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 > 地图 > 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2024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
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相关栏目
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热门栏目
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推荐
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

(共 5175 篇)

  • 1、 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读《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有感

    假设你刚乘上一艘足够大的小船,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请求与你同船,你会怎么做?一定很为难吧,不答应呢,自己的良心过不去,答应了呢,自己的安全又不受保障。在《世说新语》中,两位古人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华韵,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搭他们的船,华韵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幸而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船却因为太重而行驶缓慢,王朗就想要甩掉那个人,华韵说:我当初为难的就是这个呀,既然我们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就不能因为情况紧急而丢下他。便依然带着并帮助着他。世人就凭借这件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两个朋友,对同一件事的选择竟截然不同。

    世人都认为华韵优,王朗劣,都认为华韵急不相弃的言行很值得颂扬。的确,华韵不轻易向别人承诺,既然承诺了就一定做到,这种品德真的十分高尚,所谓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就是说的华韵这种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体现在行动中去,并且敢于承担因此付出的代价。华韵是真正的君子。可是华韵也有缺点啊,他不应该这么优柔寡断,不是吗?再说王朗,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言王朗是小人。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王朗也是一心想要帮助别人的,只是他也没有想到会有匪寇跟来,而他后文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不过是出于生存本能而已,并且没有真正的做出这件事。试想,换做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华韵那种境界呢?我们能够做到王朗这样,有一个救人的初衷,也是很不错的了。王朗后来想法的错误,不可否认。在刚开始时如果华韵,王朗两人没有携带那个人,也许他还有生存的机会,但若是后来华韵,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他一点生存的希望也没有了。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学会选择并且真正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既要像华韵那样信守自己的诺言,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又要下王朗一样有一颗本质善良的心。既然做不到真正的君子那样,那就退而求其次,既考虑他人的心情,又考虑自己的处境,做一个善良而不失智慧的人!

    《世说新语》真的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又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不在愉快的邀请别人上船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警惕呢?初二九班姚思羽​

  • 2、 世说新语德行篇读后感悟500字 【荐】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在读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世说新语》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德行篇读后感悟5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说新语德行篇读后感悟500字【篇一】

    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阅读可以更加丰富你的人生。正如作家余华所言:“每一次的阅读都会使我们未来狭窄和平凡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富。”所以,阅读对人生的意义在于:他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搭建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人类若只是为生存奔波,而不能在精神上仰望星空,灵魂就会逐渐被尘埃遮蔽。可见学习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而读书是我们吸取知识营养的唯一渠道。

    《论语》首篇、首句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率先将“学”这个字提出来。在这里,“学”并不仅指对客观的外在新知识的了解与接收,更是要在此基础上将具体的知识内化,使其融入主体,进而让人对自身的存在能有主动的觉解,冲破命运的限定,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使自己的境界通过“学”来实现最大限度上的提升。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对于自己一生的自述中,“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以及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距”。由此既可见,对于人生领悟不断拔高的根基是“志于学”,而其实现的可能则是因有“学”从而贯穿其生命的始终。

    在中国古代、先贤圣人都把读书学习提升到贯穿于人一生的高度,既力求“活到老、学到老”。而学习不是一阵风,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做到学而专一、持之以恒。对于学习,伟人毛泽东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读书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既要勇敢也要谨慎”。他不仅对待我国的古书是这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是这样。他注重于书本知识,但又不迷信、不盲从、不照搬,始终坚持独立思考。也正是这种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注重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集中全党的智慧,产生了光耀千秋的毛泽东思想。

    一个人在读书学习中,要注重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要明确学习目的;二是要注重学习方法;三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尤其是年轻人需要踏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不跟风,二不摆花架

  • 3、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读后感500字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阅读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世说新语》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读后感500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读后感500字【篇一】

    《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读后感500字【篇二】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沃维纳格的这样一句话:伟大的才能比伟大的成功更不寻常。沉思片刻后猛然想起《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曾有这样一则故事,再次捧起书来细细品味,不禁莞尔。

    故事大致讲述了东晋官员殷羡出任豫章太守,临行前,很多人托他带去他们自己渴望获得官职的书信。到了石头城,殷羡把书信全部扔到江里

  • 4、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之后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那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能够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我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向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 5、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2024,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

    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

    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政治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

  • 6、 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有感

    不晓得大家知不知道钱谷融先生,他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而他一生中最爱看的书就是《世说新语》,并给予了这本书极好的评价。不久前,我刚刚阅读完整本书籍。从一个学生角度来看,比起其他古书来说更通俗易懂,而且更加风趣幽默,其中一个个小故事也都十分地引人入胜。自然,也就更多的感悟。

    未出茅庐却知天下三分。众人皆知,此人正是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他智慧超群,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并在刘备建立蜀汉时立下了汉马功劳,流芳至今。智者何如?孔明也。曾有古书记载,遇到大喜之事,孔明也只是淡然一笑,情况十万火急时,孔明也镇定自若,依旧面不改色;悲伤至极时,他也只是仰头望天,轻叹几声罢了。在《世说新语》中,我也找到了一位与他甚为相似的人,嵇康。他的好友王戎曾对人说:我与嵇康相处了二十年,从未见他脸上有过什么喜悦或怨恨的神色。看到这则故事,突然想到儿时母亲时常教导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想想自己,尽管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遇到开心的事,还是会像孩时那样跳起来大笑,或者是欢呼,总之绝对不会只是淡然一笑的。一碰到伤心的事,就会哭丧着脸,甚至还会悄悄地哭出来。若是生气了,那情况就更糟糕了,眉头紧缩,像吃了火药一样,迫不及待地要发泄一下。回过头来想想孔明和嵇康,哎,自愧不如啊!可见,虽然《世说新语》是一本古时的书,但至今仍能够带给人们以启示,仍可借鉴。

    除此之外,我还领略了荀巨伯的为人忠义,张天锡的过人才智,杨修和曹操间的明争暗斗,《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故事和人物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古书尤可鉴,其实古书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 7、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 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富本文 ,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评:本文从故事细节中透析人性,从社会根源处寻找尺度,一连串的质疑,引人反思。“见微知著”还是“以偏概全”?作者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强调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在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出世”与“入世”的最佳注解。语言精警,着文言华彩。

  • 8、 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有感第2页

  • 9、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

    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世说新语读书心得。感言是一种真诚的语言,是发自内心的,在我们参加非常重要的场合比如颁奖典礼时。都会对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做一个发言,感言可以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温暖和活跃。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篇1)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帮助,我现在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篇2)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让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好似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倡导“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一个人都在上头衍生出很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生活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资料,以辩论为主要方法,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大家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

  • 10、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

    请阅读以下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世说新语心得感悟。感言就是表达因为某些事情引发出的想法的文字语言,我们在面临一些重要的活动现场。此时写一篇感言再好不过了,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感言对于我们还是非常重要的。还请您收藏本文!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1】

    像看故事样的读着《世说新语》,不知不觉的就看到了后面,感慨颇多。试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来具有深厚的道德及传统的美德。然后,如今看来,某些美好的东西已经成了历史。今日的中国,人们的道德观念金钱观念传统观念似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些报道和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香港澳门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方面要比大陆人好很多,在尊重老人,爱心事业等方面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当然,我说的是整体状况,也并不是说我们就一无是处,我们身边也不乏雷锋式的人物。我只是想说,现在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将会无法传承,就连国人的国际形象也大损。

    前两天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71岁农村妇女每月捐款1000元”。说的是济南地区双港镇郭黄庄村郑金玉大娘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我是家庭妇女,没退休金,但几个孩子都孝顺,每个月都给钱,我一个老太太,能花什么钱?每个月拿出一点钱来捐助孤儿和困难群体是可以做到的。”多朴实的语言!就这样她一坚持就是许多年,累计捐款已达10多万元。

    也在前两天,电视上看到了一个报道:公交车上两个年轻人为了争一个座位差点动起了手,一旁的一位老太太站起来,让坐于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就真的坐下了。老太太说,“只要他们不打起来,我让个座,算不了什么”。又是一“爱幼”的典范!但尊老又去了哪里?

    因为迷恋网络,中小学生弑父(母)的报道,屡见不鲜。

    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思考吗?

    “冀尔时天下无滞才”,愿这美好的愿望在今天成为更美好的现实!

    世说新语心得感悟【篇2】

    当时是读宋词读到吴潜的《满江红》,就是那首“房子终究买不起,老婆不知在哪里。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厄,我说笑的。

    这首词中有一句: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解说是讲,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

    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

    “人生贵得适

  • 2023-03-04

  • 2023-02-11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3-02-01

  • 2021-08-09

  • 2022-04-05

  • 2019-10-28

  • 2022-05-11

  • 2019-10-09

  • 2019-10-28

  • 2022-03-30

  • 2023-02-08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10-29

  • 2023-02-1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3-2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2-04-01

  • 2022-12-13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3-03-01

  • 2023-04-18

  • 2023-06-0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8

  • 2022-04-06

  • 2022-04-09

  • 2023-05-22

  • 2019-09-20

  • 2019-10-09

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2024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