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秋雨读后感 > 地图 > 秋雨读后感,2024秋雨读后感
秋雨读后感相关栏目
秋雨读后感热门栏目
秋雨读后感推荐
秋雨读后感

(共 4040 篇)

  • 1、 秋雨_秋雨雅声读后感450字

    伴着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在这个萧萧的季节里,我拥有着《秋雨雅声》。

    我对雨有着一种莫名的恋情,特别是绵绵的秋雨。夜深时,我坐在灯下,注视着窗外稀稀落落的秋雨,忍不住翻开了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开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商到唐,从焚书坑儒到康乾文字狱,从晋魏赋文到宋元词曲,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如同秋雨陪伴在身边,打在身上、心上。从道士塔到柳公祠,从庙宇到青云谱,从沙中的清泉到西湖的风景,从都江堰到吴江船,古典文化像秋雨陪伴在侧,砸在身上,让我无法抬头。从泼墨挥毫的八大山人到酗酒的酒公,从手握重权的朝廷大臣到妓院抚琴的女子,秋雨依旧陪伴,而我却被这有着天壤之别的社会差异刺得无法动弹。

    再美好的景色,难道只要沾上了中国的历史,就一定会变得如此沉重吗?中国真正的文人,只能是孤寂的,沉重的。

    一壶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的沏,慢慢地品,在速食主宰的今天,又有谁会去慢慢地品尝那苦涩的青茗呢?于是,几千年来文人的清高与孤傲在秋雨身上继续。

    我依旧喜欢秋雨,不同的是,我更融入了秋雨。

  • 2、 秋雨读后感

    秋雨读后感(一)

    伴着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在这个萧萧的季节里,我拥有着《秋雨雅声》。

    我对雨有着一种莫名的恋情,特别是绵绵的秋雨。夜深时,我坐在灯下,注视着窗外稀稀落落的秋雨,忍不住翻开了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开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商到唐,从焚书坑儒到康乾文字2020狱,从晋魏赋文到宋元词曲,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如同秋雨陪伴在身边,打在身上、心上。从道士塔到柳公祠,从庙宇到青云谱,从沙中的清泉到西湖的风景,从都江堰到吴江船,古典文化像秋雨陪伴在侧,砸在身上,让我无法抬头。从泼墨挥毫的八大山人到酗酒的酒公,从手握重权的朝廷大臣到妓院抚琴的女子,秋雨依旧陪伴,而我却被这有着天壤之别的社会差异刺得无法动弹。

    再美好的景色,难道只要沾上了中国的历史,就一定会变得如此沉重吗?中国真正的文人,只能是孤寂的,沉重的。

    一壶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的沏,慢慢地品,在速食主宰的今天,又有谁会去慢慢地品尝那苦涩的青茗呢?于是,几千年来文人的清高与孤傲在秋雨身上继续。

    我依旧喜欢秋雨,不同的是,我更融入了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题记

    今天下午秋意绵绵的,竟然下起了大雨来。这是我来到这个学校所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下雨之一。还记得初到之际,我曾经一度上火,对这里的气候很不适应,直到现在秋的到来,但这里的季节似乎就没有改变过,很多时候总是艳阳天当头,即使偶尔有雨的天气也不过只绵绵细雨,很细腻,很稠黏,很潮湿。我是一个喜欢雨的季节的男生,但面对这种雨的季节也无可奈何。

    又是一场雨水沐浴大地的天气,我站在宿舍五楼的阳台上,宿舍的后面是学校的二期规划用地,还是一片黄土地以及草树的原始大地,我在这其中任凭晚风轻抚着湿漉漉的头发,嗅着大自然泥土的气息,在这秋雨的季节里心在呼吸新的空气。文中言: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是的,秋雨网住了我整个心的世界,我身着单薄的衬衫,独自站在那里看着整个世界,看着自己的未来。虽然未来是不能看见的,但在脑海里我能清晰看到,虽然这还不是真实的。但倘若人没有梦想,没有想法,又怎么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属于自己的过去的故事,在来到新的环境后你才发现那一个个故事对你是多么的重

  • 3、 余秋雨读后感

    余秋雨读后感(一)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 , 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 , 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 , 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2020之中尽显铺张。 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我欣赏苏东坡先生 桀傲不驯 的个性,乐观向上的情感,却每每心痛其人生频频遭遇的坎坷。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促进他成为伟人的原因。这些,在《苏东坡突围》中详细又透彻的体现了出来。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结合。将历史写的活灵活现,把文化述的铿锵有力,引起我们反思。正如专家们所评价的 , 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

    这,就是余秋雨。这,就是《余秋雨散文》。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

  • 4、 读后感大全:秋雨殇

    读着,读着,读着余秋雨的书籍,聆听字里行间人性的《掩卷沉思》,冥观卷叶微风飞舞,世事顿悟。

    醉了,醉了,醉了秋雨先生一点一滴,一步一履,一丝一刻,一生一世的由衷思考,醉了余先生对人世间世事行为的阐述。

    秋雨之殇,殇思悟。

    踏着书山之路,一条曲折而又蜿蜒,却注定别种滋味多的小径呈在眼眸前,毅然过,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秋雨,行人生苦旅,秋雨绵绵无绝期。

    《文化苦旅》文化的路,依旧长途慢慢。

    一景一叹,一旅一思,一忆一唏

    莫高窟,阳关雪,敦煌此处;佛教徒,王道士,作者悲赋。血迹斑斑,累累罪恶,几只刷子沾上白灰,给诸如《飞天》神画擦上耻辱。箱枚银币,换的走佛教经书,换不走的是皇道乐土,佛徒笃诚,文化宝库。片片残雪,粒粒沙岩,诗佛王维,劝君进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人风范,何曾小气,告别经常,步履放达,阳关风雪凄途。

    柳侯祠,柳宗元的贬谪终处,今生此处,归于尘土,秋雨先生叹服,借托屈原,屈原自投于汨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汨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千古评论任它东流逝去,几箧残卷,作者只便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

    白莲洞,别有洞天,秋雨殇,殇触桃花源,作者引张晓风之句,武陵不是天国,但在武陵的痛苦中,我会想起天国,但在这里,我只会遗忘。忘记了我自己,忘记了身家,忘记了天国,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思索的权利。秋雨拈花一笑,笑拘泥于一洞一隅,而不知,却又是一片豁然开朗,出洞去罢了,又是一个世界。

    都江堰,作者感慨李冰,满腹敬仰,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又有一丝感伤,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了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感伤岷江,悲流成河,横江铁索,二王庙哭。

    白帝城,三峡一处,李白刘备,截然不同,诗仙与谋略,豪放与雄心,盛景与乱世,长空对苍穹。叹诗仙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缅怀刘备,一代霸主,可怜英雄白了头,华发早生壮志未酬,托孤白帝城。再一叹,秋雨过三峡巫山,襄王神女,昭君屈原,好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奔泻载土。

    洞庭湖,八百宇宙,范希文《岳阳楼记》,吕纯阳三过必醉,气蒸云梦,多一个复杂,多一种神秘,多一份难以邂逅,一气呵成,略行君山,一片神话,中华泱泱,作者只叹文化长流。

    再谓信客,(在初中教科书中的选用

  • 5、 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

    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莫高窟》这篇文章,感觉非常气愤,莫高窟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他的藏经洞里有数也数不清的经卷、绣画和法器,并在墙上画了精美的壁画。由于王道士的无知和我们国家的贫弱,导致帝国主义的盗宝分子都接二连三的来到莫高窟拿走了许许多多的文物。被盗的文物都是我们祖国的无价之宝,却就这样被外国人拿走。我读了这篇文章,为旧中国的贫弱感到可惜,为新中国的强大感到自豪!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来保卫我国的文化遗产,让我国更加繁荣昌盛!

    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敌方,一个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说它华美而矜持,富有而远藏,说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他说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他在《。废墟》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在他看来,废墟就是过去的写照,是现在和未来前进的基石。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废墟,它浓缩了中国太多的历史,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在这里,你会觉得废墟不废,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

    他说的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黄沙,黄土,一片黄色,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

  • 6、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篇一: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读《回望两河》有感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他说,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传统的乐观主义虚设了很多“意义的岛屿”,引诱人热情澎湃,而转眼又陷入痛苦的深渊。真正的信念并不憧憬胜利,而是相信生活,相信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意义,从而产生责任。责任,是一个人身份的基点。

    他说,狂热盲目使真理蒙尘,使生活简单,自以为要解救苦难,实际上是增加了苦难,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世间很多政治灾祸,都与此有关。

    他说,既然由他来从政,就要从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来看待政治,争取人性的回归。一个表面平静的社会很可能以善恶的混淆为背景,一种严格的秩序很可能以精神的麻木为代价。要防止这一切,前提是反抗谎言,因为谎言是一切邪恶的共同基础。政治阴谋不是政治,健康的政治鼓励人们真实地生活,自由地表达生命;成功的政治追求正派、理性、负责、诚恳、宽容。

    他说,社会改革的最终成果是人格的变化。不改革,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自我超越,生命必然僵滞;不开放,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开拓空间,生命越缩越小,成天胶着于狭窄的人事纠纷。当权者如果停止社会改革,其结果是对群体人格的阉割。

    他说,一切不幸的遗产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能超拔历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我们曾经习惯于口是心非,习惯于互相嫉妒,习惯于自私自利,对于人类的互爱、友谊、怜悯、宽容,我们虽然也曾高喊,却失落了它们本身的深度。但是,我们又应相信,在这些道德病症的背后,又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潜能。只要把些潜能唤醒,我们就能获得自尊。

    他说,那些国际间的危险力量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曾给我们带来过不幸的人也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恶习:自私、嫉妒、互损、空虚。 这一切已侵蚀到我们的

  • 7、 余秋雨文集读后感

    余秋雨文集读后感范文一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够这样这样平和又深邃的渗入我的心灵,即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的的晦涩和深峻阻碍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确,再伟大的作家也离不开情绪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绪,包括他的烦躁和哀怨。而这些不良的情绪便会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这些读者文学作品的确离不开情感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但是,过多的不良情绪渲染还是会影响我们读者的情绪,我们的痛苦和不安便会在读过这些作品后产生这就是我们往往在读了某些作品后会产生头疼的生理反应或者烦躁的心理反应的原因。于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写的不好,而是我无法完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之间架不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法完成心灵的契合很遗憾,于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过媒体介绍心仪已久,一去拜读便觉索然无味这是很有趣却很无奈的现象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完成契合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我而言,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严格来说,余秋雨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的称谓前面往往带着一个学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为他的学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这种厚度,让我对他心生敬意。我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作品,一部部读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积淀,历史的,人文的,伴随着这些作品我收获了一种阅读的快感和成长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学习,是读者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知识上的,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心灵上的,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后,你会发觉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从表面上的知识,到内心深处的观念,甚至人格结构上的。初识余秋雨的作品是通过朋友的介绍,那几年,我正在尝试着写写一点散文,却往往不得法,搜肠刮肚罗致辞藻,殚精竭虑考虑结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宛若死水一潭,投进无数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与一位文学朋友交谈。她说,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读?听从了她的建议,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读了第一篇《道士塔》后,便不忍卒读,一篇篇读下去,感觉满口余香,袅袅飘进心扉。一时间,在他的文字中,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和成长的幸福。他的文字有一种中国画般瑰丽多彩的色调,把我的心染得缤纷多彩;他的文字有一种音乐般的优雅深邃,轻轻拉动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对历史文化、对现在未来的一种深沉的思考,一种充盈着文化厚度、生命宽度

  • 8、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范文一

    初读余秋雨的《废墟》,扑面而来的即是清新淡雅又不失磅礴大气的笔触。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这对废墟复杂的感慨便是作者留给我的第一个疑问,而当文中提到废墟文化时,我就更加疑惑,这里的废墟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废墟令他既恨又爱呢?废墟是文化的结束。废墟是历史留下的印记。秦始皇陵的废墟告诉我们一代君主的沉浮与霸气,黄鹤楼的废墟告诉我们建筑史上的辉煌与曾经,圆明园的废墟告诉我们旧时中国的腐朽与无能这一切的废墟终结了一个时代、一个王朝曾经鼎盛的文化。废墟象征着毁灭,象征着没落,它是残忍的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留下的只是世人的嗟叹与哀惜。然而这种废墟何尝不是美的?人们的雕琢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废墟的悲怆与破败,历尽沧桑的残垣断壁讲述着过往。历史是公平的,它用废墟警告人们,谁再重蹈它的覆辙废墟是文化的开始。历史的车轮轮回,弹指一挥间,千百年转眼即逝。当废墟还带着曾经的文化,还带着世人的叹息的时候,新的文化开始了,它在废墟上重建。黄鹤楼重建了,却不失古朴与简洁;雷峰塔装潢了,却不失苍劲与典雅;万里长城整修了,却不失庄重与大气这一切都是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在新的文化开始的时候又不忘,不忘那层金的烟尘所埋没的废墟。然而,这重建的废墟又怎么能说是定然美丽,定然璀璨的呢?冥冥之中,那废墟中却透露着一种完美的遗憾。正如作者玩笑般的话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不错,修复的废墟失去了原有的风韵,充斥着现代的气息。黄鹤楼用钢筋连接,用砖瓦垒砌;雷峰塔用现代涂料和电脑技术上漆;万里长城竟用混凝土和黄砖修补丢失了的废墟让自诩文化的我们放弃了发觉,而觉醒的人们开始在废墟外发现唯美的文化。于是新与旧,笑与泪,苦与乐在废墟这个交点上汇聚。

    如若说前两个主题是引子,那么辉煌的交响现在才开始。古往今来无数的故事、传奇总是以大团圆的结局而告终,然而面对这似乎美好的愿望与憧憬的往往又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现实并不是会和想象一样,现实并不会完美无缺,更不会尽善尽美。近千年来,脆弱的中国人往往都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这也揭示了这个柔弱的民族面对残破的废墟时的懦弱与畏缩。而废墟中隐含的文化正是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悲剧和废墟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只有悲剧和

  • 9、 余秋雨文章读后感

    余秋雨文章读后感(一)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够这样这样平和又深邃的渗入我的心灵,即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2020的的晦涩和深峻阻碍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确,再伟大的作家也离不开情绪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绪,包括他的烦躁和哀怨。而这些不良的情绪便会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这些读者文学作品的确离不开情感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但是,过多的不良情绪渲染还是会影响我们读者的情绪,我们的痛苦和不安便会在读过这些作品后产生这就是我们往往在读了某些作品后会产生头疼的生理反应或者烦躁的心理反应的原因。于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写的不好,而是我无法完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之间架不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法完成心灵的契合很遗憾,于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过媒体介绍心仪已久,一去拜读便觉索然无味这是很有趣却很无奈的现象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完成契合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我而言,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严格来说,余秋雨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的称谓前面往往带着一个学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为他的学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这种厚度,让我对他心生敬意。我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作品,一部部读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积淀,历史的,人文的,伴随着这些作品我收获了一种阅读的快感和成长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学习,是读者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知识上的,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心灵上的,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后,你会发觉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从表面上的知识,到内心深处的观念,甚至人格结构上的。初识余秋雨的作品是通过朋友的介绍,那几年,我正在尝试着写写一点散文,却往往不得法,搜肠刮肚罗致辞藻,殚精竭虑考虑结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宛若死水一潭,投进无数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与一位文学朋友交谈。她说,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读?听从了她的建议,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读了第一篇《道士塔》后,便不忍卒读,一篇篇读下去,感觉满口余香,袅袅飘进心扉。一时间,在他的文字2020中,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和成长的幸福。他的文字2020有一种中国画般瑰丽多彩的色调,把我的心染得缤纷多彩;他的文字2020有一种音乐般的优雅深邃,轻轻拉动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对历史文化、对现在未来的一种深沉的思

  • 10、 余秋雨的读后感

    余秋雨的读后感(一)

    静静的夜空,最好莫过于读书,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垂钓》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篇,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的两个垂钓老人,因为个人喜好不同,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意味无穷。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载而归,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的翻开这样的一本书。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正如

  • 2021-08-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11

  • 2021-04-28

  • 2019-10-19

  • 2023-06-3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10-17

  • 2019-10-28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09

  • 2022-12-27

  • 2022-01-24

  • 2019-09-23

  • 2019-09-23

秋雨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秋雨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秋雨读后感、2024秋雨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