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 地图 >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2024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相关栏目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热门栏目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推荐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共 3231 篇)

  • 1、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模板

    我们经常会看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每个人看电影的时候其实都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观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心中产生了许多想法,写观后感要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观后感金陵十三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篇1

    《红楼梦》中的贾、王三姐是这部小说第九回的主角,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贾、林、薛四大家族中的女子,大多都为贾宝玉、林黛玉、贾志黛、林黛玉而骄傲,贾母也都是贾母的宠爱中的一个。贾宝玉的品位非常的高,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个,贾母就是贾母的掌上明珠,贾母也是贾母的掌上明珠。而宝玉也有自己一个完美的性格,宝玉的性格中有些女子就是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但是她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爱贾宝玉的女子,贾母在家里非常爱宝玉,也有自己的宝玉爱宝钗。

    宝玉的才华是很值得尊敬的,贾母对宝玉也非常的有爱心,有些人对宝玉也非常的爱,这种爱是非常的纯洁无瑕的,宝钗也是非常的好啊,这也是一个人非常的宝贵的品质,宝玉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宝黛里也有这种性格,宝黛里有一个女子,宝玉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宝钗的性格是非常的可爱的,宝玉也是一直都爱贾宝玉的,这些人都非常的优秀,有的时候甚至是有些人不会说一些非常好听的话,比如宝黛今年过年就不来了呢?贾宝玉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

    可是她也很有爱心,宝玉也非常的爱宝钗,宝黛中的贾宝玉也很爱贾宝玉,宝钗和黛玉都非常的有情有义,不管是贾府还是贾母之间都很亲密,不管是对于宝玉也不管是贾府还是对于她,都能做到爱情不分,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都是一个家族,这也是一个人必须要有的品质。宝玉也有自己的性格,宝钗的脾气也很好,贾母也是有情有义的,贾母对待宝玉也很有情有义,贾母的脾气也好了,家里也不会去管她了,宝玉也不会骂她,只会让她更加的孤独。

    宝玉的爱情是最美好的,宝钗和黛玉的爱情也让人非常的受益匪浅,宝黛里不管是贾府还是贾府都是一个人的爱情,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爱,不管什么样的情形都会有,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做到真心的爱着宝玉。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篇2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承认我不是真正的勇士,甚至不是勇士。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情低沉到了极点,痛苦而压抑,也许这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恢复,

  • 2、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900字集锦5篇

    有很多经典的电影值得我们去观看,大家在观看完影片以后,相信心中有着不少的心得,想要记录心中的万千感慨,唯有动笔写上一份观后感。坚持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发现其中的快乐。你是不是在想怎么避免写出一篇千篇一律的作品观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观后感金陵十三钗”,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篇1】

    《金陵十三钗》上映的第二天晚上,一个人去影院看了老谋子谋划了四年、投资6亿人民币、准备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奖的这部片子。片子拍得壮丽、凄美、动人。

    《金陵十三钗》不像类似题材的战争片那么的场面宏大,它仅围绕一个点、一个故事情节展开铺叙。凄美悲壮的故事情节、主人翁精湛的演技、逼真的现场特效,成就了这部影片。2小时20分钟的片子,惊心动魄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让观众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带进了那个年代,感同身受着他们的遭遇,呼吸着他们的呼吸,为他们的命运祈祷着。

    以玉墨为首的13个女人演活了唐诗宋词中描绘的秦淮河畔青一楼女子的音容笑貌,她们的一颦一笑都带着那个年代的胭脂的味道。可是,正是这样一群最卑微的女人,在生与死、勇敢和懦弱面前,她们决然的选择了舍生取义,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她们用生命捍卫了尊严,她们用生命给了自己一个华丽的蜕变。

    影片中,主人翁约翰从一个市井的殡葬师转变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神父”,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肤色人一性一中隐藏着的善与美,他在影片中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也启示着人类,大爱才是正道。

    任何一部影片都会众说纷纭,《金陵十三钗》如是。我认为,即便这部影片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只要它的故事情节能打动观众的内心,能让观众与导演所要表达的“珍爱和平生活”的主题产生共鸣,即是成功。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篇2】

    编剧之一刘恒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整部影片观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神父约翰,他一开始的出场,一切都是为了钱;而随后的遭遇,他不仅仅是由殡葬师转换成了牧师,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国家与民族,让人性具有了人类普世的价值与意义。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从他身上普通的人性呈现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烛照被战争和灭绝人性的罪恶阴霾笼罩着的黑暗的天空与大地,烛照着更为广阔的人类现实时空与未来。

    记得有人说过:战

  • 3、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二)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中不仅透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还表达了自己对妓女的无奈与悲愤她们只知道挣钱,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连亡国的痛楚都荡然无存妓女们往往给人以卑贱的感觉,看着那些高贵的人物,我们经常会将他顶礼膜拜,认为他是无所不能的,面对这些渺小的人物,我们往往会无视他们一切,认为他们一文不值,《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不仅透着别样的爱国色彩,还是一部颠覆以上传统观念的电影。

    这部电影很多场景令人深思。虽然神父本来只是个会处处要钱的挖墓人,面对着日军无恶不作,连女孩子都不放过的罪行,毅然铤而走险,以神父的名义和日本对西方人的敬重,保护了学生们;原本冷酷无情,贪图富贵的十二妓女,为了不让学生们被日本人折磨,大人扮小孩,慷慨赴义,勇敢地参加了日本人的庆功宴;一个官职极低的士兵,为了吸引入侵教堂滥杀无辜的日军士兵,与敌人同归于尽,他虽是一个国民党军人,却是一个保家卫国,誓死护卫人民的好士兵,令人敬佩不已;一个汉奸为了让教堂里的学生们安全撤离,冒着生命危险偷来修车的工具和护照,自己却被狡诈多端的日本人枪毙身亡他们大多都是被人唾弃嘲笑的,却能在关键时刻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义举,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对并挑战邪恶,即使是手无博鸡之力,获得了不好的下场,也比那些所在墙角大谈英雄主义的政治家要好得多。这些人其实什么也得不到,连名字也不会被人记住,可是他们知道,没有付出一滴汗水,怎么能得到清爽的泉水?没有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勇敢抗争的人,怎么可能会有浪潮一般的起义大军?事实上,如果没有每一个士兵拼死作战,再厉害的军事家也打不赢任何一场仗;如果没有一个工人昼夜劳动,脑子再灵的工程师也建不成摩天大楼人要学会铤而走险,要会为了别人迈出第一步,要会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了别人的成功而努力,这种人就是英雄。

    一个英雄必定爱国,爱人民,爱国不是国破山河在的华丽诗篇,也不是街上的示威游行,也不是挥向别人的拳头,而是真实的行动和艰辛的努力。由于钓鱼岛的激烈争端,不少人简直到了发狂边缘,在街上怒吼滋事,打杂日式汽车,这不是爱国,因为他们砸的是国家的车,破坏的是国家的物品,打的是国家的人,打的是国家的形象、素质,爱国人士不是要肆无忌惮的破坏,而是要为了祖国努力学习,努力拼搏,明确自己的立场,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出一份力,只有无能的人,才会找弱小无辜的人

  • 4、 《金陵十三钗》有感

    看完《金陵十三钗》整本书,我想不仅仅是我,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愤怒的沉痛,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而在心中呐喊命运的不公和战争的丑恶。对于我来说,读的过程中,内心的想法总的来说就是一句: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以史为鉴,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空泛,但是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仇恨容易让人迷失本性,自强才是中国人的必须途径。

    对书中的人物,我比较欣赏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秦淮河的头牌、出淤泥而脱俗的赵玉墨,还有就是有时刻板却博爱的英格曼教父。他们都身处在几乎完全被控制,无依无靠的失陷的南京城中,每时每刻都提防着日军的来袭。恐惧占据着他们的心灵。他们也曾有过堕落,有过幻想,但是在所有的幻想憧憬都破灭时,灾难的降临却使他们的人性爆发出更盛的光辉。书娟和赵玉墨的恩怨也是本文的环境,其实,赵玉墨的性格不同于其他窑姐,她虽是窑姐,却不甘于做窑姐,于是面对书娟那样淡漠的目光,赵玉墨回到了现实,知道自己的身份,她或许害怕书娟,也或许讨厌她,只是,当最后日军又想继续糟蹋那些纯真的女孩的时候,她却选择和十三钗姐妹们抱着必死之心,替尚在稚龄中的女孩赴这场死亡之约。这时我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这种的普通不过愿望也终究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英格曼神父是一位慈祥,有责任感却也保守的一位老人,而不再是简单的美国公民。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人的基本准则。然而他也曾深信,日本人绝对不会侵犯美国的地盘,可是日军一次次的来袭让他渐渐失望,他深信基督教堂,可是却不断地为他的上帝找了许多的借口,这位老人,爱护教堂里的四十四位女学生,不让她们知道外面世界是多么的血腥残忍可怕,可是后来,神父完全改变了对女孩的教育方针,他要她们看清楚,并且永远记住,让他们学会灾难中,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视这些灾难,才会有勇气去战胜它们。

    在这里引用一下作者严歌苓的对小说描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达观,不记仇。我想我还会写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假如我们不那么好说话,不在令人不快的历史边上绕行,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才是健康的。

    的确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承受了很多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现实面前,我们是一定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为了要从中得到多少的教训,或者对另一个民族怀有多少的仇恨,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自己,正视历史。

  • 5、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2011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 6、 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一部好的电影绝不只是让人哭了笑了那么简单,还要有比情绪宣泄更深刻的内涵,能唤起观众的价值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反思和对比。广义地讲,观众们的每一次观影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人物无关,只是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价值判断,任何人在观后都会很直观简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坏。

    当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民族信仰也许会影响某一个人对某一部电影的具体评判,但并不会影响到总体,因为全人类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普世价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维国王之后,伊朗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但即便是这样,伊朗的导演们也还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认同的电影来,比如说《白气球》《小鞋子》之类,原因无它,就是展示了人性,用电影讲述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我曾说过,自《秋菊打官司》之后,张导演似乎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当时有几个张的同学在场,都说他要是不会讲故事,中国谁还会讲故事?张、陈是导演中的老大,而他们的同学在影视界也是个个如日中天,自然听不进这样的批评。

    我所说的讲故事,其实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舍和切入的角度,在技术上与剪辑相关,在创作上与主观意识相关。张导演在画面营造上堪称大师,但是讲故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弱项。在这方面,日本的黑泽明是个高手,他能把一个事件的台前幕后用镜头交待得条理分明。

    观看《金陵十三钗》,张氏风格一以贯之,营造画面不惜工本,战争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会。尤其是十三钗们身上那曲线毕露精致华美的旗袍,对男性观众是一种暧昧的暗示,跳脱于残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说是气氛渲染的败笔。再对比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名单》的黑白处理,以及那个小女孩红衣的出现对观众感官与心灵的冲击,高下立判。

    对于贝尔这个演员,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他所饰演的那个人物,比起小说,因电影的形式所限被压缩了不少,显得不够丰满。他的表演,总体上中规中矩,但给我的感觉还有些游离于中国演员之外,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相比于《三枪》那样的庸俗电影,张导演的这部《金陵十三钗》有了明显的变化,有评论称是回归了水准。但是在艺术上,至少在艺术

  • 7、 202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我们精选最优内容编辑“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定会让您受益终身,你正准备写一篇作品名观后感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喜欢欣赏好看的影视作品,看好的作品能够让我们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火花。阅读文学作品后写下观后感可以更直观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收获,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

    从王谢门高到青楼林立,从六朝金粉到南宋隅安,从落魄晚明到悲情民国——南京,承载了我们多少情与欲?寄托了我们多少爱与恨?但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南京的记忆,总是习惯于放到一个个宏大的背景下,然后按照个人的喜好,把某些层面夸大变形,把另外一些层面隐藏起来。

    同样用宏大的背景考量南京,《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想两头讨巧却又心不在焉的电影。

    将妓女这个特殊行业的女子作为电影的主角,冠之以“钗”这样中性偏上的词语,是《金陵十三钗》最为讨巧的看点。这样做,既不得罪观众,又不得罪从事这个职业的专业工作者,还可以顺利通过片审,就像男主角约翰在给女学生解释为什么十三钗替代她们去日军庆功会会更好一点的原因时,很巧妙地说十三钗在对付男人上更专业。当这种既现实又不真实的的特点贯穿于电影之中,钗的言语、行为、爱恨就有了双重意义。

    以死亡作为背景,把妓女正当化,浪漫化,甚至高尚化,使得浪漫主义和国仇家恨有了共同基础,这并非这部电影的独创,只要略略翻翻有关秦淮河的文学作品,那些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的青楼女子,可谓数不胜数。

    相对于语言类作品,电影的优势在于视觉的挑衅。但凡钗现身,银屏上就充满从语言到身体的挑逗。所以即便面对一座死城,那个从入殓师进化成为伪神父的男主角在钗们进入教堂后,除了寻找钱和美酒,还找到了一个更加可以不离开的理由。我甚至怀疑,即便所谓思想纯正,根基稳重,坐怀不乱的观众,也经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诱惑,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沦下去,而不自禁地撕去伪装,期待和男主角一起享受片刻的快乐。

    这种期待表现在玉墨的以身相许上,既可满足观众对于情色的期待,也可满足电影为苦难作证的期待。但这同时也是电影的矛盾所在——玉墨的风情万种,与书娟的临危不惧,被一起包裹在残存的教堂里,缺少足够时间交流的情况下,仓促之中决定以十二钗替换十二个女学生,这本是必然必须的结果,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在于,人性的本能是被宗教的洗礼唤醒的,还是被战争的残害催生的,抑或情色进化成为一种必要的破坏力量,一种反抗精神的弘扬?

    作为铺陈,电影

  • 8、 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一)

    那一年高三,躲在被窝里看完《山楂树之恋》,莫名其妙的哭的一塌糊涂,这一次,看了金陵十三的简介,毅然走进电影院,走进一段一生一世的深秋冷梦。

    一直在想,观众是不是会有无法理喻的伤感,是战士在废墟中目送女学生的庄重惹得我们落泪,还是女人与女学生之间的惺惺相惜让我们感动,是的,与小说相比,电影会将当时的伧俗深刻化,但我相信,那些想表达的已经有所表达,我们整个民族,对那个无比沉重历史的描述,从来都是憋在心里,哽的慌,却说不出但至少,金陵给了我们一个震颤,如果可以,我希望通过奥斯卡,让他国之人也可以浅浅的看到莫大的创口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无法言说的痛楚,我们是太痛了,痛的太久了,以至于不得不沉默的压抑着,渐渐的也就结痂了,但那种痛的感觉怎么可能忘了呢?

    十三钗,说的是女学生还是女人,不得而知。我一直觉得主角是那十三个女人,那些在风华雪月场所里消磨了青春与美丽,内心存着的深刻,经历过的沧桑,她们已经渐渐放弃了叙述,有时候我也会想像,她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用来邂逅一个个完完整整的过客,那是得有多少浮浮沉沉的感慨,而这一切的感慨,纵使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史诗也会受到世人的唾弃,因为,不曾也不会有人懂她们。

    玉墨,秦淮河女人中的头牌,在教堂大门外,那么无所谓的抽着烟,那样一种看不起整个世界的神情,那样一种慵懒和高傲的气质,我竟然感动了,直到后来,用依旧看不起整个世界的神情打着教父的脸,那种冷漠是心死的写照,是十三岁痛苦经历后的写照,一次痛苦,就已经足够毁掉一个人。对着纯洁的像十三岁之前自己的女学生,玉墨硬是推开地窖的开口,吼着,让学生进来,人性,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我只是知道,当书娟望着玉墨的眼睛,决议上楼引开日本鬼子的时候,女人与女学生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人唏嘘,而最后,女人们欢快的装扮成女学生模样,那么义气凛然的说笑着,仿佛那只是一个盛宴罢了,故事自然没有给她们结局,然而,电影中,摔碎了的包裹着藏在胸前的镜片已经宣告了她们真正的凛然,绝意不归。

    有太多的台词的深深的印刻在脑海,玉墨哭着对神父说,我的人生从来不该是这样的。豆蔻对着浦生说,以后你娶我好不好,我弹琵琶,你拿个棍讨饭给你妈吃好不好?只是这样,凌乱着,有些恼人的无头绪。电影里,日本鬼子的凶残已经无法言述,豆蔻,这个执意要拿琵琶弦弹秦淮景给浦生听的少女,最后那么惨死在鬼子手里,血腥,悲悯却难受的掉不出泪,

  • 9、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000字

    【第1篇】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一团一师 一团一长谷寿夫等法西 斯 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一杀……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一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一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一杀,中国军民被槍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一奸一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他们不分昼夜并在受害妇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强一暴。有些妇女被日军强一奸一了好几次,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 强迫乱一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一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屠一杀、强一暴、爆炸、一尸一体……历史很多时候都比文学更加重口味,而电一影作为文学的一种直白表述方式,无法将历史的真实美化或者涂改,1937年12月13日,当日本占领军进入南京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段历史画面必定是“血腥”、“残忍”、和“少儿不宜”的,联想到最近东南亚诸国以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一精一神争相以凌一辱中国为乐,我们就明白重现这段历史到底有着多么深重的现实意义,弱国,不仅仅无外一交一,甚至也没有起码的为人的权利,在战争面前,很多时候,女一性一无论是从事特种行业的还 是从事衣衫光鲜行业的,对于征服者而言,都是待宰的羔羊,她们的命运无疑将没有任何差别……

    其实初看这部电一影时,我很容易想到的同类型影片是《南京大屠一杀》或《辛德勒名单》但是看完这部电一影之后,我却很愿意将这部《金陵十三钗》与《苏菲的选择》进行比较,在很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多时候人们都被迫做出某些非人道的选择“两个只能活一个,选哪个???”从普世主义价值观出发,其实哪种选择都是“错误”,一妓一女和女学生,其实就如同《唐山大地震》中内疚的母亲的选择一样,哪一个都不应该牺牲,但是很多时候,总是要做出一个看似“损失相对较轻”的选择……最后,那十二位风尘女子和那个名字一性一格都非常模糊却在生死关头深明大义的教会收养孤儿的献身就已经具备了非常崇高的意义,但是电一影真的进步了,我们没有看到整齐划一的八女投一江一,我们看到的是人一性一的懦弱和纠结,那位在最后一刻想退出的女人,我们也无权去指责她的不够高尚和善始善终,毕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那些忽悠别人“为神圣事业献身”的所谓价值观本身就很龌龊和自

  • 10、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600字

    【第1篇】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 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一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一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 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直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考虑,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 是现在,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起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起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第2篇】

    昨天星期日,我去观看了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戏在

  • 2021-06-03

  • 2019-09-20

  • 2022-12-15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3-02-06

  • 2019-10-28

  • 2023-01-07

  • 2023-06-19

  • 2023-06-11

  • 2019-11-06

  • 2021-07-07

  • 2023-03-25

  • 2019-10-17

  • 2022-03-15

  • 2022-03-31

  • 2022-03-15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2-12-22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2-09-09

  • 2021-08-21

  • 2019-11-06

  • 2023-02-07

  • 2019-09-20

  • 2022-12-12

  • 2023-01-17

  • 2021-08-17

  • 2019-09-25

  • 2022-02-17

  • 2021-08-05

  • 2019-11-12

  • 2019-11-16

  • 2021-08-21

  • 2019-10-29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观后感金陵十三钗、2024观后感金陵十三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