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阿拉姜色观看心得 > 地图 > 阿拉姜色观看心得
阿拉姜色观看心得相关栏目
阿拉姜色观看心得热门栏目
阿拉姜色观看心得推荐
阿拉姜色观看心得

(共 7264 篇)

  • 1、 《阿拉姜色》观后感
    《阿拉姜色》是首部嘉绒藏语电影,除了字幕是汉文和英文,演员全是用嘉绒语和部分安多语表达。“嘉绒”是嘉绒语的音译,嘉绒语区别于其他支系的藏语,记得听到过某次讲坛,说嘉绒语和古藏语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是研究古藏语的活化石。嘉绒人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地理上位于川西北高原。 这部电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生活在嘉绒地区的人民展开的。这里虽是高原,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影片中已经很好地展现出来了。 百度上显示,这部电影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金爵奖,具体奖项中获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扎西达娃、松太加),提名故事片。豆瓣评分7.6,我对这些概念不是很了解,但作为“首”,我想它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被纪念。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观后感呢?有几点,一是电影本身,它触动了我,我也曾几度流泪,之后我会尽可能分析我感受到的人物及性格特点以及带给我的触动;二是我从小也生活在嘉绒地区,对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朝一夕都充满深厚的情感;三是这部电影的出品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甚至亲眼见过的歌唱家容中尔甲。我很敬佩他,他是嘉绒地区走出的歌唱家,他的歌让世界人民认识了嘉绒地区,今天他又尝试用电影的方式,让世界再次认识香巴拉深处,认识嘉绒人。这部电影虽然在全国上映,但据说票房不理想。当我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更加敬佩容中尔甲,为什么呢?如果我简单把电影分为文艺片和商业片,文艺片代表思想,代表深度,商业片代表一种交换,即用钱去购买视觉冲击力,购买快乐,购买感官的刺激,那么这部电影无疑是文艺片,没有笑点,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甚至它的文化背景是小众化的,它的观影体验是像纪录片那样的朴实和真实。 容中尔甲为什么会看中这样一个题材,我想,这和故事中他扮演的人物性格一样,是一个有着担当,有着责任感的人物形象,他本人也在用电影的方式讲述着嘉绒地区和嘉绒人的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担当呢?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会记得它获了什么奖,有多少票房,电影本身也不会讲述它的前世今生,电影不是人,不会说话,它就在那儿,像一本书,等待人们开启,等待它的有缘人,有的人来了又走了,但总会有人被触动,而这种触动,会深深地刻人们心里,我想,这就是一部优秀电影的价值。 整部电影看下来会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总体来说,我觉得许多细节还是刻画得很好,展现到位了,很难想象一位歌唱家在参与专业电影拍摄时,演技功课这一关是如何攻克的。 我理
  • 2、 阿拉姜色观后感影评:阿拉姜色,一诺千里

    《阿拉姜色》是一部于今年的10月26日上映的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片剧情丰富,画面精致,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昨天休息,在手机看了一下最近的电影信息,阿拉姜色跳入眼帘,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只是对这几个字有些印象,没有细看介绍,查了一下附近影院排期,最近的一场半小时后开始,走过去时间正好合适;可能因为今天非周末,大家这时候都在上班,买票就坐后,偌大的影院就只有我一人。

    事前对电影所讲可以说一无所知,字幕里有印象的也只有歌手容中尔甲,镜头出现后还纳闷这是容中尔甲吗?有点发福哦,也可能是为了配合人物吧,对导演也是后来想起看过的《河》才恍然大悟,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电影的叙事方式有意思,从偶尔几句对话便可以对藏族人的内心活动自然呈现出来,常常不见声色又能引发旁人一笑,似懂非懂;更多关于故事的情节就不在此剧透了,电影基本以记录片的形式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渲染气氛,以炜桑来讲,在藏区是一种常见的民族习俗,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涵义,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是女主悼念亡夫,第二次出现是男主悼念女主,煨桑时默念真言,没有嘈杂的哭喊、没有繁文缛节,人过世后请来活佛念经超度,最后实行天葬,用生命完成布施的愿望。

    有人说这就跟汉族人清明节上坟一样,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区别并不仅仅在于仪式上,记得在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目睹了家人和亲戚朋友们面对死亡的种种表现,披麻戴孝、摆花圈、设灵堂、还有很多我不懂的讲究,当有人前来慰问时,就会从院子里的帐篷中传出阵阵哭喊,姑姑的眼睛几日都是红肿的,临到火化的那一刻,所有人几()乎都失控了,至今难忘;在生死这件事上,藏汉之间除了文化形式上表现的不同,我想更多是一种生死观的不同,影片中女主一路磕长头,身故后罗尔基(男主)为了不让儿子伤心,骗他说妈妈可能先回家了,诺尔吾平静地说:我知道,妈妈已经死了!,那一刻听到后身体一抖,昨天还在妈妈的怀里安睡,今天就要面对分离,是什么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承受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同样面对死亡时,父亲与儿子,我们与藏族人,相比缺少的什么?

    想到死亡,离我们好像还很远,提到这个字眼,就会认为不吉利,而当死亡突然来临时,我们往往不知所措,影片中女主的朝圣之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个家庭,诺尔吾(女主的儿子)执意跟随,你也不清楚他是什么时候接受了母亲死亡的事实,坐在河边看着小驴,对罗尔基说:小驴的妈妈死了,然

  • 3、 电影《阿拉姜色》观后感

    此时的雪像一位侍花者,大笔一挥,一切皆成白色的臆想。十点一过,我就出门了。楼下的雪开始融化,雪地上布满凌乱、肮脏的脚印。公路边那些干巴巴的观赏植物,只剩了几片树叶,它们举着沉甸甸的白色华盖,竭力站直。雪并不莳泥,落在地面上的,泥土均匀地饱吸水分。万物均匀地盖着天所赐的白衣。

    青城影院。贵宾厅。

    楼梯上就听见了开片广告的声音。当我打开手电筒高一脚低一脚进去时,想象中满庭爆棚的影院竟然一个人也没有。一瞬,有点愣怔,遂诚慌诚恐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

    一个人的影院。一个人的殊荣。一个人的电影《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实际上是一首传唱在康巴地区的藏语祝酒歌,据说,它承载着藏族人最美好的祝福。

    如我想象的一样,这部电影还是磕长头,还是去拉萨朝圣,还是有公路片格调的藏片。我是如此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高山草甸,藏族碉楼,经幡,哈达,六字真言甚至是喇嘛们绛红色的僧衣,当这些我熟悉的人文风景跃然于荧幕时,我在观影过程中竟然有了意外的惊喜。

    故事在狗吠声中开始。我被女主人公恸哭的镜头吸引住了。这是怎样的一个悲情女人啊!她怎么了?她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委屈?身患绝症的妻子俄玛梦到死去的前夫,半夜从梦中哭醒,她下了一个决心:宁愿付出生命也要完成前夫去拉萨朝圣的心愿。

    众所周知,信仰对于藏族人是如吃饭喝水一般的日常。《阿拉姜色》最值得去欣赏的,便是其朴实无华的藏族民众和真实动人的情感宣泄。

    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人物性格,《阿拉姜色》将爱意和温情始终贯穿在整部剧中,最感人的是女主人翁俄玛细微的心境变化,那种克制,那种隐忍,那种不能抑制的崩溃,全部用恸哭来表现她极度的压抑和悲伤。很多人不明白女主人的心理动因,也是,不经历人生的苦难不会感同身受。

    《阿拉姜色》从描写一个藏民家庭的细碎日常出发,一段一诺千里的朝圣之旅,写下了一个藏族重组家庭的亲情与爱。它用晃动的纪实长镜头连贯起人物情绪,烘出的温情与悲伤瞬间让人沉侵其中。

    所谓朝圣,有人是这样说的:朝圣的人,不过是一些心愿未了的平凡人。我深有感触:有的人朝圣的方式是磕长头去拉萨,而有的人朝圣的方式是践行对他人、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于我而言,整部电影最深刻也最动人的,是男主人翁罗尔基的两次背对他人的落泪一次为挚爱俄玛的离去,一次为重新拼起父母合照的继子诺尔吾的理解与释然。看完电影,我的脑际里,这个中年藏族男人罗尔基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他略显佝偻的背,他被摩托车

  • 4、 阿拉姜色观后感集锦

    《阿拉姜色》是一部由容中尔甲、尼玛颂宋和赛却加等主演的剧情电影,影片首播于今年6月份的上海电影节,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前我与朋友去西藏游玩,曾经觉得那么遥不可攀的西藏就在脚下,时光荏苒,恍如隔世。

    我一直觉得西藏就像我的远方亲戚,只有在别人的口中听过,未曾亲眼目睹。那种神秘感即便你亲临其境也不会消退。

    《阿拉姜色》就像西藏本尊带给我的画面一样,虔诚而平静,如果不是女主的哭声,内心的波澜甚至都不会有,我如梦初醒时的抽离,好久好久才回神。

    都说没有信仰的人也不会有灵魂。可是为什么在看到一部好电影,听到一段好故事,看到一暮美景时,我的灵魂却出窍。

    美景如佳肴,好影如信仰,都让人沉沦。

    导演松太加说:这部电影的创作一气呵成,并未有太多波折,我想也许这样的故事在西藏并不罕见,人的信仰可以支撑着你度过难关。

    人间不值得,不值得你这么碌碌无为。

    电影结束,有人问导演,电影中间出现过三次秃鹰,而且每次都在提到女主前夫时出现,是不是有什么轮回的寓意,导演没有正面答复,只是说留待观众各自解读。制片人很煞风景地回说:在我眼里,秃鹰的出现意味着经费。确实,再想与世隔绝,不问世事,世事也会来找你。

    每个人对西藏都有一种向往,对高原、高山有一种敬畏,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拥有一种信仰,体会信仰的力量。生与死都不是我们自己能掌控的,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该怎么办?即将面临离世的人她心中有什么念想?我觉得即便至亲至爱也无法当面完整清晰地表达。

    容中尔甲说:演戏不是我的本职,我的本职是歌唱。可是我觉得人的一生不就是在演戏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人?难道不都是在扮演一个我们觉得是我们自己的人么?

    喜欢一个人,可以带他去一个你喜欢的地方看一场你喜欢的电影。电影终了会散场,你的人生终究也会散场,珍惜你唯一能够拥有的现在。

    《阿拉姜色》又勾起了我脑海中朝圣者的画面,还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它的质地很纯粹,叙事结构很巧妙,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细致深入,前因后果交代得非常完整。

    整个故事围绕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朝圣之旅展开,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在旅途中亲历或是目睹了生死轮转,心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切的缘起都来自一个梦,一个女主卓玛做的关于故亡前夫的梦。具体梦境是什么,要到卓玛去世前,才被揭开,也揭示了卓玛朝圣之旅负载的双重意义:虽然知道自己得了不治绝症

  • 5、 阿拉姜色影评观后感

    你和我从自然中走来,最后还是要回到那一片圣洁的土地。在看着一部电影的时候,你能够体验到最真实的游民生活,这里的世界是干净的,是纯粹的,也是渺小的,但是却会让人的内心变得无比的澄净、安静,或许这就是那种力量吧。

    这部电影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在黑暗哭泣中开始的剧情奠定了悲伤的基调,在黑暗承诺中结束的故事,如阴云罅隙中的暖光,让人心怀希望。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隐忍克制又不失温情,如同大提琴的音色,低沉舒缓地把观众渐渐带到情境中去。

    影片这样开头,一只飞蛾落在窗户上,俄玛在梦中哭醒,问身边的丈夫天亮了吗?,在俄玛生命结束时,飞蛾又出现了一次,我觉得是在暗喻俄玛的拉萨朝圣之路,她一开始就明白是条不归路,但还是如飞蛾扑火般地毫不犹豫。

    故事情节似乎没张力,一直在很隐忍地进行。人物的面部表情凝重,背景的天空没有印象中的西藏蓝,总是阴云翻滚,就连朝圣路上的山丘都是灰蒙蒙的样子。导演似乎刻意为之,人物的喜怒哀乐皆不形于色。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伦理剧,人物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复杂,一个重组家庭中的妈妈、继父和孩子,还有那个引发俄玛去西藏叩长头朝圣的亡夫,把家庭中常常出现的情感冲突放到有深刻宗教背景下的西藏展开,这是影片吸引我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影片中有大量俄玛叩长头的场景,尽管曾经在青海塔尔寺见过这种宗教仪式,但电影中,不管是柏油路还是泥泞路,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淋,三步一叩,步步相连,眼神里流露出的那种坚定和无畏的神圣朝圣之举,还是引起内心的震颤。不置身那个环境,也许很难想象和理解,当地的人们为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做这样的事情,不用谁去督促,自觉自愿地克服所有的困难,只为去到拉萨?

    人物形象最饱满的当属男主角罗尔基。他面临的情感和家庭伦理关系最为复杂。当妻子一意孤行地坚持要独自长叩朝圣之后,不明原因的他,先是反对,接着是担心,最后还是无奈地给她做了一副磕头用的套在手上的护具,从那句听人说松木的结实的话中,体现出对妻子的关爱之情。导演在细节的处理上独具妙心。电影开始了很久,做为男二号的孩子,一直没有台词。父亲病故,妈妈重新组建家庭,继父不待见,只好寄养在姥姥姥爷家。小小孩子,叛逆,固执,搞坏后来,在妈妈朝圣之路进行了三个月后,这一家三人重聚一起。一个夜晚,在一堆篝火前,妈妈和继父,唱起了主题歌《请你干了这杯酒》,孩子冷漠地抗拒不喝,本来是一首祝福的歌,没有激起欢乐的气氛,倒是隐

  • 6、 阿拉姜色观后感1000字

    这一部电影你们有看过嘛?讲诉的是藏族人的朝圣之路,这是一种常见的民族习俗。对于我们和藏族人相比,究竟有哪一些不同呢?快来看一看小编带来的阿拉姜色观后感1000字。

    事前对电影所讲可以说一无所知,字幕里有印象的也只有歌手容中尔甲,镜头出现后还纳闷这是容中尔甲吗?有点发福哦,也可能是为了配合人物吧,对导演也是后来想起看过的《河》才恍然大悟,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电影的叙事方式有意思,从偶尔几句对话便可以对藏族人的内心活动自然呈现出来,常常不见声色又能引发旁人一笑,似懂非懂;更多关于故事的情节就不在此剧透了,电影基本以记录片的形式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渲染气氛,以炜桑来讲,在藏区是一种常见的民族习俗,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涵义,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是女主悼念亡夫,第二次出现是男主悼念女主,煨桑时默念真言,没有嘈杂的哭喊、没有繁文缛节,人过世后请来活佛念经超度,最后实行天葬,用生命完成布施的愿望。

    女主过世后,男主在路边煨桑

    有人说这就跟汉族人清明节上坟一样,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区别并不仅仅在于仪式上,记得在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目睹了家人和亲戚朋友们面对死亡的种种表现,披麻戴孝、摆花圈、设灵堂、还有很多我不懂的讲究,当有人前来慰问时,就会从院子里的帐篷中传出阵阵哭喊,姑姑的眼睛几日都是红肿的,临到火化的那一刻,所有人几乎都失控了,至今难忘;在生死这件事上,藏汉之间除了文化形式上表现的不同(),我想更多是一种生死观的不同,影片中女主一路磕长头,身故后罗尔基(男主)为了不让儿子伤心,骗他说妈妈可能先回家了,诺尔吾平静地说:我知道,妈妈已经死了!,那一刻听到后身体一抖,昨天还在妈妈的怀里安睡,今天就要面对分离,是什么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承受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同样面对死亡时,父亲与儿子,我们与藏族人,相比缺少的什么?

    路上,难得与儿子相处的时刻

    想到死亡,离我们好像还很远,提到这个字眼,就会认为不吉利,而当死亡突然来临时,我们往往不知所措,影片中女主的朝圣之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个家庭,诺尔吾(女主的儿子)执意跟随,你也不清楚他是什么时候接受了母亲死亡的事实,坐在河边看着小驴,对罗尔基说:小驴的妈妈死了,然后揪着小驴的耳朵,如同当初罗尔基揪他耳朵那样,从女主许诺亡夫,从男主答应诺尔吾,在这一诺千里的路上完成了关于死亡的教育。

    朝圣的路上相遇,是一种缘分

    很多时候,我们在繁文缛节里忽略

  • 7、 电影阿拉姜色观后感1000字

    《阿拉姜色》是一部于今年的10月26日上映的家庭剧情电影,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看过了,该片剧情丰富,耐人寻味,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结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结尾有些仓促。

    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故事没有宏达的布局,剧情的推进也是靠细微处转换,但是却似乎有某种游丝牵引着观众跟着它前行,就像是跟着主人公一路朝拜至拉萨。

    这根游丝就是爱与包容。之所以感觉它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可能就是因为它太真实,没有高于生活的虚幻部分。以下是给我留下印象的亮点:

    女主原配丈夫因病去世,女主再婚和男主一起生活。因为男主不能接纳女主儿子,故而儿子在女主父母家生活,女主和男主一起生活并照顾男主的父亲。故事的起点是女主梦到原配丈夫,因自己病重故踏上朝拜拉萨之旅完成配原配丈夫一起去拉萨的心愿。

    出发前回到娘家看望父母和儿子,但儿子却和她疏离许多。这世上再真的感情也会被距离和时间所淡化,所以就像是种一棵树,养一盆花,感情似水浇灌,无需太多但要保持合适的频度。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讯便捷了,于是也容易让我们把远距离的通讯当作感情滋养而忽略了见面的重要性。几年前意识到这一点时便定了原则:挚友一年至少碰面一次。

    男主要需要留下来照顾父亲,所以女主的步行朝拜就和另外两个同乡女孩一起。同伴女孩们先搭车到5公里外搭帐篷烧水,然后等待女主一天步行朝拜抵达汇合。但行程未过半时,这两个女孩就做了逃兵,失了信守。这让我想到了在每个人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很多怀抱同样梦想的人。在起点上大家似乎很容易结伴同行,但走着走着,而且是没走多远的距离就散了。

    结伴同行这件事实际很难,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极度渴望的共同目标几乎无法达成。所以,更多的时候,追梦人是孤独的,而看明白了同行者本来就是低概率发生的,那么心里也就释怀一大半。

    决定一步步朝拜至拉萨是一个很重的承诺,一旦开始就要完成,否则会被同族人耻笑而无法活的有尊严。所以,在这条朝拜路上大家都有种默契,会热心地帮助这些虔诚的朝拜者。印象很深的是行至过半时,女主病死的那个地方,附近村子里的人会让他家的孩子每天给送热水还有奶茶。女主病故后也积极帮助男主料理后事。因为他的父亲生前也是朝圣者。

    这让我想到了日更者这个群体。当你决定开始日更时,就是踏上了你的朝圣之路。不要想着一步登天,每一天的写作都像是女主每一步的朝拜,骗不了自己,踏踏实实一步

  • 8、 电影阿拉姜色观后感范文欣赏

    电影《阿拉姜色》是一部藏语电影,由松太加导演,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年轻的母亲患病之后,她的丈夫和儿子一起陪她去完成前夫的遗愿的故事。网友们看完这部电影都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阿拉姜色》是首部嘉绒藏语电影,除了字幕是汉文和英文,演员全是用嘉绒语和部分安多语表达。嘉绒是嘉绒语的音译,嘉绒语区别于其他支系的藏语,记得听到过某次讲坛,说嘉绒语和古藏语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是研究古藏语的活化石。嘉绒人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地理上位于川西北高原。

    这部电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生活在嘉绒地区的人民展开的。这里虽是高原,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影片中已经很好地展现出来了。

    百度上显示,这部电影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金爵奖,具体奖项中获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扎西达娃、松太加),提名故事片。豆瓣评分7.6,我对这些概念不是很了解,但作为首,我想它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被纪念。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观后感呢?有几点,一是电影本身,它触动了我,我也曾几度流泪,之后我会尽可能分析我感受到的人物及性格特点以及带给我的触动;二是我从小也生活在嘉绒地区,对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朝一夕都充满深厚的情感;三是这部电影的出品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甚至亲眼见过的歌唱家容中尔甲。我很敬佩他,他是嘉绒地区走出的歌唱家,他的歌让世界人民认识了嘉绒地区,今天他又尝试用电影的方式,让世界再次认识香巴拉深处,认识嘉绒人。这部电影虽然在全国上映,但据说票房不理想。当我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更加敬佩容中尔甲,为什么呢?如果我简单把电影分为文艺片和商业片,文艺片代表思想,代表深度,商业片代表一种交换,即用钱去购买视觉冲击力,购买快乐,购买感官的刺激,那么这部电影无疑是文艺片,没有笑点,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甚至它的文化背景是小众化的,它的观影体验是像纪录片那样的朴实和真实。

    容中尔甲为什么会看中这样一个题材,我想,这和故事中他扮演的人物性格一样,是一个有着担当,有着责任感的人物形象,他本人也在用电影的方式讲述着嘉绒地区和嘉绒人的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担当呢?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会记得它获了什么奖,有多少票房,电影本身也不会讲述它的前世今生,电影不是人,不会说话,它就在那儿,像一本书,等待人们开启,等待它的有缘人,有的人来了又走了,但总会有人被触动,而这种触动,会深深地刻人

  • 9、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一)

    《被解救的姜戈》前半段讲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故事,直到进去糖果庄园开始,影片才好像进入了主题。无法否认的是这是一部好的影片,带有复仇式的。舒尔茨医生死的有点突然,这么一个传奇式的赏金猎人就这样死去了,原因仅仅是因为看不惯、不想握手这样令人荒唐的原因。这就是人生的奇妙之处,我们有些事明明可以忍受,

    《被解救的姜戈》前半段讲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故事,直到进去糖果庄园开始,影片才好像进入了主题。无法否认的是这是一部好的影片,带有复仇式的。

    舒尔茨医生死的有点突然,这么一个传奇式的赏金猎人就这样死去了,原因仅仅是因为看不惯、不想握手这样令人荒唐的原因。这就是人生的奇妙之处,我们有些事明明可以忍受,可是违背了本心之后,只想疯狂的毁灭,于是医生开枪了。

    影片探讨了黑人这个族群为什么习惯于顺从和臣服,是呀为什么?一个在庄园里当侍从56年的奴隶,在给主人刮胡子时完全有无数次机会杀死主人,他为什么不这样做?难道仅仅是怕死吗?我认为是他们向命运臣服了,生不起一点反抗之心,像这样的人现在到处可见。我们明明可以改变,哪怕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为什么不敢呢?这是我问自己的问题,也是问大家的。

    一个枪法奇快、奇准的django,他有能力复仇,像这个种族主义制度进行最暴力的反抗。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无法复制。在我们身边,你我都可能无数次梦想过这样的复仇,对象可能是前女友、欺负我们的人、坏蛋、看不起我们的人。django的复仇是暴力式的,是令人向往的,有时候每个人心中都藏着这种欲望。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勇气,坚韧,还有浪漫。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里喝彩与嘘声参半,声源几乎全部来自昆汀个人的粉丝群。面对这样的回馈与奥斯卡上的结果,他对自己的“禀赋”应是了然于胸的。他血液里自然流淌的邪典,取之不竭,是潘多拉盒子里收服着的“希望”,借此可登上荷里活奥斯卡山尖;不过,温情与喜剧同他无缘,还是忍痛割爱吧。

    毫无疑问,《被解救的姜戈》兑现了“致敬”的支票,单单电影长度,再费点镜头,多循环播放luis bacalov的django,就能剪出两部前作《姜戈》了。主要是对主题曲《django》的偏爱,细致临摹开场白,让听歌的人把歌听完,向老版如此献殷勤,太合我心意了,这是心里话。

    当然,分析电影故事及人物,看完后,都不需做表格,就能合并同类项。反对种族歧视的主题,英雄救美的明线,神枪手传奇的传记塑造技法

  • 10、 观看《基石》心得
    篇一:学习党教片《基石》心得体会 《基石》介绍了王辉同志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为党的事业甘当基石,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清正廉洁,默默无闻地在平凡岗位上争先创优的先进事迹;展现了一名优秀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时代风采,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基石》选题从身边的基层党组织入手,通过各地、各部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展现了新时期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国企、教育、机关、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等基层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和党员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阐明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片中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我深受教育,下面结合本支部的具体情况,谈谈我的感受。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基层工作很重要。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一个个像牢固基石的基层组织,铺就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战争岁月走向和平年代,从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从小米加步枪走向神十进天宫。做好支部的党建工作,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对社区乃至地区的生产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社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之源。面临着市场的竞争,社区人才如何挖掘、培养,人才如何稳定,新一代人才队伍如何建设?是当今社区发展亟需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通过思想工作使大家树立一种为国企、为党的事业做出奉献的一种精神;通过关心、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问题和困难,为群众做实事,同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地方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出更好的地方经济效益,推进社区更好更快发展。 篇二:观看《基石》记录片心得体会 今天例会结束后,支部组织党员进行观看和学习电教片《基石》。《基石》电教片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观看中,片中一个个有影响力的典型事迹和人物让全体党员教师深受启发,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对本人来讲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作用。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查找不足之处,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增强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自
  • 2023-06-05

  • 2019-11-03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9-01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1-07-24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8

  • 2021-05-09

  • 2019-09-28

  • 2019-10-28

  • 2021-08-24

  • 2023-04-10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8-30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4-10

  • 2019-09-20

阿拉姜色观看心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阿拉姜色观看心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阿拉姜色观看心得、2024阿拉姜色观看心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