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 > 地图 > 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2024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范文
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相关栏目
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热门栏目
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推荐
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

(共 9785 篇)

  • 1、 高二作文:至今思项羽—读《项羽本纪》有感

    合上书本,静静的回味着那些精彩的情节,如电影中一些破碎的镜头一点一滴慢慢拼凑起来。

    你听到了吗?

    一条大江,在这两千多年里,一直发出雄浑的呜咽声。它并不是在不满着什么,而是想要唤醒沉睡了两千年的你英雄项羽!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磊落、豪迈!当所谓的故人赶上来追命索魂时,你说:吾为若德。好一个吾为若德啊!说罢,你便砍下自己的头颅,抛向吕马童,我相信在此时,这如千金重的头颅定能把吕马童砸成一摊肉泥这些都是大江悄悄告诉世人的。

    微风轻轻地抚过我的脸,感觉是如此舒适。我想,这风或许曾在两千多年前轻轻地抚过你,可能你会受不了这么诗意的一刻。因为你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有人认为你过于霸道,过于迷信武力。而我却认为你坦率粗犷,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你才是最贴切的。

    帐逢内,烛光散满在地上,你坐在酒席的中间,俨然是个高高在上的王。相比之下,你的好兄弟刘邦显然逊色一些。

    项庄在舞剑。

    一招一式是如此的干净利落,仿佛剑剑都能击中敌人的要害。只是主人还没有下命令。

    然而机会是不等人的。

    我突然想问你:多年后,你站在乌江边上身临绝境时,你有没有后悔?后悔没有在最佳时机里杀掉刘邦?

    或许此时多说已无益,唯有你自己心中明白。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忽大忽小,落在土里没有声音,仿佛是带着某种温柔。收音机里播放着某首凄凉的小曲,隐隐约约地透露某种情感。这种婉约,与你的豪迈相比,我显然更喜欢后者。

    司马迁真是一位伯乐,若是没有他写的《项羽本纪》,或许在文学长廊里就不存在空前绝后的霸王形象。我知道,苍天既然造就了你,历史就不会磨灭你的。

    只是到最后,心爱的女人已持剑自刎,宝马乌骓也随亭长无奈离去,一马一剑一女子,都在我眼前慢慢消逝,融入这混浊的空气中,让人看不见,也摸不着。

    而此时,雨却越下越小了。隐隐约约地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新土气息,明明应该是舒适的感觉,但心里却是无法抑止的淡淡的失落和叹惜。一切,只因思念项羽罢了。

  • 2、 再读项羽本纪
    雨或许停了,或许还在下。 每一年,每一个节气,每一座山每一片海,每一处不一样的雨,都有它自己的脾气;每一刻不同时分的雨,都有它自己的颜色。三岁的孩提和十六岁的少年,没法看到一样的雨。而好书、美文与这样的雨并无二致。随着年岁增长和心境的变迁,我阅美文愈解愈深,读生活常读常新。 读《史记》,是与太史公展开的一段漫谈,不凡者笔下方能生神奇。他在历史里追本溯源,向前穿越;他是历史的探险家,诸子百家、人生百态,在他的笔下各显智勇;他把王朝更迭中熠熠生辉的形象磨打成遗珠。 于是有了《项羽本纪》。 我最初了解项羽时还是小学。李清照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老师说,这是他的傲骨。可我不明白,西楚霸王为何在江畔自刎,他明明已有丰功伟绩,他并非不能东山再起。我只知道,鸿门宴上的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断了自己的退路,他哪称得上一句“西楚霸王”?不过一介沽名钓誉的莽夫! 初高中之际,我初读史记,第一眼便想翻开的是《项羽本纪》。我不解,项羽落得个一败涂地的结局,何以太史公著“本纪”?他因何而破例独尊这帝王待遇,独获太史公青眼? 直到我了解了他完整的一生。这难道不是一幅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蓝图吗?我明白了西楚霸王为何是霸王。少年路遇秦皇车仗,刘邦叹:“大丈夫当如此也。”他却放豪言:“彼可取而代之!”项籍教他剑法,他却抒壮志:“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当他面临四面楚歌,面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未知未来,他却不自轻自贱,不否定自己,而有“天要亡我,我何渡为!”的洒脱! 几人能有“取而代之”的凌云志?几人能有“学万人敌”的风傲气?几人能有“我何渡为”的桀骜骨?项羽有!他有力拔山兮气盖世时的豪迈,也有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潇洒。那时我觉得他是个英雄,他彻头彻尾的气概完败刘邦这个地痞流氓。 而现在,我觉得项羽是个普通人。 他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原来我曾经的每个想法都是项羽,可都不是项羽。他是有英雄气概,可也沽名钓誉,他是豪迈洒脱,可也优柔寡断,他是真英雄,可也是多情种。 他和我们一样,和我一样。 这世上有千千万万个“项羽”,他们有九天之志,要实现却难于登天;他们有不驯风骨,却面对生活难得圆满,委曲求全。 每个人都做过履至尊而制天下的帝王梦,却常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可在我们被生活跌堕到遍体鳞伤前,我们始终守着不过江东的初心,我们始终高喊着:“人不
  • 3、 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一: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历史场面,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于他顽固地站在旧的贵族立场上,在推翻秦朝之后,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天下的统一,反而重新分封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他自己也在战乱中走向灭亡。无论是他的反秦还是最后的失败,都能使人看到他作为一个旧贵族的特点。

    项羽早年就胸怀大志,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在这时就已初露端倪。在陈涉起义之后,他和项伯果断地杀死秦朝的会稽太守,发动了起义。当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首领宋义畏敌如虎,不顾反秦起义的大局,一味按兵观望时,又是他当机立断,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为诸侯军的领袖。即使在失败的时候,项羽这种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也显示得淋漓尽致。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最后,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把自己的名马和头颅也送给故人作了人情,显得那么坦然、从容,表现出他性格中刚直厚道,宁折不弯的一面。相比之下,项羽的对手则显得那么怯懦、委琐。项羽性格中这些英雄气质使他成为一个受后人喜爱的艺术形象。

    项羽的缺点和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他只是为复仇、为夺回失去的天堂而参加反秦斗争,在推翻秦朝之后却失去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拿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针与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争面子,图虚名,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铸成大错。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举措,终于导致了垓下的失败。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强调这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总之,项羽是一个少有大志,要学万人敌,而且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人

  • 4、 《项羽本纪》读后感范文

    《项羽本纪》读后感范文【一】

    说到项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当年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圣人,他也是有缺点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段文字2024叙述的是项羽志大材疏,浅尝辄止。在推进历史进程时他是英雄;但由于项羽性格上的某些缺点,注定了他的最终下场是悲剧。

    有人觉得项羽是个白痴。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刘邦。目光短浅,放弃关中这块肥肉。杀义帝,授人口之舌。有眼无珠,赶走范增。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但是我喜欢项羽,因为他是个英雄。项羽小时侯见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巨鹿之战中,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一挡十,可以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来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项羽跟刘邦单挑,刘邦闭门不出,叫手下在城楼上放冷箭,射死了项羽好多兄弟,项羽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叫一声:拿命来!吓的弓箭手屁滚尿流,此等雄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后来在垓下被围,多喝了几杯,美人弹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着唱着,眼泪不自觉就下来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做人应该善于听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虚荣心。记得项羽率楚军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时,手下的一名文官进谏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扰,可都以霸。可项羽却认为此乃衣绣夜行,无人知晓,拒绝纳谏。当被文官辱骂后,项羽竟将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将其煮死。其虚荣、残酷可见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应该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刘邦的部下韩信原为项羽的手下,但由于项羽的刚腹自用,武断专行,韩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致使韩信背离项羽投靠刘邦,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率汉军横扫中原,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败项羽于垓下,为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奇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英明的统帅才是打胜仗的最关键的因素。

    读完《项羽本纪》,我从中悟出了些许做人的真谛。项羽只能说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样。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有知

  • 5、 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1】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面对四面楚歌而发出的感慨。他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不变的传说。

    项羽自小就胸怀大志,“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在秦皇出巡时,项羽曰:“彼可取而代也!”,他英勇善战,最后兵败,在乌江自刎。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啊!他不懂反思自己过错,在乌江自刎时却说:“天亡我,非我用兵之罪也。”,我承认他不是举贤用能的大人物,比不上刘邦也败给刘邦,但是我却对项羽非常喜欢的,我想说他是一位英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了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残戈……夕阳为了尊严,也许是生无可恋,死亦当鬼雄。他是这么的直率啊,他也是一个用心专一的好男人。他没有刘邦的阴险奸诈。他善良,给予多次刘邦逃生的机会,他骁勇善战,以3万人打赢了几十万大军(史称“巨鹿之战”)。

    我们虽无项羽“力拔山兮气盖势”的气势,但我们面对艰难险阻,必须有着一份自信与坚强。项羽在垓下之战以一敌百,他已经胜利了,因为他的勇敢已经在心底是一份莫大的胜利。我们面对着纸上谈兵,更应该给自己更充足的信心,怀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孤身作战时不畏惧不退缩;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面对自己最爱的亲人朋友时认真对待不欺骗;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学习方面赛出另一种风采。

    项羽,我喜欢你。你是李清照眼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好汉,你是每个人心中渴望拥有“霸王别姬”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你是历史上最令人佩服的将士。虽以失败告终,项羽他却永远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2】

    那个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感叹惋惜的项羽,在《项羽本纪》里,倒像换了一副皮囊。杜甫称赞他的英勇霸气,李清照思念他的勇敢果断,无数少

  • 6、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一:《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么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我就带着这个疑问拿起了厚重而诘屈聱牙的史记,翻到《项羽本纪第七》。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城的时候,嬴政已经成为历史。

    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点,以一人之力收伏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战役。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以必死之心在巨鹿,彭城威震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却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

    刘邦少年时也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篇二:《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

  • 7、 项羽本纪赞读后感

    项羽本纪赞读后感(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临终的悲歌,这是一个英雄的最后的真情告白。

    说项羽是个英雄,不为过。项羽自幼就有异于众人的表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的叔叔很生气。而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这些话显示出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与众不同。而他的叔叔教他兵法时,他却略知其意,不肯竟学。这又显示出项羽的一些人性弱点。就是毅力不足,过分自信。当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看到了就对他的叔叔说:彼可取而代也。这就是他的叔叔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而他本人勇力过人,力能扛鼎。这些事情对于项羽的发展大有好处。为他今后受到叔叔重用,开拓自己事业的天地奠定了基础。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项羽叔侄也顺应天下之势起义。他们叔侄杀会稽守进而占领了一席之地。这就是项羽最开始的资本。凭借过人的勇力和一定的谋略,项羽成为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而刘邦也在这时迅速兴起,形成与项羽对峙抗衡的对等力量。巨鹿之战是项羽最为光彩的一件事之一。这次战役,扭转了整个局势,关东转危为安。刘邦也得以顺利地破秦入关,攻占咸阳。项羽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出的国过人的谋略和胆识的确是令人佩服和敬重。破釜沉舟显示出了它本身的魄力。如果是刘邦,恐怕他不敢这么做。

    说项羽是个匹夫也不为过。章邯投降,而项羽竟坑杀秦葙卒二十万于新安。有一个勇士,一个有为的领导者变成里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这给他人生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国,自立为西楚霸王,击杀义帝,诸侯王纷纷自立,直接导致了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此时的刘邦却迅速崛起,这就是后来的楚汉之争。可以说这是项羽自己亲手为自己酿制的苦酒。

    前期的项羽还是有勇有谋的,可是当他取得一定成绩后就沾沾自喜。原先自身的缺点全部暴露无遗。例如鸿门宴上,项羽明知刘邦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却优柔寡断,错过了一个有一个杀死刘邦的良机。而他却透漏给刘邦一个重要的消息,即将曹无伤出卖了。这不能不说项羽糊涂。项羽满足现状,止步不前,一味迷恋个人的武力和权势,而刘邦却清醒的认识了新的形势,采取正确的政策,蓄积力量,逐步改变了不利的地位。这样看来,项羽与一般匹夫无异。尤其是在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日不灭,这种行为是何等残暴。有人劝说项羽就关中建都,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

  • 8、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翻开司马迁著述的《史记》,它颤动着我的心灵。 其中《项羽本纪》更令我对项羽有了很深的感触。 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碑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项羽,字子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他不愿读书,不学习击剑,更不愿学识字,只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这为他能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成了坚固的基础。年仅二十四岁,拥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如此远大的抱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往往不能成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亲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个眼色,立刻拔剑杀死了殷通。混战中,以一杀百。他的果断,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惊。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为所为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现在司马迁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义士令我颤动。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爱美人。项羽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爱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因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一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这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他欢心。这出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这位柔情似水的猛将令我佩服。 两军对战,拼死一搏,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项羽的一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地震当中如果官员也秉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灭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实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感悟了我。让我明白到时机是多么重要,情谊是多么的可贵,精神是多么可嘉。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残暴不仁,妄自菲薄。 虽然项羽神勇无比,但却在处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谨,对于项伯私访张良,泄漏军机,项羽却没有诛杀,导致往后与刘邦在求封汉中成

  • 9、 读项羽本纪有感

    【篇一:读《项羽本纪》有感】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书读至此,一代英雄故事也已接近尾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纵观项羽本纪全文,项羽除了怒了数次、笑了一次这些具有英雄本色的豪情之外,终于也是哭了一次。项王自楚地发迹,三年之间风卷云袭了原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英雄义气,挥斥方遒,势如破竹,好似无人能敌。却道沛县沛公,横空出世,硬是断了英雄魂。这怎能叫人不叹不恨?

    却说汉王刘邦,由一小小亭长终与项王一决雌雄,虽屡招人诟病,但其中真才实干还是不容置疑。你道他不近人情,又怎知其中会有几番周折;烹父且分羹,又怎知他心中没有一番计量?项王最终不仍是未尝痛下杀手吗。

    英雄的故事固然使人荡气回肠,但是其中血淋淋的过程却不能忽略。凡是不顺君心者,必为之灭,即使是曾经的主上也不能逃过毒手;背着上司,诸侯之间的割据纷争,其中的冷酷阴谋,也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人野蛮,一代英雄项羽,死后也不留全尸,不给予起码的尊重,也许没有深仇大恨,为了军功却是毫不犹豫地把他分尸。可笑伙伴相残,无辜白死了数十人。

    话又说回来了,全文中一个个人物如走马观花,昙花一现,只是为了衬托项、汉二王的神武,走走场便罢了,不消几个字就死在了纸头上。因为行文精简,人物形象不够充实,尤其是小人物更是毫无特色,无血无肉,这也许是文言的一个弊端吧。

    如金戈铁马,一曲终了。掩卷而思,不觉悠然神往。

    【篇二:读项羽本纪有感】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 10、 项羽本纪读后感300字

    【篇一: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这个周末,我阅读了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书中专门描写楚霸王项羽的《项羽本纪》,它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项羽从小时候开始就有过人的宏志,竟已想取代秦始皇。接着随叔叔东征西讨,收服了各地反叛起来对抗秦朝的能人异士,如陈婴、范增等。还杀宋义、救巨鹿,威震全国。但其刚愎自用、永不言败的鲁莽性格也使他先后设下鸿门宴、诛杀诸侯王,展开楚汉之争。虽然兵良将广,但由于其做法失去民心,最终逃不过四面楚歌、被迫乌江自刎的悲惨命运。

    在一章节里,我从楚霸王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十分值得和需要摒弃的一些性格特点。如楚霸王的志向远大、身先士卒、以及勇敢讲义气等优点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但他性格鲁莽、眼光停留在眼前、刚愎自用等缺点,却十分值得我们思考思考

    当我看完这一章的时候,我思考一下,竟惊奇地发现,我们竟霸占了楚霸王项羽身上的所有缺点;而甚至不知道项羽是谁的山区孩子们,却抢走了他身上的所有优点。例如:我们有时候,十几元的玩具,根本不需要思考,可能一个星期就有买上一件;可有的山区的孩子们却连学习用品都要再三考虑才决定买不买。我们平时都少有去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对事错事的后果,都是先做了再说就像项羽杀了天下的诸侯王,却不知已失了民心样;可山区里的孩子们,哪怕年纪再小,也知道考好一次试、买一件新衣服乃至一场雨的后果。他们懂得知识没我们多,却如同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一样,拥有善良、谦虚、顾全大局的优点。

    《史记?项羽本纪》这个章节中,让我从项羽身上,懂得了他成功的原因:志向远大、身先士卒、勇敢以及重情义,但更使我透过项羽,懂得不要刚愎自用、不要鲁莽,使我不会重蹈项羽的覆辙。

    【篇二:《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4

  • 2022-03-21

  • 2022-12-24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01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0-19

  • 2019-09-25

  • 2022-12-22

  • 2019-10-24

  • 2019-10-19

  • 2022-09-23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06-24

  • 2019-10-19

  • 2023-06-11

  • 2019-10-19

  • 2022-04-14

  • 2019-09-20

  • 2023-05-05

  • 2023-06-17

  • 2023-06-21

  • 2019-10-19

  • 2023-06-10

  • 2023-05-19

  • 2023-05-11

  • 2023-04-30

  • 2022-10-05

  • 2023-06-08

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
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2024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范文,高二项羽本纪节选读后感大全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