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 > 地图 > 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2024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怎么写
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相关栏目
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热门栏目
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推荐
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

(共 8312 篇)

  • 1、 雅舍小品读后感

    【篇一:雅舍小品读后感】

    我最近刚阅读了《雅舍小品》。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当时,刘英士在重庆办《星期评论》,邀请作者写稿,作者用笔名一连写了10篇,即名为雅舍小品。刊物停办后,他又写了10篇。战事结束后,作者又应张纯明之邀,继续以雅舍小品的名义在《世纪评论》上陆续发表了14篇小品文。本书全部收录了这些文章。

    雅舍虽然是一栋陋居,但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写来,却是如此的美丽而优雅。一个人有许多方面可以表现他的才华。画家拉斐尔不是也写过诗吗?诗人但丁不是也想画吗?雅舍小品不过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面。许多人喜欢他这一面,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全貌。梁实秋先生还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独立完成莎剧莎诗汉译工程的翻译家。

    从《雅舍小品》中,我读到了梁实秋先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篇二: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

  • 2、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一)

    初读《雅舍》,我不禁被那字2020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于是,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家。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四根砖柱孤零零的,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在雅舍中诞生的闲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更可贵的是: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用恬淡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环境,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当艺术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鲁迅讲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则湛然和蔼,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宽容,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又以一种幽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超脱。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图,以平常心写平常事,但总能搔到生活的痒处,寓庄于谐,使读者有所启迪。例如《下棋》一文,不仅刻画了观棋人这种左右为难、进退为谷的情状,同时也在前后文中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交战双方在对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精彩口搏、武斗场面,幽默诙谐,俏皮机智,具有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又如《乞丐》是一篇刻画世相人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乞丐现象的透视,洞见整个社会的变化。借世相的描摹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笔者对人生的深沉关怀,这也是雅舍小品既超脱又厚重的一个支点。《雅舍小品》小中见大,生活琐事皆成妙文,幽默调侃

  • 3、 有关雅舍小品读后感五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有关雅舍小品读后感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一】

    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觉着,看事应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不必想不开;惋惜之至亦应将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宽厚,不必斤斤计较,指不定人有所难。把红尘看得太破不好,但装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极,至极则至不极,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为全策。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二】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

  • 4、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谈写字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谈写字 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从中,我们等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5、 小品观后感

    在我们的少年经历中,某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其他舞台剧都会给我们留下难忘而深刻的印象,并会给我们的成长以某种启示。

    小记者在前不久参加的一次少儿主题晚会活动中,大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整台晚会,其中一个叫《买瓜》的小品深深地吸引了我。小品《买瓜》讲述的是一位父亲为了奖励儿子,就给他买了颗西瓜,原本父亲买的是一颗小西瓜,可当卖瓜的人去给他们父子找零钱的工夫空子,父亲乘机把小瓜换成了一颗大瓜,并让儿子赶紧把大瓜抱回了家,儿子开始不愿意这样做,但是在父亲的一再怂恿下,儿子只能顺从地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将大西瓜抱回了自己的家,而卖瓜的人却吃了亏。

    刚开始看这个小品时,我就觉得这个小品特搞笑,但是看完这台晚会后,我对这个小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思考了很多,从表面看,那个卖瓜者是亏了,这个父亲是占了便宜,那个孩子也吃到了实惠,可是仔细一想,如果按照这个父亲的教育方式,引导自己的孩子去占这样的便宜、欺骗自己的良心、做这样人,将来这个孩子就真成了这样的人,那这个孩子也就废了,他也成了跟他父亲一样的人。

    全天下的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成人,岂不知从小做人却是每一个孩子最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做“四好少年”、做“四有新人”、做新时代的接班人、做一个德智体美劳都兼备的人,恰恰是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而家长绝不能做像小品《卖瓜》中的父亲,孩子也决不能做小品中那样的孩子,否则的话,耽误了自己不说,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害了自己。

  • 6、 话剧小品枣儿读后感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话剧小品枣儿读后感,我们来看看下文。

    话剧小品枣儿读后感一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剧本 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以及舞台提示。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话剧小品枣儿读后感二

    早些年,我家乡的山坡上有枣树,一到秋天,枣树上的枣儿会吸引小孩子。

    我五岁那年,有,小伙伴约我上山摘枣儿,比我大十来岁的小红姐。她边唱歌边向山坡走去。,小伙伴叫了“你们看啊!枣儿。”抬头看去,啊!颗枣儿真刺眼。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山去,拿着的书包,劲的摘。我心里甜滋滋的,只顾摘枣儿,一不,脚踏空了,一骨碌往坡下滑,撞在一棵树干上,我觉得腿好疼啊,就大哭。小红姐飞从山上跑,扶我,问我伤到哪儿了?我指了指左腿,小红姐伤说:“没事,休息两天就好了。”说着,就拿出她的小手绢给我扎上。我看了包里的枣子,只剩几

  • 7、 《流行哲理小品》读后感1500字

    一直不敢写这种题目下的文章:一是由于它似乎过于确切化,一个最字怎可如此轻易脱口,因为阅历并非太丰富,未来的日子会读更多的书,未来我不敢保证,只能说到现在,《流行哲理小品》一书是我的最爱;另一原因是每本书都很经典都有其特点,它将精髓都注入每句话中,而我的笔太轻纸太薄了,我怕无法将其神圣完全表达。一本好书,神圣之处似乎是用笔纸所表达不出来的。 小品,非屏幕上话剧式小品,我对其理解是小小的文章、细细地品味,此时,需静心、净心。 书中开始便说:一句短语可以启迪你的心灵,一篇美文能够影响你的人生。由上百位知名作家用再普通不过却是我们表达不出来的语言抒写着一篇篇哲理美文,或生命、或价值、或爱情在这时,一个读者,我,发现自己在一个角落里,是赤裸裸的灵魂在浮生。 首先开始的是生命篇,每篇文都用它最本质的语言将生命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喘息着的人,生命谁都有,谁都有体会,或悲或喜、或闲或忙、或足或庸,有太多的人在弥留的那一刻终于悟透生命,开始珍惜,可上帝只能给他们来世的人生了,是否可悲?作家老宣说:人生就是离了母腹向坟墓里行进的路程,少亡的就是这条路短,老死的就是这条路长;所谓命好的,就是这条路平坦,命苦的就是这条路崎岖;在这条路上,老老实实走的就是君子,争争斗斗走的就是小人;不论你怎么走,也不能不走入坟墓。读完这一句,我就在想,我终究也是要进去的,那我要以何种方式走这条路呢?是径直还是跳个舞转个圈再进去呢?我明白,即使我力气再大,也不能将自己在这条路上倒推着走;我平日再狂妄再自高自大,终究也是躺在里面,高不起来。我改变不了这残酷的现实,相信谁也变不了,于是,我思虑着。也只有这样做,就是为了还在喘息的肉体,灵魂必须高尚,人生必须精彩,要精彩得满是价值,因为即使只是一付皮囊,也仅这么一次。读了生命篇,我开始去找目标方向,认真生活,也就到了下一章,哲理中教我们向光明走去。 第二章便是向光明走去,一字一字,一句一句都在教我们如何对待生活,好好、积极地生活。我常常喜欢在夜里照镜子,因为这样就看不到脸上的斑与痘,自己好漂亮,整个世界都是朦胧的美。其实心里明白,这是在逃避与拒绝而已。但书中告诉我,我们还年轻,可以拒绝一些事物,但请不要拒绝青春,不要让青春在黑暗里度过。平常也习惯了平淡地活着,一切顺其自然,然而,又是一个独到的思想告诉我,做事要充满激情。他说:无论经常还是曾经偶然,激

  • 8、 镜花水月,终归是山河永寂——《镜神寂》读后感

    诸神寂灭,只留下无穷无尽的轮回,碧海青天,斗转星移

    一切都已随着那吹过四野的风堙灭无际,可是你,却还在那里,独自守在白塔顶上俯瞰云荒,在孤独中逐渐老去。

    你究竟在等待什么呢?等待薄雾晨曦?等待落日斜晖?等待千世的轮回?还是不甘心地等待她的归来?

    慕湮,能使整个云荒大地远离兵荒马乱,完成了自己的夙愿,或许是幸福的

    云焕,被自己所爱的人所封印,去往下一个轮回等候那个人的到来,或许是幸福的

    那笙,能仍旧与炎汐在一起,又有儿女承欢膝下,是幸福的

    而化雾归去的苏摩,孤守空塔的白璎,即使终不能偕老,却也可以说是幸福的

    可是真岚呢?山河永寂的真岚呢?他俯瞰着整个天下,以云荒王者的气度,却发现昔日最害怕的一幕正在宿命一样地上演。无论他如何挣扎躲避,都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是否帝王之道便是孤寂之道,从来都只能容一个人孤身走到头?

    他曾经发誓绝不要有同样的结局,他曾想不顾一切地挣脱命运的罗网,只为自己而活。然而七千年后,作为星尊帝唯一的后裔,他竟依然重蹈了这一覆辙。所有的一切宛如潮汐一般,一来一去之间,空旷的沙滩上便什么都不曾留下了。只有身边的那束白色蔷薇还在盛开,散发出和几十年前一样的芬芳。

    一生戎马,光耀千载,曾经的灿烂辉煌到最后,也只是换来了一句山河永寂。没能留下那个白衣如雪、纯净芬芳的女子,那么他曾经期盼的幸福就像镜花水月一般,终究还是破碎成幻象,堙为粉末,纷飞四野,苍茫的天地间,也只剩他一个人留在那里,日日重复着,静默地仰望苍穹,唯一改变了的是他鬓发渐苍,迟暮的容颜。

    或许流年纷纷,宿世亘古,便是这片云荒大陆上,每一个人宿命的写照吧。

    宿命无法逆转,可是这无法逆转的结局,是否也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呢?

    干涸的鸳鸯湖,只剩风和时间在流淌。

    前世的三生石,被风侵蚀成沙砾。

    幽幽六合,芸芸众生,来世,他不是真岚,而她自然也不是白璎,走过奈何桥,喝下孟婆汤,即使有千种执念,有万般无奈,也终究抵不过两两相忘

    那么长久的等待换来的往世之约,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读《镜神寂》有感

  • 9、 《雅舍小品》读后感1200字

  • 10、 《雅舍小品》读后感600字

    暮色四合,月色朦胧。我在书香与花香的缠绵中轻轻合上《雅舍小品》,回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作品。讲述的都是生活琐事,有人间烟火,世情百态,故都风物,但却被他描绘得别具风趣。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冰心这样评价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我最欣赏的文章是《爆竹》,过年放爆竹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中描写了爆竹的来历,用的范围,怎样放,样子,种类及外国放爆竹。“砰然一声,火弹飞升,继之以无数小灯纷纷腾射,状至美观”讲的即是烟花,记得跨年夜我也曾领略过烟花的壮美。爸爸把烟花搬到远处,然后点燃引火线,跑回来,这时只见一个个光束冲向夜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紧紧地捂住耳朵,“彭!”那光束一下子绽开,顿时整个夜空都被点亮,烟花宛如一朵鲜花点缀着夜空,占据了半边天。花还未谢[puxuewang.com],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展现出她的身姿……有的如天女散花,臂挎花篮,鲜花乱缀;有的赛金龙腾飞,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有的似鲜花绽放,摇曳身姿,绚丽夺目;有的若星光四溅,秋雨潇潇,赏心悦目;还有的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绚烂多姿,令人赞叹不已。第二天早上还要放爆竹,预示着新年的到来,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篇文章令我感慨万千,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热爱已渐渐被抹淡,我们应当传承这些文化,热爱它们,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新时代。正如《爆竹》一文,让我们以烟花爆竹迎接新年,迎接更灿烂的明天!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29

  • 2023-05-18

  • 2019-11-12

  • 2021-07-05

  • 2023-01-22

  • 2019-10-17

  • 2019-09-19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3-02-01

  • 2022-12-3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3-04-21

  • 2021-08-25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0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10-17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2-03-1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19

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
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2024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怎么写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更好的表达自己对这书的感触,写出好的旨永神遥明小品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