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 > 地图 >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2024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相关栏目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热门栏目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推荐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

(共 9065 篇)

  • 1、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精选

    书籍可以让我们静心,让我们平静的看待各种事物,作品中的相关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出一篇怎么样的作品才算是好的呢?我们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 篇1

    我,仍旧读得一头雾水;我,仍就想要努力回归作者的心境;我,仍旧不够好。好在,我坚持了下来。

    就像书中所写,每当作者游历一个地方,总会追溯在此地留下过哪些历史人物的足迹亦或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变故。我也总会在网上找寻这些并不熟悉的景点、人物,渴求从这些资料中找到作者情感的出发点,虽然是用这样的方式。略知背景一二,不免在读书时各种情思混杂其中,甚至和作者的某个观点产生歧义,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平静。交给历史去判定吧,我还不够资格。也因此,读到最后,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样也好,人本就是天地间最微小的存在。我想,当作者面对这些“无言”的历史遗迹,也会产生自卑感吧!

    我愿意相信,历史这个老人家不是无言的,每一个经过他认真擦洗的景物,每一个经过他悉心照料的人文景观都是有生命的。缺少的是认真解读他的人,更缺少的是回归于他的人。就像如今,为了争夺历史人物故里而吵的死去活来的开发商,也许连此人生平都不甚了解;为了表达自己观看景物的激动,一些人小刀潦草一挥刻上个“如果有这样一次机会,我愿意去踏访一个个历史遗迹,回归历史,回归自然,回归平静,慢慢叩开他们的心弦。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 篇2

    近日,在欣赏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时,看到这么一段话:“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错。”

    提到贬官,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在北宋朝野上下掀起轩然大波,“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也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满腹才情,与弟弟同登进士,他的应试之作深得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连宋仁宗读了兄弟两人的文章都大为惊叹:“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正当苏轼要一展心中抱负时,却遇王安石变法,本着文人的意气风发,耿直的他多次上书皇帝,反对新法,不曾想遭小人蓄意构陷排挤,一贬再贬,辗转杭州、密州、湖州、黄州等地。

    少时读苏轼诗词,最初对他的印象,停留在苏轼与苏小妹斗诗的有趣片段,我才知道才情可拜相的苏轼,长相是有些粗陋的,远不似白马王子的伟岸,小

  • 2、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啊!那是大漠中连绵起伏的胜景,那是阳关前弥漫着滚滚烟尘的战场,一阵又一阵,熏黄了我那飞舞万千的思绪,也熏黄了我那一颗涌动着热血的心。

    大漠,神秘之极,震撼之极!

    那是一个古迹,更是一种精神。那是堂堂中华抗击戎胡,募守边关的精神。那是一种勇气,那是一种孤寂,那更是一种壮美。那是属于大漠的精神,大漠崇尚勇敢,只有勇敢者才能受人尊敬,只有勇敢者才配生活在这里。这是大漠千古以来永恒不变的准则。

    那绵延不尽的沙丘,竟藏有澄澈婉约的清泉。

    她孤苦伶仃,却营造出了一方天地,未被外界污染,澄明如故。那每一块石子,那每一棵绿树,那每一条小鱼都在诉说着那变迁的岁月,那难言的孤独。那年迈的尼姑,她的脸,被岁月无情地刻画出了一道道生硬的皱纹。但那却是一种精神,那是佛梵与自然交织相融的精神。

    那雪,下的温暖,下的苍凉。

    【篇二: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假如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

  • 3、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近日,在欣赏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时,看到这么一段话:“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错。”

    提到贬官,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在北宋朝野上下掀起轩然大波,“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也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满腹才情,与弟弟同登进士,他的应试之作深得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连宋仁宗读了兄弟两人的文章都大为惊叹:“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正当苏轼要一展心中抱负时,却遇王安石变法,本着文人的意气风发,耿直的他多次上书皇帝,反对新法,不曾想遭小人蓄意构陷排挤,一贬再贬,辗转杭州、密州、湖州、黄州等地。

    少时读苏轼诗词,最初对他的印象,停留在苏轼与苏小妹斗诗的有趣片段,我才知道才情可拜相的苏轼,长相是有些粗陋的,远不似白马王子的伟岸,小小失落的同时却深深被他有趣的灵魂不断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苏轼诗词,越发的发现,苏轼与苏东坡不是一个人,这在他被贬前后的诗词对比中可见一斑。

    苏轼被贬黄州时,生活是极其不易,他的月银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人。当时的黄州知州是个惜才的人,他很同情苏轼,就将黄州东门外的一处小山坡交给苏轼耕种。苏轼的手是舞文弄墨的手,却也能扛起锄头,田间地头地耕种了起来。耕作之余,一时兴起,给自己取名“苏东坡”。

    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千古绝唱《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每每读两赋,我仿佛能看到那个遗世独立的身影,他孤独中透着悲凉,极尽的悲凉之中,又是那么的超脱自然。

    而我独爱他的《定风波》,这首词是他在黄州沙湖道中遇大雨时所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爱恨嗔痴在东坡的眼里,都如过眼烟雨。大学时,每当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时,班主任老余就跟我们说:“小小年纪,愁啥愁,去把苏轼的《定风波》给我背十遍。”当时不解老余深意,而如今也能明白几分了。

    是啊,东坡的一生,我们能窥见的只有一分。合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竟不知自己的

  • 4、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到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

    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

    这其间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这其间和作者一起苦着,但自己也感觉到一丝丝的甜。

    在读此书之前,也去过一些书上提到的地方,但那都是纯粹的游玩而已。我没想过在那山水风物之中蕴藏着的文化灵魂和人生密谛。所以在读过此书之后,我最想做的就是自己也来一次文化苦旅,去道士塔,看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体会历史的深邃苍凉;去白发苏州,看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体会清醒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对于一个理科生的我,《文化苦旅》有点复杂、有点文化,每次我看里面的文章时,都要看上三四遍,涉及一些不熟悉的文学知识,还要百度什么的,但还总能感到体内有一股热流暗涌。也许是我的文字太过贫乏吧,我无法细述我的感动,但这本书确实是一本感动人的书,他给了我游览山水所得不到的独特感受。

    第一篇《道士塔》,沉重的让我几天之后才继续看第二篇。一笔笔不能算作交易的交易,一阵阵满载文物的车队,留下了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一幕幕在我的脑海中不停的上演,车辙不久就随风消逝,可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却永远也愈合不了。依稀还可以听到余秋雨先生撕心裂肺的叫着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是啊,没什么好等的,腐败的过去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那块伤口也不会再愈合!

    恨,恨那个小丑一般的无知的王道士,恨那些不知廉耻的外国人,恨古代中国的文官恨啊,再恨也换不来那无价的敦煌文物,再恨也换不来伤口的愈合。

    但让我感动的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回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敦煌学回到中国,让世界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

    我们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一样性质的责任振兴中华,让属于中华民族的荣誉回到中国!投身于各行各业的中华儿女,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为我们祖国的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敦煌学者是我们的榜样,他让我看到了甜的希望

  • 5、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900字

    “道士塔”“白莲洞”“天一阁”“天柱山”……一个个不曾听过的名号在目录中闪现眼底。我有些期待,也有些惭愧。对这本书也有了第一印象:这是本游走于山水间的书。

    翻开轻而薄的书页,一行行散发着油墨香的文字,以一种平凡而朴实的形态,在我眼帘浮现。余秋雨教授的文字很精炼,让你挑不出一丝废话,也无法补上什么欠缺。只觉这一章章,一页页,面面俱到,包罗了中华广阔的天地,也收纳了中华文化千年的积淀。

    那是山水间交织出来的美感。苏州,三峡,或柔美,或磅礴。多元的基调流淌在字里行间,让你不经意间便把中华文化一览无余——立体而真实。就像一幅画卷,平平地铺开,用其旋转的魅力,把你的灵魂吸进去,却又以一种更自由的方式,让精神游走于这世间,全然没有边境,无拘无束,这般畅游在神州大地。

    《道士塔》一文,让我情有独钟。文章笔调沉重得罕见,仿佛含有千斤的痛楚和冤屈,用血与泪把当年那触目惊心的一幕,深深地刻画。欧洲学者瞥向夕阳的那抹遗憾,王道士可鄙至极的笑脸,京城官员心中即将献上的礼物,一切切,都那么让人痛惜。一辆辆牛车,载起中华千年文化,在沙漠中留下深深车辙,只因其背负的,是文化,是沉重的中华文化!作者的笔像刀锋般尖利,在心中割下深深的伤痕。似要仰天怒吼,吼出心中的悲愤,却有愕然发现,只能留下淡淡的回音,王道士可耻的背影,义无反顾的打开了那扇门。夕阳入学的残光,和静静淌下的泪——文化遗失的泪。

    和余秋雨教授那丰富多彩的游历相比,我算得上是井底之蛙,孤陋寡闻至极。去过却唯一留下印象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记得那是一座辉煌的宝库,各种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排列出一种令人心悸的庄严阵容,威武霸气,为他们那个强大的王朝——秦!那是属于秦人的自信,源于他们强盛的国力。

    然而伟大的秦王朝在短短十五年后便被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推翻。由于秦皇的暴政,百姓把一腔怒火全部发泄在了秦宫。秦的文物,有的被拿去铸铁,有的被直接焚毁,大都不知去向。但这支地下军团,却仍然安静的沉睡。千年之后,他们被发掘,终于再一次显示那个耀眼的,强大的秦的光辉!

    我想,这番文化的积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影响,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将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延续!

  • 6、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 7、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漂泊的旅程中,是谁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 ——题记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耻辱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绚丽的壁画粉刷得所剩无几时,我好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大漠孤烟,冷冷的夕阳将那些马车的影子拉长。如血的余晖,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时,这块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飞,粗砺的黄沙击打着空空的石窟。呜咽的寒风,在唱着最后的挽歌。此刻,这个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谈起这些人和事都会使我们感到心口隐隐的痛,我们恨王道士那个历史的罪人。然而,将所有的罪责全都让这个无知的躯体承担,也过于沉重。即使当初没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会出现,悲剧依然会要发生,毕竟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通过《道士塔》,通过那苍凉深邃的笔触,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与沦落。太多的眼泪已被戈壁的风吹干,然而那份美不会改变,纵使它曾经被无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说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烟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态同样使人可叹。

    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一切的氛围,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赐予的,更多的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营造出来的。虽然我不曾去过,但是书中描绘的江南小镇却给我一种回家般的宁静。

    历史对苏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发苏州》中,为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鸣不平。没有金陵的王气,没有森然的殿阙,没有沙哑的军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桥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弹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苏州,也有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有奋起反抗的一天。面对明朝的统治,苏州人一改往日的温婉,也如易水壮士般踏着血泊反抗,悲壮、义无反顾,令世人震惊错愕。然而当浩劫过去,苏州人依旧回到原先的日

  • 8、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后感范文

    篇一、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后感范文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

  • 9、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漂泊的旅程中,是谁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 题记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耻辱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绚丽的壁画粉刷得所剩无几时,我好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大漠孤烟,冷冷的夕阳将那些马车的影子拉长。如血的余晖,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时,这块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飞,粗砺的黄沙击打着空空的石窟。呜咽的寒风,在唱着最后的挽歌。此刻,这个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谈起这些人和事都会使我们感到心口隐隐的痛,我们恨王道士那个历史的罪人。然而,将所有的罪责全都让这个无知的躯体承担,也过于沉重。即使当初没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会出现,悲剧依然会要发生,毕竟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通过《道士塔》,通过那苍凉深邃的笔触,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与沦落。太多的眼泪已被戈壁的风吹干,然而那份美不会改变,纵使它曾经被无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说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烟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态同样使人可叹。

    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一切的氛围,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赐予的,的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营造出来的。虽然我不曾去过,但是书中描绘的江南小镇却给我一种回家般的宁静。

    历史对苏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发苏州》中,为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鸣不平。没有金陵的王气,没有森然的殿阙,没有沙哑的军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桥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弹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苏州,也有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有奋起反抗的一天。面对明朝腐败的统治,苏州人一改往日的温婉,也如易水壮士般踏着血泊反抗,悲壮、义无反顾,令世人震惊错愕。然而当浩劫

  • 10、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11-12

  • 2021-10-11

  • 2019-10-11

  • 2023-01-04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0-28

  • 2021-06-07

  • 2022-04-07

  • 2022-03-18

  • 2022-09-26

  • 2021-11-30

  • 2022-12-23

  • 2019-10-28

  • 2022-04-18

  • 2022-04-02

  • 2019-10-29

  • 2019-10-12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5

  • 2022-03-12

  • 2019-10-19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1-08-11

  • 2019-10-11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2024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