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历代诗话读后感 > 地图 > 历代诗话读后感,2024历代诗话读后感
历代诗话读后感

(共 5530 篇)

  • 1、 最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大全8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最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大全8篇》,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篇1】

    历朝历代的经济治理几乎都遵循“先开放、后闭关”的规律,往往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后,一落后再开放,朝代更迭,轴心不变,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任何改革的结果都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利益之间的再分配!为了社会稳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发展经济,集权式的中央政府不断进行改革,进行放权,权利过大的地方政府愈来愈拥有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能力,进而威胁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从改革中获得巨大利益好处的有产阶级在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进而与广大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愈加激烈,产生一系列影响社会长治久安的因素;而中央政府为了避免统治的不稳定,社会的不和谐,进而就会向地方不断收权,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为了改变经济的大萧条,又会不断的放权……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不禁为我国未来的经济担忧。我国的经济是以国企为主导地位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国企目前牢牢的占据了以资源、金融、通讯为主的上游,民企则占据了以加工制造业,食品业,纺织业为主的中下游。政府为了搞活经济,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动力,不断的放开政策,出现了“国退民进”的潮流。权利释放到均衡点,国企退到了底线,就会出现私企的实力过大,威胁政府的统治,并且经济寻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这时候政府就会拿一些企业当做杀鸡刀,强力实行权利回收,国企也会跟着强势推进,进而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跳出这种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我认为政府可以在保持国企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不断的鼓励科技的创新与改革,加大对新兴行业的财政支持,以行业的不断兴替来做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动力,不断淘汰过时的行业,欢迎新的行业……这样政府就可以在保证对经济占有绝对控制力量的前提下,搞活经济,从而跳出多米诺骨牌的可怕怪圈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篇2】

    值得一读的一本解读中国经济的书,对中国当代经济的理解需要了解过去的经济变革。

    读完本

  • 2、 《历代诗歌选》读后感

    刚刚读完《历代诗歌选》,我不禁回味柳永的f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二想着,我恍惚觉得那清嘉秀丽的西湖风光.那波澜壮阔的钱塘怒潮,那繁华豪奢的杭州闹市,如真似幻,尽现服前。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尤其传神,难怪许多人都把它看做一首难得的好词。

    但令人吃惊的是,我在《鹤林玉露》中竟发现了一段对此词的异议.罗大经对此词深为不满,指责说: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几,在生活中耽花恋酒,终日秦楼楚馆,歌舞不休,却不以天下为己任,不把国事萦心怀,在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上,流于华词艳曲,甚至于淫俗不堪,这在北宋士大夫中不乏其人,而柳永便是其中之一这种风气的形成.再加上朝廷政治腐败,不仅直接导致了北宋的亡国,而且使得南宋士大夫师承此风,不思兴邦复国.却长期偏安江左,终于重蹈北宋理辙.其间,起很坏媒介作用的,不正是这种诗歌吗?想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思想性不高,或者很差的诗歌往往会把人引入歧途,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害处。《望海潮》正是这样一首诗歌,它不用壮丽的山河去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反而用欣赏的笔调市列珠现,户盈罗绮,竞豪奢描写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豪华生活。罗大经的指责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不由地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诗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史。读着他的诗,我似乎走进了一条多彩的画廊。时而,我仿佛目睹那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场惨景:时而,我又仿佛看到了他那.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欣喜狂态;时而,我仿佛置身于尘埃不见咸阳桥的大道两旁;时而,我又仿佛行进在中兴诸将收山东的行列之中。他的诗充满了对人民艰苦生活的同情,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读他的诗,怎能不叫人心潮起伏,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他的诗给后代许多爱国志士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北宋抗金名臣李纲一生屡受挫折,但其素志从未更变,始终在为抗金救国而努力。他在《读杜诗》一诗中这样写道:黄土一丘随处是,故乡归骨任磋陀。他之所以能够百折不挠,从杜诗中得到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便是原因之一古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不同的诗歌却往往把人引入不同的道路,也会给国家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就也不妨说国家兴亡,诗歌有责。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上两种诗歌引出两种结果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直到今天的社会上仍然流行着两种不同的歌曲。抚今追昔,到底哪一种诗更值得我们引吭高歌,这准

  • 3、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与读后感

    樊子悠

    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向身边人强烈推荐的书。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书虽然很薄,可是知识点之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你也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长很多见识。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专制并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说起来,钱穆是经学家,而不是专业的史学家,这本书难免会有史料上的未及之处和漏洞,我们看个总体的分析就好。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过程。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优秀的,地方大员和中央官员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体上平级。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则比汉代要更政府化一点,地方权力开始减弱。表现在地方大员的下属也必须由中央安排。

    宋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靠拢,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进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财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官员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

    清代因为是部族统治的缘故,将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宋代也是总结了这个教训而进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中央;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当代商业上可以参考中国移动在各地分公司权力大的时候,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及在权力回收总公司后,展现出来的官僚化和迟缓化的表现。

    从皇权和相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最后完全吞并相权的过程。

    汉代的皇权相权是共治关系,甚至相权在实权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唐代相权开始削减,从个人负责制,拆分为三个衙门的委员会形式。

    宋代相权进一步削弱,没有兵权、财权、用人权和监察权。

    明代取消了名义上的宰相,要行使宰相的功能则成为了权臣才敢做的事,皇帝只依靠内阁这种秘书处来办公。

    清代在内阁基础上增加了军机处,实行皇帝政务不公开的秘密政治。

    中国的皇相两权,比较类似董事长和ceo的关系,创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服务,然而要担心的是,权力放出去以后,还怎么

  • 4、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梁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梁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总结治国安邦的经验。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出版于2013年,恰与当前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大崛起后步入改革深水区的时代背景相应和,与其说是写经济,不如说是通过写经济来写社会和政权的变更。作者通过分析从管仲变法到改革开放2000多年来经济变革成败得失,让读者能够更宏观地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中国改革难题。

    整本书,内容上从公元前七世纪的"管仲变法","四民分业"思想和盐铁专营政策开始写起;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至上;到"汉武帝变法",独尊儒术以达到全民思想控制,围绕产业、流通和货币及财税等核心命题的体制改革;到"王莽变法",一个儒生皇帝的短命古典社会主义试验;到唐宋,唐太宗以历史上最小政府造就最强帝国,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削藩,并一举化解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更是帝制时期最后一次整体改革,东西方文明至此分道扬镳;再到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中国"男耕女织"封闭社会形态形成,科技和经济创新退化,从而掉入长达500年的"高水平停滞"时期;再到晚清洋务运动,为什么晚清和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却造成完全不同的国运;再之后是"两个民国",一个极度自由的市场经济运动,一个是以"统制经济"为名义的集权变革,都以失败告终。1949年之后的二十多年,以消灭私人资本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大实验以及一系列疯狂的政治运动,将中国拖入停止混乱的泥潭;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又分为"放权让利"和"集权回归"连个阶段,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体制上的羁绊又让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晦暗不明。

    作者在写这些经济变革史的时候,始终采取了自己的两个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一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作者认为历史上及中国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四大利益集团互相斗争、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作者认为2000多年来众多制度创新,主要都是围绕四大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大

  • 5、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_1400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1400字

    从《四世同堂》到《白鹿原》,从《白鹿原》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我读的第一篇浩荡的时代小说,是高二时的《四世同堂》,从前桌那里翻了几页,便被那时代变迁的风起云涌,洪流之中的人情冷暖所吸引,正恰当年还未疑心教学中对当代制度的美化,这书自然是作为同情旧时代人们的佐证,虽是伤怀,底色却是身处新时代的庆幸和骄傲。时至今日,已走出校园近五年矣,那种庆幸和骄傲稍退了些,想必再读,要读出个借古讽今的味道来了,难怪老舍先生当年被批判为反革命大毒草,被逼的投湖自尽。只是,时光久远,书的情节已记不起来了,于是,又遇到了这本《白鹿原》。我是通过电影知道这本巨著的,也许是电影不够精彩吧,因为电影除了地道的陕西口音和香艳情节能勾起我的一些兴趣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出彩或者震撼的部分,对书也就没有了找来读读的冲动,上周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言及电视剧版的《白鹿原》,又把原著夸了一番,恰巧许久没有读小说,便找来看了看,哪儿想啊,这一看,似乎又回到了读《四世同堂》时那种废寝忘食的状态来了。同样是时代的变迁,只是立意不同了,老舍先生分明刻画了旧时代的丑恶,而白鹿原似乎描绘着传统宗族社会的安宁和美好,一派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景象,村民们安守着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白嘉轩同志也一边致力于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经营着家庭生活,一边履行着族长的义务,努力的塑造着道德楷模的形象,维持着仁义之村的招牌。读至此处,全然不见旧社会的丑恶,尽是袅袅炊烟的美好与安宁。反而是黑娃与小娥冲破世俗枷锁的惊世骇俗,成为了这安宁与祥和气氛中的杂音,随之而来的,是时代潮流呼啸而来的灼人气浪,国民革命,清帝退位,民国初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内战爆发,抗日战争,继续内战,直到白鹿原解放,在这跌宕起伏的时代浪潮中,白鹿原一边被动的理解着似乎是突然发生的激烈的变化,一边在洪流之中被碾压着撕裂着,原上的人们,继续着自己的故事和宿命。人啊,想要安宁而不可得,即使是恪守传统道义,也依然无法躲避时代的摧残。我对妻说,读罢此书,心生悲凉。这时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恰好读到了新中国部分,白鹿原上的故事似乎在吴晓波的书中继续着,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三反五反,人民公社,大跃进,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原上的农家们,在新时代里继续飘摇着。由不得自己。吴晓波说,在新中国建设中,农民最先得到了背叛,期待中的美好生活没有来到,而是一次又

  • 6、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不一样的改革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王 威 中交天航滨海环保浚航工程有限公司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更像是一本历史书,一旦翻开,你会不由自主投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跟随着历史的脉络,一起喜怒哀乐,无法自拔:分分合合之间,改革者的睿智会让你深深折服;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会使你感到愤怒;民众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集权压迫之下的无耐会使你心生怜悯;明清开始的闭关锁国让你感受到痛惜;列强炮火轰开国门那一刻你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作出的惨痛牺牲会使你肃然起敬;建国初期走过的弯路会让你感受到迷茫;当然,改革开放后的全新探索将你拉回现实,重拾信心…

    关于历史

    有人说,"中国人从来认为今不如古,前人比今人聪明",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全面深化改革的文明史。",追寻历史,会使你更加看清历史的脉络,照亮前行的路。

    "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历了数十次重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大多围绕着经济展开的,改革的动力往往来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层、有产阶层四大利益阶层的利益的分配和博弈。为了缓解矛盾、加强集权,统治阶层尝试着各种改革,改革得当时,使得政权在短时间内得以加固,民众也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改革失利时,民众便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政权也因此被颠覆。如此循环,便陷入了一个分分合合的怪圈。

    "关于政治经济、经济发展、经济时代问题,都要理解决策者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就是一群人对环境的解释,以及对该环境如何调理出秩序,所提出对决策背后一套共有的思想模式。"封建社会有着明显的阶层界限,"君"、"臣"、"民"等级分明,出于这样的意识形态,统治阶层会想法设法巩固自己的地位,温和的时候采用的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的方式,厉害时便成了赤裸裸的"愚民",使百姓不敢怒、不敢言。朝代在变,经济形态也有先秦时期的贵族经济,演变为以贵族为主的贵族经济,最终定型为士绅经济,但是这些经济形态的本质始终是官商经济,也就是说广大的民众一直处于被动的、严重受剥削的现状。

    关于现在

    "由于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天然、终极性诉求,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保持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合合分分"怪圈的担忧,国外甚至出现了"中国崩溃论"的声音。

    我想这种疑虑和担心是不恰当的,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的

  • 7、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500字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明晰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我深刻感受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太平盛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哲学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深入学习、分析和实践历史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我们要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制度实践中总结有益经验,指导实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解决方案,总结实践智慧。

    今天由昨天而来,现代由历史而来,我们要从现在走向未来就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全面否定历史,只有始终怀着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从何处来,只有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更清醒地看到我们将要往何处去。我们的自信应该从历史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中来,撷取精华,铭记历史的馈赠与教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 8、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一)

    ——"自由主义经济学"浅析

    近日读了吴晓波所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以下称《历》)一书,在钦佩作者对中国两千多年经济(变革)史所做大量梳理和总结的同时,也为作者并未将所著内容与基本经济学原理做关联而感到遗憾。本文即是希望建立这种关联的一种尝试。

    一。存在"西方的"牛顿力学 和 "东方的"牛顿力学之分吗?

    在自然科学中,恐怕没有人会认为由牛顿(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各种科学定律 和 技术会在东方国家"不适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东方国家运用各种(最早)产生自西方的技术顺利地取得了各种成就和进步。

    但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至今仍然会有很多人会觉得由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理论不适合东方国家。当然必须承认东、西方国家由于其各自文化、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等的差异,造成起源于西方国家某些法律、习俗、制度 等不能直接照搬到东方国家,但我认为这些只是东、西方国家在某(些)领域"技术层面"上的方式、方法的差异。从更为根本和宏观的"原理"层面上看,东、西方国家人文和社会学科基本的原理、理念、思想、原则应该是一致的。正如无论东、西方人在外表上的差异有多大,但是从基本的生理结构和特性上看,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虽然经济学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同样摆脱不了基本经济学规律的影响。这就是我读完《历》后最深刻的感受。

    二。"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讲什么?

    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有一本名著《国富论》,这本书介绍了两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有其它相关内容):1. 分工;2. 看不见的手。 这两个原理如同两根支柱支撑起了整个经济学这座大厦。但是随着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日益繁复,人们似乎越来越陷入对于经济学细枝末节的研究,反倒忽视了这两条基本原理对于经济和经济学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就如同人们在同时容易赞叹一棵果树的茂密和 果实的丰盛,反倒忘记了整棵树之所以存在首先是因为有了树根和树干的支撑。 在我看来"分工" 和 "看不见的手"就是经济学这棵大树的树枝和树干。

    《国富论》(英文名:the wealth of nations)最早被翻译成中文时叫做《原富》,其主旨是讨论一个国家的财富的究竟产生自哪里? 亚当·斯密 认为了,"分工" 和 "看不见的手"都是促进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分工"能否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并不难理解。因为分工能够促进专业化

  • 9、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500字

    这本是继《万历十五年》之后又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有关历史作品的书籍。被称为神作不是没有道理,薄薄的一本书,知识点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书中某些观点虽不太认同,但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增长很多见识。

    文中内容不再概述,只说自己几点读后感:

    1、政治制度离不开当时的人事,脱离了人事单看制度,制度只是单纯的条文。

    2、政治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各个时代的制度之间,各个制度都有潜在的联系和交织。

    3、看上去很好的制度也有变坏的一天,看上去很坏的制度在设立之初往往也来自于良好的用意。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

    4、钱穆先生对历史和过去带着敬意和温情,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好一个时代的事,而人类是一代踏着一代人的肩膀才站立起来的,不要因为有过黑暗的部分而将整个历史全部抹杀。

    钱老先生在这本书时,正值中华文明的低潮期,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传承,许多人都生出了怀疑之心,而倾心于英美。当时不乏一些人倾向于对历史绝对否定,所以在该书中,钱老先生反复地提到一个观点,评价古代的政治体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决不能以专制黑暗四字抹杀历史。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真真切切感受到钱老先生的执着和坚持!

  • 10、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李叶波

    根据安排,今天由我来进行学习分享,近一个多月以来,到上个礼拜才断断续续地看完经济作家吴晓波写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可以说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但形式上又新颖别致,以讲历史故事般的方式来评判经济变革的得失所在,很值得一读。但本人限于学识水平,所读心得过于粗浅,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中,作者从公元前7世纪的管仲变法和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讲起,到汉武帝变法、王莽变法、唐代刘晏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李鸿章变法,再到民国孔宋变法,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陈云变法、朱镕基变法等等,通过对中国经历的这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进行分析,他从中发现,抛开意识形态的维度,从纯经济角度观察3000年中国经济史,中国历代经济政策均未脱离两千多年前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历史闭合循环。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史上无论哪次改革,实际上都是放权与集权循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国有化与私有化融合、无产阶层与有产阶层妥协、政府治理与市场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说,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除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周期律之外,还存在一个经济改革的"鬼打墙":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后,一落后就再开放,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不断轮回。

    该书中个人特别值得推崇的是管仲,他第一次通过对价格、财政、税收整体配套改革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并首创"盐铁专营"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特别是他的"寓税于价" 的手段更是高明,他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以达到"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在农耕时期,盐和铁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无一民众可以须臾离开。管仲对盐和铁的专卖收入做过举例说明。他说,万乘之国的人口约为千万,如按成人征人头税,应缴纳者约为一百万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钱,为三千万钱。如果进行盐的专卖,每升盐酌量提价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万钱,就可望得到一倍于征人头税的收入。而在表面上,政府确乎不曾征税,不致引起人民的"嚣号"反对。不仅在国内如此,还可运盐出口而获取重利,这等于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齐国纳税,即"煮沸水以籍天下".在当时社会,管仲的这种超出常人的经济思维确实让人惊叹不已。

    可以说,中国

  • 2023-03-12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1-05-21

  • 2019-09-20

  • 2021-09-22

  • 2019-11-06

  • 2022-01-29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1-06

  • 2021-12-22

  • 2022-09-14

  • 2022-10-13

  • 2022-09-1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历代诗话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历代诗话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历代诗话读后感、2024历代诗话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