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初中作文 > 地图 > 读后感初中作文

读后感初中作文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初中读后感作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初中读后感作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我曾经因为一时的冲动买了这本书,然后像对待大多数我买的书一样将之束之高阁。然后某一天心血来潮,像十几年后第一次与“教练”重逢的米奇一样充满了浮躁和不安,随便翻了这本书作者写的序和余秋雨先生写的序,不曾觉得有什么价值,因为浮躁的心让我无法平静下来,只好用很忙的借口放下这本书。 直到一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拿起这本书,竟然发现即使是在当初烦躁的心理状况下看了两篇序,仍然对莫里老人与米奇的一段对话印象深刻: 莫里老人对不停捶着自己后背帮助自己顺利呼吸的米奇说:“我知道你早就想打我了。” 米奇回答:“你知道就好。” 这是一个将死的老人与自己学生的一段对话,到死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幽默和乐观,不带一丝做作。 也许是有了时间,就让我给一年前的错过留点儿面子吧,我的心变得比较平静,我开始能够捧着这本书,我却不舍得放下她了,她仿佛有生命一样,吸引着我。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每句话我都有感触,每句话我都想画下来,每句话我都想在边上发表自己的感慨。 我觉得我就像十几年后再次出现在莫里老人面前的米奇,追求车子、房子、镜子等物质享受,即使自己的待遇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自己的设想,但是仍然觉得自己无法停下来,想对每个人抱怨自己很忙,却还是不停的朝前冲,从来没有要改变这种生活现状的想法。所以边读,我边不安,我很想像米奇一样:拍自己的大腿。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我和米奇一样的想法,认为一个将死的人还那么关心时事,让人无法理解,即使我们这些活在壮年的人也并没有多么的关心时事,我们太忙了,自己的事情都关心不了,如何关心别人的事情呢。 可是莫里老人不仅在关心着时事,他会为半个地球之外毫不相干的无辜受难的人流下同情的眼泪。他因疾病而痛苦,可是他只有在早晨起床的那个时刻有些微的难过,他每天都在想的是那些比他更要痛苦的人,他同情他们。 一个人将死的老人都能做到这样有爱心,我们呢?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现实和理性,而老人理直气壮的告诉米奇和所有有这种想法的人:爱才是最理性的。 我们怎能不汗颜。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自怜连带着抱怨,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在做的事情,有的人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自怨自艾。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自怜,一直持续到晚上,觉得自己不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觉得领导对自己有偏见,觉得同事排挤自己的,觉得自己总是最痛苦的。 莫里老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失去跳舞的能力,失去行走的能力,失去吃饭的能力,甚至失去上厕所的能力,连头部转动都要靠别人,最让他难堪的是连擦屁股都要别人代劳。 他是最有理由自怜的人,他是一个如此善良而有爱心的老人和学者,上帝待他应该是最不公平的,理所当然的,他也有抱怨,只是在早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小会儿,但是很快就过去了,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自怜,因为他有很多幸福的事情要做,他还有能力倾听,还有能力接待来访的人。
他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有时间跟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说再见。

看到这里,我和米奇一样反应:莫里都能这样,而我们呢?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从这段文字里,我没有读到莫里老人的遗憾,我读到了我们这些人的遗憾。我们一直在自私的追求的那些东西,莫里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埋头不断的工作、工作的时候,你得到了你所想要的一切物质享受的时候,你会想米奇一样稳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 这难道还不是遗憾吗?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这几乎是人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尤其是很多智慧的老人,他们说我并不害怕死亡。可是莫里老人没有这么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他一再重复的一句话:“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谈论死亡的时候,我却从莫里老人的话语中读到了这两个字:“珍惜。” 莫里老人不是让人去了解有几种死法,哪种死法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死。他是要告诉还在肆意挥霍自己的时间、青春和健康的人,要知道人活着的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一分一秒,即使是与亲人之间的一个小小的亲密接触。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自以为该做的事情,必要的物质追求是应该的,但是更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你在死亡之前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不需要那么多物质。 坦然的接受自己会死亡的事实,享受自己活着的时光,这就是莫里老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他没有将焦点放在死亡上,而是放在了死亡之前宝贵的活着的岁月上。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对于这个领域,我其实真的不知道要如何来写自己的体会,我不得不承认,我和米奇的感觉是一样的,虽然我并没有遇到亲人的拒绝关怀,但是我又和米奇是有差别的,因为我表达对亲人的关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钱。因为我成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像莫里小时候一样,我不想我的父母和兄长再次体会到那种感觉,我没有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甚至不如米奇,至少他试着努力走进生病的弟弟的内心世界,去关心他,虽然他遇到挫折以后有所怨恨和生气,虽然他拼命工作,远离家庭,但是至少他努力过,我好像就没有努力过。 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是我潜意识里认为我自己是家里最辛苦的,牺牲最大的,除了我的父母。我觉得他们应该理解我,应该都让着我,包括我的父母。 “守护”,莫里用这个概念来诠释家庭,他的家庭概念不光包括他的妻子和儿子,还有他的祖母、父母和兄弟,他对他们都有同样炙热的感情,他教育儿子热情的对亲人表现出自己的关怀。 他说:谁都会离开你,尤其是你生病脆弱的时候,但是家人不会。当我在抱怨我生活辛苦的时候,牺牲大的时候,我却没有意识到父母和兄长为我付出的那些守护、关心和对我坏脾气的忍让,这些事别人不能给你的,只有你的家人能给你,而这些却是无价的。 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时代在飞速的前进,我们有个电视,有个电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坐在家里去解决,于是出现了所谓“宅男宅女”、“山顶洞人”这样的称呼。 人们躲在自己虚幻的世界中,躲避所有的感情,不敢表达出自己所有的感情,尽管自己真的非常需要。 对同事表达友好,怕被勾心斗角和闲言碎语淹没;对领导表达关心,怕被同事说自己拍马屁;想对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恋,怕被对方拒绝,怕丢面子;想告诉别人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怕被别人笑话不正常,生活质量不高;遇到难过的事情时,想痛哭来发泄,怕别人说自己不够坚强…… 这是几乎每个活着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孤独、恐惧、痛苦、伤心都会降临,却努力抵御、逃避,努力不让自己去体会,却有时时刻刻活在这些感情可能降临的恐惧中。我们这样矛盾的生活着,比我们逃避的孤独、恐惧、痛苦、伤心更加孤独、恐惧、痛苦、伤心。 莫里老人像告诉我们关于死亡一样,让我们勇敢的去体验,敞开心扉投入自己的感情,知道了怎样悲伤才会了解如何去超脱悲伤,知道如何痛苦,才会了解如何去超脱痛苦,知道了如何孤单才会去了解如何超脱。 想要超脱自我,就要去体会,体会了之后才能超脱,那种根本没有体会任何感情就大谈特谈超脱的人是值得可怜的。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像米奇所说,这是我们这一带最害怕的事情。我们买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我们买好多漂亮的服饰,我们不停的去美容院,我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站在镜子前看自己是否有皱纹。我们害怕别人问起自己的年龄,我们希望别人夸我们越来越年轻,尽管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三十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感叹,自己要只有十八岁该多好。我们总是在忙着羡慕比我们年轻的人,忙着回忆我们年少的时候有多么无虑,有多么开心快乐,一年又一年,我们一直活在羡慕和嫉妒里。 直到读到这个题目。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这就是莫里老人对衰老的诠释。享受每个人生阶段,你会发现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美好,都有别的人生阶段所无法比拟的幸福。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会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这是莫里在谈论金钱这个部分送给米奇的话,像他自己说的:里面没有提到薪水吧?莫里没有要求我们超脱于金钱之上,或者说鄙视唾弃金钱,他没有排斥必要的金钱和物质追求,但是他像中国的很多哲人一样:强调一个度。物质不是人生的全部。而我们却正在做与这句话相反的事情,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有的人失去陪伴亲人的时间,有的人失去了朋友,有的人做出了让人无法原谅的事情,有的人甚至还犯罪。很多人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认为只要自己有了充分的物质条件,比如自己成了亿万富翁,认为整个世界都会尊重自己,都会围着自己转;而有的人认为自己有了权力,这里就是自己的天下,所有的人都要向自己俯首称臣。到头来却发现,别人不是围着你转,是围着你手里的钱转,别人不是向你俯首称臣,是向你的权力俯首称臣。而这个时候,你却发现你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尊敬。我们毫不吝啬的过渡耗费自己的时间在争取那些物质利益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来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需要它。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这是莫里老人自始至终在坚持的事情,也是他认为可以实现的事情。童年的不快乐回忆,让他总是对爱的表达充满了热忱,他有一位沉默寡言的父亲,他与父亲最近的接触就是他到停尸房去认领他的父亲。所以他毫不吝啬的给出自己的爱,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拥抱、亲吻、交谈、欢笑和道别。而同样的,他最后时刻来临的时候,他的身边围着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亲眼见证他所发生的一切,他是那么幸运和富有,他从来不曾感觉到孤独。可是我们生活中的状态很多时候不是跟莫里的父亲有很多相似之处吗?误会哪里来?不是因为不交流吗?生疏哪里来?不是因为不接触吗?我们总是害怕付出自己的爱,怕万一被拒绝怎么办?试想这个世界上,有谁会拒绝友好,有谁会拒绝爱呢?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这个话题我应该是最没有资格提出感悟的人,因为我没有婚姻也没有恋爱,但是我见证了我祖母和祖父,还有我父母的婚姻。我祖母是个性格非常暴躁的人,而我祖父却非常温和。我祖父是军人,见识很广,很有文化,而我祖母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又爱骂人。我常常把他们比喻为苏格拉底和他的老婆。可是十年前,我祖父生病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不是我想的那样,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何况我祖父母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我常常看见祖母一边不停的骂骂咧咧的,一边伺候我祖父吃药、打针、吃饭。我看着他们之间的互动,我在猜测,祖母到底在第几天会因为伺候越来越刁钻的祖父而失去耐心。结果我的确等到了,可是是在十年后,我祖父离开人世的时候。我没有看到祖父离开时祖母的表情,我想她肯定是很难过的吧。我父母的模式正好和祖父母相反,我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而我母亲却是个忍辱负重、性格温和的人。永远看着父亲对着母亲大吼大叫。记得小时候,我非常不解的问母亲:你为什么会看上像父亲这样的人?母亲摸着我的头,笑着说:晚上看的,没看清楚。我当时就想我将来找个结婚的人,一定要白天看,要看清清楚楚的。可是我发现我似乎又错了,我一直认为都是母亲在向父亲妥协。但是当我看到母亲发火时,父亲不吭声的样子,看到他们凑在一起非常有默契的商量家里的大事情,看到当父亲刀枪不入的,谁也说不通的时候,母亲几句唠叨就有效果,看到母亲车祸时,父亲泪流满面的样子。我才知道,从头到尾都是我错了,他们已经形成了他们特殊的相处模式,不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能够理解的。这就是婚姻。莫里说:“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每一对坚持下来的夫妻,都用他们特殊的方式相处,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莫里口中的文化是个贬义词,但是他是用健康的心态来评价文化的。“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问题,我认为逃避不是解决的办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让自己尽量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当我们在生命的终点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而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这就是莫里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高层与底层,只有人类,只有这个大家庭,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你都是诞生——死亡。当我们有了这种观点之后,我们也就能接受我们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现象,我们也能学会不去抱怨,而能用自己的爱建立属于自己温暖的小社会。这并不难。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临死前先原谅自己,再原谅别人。”“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莫里老人用了“不要犹豫”这几个字。我们活在记恨和固执,自负和虚荣中。我们总是在想:某一天,他很不给我面子,当着那么多的人说我;我待他那么好,他却从不给我回报;我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去呢?这件事情我完全可以做的更好的……我们把很多时间用在记恨别人和自责上,我们为此彻夜难眠,我们为此寝食难安。可是事情却越变越糟。而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情绪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呢?除了的后悔和痛苦,好像什么都没有。何不原谅自己,原谅别人呢。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最困难的事:“与生活讲和”。最完美的一天: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口可口的、又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的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的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这就是莫里老人认为完美的一天。我想很多人看了这段话都会嗤之以鼻吧。毕竟十个人之中有八个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上面的一切,甚至每一天都可以做到。因为朋友也许就在同一个城市,只是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公园就在家周围,只是早就忘了公园的样子,美美的睡一个好觉,不记得那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家庭、社会关系、单位的事情,折磨的我们睡不着。跳舞?当然会,但是是在那种黑暗的环境中,谁也看不到谁,只能看到灯光投在墙上的犹如群魔乱舞的影子。太忙了,没办法啊,太累了,想发泄一下。所有人都用这样的借口来解释自己为何完成不了以上如此简单的一天。可是如果告诉你,你明天就要去见上帝了,你还会说累吗?你还是说忙吗?我想每个人都会像莫里老人一样希望和朋友呆在一起,希望可以平静和祥和的过每一天吧。当你对这个“完美的一天”不屑一顾的时候,想想你到底在干什么?你是否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道别,跟莫里的躯体,但是保留他的灵魂。我看过很多书,我看过很多人的死亡过程,但是这是我唯一跟着作者一起流泪的一本书。我仿佛坐在米奇的位置上,看着我面前的这位可爱的老人一天天枯萎。我的鸡皮疙瘩一颗颗都竖起来,和米奇一样,我最终没有忍住,我流泪了,直到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仍然忍不住流泪。流泪是有好处的,我记得莫里老人这样说。十四个星期二而已,只有十四天而已,可是像米奇最后说的:“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这门课仍在继续。”我不得不回到“课程”上来,因为我是个老师,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用两个身份来看的,一个是前面内容的体现:一个对生活的意义的了解不够透彻的青年,一个中国的女版的米奇;另外一个是:一个已经从事教育事业三年的老师。博学,宁静,坦然,倾听,豁达,交流,激情,乐观,真诚,细腻,鼓励,赞美,宽容,精力集中,爱,责任感,使命感,心理健康,同情心,高尚的灵魂,得第二又怎样。这是我以一个老师的身份读这本书时,从莫里教授那里得到的经验,很乱,因为我一边看,一边用笔记下,这就是莫里教授能成为一个终生的教师的原因。博学。网络并不能给我们全部,多看一些书,成为一个专业上博学的人,你的学生会对你另眼相看的;倾听。很多时候,学生并不需要老师的滔滔不绝,他同样需要你用温柔和眼神看着他,听他诉说。豁达。为什么一直记得在哪个地方学生没有和你打招呼,在哪一节课上学生顶撞了你,哪一次学生辜负了你,没有?其实那个时候,学生比你还要紧张。激情。刘良华教授说:激情有时候比讲什么内容都重要。当别人说你是老疯子的时候,当看着你嘴角带着饭渣,仍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当看着你手舞足蹈,要表达清楚你的意思时,学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甚至是开心的大笑。……上面的每一个词汇,当你贡献给社会上的人之前,首先要给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最需要这些东西的,他们也是受你的情绪影响最大的人,因为你是一个老师。“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亨利·亚当斯”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幸好我在我初为人师的时候看到了这句话,看到了这本书。幸好我前三年做的还可以。我想做学生心目中的一个好老师,我要吧每一个经过我手的孩子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用我的努力和智慧去将之打磨的璀璨发亮。而我更大的希望是,的人来看看这本书,尤其是老师,的老师成为像莫里老人这样的老师。那样我们的世界将会多一些璀璨发亮的宝石。他们用充满爱的眼神注视着他们周围的人,因为他们受了我们的影响。从未写过这么多的读后感,从未在一天之内看完一本书,可是对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我做到。而且我还想再多看几遍,我想收藏它,我想我在我的房间内走动的时候,随时可以看到它站在那里,好像可爱的莫里坐在他的躺椅上,用智慧、宽容而鼓励的眼神看着我,让我为我喜爱的教育事业不懈努力。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主要伤口还包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啻为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内心挣扎了很久。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在读的时候正襟危坐,读完了还得鞠个躬什么的。还好,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不像心灵鸡汤之类的小品那么不痛不痒浅尝辄止,总会吸引人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听他的话,我们都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呢。

第二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在书店的一角,我发现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仿佛一个初生的婴儿,我在接受着洗礼,如同一个虔诚的教徒,我在轻轻地祷告。那晚,当我终于在手电筒下合上这本书时,相约星期二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书,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认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追求进入了误区:拥有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们反复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又反复对别人这样说,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为止,。而对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满意,最梦幻的一天的安排轻松,惬意,而毫不奢侈。从某种意义上对他来说,一个人生活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几乎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 他的这种平和的心态大概和中国古代的隐士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处吧!他的那种与世无争,归于自然让我思考:社会上那些终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们那样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和莫里拥有的一切比较,那他们用毕生精力换来的那一切究竟还有多重的分量? 在莫里最后的这门课程里,爱是永恒的主题。他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接受爱并施爱于人。没有了爱,我们就象折断翅膀的小鸟。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爱,呼吁人性的回归。

莫里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他说: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 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反复回响着莫里老人说的话:学会原谅别人和原谅白己,人不应该陷在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莫里老人,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值得我们在生命细细品味。

第三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作文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降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第四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相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降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是的,就这样。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天都可以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难道这还不是美好的一天吗?

因为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能力。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不过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么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后,他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样地令人心痛,令人无法说出再见。我相信他是有意这么做的,他不想有凄惨的时刻,不想让人看见他断气的情形从而抹不去这可怕的记忆。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他安宁地活着。我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而这门课,还在继续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第五篇范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第六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言简意赅,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属于莫里与米奇的人生课,更是我们应必修的一门课。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他把他的学生米奇叫来,在他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给米奇上了最后的课程,相约在星期二上课,他们谈论的话题有很多:有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降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是米奇在莫里临终前几天提到的问题。对于我们,可能要回答:当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懒觉。而莫里的回答让人们无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论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现在我明白了,莫里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种降向上,乐观的心态,通过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们,能否向莫里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追梦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努力把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把握住现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而莫里与米奇谈论的,不仅仅只是这些,还有更多的人生话题需我们仔细思考

第七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降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降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降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 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第八篇范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一: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个暑假没什么事做,就打算像老师说的开始来沉淀自己。起初,拿到《相约星期二》,应该在必然之中吧,因为它在网上被评为教师必读的书籍之一。

我特意选了星期二来读这本书,早上看了五页就困得要死,于是睡觉了。直到下午,周围安静下来,我又毫无睡意就又拿起这本书来读。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本讲述人生的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毕业以后忘记了曾经的梦想,也忘了自己在毕业典礼后曾答应莫里教授要保持联络的诺言。在毕业后的十几年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做兼职。直到有一天,在广播里听到曾经熟悉的名字,知道莫里教授的时日不多了。于是前往莫里教授家里探望,两人相约在莫里教授活着的每个星期二,两人见一次面,由莫里教授亲自授课,学生是米奇,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

他们一共度过了十四个星期二,但并不是每个星期二谈论的内容我都有感触,可能是我的经历还不够,未能贴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莫里教授对死亡的态度真的很让我敬佩。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如果我在这美好年纪要怎样面对死亡。如果我离去,没有爱人,没有朋友知道我离开,没有过孩子,没有过努力,甚至可以说我还没有见识到社会就已经离去,是会有遗憾的,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一点的体会。而书中讲到的最后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我还在羊皮卷里读到过相似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天,这些智者都选择过最平凡的生活。最平凡的生活,正是很多人都忘了的生活,人们总是在追求着一些东西,觉得如果没有了追求生活就回归于平淡,就是一种躲避,于是我们没有问问自己这是我们想追求的吗?还是人云亦云?在盲目的追求过程中渐渐地忘记了更重要的东西。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繁华褪尽,回归真我,原来平凡的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书中偶尔提到美国那时的新闻,想想跟中国现状真的很像,我都不想看新闻了,一幕幕奇葩的画面出现在脑海中,舍友间不满投毒杀害,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厕所里出现弃婴, 老师猥亵幼童。我们在问中国怎么了?其实最该问的是我们怎么了?正如莫里教授所说,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很大的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可是我们这些可怜人要么太自私要么太浅薄,以至于文明社会弊端层出不穷。直至此刻,我都在想起刚刚发生的海归不服从传销组织被打至死,我彻底无语了。爷爷奶奶每天在看新闻,我不知道他们看着这社会变成这样有何感想?人之初性本善,莫里教授提到是“人只有在受威胁时才会变坏,而这一威胁正是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来自我们的经济制度。即使有工作的人也会受到威胁,因为他会担心失去它。当你受到威胁时,你就会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你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讲到死亡,其实我真的没那么坦然,但是莫里教授就真的很坦然,原谅我读书的时候不认真,我就算知道要像莫里教授那样对待,可是我觉得我做不到。他说,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是啊,一个人只有真正的曾活在别人的心中,他才算来过这个世界。他要每一个他所认识的人继续他们自己的生活——不要由于他的死而毁了它。莫里教授对死亡的看法真的太深了。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只有把一本书看过三遍以上才可以发表评论,的确,我还没有读彻这本书,也就是我对生活还不够了解。《相约星期二》就此告一段落。

篇二: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什么是最困难的?

“与生活讲和。”

这是一个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二,他和他最喜欢的学生来讨论生活的意义。比如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和死亡。

莫里教授在七十多岁得了肌萎缩性(几岁)侧索硬化(ALS)——一种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直到那时,周围世界的无动于衷和自己身体的日渐失控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爱好,工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枯竭,何其残忍。莫里是强大的,他不甘枯竭而死,勇敢地面对死亡。他把死亡作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门课程,用自己诠释了这段旅程。

他的学生,米奇,在毕业后忙于奔波于这个世界,摒弃了梦想,由于舅舅的死亡,让他惧怕于生命的不可自控,从而疯狂的热衷于工作上的成就,觉得这样能让自己感觉到在主宰自己。直到有一天他换电视频道时听到了莫里教授的电视采访,才有了之后的相遇。

“死亡,”莫里说,“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米奇。可不幸地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所以许多来探访我的人并不幸福。”

为什么?

“唔,首先,我们的文化并不让人觉得心安理得。我们在教授一些错误的东西。你需要十分的坚强才能说,如果这种文化没有用,就别去接受它。建立你自己的文化。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他们要比我——即使在这样的处境里——更不幸。

“我也许就要死去,但我周围有爱我,关心我的人们。有多少人能有这个福份?”

他毫不自怜自哀的态度使米奇感到惊讶。莫里,一个不能再跳舞。游泳。洗澡和行走的人,一个再也不能去开门,不会自己擦干身子,甚至不能在床上翻身的人,怎么会对命运表现出如此的乐于接受?他望着他费劲地使用着叉子,好几次都没能叉起一块番前——那情景真令人悲哀。然而我无法否认,坐在他面前能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宁静,就像当年校园里的清风拂去我心中的浮躁一般。

我感觉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观点,人最容易有的一些自哀自怜,愤怒生活的不公,面对生活磨难的悲观,而莫里教授的坦然,乐观,温暖给人的力量更是一种震撼。他在一步一步与生活讲和:疾病的轰然到来,让他在最后的岁月里被无休止的痛苦所笼罩。

关于死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莫里重复道,“可没人愿意相信。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怎么能够去准备死呢?

“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元憾了??”

“事实是,米奇,”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关于家庭;家庭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这是我母亲去世时我最想得到的——我称它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最后,不管生活给予人什么样的遭遇,有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的悲剧。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他由此得此结论: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你应该是个孩子时,你乐子做个孩子;当你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你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你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你属于任何一个年龄,

直到现在的你。你能理解吗?你不会羡慕其他的人生阶段——因为你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这样,你便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一颗善良的,敢于面对的,快乐的心。

篇三: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篇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既然生,淡然死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绿萝花(孙春艳)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与生活讲和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飞翔

清明下乡给奶奶上坟,看着周围的树木,青草,斜坡,脑海中蓦然跳出了一个名字——莫里。

是的,莫里,一个社会学教授!在异国他乡,在几乎是同样的境地里,安葬着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他震撼了我,让我不得不用着零星的时间一遍一遍地去读他,去回放他,回放那不断被病魔吞噬的躯体,回放他在生命走向尽头前的那特殊的课堂,回放那一句句洗涤人心灵的话语。

《相约星期二》,是命运的相约,是灵魂的相约,是关于生和死的相约,更是生命价值观的一次真诚的直白。

我知道,芸芸众生中的我们,至今仍在追求的很多东西正是莫里教授所摒弃的。家庭的不幸、命运的摧残没有泯灭他对善良、尊重、友爱的执着,他坚信爱能赢天下。爱永远是胜者。

相爱或者死亡。爱是他灵魂的主旋律。他不愿意为死亡涂抹胭脂。面对死亡,面对种种不幸,他克服了常人最难做到的事:与生活讲和。原谅自己,原谅他人。他尽可能的给予他人应该给予的东西,他认为,能给予表明自己还活着!活着,不给予,过的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他用生命的最后十三天,和米奇相约星期二,用自身的病痛和艰难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教授完了十三节关于活着的意义这门课程。他的眼角也有泪,因为痛楚,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脸上总挂着微笑,即使连擦屁股这样是事情也需要依赖他人时,他也会提示自己像婴儿般去享受;他的嘴边流出的是在米奇看来的一种苦涩的幽默,

这种幽默常常化解尴尬,让他与人交流的时候多一份和谐,乃至感动。他敢于直播死亡,直播衰竭。他知道,夜线节目是利用他增加戏剧的效果,但他选择的是让步,因为这样的直播会把他的信息带给数以万计的观众。他的让步,会让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

与生活讲和,心态才会平和。与生活讲和,你才会不为名利所烦恼,才不会整天患得患失,你才能专注建立自己的文化,全身心地去爱和尊重。我在和你说话,我想的只有你。莫里教授,一个终生的教师!爱是永恒的感情,即使他离开了人世,但他永远活在读者的心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关于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吧。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一: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篇二:《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篇三:《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应该是5年前的事情了,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上的一句话,当时的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五年后的今天我又拿起了这本书,看着这句精辟又有内容的话,我又重新收拾心情,认真的读了这本书,书中讲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故事很简单,却透出他不平凡的人格。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美好。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柙约星期二》。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作文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一个老学者临终前给他的学生讲授14堂关于人生的课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作文

《相约星期二》讲述的是一位大学教授,他得了几萎缩性侧索硬化,病魔一点点侵蚀他,从脚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候,他的学生米奇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他的老师,捡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诺,重新走进他的生活。

于是,他开始给他的老学生讲人身的课,莫里老人的怡然、泰然、悠然和坦然也常在我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这部电影的后,我感慨万千。

米奇每个星期二都如约而至,手中持有老师爱吃的食品,即使 老师不能吞咽下它们,但可爱的学生仍然持续原来的习惯。

谈论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就应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

谈论自怜人有悲哀,需要时就大哭一场。但悲哀过后要立刻想生活中完美的东西,想要来看自己的人和想听得好听的故事。

谈论遗憾要习惯于退后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要问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点什么?

谈论死亡认识到自己会死亡,并时刻做好准备,但要死而无悔,死而无憾!

谈论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我们拥有的东西就少得可怜。

谈论感情理解所有的感情。对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痛苦。

谈论对衰老恐惧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要理解现状并自得其乐,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力。

谈论金钱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无法替代温情。因此要给与他人你要给与的东西。

谈论爱的永恒生活中就应有许多拥抱、亲吻、欢笑、交谈和道别。

谈论婚姻感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对方,如果不懂得怎样妥协,如果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关联都将有麻烦。共同的价值观很重要!

谈论文化当我们受到威胁时,我们就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思考,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要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谈论原谅我们不仅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就应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不好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他人和解。

爱与自我接纳的勇气《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爱和人生的意义

当文艺作品在探索人生意义的时候,爱总是那个最终的标准答案,在得出这个答案之前,往往会先排除掉权力、金钱、声望这些永远的配角,所以当说人生意义是爱的同时,往往带着排斥世俗成功的意味。这种看似让人印象深刻的说法,无视我们对世俗成功的深切渴望,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懒惰的自限。

如果我们采用一个更加包容的,广义概念的爱代表着我们个体所有的社会关系把爱作为人生意义又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卡尔马克思说,从本质上讲,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只有在一个(特定类型的)社会中才能获得自己身份和自我认同,离开了特定社会的语境,说一个人成功是什么意思呢?说一个人幸福美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换句话说,人生意义的备选项,都是以他人的存在和我们与他人的共处为前提的,在这里,人生意义被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广义的爱。

再次换一个角度:人的一切行为都基于自己的欲望,创造是欲望,奉献利他是欲望,亲密关系更是欲望,将人生意义等同于如何充分地、高质量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未尝不可。

人生意义的备选答案众多,这些答案在争论中不断扩大外延自己的含义,以至于最终这些答案的内容高度重合,很难找到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一个非常乐观的启示:人生的意义不可能被限制在某一个狭小的概念中,换句话说,我们总能在某种意义上达到自我实现。

接受与超脱

接受才能超脱无论你把这句源于佛教的思想作为人生哲学、心理学技巧还是冥想时的自我暗示,都很有效。同时,对自身的接纳往往需要克服很多已有的观念,这些观点在你小时候,通过父母的教诲、自己的观察和影视作品灌输入脑,成为人生观的一部分。大部分时候,这些观念能让你更好的适应社会,应对生活,所以你往往对这些观念不加审视,哪怕有些时候它们自相矛盾,或者形成偏见和浅薄。《相约星期二》中提到:接受别人替自己擦屁股并不羞耻,其实生来就没有理由要为这些事情感到羞耻。在克服羞耻感而达到自我接纳的过程中,身患绝症的莫里无疑会得到周围人最大的宽容,但他依然需要勇气去克服,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在自我接纳中,必然需要承受周围人也许隐形但持久的精神压力,非坚定者不能达成。

独立于文化的勇气

主流社会中,女性被要求衣服妆容精致,男人被要求有男子气概。当然一个人完全可以因为喜欢妆容精致和男子气概带来的回报而去实施,但更多时候,其他人会试图将某些观点作为每个人应该遵守规则灌输给你,可以是知乎上对不懂服装搭配的嘲弄讽刺,也可以是朋友圈关于中产的20个标志,这时候,你就可以使用自己选择观念和文化的权利了。通过思考与取舍,最终的选择会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在主流观念背后追得口吐白沫。

亲密关系和婚姻

这本书的主角,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懂得坦然表露感情的重要性,也是这么实践的。我们习惯在社交中隐藏感情以避免受伤,过于坦然的表露感情也许会使初次接触的人会吃惊尴尬,随着深入接触,人还是会喜欢真诚坦荡的人,从来没有例外。

爱情中的坦诚尤为重要,例如:看到另一半和异性交谈甚欢会不高兴,一般人会攻击对方轻佻花心、不说明原因冷战、为其他小事发火,无论哪种,都会带来误解争吵伤害。而坦诚的做法是,不拖延不遮掩地表达感受我爱你并想独享你,你和别人的热切交谈让我嫉妒又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你,多希望你与之热切讨论的人是我啊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坦诚是要尽力避免的,因为袒露情绪意味着脆弱,社交经验告诉我们,要避免脆弱,时时自卫。然而很不幸,研究表明,坦诚的表达情绪是维持几十年幸福亲密关系绕不过的解。所以希望你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惧付出,看淡伤害,保持坦诚表达情绪的初心,也要珍惜肯对你展示脆弱性的人,同时远离那些自我封闭的懦夫,无论因为不肯冒险还是根本意识不到,懦夫们亲密关系的前景都没有希望。

活出精彩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读完《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莫里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们便忏悔、哭泣......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完美。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甚至更少时,他会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我的答案:起来,吃饭,治疗,睡觉。

相信有许多人会选择这个答案。

一个叫莫里的教授,却修改了这个选项。

他的答案是:起来,吃饭,治疗,上课,睡觉。

当死神的利刃划过你的胸膛,带过一串血珠,你会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妈妈还等着我吃饭呢,最近的杂志我还没买

相信有许多人也会选择挣扎与逃跑。

一个莫里的教授,却偏偏不信逃能解决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剑贯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飘扬在空气中的鲜血。

他是明智的。

当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时,他一颤,随之又平静下来。他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时间回忆,甚至享受到再度成为婴儿的惬意。

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开了一门课程,只有一个学期,14节课,学生只有一个。这门课只有一个规定:星期二上课。

14节课,从世界,到自我,从怜悯,到真爱。

最后随着我们的教授一起结束。

跨入此门者,必须舍弃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授违背了这个条例,他的口袋里攒满希望。正如他所说的,当人年老时,可以拥有40、30、20岁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实。而当人死去时,他拥有的自我足以让他成为超过微软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这么想,他们想要回到过往。这没有错,但这样便浪费了用一生积攒的最宝贵的希望。

我们的老教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已经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却像开告别演唱会一样,在船上向所有爱他的观众招手,告诉他们接受爱,接受自身的教育,别被世俗蒙蔽。

岸上,观众们用笑容拭去泪水。他们的人生依旧进行,但是已经随着老教授的船偏离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狱,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航道。

选择一条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样。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作文

也许是人生的卷轴刚刚翻开的缘故吧,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活着,有的人却死了?这是十几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爸爸妈妈的年龄,人们大多已经为家庭奔波的不成样子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这千古之谜,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却并不解决我们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刚开始,更渴望了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死去,或在某个黑夜里静静地离开,中国人会面无表情地说地说:好,好,至少不是在开膛破肚时去的。但是,当得知了自己在某一天会离开这个充满眷恋的世界时,这时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颤抖,有人饮泣,有人崩溃,有人在痴痴的笑,也有人未服从命运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决了自己。因为,人们所说的受罪不仅是病痛的种种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种种心态,因为等死的时候,心里永远比死的一刹那更痛苦。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因果报应,如果有个人此生成就了种种善举,那么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

当我们两只脚踏上人生的起点时,终点就是死亡。无论伟人还是凡人,终究是会死去的。后来莫里老头儿很潇洒地走了,而他为了学生做的备课内容还没有教授结束,他在天国看着人们,看着人们是否在翻看他的备课笔记,也在看着人们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这门课仍在继续。

我已经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莫里说。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讲了美国的一名社会学教授――莫里,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则是藏礼。老师谢世时,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同样也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开始思考人生,并从中反省自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面对生命。

在莫里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给这位学生上了十四节课,课的内容是: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目睹了疾病带给莫里的一切痛苦,但深深震撼我的是莫里的――乐观、豁达、对事业的挚爱、对社会的奉献、对生命的诠释,对后人的人生指引。这不愧是一位终生的教师。下面就将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几点粗略感悟呈现如下:见谅见谅!

一、关于家庭

莫里在患了绝症以后,妻子总是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儿子们总是抽空来陪他,鼓励他。(他不希望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工作专门陪他,他不愿因自己影响到孩子们。)让他拥有了死时的安宁与宽慰。

莫里说:假设我离了婚,或一个人生活,或没有孩子。这疾病――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以忍受。(莫里得的是肌肉萎缩症,从腿部开始肌肉萎缩,萎缩部位慢慢失去知觉。这种肌肉萎缩会一直发展,从腿部到腰部到胸部,最后到肺,直至停止呼吸。在病情的发展中,莫里经受着腿部僵硬、腰部僵硬、胳膊僵硬、脸部僵硬,嘴巴僵硬,甚至全身僵硬的痛苦折磨。)我不敢肯定我是否应付得了它。当然,会有人来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着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我称家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读到这里我更体会家的重要。对家和万事兴家是温馨的港湾等说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记得前几年因小姑子一家结婚后一直没搬出去住,大家住在一起。这件事常常让我心生烦闷。于是和婆婆、小姑之间就有了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战争。家已是战争的导火索,让我畏惧,让我心凉。整天心力憔悴,更无精力投入工作。可谓家庭、婚姻、工作团团糟。

现在看开了许多,改变了许多,家庭也温暖和睦了。我和爱人的工作也都大有长进。家是一个支撑,家是一个保护伞,家更是一个后备军。

现在每当同事因家庭琐事而生气时,我总是开导她。家――离不开尊重、离不开理解、离不开包容,更离不开信任。莫里让我对家爱得更深。

二、关于婚姻

谈完家庭,我想要说说婚姻,因为婚姻与家庭息息相关。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后的年轻人,要么过于自私而无法和别人建立真诚的恋爱关系;要么轻率地走进婚姻殿堂,然后六个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来。60、70代的人们,又有多少人在无奈的维持婚姻,因为不信任、因为金钱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们好多爱人并不清楚要从伴侣那儿得到什么,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无法认清――又如何去认识我们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协助我们最爱的人去获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实爱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很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我见过这样一对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龄,可以说郎才女貌,家庭殷实。按理说应该过得比较幸福。可因为女方的猜疑,胡搅蛮缠,两人总是吵架。日子过得不像日子,家过得不像家。的确,在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爱人,总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边,这样才算安宁。可殊不知,男人需要的是自由,是让家庭幸福的不懈奋斗,他们需要时间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风筝这句话。风筝总向往自由,飞得越高越好。而放线的人就像我们的女性朋友,要么不敢放得太长,害怕风筝飞走;要么放高风筝以后扯得紧紧的,想紧紧控制住风筝。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前者影响男人奋斗的脚步,后者成了勒拌男人奋斗的绳索。我前几天才去放过风筝,发现怎样放风筝能放的高而毫不费力。首先要把风筝放得足够高,待风筝稳定后,线再放松一些,过一会儿还要时不时扯扯线。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分风筝飞得再高些,还会提醒风筝不要偏离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这放风筝,把握得好会双赢,否则双方都会受伤害。

相信男人,给他们空间;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信任,还时不时地提醒他们。这样我们收获的是婚姻的幸福。婚姻只有两种选择:相爱或死亡。

三、关于对衰老的恐惧

说到这个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恐惧,我也不例外。

三十好几的女人了,每天依然驻足镜前;每天依然在衣橱里翻找衣服;每天依然羡慕年轻的女孩――原因何在?臭美。想依然年轻漂亮。残忍地说:想永留青春,不想变老。这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别是女人。

而莫里对衰老有着乐观的理解,莫里认为,人为什么害怕衰老?

因为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如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我不想回到从前,因为那时我们单纯;我们幼稚;我们不谙世事;我们醒悟不了工作的含义;我们不懂人情的珍贵等等。而这些改变,这些所得,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就如莫里所说:如果你一直不愿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们每个人都羡慕年轻人,但关键是我们得接受现状并自得其乐。因为年轻的好时光我们也经历过。

衰老并不等于衰败。衰老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我们养育子女;我们工作出色;我们帮助别人;我们奉献自己等等。这样我们就不再对衰老恐惧,而会慢慢的乐于接受。就像死亡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从掌控。

人这一辈子,活着不容易,那就少给自己一些过不去,充实而幸福的老去。

读了这本书,自己的思想又充实了许多,而莫里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心中,照亮自己,让自己立志成为像莫里一样的教师――一位终生的教师!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题记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那档节目的嘉宾竟是十几年前与自己相约再见的教授-莫奇。当得知莫老患上ALS时间不多时,他去找了教授。从他们相拥那刻起,时间为十四周的必修课,上课铃声便已敲响。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莫里说:“我们都是星期二人”。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设计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这堂课亲切、严和、幽默。莫里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这比死亡残酷的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的不便,但又很快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了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道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变老的。”当下,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这一切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而已。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你,你都有权享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度过余生。

我们的人生总在不停的奔波当中。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都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的东西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松别人,放飞自己。

莫里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坚信他是有意识这么做的。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安宁的活着。我仍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而这门课,还在继续。你说,我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00字


【第1篇】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老学者,临终前的14堂人生课。

米奇是一个幸运儿,他在短短的14个星期里学到了这一生都适用的东西;莫里也是一个幸运儿,他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里让所有人成为了他的学生,听到了他的思想;我们更是幸运儿,在遥远的这儿听到了莫里教授的谆谆教诲。(是呀!我们都因此成为幸运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像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好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当然,莫里教授的话值得珍藏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人们把我视为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么活着,但我又没有死……我类似于……介于两者之间。”“知道吗?我死了以后,你说,我听。”“……”很多很多,这些话语,这些真诚的话语,值得我珍藏一生。

莫里的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悲哀。这位终身的教师,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2里,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震撼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觉悟,莫里的话无疑在告诉我们:“这就是!”

【第2篇】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令人受益匪浅,也给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他们的课堂中,不需要课本,却更好的了解了人生。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课堂上的教授,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舞蹈爱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不过他依旧豁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有任何畏惧。

他也曾说过,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你学会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不过是在一条漫漫长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同味道的丰硕果实。有时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带毒、带刺的。工作、原谅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饱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对于一个知道自己将死的人是什么感受,我不从得知。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的设想。他所拥有的是恐慌?漠然?还是自暴自弃,颓废剩下的活着的时光?

而那老教授注定是特例,他并不像别人那般无措,而是选择安然上课。将他毕生的心得与见闻传授给他的学生。

虽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却依旧乐观坚强的活着,直到万不得已静静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虽然在死亡面前,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不过,在莫里的人生词典中,没有“来不及”三个字。世界不可能为了你而时光倒流,同样也如米奇所说,“也同样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过去的自己是定格,改变,只能是现在。

每个周二,一节又一节不用教科书的课。不间断的进行着。不论刮风下雨。

莫里离开的时候,很平静。也只是因为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为最后一节课亦或是第一节课。

“你说,我听。”

是的,他一直在听,默默的、认真的听。

现在,换你说,我听。

【第3篇】

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甚至更少时,他会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我的答案:“起来,吃饭,治疗,睡觉。”

相信有许多人会选择这个答案。

一个叫莫里的教授,却修改了这个选项。

他的答案是:“起来,吃饭,治疗,上课,睡觉。”

当死神的利刃划过你的胸膛,带过一串血珠,你会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妈妈还等着我吃饭呢,最近的杂志我还没买……”

相信有许多人也会选择挣扎与逃跑。

一个莫里的教授,却偏偏不信逃能解决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剑贯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飘扬在空气中的鲜血。

他是明智的。

当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时,他一颤,随之又平静下来。他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时间回忆,甚至享受到再度成为婴儿的惬意。

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开了一门课程,只有一个学期,14节课,学生只有一个。这门课只有一个规定:星期二上课。

14节课,从世界,到自我,从怜悯,到真爱。

最后随着我们的教授一起结束。

跨入此门者,必须舍弃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授违背了这个条例,他的口袋里攒满希望。正如他所说的,当人年老时,可以拥有40、30、20岁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实。而当人死去时,他拥有的自我足以让他成为超过微软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这么想,他们想要回到过往。这没有错,但这样便浪费了用一生积攒的最宝贵的希望。

我们的老教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已经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却像开告别演唱会一样,在船上向所有爱他的观众招手,告诉他们接受爱,接受自身的教育,别被世俗蒙蔽。

岸上,观众们用笑容拭去泪水。他们的人生依旧进行,但是已经随着老教授的船偏离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狱,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航道。

选择一条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样。

【第4篇】

也许是人生的卷轴刚刚翻开的缘故吧,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活着,有的人却死了?”这是十几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爸爸妈妈的年龄,人们大多已经为家庭奔波的不成样子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这千古之谜,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却并不解决我们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刚开始,更渴望了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祸中死去,或在某个黑夜里静静地离开,中国人会面无表情地说地说:好,好,至少不是在开膛破肚时去的。但是,当得知了自己在某一天会离开这个充满眷恋的世界时,这时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颤抖,有人饮泣,有人崩溃,有人在痴痴的笑,也有人未服从命运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决了自己。因为,人们所说的“受罪”不仅是病痛的种种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种种心态,因为等死的时候,心里永远比死的一刹那更痛苦。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因果报应,如果有个人此生成就了种种善举,那么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

当我们两只脚踏上人生的起点时,终点就是死亡。无论伟人还是凡人,终究是会死去的。后来莫里老头儿很潇洒地走了,而他为了学生做的备课内容还没有教授结束,他在天国看着人们,看着人们是否在翻看他的备课笔记,也在看着人们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这本书的最后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这门课仍在继续。”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

Seeing that Morrie received him so ing a musician and started to earn as much money as he could. By doing this, he ething else.

Money is not so important. If the money e great people ebody may be unher they are wrong or not. Its just two ways of living.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01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之前有人推荐,不是很厚,很快就可以看完,但可能要达到书中的境界,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书的内容主要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星期二人的单独的课程,一个老师,几近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上的在星期二的课程,会让他明白很多,也会让他成长很多,就像是思想的碰撞,在这个情形下,带着一点点的安静。

老师因为病情不久于人世,之前是教师,突然想到自己的特殊,介于死亡和生存之间的人物,为生的人搭建一座桥梁。

他的最后,越来越虚弱,却也不断告知学生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重点是相爱,重点是你生前所拥有的足够多的爱意,让你能够面对一切的挑战。

在书中,我们就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衰弱,但他的精神始终亢奋。

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窘迫,只是觉得重回到了婴儿时代,能够被照顾。

即便虚弱,他仍然会感激每一个看望的人,每一个拥抱的人,渴望每一次的身体接触,同时,也盼望着人生中的幸福。

02

文中的我呢?选择用录音机记录一切,选择每周二,千里迢迢的赶来,是为了老师,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

选择去直面死亡,选择去客观审视自己的生活。

认为逝去没有什么可怕,认为没有相爱才是真正的可怕。

人在世上,总是因为未知的事物而恐惧,事实上,我们只是更接近本真的自己。

我们要去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选择自己的人生意义,选择如何去给予。

人生的选择众多,至少,还有很长的时间让我们去考虑。

我们要过得,永远只是自己的人生而已,不是别人的企盼。

就像是那每周二的交谈,每一次的前来,别人只是看做无谓,只是看成一种宣传。

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每一个星期二人都懂得,探索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星期二人。

03

书中最多提到的是爱,提到的是满足。

没有那么多的思绪,让我们的人生就此不同。

每一个人影响的有限,每一个人经历的有限,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教会别人一些微小的事情。

死亡,不过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没有什么可怕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

所做的不过是寻找,不过是了解,在众多的遗憾中,寻找到一种不悔,寻找到一种满足,明明就是此生最大的意义了。

没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希望我们可以拥有。

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人生一遭,只是为了内心中的爱与理想。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有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在这本书中的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说出的话又何止只是“善”?莫里在他生命垂危时,继续完成作为教授的最后一课。

如果,你说,这只是一本书,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准确的说这又何止是一本书、一堂课。这是莫里教授与心灵的对话,这十四节课又何偿不是对于人生的一番彻底醒悟?他无私的把这些分享给了我们,在他的面前,我们都是人生这门课程的学生!(对!我们都有幸成为这样的学生!)死亡永远让我们恐惧,当我们知道生命快要结束了的时候,又会做些什么呢?也许现在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显然莫里教授选择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带着乐观和笑容继续活下去!

面对他我们是多么的渺小,甚至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拼命想结束这看似毫无意义的生命,这种人是可耻的、无知的,他们从来不会感恩,从来不会学会去爱别人,这种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 ?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想过家人的感受吗,以为以这种方式结束就可以摆脱一切吗?不,当看到家人悲痛欲绝的时候,你逃得了心灵的谴责吗,面对生命与爱,这一切都太渺小了。

莫里依旧活着,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上着这个关于人生与死亡的大课!

【第2篇】

没人能否认死的必然性,就像没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

ALS一种残酷的绝症,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当然时间还在继续,地球还在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痛苦而有所改变,陷入黑暗的只有你一个。莫里教授不甘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他决定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四个星期他与米奇一起探讨人生。他们并没有说多少很深奥的东西,只是生活,很真实,很有意义。(真理其实都是朴实而简单的!)莫里老人在临死前还是幽默风趣,他不会自怜自哀,顶多早上醒来时想起自己的病流下几滴眼泪,起来后就恢复了活力。书中并没有特别着重地写莫里是怎么可怜,更让人觉得被人照顾很好,如同回到了出生时。像孩子那般被关爱。莫里老人与米奇的课上充满了人间温情,米奇和莫里曾谈轮到轮回转世,莫里说自己想要做一头羚羊,那么优美,那么迅捷。这个想法和他的身体比起来是那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有他喜欢跳舞的因素吧。不过谁又能说真的有轮回呢?

“死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尽管掉转头不去看他,却还是知道它的存在。”但莫里却能正视他,他们谈论遗憾谈论死亡。人都会死,活着的人惧怕死亡,然而死亡来临时又不会感到痛苦了。在某个夜晚莫名地断了气,会有什么痛?留下的只有亲人的思念。突然觉得莫里教授的活着的葬礼是无比的明智。

【第3篇】

《相约星期二》内容涉及生命和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和自然,婚姻和文化。《相约星期二》,是 “一个来自美国的声音”,一个充满智慧的灵魂,是一个幽默的精神导师。

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篇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既然生,淡然死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绿萝花(孙春艳)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与生活讲和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飞翔

清明下乡给奶奶上坟,看着周围的树木,青草,斜坡,脑海中蓦然跳出了一个名字——莫里。

是的,莫里,一个社会学教授!在异国他乡,在几乎是同样的境地里,安葬着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他震撼了我,让我不得不用着零星的时间一遍一遍地去读他,去回放他,回放那不断被病魔吞噬的躯体,回放他在生命走向尽头前的那特殊的课堂,回放那一句句洗涤人心灵的话语。

《相约星期二》,是命运的相约,是灵魂的相约,是关于生和死的相约,更是生命价值观的一次真诚的直白。

我知道,芸芸众生中的我们,至今仍在追求的很多东西正是莫里教授所摒弃的。家庭的不幸、命运的摧残没有泯灭他对"善良、尊重、友爱"的执着,他坚信"爱能赢天下。爱永远是胜者。"

相爱或者死亡。爱是他灵魂的主旋律。他不愿意为死亡涂抹胭脂。面对死亡,面对种种不幸,他克服了常人最难做到的事:与生活讲和。原谅自己,原谅他人。他尽可能的给予他人应该给予的东西,他认为,能给予表明自己还活着!活着,不给予,过的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他用生命的最后十三天,和米奇相约星期二,用自身的病痛和艰难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教授完了十三节关于"活着的意义"这门课程。他的眼角也有泪,因为痛楚,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脸上总挂着微笑,即使连"擦屁股"这样是事情也需要依赖他人时,他也会提示自己像婴儿般去享受;他的嘴边流出的是在米奇看来的一种苦涩的幽默,这种幽默常常化解尴尬,让他与人交流的时候多一份和谐,乃至感动。他敢于直播死亡,直播衰竭。他知道,"夜线"节目是利用他增加戏剧的效果,但他选择的是让步,因为这样的直播会把他的信息带给数以万计的观众。他的让步,会让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

与生活讲和,心态才会平和。与生活讲和,你才会不为名利所烦恼,才不会整天患得患失,你才能专注建立自己的文化,全身心地去爱和尊重。"我在和你说话,我想的只有你。"

莫里教授,一个终生的教师!爱是永恒的感情,即使他离开了人世,但他永远活在读者的心里。

生命应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家有儿女志愿者 (哲哲)刘仁娟

陷入病痛中的莫里老人,在失去了行走能力,自理能力,告别了自己的隐私的情况下,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程,向我们阐述了生命应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把自己认作"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向我们证明了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并告诉了我们"学会了怎样死,便学会了如何活,有意义的活,只有拂去外表的尘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谛".

莫里提醒我们: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与自己和解。生命中最要紧的事,是学着付出爱和接受爱。不羡慕年轻,因为我们也曾年轻过。热爱人生,庆幸活着的每一天,不哀叹时间的逝去。接受自然规律的赐予,相信衰老只是人生的循环,无论是躯体的萎谢,还是病魔的缠身,都坦诚相待,以逝者的姿态进行当下的活。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模板


作者写的作品,其精彩程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您能否写出一篇有针对性的作品读后感?急你所急,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篇1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篇2

看了余秋雨的序,被这本书所吸引。为了不虚度生命最后的时光,莫里与他的学生米奇相约星期二,以一个将死之人的身份,在与米奇的洽谈中解答米奇的疑惑,指点着他的人生,同时将他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莫里和米奇之间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莫里做到了。许多人将金钱,、权力视作生命,而莫里注重的是人与人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爱,他常说“相爱或者死亡”。从付出、得到爱的过程中,我们获得内心的成就与满足,而金钱,权力,舒适的住所,豪华的轿车不过都是爱的替代品,人们在得不到爱的时候,只能拼命追求这些替代品,以填补内心的空虚,然而,在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新的一轮空虚又会开始,于是,他们拼命奔跑,拼命追逐,自始至终,或许他们都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书中的有这样一个小插曲:

1979年,布兰代斯的体育馆里有一场篮球赛。我们的球队打得不错,学生席上响起了叫喊声:“我们第一!我们第一!”莫里就坐在旁边,喊声让他感到困惑。终于,他在一片“我们第一”的叫喊中站起来大吼一声,“第二又怎么样?”学生们望着他,停止了叫喊。他坐了下来,得意地笑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莫里的非同一般,他有自己的思想,不被他人,甚至社会的观点所左右,他崇尚爱,明白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

从这本书中我收获了许多,我将我所感悟到的写在这里:

米奇问,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里回答:与生活讲和。于我而言,与生活讲和,绝不意味着安于现状,而是对生活中所不能改变的东西释然的同时,追求更好的自己。

“米奇,我不让自己有更多的自哀自怜。每天早上就一小会儿,掉几滴眼泪,就完了。”“好吧,这是我的孤独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独,现在我要把它弃之一旁,因为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感情让我去体验。”这是莫里说的两段话。我们常常抱怨孤独,有许多人回被自己的消极情绪所把控。看到莫里的这些话,我想,我现在可以应付它们了,下一次,当孤独,悲伤,愤怒这些情绪来临时,我会对自己说,这只是我情绪的一种,我会给自己一点儿时间去体验,体验过后,便应弃之一旁了,任何情绪,都应有一个限制。

莫里说,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起一个由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所组成的小社会。去倾听你所爱的人的话语,就像你是在最后一次倾听他们的说话那样。他的学生米奇说“我喜欢上了进门时莫里迎向我的笑脸。我知道,他对其他人都这样。可他能使每个来访者都感觉到他迎向你的笑是很独特的。”我想,这样的一种真诚,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当敷衍与强颜欢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变得越来越冷漠,对朋友,对家人,以至于得不到我们所向往的爱。莫里,应当成为我们的榜样。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篇3

美国诗人纳.斯待尔在87岁那年写的一首诗,借此与大家共享:

《我会采更多的雏菊》

如果我能够从头活过,

我会试着犯更多的错。

我会放松一点,我会灵活一点。

我会比这一趟过得傻。

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我当真。

我会疯狂一些,我会少讲点卫生。

我会冒更多的险。我会更经常的旅行。

我会爬更多的山,游更多的河,看更多的日落。

我会多吃冰激凌,少吃豆子。

我会惹更多的麻烦,可是不在想象中担忧。

你看,我小心翼翼地稳健地理智地活着。

一个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

噢,我有过难忘的时刻。

如果我能够重来一次,我会要更多这样的时刻。

事实上,我不需要别的什么,

仅仅是时刻,一个接着一个。

而不是每天都操心着以后的漫长日子。

我曾经不论到哪里都不忘记带上:

温度计,热水壶,雨衣和降落伞。

如果我能够重来一次,

我会到处走走,什么都试试,并且轻装上阵。

如果我能够重头活过,

我会延长打赤脚的时光。

从尽早的春天到尽晚的秋天。

我会更经常的逃学。

我不会考那么高的分数,除非是一不小心。

我会多骑些旋转木马,

我会采更多的雏菊。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篇4

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带着老师喜爱的食物来听教授莫里上课。然而,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已时日无多。死亡伴随着整本书,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永远的话题。

生老病死,本非人之常情。但同时,人的本性便畏惧死亡,言语中也多有忌讳。在古代人去世时,帝王称崩,贵族为薨,而民间则有驾鹤西去的说法。鲁迅先生写无常中曾写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中国古代传统中,无常索命,厉鬼勾魂,无论是何人,不管是天资聪颖的超世之才,还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商贾,阎王三更叫,谁也不能活到五更。从此以后,珍馐美玉,倾城红颜,名利权势,都成为了梦幻泡影。粗茶淡饭,把酒话桑麻亦成了奢望。

其实一步步走向死亡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你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不再是当年的青春年少,容貌不在清秀而是变得枯槁,身体不在强壮,走几步就会气喘吁吁,双耳渐渐失聪,眼前的事物也变得模糊,面对美味佳肴却食之无味。呻吟痉挛,瘫痪在床,意识模糊,口齿不清……或如石沉大海,或在火中成为灰烬,或久眠于地下,再不复醒来。

我们皆为沧海一粟,世间微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转瞬之间,便已沧海换桑田,物是人非,不知今夕何夕。庄子中讲求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庄周梦蝶,难分蝶与我。既同亦不同,皆形象状态。但我想说,纵使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但风过留声,雁过留痕,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印。每年春天,燕子会回来筑巢,那今年的燕子和去年的燕子一样吗?和一百年前的又一样吗?

小小的飞蛾,随手一握,我们便能将他们禁锢在掌心,上一刻,那个鲜活的小生命还在欣喜的欢舞,仿佛下一刻,它就能变成冰冷的尸体。但是它在你的手中挣扎着,恢复自由之后依然奋不顾身的扑向火焰。因为这是它所向往的,是毕生所追求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意义的判断,取决于自我所求与自我判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名句都表现出了豁达的死亡观,强调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死对于他们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死亡意味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有人向往的是幸福平和的生活,他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和亲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对朋友两肋插刀,还经常去孤儿院看望儿童,即使他是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当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嘴边依旧会挂着微笑。为救大火中的孩子而丧生的消防队员,为让废墟下的孩子活着而挡住石块的母亲......太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自古以来,有舍生取义之人,有埋头苦干之人,有为民请命之人,有不食嗟来之食之人,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人,亦有趋炎附势之人,有冷酷无情之人,有自私自利之人,有背信忘义之人......虞姬为项羽自刎江边,是她的选择。范蠡将西施送给吴王夫差,是他的选择。唐玄宗马嵬坡下斩红颜,亦是他的选择。同是有关爱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与阅历,有想要舍弃和守护的东西,不管心中滋味如何,最终是做出了选择。

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家庭,事业,社会,或是金钱,文化,遗憾等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时常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爱与被爱,和遗憾与伤心和解,追求自己的梦想,守护生活中的温情,正确认识金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惟愿:此心安处是吾乡。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篇5

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亨利·亚当斯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病,也就是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所得的那种病。这是一种非常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它通常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先是腿行走不灵,然后是无法站立、无法坐直,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霍金非常的幸运,他的病情不是持续恶化的,而是一次发作以后就会平稳很长的一段时间,然后再有下一次的发作。一般情况下,这种病都是持续恶化的,从生病开始,留给病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莫里就属于这种情况。

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米奇是一个专栏作家、记者,他坚守和老师的这一约定,将每周二的时间空出来,退掉所有的约会和事物,飞行数百公里来到莫里家中,和莫里一道谈心。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余秋雨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大多数智者躲避这个问题,是因为领悟到自己缺少谈论的资格。再大的专家也不能说自己是人生领域的专家。——越有教养越明白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谈论。

那么,谁有资格谈论人生呢?余秋雨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认为大家都在等这样的一个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大多的外界使命;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他,我硬着心肠说,临终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围绕,使他有可能系统有序他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一个教师在课堂里一样——那么对了,这位老人最好是教师,即便在弥留之际也保留着表述能力,听讲者,最好是他过去的学生……”这样说来,莫里确实是非常适合的。莫里自己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与他的学生相约。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是莫里给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尽管莫里病魔缠身,但当他们父子三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亲吻,打趣,相拥在床边,几只手握在一块。莫里认为: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莫里对大自然的爱,读了让人心动:“我注意到了树上的变化,风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见时间在窗台上流逝。这是因为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的意义的价值观。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这是一堂让人产生顿悟的启蒙课。莫里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这段话是如此的朴实无华,但何尝不是对人生谜底的一种诠释呢。我们有的时候,对于自己做过的一件事情,常常感到不如意,因此心中始终有一个结;如果别人对自己不公,也常常会记恨在心,难以释怀。莫里说:临死前要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情绪让我抱憾终身。”我在想,干吗要等到临死前才“原谅自己,原谅别人”呢?从今天做起不就更好?莫里说:“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我能告诉你,当我坐在这儿等待死亡时,当你最需要这份温情时,金钱或权力都无法给予你这份感情,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势。”关于这个话题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事例我们生活中太多了,但听听莫里的话,我们还是能够有所触动。

这是一堂关于心理健康的修身课。米奇去听课时,需要先与理疗师一起拍打莫里的背部,而且要拍得很重,目的是要拍打出莫里肺部的毒物,以免肺部因毒物而硬化,不能呼吸。请想一想,学生用拳头一下一下重重地叩击病危老师裸露的背,这种用拳头砸出最后课程的情景是触目惊心的,没想到莫里喘着气说:“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而米奇接过老师的幽默,说:“谁叫你在大学二年级时给了我一个B!再来一下重的!”还有一天,莫里设想着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的情景,突然一句玩笑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一种心态,真让我们这些看上去非常健康的人感到汗颜啊!

如果再给你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米奇给莫里提出的一个问题。莫里思考了一个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发现两者首尾相衔。他说:“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在莫里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走向关爱和奉献。

一天,莫里对米奇说,他已经拟定自己墓碑的碑文。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篇6

我不敢说我读懂了这本书,就像我不敢说我懂得如何去生活。

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又究竟一直在追求着什么呢,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呢。一切的答案就来源于一个字,爱。相爱或者死亡。当一个垂垂暮已的老者以祥和的心态面对死亡的时候,仿佛他已然看透了生命的真谛。癌症使他的身体渐渐失去自觉,他从失去热爱的舞蹈和出门倒垃圾到失去自己上厕所的隐私到失去进食到失去语言到失去呼吸。可敬的是,莫里老爷爷一直在改变自己,一直在诠释爱与被爱的意义,即内心祥和的感受来源于爱,给予,奉献于周边的人和事。老爷爷是一种超脱自我的感受,即每当自怨自艾之时,他会告诉自己,这是悲伤的情绪,好了,我真实体验过了,也接受了他,现在我要超脱他。莫里老爷爷一直想告诉我们创造自己的文化,即你觉得什么对你是重要的,而不是整个社会和文化要求你应该怎样去做。试想抽身事外,这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一直追求的真的是有意义的吗?当然,心境也和境遇有关,你不能强求每一个深陷痛苦当中的人都能像莫里老爷爷那样懂得爱与被爱的意义。如何处理亲情、爱情、友情永远是永恒的话题。你很难相信莫里老爷爷在享受这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仍在努力帮助别人,这让他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暖,他像个孩子般的去享受身边人的照顾,感受着微风与落叶,感受着面前那扇窗子,那扇窗子已然不是常人眼中普通的窗子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做到热爱生活了吗?做到了每天打开窗子认真感受自然的风景了吗?多么微妙的感受。老爷爷的墓志铭是:一个永远的教师。

愿我能全身心接纳自己,感受自己爱自己,从而做到全身心爱别人爱周围的人或事。已经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到他人身上了呢?即全身心的相处。莫里老爷爷弥留之际,身边照顾他的管家们都暗叹,天啊,太可怕了,他是这么的可爱。这就是爱与被爱的力量。

我每天入睡的时候死去,第二天清晨又活了过来。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对待她。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篇7

读相约星期二所感

一个清楚知道自己很快会死去的人,他的观念与普通人完全不同,我们的文化里面人们很忌讳谈论死亡,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死亡是必然的,而且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规律,我们明白这一点,但我们很少去关心我们要如何死去。我特别赞同莫里教授的一句话,知道了如何死,你就会知道要如何生活,如何与生活和解,我们大部分人都活在梦幻里,做着自以为是对的,自以为是应该做的事情,那样的我们是浑浑噩噩的。生命快要终结时我们会更加清楚更家理智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什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那时的我们才有俯视自己整个人生评判人生价值的权利,那时的我们更睿智地清楚如何取舍,那时的我们才有讲人生生活的话语权!

死亡,是我们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件事情,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于你怕死吗的这种问题能大大咧咧给予我才不怕死的答案,但是死亡真正出现在你的身上,并且要慢慢侵蚀你的身体的时候,也许我们失去大大咧咧的心态,认真重新思考人生意义,畏惧的同时不得不接受那些遗憾、愧疚、恐惧。那时候我们可能就像莫里教授一样在面对最困难事情的时候也得到人生中最宝贵机会去认识自己,认识人生意义,认识生活。

这本书除了那些很简单地道出了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社会的一种缺陷,一种看似不明显但是很重要的一种缺陷,过多的强调经济发展工作效率,而并不注重我们该如何死去,死亡以最公平的方式发生在每个人的生命里,这个也是我们每个人必将面对的最困难的事情,然而我们的社会却是用无视或忽略的方法对待死亡,在我看来这是大谈人性化的社会里最可笑的一点,高举人性旗帜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争取人性话语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也罢,在我看来,其实都没有讲人性的话语权。将来哪一时期,哪种社会将如何面对死亡这这个课题当作社会的第一重要,并且这个社会的人都可以安详地面对死亡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社会才有讲人性的话语权。

最后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作为生在佛教胜地西藏的我来说,感到无比的幸运,在我生长的环境父母从从小会给我们详述死亡,总感觉父母一直都很注重死亡,一直教育我们爱的重要性,总会提醒我们时刻准备好死亡,更是强调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从这里我不仅看到佛教的人性化的教意,更是看到了佛陀的智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篇8

积极从容地面对你的人生——《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还是幸福的。奶奶健在,八十多岁;外婆健在,身份证上显示一百零二岁,身体硬朗,行动自如;虽然爷爷中风五次,无法自理,但能勉强站立,用肢体表达情绪。小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外公去世,很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知道死亡离我们其实很近,但却未曾想过自然死亡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会如何去接受。经历过死亡的人也无法述说,而濒临死亡的人,或恐惧,或孤独,或病痛缠身,或无法言语,没有多少人能够给我们讲述走向死亡的感觉。《相约星期二》,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本书以一位患了ALS(霍金教授也患此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大学教授莫里给记者学生米奇布置作业为开端,以老师的书房为教室,以老师的身体状况为时间轴,每周二约访,最终以葬礼为毕业典礼,开设了十三节哲学课,谈论的话题包括: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以及完美的一天。

“你总是要死的。这不取决于你对自己怎么说。”变老,是目前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从古代中国的炼丹修仙,到现在采取各种青春常驻的手段,人们都想违背或减缓这一过程,不愿接受它。“我乐于接受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会更加丰富。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接受和坦然,使得我们的时间反而变得更有价值。地球村使得我们已经没有了白天和黑夜,貌似只有“你死我活”。在分秒必争的互联网“风口”时代,慢下来就好像等于死亡。在这个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内心的那点从容,自己控制住节奏?每每重新翻阅这本书,都会让我的心和时光瞬间慢下来。

“如果给你最后健康的二十四小时可,你会想去做什么?”要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好像问我们“假如有十个亿,你会怎么用?”与“假如只剩六百块,你会怎么用?”往往只有在场景真实到我们思想可以量化的后者,我们才会仔细斟酌每一块钱的价值一样,拥有几十万个小时的我们从未曾置身于真实的最后二十四小时,我们很难想象。假如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作为我们交易的货币,我们很多想法会不会改变?时间是上帝赐予最公平的礼物,每天都有且只有二十四小时,但我们却更愿意为金钱而努力,去透支未来的时间存储,直到失去健康甚至死亡。控制欲望,在纷繁复杂灯红酒绿、市场创造欲望的当下尤为重要。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鸡汤,但花一个小时读完这本书,我从时间的奴隶,回到人生的主人。文/邹炜烽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文 篇9

周六的下午三点,午睡醒来,坐在书桌前,泡上一壶小青柑,在升腾起的带着水果味的普洱香气中,打开了《相约星期二》的扉页,习惯性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购买的日期和地点,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红红的印迹,顿时让整本书生动了起来。有时,文化的魔力就在这些看似极不起眼的小事中体现出来,并放的很大。

莫里·施瓦茨,注定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散发着思想光芒的名字,因为他的聪明睿智,因为他的人生智慧,因为他的死亡课程,也因为他那个出色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米奇娓娓道来地叙述了一个老人的死亡过程,记述了一老一少相约星期二的最后课程,分享了一个社会学博士、一个老教授的人生经验,讲述了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

从来没有一个教师能得到所有学生的喜欢,这话尽管极端,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不过,那些能得到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教师,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赏识教育。读后感。莫里成为米奇最喜欢的教授,能从他在毕业典礼上,初识米奇的父母时说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莫里对米奇的父母说:“你们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儿子。”也能从他对米奇说的话中找到答案,那句话就是:“米奇,你是最优秀的。”这两句话,恰恰正是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话语,让学生心房深处最柔软的那个地方为之颤动,并且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感动一生。莫里教授的话语再一次地说明,欣赏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莫里对自己欣赏的学生,同样的喜欢。毕业典礼上,他问米奇毕业后还会不会跟老师联系,米奇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会。”此时,米奇看到教授往后退去时,哭了。教授的眼泪,正是一个有情怀有情趣的老师,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师生情谊的高度宣泄。莫里在毕业典礼上的眼泪,或许就成了20年后他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后,面临死亡时,作出人生重大决定的情感注释。

莫里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人研究的课题,展示出了超人的勇气和睿智。米奇用他那如椽大笔,记述了令无数读者心动的故事。莫里做到了,米奇记录了,一个感动世界的故事诞生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初中读后感作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初中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