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2024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
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推荐
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

(共 1030 篇)

  • 1、 《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自先秦以来,在散文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篇,将中国的散文史理出了脉络,总体能够一目了然。 散文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传统,散文的开始,始于文字记事。春秋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应为孔子依鲁史而修订的《春秋》,以及孔门子弟们编纂的《论语》等,此时的散文仍有说教的文字,不过大多为先贤们的教诲之言。此时文字也极富文采。 汉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为史学巨著,但是《史记》的文学价值也不可小觑。《史记》继承了《离骚》的传统,与先秦以及后世皆不相同,于是,便成为这本书的独有特色。书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信念本来来自于孔子以及老子,但是其中作者又产生了疑问,理论与实际相差很大,使作者愤愤不平不得其解,致使他的文章也颇具杂文色彩。 唐朝开元末期,产生了一批忧世诗人,张九龄为其中一个代表人物,诗人为人老实醇厚,在自己身遭贬窜之时,仍写一些牢骚之言,对当时的政治朝政等都发出忧心。 散文发展至清代,在当时君王的思想统治之下,便产生了桐城派的文学,为盛世之文,清末,由于时代巨变,桐城之文开始日渐衰息,经过曾国藩姚崇等人的推崇,却又有了复兴之势。此时的文章大多为救世之文,康有为的文章大多反映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反对革命,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与他相对的革命派人士却期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国家,他们的文章也大多体现这类思想。

  • 2、 《中国散文简史》读书笔记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自先秦以来,在散文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篇,将中国的散文史理出了脉络,总体能够一目了然。

    散文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传统,散文的开始,始于文字记事。春秋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应为孔子依鲁史而修订的《春秋》,以及孔门子弟们编纂的《论语》等,此时的散文仍有说教的文字,不过大多为先贤们的教诲之言。此时文字也极富文采。

    汉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为史学巨著,但是《史记》的文学价值也不可小觑。《史记》继承了《离骚》的传统,与先秦以及后世皆不相同,于是,便成为这本书的独有特色。书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信念本来来自于孔子以及老子,但是其中作者又产生了疑问,理论与实际相差很大,使作者愤愤不平不得其解,致使他的文章也颇具杂文色彩。

    唐朝开元末期,产生了一批忧世诗人,张九龄为其中一个代表人物,诗人为人老实醇厚,在自己身遭贬窜之时,仍写一些牢骚之言,对当时的政治朝政等都发出忧心。

    散文发展至清代,在当时君王的思想统治之下,便产生了桐城派的文学,为盛世之文,清末,由于时代巨变,桐城之文开始日渐衰息,经过曾国藩姚崇等人的推崇,却又有了复兴之势。此时的文章大多为救世之文,康有为的文章大多反映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反对革命,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与他相对的革命派人士却期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国家,他们的文章也大多体现这类思想。

  • 3、 中国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按照我平常的习惯,这本书我也只是敬而远之,哲学一词太深奥,不是我这种凡人可以读的。但是就那次偶然间我发现书中的哲学并没有阐述我所想的类似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话题。《中国哲学简史》以一种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略读便可让我醍醐灌顶。

    我很喜欢的郦波教授在《给大学新生的十条寄语》上的一句话:有用没用,学点哲学!我知道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洗涤自己的内心,但直到我接触了《中国哲学简史》我才发现,哲学有时候就像是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冯友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着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着尤为重要。全书中冯友兰大师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哲学主张,并由古至今写到了几百年后的佛教、新儒学以及西方哲学。

    冯友兰在书中对春秋战国的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讲述儒家思想时,讲述了孔子的仁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同时,冯友兰也讲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认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务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治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孝应该是老辈们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冯友兰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用简单的文字2020告诉了我们如何行孝。

    而在冯友兰这长篇巨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讲述庄子思想时提出的相对幸福的观点。以前我对于庄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诞,做事潇洒无章的隐士,但通过冯友兰先生对庄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识到庄子并不是我曾接触到,认识到的的那个潇洒自在,夸张无奇的人。冯友兰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一篇提出了如何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他在书中说:万物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就像《庄子?骈拇》中说:凫兢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

  • 4、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一: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后感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正文:

    读《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有感

    郭训财

    一直对中国哲学很感兴趣,人类文明的历程,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这一看法是否成立,尚待斟酌;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仅在东方世界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是文明发展的事实。人们都承认,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和它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在当今科技和工具理性支配一切的时代,这

    个问题愈发凸显出来了。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 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 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 推崇,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 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 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就是说,我们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儒家 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为主宰,我们就 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 儒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 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 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 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 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

  • 5、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学/哲学书籍中我看到的观点,我理解其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点,都会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选择称赞或批判。而现实中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跟我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选择和归依。我会理解这种差异,不会以自己信奉的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对于明显落后和愚昧的观念也会不留情面地批判。

    这是我目前的读书观/处事观。不求完全正确,但求用自己独立的理性认知,去实践自己的观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

  • 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还记得高中那会儿上中国近现代史课,学到西方人一次次侵略我们的国土,一次次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心中难免很悲凉。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有西方列强的欺辱践踏百般蹂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

  • 7、 《中国哲学简史》(优质范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中国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

  • 8、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2)《中国哲学简史》,一本需要挑战读的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

  • 9、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

    曾晓梅

    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主要依据时间顺序将先秦至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各家理论进行梳理并加以略微解读。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哲学进行本土化分析,以及分不同时段及不同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差别化分析。

    首先,其结合中国古代以“农”为中心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哲学的总体趋向加以解释,以“农”的直觉为先的习惯解释中国哲学将直觉植入思想背景中的原由,以“农”的朴实性与自然的密切关联性解释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趋势的成因,以中国特殊的家族制度解释儒家伦理思想何以成为正统等。

    其次,其基于一种分段研究的思维,分不同时间段对中国哲学进行具体的差别化研究。以道家为例,冯友兰认为道家起源于周朝封建解体制度伊始的隐者,其将道家思想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杨朱为代表的隐者,此阶段道家的目的是避世全生,基本观点是“为我”、“重物轻生”。第二个阶段以惠施、公孙龙之后的老子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道无名,以及“反者动之道”的物极必反思想。其处世观亦意在全生避害,但由于物极必反,故强调欲刚则柔、无为、弃智。第三阶段以先秦时期的庄子为代表,其主要思想是顺乎自然本性能得到相对幸福,天人合一方能得到绝对幸福,强调物我同一。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新道家(也称“玄学”)阶段,冯友兰将这个时期的道家分为主情派和主理派。主理派的代表是向秀和郭象,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庄子》的注疏当中,其主要观点是道就是无,同时以变化的思想解释“有为”和“无为”,遵循变化是无为,固守旧制是有为,强调万物没有是非差别。主情派的代表其选取的是《杨朱》及《世说新语》,主要是任我从人、率性而为的风流精神。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以时间维度进行条分缕析,阶段分明,在每次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如周朝、秦朝、魏晋南北朝等时期,冯友兰均对其社会制度先行阐释,为相关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背景。无论是法家在秦朝的兴起,还是儒家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抑或是佛教在南北朝的盛行,均非突如其来,其与不同时期统治者、民众需求息息相关。从这种分时段的差别化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尤其是乱世中国哲学的兴盛,以及不同阶段中国哲学思想的前后传承与超越。

    此外,冯友兰在分析中国哲学时,能够与西方哲学相联系,采取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如以儒家的内圣外王与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 10、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14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400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刚刚从crossfit的大运动量回来,带着身体的极度疲倦和精神的极度兴奋来完成这本《中国哲学史》的书评,真乃人生一大乐事。大师在全书最后回顾了他各种机缘巧合下对哲学产生兴趣,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如何在当年的战争离乱中研究学问,比较中西哲学之异同等,令人颇多感慨。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大师,正是在颠沛流离精神苦闷的大变局中,各种深刻的思想也容易脱颖而出,破茧成蝶,相互碰撞,交相辉映。 冯大师追求的是成为哲学家,而不是哲学史家。他认为哲学史家只是转述中国历史上的古代哲学家本来的意思和思想是什么,而哲学家则可以在哲学史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形成创造自己的思想,从而成一家之言。读完这本书,目前个人的感觉是冯友兰主要是个哲学史的大师。冯大师学贯中西,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角度,对于在最后章节对于中西方哲学的历史的总结和比较,令人拍案叫绝。 之前的阅读过程中,对史上的这些哲学家,乃至大师的观点不无调侃之处,但最后看着冯大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对中西方哲学的“正,负”“境界”等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新颖观点,竟手不释卷,忘记了调侃,不知不觉就到了最后一页,只觉得不过瘾,真希望冯大师再多写几章。 大师说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从某个观念出发,建立了一系列“清晰思想”的理论,主要告诉你“是什么”,所以谓之“正”;而中国古代哲学是从直觉出发,形成了一系列的“神秘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告诉你“不是什么”,所以谓之“负”。听起来好像“阳”和“阴”的概念。哲学从“正”出发,经过一系列明晰的逻辑,观念的思想的训练和理解,逐步会进入不可知的,超越理性的境界,也就是以“负”为特点的神秘主义结束。而神秘主义就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哲学,由于追求类似“道”“理”的最高境界,一步到位,过于超前,就一直就没有发展出以清晰思想为特点的,很实用的“正”的哲学。而正是这种研究清晰思想的,告诉你“是什么”的哲学,逐步衍生出逻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方科学于近代飞速发展,从各方面超越中国。 而且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两忘,其最高目标是内圣外王,超凡入圣,觉悟了的圣人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这一点似乎也让中国与西方重视个人价值和平等,和每个人的个人体验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无缘。 冯大师说哲学是关于

  • 2023-03-21

  • 2019-11-16

  • 2019-10-1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2-12-16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3-01-10

  • 2019-09-25

  • 2023-01-17

  • 2019-10-11

  • 2023-01-01

  • 2021-05-22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05-01

  • 2019-09-28

  • 2019-09-25

  • 2022-10-18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0-09

  • 2022-01-10

  • 2019-10-16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2-01-21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19

  • 2021-05-02

  • 2021-11-06

  • 2021-05-05

  • 2019-10-09

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2024中国散文简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