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 > 地图 > 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2024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范文
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相关栏目
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热门栏目
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推荐
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

(共 5636 篇)

  • 1、 窗口读后感【范文5篇】

    看完一本书,我相信我们都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是时候冷静下来,把阅读后的美好感受写下来了。那么如何把看完后的感受写下来,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窗口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窗口读后感一

    今天休息,捧杯香茶,我在享受难得的冬日暖阳,儿子放学了,兴冲冲的拿本书给我看,“这是我们班的书”,汗津津的小脸闪着光,“没有我的,忘记写进电脑了”一秒钟的失落后又是一脸的灿烂,我惊讶地接过来,淡绿的书皮象初春枝头的嫩芽,原来全是孩子们自己的作品,一篇接一篇一口气读下来,甚至没听到儿子边介绍作者边发表的评论,我越发惊讶到惊叹了:读后感,写人,景物,记事,题材一应俱全,内容更是多姿多彩,看着小小的孩子用他们稚嫩的思想感知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要树立的理想,也有“顺便”检讨自己现在做的不够好以后要如何如何等等。真的感觉就象走进雨后的山林一样清新怡人,更多的是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感动,感动孩子的纯真可爱,感动老师的匠心独具,回过神来,看着儿子翻天覆地找自己的周作,嘴里还不停地嚷着:“妈妈看我这篇好不好,这篇呢,怎么样?”

    我想我不需要再说什么了。

    窗口读后感二

    作者的家乡,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作者运用了倒叙的手段,从老屋的窗口写到了红头巾——河英。

    贫穷、愚昧的山村,造就了愚昧的人们,十六岁的河英,早早地被逼出嫁。她逃婚来到了小学校,成为一个“比我大十岁”、“学校的第一位女生”。

    河英是外村的,思想比较开放。但在运动会上,当她穿上较紧身眼的运动服出现时,竟惹得全场“一片怪叫,怪叫之后一片嘁嚓,嘁嚓过后一片寂静。”并且河英从此遭到了村里妇女甚至老族长的排斥。多么愚昧无知的村民啊!这些我们现在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在他们的眼中竟然是“浪”,是叛逆的,是看不惯的。

    现代的文明与落后的风俗相交锋,总有失败的一方。果然,昔日与传统抗争的女孩,终于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折服于传统的脚下,成了一个“成天干粗活,生了一大堆孩子”的山村的普通女人。那个曾经叛逆过、挣扎过的桀骜不驯的小红点,陨没在茫茫的大雪中了……

    中国封建历史太长久了,尤其处在封闭、半封闭的农村,封建意识,旧的传统习惯依然盛行。可见,一个文明的、先进的国度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愿那跳动的红点,能布满中国的广袤的国土。

    窗口读后感三

    我的邻居家养了一只活泼、淘气的小猫。名叫“咪咪”。

    它的全

  • 2、 虞人巷里的老屋读后感

    寒假里,我阅读了李秋沅老师创作的儿童小说——《虞人巷的老屋》。其中温馨感人的情节和如诗如画的语言,就像春日里的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金杏由于父母工作调动回到位于南方海岛的故乡生活。她用孩子纯真的眼光去探索世界,以淳朴而敏锐的心灵去认真感受岁月静好的温度。透过她清澈如水的明眸,我看到了睿智和蔼的爷爷,行医济世的奶奶,在误解中坚持自我的“肖仙女”,靠糊纸盒为生却活得优雅的阿憨奶奶,等待爸爸归来从青丝到白发的天送伯伯……这些平凡的人都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留下了不平凡的痕迹。他们的故事组成了一曲优美、深沉的时代奏鸣曲,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明亮悠扬,久久回荡在我的心中。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情节就是金杏爷爷去世的场景。爷爷突发性脑溢血,住进了急救病房。在金杏眼里,“爷爷在心电图的机器里活着,是一道道起伏的曲线,在输液管里活着,是一滴滴下落的滴液。”尽管如此,金杏还是每天放学就坐在爷爷的身边,千万遍地呼唤着爷爷,她坚信爷爷能苏醒过来,一切都能回到以往美好的样子。可惜最后,爷爷还是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爷爷的葬礼上,我想金杏肯定会想起以前和爷爷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吧,一起散步,一起唱歌,一起看海……然而留给金杏的只有那份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所幸的是,坚强的金杏并没有一直在丧亲之痛中萎靡不振,而是继续积极乐观地迎接美好的生活。因为她始终记得爷爷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时间的珠子,在时间的尽头,都会再相聚的。”爷爷走了,变成了相框里的爷爷;金杏心中的爷爷,却依然活着。她没有遗忘那份深沉的爱,爷爷在她的心中甚至比以前更加清晰,更加可亲,更加强大。其实,爷爷一直住在她的心里,从未离去。

    在一生中,我们难免会经历生离死别。现在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还剩几个月就要小学毕业了,即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诸多的不舍。有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我们班的几个女生在聊天。有一个同学说,真不敢相信眨眼间小学六年就要过去了,那么等我们长大了,会不会再也无法相聚了呢?是啊,三个月后,我们就要各奔东西,遇见不同的人和事。或许截然不同的境遇会让我们走上不一样的路,拥有不一样的生活;或许现在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会成为未来的陌生人;或许我们中的一些人再也不可能相见;或许我们一起流下的汗水、泪水和欢声笑语都会被淡忘在记忆的边缘……未来有太多的可能,而近在咫尺的毕业已是

  • 3、 老屋读后感

    老屋读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妖精老屋》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叶奶奶是个孤独的老人,整天把自己闷在老屋里。一天,她的家里突然闯进一群爱玩儿的小妖精,它们把楼梯变成滑梯在上面玩;在屋顶上用星星砸下星星;还做了一个很大的蛋糕,拿到太阳上烤;还把玩具火车变大,它们坐在上面玩过山车。叶奶奶非常吃惊,但她孤独惯了,受不了太吵闹,非常烦它们。

    过了几天,它们把叶奶奶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慢慢地叶奶奶开始喜欢它们了,再也不感到孤独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小妖精们都不来了,叶奶奶把蛋糕做好了,饼干也烤好了,等呀,盼呀它们还是不来,叶奶奶只好对着电视机发呆。直到有一天,有一帮幼儿园的孩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发现院子里开满了各种漂亮的花朵,孩子们好奇地敲响了叶奶奶的家门,走进她的房间,大家都被屋里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感兴趣,于是叶奶奶就给孩子们讲起了她家里来了小妖精们的故事,从此,孩子们经常来看望叶奶奶,成了叶奶奶的好朋友。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人不能孤立自己,要广交朋友,朋友间要互相帮助、交流沟通。我们还要关爱老人,帮助他们快乐地度过晚年生活。

    老屋读后感(二)

    老屋已经很老了。是本文的第一句开篇。本文先从老屋筑造的年代讲起。那时候封建统治时代仍然还在。紧接着讲述了老屋的建筑过程,是热闹的、神秘的、欢快的。在这座百年老屋的屋檐下,作者静静地回忆从前,感受到一种来源于古老的传统与悠久的时间所赋予的一种责任感与敬畏。关于岁月、生命与血脉流转。以前的先人们用一代代的青春延续了一个古老的家族。

    这种故乡所给予的一种思念追忆之情让我联想到,江南小镇有方言式微一语。意思是说天色已晚。在天黑月明时走在古街小巷,脚边流水淙淙,听得一声式微咯,回家吃饭咯!回首之间,看见有人倚门而立唤着远方归来的游子,言语里的温馨与幸福让人有瞬间回家的冲动。虽然明知唤的不是自己,但也有丝丝暖意涌上心头。

    人生长行寂寞,究其淡然却少。有些人也许终其一生也只为等待一种像老屋给人以归属感的归宿,一声唤。若在天黑欲转归程时,得你一声唤,唤我回家食饭,那么我无论是行于露水之中亦或是泥泞之中,都可以找到家一般的安全感,然后抱住你,展颜一笑了。

    一些事物存在的力量与美,其实在于它们转达给我们内心的一种真理与坚定。因此获得冲破时间空间禁制的力量。不同时代的人,一样会在门外浮动着的远山落日之下,感受着一代代血脉与故乡流转;一样会在老屋前轻抚着微微

  • 4、 老屋窗口读后感

    老屋窗口读后感(一)

    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存异于一个沉睡的角落竟把偌大的生僻的世界,唤为故乡的

    在即将失去那栋充斥着童年美好回忆的故乡的老屋,是那么的真切地重新回放在我的脑海中,但在此之前,它却默不作声地掩埋于我繁杂的记忆思绪中,无从提起。

    那座老屋,那座满载着作者童想的老屋,随着时间的流逝轮回辗转,融进了坐着的每一寸皮肤,每一滴血液,溶于其灵魂。当劳务即将失去,人已中年再回首于此地时,脑中那些渐远模糊的童年的集体,又在这熟悉的境地中唤回。但是,这一落屋子将不再属于自己,属于童年,在即将失去时踩懂得无谓的挽留、珍惜罢了

    我的记忆中,童年是一板又长又直的滑梯。朦胧中,我现在依稀地记得:它不像现在游乐场那样泡沫塑胶的滑滑梯那样有着鲜艳的色彩,可一爱一的外型,它很简单,简单地映衬着大理石斑驳的花纹。小时后,很喜欢一手拿着棉花糖,坐在梯板上,抬头仰望蓝蓝的天空,幻想絮雪从天而降在东拉西扯的幻想后,从冰凉冰凉的滑梯上惬意地闭上眼睛从天而降,享受着轻风拂过的低低的絮语然而美好纵使短暂的,6年后无意中再往回。只剩下满目疮痍的石堆,被厚厚的青苔覆盖,模糊得分不清它的轮廓。就如我那日行渐远的记忆而过去的过去,又仿佛在昨天。

    老屋亦是如此,尽管可以再退回到人升的起点处,但是那里永远也不会再是起点。在岁月的辗转流沛中,时间在变,环境在变,自我本身在变,童年纯真的友谊在变一切都在变,就如那消失的红点,再也不曾出现过。

    人生实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遨游,到达的第一颗星球叫做童年,在哪里充满了纯真的欢笑和美好的幻想。

    只是,在辗转中,我们遗失了那些天真的本质,也就回不去了。

    老屋窗口读后感(二)

    玖了【老屋窗口】一文,心中多少有些酸涩。我记不得最后一次在原来那套房子的窗户向外望的情景了,我并非对它没有感情,只是那个最后一次来得太仓促了,来得太平静了,让我过了很久才意识到那匆匆地一瞥是我停留在扇窗上的最后目光。

    我没有郑重其事地与那房子告别,没有再在充满一陽一光的一陽一台和客厅里走走,看看我留在餐厅和书房墙壁上的图案和字迹我真的没有勇气叫它房子,它是我的家,我的家!

    看过【老屋窗口】,我突然很想它,对它的想念比对一个人的想念要真切的多,要多得多。可以说,它是我的童年。

    我不知不觉地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想到我的眼泪肆虐,我才突然意识到它存储着我太多的记忆,它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我想起

  • 5、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篇一:《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读后有感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这,便是余秋雨的《问学》。 遇见这本书,是无心的;买下这本书,是有心的。一直以来,我深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未见人细谈,恐怕是他们没这胆量吧。但是,余秋雨先生,却用最具个性的文笔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从童年的歌声到文明的胎记;从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到道可道,非常道;从寻找真实的孔子到君子的修身治国;从到,这些,就是这本书中的内容。 记得在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余秋雨)故意把中国文化史的早期部分大大加重,因为我认为它们是全部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我故意在某几个古人身边反复流连,因为我认为他们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的魂魄所在,至今还活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我又故意在某些漫长的历史走廊里快步走过,因为我认为那里的故事只属于故事,出于古代宫廷史官和现代说书艺人的谋生需要,不必让很多人记忆就这样一段话,简洁明了的阐述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说明了余秋雨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话题的设计。 这本书的模式,可以说是最新的散文式,文中贯穿着人物的对话,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阐述华夏五千年文化。就从北大学生的话中可知,现在的青少年对于本国文化理解的虽说不是很全面,但也抓住了重点。总之,中国文化也许会有一个说得过去的未来。 针对中国文化,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学生共同探讨了四十七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节课走向现代的困惑。回忆起秦、汉、唐、宋的失落,大家都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情之中。因为那时候,人们才朦朦胧胧看到了中国。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后期遇到的灾难,应证了任何再辉煌的回忆反而加深了失败的体验。但是,这是政治失败还是文化失败呢?余秋雨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说文化失败有点不准确。中华文化毕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在别的文明一轮轮相继灭亡和中断的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到十九世纪,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判定它已经灭亡。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过于长寿的文化在生存状态上确实出现了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在没有逾越的时候,看上去像是不可逾越。看到余秋雨先生这样透彻的分析,我们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再次说到文化的困惑,我们不得不相信中国在二十世纪前期所做成的两件大事推广白话文,破读甲骨文,证明中国文化并没有失去生命,甚至也没有失去高贵。其次,作为一种文化,自然会有

  • 6、 《老屋小记》读后感800字

    《老屋小记》是史铁生的作品。他虽双腿瘫痪,但他那直面困难,“用生命写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屋小记》中收录了多篇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一篇是《奶奶的星星》。

    《奶奶的星星》讲述了“我”是被奶奶带大的,“我”和奶奶的感情非常深。“我”特别害怕奶奶的死亡。奶奶为了摘除“地主”帽子拼命干活。奶奶的命很苦,从小裹脚为史家当了一辈子的“老妈子”,晚年才得以享福。而奶奶的表妹有文化,早早放了脚,出去干了大事。奶奶因此非常羡慕有文化、能出去工作的人。

    《奶奶的星星》有许多令人潸然泪下的感人片段,下面我就让你欣赏一段:那时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摩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这一段讲述的是在奶奶死后,“我”回忆奶奶所讲过的神话。“我”的奶奶自打“我”出生后,便安详地生活在“我”的生活里,引领着“我”长大。她看着“我”一点一点的长大,“我”却看着她随着光阴老去……最终,岁月催促她要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了,她就真的走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要珍惜和家人一起生活的日子。奶奶为了让“我”不那么惧怕死亡,告诉“我”人们死了之后,可谓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她给“我”灌输乐观心理:一个人死了以后,天上又多了一颗星星。因此,奶奶死后,“我”相信她一定是空中最耀眼的那颗星。

    史铁生将“奶奶”这个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是被奶奶带大的。奶奶在我小时候陪我玩游戏,带我到广场上和别的小朋友玩……奶奶还是我学会下象棋的启蒙老师呢!上了幼儿园,父母都要上班,都是奶奶接送我。每当放学,我总能看见奶奶早早地就趴在栏杆上,朝大门内张望。每当这时,我总是感动不已。如今奶奶老了,我长大了,应该尽好自己做晚辈的责任,不给奶奶添麻烦,而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陪陪爷爷奶奶。

    文中奶奶的表妹就是因为上过学,才能避免遭遇到奶奶的厄运——早早的嫁到别人家,对他人低声下气。所以,读书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乐趣和享受,读书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 7、 余秋雨文章读后感

    余秋雨文章读后感(一)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够这样这样平和又深邃的渗入我的心灵,即使伟大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2020的的晦涩和深峻阻碍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确,再伟大的作家也离不开情绪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绪,包括他的烦躁和哀怨。而这些不良的情绪便会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这些读者文学作品的确离不开情感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但是,过多的不良情绪渲染还是会影响我们读者的情绪,我们的痛苦和不安便会在读过这些作品后产生这就是我们往往在读了某些作品后会产生头疼的生理反应或者烦躁的心理反应的原因。于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写的不好,而是我无法完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之间架不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无法完成心灵的契合很遗憾,于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过媒体介绍心仪已久,一去拜读便觉索然无味这是很有趣却很无奈的现象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完成契合和沟通的过程。

    对于我而言,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严格来说,余秋雨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的称谓前面往往带着一个学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为他的学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这种厚度,让我对他心生敬意。我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作品,一部部读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积淀,历史的,人文的,伴随着这些作品我收获了一种阅读的快感和成长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学习,是读者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知识上的,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心灵上的,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后,你会发觉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从表面上的知识,到内心深处的观念,甚至人格结构上的。初识余秋雨的作品是通过朋友的介绍,那几年,我正在尝试着写写一点散文,却往往不得法,搜肠刮肚罗致辞藻,殚精竭虑考虑结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宛若死水一潭,投进无数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与一位文学朋友交谈。她说,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读?听从了她的建议,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读了第一篇《道士塔》后,便不忍卒读,一篇篇读下去,感觉满口余香,袅袅飘进心扉。一时间,在他的文字2020中,我找到了久违的阅读和成长的幸福。他的文字2020有一种中国画般瑰丽多彩的色调,把我的心染得缤纷多彩;他的文字2020有一种音乐般的优雅深邃,轻轻拉动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对历史文化、对现在未来的一种深沉的思

  • 8、 余秋雨的读后感

    余秋雨的读后感(一)

    静静的夜空,最好莫过于读书,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垂钓》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篇,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的两个垂钓老人,因为个人喜好不同,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意味无穷。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载而归,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的翻开这样的一本书。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正如

  • 9、 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

    余秋雨莫高窟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莫高窟》这篇文章,感觉非常气愤,莫高窟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他的藏经洞里有数也数不清的经卷、绣画和法器,并在墙上画了精美的壁画。由于王道士的无知和我们国家的贫弱,导致帝国主义的盗宝分子都接二连三的来到莫高窟拿走了许许多多的文物。被盗的文物都是我们祖国的无价之宝,却就这样被外国人拿走。我读了这篇文章,为旧中国的贫弱感到可惜,为新中国的强大感到自豪!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来保卫我国的文化遗产,让我国更加繁荣昌盛!

    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敌方,一个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说它华美而矜持,富有而远藏,说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他说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他在《。废墟》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在他看来,废墟就是过去的写照,是现在和未来前进的基石。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废墟,它浓缩了中国太多的历史,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在这里,你会觉得废墟不废,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

    他说的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黄沙,黄土,一片黄色,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

  • 10、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范文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800字

    看完一本书,我相信我们都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是时候冷静下来,把阅读后的美好感受写下来了。那么如何把看完后的感受写下来,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阅读的余秋雨散文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800字一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全书分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这五个部分。

    余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着,文笔很有特色,轻新脱俗,洒脱、放达而又潇洒,让人读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夸张,不悲伤,没有什么,没什么特别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拟人,用夸张等等,不局限于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出让每个人都叹为观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写的《草原》。自然而又优雅,不做作,简简单单几行字,就完美地描绘出了所要说的那一幅画面,真实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

    这一段,这是一开始的一段,只是简单的叙述而已,却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想象着远处的山,清澈见底的水,绵延十几里的路,路边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们很高,很大,还有好看的图纹。

    牌坊上时而会看见几只飞累了的小鸟,在那儿歇息,倒也并不安居,过一会就又飞走了。这一幅简单的图画,在作者笔下用简单的词句描绘出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800字二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化苦旅》。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学者精准独特的视角,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壮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将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对山水的诗话?或是山水与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风景名胜之中,蕴藏的历史与内涵,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11

  • 2021-09-18

  • 2019-10-19

  • 2019-11-06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09

  • 2022-12-27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4

  • 2019-10-29

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
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2024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教您怎么写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