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项羽本纪有感800字 > 地图 > 读项羽本纪有感800字

读项羽本纪有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文/梁兔子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无奈与惋惜。也道出了对这位血性男儿兵败乌江,不肯苟活的敬佩之情!

我一直对项羽很崇拜,记得他的破釜沉舟,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进经咸阳,火烧阿房;天下之兵莫不屈膝仰视,天下之土莫不尽揽于怀。那份英勇无惧的霸气一直为我所向往,乱世出的英雄总渴慕建立霸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惜一朝兵败垓下,自谢于江东父老。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锐减。

记得高三时我第一次读到《史记--项羽本纪》也是想到了李清照的这首诗。那时习作上稍稍得意,所以在考评改的语文考试时,写了一篇名为《我若为王》的高分作文。全文措辞激昂,在惋惜他乌江自刎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这种做法的一种批判,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文我这样写着:“你肩负的乃是江东父老殷切的厚望,英勇赴死易,可拂了众多期盼的心。江东自古多才俊,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未必不无可能。我若为你,定拿出多于自刎千倍万倍的勇气来正面失败。谋臣铁骑,良将勇士,再来寻觅,待他朝,重夺霸业!”到底那时年少气盛,总将事情想的很简单,以为一腔热血与志向一定能支起颓败的阵势,那么赢得天下何难?而今重读《史记》依旧是《项羽本纪》这里,我却驻目徘徊了,对那篇文章中偏颇的见解不肯释怀!

脱离历史而解历史,本来就如无源之水,纵使激起一两朵水花,也是空有其势。那一年或许我看到的只是他乌江自刎的懦弱,却不曾看到他无扭转乾坤之力的无奈。我只是把他生硬的用历史道路中的兴起与颓落来解读,而并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他。

骄傲如斯的西楚霸王,不屑于一切小人小智,坦荡于怀,是不肯像刘邦那样攻略谋术,倘若当初“四面楚歌”的是刘邦,刘邦是断然不会刎颈自杀的,那么或许如今的历史越王勾践就不会是唯一一个以卧薪尝胆换回国家并传为佳话的王者。其实历史存在很多必然性,项羽垓下大败,历史使然。而他刎颈自杀,性格使然!较之刘邦,他缺的是一定得谋略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且性格暴躁,夺城屠城,早已失了民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那么失败是注定了。这位二十四岁领兵打仗,身经几十起大小战争,声名远播的西楚霸王,怎么会接受败寇命运!你我于今天纵览历史,兴衰评定各有己见,却不肯原谅这么个血性男儿保留尊严的方式。称其为楚汉之争意料之外的笑料,对项羽来说未免有失公允。

乌江岸边,这个正气的汉子失去的何止是渴慕建立的霸业希望,还有那忠心不二的乌骓马,心爱的女人。倘若退而求其次,他可以保护心爱之人不受伤害,保护钟爱之物不受损毁,那么或许他能健全能屈能伸的王者之气。还赴江东再图霸业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中辛酸与无奈,岂是我们说说作罢!

重读《史记》依旧是这个被历史蒙上悲情色彩的人物,一次次给我震撼。让我不忍偏颇,不忍去用理性审度那看似有些轻率与鲁莽的行为,甘愿用感性的视角如此见地一般的为他说话,为我的那篇幼稚狂妄的《我若为王》深深道歉!

读史可以明理,但有些历史不适合用理性解读。读项羽,我于这里还他一份敬意!

(稿件写于2010年5月10日)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破釜沉舟一战成名——《史记·项羽本纪》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破釜沉舟一战成名——《史记·项羽本纪》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杀降不祥”。

秦国大将军白起,一生战无不胜,被称为“战神”。却因为在长平之战后坑杀40万降卒,成为一生最大的污点。白起最终也未得善终。

把白起杀降和未得善终联系起来,未免有些迷信色彩。可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勇冠三军,同样战无不胜,同样英雄气概的西楚霸王项羽,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

“破釜沉舟”一战成名

上一篇讲到反秦起义军被秦将章邯(han)围困在钜鹿,楚军上将军宋义奉命援救,却作壁上观整整四十六天。项羽一气之下杀死宋义取而代之,并派出两万军队渡过漳水援救钜鹿。

这一仗至关重要,可是敌众我寡。两万先头部队很快抵挡不住,向项羽求援。对项羽来说,叔父项梁刚刚战死,自己又是以砍杀上级夺得大将军的位置,能不能通过一场胜仗证明自己?对他来说,这一仗只能赢。

一场名留青史的战争在漳水两岸展开。项羽全军倾巢而出,渡河后砸沉渡船,打破做饭的锅碗瓢盆,烧掉驻军的庐舍,只留下三天军粮——不是赢,就是死。旗下楚军已无退路,个个拼命杀敌。在和秦军遭遇后,九战九胜,冠绝诸侯。可是毕竟从人数上来说,敌我实力悬殊,此时除了楚军外,其它各路诸侯只是做壁上观。他们都在等着看项羽的笑话呢!

谁又能想到,项羽旗下的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呼声震天,似乎根本不知疲惫。等到项羽大破秦军,收拾战场后他召集各路诸侯,曾经那些“作壁上观”的将军们,只敢跪着爬进军营,连头都不敢抬。

项羽一战成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各路诸侯上将军。

赵高逼秦军投降

此战之后,秦楚两军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战役失败,秦二世派人质问大将军章邯。惊恐之下,章邯只好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汇报。司马欣到咸阳后,在皇宫外等了三天,却得不到接见,他觉得很可能是被赵高猜忌了。想到这一层,司马欣十分害怕,赶紧赶回军中报告。为防万一,他不敢走来的大路,没想到赵高果然派人来追,幸好因为自己避开大路免于一死。这让司马欣越发觉得赵高想要趁机诛杀良臣,他报告章邯:“赵高现在把控中枢,手下已经没有能说得上话的人。接下来就算我们胜了,赵高必定会嫉妒您的功劳;要是败了,肯定不免一死。”败是死,胜也是死。让人无奈的是,大将军章邯竟然落到当年陈胜吴广一样进退两难的境地。

再三思虑之下,章邯率领二十多万秦军投降。项羽立章邯为雍王,安置在项羽军中,算是夺了实权。而那位长史欣却被委以重任,为上将军,读书笔记统帅楚军先头部队。这位司马欣,就是曾经项梁因杀人而被通缉时为他说情的典狱官,也算是项梁项羽叔侄的救命恩人,考虑到这一点,当初他并没有见到赵高和秦王,却回来做出那样的报告,这其中有没有阴谋,已经很难说清了。

杀降不祥二十万降卒惨遭坑杀

可惜投降并未带来和平。

项羽的大部队在秦军投降后虽然实力大增,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既有项羽的嫡系楚军,也有其他各诸侯起义军,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投降不久的秦军。

不久以后,大部队行进到洛阳附近的新安。大部分起义军曾经都是饱受徭役之苦的农民,当年他们都受尽了秦军的欺压,如今秦军投降,各路诸侯起义军开始肆意欺负他们,甚至把他们当做奴隶看待。许多秦军开始窃窃私语:“章邯将军骗我们投降,将来假如能够攻入咸阳还好,万一战败,那些起义军大不了回到江东,可是我们呢?我们的父母妻儿都在秦国,肯定都会被杀。”这些言论慢慢传到项羽耳中。

这天,项羽暗中召集信任的将军,说:“现在部队中大部分都是投降的秦军,我听说他们其实不服我,万一到了关中,他们不听号令,情况就危及了,不如杀掉他们,只留下章邯、司马欣就行了”。

都说一将成名万骨枯,足足二十万人啊,这场杀降的决定,对项羽来说似乎并不难。当夜,项羽命令楚军在新安城南,残忍的坑杀了这二十多万秦军降卒。

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杀降不祥的预言也从未失信。五年后,项羽自刎乌江。作者:为宝贝读历史

《史记》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之项羽和刘邦


《史记》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一)、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秦始皇巡视会稽,在渡过钱塘江之际,项梁和项羽一块前去观看。项羽说:“我可以取代那个人!”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这是会灭族的!”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曾经去咸阳服徭役,(秦始皇出行)允许百姓观看,刘邦看到秦始皇,感慨万千:“啊,大丈夫理应是这个样子。”

(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又过了好几天,项羽率军向西挺进,屠戮了整个咸阳城,杀掉了向他投降的子婴,烧掉了秦朝的宫殿,这场大火一直烧了三个月;并席卷了秦朝所有的财宝和妇女,做完这些,准备向东撤离。

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许掳掠,这使得秦地的人们高兴不已,趁秦军在松懈之际,刘邦率军大败秦军。

(三)、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读书笔记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笑着说:“既然上天要亡我,我渡江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当初,我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他们没一个人活着回故乡,纵然是江东父老可怜我,拥护我为王,我又以怎样的脸面去见他们?就算他们不说什么,我自己就能安心吗?”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项羽死后,楚地都相继归降了汉王,唯独鲁地不肯投降。汉王准备率领全天下的军队来屠杀鲁地军民,但考虑到鲁人对项羽的忠心,便派人提着项羽的人头给他们看,他们才向汉王投降。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史记读后感:汉王亲自为项羽发丧,还为他大哭了一场,然后离开了鲁城。

再读《弟子规》有感


再读《弟子规》有感

唐东清

有幸再读《弟子规》,仍旧对它爱不释手。

关于读后感,我想读者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我不是圣人,当然很难和你感同身受,它只是一本书,几句古训。怎么听,怎么学,怎么看,最后得到多少,都在于你自己。不过我想刚开始接触《弟子规》的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企业里还要学习弟子规?

当下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时代",信息、数据、人脉、资源急剧膨胀,自我却不断被压缩的大时代,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似乎很难认清自己,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呼唤道德的时代,几句醒世良言更显得难能可贵。反复诵读那质朴的古训,不禁使人心胸豁然开朗,在潜移默化中,似乎拉近了自己与圣贤的距离。也许时代在不停地变迁,可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原则却鲜有改变,不妨听听先贤的教诲吧,找点对自己有益的内容学学。

为什么在企业里要学习弟子规,我想你一定要明白弟子规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公司经常提到企业文化建设。所谓企业文化呢,指的是: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等。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价值观。《弟子规》其中包含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方面的管理文化。是一个现成的并且延续了千百年的为公众所接受的价值观的凝结。因为它是儒家经典,弘扬的是人性与道德,讲述的是为人、处事、行为之道,直接的作用是规范大家的言行,能够使同事之间和睦友爱,增进同事之间的关系,培养默契,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所以我理解的"弟子规"是为公司逐渐塑造企业文化奠定的基础和对员工企业文化概念的一个初步渗透,弟子规学习的过程是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是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过程。

举个例子,我们都希望在工作中保持冷静,不犯错误,不做无用功。事实上,每一个劳动者都清楚的知道,在现实中,我们希望的的状态和实际状态还是有出入的。我们的前辈们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弟子规》中,就有了"事勿忙,忙多错"的提醒和教导。因此,愈是任务多,事情忙的时候,愈要花时间进行整理分析,做好完成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去完成,将重要且紧急的事务,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和不紧急不重要的事务罗列清楚,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再比如,你是否会觉察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一团糟呢?尽管你资质优厚,才华横溢,但你发现身边的同事朋友谈天说地,畅谈自若,而你总是无法融进去,有时候甚至连开口求助的勇气都没有了。"泛爱众,而亲仁".你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对方稍有不如己意,就产生抱怨,产生嗔恨之心。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心理病毒。只会让周围的人远离,不愿靠近自己。相反,有平等博爱心的人,甚至是谦下心的人,他们受人一点恩惠,则感恩不已,别人稍有疏忽,没有体谅到他,他也不会觉察,能够宽容待人。这样的人呢,人们就喜欢和他在一起,就更加愿意施加恩惠给他,甚至更愿意去体谅他,去照顾他。所以,我说这是实用法门,是人际关系改善的法宝。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圣贤的教诲吧,从尽人伦之本分做起,做一个好儿女,一个好员工,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朋友。它不是拿来要求他人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践行来引导、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一同力行,逐步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风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愿与大家共勉,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怀着感恩与恭敬之心来待人接物,谦卑待人,身体力行,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提升自身价值,为公司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家园、和谐社会的目的。

再读《移动的学校》有感


心有戚戚焉(再读《移动的学校》有感)

与书结缘,亦是缘份。看这两本书,让同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感触颇多。离开中学好多年了,不知当年的那些“普通班”的孩子,生活走到了一条怎样的轨迹上?教者父母心,一念之间。

舊 雨

1

这两天看台湾全人学校前老师(李崇建老师和甘耀明老师)写的那两本书,感触得落泪好几次。下午把《移动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的后序重读一遍,再次感触落泪。心里的感动参杂着过去在中学教书的体验和感受而来,不能自已。

2

李崇建老师在后序里如此描述:2005年,在全人学校待了七年的他终于告别。陪八十二岁的老父亲回大陆探亲。老家在陕西省偏远的一个小山村罗家洼。他的亲戚们还住着窑洞。他的侄子、堂兄的子女,还在念中学。然而,他非常清楚如无意外,大部分也会复制堂兄的人生,在农村过一辈子。

从西安搭车到山东。长途巴士在凌晨一点,放他们下了交流道,随即就近住宿。他六十五岁的大哥远从乡下而来,颠簸着旅途,没有电话联络,一整晚蹲在汽车站,不吃不睡,等不到他的父亲和弟妹。翌日。八十二岁的父亲,看见外貌比他更苍老的大儿子,困顿和疲倦的身影,既心疼且生气的教训着。数年不相见,彼此关心眷恋。但这样的一场父子谈话,却让两个老人都受伤。

大哥委屈的眼泪,从满是皱纹的脸孔滑下,伤心离开了旅馆。临走的时候,坚决不要他给他的钱,尽管他一年只能赚一千多块人民币。他的大哥频频感叹父亲年迈,无能陪伴。只交代他好好照顾父亲,就走了。大哥说的是秦腔,他陌生的口音。他说的是台腔,大家都听不太懂。这一幕留给他的震撼太深。

再早一些,十五年前。父亲与大哥初次见面。大哥千里迢迢从山东坐车到西安,身上扛了一麻袋刚从地里收来的花生,送给父亲当作礼物。至于满头华发的四姑,则是远从千里,两胁夹着两颗大西瓜,请父亲尝鲜。父亲自是又一阵心酸。然执拗又不善表达的性格,自是将他们数落了一顿。那可是他们的第一次重新见面啊。

3

李崇建老师写到这里,再次心里泛起酸楚。远从千里而外坐几天几夜的火车而来,吃力扛着最好的收成,又满心期待的要献给父亲,却被拒绝训斥的模样在他心里久久不能释怀。他们如此纯真,内心良善,为彼此设想,却也因为如此受伤。

这些景况,与他呆过的全人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亲子之间互相关爱,却彼此不了解的情状,不也是如此相似吗?

还有那些因为种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能够顺利上学的学生们,如果他们都能在全人这样的学校受到这样的“看待”,会是另一番什么光景?

4

能够教书以及能够受教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今天我再次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曾经历过的这些种种的幸福。

然而那些孩子呢?那些长大以后变成了另一个模样的“孩子们”,如果这个社会看待他们的眼光或对待他们的方式更多一些包容、温暖和理解,能够真诚的在他们年少的时候接纳他们,是否会好更多?没有天生不爱学习的孩子。“那些逃课的孩子们,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们,那些所谓没有礼貌教养的孩子们……”他们在应该接受教育的时期,并没有这么幸福。

5

全人学校这样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能够坚持坚守,信念、理想与现实敢撑)的学校不多。好多开始的时候是走着这样路线的“特殊”学校,在后来现实与经济的各种巨大压力中,慢慢又走回了“正常的轨道”。我并不是说正常体制下的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就不好。而是,教育的很现实很必须的一个本质是:为师者要先观照自身,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的学生。这样的体制下的老师们,能够做到的,能有多少?有多少也曾满怀理想,最后又不得不屈服于当下?力不从心有之,后来的综合素质跟不上有之,走着走着功利心更强了转而走向另一条康庄大道的有之……教育的初衷和人的良善、良知以及职业素养里那本来很纯真的一面慢慢磨掉。多么令人感觉遗憾和心痛。

6

事实上,一所学校,应该有它自己的“主文化”。即:学生热衷于追求与探索,其进步与探索者非空幻的沉浮,而应以知识及生命经验作为经纬,进行创造性的摸索与学习,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而建立任何一所学校的主文化,就只能必须先在教师队伍中培养和建立团队的主文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任何一所学校里都不能忽略跳过不谈,不去理顺。大家达成共识以后运用到课程与日常和孩子相处的模式中,才能慢慢的建立真正有序又创新主体文化,提供给老师和学生一个丰盛的知性的环境。

7

而所有的以上,均需要要求到每一个老师首先具有开放的胸怀与自我觉察的态度。在一起共事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大局观,理性的共同合作……等。

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然而,这正是每一个做教育的人应该迈向的最基本的一步。

初五

看起来做教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啊。??

把人变得更简单了,把事做实在了,就会更好了。??

ABEL

曾用笔名:阿点、子矜、微尘。

用了二十余年的还是“舊雨”。新雨不来旧雨至,说的就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们”。

嗜读爱写,十年如一。写过中篇小说《十年》、《空城》、《天望》等。写过专栏,常写书评、影评和乐评。偶写杂文,又不自量力,常写散文。有正当职业,师者道为先。写作画画,视为人生一大闲趣。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项羽本纪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