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 > 地图 >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2024参观故居的观后感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相关栏目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热门栏目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推荐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

(共 1930 篇)

  • 1、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900字通用9篇

    在生活中看看电视剧已经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不同的人观看一部作品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体会。在观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心中产生了许多想法。观后感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如何撰写作品观后感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悟呢?有请驻留片刻,编辑为你推荐参观故居的观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 篇1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爸爸常说的文化重镇——绍兴。爸爸说去“鲁迅故居”玩。

    坐大巴可真晕啊!我感觉两眼发白。公共汽车一路摇摇晃晃,就像一个正在跳舞的人。而我只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蟑螂。“谁有水啊”我在心里说。水对,喝茶!喝过茶以后不是可以精神焕发吗我立即从背包里拿出水瓶,喝了满满一大口……哇!效果好像很好!!我的头痛立即消失了,脑袋好像被清洗过一样,轻松自在,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终于下大巴了。我悠闲地转了几圈,一眼就看见“鲁迅故居”了,我奔了进去,马上躺在椅子上睡下。与此同时,妈妈正在找我呢!突然,我像被蛇咬过的人如梦初醒。要知道,我回酒店还要干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呢(暂时不能说出来)。

    我们先看了鲁迅的房间。对我最深刻的是厨房和藏书室,那里宽大得不可思议,还有各种各样“新奇”的家具。藏书室里有几个箱子,非常大。里面会不会有财宝呢当然不会。因为写的是藏书室嘛,自然是藏书啦。我仿佛看见自己端正地坐在那里看书,看了一本又一本,都忘记吃饭的时间了。突然,妈妈一声“洋洋”把我从美梦中拉回来。我只好无奈地跟着妈妈向前走,来到了鲁迅上学的教室——三味书屋,在墙壁上看到了关于读书的一个词: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爸爸还给我详细地讲了这“三到”,我在心里默默念道:以后我也要做到这三到,虽然很困难。

    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了宽阔的“百草园”。爸爸告诉我这是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能在那么大的花园里玩,也太爽了吧!”我大声叫道。

    看完以后,妈妈说绍兴的臭豆腐也很有名,就想买臭豆腐吃。我们也饿了,所以只好花掉一些钱了。

    回酒店以后,我喝了几口茶,要知道,我得把睡眠保住啊,让“鲁迅故居”刻在我的脑海里!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 篇2

    那天,我们去了鲁迅故居——绍兴城,

    之前对绍兴城早有所了解,所以在去的路上有一丝丝按耐不住的兴奋。到了后,让我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著名小吃臭豆腐的味道飘散在空中,与桂花糕的十万飘香毫不逊色。走进去,我们最先参观的是鲁迅的家。鲁迅的家

  • 2、 参观张闻天故居有感

    参观张闻天故居有感

    俞小平

    2019年5月8日,我参加了虹口区凉一居委党总支组织的参观张闻天故居、参观故居中陈列的介绍张闻天革命一生展览的活动。张闻天早年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光明磊落却又充满了曲折磨难的一生,让我肃然起敬,让我唏嘘不已,更让我陷入沉思。

    张闻天故居位于东海之滨的南汇祝桥。从故居一正两厢房庭院的建筑看,张的祖上是户殷实的农户人家。1917年,青年张闻天心怀救国救民、一心追求真理的大志,离家求学。期间,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共产党人沈泽民,在沈的帮助介绍下,张闻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一个职业革命家,不久还担任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工作。从此张闻天就尽心尽力的为革命工作,竭尽全力的寻求中国革命的真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又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努力工作。其中,在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和在195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举行的庐山会议上,张闻天都为找到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在长征途中,张闻天从中央红军正反两方面的战争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主张的正确性,看清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的严重错误,在中央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果断提出:“看来我们是领导不了啦,还是要让毛泽东出来!”正是有了张闻天的这句话,才有了接下来的遵义会议,才有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东山再起,并在实际上掌握了对中央红军的指挥权。

    正如当年的老红军,1978年后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耿飚说的,在当时的党内环境下,没有其他任何人敢这样的说话,因为任何敢说与党中央意见不同话的人都会遭到严酷的打击。而正是因身居党内第二号领导地位的张闻天说了这样的话,才有了遵义会议。可以说,没有张闻天,就没有当年的遵义会议,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将会陷入更为曲折险峻的困境。而张闻天的坦然承认错误,坦然承认和接受他人的真理主张,也展示了张闻天大公无私、唯真理是从的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而正是这种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赢得了遵义会议所有与会者的信任,故在遵义会议上张闻天被推举为党中央的总书记,并一直担任此职多年,与毛泽东良好合作,使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而在1959年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刚夺

  • 3、 参观黄炎培故居有感

    言必守信 行必踏实

    ——参观黄炎培故居有感

    王军振

    黄浦江畔,细雨蒙蒙的。枫叶飘飞,秋色渐浓。为探寻领袖成长足迹,传承前辈优良传统,民建武汉市洪山区工委一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上海浦东川沙镇的"内史第"---民建先贤黄炎培故居参观学习。那些泛黄的、带着战火硝烟气息的生平事迹图片、书信、实物,静静地述说着一个清代举人成长为新中国领导人的光辉一生。幕幕场景波澜壮阔,篇篇字句激荡心灵。

    黄炎培先生非常注重人格培养。1925年8月30日在《日记》中写道,"大量容人,严格律己;先公后私,少言多行。"1931年8月2日《日记》中说,"但愿成功何必我,大家努力莫求名。"他在《吾年七十了》的自寿命诗中说:"早读陈篇梦大同,不期寰宇两传烽。官从谢后言尤激,身纵潜行时用岂穷。老我舟车勤史笔,即今民物绕吟筇。心心求矩知何在,善化小私成大公。"终其一生,黄炎培为"公"不为"私",面对人世沧桑和事业起伏,淡定从容,不为毁誉和成败所动,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对家庭教育也极为上心,写给儿子大能的训导-----"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於钱,外圆内方。"其言词中透露出的诚信友善公正和谐等境界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是值得遵从和提倡的。作为我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作为民盟与民建两个民主党派的创始人、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黄炎培先生,穷其一身,寻求真道,追求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都做出了不朽的功绩。时至今日,窑洞对那充满着睿智的警句,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历史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执政实践中大胆探索、奋勇前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即是通常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史称"三不朽"."立德",即做人树立高尚品德;"立功",即做事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做学问具有真知灼见。此三者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境界,虽久不废,且历久弥香。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而纵揽黄炎培先生的一生,他用一言一行脚踏实地完美践行了"三立",成为民建后人学习的典范。回程路上,我一直在思索,黄老先生是如何做到的呢?有什么秘诀让我可以借鉴和参考呢?

    忽想起习近平总书

  • 4、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一)

    "尽兴、理智、随缘"的家庭教育理念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他也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者,他儿女九个,一家出了仨院士,九个儿女在各自领域上成就显著,他在家庭教育上的观念与做法,值得我们去分享。

    他认为,子女是独立的自我,个性、才情自有其特色,不可能是父母的再现,包办代替不可能行通。最重要的应该是为他们提供发挥自我、展示才华的客观条件,并尽最大的能力为孩子争取学习的客观条件。

    同样,给予孩子科学的人生理念也非常重要,梁启超给予子女的理念涉及做人、心性修养、如何面对社会和面对自己等许多方面,可总结为:尽兴、理智、随缘。

    一是尽兴,梁启超引导孩子把兴趣作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多次宣称自己是个"趣味主义者".他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面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同时,他主张的趣味教育要适度,"教育儿童纯用趣味引诱,则不能扩张其可能性",这样才能够避免过于趣味而趋向浅薄,既能够使孩子们掌握知识,同时又能使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梁启超还特别强调支持兴趣持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希望是成功的阶梯。梁启超一再告诫子女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万万不可悲观,总是告诉子女们,只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心满意足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梁启超认为,人的能力各异,只要尽情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快活与满足。

    二是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梁启超的情感极其丰富,他的家书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情感,但也同时渗透着理智,他教育子女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多认识一些朋友,性质格外活泼些,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

    三是随缘,人生总是要经历不可回避的挫折和失败,能从容面对,那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利害得失,要学会泰然处之,积极应对,因此,梁启超给子女们的信条是:"大抵凡关于个人利害的事,只是‘随缘’最好。"

    如今已年近九旬的梁思礼还常常想起父亲:"他与孩子们之

  • 5、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一)

    丰南区第一实验小学东校区 张政华

    6月3日,丰南实验小学东校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同志赴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参观,追寻李大钊同志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瞻仰和传承他伟大卓越和不朽的革命豪迈精神,缅怀革命先烈遗志。

    李大钊纪念馆庄严肃穆,整体建筑由灰、白、黑三大色系组成,由江泽民题写的"李大钊纪念馆"镌刻于大门门楣。登38级台阶,可到达瞻仰大厅。这38级台阶象征了大钊同志走过的38年人生岁月。瞻仰大厅内,安放着大钊同志汉白玉雕像,雕像神态沉静、深思,面容和蔼可亲。东西展厅的有关实物、图片、文献等,展示这位共产主义先驱的风采、光辉业绩和伟大的一生。

    瞻仰前,么校长和郭校长首先向大钊纪念馆献了花篮。然后我们一行28人按顺序参观纪念馆。

    李大钊同志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伟大献身精神、光辉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是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李大钊纪念馆和他的故居里,一件件历经沧海的展品、一篇篇光耀千秋的著作、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图画,都勾起了党员同志们对先烈曾经峥嵘岁月的深情回忆和敬仰。通过参观瞻仰先烈的生平事迹,对他短暂而又不朽的革命历程和卓越功勋的崇高敬意油然而生,并为他在那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心系民族存亡之大业、呕心沥血精忠报国的奋斗精神所折服。

    在纪念馆里,党支部成员开展了凭吊祭奠、重温入党誓词宣誓、预备党员房凡同志转正入党宣誓、观看李大钊影像资料片和听取纪念馆工作人员专题报告等活动,深切表达寄托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追思和怀念,追溯和感悟他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壮志豪情。支部还以参观纪念李大钊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了由5名新年教师的激情讲演;对照党员标准自我画像评不足、找差距,号召大家以实际行动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践行李大钊精神,以对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当好李大钊精神的传人,为美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回家的路上,我深深的思考:自己一定以大钊精神为动力,努力工作,发扬先辈舍己为人的精神,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请党组织监督我。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二)

    永葆党的先进性,高举党旗胜利前进!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重温党史;缅怀党创建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我于 2011 年 6 月 3 日再次参观李大钊在北京的故居。首先,简介故居地理位置、概况,地址在北京西城

  • 6、 参观杜受田故居有感

    参观杜受田故居有感

    漫漫而不语

    当一场场秋雨冷却了成长,当银杏的叶子一片片变黄,转眼十月末,天气微凉,有风,单位组织参观杜受田故居。自诩对历史有些许了解,却从来没有听过与杜受田相关的资料,所以我好奇中满是期待。

    出发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车子已经稳稳的停在了杜受田故居的门口。映入眼前的是一片有年代感的古建筑,大门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匾额,只有旁边挂着三五个牌子,标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杜受田故居,廉政教育、政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迈步走入故居,顷刻间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了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内心也开始变得平和安定,或许这就是文化底蕴的魅力,虽经历数百年的时光流转,但是依旧历久弥新的传承,影响着后世之人。

    进门之后发现大门内正上方悬挂着“方伯第”、“相国第”、“传胪”、“会元”、“亚元”等牌匾,二门内悬挂着一块 “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 匾额 。听导游介绍,之所以在大门内正上方悬挂是突出杜家人的谦虚低调,所谓点滴中都能表现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品性,真的是一点都不假。

    大门正对着有一个影壁墙,是个一品荷花图案,简约明了,端正大气。再往里走,垂花门、太康第、状元井、聚德堂、忠孝堂、净名山房、绣楼……听着导游的解说,我不仅了解了什么叫“一座杜家宅,明清两朝史”,也对杜家文化有了很深的兴趣。

    杜受田故居是清王朝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的旧居,也是杜受田家族众多名臣的旧居。故居始建于明朝中期,占地约20亩,有客厅、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187余间,建筑风格充分体现明清鲁北建筑特色。滨州杜家是明清望族,久有“一门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六百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

    孟子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就是我们民间俗语所说的富贵不过三代,很多人对于这句话有误解,它的完整句子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杜家十七代发展中,以“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被誉为“滨州第一家族”。我很好奇杜家为何能够跨越明清两朝代,满门清官,高风亮节?

    当我看到影壁墙上的一品荷花图案,当我看到净明山房外的杜家家训,当我看到故居内的竹径与莲园,我渐渐明白杜家文化第一要义“正心”的深刻内涵,修身先修心,心正则身正,心明则身清。为人要“孝”“仁”“信”“礼”“敛”;为学要“安贫”“立志”“博彩”“勤勉”“宁

  • 7、 参观钱钟书故居有感

    参观钱钟书故居有感(一)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无锡籍的文化名人,钱钟书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上午,我们兰亭小学三(4)中队在班主任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参观钱钟书故居。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他精通多种语言,记忆力超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代表作有《围城》《谈艺录》《毛泽东诗词》英译版等。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白墙高院,青砖青瓦,处处透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和优雅。我们排着队走进大门,门厅中间一道屏风前立着钱钟书半身像,他戴着一副眼镜,嘴角略带微笑,显出智慧又不失幽默的形象。半身像头顶上挂着一块匾额,写着"钱钟书纪念馆"六个大字。经过门厅是个狭长的天井,两棵大树遮挡住骄阳,清静安宁,西面第一间是先生的卧室,一张雕花的旧床和简单桌椅让我们仿佛看见他少年时的生活景象。

    天井向里,跨过一排木格门,一眼就看到大堂上方又是一块匾,上书"绳武堂"三字苍劲有力,下面是一副《古松清泉图》,堂上摆着一些老式的椅子和茶几,一切都像回到了过去。长辈们喝着茶,听着隔间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谈天说地。这里肯定记录了不少先生年轻时的点点滴滴。

    故居内其他房间里,陈列了许多钱钟书爷爷的生平事迹介绍和一些他的日常用品,像怀表、毛笔、钢笔、印章等。一边走,周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述:因为家里办过私塾,所以钱钟书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虽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还是会把书读几遍并做好笔记。19岁钱钟书就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25岁以第一名的成绩出国留学,在国外经常日夜埋头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珍贵书籍。他的这种时时刻刻勤奋学习的精神令我震撼!

    最后,在这个装满钱钟书爷爷旧时回忆的空间里,我们拉开了假日小队的横幅,签下各自的名字,合影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这次参观活动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不被世人遗忘的成绩。

    兰亭小学

    三(4)班 江希文

    参观钱钟书故居有感(二)

    今天,我和妈妈去钱钟书故居参观。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98年12也19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从门外看,故居大门、屋顶都挺古老的,墙下的青砖整齐的排放着。"外面那么洁净,不知道里面会是什么样呢?"我边想边往里走,跨过门栏,就看到了钱钟书的头像,钱钟书爷

  • 8、 参观李济深故居有感

    参观李济深故居有感

    刘明辉

    为进一步兴起"大学习"热潮,深刻感受民革前辈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优良传统,民革市委组织部分骨干党员于9月23日前往广西参观民革创始人李济深的故居,重温历史,感受先辈爱国情怀和报国热情。

    李济深故居坐落于苍梧县大坡镇料神村,建于1925年,故居是庄园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3040平方米,主体是青砖瓦房四合院式厢房和楼房,四周筑围墙和四角炮楼,院后有苍翠古铁力木林,风景幽雅。

    我们来到故居,首先瞻仰位于故居前的李济深雕像,党员们十分崇敬地表达了缅怀之情。站在李济深同志的塑像前,我们心潮澎拜,仰望苍松翠柏,瞻仰先辈的塑像,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崇敬之意油然而生。

    走进故居,我们看到中堂的屏风上,悬挂着解放后李济深先生身着传统中式服装的半身像,画像上的李济深神采奕奕、悠然自得,好象在谈笑风生跟友人聊天。会客厅北面墙上,展示有两幅字画,其中一幅是原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题写的"愈挫愈奋",这是李济深经历和精神的精典写照。

    在陈列展览馆里,我们观看图片资料和日用实物展览,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深入了解那带着战火硝烟的历史文物,一件件展品、一句句解说,都引发我们努力寻找着那段最为珍贵的记忆。

    故居的二楼为议事厅,议事厅的红色屏风中间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画像,上方是"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其左右两边分别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同志仍需努力"的挂墙条幅。当年,议事厅是李济深从事爱国民主活动的地方,这里见证了李济深与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合作反蒋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现在,议事厅以蜡像方式再现了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围坐在长桌四周、共同议事的情景。看到这些生动的场景,党员们被李济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理想抉择和心路历程震撼着、感动着。

    李济深先生一生经过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追随孙中山、与蒋介石斗争、与国民党决裂直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几个阶段的思想转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与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商国事。党和政府给了他晚年优厚的待遇,但他依然是生活节俭,衣着朴素,并把收藏的数百件珍贵藏品以及家乡的故居全都无私地捐献给了国家。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了解了李济深先生充满传奇的一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 9、 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有感

    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有感

    董兴宝

    7月的那天,湖南大地,艳阳高照,热浪滚滚,中午的气温已升到40度。在长沙百公里外的韶山,同样酷暑难耐,然而,夏日的炎热,挡不住人们参观毛主席故居的热情,络绎不绝的人们,前来参拜一代伟人。

    在长沙朋友的陪同下,我们先来到了“故园一号楼”。当年,为了接待毛主席回长沙,湖南省委安排修建了这座总建筑面积600多平米的楼,毛主席1959年6月25-27日曾经居住过,还在这里开会,接待其他中央领导人,创作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尽管这是当时国家领导人的居所,是为全国领袖建造的,但用现在的眼光看,确实太稀松平常了,看看当年毛主席的主卧室,1米左右宽的床上,支着蚊帐,在那个年代,别说空调,就是电力供应也是用临时发电机解决。而今,在空调已经普遍走进寻常人家的今天,炎炎夏日,打开空调,又凉快,又防蚊,蚊帐自然用得少了。

    在这座楼里,有个特别小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张小床,是周恩来总理居住过的,当时,周总理为了接待来韶山的外宾,将大房间都留给了他们,自己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这就是一代伟人们过去的传统。共和国的总理,为了接待好客人,自己宁可住小房子。

    在这个故园里,还播放着当时某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毛主席回韶山的珍贵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这个7分钟的片子,让人感受到毛主席回韶山的那情那景。

    参观了故园,接着我们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这座铜像高6米,铜像重3.7吨。主席身躯伟岸,双手握书卷,身着中山装,双眼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

    这天午后,太阳特毒,我们从广场的入口,抬着鲜花,走向主席铜像。近距离观察这座铜像,给了人们雄壮、铿锵、振奋的感受。讲解员边走,边给我们讲述着毛主席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的多位亲人,此时,在庄重的铜像前,在艳阳的照射下,汗珠子从额头上滚淌下来,几颗带有咸味的汗珠子,侵入眼帘,一种特别酸涩的味道,涌上心头,不知道是汗水的盐分带来的涩味,还是讲解员动情讲解伟人付出的往事感染了人,幸好,那是正午的阳光下,是这份汗水掩饰了泪水,不然,让同去的朋友见笑了。

    向主席像献了鲜花,我们来到了“毛泽东同志故居”。据介绍,该故居建于中华民国初年,为南方农宅形式,坐南偏东,土木结构,泥砖墙,青瓦顶,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后有天井、杂屋,共

  • 10、 参观鲁迅故居三味书屋有感

    参观鲁迅故居三味书屋有感

    葛运臣

    十多年前曾到绍兴参观过鲁迅故居,日前有机会随子女自驾来绍兴再次参观鲁迅故居,重点对三味书屋做了一番探究。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过通往河南岸的石拱桥,便是著名的"三味书屋".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家塾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即为其中之一。三味书屋,原称"三余书屋",由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之祖父寿峰岚定名(匾额为当时的书法家梁同书题写),"三余"即三国时董遇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努力学习。宋人苏轼对董遇的"三余"甚为赞赏,曾作诗抒发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此生有味在三余".据此,寿峰岚后来又把"三余"改成"三味".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处为当年鲁迅先生读书之处,并被认为是全城最为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有几间古朴典雅的建筑组成,一砖一瓦,一椽一檩,尽显江南故居之风韵。正门一间房内正堂悬挂一幅梅花古画,盈头之上有"三味书屋"匾额,从房内布局来看,便知是塾师先生备课批改作业之地。另一侧房正堂盈眉"三余书屋"四字,七八张颜色已经褪为灰褐色的旧桌椅整齐的摆放在房内,此处乃学子们习文读书之处无疑。

    参观三味书屋后,我有感而慨。旧时人们靠三余时节读书,可能是因为农忙的缘故吧,但三余到三味的变更,证明了人们当时的耕读之风由以前的时节之余到习之有味的改变。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往今来,绍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实乃人杰地灵之地,这应当得力于当时耕读之风昌盛。不过现在说来,那种从严治学,孜孜不倦的尚学之道,不正是我们需要借鉴和倡导的吗? 观其屋,再想其人,鲁迅先生生逢国势剧变时期,饱尝世态炎凉和丧权辱国之状,身经离乱,路途多变,面对明枪和暗箭不屈屹立,英勇反击,在坚守中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在敌人所加的伤痛围困中挣扎,在无路可走之中坚持战斗,用血踏出一条路来,这是怎样的勇气。他是深刻之人,于是无往而不深刻,对人对事对景,都能直透内心,挖出他的深意来,于事态、文学、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问题的解析无不鞭辟入里。他以医学、文艺来疗救人们从肉体到精神的病苦,对外物的掘,向自我剖析,不放过世间任何的丑陋和黑暗,对这个国家、民族始终保有忧切之心。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 2023-06-23

  • 2019-10-28

  • 2023-01-30

  • 2019-11-04

  • 2019-10-28

  • 2023-01-22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4-24

  • 2023-03-14

  • 2023-07-03

  • 2019-11-04

  • 2019-10-28

  • 2023-03-30

  • 2023-01-31

  • 2019-10-28

  • 2022-12-20

  • 2019-10-11

  • 2023-03-28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0-11

  • 2019-10-28

  • 2023-02-02

  • 2022-12-24

  • 2019-10-29

  • 2019-11-02

  • 2023-04-06

  • 2023-01-05

  • 2019-10-28

  • 2023-01-31

  • 2022-08-22

  • 2023-03-06

  • 2023-01-03

  • 2019-10-28

  • 2023-02-19

参观故居的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参观故居的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参观故居的观后感、2024参观故居的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