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看吴用有感 > 地图 > 我看吴用有感

我看吴用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看《宫心锁玉》有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看《宫心锁玉》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对你来说,穿越时空的爱恋,是一段没有结尾的爱情,把你仍不变的微笑固定在此。

眼泪挂在腮边,哦,你说我哭了,伪装的笑容挂在脸上,哦你说那不真诚,真正的笑早已消失,但我不想伪装真正的笑容,因为你说那不真实。

不去想,不去想,那瞬间的回忆,永远的定格在那儿,不去想,不去想,我也无力再去想,因为心中的眼泪早已枯干。

当一切的秘密被公开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没有人在乎你的感受,你只能选择悄悄的离开,去过属于你的天地。

失去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挽回,因为那份淡淡的味道早已消失,她笑着说,不是,因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心锁》有感作文550字_初二读后感


内容: 文章讲了一根铁费了很大力量企图去打开一个锁,然而却怎么也打不开,怎么也撬不开这么一个锁!最后,很多年过去了,有一个钥匙,是这个锁的钥匙!钥匙轻轻松松的就把锁给解开了!

好句: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感想:是的,要如果想要说服谁,谁都不想要吃那硬的一套。往往想要说服某个人,必须是先走进对方的世界,做对方的一把心锁,那样才可以做到从心里说服了对方!

是的,要如果想要真正的走进一个人的世界,那么也就只有努力地去了解对方,让自己成为对方的一把心锁,只要对方需要的时候,我们就打开对方的心,让其尽情的倾诉!我们无需要任何的回报,因为我们就是对方的心锁,我们有责任去好好地对待我们所在乎的人,我们所属的人!

是的,很多时候,技巧比力量更加的强大!本文中的铁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么能把锁给打开,然而,锁,却轻轻松松地就解开了!很多时候,蛮力并无法解决事情!更多时候,我们应该在乎的是技巧!用技巧做事情,会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更加轻松地解决问题,会让我们更加地容易!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工,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不要因为目的地而盲目了,而丧失了思考!要理智,讲究技巧,那样才能事半功倍!

读《晚岁锁忆》有感


读《晚岁锁忆》有感

作者:白登懿

冯老师:

您的《昨夜风雨》和《晚岁锁忆》两部回忆录我已拜读,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作为学生的我对老师的身世居然一点都不了解,与我的想象竟然有天壤之别。

我虽不很了解老师的令尊令堂大人,但在老家时也听过上辈的老人们绘声绘色对令尊令堂大人的一些神奇传说。这些传说都是褒奖的传说。从那时起,两位老前辈的光辉形象在我的心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老师您在张家滩中学任教时,具体那一年我已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随我大哥去您家我有幸第一次见到了您的令堂大人。老人家一脸慈爱沧桑,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老人家脸上洋溢着喜气,手捧厚厚的一本书,戴着老花镜正全神贯注地看书。我从老人家慈祥的面容中怎么也和传说中的那个威武的"双枪老太婆"无法联系到一起。那时,我想您的母亲一定出身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是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家闺秀。老师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一定从小就养尊处优、无忧无虑,一定很幸福。那时,说心里话我不仅崇敬老师您的人品、学识,更羡慕您的优越的家庭。

可拜读了您的回忆录后,使我非常震惊,万万想不到老师您一生命运多舛,磨难重重,灾难不断。您回忆录中多处动情的叙述,我都是流着泪在看。其实,咱师生的遭遇相同,在那个阶级斗争步步升级的极"左"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们都是受害者,我们作为子女的受到了株连,同样受到了社会不公的对待。在"血统论"的那个年代,我们被打入社会的另册,成为社会的另类。我们活的没有尊严、没有人格、只剩下一具麻木的躯壳,任人欺辱、任人摆布,能活着就已经不易了。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老师,您在耄耄之年,仍宝刀不老,以超常人的记忆力和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十多万字的回忆录确实不易,不仅使学生敬佩有加也深感汗颜。学生我曾多次想写家父的回忆录,可因资料的匮乏怎么也拿不起我那用贯了却沉甸甸的秃笔。1958年,家父被错划为"右派"后,从兰州发配回到了老家,父亲从不提及自己的过去。我们弟兄年龄尚小,也是第一次接触老家,一切都感新鲜好奇总感落差很大,很不适应。那时,家徒四壁、家贫如洗,生活极其艰难,犹如从天堂掉进人间地狱。再加之"阶级斗争"步步升级,我们这些"黑五类"子女的生活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小,家父背负着"右派分子"这具沉重的十字架全家度日如年。那时,唯一不嫌弃我们这些"黑五类"子女的、并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就是饥饿,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了我们十几个春夏秋冬。至于对家父的过去我们也从未问过。家父在老家20年的屈辱及折磨,使他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1978年,家父的沉冤得以昭雪,被彻底平反的父亲从自以医院为家,在医院住了整整9年,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家父走完了他悲壮、可怜的一生。后来,我们从家父的老战友、老同事那里得知父亲过去点滴感人的故事,可完整的人生无法去写,这也是留给我终生的遗憾。

回忆总是美好的,不管是苦还是甜,就如一张完整的图画是由一块块碎图组合而成的,我们完整的人生同样也是由一块块记忆的碎片拼凑而成的,所有的过去也将永远变成回忆,直到我们的人生终结。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走到最后只剩回忆。老师的回忆是苦涩的,老师所走过的路是一条曲折、坎坷不平、颠沛流离、重重险阻之路。老师所经历的人生是悲惨无奈的人生,虽磨难重重、艰难险阻,但它却使老师的人生更加完美。拥有回忆,人生才能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正如陆游《沈园》中"伤心桥下春波緑,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恍然幽梦。珍藏回忆,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昨夜风雨》粗线条地记录了老师所走过的路及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晚岁锁忆》是对《昨夜风雨》的充实、补充,使其更加完美具体,(以下统称回忆录)。

纵观老师的回忆录,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朴实,表述自然流畅。全书以老师所走过的路为主线,这条主线贯穿全书。老师所经历了的那些事横向展开叙述。如若将这条主线比喻为一条线,那您所经历过的那些事就犹如您所走过路上撒落的那些珍珠,全书纵横结构就象用这条线将这些撒落的珍珠穿了起来那样完美。

通读老师的回忆录,使学生我感受特深,受益匪浅。每个章目(书中未设节)都感人至深,使人心灵震撼,晃如自己身临其境,心情也随着老师的故事变化沉浮,悲喜交加。

老师在回忆录中对祖父的着墨虽少,但,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经常受人欺辱,只守着自己贫穷的家,耕作着自己那几亩薄田,挣扎在贫穷的饥饿线上,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其实,这也是旧中国平民百姓的缩影。

老师在回忆录中虽对父母亲的追忆较多,但,我总觉得这可能只是二位老前辈人生长河中的几束浪花,并非全部。我想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老师您可能一时还未找到,我想总会有挖掘出来的一天,那可能才是老前辈的完整人生。

老师,您的祖父为您的父亲起名"定国",您的二爸"保国",这正合了他弟兄俩的性格。他俩行侠仗义、抱打不平、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大有杀尽世间不平事之鸿志,可报国无门。他俩走出家门"闯社会",竟赤手空拳敢与那些不讲理的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去讲理,最终您的二爸中弹身亡。二爸的去世给您的父亲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七品官",老师说的太对了,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那时,兵荒马乱,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没有说理的地方,只能用拳头去讨公道。

其实,你的父亲冯定国老前辈虽鲁莽,但却是一个铮铮铁骨、有正义感的男子汉。他一生集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愤世嫉俗、积善成德、侠肝义胆、侠骨柔情、高风亮节、好善乐施于一身。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闪光点,如他见义勇为、除暴安良、救济贫民、收养难民、解救被逼迫为娼的良家妇女,解救被逼婚的弱女子……,这些都是他一生中的亮点。

人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冯老前辈所救之人又何止一命呢。

冯老前辈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第二次出走——闯关中。这次闯关中也为他老人家以后的人生埋下了祸根。

冯老前辈闯关中的经历不仅传奇也彻底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在闯关中的途中被国军拉去当兵,后来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负伤后回到了老家先后被任命当过警察局长、五区区长,后又被国民党政府以共产党的嫌疑犯、"通共"罪判为死刑。建国后人民政府又以参加过国军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第二次又判为死刑。两次戏剧性地被判为"死刑"滑稽可笑,真可谓一场人生游戏。

冯老前辈的那段历史虽说早已翻篇了,但,我们不妨再翻开那页陈旧的历史,拂去其历史的尘埃,客观地用历史的眼光再去看、再去分析,可能就会看的更清晰,更公正些。

冯老前辈当兵所在的部队原为冯玉祥统率的军队。1930年5月,冯玉祥联合闫锡山与蒋介石作战失败后(即著名的中原大战),所属军队被国民党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杨虎城任总指挥。(杨虎城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后遭蒋介石迫害致死。)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人民群众抗日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他和东北军联合,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的发动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2002年由中国共产党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p565)。冯老前辈不仅是这次事变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也是冯老前辈非常荣耀的一件大事。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摘自2005年9月4日《甘肃日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战争胜利60周年上的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客观公正,给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冯老前辈所在的第十七路军不仅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支部队也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支生力军。

我看了老师的回忆录后,对冯老前辈的不幸遭遇不仅是同情、更为其鸣不平。"闯关中",冯老前辈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逃命而出走的。至于当兵也不是他的本意,后来虽先后当过区长、警察局长、可他没有做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更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而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保一方平安。

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兵匪到处作乱、祸害老百姓、民不聊生、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样动荡的社会环境、谁能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更何况国民党的兵基本上都是穷苦的老百姓被拉壮丁抓来的。

1950年从12月开始,全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冯老前辈亦被卷入,他虽与当时所打击的"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毫不沾边,更不在当时集中力量打击的"罪大恶极、怙恶不悛、为人民深恶痛绝的反革命分子"的范围之内,却将不是国民党党员的冯老前辈以"国民党死硬分子"判以死刑。后经老百姓集体请愿、才改判为20年徒刑、监外执行、交地方管制。我想事实胜于雄辩,再多的语言、文字、在事实面前都显的苍白无力。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至1949年在地方上当过伪乡长以上的官的,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连长以上的官的,这些人定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可冯老前辈在国军中当连长,继而当区长、警察局长均不在这段时间内却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分子".

1950年6月30日开始,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其中"富农"的划分标准是"一般占有土地,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资本,自已参加劳动,但经常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分。"(《中国共产党全记录》卷-p624)。可冯老前辈从1938年解甲后就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未回老家居住,既没有土地,又没有生产工具,却被定为富农成分。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让你把苦水吞进去,把泪水憋回去,天大的痛苦自己扛,百般的滋味自己尝,难言的心情自己藏。冯老前辈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生活吗?

冯老前辈189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这是一个腐朽没落的清朝末年。他也亲历了国民党统治期间的黑暗社会,这黑暗的社会逼迫 他流亡逃命,他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他盼来了全国解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终于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可太平的日子没有享受多久又跌入深谷。他的一生命运多舛、人生之路曲折、坎坷、悲惨,命运时常捉弄着他。1968年,他走完了自己凄凉、可怜、悲壮的一生。至于冯老前辈一生的功过是非,只有等这段历史冷却、沉淀、凝固后,让后人去评说吧,历史会作出最公正的评判。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其实,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性,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母爱是无私的,这种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老师,在您的回忆录中对母亲的叙述较多,从字里行间饱含着老师您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疼爱。

您的母亲一生饱尝了人间之苦,父母亲先后双亡后成为孤儿,后遇令尊从困境中救出结为夫妻。1938年您父亲身残疾后,您的母亲以自己柔弱的身体支撑起了这风雨飘渺、摇摇欲坠的家。为了养家糊口,她老人家起早贪黑地干着超越生命极限的重体力活。您上学后,她老人家忍饥挨饿,不避寒暑、节衣缩食打工挣钱供儿子上学。老师您参加工作后,她老人家本应享几天清福,可她老人家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又将在您身边的老父亲接走,回到了无立锥之地的老家,靠好心的乡亲们的帮衬才安下了一个极简陋的家。从此,她老人家精心地伺候照料着你的父亲直到仙逝。你的父亲去逝后,老人家的身体也彻底地夸了,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炎等疾病折磨着她老人家。老师您将母亲接到身边后、母亲总算享了清福,她老人家也感到与儿子朝夕相处的幸福。老人家有幸的是在她临终前终于看到了曾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的那顶"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摘掉了,总算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从自找回了做人的尊严。1986年,她老人家无遗憾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老师,您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可在您的心中,她勤劳、善良、淳朴、明理,是天下最了不起的母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但对母亲的爱却是永恒的,她老人家在您心中就是一颗永远不落的星。

回忆是一架老式留声机的一张旧歌片,尘埃沾惹、伤痕布满、它倾诉着支离破碎的人生荒凉,似漫阅着无尽无止的岁月沧桑。其实,美好的时光总是倏然而过,仿佛还没有好好享受,就消逝的无踪无影。人在失意时,在极度困境中,则觉得流年缓慢,秋天与春天的距离是那么遥远。

老师,您的童年、少年时代确实不易,受尽了苦,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事,可以说在苦水中长大的。1957年,自您参加工作以后,命运得到了改变,这期间也就21年时间。这21年在老师的记忆中可能也是特别的漫长,21年中所经历的事,可能也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老师,您参加工作后,一直受到社会的不公对待,"文化大革命"期间还遭到了造反派的绑架和殴打,学生确实一点都不知道。那时,我一直在张家滩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老师,"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是一个坏种退化的年代,是一个人的灵魂扭曲的年代,是一个毁灭爱的年代。那时的人性被扭曲了,全民族都在塑造恨,冤、假、错案是那个年代的"政治产品",所受伤害的人太多太多了,受到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好多开国元勋都被活活折磨致死,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

其实,生命太短、岁月太长、人生如河,苦是转弯。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悲伤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疲惫在路上,欢喜也在路上。红尘俗世、不改悲喜、没有退路。既然岁月给了我们的全过程,命运给了我们生存的机遇,我们就要珍惜、学会用加减法的方式去生活,用减法的方式去怨恨、用加法的方式去感恩。

老师,说心里话,上苍还是公平的,老师您受了那么多的折磨、受了那么多的苦,可上苍赐给了您一位知书达理、善良、贤惠、才貌双全的妻子——白玉兰先生。自1961年您们结为伴侣后,她相夫教子,无论再苦再累,她无怨无悔,与您相濡以沫、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地走过了57个春夏秋冬,这是上苍对您的恩赐,也是您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我与白玉兰先生一块工作虽时间短,仅仅几年,但白玉兰先生的人品及对事业的执着、敬业、我非常崇敬。

回忆录是一份永久的珍藏、传承的家书,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厚重的那座山,是留给后代最珍贵的礼物,是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自己人生之旅的那些事。老师,您所走过的路、所经历的事亦是一本厚重的书,从您的书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您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也让更多的人从您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几许慰藉。

老师,您的回忆录所记录您人生之旅之事感人至深,就是铁人石心也会动容流泪。我更觉得老师您的回忆录就是一部家史,是一部浓缩了的社会史,其资料弥足珍贵、有存史的价值。

老师,您痛苦、不堪回首的这页历史已经翻过,那就让它永远成为历史,再别生活在往事中,忘掉它吧,忘掉一切痛苦,人生路上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愿老师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

好人一生平安,祝愿尊敬的老师及您的夫人白玉兰先生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学生 夢麟

读《玉扣纸》有感


读《玉扣纸》有感

一张玉扣纸

两个大家族

四十年变迁

三百载恩怨

这个标题带给我很多疑惑,是它促使我去买这本书,这本书并没有辜负我的好奇心,它讲述了许多神奇的事情,关于大人孩子们的恩怨,也描绘了无限的风光美景。

故事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一个微凉的秋天,黄鹏刚上二年级,值日完他匆匆赶回家,不料却在路上遇到了杨海的抢劫。

咦?为什么要抢劫呢?我心里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明明都是同学,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姓氏不同?我带着不小的疑惑,继续往下看。

黄鹏回到家,爸爸黄中平对他和他哥哥黄坤讲述了那段尘封的往事,黄杨两家是怎么从和谐到战斗,再后来,两族族长还立下了一个规矩——两姓永世不得通婚,黄杨沟人再也没有合作过,甚至肆意破坏对方的玉扣纸。

原来这就是原因啊!看到这儿,我终于明白了,我很想帮他们解决这种问题,但我一个外来人,是无法解决家族内部的事,真是有心无力,我重重的叹了口气。

我的眼睛离开了那一页,看到一个想改变村里现况的老师来到了黄杨沟小学,教黄鹏的正是那个赵老师,赵老师安排黄鹏和杨燕一起坐,因为一张纸条的传递,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看到这儿,我不禁感叹,赵老师真热心,真是位好老师,黄鹏和杨燕也很好,心很善良,也想的开,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两家的战斗还在继续。

两家为了获得造纸金牌,不停地破坏对方的纸,最后两家都没有得名。

秋去春来,时间流水般逝去,改革的春风吹进黄杨沟,有人要南下打工,族长不让,孩子们就跪下说:族长爷,玉扣纸还得年轻人去传承啊。

我想:这群孩子还真是敢做敢当啊!

因为一名黄家后生要砍竹林,黄家族长气死了;又因为一次洪水,杨家族长也死了。黄鹏和杨燕用这次葬礼,废除族规。

玉扣纸归来,美丽乡村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黄鹏和杨燕也成为族规废除后的第一对夫妻。

故事很精彩,在跌跌撞撞后,结局总算圆满了,玉扣纸也由两家年轻人共同传承了。哪天有空,我一定去看看,那种精致华美的竹草纸,所谓“官边”、“花笺”,比如我们的描红簿,是如何生产制作的。

重读《阿房宫赋》有感


悲剧不能重演

——重读《阿房宫赋》有感

文/杨尚余

《阿房宫赋》是晚唐杜牧所写的一篇赋体散文。作者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这篇经典名文,早已选入中学教材。我上中学时赏读过它;在中学任教时,我带着学生解读过它;如今退休后,再次品读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让我想起了很多,尤其想起了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

1966年10月,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场史有前例的历史悲剧——"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再次重演了。这是一场由几个人策划发动的所谓伟大的政治运动。当时,我们正在读中学,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我们全校师生均成了"红卫兵".我们组成队伍,戴上红袖章,手拿木棍,与公社、大队组成的破四旧,立四新小分队汇合在一起,奔赴各村各户、庵堂寺庙,高喊着"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去打、砸、搬或是限期群众将凡属"四旧"的东西统统自动上交到公社去,如有抗命不交者,后果自负。红卫兵所到之处,远远就见到老百姓在东奔西突,东收西藏。有的群众家的碗碟上有古人头像与万字图案的也被砸烂,造成吃饭无碗。房梁上、门窗上、墙上、门头上有木、砖、石雕的四旧图案的,顿时就有人上去用斧凿、锯、挖。打砸后,扬长而去,还丢下一堆狠话:"未挖净的,自己去挖。"属轻软的四旧物品顺手带走。真可谓明火执仗,入室抢夺,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从老百姓的神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敢怒而不敢言啊!

十月底的一天,公社召开了一次万人庆功大会。会场选在街道附近的一片有几十亩面积的稻茬田里,用八仙桌搭起的主席台设在广场中央,广场的前面摆着尽是收缴来的所谓的四旧陈列品。有:古书籍、族谱、古玩、字画、古瓷器、木、砖、石刻、金银首饰、牌匾和被锯掉头颅的菩萨、牛鬼蛇神头像等等,包罗万象。既美不胜收,也滑稽可笑。看得人眼花缭乱。广场四周红旗招展,红卫兵们臂戴袖章,手持木棍,列阵主席台正前方。全场口号声此起彼伏,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会议照例是:领导讲话;红卫兵代表发言表决心。内容大意是:宣读收缴、砸烂清单,张扬丰功伟绩。接下来是大会主持人要求全体与会人员举起拳头,高呼口号:誓死砸烂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喊声震天。青少年们心情激动,热血沸腾;中老年群众是言不由衷,喊得头痛心痛。

大会的最后一项是:领导点火——焚烧埋葬旧世界。顷刻间,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几千年的文明积累,顿时灰飞烟灭。余火一直延续到年底。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慨叹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几千年后再次重演。此刻,我仿佛看到的是圆明园的死灰正在复燃。此种磷火一旦蔓延全国,将是多么可怕啊!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没有破旧人,也没有"坑儒".假如要是延伸到破旧人的话,那就是与先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自然传承的。历史的车轮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我们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继承,顺其自然,让其源远流长。

唐魏征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悲的是:历史的悲剧反复重演。至今世界上还在不断地重演。那些狂人、强盗、恐怖分子、导演、主演、唱和者,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那里的悲剧正在重演;那里的古文明正遭狂人的砸毁,强盗的掠夺。安理会、联合国、世界警察——美国,何能、何为?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当今世界多地仍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争抢遗址,名人名胜典故的发源地,不惜耗巨资复古再造世界遗产,旅游胜地。反之,也有的在继续拆毁名胜古迹,新建楼堂馆所。殊不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若干年后,狂人再生,或拆迁;或焚毁。悲剧还会重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也。

杜牧告诫后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什么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历史的悲剧何时能杜绝重演?先秦的诸子百家早有争论,并付诸于仁政与法制的实践。继后的有志者也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变法与改革的实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只不过后人丢之,忘之。西方的所谓现代文明,也高唱着"文明、法制、人权"的调子,但却总是贼喊捉贼。翻开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侵略掠夺的历史!历史的悲剧还在继续重演。若干年后,会不会重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重读《阿房宫赋》有感

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感。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遥想它曾有过的繁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哀歌。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杜牧那个时代,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作结: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John Dryden)这样的诗句:

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Thomas Gray)也写道:

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而要呵护繁荣,一定要有一切为民的基本态度,始可能固运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讳的则是好大喜功,穷极奢靡,通常这都是泰极否来的主因。

而在人类史上,古代由于王权浩荡,几乎重要的时代都会出现"建筑物主义"价值。统治者为了证明他的能力,都喜欢在他的任上大兴土木,动员民工,致力于文献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谓"文献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权时代和以君为神的皇权时代,动员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庙、陵寝、宫殿和园囿,在上古和中古时代,每个古老的文明都盛行这种劳民伤财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驰道、港口、运河及城墙,这种文献式建筑就像历史中的一篇华丽文章。华丽的代价是国穷民弱,注定了废墟的下场。

因此看着人类的许多废墟,它除了令人发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引以为鉴。这些废墟是一个个令人伤感的活见证。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嘱世人,不要像它一样,走到废墟的苍凉之路。

正是因为如此,前几年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时,我也写过文章,不以为然。圆明园既然已烧毁了,我们就应记得它持废墟的状态,使它成为民族耻辱的永恒纪念物。在耻辱上面重建繁华或者遮盖掉耻辱的伤痛,它只会膨胀出我们的自大,有自大就会有新废墟产生。

因此,当我听说西安打算斥资人民币380亿在古代阿房宫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宫时,我觉得那真的是一个超级馊主意。今天的中国百务待举,有太多的正事等着去办,却要去废墟之上去重建奢华。出这个主意的人一定没有读过《阿房宫赋》。杜牧当年就已写过,为政者要恤民务实,不可虚耗资源,追求奢华!

《南风窗》2014年第3期(2014年1月30日出版),作者:南方朔 台湾政论家

读《阿房宫赋》知骄奢淫逸之害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和散文家,其文学主张是"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比较正确地认识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唐朝是个诗歌盛世,最为著名的诗人是"大李杜",即李白和杜甫;很著名的诗人是"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由此可见杜牧诗名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杜牧擅长于七言绝句,诗作画面优美、语言清丽,情韵绵长、风格悠扬,艺术上别具特色。春花秋月、春雨秋叶,是诗人们十分喜欢的意象,杜牧就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一首是描写春天,带着淡淡的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首是描写秋天,勾画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散文也很有名,代表作是《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晚唐统治者发出警告,既体现了作者出众的政治才华,又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无论讽喻特色,还是写作技巧,《阿房宫赋》都不愧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古典文学作品。后人评价"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有人给予"诗人之赋"的美誉。汉朝辞赋大家扬雄认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意思是,诗人写的赋不仅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而辞人写的赋,不过是徒具外表的华丽而已。显然,《阿房宫赋》思想艺术俱佳,全文五百一十三字,分为四个自然段。前两段是描写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后两段是议论秦王朝的灭亡教训,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夸张而不淫靡,议论而不干枯。第一段浓墨重笔描写阿房宫的气势,尤其开篇四句,写阿房宫之由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气势雄健、含义无穷,音节紧凑、撼动人心。其中前两句,只有六个字就写出六国相继灭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后两句是写兴建营造阿房宫的浩大声势,一"兀"一"出"对比鲜明,用意极深,暗示砍光了秦陇一带的树木和四川的树木,才建造了阿房宫。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第二段是着力描写阿房宫宫女的美丽和珍宝的繁多,指明这些宫女和珍宝是从六国来的,揭露秦王朝的荒淫靡费。写宫女,既夸张地写她们的美丽和化妆的讲究,又写出这些宫女的悲惨命运,其中"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即有的宫女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中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更谈不上宠幸了。写珍宝,既言其贵重和六国收藏之不易,又言秦王朝挥金如土,不知珍重和爱惜。第三段用"嗟乎"一词转折,由前两段夸张描写转为后两段正面议论,揭示文章的主旨。在议论中,作者对秦王朝的残暴奢靡,满怀悲愤之意;对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充满同情之心。第四段是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骄奢淫逸、民不堪命,才被起而"族"之,目的是警告晚唐统治者。

品读《阿房宫赋》,不能不佩服文章的语言美和艺术美,不能不佩服杜牧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字驾驭能力。首先表现为繁简适当,恰到好处。文章繁处,不惜笔墨描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读来非但不觉冗长,反而觉得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简处,则是惜墨如金,只用六个字概括秦灭六国的历史,读来不仅没有淡乎寡味、瘦硬枯燥的感觉,反而能获得言约意丰、尽得风流的意象。其次表现为比喻新奇,夸张大胆。比喻和夸张,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形象、勾人心魄的重要修辞手法。文章以拟人的手法比喻阿房宫亭台楼阁的形状,即"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其中腰、牙、心、角都是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用来描写亭台楼阁,生动逼真、情趣盎然。文章的夸张更是大胆而奇崛,如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则说"覆压三百余里";绘阿房宫之高,则云"隔离天日".再次表现为骈散交织,韵白兼行。《阿房宫赋》既状物叙事、抒情言志,又重视音韵节奏、辞章优美。总体分析,铺叙、描绘以骈偶句为主,议论、抒情以散文句居多,用韵不拘骈散,而是随意造词、因词就韵。具体而言,第一、二段错落有致地运用骈偶句和散文句;第三段则是散文句中间插骈偶句;第四段都是散文句。全文语言风格看似骈散杂用,实则和谐协调,令人感到新鲜和耐读。最后表现为用语凝练,珠圆玉润。《阿房宫赋》多用叠字、双声和叠韵来描摹事物,叠字如"溶溶"、"盘盘",双声如"檐牙"、"蜂房",叠韵如"独夫"、"戍卒",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悠扬动听,而是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同时,注意声调平仄的搭配,如"各抱地势"是四个仄声连用,继之为"钩心斗角",则转为"平平仄仄";又如"歌台暖响"是"平平仄仄",继之为"春光融融",则转为四个平声。这种四连平、四连仄的用法是极其大胆的,从效果上看,音调变得抑扬顿挫,节奏更加流畅明快。

《阿房宫赋》直接抨击了秦王朝的骄奢淫逸。《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对照《阿房宫赋》的描写,历史事实与文学描写有着很大差别,其中一个差别是秦始皇修阿房宫的原因主要是咸阳人口不断增加,原有的宫殿不能满足扩张需要,而杜牧却将兴建阿房宫归因于"秦爱纷奢".第二个差别是秦始皇只建了阿房宫前殿,并没有完成全部工程。即使完工,也不像杜牧所说的有"覆压三百余里"的规模。后来的考古发现,秦王朝并没有建成阿房宫,仅完成地基而已。第三个差别是秦始皇修建阿房宫只有两年时间就去世了,这与杜牧所说的宫女"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差距甚大。指明以上差别,并不是想掩饰秦王朝的骄奢淫逸,而是想说明《阿房宫赋》是文艺作品,想象和夸张势在必然,我们不能据之考证阿房宫的规模,进而线性地评论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但是,《阿房宫赋》批判秦王朝的纸醉金迷、腐败堕落,却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文章写阿房宫的高大气派,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咸阳是指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川指渭水,发源于甘肃省境内,樊川为渭水支流灞水。这是概述阿房宫的全貌,具体描写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和气魄,让人想象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幅员之广大。写阿房宫建筑之堂皇,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从而对亭台楼阁极尽描绘之能事,把楼阁之众、走廊之曲、檐牙之奇写得精妙如画。写阿房宫中人的梦幻感觉,是"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意思是,盘旋而上,曲折而下,天井像蜂房排布,瓦沟如旋涡相绕,层层叠叠矗立而起,真不知有几千万处院落。长桥飞渡水面,天上万里无云,为何有蛟龙横卧?复道高架空中,并非雨后放晴,怎么会有彩虹辉映?身在宫中,只觉此高彼低;扑朔迷离,不辨东南西北。写阿房宫的歌舞升平和醉生梦死,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意思是,台上歌声悠扬,歌喉吐暖,温暖如春光融融;殿中舞袖舒展,徐徐生风,清凉似风雨凄凄。在一天的时间内和一个宫殿里,竟然有不同的气候冷暖。虽然文学想象不能代替真实历史,但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却是不争的史实。还是《史记》记载:"隐宫徒刑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当时,全国人口只有两千万,动用七十万人修建阿房宫,如此巨大工程,如此浩繁靡贵,必然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政治压力。《史记》就不止一次提道:"天下苦秦久矣,此其一端。"

《阿房宫赋》间接抨击了六国和晚唐王朝的骄奢淫逸。杜牧在文章中既写秦国又写六国,主批秦王朝,次批六国统治者。文章写阿房宫美人之多,因为这些美人是从六国掠夺来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意思是,六国帝王之妻妾及其宫女和王子皇孙,告别故宫楼阁,乘车来到秦国。早晨献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宫人。那么,这些美人在阿房宫怎样生活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一连用六个"也"字状写这些美人的奢华生活,即美女洗漱倒掉的残脂剩粉,使渭河水面泛起层层油腻,焚烧的椒兰香料,使骊山山坡烟雾弥漫。其实,这既是在批判秦王朝的奢靡,也是在批判六国的奢靡,秦王朝奢靡不过是六国奢靡的继续和延伸。同时,文章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因为这些珍宝也是从六国掠夺来的,而六国的珍宝是经过多少代、多少人,从老百姓手中掠夺得到的,即"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这些珍宝到了秦国之后,秦人并不珍惜,"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意思是,宝鼎被视为铁锅,美玉被当作石头,黄金被看成土块,珍珠被认为砂砾,随意丢弃,遍地可见。秦人见此情景,并不觉得可惜。《阿房宫赋》批判秦人对待珍宝的态度,实则也是批判六国对待珍宝的态度。六国统治者与秦王朝一样,都是挥金如土,弃之如敝屣。应当指出,杜牧写《阿房宫赋》,主要目的是警示晚唐统治者,拿他自己的话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宝历就是杜牧其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因而文章明批秦王朝,暗批晚唐王朝。史料记载,李湛十六岁即位,昏聩失德,荒淫无耻,不可一世,既"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殿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李湛在位不到一年就病亡了,继任者文宗清算时,就将"内庭宫人非职掌者放三千人",还废了"教坊乐官、翰林待诏、伎术官并总监诸色职掌内冗员者共一千二百七十人".这说明晚唐统治者的荒唐行为绝不比秦王朝逊色。杜牧年轻时就怀抱"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志向;《阿房宫赋》运用委婉的言辞表达作者观点和题旨,对晚唐统治者进行暗示、告勉和劝诫,以期能够幡然醒悟、重新振作。文章所写秦王朝的宫殿、美女、珍宝,字字句句实则锋芒所指是晚唐统治者。当然,杜牧的批判不是希望唐王朝的覆灭,而是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重振大唐盛世。而史实恰恰与杜牧的愿望相反,在他死后数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大唐王朝就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倒塌。

《阿房宫赋》指明了骄奢淫逸必然亡国的道理。杜牧在前两自然段中极力铺陈描绘阿房宫之雄伟、宫女之奢华、珍宝之繁荣,其实是为第三、四自然段的正面议论造势和作铺垫,目的是说明骄奢淫逸必然亡国的道理,给封建统治者敲响警钟。《古文观止》在编选《阿房宫赋》时评论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隋广指隋炀帝杨广,叔宝指魏晋南北朝陈后主。这是很有道理和见地的。围绕骄奢淫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全面议论了秦王朝的灭亡过程。首先批评秦王朝统治者不懂民心、不知节俭,掠夺财物时是锱铢必较,使用财物时是挥霍无度,"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其次用比喻手法,评论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劳民伤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意思是,修建阿房宫的结果是,使支撑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使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妇女还多;使闪亮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多;使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上下的线缕还多;使纵横交错的栏杆,比全国土地上的城郭还多;使嘈杂的乐器声音,比市场上嘈杂的人声还乱。再次是指出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心背离,揭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的尖锐矛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最后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用了三个典故,概括了秦国的灭亡和阿房宫被毁。一是戍卒出身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动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二是刘邦率兵首先攻入函谷关,使秦王朝灭亡;三是楚人项羽领兵来到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围绕骄奢淫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对六国和秦王朝的灭亡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文章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不能爱护体恤人民,挥霍无度、骄横敛怨。否则,六国可以抗秦而不致以灭亡,秦可传位于万世而不致以二世而亡。"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围绕骄奢淫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直抒胸臆、情绪激愤,警示晚唐统治者以及后来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亡国的教训,秦人是来不及为自己哀痛了,后人可以为秦人哀痛;后人如果仅仅哀痛却不引以为鉴,那也会使后人的后人再来哀痛后人呀。《阿房宫赋》这最后一段话,诚如子规啼血,一叫一回肠欲断,谁能不为杜牧的忠诚之心感动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中国二十四个封建王朝,由于骄奢淫逸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一般而言,封建王朝都经历了由盛入衰的历程,其转折点就是骄奢淫逸。开国者环境艰辛,尚能做到节俭,与民休养生息;继任者则是条件优渥,容易不惜民力、恣意挥霍,逐步走上亡国之路。因此,《阿房宫赋》以讽喻手法,极尽比喻和夸张,启示执政者要崇尚节俭、反对奢侈,顺应民心、珍惜民力。因为骄奢淫逸,必然搜刮民脂民膏。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公权力、公共机关是不创造财富的,其收入和消耗只能由纳税人承担和老百姓付费。执政者挥霍越多,老百姓负担越重。一旦老百姓不堪其负,忍无可忍,就会揭竿而起,执政者就会丧失民心,国家就会风雨飘摇。因为骄奢淫逸,必然加剧贫富分化。即如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所言:"奢侈与财富不均永远成正比。一个国家里,财富分配如果均匀,就不会有奢侈。"骄奢淫逸与生活贫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些人骄奢淫逸,另一些人肯定是生计无着、艰难度日。这不仅损害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裂痕,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为骄奢淫逸,必然败坏社会风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执政者对于社会风气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如果骄奢淫逸,就会使社会物欲横流,民德趋薄,败坏风气;如果节俭朴素,社会风气就会淳朴清正,民心就会平和顺畅,国家就会长治久安。长治久安,这不正是执政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吗?!杜牧作《阿房宫赋》,执政者鉴之鉴之。

读《村长父亲文忠玉》有感


读《村长父亲文忠玉》有感

今天,抽几个小时,再完整地拜读了二爷的纪实文学《村长父亲文忠玉》。

对令堂的戎马大半辈子,表示深深的敬佩与仰慕,老人身上那种高风亮节的品质,乞今,我们确实未曾超越。哪怕于病魔前,依然忘我执着自己的正义操守。至少,我做不到。

回顾自己,我也是村干后代。父亲当村安保主任近二十年,找他调解纠纷的人每曰几潮,目睹父亲的刚直的处事风格,必有一方为之动容又得罪人了。

所以,我们是不是干部的村官后代,直接地承担起父辈在秋后所受的抨击与谩待,事在难免。

但,只要无过,无错,哪怕天空被一方势力笼罩,终会有明亮的那一天。

我们互不相识,天各一方,但,世间最遥远的是距离,最近的应该是心灵。我从文字里读出你的耿直和率真,对事实不修饰,对过往不回避,难得的一道亮点,很可贵;然,发现没,世间越是明白的东西老被人为的弄混,如一塘清水总有人搅一棍子,让世道扑朔迷离,逼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活,这就是世相,总有言不由衷的主,硬逼着人妥协,于是,我们学会了接纳,学会无常中踽踽独行,而他们可曾明白那表相的妥协里蕴藏多少坚定的不放弃。

不过,古人将儒家思想倡导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理念来遵循世间不解的疑惑,应该有它的道理,大家都是敏锐的人,不用再细推敲。

这里,我只凭一己的薄浅认知,解惑这个方和圆,我们都知道,方是局限或理解为底线,圆是个没棱角的触之即滑、扶之不稳的难以掌控的物状,它在不触犯局限或底线的状态下对任何棘手的事处置得游刃有余,而不受损失,浅意识里,它能制造不跨越雷池半步甚至温驯的假象,让对方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更不伤害自己的最后一张底牌后路。

所以,那张方块里的内切圆才是当下的我们所践行的对现状的处置方式及态度。

父辈,我们永远学不会,那就力争超越。

诸多文字叠垒出人生沧桑,世事无常,感同身受,再次给自己负重前行,因为我们还年轻,扛得起。理性走下去。

读《香玉剧社号》有感


学了《香玉剧社号》这篇课文,我了解到常香玉不仅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人,我被常香玉的爱国义举震撼了。

捐献一架飞机,谈何容易!当时一架飞机需要十五亿元,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何况是通过义演来进行,如果是场场爆满,都需要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二百场。更何况还有三个不满十岁的孩子需要照顾,母子连心啊!谁能做得到?是她常香玉。舍小家,顾大家,日夜兼程奔赴全国各地,坚持义演。为了节省开支,她还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睡地铺,从不搞半点特殊。每场演出,常香玉都一丝不苟,扮相、表演都十分精彩传神。经过不懈地努力,最后,她如愿以偿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战斗机,并以香玉剧社号命名。

现在,香玉剧社号静静地躺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里,仿佛在向世人诉说那段艰苦的时光,倾诉那段光荣的历史!我多么想去摸一摸、看一看,去体会常香玉用她艰苦的努力,凝集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的香玉剧社号啊!

常香玉,您的爱国之情让我们感动!我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香玉剧社号》有感作文


当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全体演职员到各地演出,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赚钱?不,只是为了买一架战斗机,捐献给祖国。

当常香玉听到我军某高地遭受美军丧心病狂的袭击,悲愤难眠,毫不犹豫地拿出多年的积蓄和卖掉自己的房子和剧社仅有的一辆大卡车,虽然经济上遇到了困难,但都被常香玉一一克服了,包括自己不满十岁的孩子送到了保育院,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当来到各地表演时,路途遥远,但常香玉都克服了,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睡地铺,从不搞点儿特殊。

当别人劝她别捐飞机,就捐坦克或几门大炮好了,可常香玉不仅明确反对,还耐心地说服了他。

最后,各地观众都热烈欢迎他们和支持他们,观众们出票几倍或几十倍来去支持他们的义举,一位华侨捐献了一块金表,金表拿去拍卖,他们买了又捐,捐了又买,反复多次,钱已经超过飞机的价钱了。然后就把钱寄到了抗美援朝总会那里,题名为“香玉剧社号”

常香玉的爱国情怀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和让人感动,我们的国家就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热情!

读《母爱就是那把锁》有感 (550字)


前几天,我读了《母爱就是那把锁》这篇文章,内容让我深受感动。

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因为穷,他很早就辍学离开了家。几年后,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某天清晨醒来,他忽的看见了挂在墙上的那把钥匙。那把钥匙是当年他临走前,母亲交给他的。

孩子,要记得回家啊!当读到这一句时,我沉默了这是多么浓厚的爱意啊!如山的伟大,如山的崇高,如山的厚重,如山的深沉,如山的

接下来,文章还写了他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当他把钥匙插进锁孔里,只听咯吱一声门开了。他看见房子的摆设一如既往,没有丝毫改变。就连他小学时候用过的课本都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桌上,没有一丝灰尘,显然是很认真的仔仔细细的擦过一遍了的。顿时,他热泪盈眶。

文章读完这后,我竟发现自己的眼睛早已湿润,留下了丝丝泪水。

对于一个游子来说,母爱就是他外出多年家门上那把锈迹斑斑但从未更换过的那把锁。不管他以什么时间回来,以哪种方式,什么身份回来,都可以用最熟悉的方式开启它。

我都然想起了孟郊写的《游子吟》。诗中作者的母亲不也是爱子心切么?在儿子临走前,把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生怕儿子晚回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想,我们都因该背下这首诗。

最后,我只想真挚地对自己的妈妈说一句:您辛苦了,还对全世界的妈妈说一句:您们幸苦了!

五年级:何静

客家米酒常香——读《玉扣纸》有感


客家米酒常香读《玉扣纸》有感

文/袁思涵

在宁汀县里,有一座村庄,叫黄杨沟村,村里盛产毛竹,黄杨两族就用毛竹来造纸。他们造的这种纸厚薄均匀,柔软平滑,不易虫蛀、不易腐烂,吸水不渍,色泽如玉,故名玉扣纸。

夜灯下,合上《玉扣纸》这本书,一个个淳朴善良的身影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们用自己的纯真打动了彼此。那两位备受敬重的族长为了守护黄杨沟这个美丽的村庄相继去世了,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天堂,守护黄杨两族,守护黄杨沟,守护玉扣纸。

酿米酒,是我们龙岩客家的习俗。在老家,吃饭时奶奶都会小心地拿出她自己酿的客家米酒,每每这个时候爸爸会迫不急待地抿上一口,然后就一脸陶醉享受的表情,那感觉就像离家的孩子回到妈妈的怀抱一样。我们的客家米酒味道甘甜,爷爷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喝上几口,所以爷爷现在快要七十岁的人了,身体健康,红光满面。每次家里来了客人,都是用奶奶自己酿的米酒来招待他们,有的客人回家的时候还要装上几瓶回家喝,他们说回去了就喝不上这么甘醇、纯粹的纯粮食酿造的好酒了。

回老家,奶奶还会往车上塞了几瓶米酒。回石狮后,妈妈把它装在坛子里密封好,不舍得让爸爸喝掉,等要做红烧肉或者米酒蒸鸡的时候,才舍得拿出来放一些米酒在里面,这也是妈妈做一手好菜的秘方。

今年中秋,爸爸妈妈又带着我和妹妹回龙岩。吃饭的时候,突然听奶奶说:你们都在外面工作,就留下爷爷和奶奶两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以后谁来酿米酒呢?听到这句话的刹那间,我怔住了,猛然想起《玉扣纸》里的小黄鹏说的话:族长爷爷,你就让我爸爸去打工吧,您放心,有我在,玉扣纸不会绝,一定不会绝。十一岁的小黄鹏都能把玉扣纸传承下去,我也要像小黄鹏学习。

吃完午饭,奶奶又开始做米酒,我循着酒香来到的酿酒房,看到奶奶正一个人坐在板凳上搅拌酒曲,我悄悄地搬了一把凳子过去坐在奶奶旁边,询问奶奶米酒该怎么做,做米酒时该注意什么?我把这些都一一记在一个小本上,对奶奶说:奶奶,有我在,就有人做米酒给你们喝,我会把您对我们的爱传承下去!奶奶听了,摸着我的头说:好,我们的思涵长大了,懂事了!

黄鹏小小年纪就决心要做玉扣纸,每天都在做笔记,虽然现在很多东西都被机械代替了,但我相信,有我们在,很多传统工艺还是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像我们的客家米酒,永远醇香。

点点滴滴——读《漱玉词》有感


雨后初晴,偶得李清照之杰作《漱玉词》,读后感慨系之,一幕幕的爱恨离愁,一阕阕云烟往事,千万个片断在脑海闪过。顷间心痒难耐,遂下笔,一舒心中感伤。

――题记

一、生平

《老残游记》有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古今第一女子就诞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柳絮泉畔。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词人。生卒难考,推测生于1804年,卒于1151年。其诗、词、文、赋皆有成就,以词最为擅长着名。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用语精炼格调清新,写景抒情真切感人。惜作品大多散佚,流世之作不过数十首,皆属上乘之作,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压倒众多须眉的崇高地位。

二、婚姻

易安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饱览百家经典。而后嫁与考古学家赵明诚,正值二八妙龄。夫妻二人皆博学之士,意趣相投,一见倾心,感情甚笃。由于明诚的鼓励,婚后生活美满,前期的作品大多围绕自己的婚姻生活,起居趣事。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写出了两人同游时美好的时光。

《易安居士事辑》里有一段文字:易安性强记,每饭罢,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页,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引而起。这是他们别有风味的闺房之乐。

他们是知己也是情人。古有高山流水之作以表友谊深厚之意,也有鹣鲽情深以示夫妻相爱之深。人生得一知己而无憾。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人说小别胜新婚。明诚与易安二人的感情浓得似墨,怎么化也化不开。婚后小别,两地相思,已经令她难以入眠了。上引之二篇,就是这段时期写的。一种风流潇洒的韵度,洋溢在笔墨之间;飞扬的文采写出旖旎的年华和炽热的情感。

三、惊变

靖康之变是易安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在经过元v党变、靖康之变,先是父亲被贬,家道中落,而后是金兵入侵、山河沦陷,接着是流亡建康、明诚病故。噩耗连连,瘦小的她,坚持了这么久,终于病倒了。

病间她作了《摊破浣溪沙》一词。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字里行间,又透着多少分无奈、多少分思念、多少分怨恨?那张愁容那份薄凉,又有谁看得清听得懂?从此,易安抱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只身飘泊于江浙间,过着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生活。

后期的作品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词风一转,开始关心时事政局,讽刺朝中权贵,了解百姓疾苦。她把这一切的情感都反映在词上。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憾刘昆!又如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坯土!这些词句不仅抒发了个人身世的哀苦,亦道出了对时事的悲愤!

四、晚年

她的晚年是悲清孤寂的。在动荡间沉浮了多年,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然而这些还不够!因对时局的不平她差点下狱;因风芒过露而遭人妒忌,竟污蔑她在暮年改嫁!

这些这些,她都不想再说什么,再辩什么了。慢慢地,茫茫人海中消失了她孤弱的身影。是妥协?不,这不是她的风格!她渐渐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慢慢地淡出,淡出。在满口酸楚中,她尝到了苦中作乐的欣悦;在累累伤痕里,她看到了生命永恒的姿态。

五、感慨

易安的一生,围绕着政治时局而起起落落,跌跌宕宕,历尽了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能创造出辉煌?没有世事的洗炼,哪有今天的精华?

她曾说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豪言壮语;她亦念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凉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样的悲寂柔情。她,是一个女人,她,也是一位词人。她创作出千古传诵的佳作,而她的人生更是一首绝唱,流芳百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昨日的黄花已凋零,昔日的往事成追忆。而她的身影,历经风霜洗炼过的淡笑,她的眼神,藏着无限的心事。透过她的词,向我们缓缓述叙着,她那跌宕无数的传奇人生。

古琴韵书——品《汉宫秋月》有感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晚秋的夜,凉如水。天上的银河清幽冷寂。一声声古韵琴调,荡漾着缥缈的烟雾。

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激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的婉转,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雄壮震荡着那罗帐昏烛下的清秀面颊上,停留千年的清泪。

当花瓣如旋转飞舞的雨蝶纷纷飘在冷寂的庭院,她在悠扬的琴声而为止的旋律里,望着最后一片带着雨珠的蝶儿轻悠悠地飘落,那颗玻璃般的心,凉了,像秋夜的空气一样。她用那纤纤玉手拾起这逝去的蝶体,怜爱地望着这美丽的遗体,她将它偷偷夹在她父皇的书卷里,希望父皇有一天能见到它,能明白深宫里女儿的用意,她将她失落的泪,幽怨的琴声,如玻璃般剔透脆弱的心,一齐倾吐。她眼角中闪着泪花,那是希望,那是喜悦。

然而,那蝶儿却一去不返,在那声声古韵琴调里,在页页古韵的书卷里,无声无息地,默默地,掩埋在千年的寂寞里

辗转千年,在声声古韵里,那缥缈的烟雾里,氤氲的泪花里,分明有一道,划过天空的,七彩泪痕

喜欢《看《宫心锁玉》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看吴用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