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 > 地图 >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相关栏目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热门栏目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推荐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

(共 4877 篇)

  • 1、 第40条建议读后感2024范文

    第40条建议读后感

    读了这条建议,我深有感触,书上说到: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苏老说: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的确,我们都经历过自己的成长,也深知动手和智育发展的重要性。动手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动手才开发了人类的智慧,反之,也正是人类的聪明才智调配双手积极的去劳作,去创造社会。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唯一标志。正是动手与智慧的结合,才使人类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是啊!今天的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学习一些很死板的知识,无处应用。更不用提动手能力的培养了。语文书上有一篇写种树人的文章,他的智慧、方法无不是从实践中获得,而我们的孩子只有在想象中去种树,他们不理解,不能领会。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种过树,怎会了解树木的特点。学习生活的单调使孩子们厌烦作业,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他们的日记中无不是网络游戏、几个孩子单一的游戏,有时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缺乏快乐!远远不如我们那一代,生活在农村的我每每讲到此会乐此不疲,可他们只有疑惑的眼神,他们没有经历过,又怎会明白这些道理。

    我们都愿意看到自己教的学生既聪明有灵巧,但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个优点或缺点,学校之所以和工厂的区别是,学校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学生的能力发展差异性很大,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工课、美术课、综合实践课等等来发挥学生双手的能力,在布置任务时,我们要以促进学生思维为主,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去思考。

    总之,中国的学生都有点眼高手低,动手能力都有待于提高,我们应多给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积极发展。

  • 2、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一一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老师的话来说:“看来,这孩子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在试验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己,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现在,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现在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一一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能力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习也是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这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了农艺师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一一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动着我,正是这样刺眼的字眼儿映入我的眼帘,让我再次打开电脑,搜索到《少年中国强》其中一期节目,专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喜悦,他的出生让妈妈真正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的出生让妈妈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不凡的世界。

    一一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谓的差生,但就像节目当中说的那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极度的喜欢和极度的不喜欢,喜欢的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学,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想,付诸实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欢的则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学校六年级6班的何钰杰同学特别喜欢古文,他

  • 3、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还给我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受益颇丰。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

  • 4、 第40条建议读后感

    第40条建议读后感

    读了这条建议,我深有感触,书上说到: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苏老说: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的确,我们都经历过自己的成长,也深知动手和智育发展的重要性。动手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动手才开发了人类的智慧,反之,也正是人类的聪明才智调配双手积极的去劳作,去创造社会。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唯一标志。正是动手与智慧的结合,才使人类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是啊!今天的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学习一些很死板的知识,无处应用。更不用提动手能力的培养了。语文书上有一篇写种树人的文章,他的智慧、方法无不是从实践中获得,而我们的孩子只有在想象中去种树,他们不理解,不能领会。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种过树,怎会了解树木的特点。学习生活的单调使孩子们厌烦作业,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他们的日记中无不是网络游戏、几个孩子单一的游戏,有时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缺乏快乐!远远不如我们那一代,生活在农村的我每每讲到此会乐此不疲,可他们只有疑惑的眼神,他们没有经历过,又怎会明白这些道理。

    我们都愿意看到自己教的学生既聪明有灵巧,但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个优点或缺点,学校之所以和工厂的区别是,学校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学生的能力发展差异性很大,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工课、美术课、综合实践课等等来发挥学生双手的能力,在布置任务时,我们要以促进学生思维为主,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去思考。

    总之,中国的学生都有点眼高手低,动手能力都有待于提高,我们应多给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积极发展。

  • 5、 读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

    【篇一:读《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有感】

    这是一片令人感触很深的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巴金老人给家乡孩子们写的一封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信。

    巴金爷爷有病不能回家乡看望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因此他们之间只能通过写信来倾吐自己的情怀,这一封封来自家乡的新包含着孩子们对巴金爷爷的关心和崇敬,他们的信给了这位病痛中的老人带来了温暖。

    这封信的意义非同凡响,学完课文我对: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觉得:只有为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同情我们才没有白吃干饭,为别人付出生命才有价值。巴金老人在信中提醒家乡的孩子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现在的一切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谦虚的巴金爷爷说她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撰写了许多家喻户晓的作品:《家》、《春》、《秋》、《雾》、《雨》、《电》、《萌芽》、《寒夜》、《随想录》等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学习巴金爷爷谦虚、惜时、有爱心!

    【篇二:读给家乡孩子的信有感】

    这两天,在备课,一课一课往前推进。其实也是粗粗地看个大致。

    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放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里面,我以为是非常合适的。巴金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告诉孩子,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很多年以前就读过巴金的《家》,那时当爱情小说来读。遇到革命的文字就跳过。后来有囫囵吞枣地看过厚厚一本《随想录》,暗自感叹巴金的文字怎么就直白呢。可为什么现在吸引我的恰恰是他的大白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得懂,这就是一个历经岁月仍然对世界保持着纯真的爱的老人给孩子留下的最好的礼物。我当时的窃思恰恰是自己的浅薄。

    巴金,离开我们的时间并不久。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如果没有人跟他们讲起巴金,他们就永远都不会知道。

    文字,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它把原本过往的事和人以一种方式留了下来。但这还只是物化的形式,把必须要根植在后代的灵魂中才能永恒。作为传授(这个词语其实不合适)母语的人来说,某种意义上说是驻守。守候着自己灵魂的安宁,阅读,还有写作。然后等待着那些个后来的心灵,同样是植根在这个土地上的心灵,告诉他们,这是鲁迅,这是巴金,这是我们这个星空里的星座,需要我们仰望,至永久

    我需要重新回头再读读巴金。

    【篇三:读《给家乡

  • 6、 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篇一: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给大象拔刺》这个童话故事,这篇文章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以自己在西双版纳亲身生活经历为素材,描写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作者当时在农村当赤脚医生,一天他背着医药箱走在路上,被一公一母两头大象用鼻子推着他来到密林深处。原来是一只小象不知什么时候右足垫扎进了一根一寸长的铁钉,伤口已发炎溃烂,不能走路了。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拔出了铁钉,然后给小象清洗伤口、上药、包扎,一会儿小象就能慢慢地走路了。

    一个多月后,大象一家送给作者一只装满蜂蜜的野蜂窝作为报答。

    通过这个故事,我发现大象真的很聪明,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知道请人来帮忙,而且请的是一个赤脚医生,真是不可思议。在赤脚医生给它的小象治好了伤以后,它们还知道感恩回报,更让人感动。当今社会,有不少人不知道感恩回报,有些人甚至是恩将仇报,相比之下,这些人还不如一头大象。

    这篇故事说明人和动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它们虽然听不懂我们人类的语言,但是只我们善待它们,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它们,动物们会明白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好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篇二:读给大象拔刺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最后一头战象》的书,里面有一篇文章《给大象拔刺》,让我很久都难以忘记。在这篇文章里,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动物也有思想。

    当大象知道我是个赤脚医生的时候,便把我绑架到树林里。母像用那根小象的头顶抚摸着小象,公象则用鼻子卷起我的手腕,使劲往小象那儿托拽。它们是想让我给小象看病。

    动物也有感情,大象的感情和人类一样,当我把小象弄疼的时候,大公象双眼喷着毒焰,用长鼻子把我的脖子勒住了,虽然,它不满意我把小象弄疼了。当我对小象发脾气的时候,母象用它宽宽的嘴朝我大吼,它们都是心疼小象了。

    动物也懂得感恩: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我又从那条路走过。突然,一只蓄满了黄金的蜂蜜的大野蜂窝掉在我的面前,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上次绑架过我的家子象,它们朝我友好地扑扇耳朵挥舞鼻子。原来,它们是在感谢我,所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人类的我们,一定要和动物交朋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篇三:读给大象拔刺有感作文】

    放寒假了,爸爸带我去书店买《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

    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是一名边疆农村的赤脚医生。有一天早晨,赤脚医生正在巡诊的时候,被两头大象劫持了。大象

  • 7、 《给教师的建议》(40-60条)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40-60条)读后感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几条,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下面我主要谈一谈对最近一个月内所读的40到60条建议的感想。

    首先是关于作者的。读完这二十条建议,我觉得作者首先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对教育事业有着满腔热诚的人。看得出他很热爱儿童,从人本主义出发,字2024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儿童成长发展的无限关怀,正符合了一切都是为了儿童的理念。其次,他是一个敏锐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譬如从观察学生朗读的语气表情,去思考学生是否对知识的获得有自豪快乐的感觉。还有一点是他拥有一种执着认真,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一点从他写了32年的教育日记,并对这些观察记录做了那么多的思考和分析,再把它们撰写成书籍,他的这些精神品质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后来的教育者学习!

    接下去我就说说关于这二十条内容的一点点想法。在这几条建议里面,作者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在说思考这件事情。从孩子方面来说,思考很重要,只有经过了思考后的知识才能被牢固得记住,这样的效果也比特意地去背诵,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多了。所以作者在48条里特别倡导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负担。这一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或多或少有点自身体会吧。记得我们高三时政治老师每天中午都回来默写政治,我特别讨厌这样的默写,一点也记不住,但是政治考试也不差。还有学习英语,懂得语法并不意味着一直记得语法规则。其实你说有几个英语老师可以把某条英语法则完整背出来呢/但是语法规则仍旧是知道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背熟不一定等于懂得。所以在座的老师注意了,当心你的学生,他们到背如流的时候还要去想想他们懂了吗

  • 8、 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欢迎阅读本文!

    【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一】

    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老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那么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当我捧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存在着这样的群体,由于家庭因素、生活环境因素或者先天智力发育等,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教育者心目中不被关心,至少是不被特别关注的一类人。与此相反,那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自然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宠儿、学校里的精英。不被关注的学生们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他们的心中也有自尊,也有拥有自豪感的强烈欲望。学生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也需要赞许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红红的对号、竖起的拇指。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些雨露给那些“无可救药”的后进生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作业题。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们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或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们有机会独立去思考。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但是环顾一下周围

  • 9、 《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读后感

    学而不思则罔

    -----《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要思考,不要死记!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确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的确,要思考,不要死记!多年的教学使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

    作为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学会思考的目的。

    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是的,只有当学生经过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他才会面对问题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呢?在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记,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是啊!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识,学生就会很快的把我们教过的知识还给我们。 因此,让学生经历思考,教会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学生会学、会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有人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会重视把思考方法渗透在自己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 10、 《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读后感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有感

    今天,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其中再一次谈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后进生的问题不是在知识上,而是在能力上存在着问题,说到家,就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这种建立在没有理解基础上的知识就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自然也不会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要想学以致用,得先从阅读开始。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呢?苏氏说:所谓流利地阅读,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做到 有理解的阅读。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我们语文课,读行天下, 读占鳌头,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

    很惭愧,我的语文课有时被要考核的知识点占去了一大半,课堂上的朗读有时也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10-24

  • 2019-10-20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20

  • 2021-05-06

  • 2019-09-20

  • 2019-10-20

  • 2022-03-01

  • 2019-11-12

  • 2019-10-20

  • 2019-10-23

  • 2019-10-28

  • 2019-11-12

  • 2019-10-20

  • 2019-10-23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1

  • 2019-09-21

  • 2019-11-02

  • 2019-11-08

  • 2019-10-29

  • 2023-02-28

  • 2019-11-12

  • 2019-09-25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1-11

  • 2019-10-20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2024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教您怎么写读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有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