,一开始去学只是出于对着庞然大物的新鲜。初学时,我还是津津有味,可等新鲜劲儿一过,就立马泄气了。对钢琴的厌恶随之而来,每天一小时的练琴时间也变得面目可憎。突然,我想: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呢?不是说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么?我不学了!念头一出,就像排山倒海似的占据了我的脑海,怎么也挥之不去。终于,妈妈,我不学钢琴了!什么?你不学了?不行,赶快吃饭,吃完去上课!不要!我就是不学了!我赌气似的跑进了房间,妈妈看了看房门,什么也没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学琴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是,渐渐长大了,当别人在班会上表演才艺时,我却为无一技之长而发愁。突然觉得少了钢琴,生活多了一些小小的不愉快。
直到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才发现当初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应该给自己加负,而不是轻言放弃。一生中,随心所欲很少,更多的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我既然选择了钢琴,就应该背上十字架,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给自己加重。压力无形,重量有度,与放松的诱惑相抵抗的总是严谨的态度,而这态度就是那重量。
一个手杖成就了一个巴尔扎克,一个十字架成就了一个重生耶稣。不是在于他们本身有多么伟大,而是在他们困难时,没有忘记给自己负重。
岁月乎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光流逝,岁月不言。以后的时间里,不平坦的路我会走得很顺畅,因为我不会忘记给自己背上人生的十字架

读《虚无的十字架》有感


读《虚无的十字架》有感


在开始这个故事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面对一个杀人犯,会想要怎么处置他?我想很多人肯定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要判刑啊!”。这是法制社会成长下的我们必然会说出口的话。如果这个人穷凶极恶、不思悔改,判刑自然挑不出任何毛病。但如果这个人是道德上的“杀人犯”,无法被法律定刑而且用一辈子来偿还他的杀人罪孽,你们还要把他推去刑罚的边缘嘛?
相信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顿住了。而这本《虚无的十字架》恰恰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生命、关于惩罚和救赎的故事。
我之前提问的问题里,那个穷凶极恶的人的确存在。他杀害了一个无辜的九岁小女孩,让一个家庭蒙受了灭顶之灾。而他在被抓捕之后毫无悔改怜悯之心,只是这么对他的律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人终有一死,既然有人决定了自己的死期,这样也不坏。死刑不是刑罚,而是自己的命运。”看,这样一个无时无刻不再期盼着自己快点死去而不思悔改的人放到现实社会里,收到的肯定是社会大众对他的唾弃,而这也造成了小女孩的母亲小夜子对于死刑的深刻赞同和一个家庭的破裂。“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在她眼里,死刑似乎成为了凶手解脱的工具,惩罚和法律成为了凶手解脱的道路,而凶手也仅仅只是背负着一个虚无的十字架,面带微笑地走向他的结局。
但在这本书里,偿还罪恶的道德“杀人犯”也是存在的。他因为初中时候的懵懂无知,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因为这场意外,他和女朋友分了手,每天都活在愧疚之下。时间也许可以治愈很多事情,却独独没有治愈好他。他为了赎罪每年都去祭奠孩子、做善事,甚至救下了一个因为被渣男抛弃试图自杀的母亲。“我可能没有能力为你做什么,也没有自信可以拯救你,但是如果你在寻找答案,我的经验或许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协助你一起寻找答案。”在遇到同样迷茫无助的人的时候,他开始不再逃避,而是救赎别人以此来救赎自己。他不顾家人反对和那位女士结了婚,认养了她的儿子,在千夫所指之下生活着。而那个女孩也因为愧疚得了偷窃瘾,每天都在自责中等待着救赎。虽然他们并没有被判法律上的死刑,但试想一下,这不是比死刑更让人痛苦的事情嘛?人死了可以一了百了,但活着的人还得背负着道德这样虚无的十字架,依旧在人世间活着。
对于轻贱生命的人,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都只是惩罚。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对于道德上的“杀人犯”,我们其实可以给予他们救赎。很多时候他们也有他们的无奈,可是就因为我们给他们扣上的“罪犯”帽子,让他们无法抬起头来做人。而那些不知悔改的人,惩罚与否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样的,倒不如任由一切尘归尘土归土,让自己的心得到救赎。每一件事的结局,本就应该因为人和事的性质而得到属于它们的不同结局。惩罚和救赎,本就不是绝对的对立面,而是由人来决定它的性质。有的时候,惩罚不一定是一种救赎。而很多时候,救赎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惩罚,却更让人心甘情愿去接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

---东野圭吾

故事开始于甜蜜羞涩的爱情。然而后续渐渐转入正题。中原和小夜子的孩子被残忍杀害,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他们无法面对彼此,一段分居生活后,离婚了。然而,再次听到小夜子消息竟然是因为警察询问。小夜子死了,被一个老人杀死了。老人而后自首,供认不讳。但是太顺畅却令人生疑。一层层抽丝剥茧与搜寻小夜子生前的踪迹,中原渐渐发现了这真相。真相总是令人惊讶。沙织和史也是始作俑者,是受害人也是伤害者。因为沙织和史也偷尝禁果,犯下了弥天大错,怀孕。之后更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告诉父母,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藏尸丛林。再也不能面对彼此的两人继续交往没多久就分手了。沙织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不敢面对爸爸,独自离家却又经历坎坷,最后,染上偷窃瘾,把自己深深推入地狱。史也做了儿科医生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拯救了花惠--他的妻子,还有她腹中的孩子。小夜子因收集关于建议死刑的信息,找到了沙织,从而知晓当年事,从而被害。富士宫,青木原。

一瞬间,这些事,这些碎片拼成了完整的一幅画。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不能断定死刑该不该废除。这是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思考。蛭川反复杀人犯罪,监狱没有感化他,史也救了一个个小生命,他帮助了很多人。无论怎样,我们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结果。

我们对于生命,有太多的不确定,我们爱惜,我们厌恶,我们生存,我们生活,我们思考,我们我们对生命,应该保持一个最基本的态度,那就是尊敬。无论我们怎么想怎么对待自我灵魂,我们要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是恩赐。

自我的行为是选择,但是无论什么选择都应该是基于自愿且不给他人造成伤害的。也许因为种种原因你不爱自己,伤害自己,将自己推入深渊,但是无论生活怎么操蛋的对你,你都不应该以同种方式不道德的还在他人身上。

每个人,生来都有他们的使命。当然,不可选择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但是,这从来不能成为不努力和伤害别人的借口。在每一个称之为人的身上,我们都应该能找到基本的道德底线与修养。以上,与学历无关。

当我们讨论生活的时候,挫折感,幸福感同时存在,他们是成长注定的伴生。

然而,所谓的不幸从来不能成为破坏幸福的托词。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这是神的命令。十字架,在文中,是处罚,无论有期无期,甚至死刑,都是十字架的代表。凶手无法自我惩戒。因为当他们做出罪行的时候,内心被邪恶包围,他们也许会在某时意识到自己的所为,却不代表他们能做出什么来弥补。他们会想到罪恶,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犯罪者自我无法做出什么的时候,法律的制裁即使软弱无力,也强壮无比。哪怕只是作为一个形式,即使只能让罪犯呆在狱中,受到惩戒一天,一秒,都比他忽略的罪重。

虚无的十字架。我们知道,犯过罪的人受到惩戒后回到社会继续犯罪的几率十分高,但是我们仍然要让他们受到惩戒,因为那些惩戒,那些不是自由人的日子是十字架,即使虚无,它们也起到了压迫作用。于局外人看来,千百次死不足惜的时刻,我们即使知道虚假,但背负着,就好过什么也没有。

读《人生十字架》有感400字


今天,我在一个博友的博客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人生十字架”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这篇文章引用到了我的博客上,当我对学习厌倦的时候,就看看这篇文章。人生的十字架,真的就像我们的学习一样,什么语文、数学、英语等,连休息都十分紧张,真的很累,以前我天天抱怨,总觉每天的学习任务太重了,有点不堪负重,可是看了那篇文章后,怨言全没了。

因为小时候累一点是为了成长,现在学习累一点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是为了将来的奋斗目标铺路。你看那些人都身背着沉重的十字架,缓慢而艰难地走在人生地道路上,直到该用的时候十字架就起了作用,可以轻松的帮助人们走过沟沟坎坎,走过江河大海。而一个人为了轻松前行,砍短了十字架,当他看到别人朝着目标继续前进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

我们现在学习知识是重了点、累了点,怕什么呢?为了将来自己能够轻松的面对困难,值了。

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艰难前行,这就是我们的学习,我们要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不断地前进,不停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达到目标。虽然很难,坚持就是胜利。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3篇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一)

作/陆家浩

"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死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死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本书的中的精华,失去了亲人的遗族都想让凶手判处死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让凶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过他曾经杀过人,我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法院没有判处凶手死刑,为什么不亲手去了结凶手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这样报仇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是满足了复仇的欲望而已。(书中失去女儿的平原夫妇一直在上诉,在最高法院上诉的时候,已经做好如果没有判处死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议,即使自杀也不去杀死凶手报仇。)

书中有三件杀人事件。第一件杀人事件:平原夫妇女儿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请求法官判处死刑结束;第二件杀人事件则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为了掩护女婿的罪过杀人打人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第三件则是小夜子发现的年轻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开所有谜题后,发现史也和沙织已经背负了二十年的虚无的十字架,史也不仅不顾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当作儿子,还成为了儿科医生去救每一个儿童,沙织因为杀子一直过得不好。

在男主揭开真相后,这对情侣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寻找他们儿子的尸骨取证却没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销对这对情侣的公诉,根据书中的线索我推断:即使法院撤销了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过的处罚,他们的内心也会对自己进行处罚,身上的虚无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还要严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过当中。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杀人犯对他们的罪过而悔过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处罚,而且他们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过,一定会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会,像史也一样,拯救他的妻子成为一个医生去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织的儿子的尸骨偷走了,认为他们一直为所犯下的罪过而受到足够的惩罚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而已,只要他们去自首,也会因为找不到尸骨而不会对他们提出公诉。

书中虽然一直强调不能废除死刑,每一个杀人必须以死谢罪(明面上表达的意思),却用故事来说对于不同的杀人应该有不同的判处,可能有人会觉得:又要一致判处凶手死刑,又要对凶手有不单单于死刑的惩罚,你这不是矛盾吗,我应该相信哪一个才好,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正是东野圭吾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这本书立身于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死刑废除),如果他偏向于一边,另一边的人就不会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选择的观点都列出来,并用事件来向人们说明,很多人其实与杀人事件相离很远,如果单单靠感觉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做出是否支持废除死刑的决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就把几件杀人的事件用小说展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死刑废除的思考。对于读书如果单纯的欣赏是不够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烦,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东野圭吾则把思考和阅读联系起来,用悬疑的笔触调动读者的兴趣对事件的思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东野圭吾的书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单单写得很深入人心,还能带读者一起来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二)

闲暇时读毕东野圭吾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竟然讨论的是【死刑存废】的问题。

感叹这位作者把这个题材驾驭得很好。

【死刑存废】在眼下中国的司法学界讨论得轰轰烈烈,随着最高法不断收回死刑核准的权力,死刑谨慎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一方面,有佘祥林之类的翻案案件成为废除死刑派(也称【废死派】)的有力论据。

另一方面,【以命偿命】的朴素自然法则以及【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民间惯性思维,使得死刑作为公权力的最严厉的惩罚形式不可能完全消除。

作者通过小说的不同角色,探讨起是否应当判处嫌疑人死刑的问题,很值得读者深思,究竟死刑对于受害者(及家属)、施暴者、社会民众、国家公器都意味着什么?

作者认为:

对于受害者(及家属)而言,死刑无非是填补其心灵空缺与情感宣泄的一个休息站,死刑不能完全弥补他们所受的伤害,也不能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能延着原有的轨道继续前行。但即便明知道是这样,受害者(及家属)除了要求死刑之外,似乎也不能从加害者、社会及国家公器里索取到更多补偿,所以他们无论如何还是会要求死刑。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一)

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二)

无解的审判——《虚无的十字架》读后小记

罪与罚的本质为何,是让犯错听到审判而感到内心解脱,还是让他重获自由用一生赎罪?

合上书,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审判,死刑,虚无,沉重…在脑海中翻腾着。

两个少年因为二十一年前犯下的错误,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原本简单的爱情,在背负了沉重的错误后,像一个诅咒,更像一个病毒,在二十一年后扩散到更多的家庭。二十一年间,史也努力弥补着自己的过错,希望可以改变和帮助更多;纱织则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任何东西,过着卑微不堪的生活。

史也和纱织二十一年不同的发展轨迹;小夜子和道正在离婚后对于爱女死亡所做的不同行为;死者家属希望凶手能因死刑而反省自己的错,而凶手至死都认为死刑是自己的命运。充满着对立和矛盾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为自己的过错承担?

书中的辩方律师曾说"死刑很无力".因为虽然完成"一命抵一命"的弥补形式,却不能真正让受害者家属感到欣慰,因为伤害已成事实。且有时,希望执行死刑,并不是表面上愤怒的延伸,更多的是受害者家属潜意识中希望通过夺走犯人生命这一严重的惩罚,让犯人能够反省的表达。同时,也是避免更多同样悲剧发生的方式。可是,真的可以吗?

如若犯人早已觉得生无可恋,才丧心病狂地犯罪,或是觉得走到如今的田地,是由于自己从小缺爱坎坷的经历,一切都是自己的命运。那任何的惩罚,还有意义吗?死刑,恐怕反而成为了逃避承担更多责任的解脱。死刑过后,留给受害者家属的,只是顿时失去了目标的迷茫和空虚。所以书中辩方律师才会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只是还有怎样的结局,没有人能答得上来。死刑废除论因此悬而未决。

我不禁好奇,监狱里的那么多罪犯中,有多少是因为被剥夺了自由的惩罚而进行反省的?如果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那不该有那么多的前科罪犯再度入狱了。可即便知道犯人并不都能自我惩戒,还是要让他们在狱中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这,便是现状。而在生活中,并非每个错误都需要入狱或被判死刑,甚至当犯错的时候会轻易地被原谅。但人有时仍会因某个错误感到自责、愧疚、内心惶恐终日不安,这份不能自我原谅的心情,或许才是真正的审判,是最沉重的十字架。

最终,逃避了二十一年的史也和纱织最后选择面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了自首。这应该是符合大多数读者对于伦理的要求的。可作者却戏剧性地安排了警方找不到犯罪证据,无法定罪的情节。或许这也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吧,正如书中写的"也许这代表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800字


东野圭吾的《虚无的十字架》,貌似简单的故事却让人心情沉重。

因犯杀人罪而被判无期徒刑的蛭川在假释期间,仅仅因为吃的问题杀害了八岁的爱美。爱美的父母中原和小夜子在蛭川被判死刑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二人的婚姻也以离婚告终。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小夜子致力于反对死刑的废除,在采访有偷窃瘾的沙织时,竟意外得知二十一年前沙织和史对自己亲生孩子所犯的罪行。史也的岳父作造为了掩盖史也的罪行,将小夜子杀死。

中原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杀人者的日子并不好过:史也挽救了怀有身孕想要自杀的花惠,将孩子当做自己的亲自儿子抚养;在儿童医院工作的他挽救了一个个幼小孩子的生命,减轻他们的痛苦。而沙织因心里内疚,一次次的逼迫自己,最终堕落,成为一个偷窃者。

故事的主题不难理解:要不要废除死刑和凶手被判死刑后遗族的心理问题。作为遗族的小夜子是坚决反对废除死刑的,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就像在她的手记中写的只要杀人就判处死刑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这个凶手再也无法杀害其他人。但是当似史也这种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前行的事发生,作者却给出了另外的结尾:孩子的尸体找不到了。这也许代表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

日本死刑的废除与否,命题很大,但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相通的,我想从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爱美被杀案中,八岁爱美的死让人痛心。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知道要有惨案发生,作为专职家庭主妇的小夜子绝对会去附近超市时带上爱美。但是人生没有如果,时光也不可能倒流,就算时光可以倒流,爱美躲得过这次的危机,能躲得过下次的危机吗?作品中也说小夜子认为带爱美一起去买菜很麻烦。反正一会儿就回来了,之前也曾经多次让爱美短时间独自留在家。能将八岁的孩子独自放在家里一次,就是独自放在家里第二次,只要不出事,就可以独自放在家里无数次。其实,就到底就是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不到位,虽然这样说有点残忍,但是没有要为凶手开脱的意思,只是个人觉得小夜子的确要对爱美的死承担一定的责任。

相信《读后感大全:读沉重的十字架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惠安馆读后感十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