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第一次看我秋代哭了读后感 > 地图 > 第一次看我秋代哭了读后感

第一次看我秋代哭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关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关于管理的书。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一】

今年9月是全国第15个质量月,在质量月其中,由于中心领导的推荐,使我有幸拜读了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著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读后感触颇深,获益良多。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内心很是激动,感觉字字珠玑,启发着我对以往习以为常的工作进行从新的认识,而我也觉得我们也该将本书中的理念引入到工作中去,使每一个参加工作的人都能自觉培养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摈弃传统的那些不良认识,这将给我们的公司带来无尽的财富。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开篇由一个古老的寓言展开,通过三个人的聊天,将零缺陷管理的理念层层引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与故事,将一次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告诉了每一位读者,其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克劳士比教授再讲完三条狗探险的寓言后,写在黑板上的评语: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而这段精辟的点评,无异于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一次把事情做对。

结合我个人的工作而言,从事质量监督的我,如何一次把事情做对,怎样有效的保证被监督产品的质量,从克劳士比教授的点评中我也看到了答案。

首先,想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我们一定要有明确的监督目标。我们应该知道,质量是一个企业的根本,我们公司为了打造精品,提出了产品出厂合格率

的管理目标,同时这也便是我们进行质量100%,一次生产合格率93%以上。

监督的最终目标。在明确了我们的目标之后,如何通过工作完成这个目标,对工作过程的把握便成了重点。在车间做质量监督工作,我们每天要面对,车间大大小小10余道生产工序,以及在线品、成品、外协品的监督检查,为了能很好的控制这个复杂的工程,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工作重心,中心领导和一线监督员,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了各生产车间的重点岗位和质量薄弱环节,例如,能克公司的螺纹加工岗位与外协检查;专用管公司的冷矫直与无损检测;油井管公司的螺纹加工与水压等等,而各个生产车间这些重点的岗位与环节,便是我们平时的工作重点,中心更是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了工作时间,将有效的时

间合理的分配,使得质量监督员将绝大部分工作时间用在对重点工序监督检查,保障了被监督车间的质量薄弱环节不出现问题。同时,对一些相对加工稳定的岗位,中心也规定了每天一次的例行检查。通过对重点岗位的监督检查,以及对非重点岗位的例行巡检,我们质量监督工作的整体过程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节省了时间,从而保证了监督的效率。

在确立了工作目标,与过程重点之后,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那便是对我们监督工作的标准的把握,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的序言中,通过子贡与孔子的故事,使我们知道,做任何事都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规定与准则,不应该以个人的喜好或意想来决定做事情的准则,就像书中所言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这是一条简单的道理。对我们而言,监督工作的准则便是中心下发的作业指导书与各车间的产品参数标准,这些规定与参数的设置全是依据了国家或国际的通用标准,亦或者是客户特殊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应严格执行这些相关企业标准,因为只有严格执行准则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而顾客的满意便是对我厂质量最好的认可,对我们监督工作的肯定。在执行标准这一点上,我还想再说一点:各车间的产品在其内部皆有相关内控标准,我们的工作应该严格执行中心下发的相关企业产品检验标准,当标准与车间内控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按规定流程交由中心管理人员与车间相关人员进行协商解决,而不应该擅自做主予以妥协,以便警醒车间员工在生产时能严格遵守产品的工艺设定,而不是随便做主放宽工作标准,为产品质量埋下隐患。

在书中,克劳士比教授还提到说,控制好了过程,也不能保证错误不会发生。而对我们平时的工作而言也是如此,错误总是会发生的,而面对错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预防。在我厂质量管理文件中也提到,要加强过程质量管理,坚持预防和把关相结合,预防为主的观点。由此可见在我们平时工作中,对错误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也是提高工作效率,一次做对工作的重要保障。而怎样进行错误的预防呢?我想书中的这句话已经很好地告诉了我们答案,预防是一个思考、分析和计划的过程,以准确的预测错误可能在哪里出现,然后采取行动避免其产生。而且,预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结合我们自身的质量监督工作来看,我们要想对错误进行预防,首先要明确我们的错误容易出现在哪里,而明确错误

的工程便是对风险隐患的识别过程,中心曾组织各车间的质量监督员对每个车间的生产流程做了质量风险识别,通过与各车间的技术与生产的相关人员讨论确立了各车间的质量隐患存在点,而这些存在质量隐患的地方,也是我们品是质量监督时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为了避免错误的方法,我们应该对各隐患点生产工艺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在监督时,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风险的存在,适当的提高相应工序的抽检比例,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力度,来确保隐患处的产品生产正常进行,从而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预防错误是一个持续的流程,所以我们对质量风险的识别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改进的流程,我们应该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车间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改变来不断改善我们的风险识别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使我们对工作中的错误能够做到持续预防。

虽然通过对错误的预防,我们可以避免绝大多数错误的发生,但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以我们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问题。而在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便是寻求相应的帮助,例如:当车间设备造成质量问题时,及时与车间设备员进行沟通,第一时间处理好问题设备;当质量监督与车间生产发生冲突时,应及时寻求中心领导与管理组相关人员的帮助,以便尽快解决问题,为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提供保障。

按我们以上所说,当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控制好相应的工序,建立严格的标准,持续预防错误,在困难时能够找到相应的帮助时,我们离零缺陷管理、离一次把事情做对就只差一步之遥了,那便是要求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好的结果,有人会说过程的好,便是结果的好。其实二者并不是间的因果关系,我认为,工作的过程固然决定结果,同时追求好的结果也是制约了过程。可以说我们每一步工作所追求的结果,便是之前所确立的目标的集中体现,只有时刻提醒自己要求好的结果,我们才可能不断地完善过程,从而实现我们最初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更好的工作,要想最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那我们便要向杨钢先生书中克劳士比教授总结的那样工作: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当我们做好以上步骤后,一次把事情过对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由此可见,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不是无理的苛责或漫无边际的空想,只要我们遵循以上的步骤进行我们的工作与活动,我们都能够一次做好我们要做的事,通过我们的效率为我们赢得回报。同时,这本书还在其它很多的方面给了我启示和帮助,例如:及时正确的自我评价,使我能够好的理解自己的优点,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扬长避短。又比如,对团队领导作用的阐述,也使我更好的明白了团队配合中火车头的重要性,还有很多方面,我便不再一一叙述了。总之,最后很感谢领导推荐的这本书,我将把在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启迪,延伸进我平时的工作中去,并及时地把经验与同事进行分享,确保我们中心今后的质量监督工作更好地得到开展。

【关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二】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关于管理的书。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写。这本书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1920年胡适先生在新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传记体寓言《差不多先生传》。文中以戏谑的口吻讲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文章不长,却让我们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很多人就是差不多先生。诚如杨刚先生在文中所述,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对某些事情特别谨慎,但对某些事情又很不在乎。护士可以忍受病人病床上的不清洁,司机可以放纵自己偶尔开快车,煤矿工人接受矿井里甲烷的浓度偶尔超标??..我们习惯于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以差不多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的标准让我们舒服,家里地脏了,看得过去就不拖,工作完成了检查一遍没错别字就提交。正是因为这种低标准,在我们很多人的认识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没有那么重要,而且也不可能。

我以前工作的一家公司是做电气产品的,因为质量控制不是很严格,常常会有客人的投诉电话打过来,我们处理客诉的工程师接到客户的投诉电话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真是不好意思,您也知道这个东西是工业生产的产品,是大批量出产,有几个缺陷产品是不可避免的??..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到他这么说时,还忍不住想,就是这样的,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出几个问题很正常啊,那些人还整天电话打个不停的投诉。今天当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愚蠢,才知道,事情不是不可以第一次就做对,关键是我们根本没有这种认识。在我们眼里,能达到AQL标准就已经很好了,生产100个产品,有2、3个缺陷产品完全可以接受。就是这种认识完全封上了我们走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成功之路。

因此要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首先得转变我们的思想,充分的认识事情可以第一次就做对,我们可以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我们要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做对的事情。正像书中提到的赛勒的故事一样,赛勒本来是学习计算机的,可是在就业时,他从事过电脑设计、网络、保险,可是都不成功,以致在同学聚会时沮丧不已,在好友的提点下,他应聘到一家计算机公司,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结果就大不一样的,同学再聚会时他已经是神采飞扬了。为什么他有这样的转变?原因很简单,他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专长,并全面的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我们总结一下来讲,就是做了对的事情。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不对,却坚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原则,我想我们是很难实践这一原则的,就算是实践了这一原则,恐怕与自己当初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吧!

其次,我们要建立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杜绝双重标准。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这里所说的规矩就是指标准和要求。通常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没有标准和要求,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A让B帮他买个记事本,买什么样的什么也没说,结果B可能买回一个硬面30页的,也可能买回一个软面30页的,而实际A要的是软面的80页的。这样的小事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遇到,小事情,大家说两句也就算了,可是如果类似这种事情发生在公司生产所用材料的采购上又会怎样呢?比如用

8.8级螺栓,需要用45钢、结果采购成40钢的?后果肯定是会造成生产进度的延误。

文中提到了小徒弟给师傅递扳手的事情。第一次,因为师傅只交代了一句,结果小徒弟花了很长时间找来的却是不符合要求的扳手,第二次师傅清楚交代了需要的扳手的位置、尺码,结果小徒弟很快就找到了师傅要的扳手。由此可见制定标准的重要性,而且标准必须提前制定。我们不是画家也不是作家,我们的工作不是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力的事情。工作就必须有标准,工人要有作业指导书,其他员工要有岗位职责表,只有有了标准,我们的工作执行起来才有目标,我们的工作完成时才可以有效评估。不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在此要求下我们才可能把事情第一次做对。

再次,我们要与他人配合工作以符合要求。这个道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团队精神。在文章的开始,我们故事的主角是3只狗狗。这3只狗狗的行动吸引了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但正如其他的故事一样,主角旁边必然要有个配角,这个故事的配角就是那些秘道里的蜘蛛。聪聪因为有蜘蛛的帮忙,用时1天半完成任务,慧慧则只用了

1小时,而明明则因为自顾自且拒绝蜘蛛的主动帮助,结果多次掉进陷阱,用尽粮食和水,花了2天才完成任务。团队精神我们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们通力协助完成一项工作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我们讨论、争辩、指出别人的种种不足最后完成工作也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求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明确各自职责,在工作中相互协助,共享知识与成果,共同承担工作,通过集体的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

工作本就是一件需要相互协助的事情,要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必然要求我们具备相互协助的团队精神。就拿我们合同部的内部支付工作来说,我们需要付款出去,我们需要支持我们进行付款的资料,但我们不直接与生产接触,不清楚工程施工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负责与承包商接口并对其工作实施全面管理的部门或队/厂,对承包商申报的已完成的工程量数据进行审核并编制《支付考核工程量统计汇总表》,需要质检部、工程部进行复核,同时我们还需要工程部、安全管理室、人力资源部、技术部将承包商施工中的一些消耗性支付情况提供给我们,在掌握了这些资料后,合同部再决定支付的情况,将需要支付的相关资料,和确认的最终支付金额交财务部进行支付。这一工作,需要我们各部门相互配合,只有各部分将自己负责部分的工作做好,我们才能准确高效的完成此工作,避免错误支付的发生。

最后,把握细节。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常常说一句话:魔鬼藏在细节里。我想正是因为他一直如此关注细节,才让他的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让他们企业生产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细节决定成败。通常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犯的那些错误都是些不大不小的错误,而往往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错误酿成了大错。比如: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环大西洋号海轮的沉没,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再比如:2009年岭澳二期3号机主管道一、三环路测量报告数据互换事件。当时若不是及时发现,其后果又会如何呢?关注细节才能避免错误,关注细节才能把事情做好。

今天,我们中很多人仍然很难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想主要还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只有我们先改变观念才能逐步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让我们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念在脑中烙下烙印,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每做一件事就在心中默念:我要第一次就把它做对。我相信长此以往,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将成为我们的思想、行为习惯,我们将惊喜的看到这一理念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如何让我们与成功越来越近!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读完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感触颇深,现在把我或许还有些肤浅的看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一】

在今年的质量月期间,阅读了质保部推荐的书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起初是怀着一种被迫的,很不情愿的心情打开这部书刊的,但是渐渐的,被里面一个个生动而富有深刻哲理的小故事给吸引了,进而便津津有味的一直读了下去。

文章序言用《孔子家语》里救赎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的小故事引出了一条简单的道理,即: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接着,通过一个拧螺丝的简单例子,引出了本文的主题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以三只分别叫聪聪、明明、慧慧的狗狗,为了狗狗家族的生存寻找足够的骨头和水源而进行探险历程的寓言开头,引出一代宗师克劳士比先生和他三个弟子的激烈讨论,层层揭开、步步深入的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第一把事情做对的全部内涵。

文章中名叫慧慧的小狗,遵循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法则而第一个完成了长老交代的拯救狗狗家族的任务,并且花了最短的时间和遭受了最少的困难。克劳士比先生针对慧慧的成功写下了如下的点评: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找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

通过上面的点评和文章中一个个生动的小例子,让我清楚的了解到什么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那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放眼现今的核电建设,缺少的正是这种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强大信念与决心。我们都知道,安全是核电建设的生命,质量是核电建设的灵魂,他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只有在质量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核电建设的安全,才能保证核电周围数以万计生命的安全。

现在我们来用慧慧的成功法则分析一下闻名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在试验伊始,包括副总设计师在内的所有实验员们都在第一时间确定了本次试验的目标;在试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功率的升降程度;对现有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和预计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对已经建立的试验标准严格执行;当问题发生时不一意孤行,听取他人建议,采取挽救措施;要求结果百分之一百正确,毫无偏差。那么,造成数以万计生命生灵涂炭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便不会发生,试验将会取得成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副总设计师为首的一些试验员们,他们存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不按照核电试验标准数据(功率)进行试验,并且一意孤行,最终酿成了世界级的悲剧。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多么重要而艰巨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对于核电建设来说。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二】

阅读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一本管理寓言。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写。这本书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第一次就做对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书中可爱的人物告诉我们: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工作中难免出错,怎么可能一次做对呢?但是我们发现错误的发生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容忍它的发生,因为它的发生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二是我们虽然不容忍它的发生,但默认错误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听任它的发生。有了这两点,想不发生错误的确很难。而这又反过来证明了错误发生的必然性??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了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方法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的人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并声称:愿意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不向国家报销。这个行为轰动了整个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从此我不想再见这个人。

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

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

子贡的榜样被舆论传播之后,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因为后来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国家报销,而因为不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报销制度,肯于出钱赎买的人就越来越少。

在子贡看来,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来,子贡虽然做得好,却没有做对。 做对不是自己主观认为的高尚、好。子贡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自然会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这是一条简单的道理。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这是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如何做才能达到对这个标准。

在核工业建设领域中,做到以下几点是很关键的:

符合要求的,才是对的;

做事之前先思考,弄明白了再去做。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充分的准备,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一定要有这么一个理念,只有100%才算合格,追求零缺陷。追求零缺陷表达的是一种决不向任何符合最高要求的做法妥协的决心。它要求人们努力工作,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达到零缺陷的境界。为了实现零缺陷,组织或个人必须符合顾客要求,预防缺陷产生,保证交付一次合格。零缺陷是预防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而预防则可防止某些缺陷发生,只有预防,才能保证质量。

对于核电来说,质量的重要性更甚于一般行业。核电建设过程中核岛安装若是出了纰漏,等于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当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给多少人带来了伤痛,留下了梦魇。所以我们的员工必须要做到即使一个细微的安装工序都要符合要求,才能够从源头上杜绝灾难的发生。

第一次就击中问题要害;

有这么一句话:魔鬼也会藏在细节中,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做事前多想几步,抓住问题的关键,那么所有的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了。

核岛的安装工序冗繁复杂,我们却更要迎难而上,把攻坚攻关作为核电建设工人的一种不屈理念,发扬光大。

确定好方向,不走冤枉路;

俗话说得好,马壮车好不如方向对,正确的目标才能做对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夫子备了很多物品,欲前往南方楚国,便向路人问路,路人答:此国非往楚国。夫子说:我的马很壮,没关系。路人又再强调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夫子依然固执的说:我的车很坚固。路人只好叹息的说:这不是往楚国的方向啊!方向错误,再怎么努力都枉然。

所以员工先应该仔细想想自身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希望藉此得到什么结果,这样做之后是不是真的能符合要求,多与你的主管及上下游流程的同事一起讨论,在做出决定。

强化第一次做对的意识;

机会并不是随时都有的,管理好你的时间就是管理好你的生命。用100%的热情去做事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没有回头路,高效率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2009年2月26日,岭澳二期EM2队对3号机组1环主管道主泵侧过渡段坡口进行加工切割时,在对坡口机进行安装调整过程中,施工班组发现,按照实际测量报告划在主管道上的6个切割基准点的第41号基准点,偏差刀刃13MM。施工班组立即停止了工作并及时将情况反映给上级。经核查,发现EM2队现场使用的测量报告数据实为3号机组3环过渡段测量报告数据。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由于员工本着第一次做对的意识,为公司避免了一次重大的质量事故,同时,也赢得了效益。

想要做对,还要做到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错误付出的代价提醒我们做事不到位,做到位才是做对的前提。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三】

读完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感触颇深,现在把我或许还有些肤浅的看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督促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把事情做的更好。

于我而言,读这本管理学的寓言,完全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书以《孔子家语》里子贡的故事开头,试图说明做好并不是做对,孔子认为子贡做的好,但不一定对。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好的事情对于对方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每个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别人的想法,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全世界普遍认同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第一条就是以顾客为中心,组织应满足顾

会出错。这就说明了我们对一件不该发生的错误事情制定了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只有我们确定它是不可容忍的,有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决心,我们就一定能做到。

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故事是厂家为了让客户更满意擅自加上塑料袋的故事。我们把事情做对,就是符合要求,并不是做到自己所认为的更好,工作中画蛇添足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厂家,一个企业,一个公司,满足了对方的需求,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可或缺的环节,附加的没有经过协调沟通过的服务,有时会把事情推向不可挽回的局面。作为一个企业而言,解决市场需要和需求的环节之后把过程和结果都做到更好,不付出不必要的成本代价,承诺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把积少成多的道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大概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所在吧。书中又提到了很多理论,如员工的素质决定企业的质量,关注每个细节,保证零缺陷,这些都是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很重要的。当然,书中这方面的理论的经验于我而言,难免显得有点空洞。

人人都想成功,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这本书提出了很多让人少走弯路的想法。我们要预防将我们人生带入糟糕境地的可能性,每走一步踏踏实实,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且一直把事情做对,不去做差不多先生,关注每个细节,在工作中建立完整有效的规范,态度认真勤恳,懂得做人做事,这样我们离成功就会很近了。同事,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关心每一个细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样就能为我们所在的企业带来更好的明天,反之,企业的经营将会越来越艰难,最终走向不可挽救之路。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也并不是在危言耸听,书中环大西洋海轮失事的故事难道还不能说明一切吗?而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懂得向周围的同事请教,懂得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不害怕失败,将第一把事情做对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这样,个人和企业的明天才会越来越好。

这本由很多故事组成的书让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工作即是跳舞是我在工作中所追求的,而对于我而言,在财务工作方面,更是不能容许自己犯错误,我相信有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决心和书中理论知识的指导以及今后在工作中的不断总结,我一定能做到更好。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000字(优选范文)


最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首先给了我一个启发:“思想态度决定了是否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会认为工作中难免出错,怎么可能一次做对呢?还有许多人会说“差不多就行了”“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认为把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不能把工作一次做好,做对。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日常工作中,不少人就是缺乏这种态度,总是觉得自己不是圣人,犯错是必然的,可以原谅的,结果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线,就做好了多少比例要返工的心理准备,正因为有了这种心理,返工的比例一定是有增无减,对企业发展的发展也造成了莫大危害: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人力物力……

所以我们只有先改变观念、改变态度,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念深深植入脑海之中,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才能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我们经常还会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对”。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故事我才明白,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观认为的好,而把事情做对则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当我们明确了态度,区分了“做好”与“做对”的具体含义后,就要好好思考了:怎样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对呢?怎么做才能达到“零缺陷”呢?

我从文中三只狗狗找宝藏的故事中得到了答案。聪聪,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中最聪明的三只狗,他们为了拯救整个家族担起了寻宝的重任。其中的聪聪狗习惯于“正确的做事”,比较注重方法,但是从来不注重效率。他总是认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对了,一切就对了。明明狗虽然很忠诚,为了任务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却缺乏方法,做事没有章法,只解决了“脑袋”问题,没有解决工具和方法问题。而慧慧狗却在任务之前思考:“我为什么不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少呢?既然可以避免少失误,为什么不可以不失误呢?如果没有失误,我就可以一次做对。”最终,慧慧狗花费了最少的时间,付出最少的代价,却找到了价值最大的宝藏。这个寓言故事之后克劳士比博士总结了慧慧狗寻宝过程的几点: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这也就是如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零缺陷”思想是由美国的菲利普克劳士比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他原来是一名医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发现大家做事情往往难以第一次就做对,总是修修补补,于是,他把源于医学的“预防”与“健康”概念引入制造业,要求在实践中一步步找到问题根源,提出了“零缺陷”管理概念,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因为“零缺陷”理念的巨大魅力,现已成为国际卓越企业的工作标准。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书中提到的挑战密道比赛让我印象深刻,德普和克鲁斯均挑战失败,变成了两尊石像。原因何在?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们清楚地知道,汉唐挑战成功的秘诀不是比德普和克鲁斯聪明,而是因为汉唐“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我们常常听到的“态度决定一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抱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信念,并设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工作有充分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设计开始阶段,养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习惯,就可以充分激发潜能并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在读到俄国与土耳其之间伊兹梅尔城市攻防战的案例时,我感到心潮澎湃。伊兹梅尔大战使得俄军将领苏沃洛夫一战成名,在世界军事史上流芳百世,这场战役中,他便是充分运用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为此,他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行动计划,而最终取得了攻城战役的伟大胜利。

我们要想在工作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必须从一开始就牢固地树立结果意识,以实现工作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有时我们会发现无论如何勤奋努力,如何尽心尽责,可工作总是难有起色,甚至原地踏步,原因何在呢?

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只关注“做了什么”,而忽略了“做到了什么”。如果企业员工不关心自己每天的工作与企业未来效益和发展有多少因果关系,这样的忙碌大多事倍功半。一个士兵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是无法得到勋章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优秀的员工不在于他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精明能干,也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豪言壮语,关键在于他工作的成就和结果。从前我们总是说“我努力了,所以我问心无愧。”今天我们要说“我努力了,而且创造了预期的价值。”

要想治理我们工作上的缺陷,先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就先要治理我们头脑里的缺陷;只有解决了头脑里的缺陷,摒弃思想上的“返工区”,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零缺陷”。“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的一种决心和态度,当你确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之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去确定要求,有意识地去拒绝“差不多”,最后成为按照“零缺陷”准则工作的人。

读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发现自己思想上有太多的“out”需要清理,需要放到“回收站”,顿时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不断地思考,结合实际设计工作,领悟其中的方法要点,克服工作忙、时间紧等困难,提升自己对“零缺陷”的理解和认识,渐渐懂得了“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而是“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通过“零”的努力,最终达到“一”的实现。就像我们的工程设计工作,需要各个专业的配合,最终才能形成完整的工程,只有大家各个专业精心设计“零”的努力,最终才能达到精品工程“一”的实现。

通过本次阅读和感悟,相信“零缺陷”理念一定会像一缕春风,给海湾设计院带来新的气息,让大家更加专心与专注,把“精心设计,精诚服务”稳稳地落到实处,为海湾集团更高更远发展,向世界一流化工企业迈进贡献力量。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范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是一个简单量化的工作标准,而是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的工作哲学和方法。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范文一】

很高兴有幸阅读到一本好书,本书通过运用大量的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加上合理的分析总结的形式,表达了形象的表达了日常生活工作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以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会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个人工作中的效率提升,资源浪费的消除的价值观。

我理解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首先是从内心开始,我有强烈的意愿做这件事,才会更加用心;接着是做对,保证做事质量,符合要求;最后是第一次,而这里边最难的就是最后一个第一次,这需要事前充分的准备,技能水平,责任心,以及对细节的把握。

我们怎么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一次就做对事情的核心元素是:首先要确定你的工作的目的,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做事;建立一次做好的基本准则: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消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侥幸心理;清除达成这一准则的障碍:建立预防提醒系统,取消工作中的返工区,尤其是精神上的,建立工作中的操作规范;最后是努力工作:态度决定素养,素养决定结果;

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好会带来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优秀是一种习惯,有科学数据统计一个连续21天的动作将会养成一个习惯,而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又建立在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下,我们无法想象一个部门只有一个人一直坚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而其他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那么这样的团队将只有一个结局------被市场淘汰。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有效的的预防和控制不良品的出现和流转到下工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让工作效益最大化。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范文二】

在一次做好质量提升主题实践活动中,我沉下心来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必读书籍翻了一遍,这才感觉出这本书的分量,受益匪浅。

本书的作者杨钢有着一串响亮的头衔,他是美国克劳士比学员高级合伙人、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创始院长零缺陷管理方法创始人、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等等,书中开篇用一个故事引发了一次讨论,娓娓道来一个简单的道理:第一次做对是最好的做事方式。对于如何达到这个要求,面临两个问题:态度和习惯。

首先是态度决定一切。按照我以往的习惯,每当开始一个新的挑战时最先想到的是第一次做嘛,出错是难免的,可以原谅,还没开做就给自己找好退路,默认错误的发生而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这必将导致挑战的失败。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其次是习惯问题。个人习惯是长期行动的一个惯性表现,只有长期的将每一件事情都第一次就做对,才能说自己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是的,没有人天生就拥有超人的智慧,成功的捷径就是良好的习惯。犯错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是对立的,树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正确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会总结曾经的犯错经验,把不确定度一点一点的降低,一步一步达成目标。

公司的发展需要质量的保障,只有一次做好才能花费最少,效率最高。我们要以质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沟通习惯,齐心协力,确保目标的完美达成。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范文三】

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仍处于实习阶段的新人来说,首先要感谢单位提供的读书机会,让我在工作之初,通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得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同时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积极践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现结合入所以来的实习情况,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在我看来,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实践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前进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无时不刻不在进行中,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不就是意味着否认探索过程,其着重强调的是实践中的第一次。诚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会走弯路,但是,只要探索后形成理论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不仅使我对硫化有了更深地了解,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实际与理论实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小到制坯过程中的称量,大到硫化时对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确定,无一不是在理论分析后通过多次试制,不断地进行修正才确定出来的。看似简单的橡胶件产品,在实际的车间生产时,要在满足批量生产的前提下,便于工人操作和后处理。从模具设计的角度看,既要保证产品的合格

率,又要考虑出模时橡胶件能顺利快捷地取出,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综合考虑生产工艺后,精确合理地对模具进行设计制作。不得不佩服设计人员着眼生产、讲求效率的深厚地设计功底,对于毕业刚入职的我来说 ,带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态,感受着自己的无知,或许,因为现在的无知,将成为我以后求知的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因为年轻,我不怕路远,我坚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点,也总会有收获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任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都是服务于实践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因理论应运而生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基于此,理论和实践不是脱节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既要肯定理论探索阶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办事情做对在理论应用环节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积月累,千千万万个第一次,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工作的熟练程度。以硫化车间为例,制坯工序上,许师傅将经过热炼的胶料用剪刀裁成合适地大小,然后针对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况进行称量,最后再填写流转卡并分区域存放,或整齐摆在工作台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温箱中恒温处理。剪裁的胶料基本上不用再进行添添减减,符合工艺上对胶料重量的要求范围。硫化工序上,师傅们一个人可以操作三四台硫化机,从模具的摆放入模到胶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后的出模处理,看起来是那么地麻利流畅,有一气呵成地气势和节奏感。修边工序上的女师傅们,坐在

工作台前,对硫化的橡胶件进行修边,如果说单纯地修边还算轻松的话,那每天下来搬搬拿拿的重达几十斤的橡胶件,可不能说是闹着玩的,粗略地说,每人每天倒腾的橡胶件有3吨左右吧。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训时,刘所长让我们做好吃苦准备的讲话。诚然,天下没有不累的营生,累并快乐着,既是对生命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实际的生产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宝,而巧则是熟练后享受工作的一种境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练的基础上,才能生巧,才能迸发出更加饱满地工作热情,带动出更加积极地工作态度,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关键在于把每一个第一次做好、做对,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同时又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员工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重视沟通与合作。人是群居动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沟通,而现今快节奏的社会,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依靠合作来整合资源,是大势所趋。在我看来,这个社会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因为当今的社会是共赢的社会,作为一个团队,基于木桶效应,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也未必能实现1+12的工作业绩。这时,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要重视细节。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认真重复地做好,就是不简单。因为简单,我们可能会不屑去做,

但是,积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为。现在的生产大多是流水作业,只有保证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终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要树立事无大小、事无巨细的工作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既是个人工作态度的体现,又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胶囊成型过程中,工艺卡片上从机头的直径和宽度,到胶帘布和胶片的层次、型号、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钢丝圈的钢号、圈数、排数、根数、直径参数和缠绕帘布的厚度宽度,无不体现出细节的重要性。因为注重细节,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强调做事要正确地做、思考地做、用发展的眼光创新地做。一直以来,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论言,我觉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长久地存在,才是王道。鉴于现在的存在,我们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和创新,这就是社会之所以不断前进的原因之一,倘只满足于现在的存在,而不思进取,那今天理所当然地合理注定会阻滞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踏踏实实地学习并消化吸收现在的存在,为以后能长久地合理存在积蓄创新的基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中的理念延伸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对该书精髓加以消化吸收,争取更大地进步。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范文


读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范文一】

在公司推出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活动后,我读了这本书,他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是我们能在第一次达成目标。而非先做一部分,把没有做到位的部分和犯的错误留着以后去慢慢补救。也许我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并开始慢慢地接受这些失误的发生。但是,如果我们来算一算要为这些错误付出的代价,恐怕就不会对这些可有可无的失误坦然接受了吧。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企业对员工的期待,它时刻提醒员工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接手每一份工作时,都要抱着一次就做对的坚定信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也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尽可能减少废品,保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扎实的工作技能,对每一个第一次从事的工作,都要有十足的准备。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看起来,这似乎很难,实际上,这也确实不简单。但是,如果我们做到了,错误发生后的补救和修改所耗去的财力,人力和时间成本都将省去,之前所有的努力将会变得如此有价值。努力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但不会增加我们的烦恼,反而让我们更加在工作中更加高效、轻松、愉悦。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范文二】

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仍处于实习阶段的新人来说,首先要感谢单位提供的读书机会,让我在工作之初,通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得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同时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积极践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在我看来,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实践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前进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无时不刻不在进行中,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不就是意味着否认探索过程,其着重强调的是实践中的第一次。诚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会走弯路,但是,只要探索后形成理论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不仅使我对硫化有了更深地了解,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实际与理论实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小到制坯过程中的称量,大到硫化时对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确定,无一不是在理论分析后通过多次试制,不断地进行修正才确定出来的。看似简单的橡胶件产品,在实际的车间生产时,要在满足批量生产的前提下,便于工人操作和后处理。从模具设计的角度看,既要保证产品的合格

率,又要考虑出模时橡胶件能顺利快捷地取出,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综合考虑生产工艺后,精确合理地对模具进行设计制作。不得不佩服设计人员着眼生产、讲求效率的深厚地设计功底,对于毕业刚入职的我来说 ,带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态,感受着自己的无知,或许,因为现在的无知,将成为我以后求知的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因为年轻,我不怕路远,我坚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点,也总会有收获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任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都是服务于实践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因理论应运而生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基于此,理论和实践不是脱节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既要肯定理论探索阶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办事情做对在理论应用环节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积月累,千千万万个第一次,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工作的熟练程度。以硫化车间为例,制坯工序上,许师傅将经过热炼的胶料用剪刀裁成合适地大小,然后针对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况进行称量,最后再填写流转卡并分区域存放,或整齐摆在工作台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温箱中恒温处理。剪裁的胶料基本上不用再进行添添减减,符合工艺上对胶料重量的要求范围。硫化工序上,师傅们一个人可以操作三四台硫化机,从模具的摆放入模到胶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后的出模处理,看起来是那么地麻利流畅,有一气呵成地气势和节奏感。修边工序上的女师傅们,坐在

工作台前,对硫化的橡胶件进行修边,如果说单纯地修边还算轻松的话,那每天下来搬搬拿拿的重达几十斤的橡胶件,可不能说是闹着玩的,粗略地说,每人每天倒腾的橡胶件有3吨左右吧。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训时,刘所长让我们做好吃苦准备的讲话。诚然,天下没有不累的营生,累并快乐着,既是对生命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实际的生产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宝,而巧则是熟练后享受工作的一种境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练的基础上,才能生巧,才能迸发出更加饱满地工作热情,带动出更加积极地工作态度,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关键在于把每一个第一次做好、做对,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同时又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员工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重视沟通与合作。人是群居动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沟通,而现今快节奏的社会,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依靠合作来整合资源,是大势所趋。在我看来,这个社会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因为当今的社会是共赢的社会,作为一个团队,基于木桶效应,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也未必能实现1+12的工作业绩。这时,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要重视细节。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认真重复地做好,就是不简单。因为简单,我们可能会不屑去做,

但是,积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为。现在的生产大多是流水作业,只有保证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终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要树立事无大小、事无巨细的工作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既是个人工作态度的体现,又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胶囊成型过程中,工艺卡片上从机头的直径和宽度,到胶帘布和胶片的层次、型号、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钢丝圈的钢号、圈数、排数、根数、直径参数和缠绕帘布的厚度宽度,无不体现出细节的重要性。因为注重细节,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强调做事要正确地做、思考地做、用发展的眼光创新地做。一直以来,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论言,我觉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长久地存在,才是王道。鉴于现在的存在,我们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和创新,这就是社会之所以不断前进的原因之一,倘只满足于现在的存在,而不思进取,那今天理所当然地合理注定会阻滞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踏踏实实地学习并消化吸收现在的存在,为以后能长久地合理存在积蓄创新的基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中的理念延伸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对该书精髓加以消化吸收,争取更大地进步。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范文三】

阅读了《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本书通过围绕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来进行阐述,给我个人很大的启示,这本书对于我如同迷途中的灯塔,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阅读完,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书中的这段话:IBM前董事长路易斯郭士纳说的,有1件事情你能做好,那叫合格;有10件事情你也能做好,那叫优秀;有50件事情你还能做好,那叫卓越;有100件事情你还能把他们都做好,那才叫把事情做到最好。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在探讨和实践两个课题。一个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恰好给我提供了捷径,成为我前行路上的良师益友。

先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受。十个章节的主题简明扼要,环环相扣。重点讲述了会做事、做对事、做成事等内容,叙述的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书中列举的案例鲜活贴切,既有出名人士的事例,也有小员工的事例,让我更好地去体味书中蕴含的道理。

尤其是第七章,这一章的题目是做对事。书中告诉我:不是把事情做完,而是要把事情做对。高层做正确的事,中层正确地做事,基层把事情做正确。这一章中,还有一段非常富有哲理和让人回味的话:一个绝望的组织,每个人既不抬头看路,也不埋头拉车;一个失败的组织,每个人都争着抬头看路,却没有人埋头拉车;一个平庸的组织,只有领导者会抬头看路,其他人只会埋头拉车;一个卓越的组织,每个人都会抬头看路,也会埋头拉车。看来,无论我身处一个团队一个系统的哪一个层面,都要学会既要抬头看路,也要埋头拉车。抬头看路,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低头拉车,我们就会用眉尖的汗水换来成功。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1.把工作做到最好,就一定要珍惜岗位,履行好岗位职责。当我们觉得累了时候,不如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周边企业的劳动强度、工资收入,他们可能比我们更累、更辛苦,工资反而低。然后可能你会发现其实我们那点累根本算不上什么,因此我们要加倍的珍惜岗位,履行好岗位职责。

2.把工作做到最好,就要一定会干事。会干事就要熟练掌握岗位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讲原则。不断

改进工作作风、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3.要注重新的技能和知识学习。学习是使我们进步很重要的法宝,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不能只用我们已有的这些知识来面对现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我们更多的是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会越来越协调、越来越顺利。

3.事无巨细,从小事做起,有时候我们的工作会很零散,一下子会出现很多的事情,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落下什么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我们一件一件的去完成。再小的事情我们也要认真对待,不能因为是小事就不重视,但是所有的事情我们也要分清楚轻重缓急,不可盲目的去做。而且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完成。

4.合理安排时间,时刻保持快乐的心情,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没有人多也没有人少,只是每个人利用得不同而已,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更加充实。同时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因为好的心情决定了我们工作效率,这样也会把快乐带给我们身边的同事。

5.总结一天的工作。这点也很重要,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包括做了的、没做的、做的好的、做的不好的,这是我们要善于采纳别人建议,不断地思考和总结,修正、克服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使我们的工作不断修正、卓越。

现在新入公司的员工大多数都有着本科学历,专业知识丰富,从大学毕业怀揣着梦想希望能打拼自己的事业,但来到新的工作环境之后,发现从事的是最基本的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甚至没有任何关系,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的强烈反差,往往会给青年员工一种梦想破灭的感觉,缺乏了梦想,也就缺少了动力,势必给工作带来影响。我想这是每个青年员工都要经过的过程,过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乏战胜困难的心。而书中的字字句句告诉我们工作中要把自己定位成为一个初学者,踏踏实实,勤勤勉勉的跟同事从头开始学,不要遇到困难就畏惧不前。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要做就做最好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是很难的,它不仅取决于执行者个人的主观努力,关键在于主观因素。但是我相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将情感和责任融入其中,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最后很感谢领导推荐的这本书,我将继续仔细研读这本书,把在书中所学到的做事的理念、做事的方法应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并及时地把成功的经验与同事进行交流分享,每一次都把正确的事情一次做对,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开拓工作新局面,为完成公司经营发展目标努力拼搏。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一本管理寓言。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写。(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第一就做对是最好的做事方式。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杨钢博士的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受益良多,感慨良多。受益的是,杨钢博士所提出的工作准则,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提出的力求完美,不同于传统数学思维允许多少分之几的工作误差,而是以完美为工作标准,实现工作的零缺陷。习惯传统价值观的人肯定会惊呼,零缺陷简直是种苛求。但是通过杨钢博士的理性分析,我们可以确认零缺陷的工作标准是可以实现的。杨钢博士认为,实现零缺陷的前提是符合要求,需要以完美为标准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信守承诺,辅以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会自然实现。人们先前对误差的纵容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此才会心想事成,才会用更多的精力来修正错误。

杨钢博士是国内提出零缺陷管理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小到个人,大到企业,都认为重复的工作修正理所当然。当打破这些不科学的常规时,首先个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时间的耗费降下来,而企业的整体品质大幅度提升,管理者最关心的利润也能实现最大化。

社会需要这样的工作准则,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每一次把事情做对做保障。杨钢博士的论著已经不仅仅是管理科学的一次突破。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二】

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位关心我的老教师就教育我-----上课要力求一次到位,要尽量少炒冷饭。这炒冷饭是指:在新授课上,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教师课后找时间再来补救。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今天,读完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发现,那位老教师的话,居然和国际管理大师在一直研究的管理经典十分相似。作者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通过这本书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第一次就做对是最好的做事方式。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现在施行有效教学的第一原则。

读了《菲利浦克劳士比的故事(1)》这一节,联系自己的职业,我感触很深,教师第一次就该做对的事不仅仅是上课,还应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做到第一次做对,这样才对得起每一位孩子、每一个家长。

菲利浦克劳士比介绍说:

在年青时代,我曾当过医生,所以我总是喜欢用医生的眼光来审视世间的一切事物。后来,我曾在生产美国海军用的TALOS导弹的本迪克斯公司担任一名工程师。不久,我就来到了著名的马丁玛瑞埃塔公司。这是一家美国国防部认可的专门生产导弹与战斗机的军工企业。我曾经先后担任了潘兴导弹计划主管及公司质量部经理。佛州卡纳维拉尔角是国防部的导弹实验基地。那时经常出现故障,导致导弹发射失败。人们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那么复杂的玩意儿,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装配在一起,出错是难免的事。

有一次,又一枚导弹发射失败了。我坐在参加发射仪式的政府要员和嘉宾们身旁,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立即立即找条地缝钻进去主持发射的将军大为光火,对我和我的老板大声喝斥:都是一群废物!你们难道拿不出没有缺陷的东西吗?

那是在1962年秋天,我们心情沉痛地回到公司。老板安慰我说:不要往心里去。想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

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把导弹的装配和测试过程画了一张流程图,在图中,他对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类。分类表很快做出来了,我为自己的发现倍感惊奇:

所有错误的分类:

工人操作失误

设计问题

配件问题

组装过程本身不合理

也就是说,如果克服了以上几大类错误出现的机会,就应该没有一个错误可以发生。换句话说,导弹发射失败既不是概率规律的必然,也不是统计规律的必然,它只是一个个再寻常不过的的错误,只要一改正就可以!

我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如果我们在错误发生之前一一检查这些错误或者能预防这些错误的发生,我们就完全可以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我走出办公室,围着工厂漫无目的地转圈,边走边思考,转了一圈又一圈。突然,我停下脚步,一个清晰的概念闪现在脑海中为什么我们第一次就不能做对?:我胸中涌起一股热浪,飞快地跑回办公室,奋笔疾书当我再次站在老板面前,向他阐述自己的概念时,老板拍案而起,激动地说:菲尔,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个理念第一次被系统地发现的过程。

其实,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错误为什么会发生呢?

它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容忍它的发生,因为它的发生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二是我们虽然不容忍它的发生,但默认错误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听任它的发生。有了这两点,想不发生错误的确难乎其难。而这又反过来证明了错误发生的必然性。

几乎每一个医院都对婴儿接生死亡率做出了规定为百分之一,即使是这样,我想请问: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容忍一个护士接生婴儿的差错率发生在自己身上?作为乘客,有谁能容忍一个司机每行驶多少公里可以发生一次车祸的机率正好发生在自己身上?作为飞行员家属,有谁会允许航空公司每年飞行事故的发生机率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

谁都不会允许!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告诉了我:认真做对我们的工作很重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付出代价最小,取得的效果最好,还可以得到做事情之外的回报,如满足感、从容不迫、信任、口碑等。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三】

这是一本管理寓言。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写。(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第一就做对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书中可爱的人物告诉我们: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工作中难免出错,怎么可能一次做对呢?但是我们发现错误的发生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容忍它的发生,因为它的发生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二是我们虽然不容忍它的发生,但默认错误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听任它的发生。有了这两点,想不发生错误的确很难。而这又反过来证明了错误发生的必然性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了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的人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并声称:愿意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不向国家报销。这个行为轰动了整个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从此我不想再见这个人。

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

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

子贡的榜样被舆论传播之后,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因为后来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国家报销,而因为不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报销制度,肯于出钱赎买的人就越来越少。

在子贡看来,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来,子贡虽然做得好,却没有做对。

做对不是自己主观认为的高尚、好。子贡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自然会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这是一条简单的道理。

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浪费,就是低效,就是阻碍团队绩效与公司正常发展!

大到战略选择,小到日常邮件发送,都必须强调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与要求。

要养成这个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多想,多练,多总结;

方法:

决定前花多三秒钟再复审;

日理日清,不让无谓的事情影响正常计划;

养成做计划再实施的习惯,也许计划会赶不上变化,但没有良好的计划,你将天天面临变化。

平时应该有未雨绸缪的行为感知,凡事提前多考虑一分,做事多留三分余地。特别是做预算时,更应该如此,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组建与运作。

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努力地工作,我们为了工作放弃一切,也损害了一切,包括损害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环境和自然,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做的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所付出的,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像一群辛勤的蚂蚁,把一块石头搬回了巢穴:我们所搬回的,无论如何,也只是一块石头。在大多情况下,做好并不导致做对。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你会看说明书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说:会。如果你再问一个人,这里有一只螺丝钉,还有一张关于如何将螺丝钉拧上去的说明书,你认为这个人会把螺丝拧好吗?很多人会说:肯定会啊。可是我告诉你,在大多数情况下,80%的人不会把那颗螺丝拧好!因为他们并没有仔细看说明书。他们会在失败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才会想到说明书,才会在看说明书以后,幡然醒悟。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对?

为什么我们总是犯这样幼稚的错误?

我们已经太久地沉迷于习惯性思考,我们总是习惯于怠慢、看着办、模棱两可和差不多,我们从没有想到工作就是去做对的事情,做对就是做符合要求的事!

我们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对,而且还可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洗礼和反思,更是对工作和生活的重新审视和修正。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一】

每天我早晨醒来,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今天和未来的事情,总感觉自己已经把事情、把工作做到了最好,但自从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后发现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对的。

我们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每天的生活,总感觉我们走过的路就是对的,殊不知我们经常会被我们自己固定的思维所迷惑。比如我们每天都感觉自己有做不完的工作,事情多的无法处理,我们总是感觉只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就是对的,而我们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仔细想想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对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修补或者返工。我们是该停下来思考我们的做事的方法或者态度了,我们应该发现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对的,而是思考着怎么去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做事情每个人都会,但是每个人的效率都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做到很完美,比如书中提到的那条狗慧慧;有的人可能需要三天,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了,比如书中的那条狗明明;而有的人可能要做一周才可以做完,并且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比如书中的聪聪。其实现实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的事情,好多职员为了赶工作进度、为了完成工作而去工作,在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盲目的去实施工作,往往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而造成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可是面对失误很少有人去思考怎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避免更多的失误,而是义无反顾的继续前行,另外很少有人去计算因为失误我们可能消耗的时间。在现代社会,并不是把事情做到最好就可以万事大吉,现代人讲究的时间观念。

现代人做事理念并不是指的是一个人把事情是否能做到最好,而是一个人怎么样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去完成一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工作

前,目标确定后,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样就可以将错误提前预防,既可以节约时间又不影响工作结果;另外还需过程控制,有效的过程控制可以保证工作质量,总的来说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有效工作方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目标、建立标准、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一份计划书,在确定自己正确的目标后,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最优的选择;然后根据有效的标准对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制定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另外需在工作中进行可行的过程控制,只有经过错误预防和过程控制后,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工作,这才是我们工作中应该清楚的最重要的一点。

当一个人知道如何去工作,并能够形成一种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曾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也就是说人才并不是特指的那些天才,而是指那些有优秀习惯的人,他们不仅认真忠诚的做事,并且在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最重要的是在事前进行思考、分析和计划,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也许有些人感觉进行这些流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殊不知在过程中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时间更长,一件工作不能只注重过程和结果,而应该是怎样将过程缩小到最短、将结果做到最好,这样你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吸引伯乐的眼球。保持你的工作状态,用最好的工作习惯去敲响成功的大门。

用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最短的时间,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们把新时代的质量文化推向新的章程。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二】

通过两周时间的认真研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洗礼和反思,更是对工作和生活的重新审视和修正。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判断。说心里话,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工作,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到完美是我对自己的苛求,人无完人,可以有追求,可以有目标,但不能保证的是完美的结果。或许正如有句广告词说的人生如旅途,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可是,如果沿途的

风景真的是美不胜收,那目的地又怎么会不是一样的美呢?正如我们工作中,在乎的是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如果步步为赢了,那么结果又怎么会是失败的呢?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告诉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防微杜渐的周密思维,一步到位的把每一件事情都第一次就做对,这样其实并不难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意识,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会通过自己全神贯注的努力,用正确的方法把事情第一次做对!

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做不到!这是因为习惯思维,也就是潜意识。在我们习惯思维里,只要我们努力了,是否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努力了就可以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颇有南辕北辙的感觉如果结果是失败的,错误的,那么努力的过程岂不是枉然?

长期以来,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第一次的失败或错误总是可以被原谅的,或者说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实际上,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的根深蒂固,反而产生了习惯成自然的常识!,第一次不能把事情做对是正常的,但绝对不是正确的,为什么不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呢?如果能让我们每个人都牢固树立这样的正确观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坚信这是能够做到并应该做到的,那么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比较苛刻的刁难了。

具备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能力,那么质量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是完全能够保证并且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因为贯穿在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是深思熟虑的,也是完全正确的。当我们真正做到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时,我们会发现质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自己、对工作、对生活都认真负责的态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态度才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质有量,让我们在工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生活中享受幸福的快乐。难道不是吗?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一些人,工作中出类拔萃,生活中万事如意,属于让我们众多一般人钦佩和羡慕的角色,细观他们的言行举止,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做对了正确的事情,并且是很容易地做到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他们已经拥有了一种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认真态度和优秀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成自然的说法,在日积月累中,每个人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气质和思维方式,自然表露出的已经是被习惯浸透了的品味和灵魂!

如果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非常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方

式,那么我们可以毫无争议地说:优秀就是一种习惯!是我们用一点一滴的小事在积累着,用正确的思维、正确的方法做着正确的事情,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拥有正确的结果,而带给我们成功的就是我们具备的优秀的习惯!

当我们把质量当做一种态度,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地做好、做对了,可以在我们投入的工作中、在我们珍惜的生活中,充满喜悦地等待着收获意料之中的美好,自然地把目光转入到下一个目标!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的做事是运作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一】

现在的人过的都比较浮躁,追求名利、尽享歌舞升平,很少再有一点平静,也很少能够心平气和的读一点以前我们期盼、向往的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感觉到了:人在世上所追求的实现完美的结果应该掌握的方式和方法;让我们体验了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应该增长的知识、能力,在管理企业应该具备的水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确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改变世界观,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物。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决心和态度。通过细读这本书,我感悟了许多,也掌握了许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就是做事情保持零缺陷,零缺陷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一思想是质量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中最节约成本、最减少重复劳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髓。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证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一、零缺陷在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

结合我们的检验工作,零缺陷也应该是我们试验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零缺陷并不是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接受一个试验工作时,都抱定:严格合同评定流程、做好试验前的试验大纲、标准的、仪器准备,做好试验工作的计划和整体策划、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挥质量监督员、安全员的作用、提高主检报告的编写能力和水平、把好审核关和报告审批关。并在整个流程中的每道工序中都设定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目标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有充分的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过程开始之前,养成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检验工作就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率、效能,并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逐步形成一次成功,预防为主的工作态度,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体现零缺陷管理的生命力。

为什么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做到确定目标、控制过程、系统预防、建立标准、团队协作、达到结果呢、一次做对。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工作目标: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其次是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准则;第三是消除达成这一准则的障碍;最后是努力工作。

二、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员工

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什么样的员工造就什么样的企业,因此,企业的未来是由企业员工决定的。在我们企业中,检测服务质量重要,每个员工的素质同样重要。有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领导或者企业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觉得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不认为事情的结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而国际知名的一些企业的员工对待工作却非常认真,几乎完美。因此,一流的公司,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基于此,场组织学习《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理解,不但要学习做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领会书中员工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即:如果员工不是在满意状态下进行工作,那我们的检测服务也就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

产品即人品、质量乃品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产品的竞争最终也是人品的竞争,企业拥有一流的员工更应具备一流的人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创造一流产品的独到优势,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品牌。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对企业人的要求,产品是人做出来的,结合到我们检测服务,检测工作也是人做出来的,质检中心的优秀的服务品牌也是人打出来的,我们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对员工品质的基本要求,它是人品、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读过了两遍,今后还会继续读下去,不但字面上了解零缺陷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还要更深层次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准则,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认证仔细制定要求;加强与他人的协作;避免双重标准;高度注重预防。

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还掌握了:我们将恪守自己的工作准则;我们清楚的知道,互相协作是达到目的地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做我们所承诺的,说到做到;我们不去抱怨,也不去辩解或寻找借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有太多的事情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复了太多的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也就是,没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没有鲜明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确有莫大的触动。

此外,加强个人的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应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我还将继续读下去,不断领会其中的精髓和内涵,指导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二】

平时很少读书,这本书我读起来就爱不释手,在很多方面纠正了我的错误思想,看过之后感触颇深,也有很多方面和我的生活非常相似,是一本好书,值得阅读。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我们能在第一次达成目标。而非先做一部分,把没有做到位的部分和犯的错误留着以后去慢慢补救。联系到生活中,就有可能会出现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情况。比如,我们要办一个事情,需要一些证件,到了办事大厅才猛然发现没有带齐所需要的单证,只好回去拿。又如:我们要外出旅游,忘了带身份证件,其实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常识,都知道出门要带的东西,可就是粗心大意,没有把事情一次性做好。如果旅行的目的地远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也许我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并开始慢慢地接受这些失误的发生。但是,如果我们来算一算要为这些错误付出的代价,恐怕就不会对这些可有可无的失误坦然接受了吧。

就工作而言,如果你能一次性做好的事情,由于你的粗心,会忘了一些小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又很重要,就给你的教学带来麻烦,而且大打折扣。如果是到外地进行学术交流或者是上一堂公开课,你不就更麻烦吗?而如果第一次我们把事情做对了,这些事情不是都可以避免吗?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乍看是不太容易,但是我们看看平时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该书的第一章就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例如:单证没有拿齐?如果在船上再细心一点,就可以避免了。制单有误?如果制单后再细心的核对几遍,或者多向同事确认几遍,就不会发生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我们已经熟练的日常工作中,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呢?这本书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要确定目标、控制过程、系统预防、团队协作、达到结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800字(读后感范文)


第一次看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时候,我在脑海中闪过的第一句话是:真的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吗?因为我们已经在生活中见到太多的“差不多”的例子了,就像书中举的例子,默认产品合格率达到98%就达标,2%的不合格率挺低的。在我们几乎大部分人的心里,似乎已经默许了这样“差不多”的例子。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m.dhb100.com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生产一个符合标准的产品是应当做到的事,当需要的产品基数增大,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如果默许这2%的不合格率,那么我们生产出来的成品将会有很多是不合格的,那这样就意味着我们花费了极大的无用成本,耗费了太多的时间、金钱和原材料。

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我们能做到合格率为98%的产品,但是我们很难做到100%的合格,因为我们从内心就默认了这个可以有一定的误差。

但是在平日生活中我们有时也在追求100%的成功率,开车时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安全驾驶,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到达目的地;走秀时,一位位身材高挑的模特在经历台下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每一步的距离,每一步的节奏都把握得分毫不差;医生进行手术时,每一针,每一线都严格按照要求,每一步都仔细认真,环环相扣成功地完成手术。很多时候100%更多取决于我们是否想做到。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生活中事事都要求100%的正确率,正在抹杀我们的激情,人们永远生活在一个精神紧绷,战战兢兢的世界中,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生活没有了激情,也就失去了乐趣。像医生在做手术时是不容许出现一点失误的,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一起医疗事故,航海的船员在辨认方向时容不得一点差错,一不小心这都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凡此种种,需要我们在当时的环境中处于绝对的冷静,客观地分析情况。

“零缺陷”并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只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默许了“差不多”的出现。“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的一种决心和态度。当你确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去确定要求,有意识地拒绝“差不多”,你就会预防第二次重复去做。

总而言之,要想治理我们工作上的缺陷,先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就先要治理我们头脑里的缺陷;只有解决了头脑里的缺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零缺陷”!

马丁.路德.金的箴言:”如果一个人扫马路,他应该像米开朗基罗作画、贝多芬作曲、莎士比亚写剧本一样对待工作。他应该干得如此之好,以致天上的神灵、地上的人们都驻足称赞:“这儿有一个伟大的清洁工,他干得多么的出色啊!”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做事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所以,态度决定成败,做事先做人。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https://www.dhb100.com/

《第一次把事情做好》给我们分享了华人的“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王永庆总是在卖米之前仔细地将里面的秕糠、沙粒等杂物统统清理干净。这让他店里的米的质量比别的店要好得多。同时他还想到了为顾客提供“送米到家”的配送、为顾客刷洗米缸等服务。卖的不只是产品,把配套的服务做到了极致。王永庆追求品质、力争卓越的心把他推向了成功。

近半年,我们财务部同事在白经理的带领下对历史的账务进行清理工作。白经理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在做账务清理时发现,虽然以前我们每月按实际情况计提费用,但并没有及时对预提费用和实际支付的差异调整,数据有些含糊不清。在白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对账务进行为期半年的清理和调整。整理后的余额调节表,每一笔计提的费用都一目了然地看到:计提了多少、是否按时做预提、费用支付与否等。把账务往细致的方向重新清理了好几遍。五月份连续两个晚上为了解开固定资产账册与清单的历史性差异的谜团,我们加班到凌晨2点才回家。只为了把账务理清楚,为领导层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持。践行“零缺陷”并不仅仅只是追求工作业绩,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标准,它更是一种身心愉悦的生存状态。

世界上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神圣的,不要轻视他人的工作,他人的岗位多么的不起眼,多么的无关紧要,只要是身在岗位,就应该认真对待。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侧面展示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一次就把工作做到最好,要有心。或经历、或借鉴、或传授,在岁月长河中,有心人会不断累积做事经验、方法;无心人则被动应付,推一下动一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的钟,有一件决不做两样,做完就了事,不善总结得失,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更多的快乐!(张慧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优秀范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当我们决心要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对的话,往往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优秀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优秀范文一】

其实,很多时候,态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正如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一般,当我们摆正了心态,确定自己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那么我们就真的可以朝着这个目标走去了。

只是,我们经常会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既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对。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故事,聆听了孔子这位哲学大家的感叹后我才明白,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区别,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观认为的好,而把事情做对则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惟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做到符合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效率,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注意,把事情做对,做到符合要求,而并不是主观臆断自认为做的好就可以了。

当我们明确了态度,区分了做对的具体含义后,就要从具体的方法上着手了,那么怎么做,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对呢?怎么做,才能达到零缺陷呢?

而我从文章中三只狗狗寻宝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聪聪,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里最聪明的三只狗,他们为了拯救整个家族,担当起了寻宝的重任,其中聪聪狗性格急躁,所以,一开始就掉入了陷阱,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体力,最后在蜘蛛的帮助下找到了出

口,寻到了宝藏,而明明呢,是一只善于从宏观方面思考问题的狗狗,只是他缺少合作精神,不善于接受朋友蜘蛛的帮助和提示,一路上掉进了无数个陷阱,才跌跌撞撞的找到了宝藏,慧慧则是一只有着坚强意志的狗,他懂得分析,懂得合作,懂得严格的要求自己,把错误控制在零,最终,他花费了最少的时间,付出了最少的代价,却找到了价值最大的宝藏,更找到了带领狗狗家族回归伟大生灵族类的法则: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然而,小人物反映出的往往就是大社会,文章中的三只狗狗,代表的就是生活中的三种人,聪聪类的,做事注重方法,但不注重效率,总认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对了,一切就都对了,即使很明白在前方这条通道上有很多陷阱和岔路,却允许了错误的发生;明明类的呢,知道要求自己做正确的事,但没有解决问题的合理的工具和方法,做事不讲究章法,也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总认为差不多就行,慧慧类则不同于以上两种,他不仅懂得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的做事,不仅讲究价值观和方法论,还讲究效能,最重要的是他的态度以零缺陷的工作标准,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机遇和挑战,所以他的人生高度、价值高度也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步。

鉴于此,通过慧慧成功的分析,通过对三只狗狗的寻宝故事的了解,我懂得了该如何去做,才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端正态度,确定目标。当我们的目标是零缺陷,当我们的想法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当我们的态度明确时,我们才能真正的朝着这个方向走去!

控制过程、重视预防。在错误出现之前就消除错误的成因,进而采取行动避免错误的产生。

建立标准,提高要求。而且这个标准是可衡量,可评估的,当你的标准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你的成果也一定会有相应的高度。

寻求帮助,团结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事事做对,次次做好,我们需要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的帮助和指导,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少走弯路,才会更顺利地通向成功的彼岸。

重视过程,更要重视结果。我们所做的任何努力,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结

么样了?这个时候,许多人总是会说: 已经差不多了。 差不多是差多少?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认为把事做的差不多就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可能把工作第一次做好、做对。除了给自已树立一个第一次就要把工作做对的信念外,还应该在做事情之前,好好的准备一下,效地确定目标、有效的制定计划,再去做。用今天管理的术语来讲, 确定目标、管理过程并追求结果。

其次,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错误为什么会发生呢?

它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容忍它的发生,因为它的发生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二是我们虽然不容忍它的发生,但默认错误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听任它的发生。有了这两点,想不发生错误的确难乎其难。而这又反过来证明了错误发生的必然性。其实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所做的事情如果发生了错误,是因为事情的执行者认为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有一则故事,某公司,办公室里有两个办事员小张和小王。两个人的工作任务几乎完全相同。小张每天提早上班,推迟下班,连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但是,由于他总是不能按质按量地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领导对他时有抱怨,甚至对他严加批评。弄得他每天都愁眉苦脸,心力憔悴。而小王却从不加班加点,只是每天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报告给领导的都是自己的进度很好的消息,领导对他总是笑脸相迎,经常表扬,最后将他提拔为部门主管。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对的重要性。可能第一次没有把事情做对,对个人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影响,事情的发展总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发生质变,往不利的方向发展。做人做事始于点点滴滴,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从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积月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对失败和挫折的不屑一顾; 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最佳路途。

再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发挥团队精神,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协同作战,每一单元都不应只独善其身,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一滴水,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才不会干涸。个人再完美,只是一滴水;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大海。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组织,包括企业,不但要求有完美的个人,更要

有完美的团队。因此,无论企业还是员工,要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没有协作精神是绝对不行的。质量管理,重在管理质量,而质量即诚信,即组织对承诺的信守。所以如何让每一个员工、每个组织都能说到做到,第一次就做到、次次都做到实质上,就是如何让质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第二天性的问题。也只有当质量管理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我定可以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对。

最后,做事要过程又要结果,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如果没有达到工作的结果,即使在过程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于我们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既要过程又要结果,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常常听人说:自己如何如何勤奋努力,如何如何尽心尽责,可工作总是原地踏步,不见有任何起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实际上,他们只关注于我做了什么,而不关注我做到了什么,他们总是只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而从来都不关注结果,所以他们注定一生碌碌无为。

确实是这样的比尔严肃地说道,现实中,许多人走到另一个极端:过于注重过程,而忽略了结果。许多现代企业中的员工依然停留在朝九晚五的上班心理层面,他们只是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仅此而已,有的甚至只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在混日头。如果在一个企业里,大多数员工都不关心自己一天的工作与企业的未来效益之间有多少因果关系。这样的企业已经死去!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旦企业这个嘴唇倒闭了,作为牙齿的员工最终的结果是丢掉饭碗。出现唇亡齿寒的结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优秀范文二】

这本书通过寓言的方式,把一个简单但深奥的原理告诉大家: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书中的人物告诉我们,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工作中难免会出错,怎么会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呢?

但是我们发生错误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我们容忍错误的发生,错误的发生与我们切身的利益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二是虽然不容忍错误的发生,但默认错误是不可不免

的,因而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法进行预防和规避,听认错误的发生。有了这两点,想不发生错误都难,反过来验证了发生错误的必然性。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对?

为什么我们总是犯这样幼稚的错误?

这使我想起书中引用的一个故事。二战中,美国一家制造降落伞的工厂产品合格率由99%提高到了99.9%,但军方仍然不满意,要求生产和检验人员亲自登机试验。结果使该企业的降落伞合格率保持在100%。正如杨钢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只要我们对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事件制定了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它就永远存在;可是当它不被接受时,它就自然消失。

主要是我们已经太久地沉迷于习惯性思考,我们总是习惯于怠慢、看着办、模棱两可和差不多,我们从没有想到工作就是去做对的事情,做对就是做符合要求的事!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使我们知道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对,而且还可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是最便宜的工作之道!

那么,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呢?

1、工作中,每位员工都应具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力争将工作一次性做好、做到位,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可是,不少员工却错误地认为这个要求太苛刻,不近情理,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 然而,在很多成功的企业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职业化员工的期待,它时时刻刻提醒员工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时,抱着一次就做对的信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尽可能减少废品,保证质量;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员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需要员工对第一次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2、加强沟通,发挥团队的优势

任何一名员工,都不是生活在一个孤岛里。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从事什

么样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沟通以及和谐相处。因此,把自己的融入到团队,始终把自己看成团队的一员,任何自己的成功都属于这个团队。才能最大的发挥团队的优势。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使我们懂得做人做事始于点点滴滴,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从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积月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从一点一点开始做对,是对失败和挫折的不屑一顾;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最佳路途。最会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要认为自己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奢侈,太多的时间可以荒废,太多的资本可以挥霍。真正成功的人,真正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是那些小心谨慎的人,他们不肤浅,不浮躁,他们珍惜现在的一切条件,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只要用这种方法,在任何地方都会获得成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优秀范文三】

咸宁筹备处质保部组织质量月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全体员工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完成一篇读后感。本人利用业余时间把此书通读了后,感觉受益非浅。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阐述观点时,都是引用发生的实例,例子虽然简单但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我觉得这本书众多的观点中如协作,增加成功的几率、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态度决定一切、即要过程要有结果等。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态度决定一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品质之神戴明和IBN公司就是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态度不一样,所以注定结果也不一样。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不算复杂,分析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再就是没有好的态度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态度决定一切,更重要的体现在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每个人每个企业多会有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人际交往、患病丧亲、希望梦想破灭等等,有的是因为客观,有的纯属人为,其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如何面对,怎么摆脱,关键在于自身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卓有成效和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工作中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而失败者和消极者只是逃避、指责和抱怨。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目的。

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更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工作中的乐趣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工作无小事,如果有一项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工作还是一种责任,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不管再什么条件下,对待工作都要无条件执行。工作中无小事,小事累计就会成为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无论工作多么艰苦,都要时刻铭记这是你的工作。 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处理一切事务的基础,当我们服从,接受一个任务时;如果我们没有责任心,不认真做事,不可能将事情做好;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在公司的存在就有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做起。

不正确面对问题的态度只能将问题复杂化,耽搁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助长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不良风气。当企业没有提供做事情所需要的条件时,十有八九是因为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而希望请你来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当然,干工作、做事情肯定会有苦、有累、有困难,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妙处。

总之, 通过通读本书,了解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实质就是人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犹如书中提到工作要象跳芭蕾舞一样,既标准又完美。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坚持质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沟通习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喜欢《关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第一次看我秋代哭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